八声甘州 教案

合集下载

八声甘州(教案)[5页]

八声甘州(教案)[5页]

《八声甘州》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词的常识2.掌握《八声甘州》的主旨(二)能力目标1.能捕捉《八声甘州》的意象,分析意境(三)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对词的审美情趣二、教学时数2课时三、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八声甘州》的主旨(二)教学难点1.《八声甘州》中的意象的使用与意境的形成四、教学内容(一)词的常识词的起源:词这一文学形式,起于唐代,在宋代迎来了它的全盛期。

词的发生与唐代的新音乐有密切关系。

由于唐代对外交流频繁,原产于西域的“胡乐”尤其是龟兹乐大量传入中土,与汉族原有的以清商乐为主的各种音乐相融合,产生了一种新的音乐——燕乐。

唐人崔令钦的《教坊记》所载教坊曲有三百二十四种,这些燕乐曲调有舞曲,也有歌曲,歌曲的歌辞就是词的雏形,当时叫作“曲子词”。

后来,词又称为长短句、诗余,是广义上诗歌的一种。

词牌: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之所以称为“牌”,由演唱时要挂牌的做法而来。

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人们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法不同罢了。

有的词牌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象菩萨,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

《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有的摘取名作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例如《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但因白居易有“能不忆江南”的名句,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

《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酹江月》,是因为“大江东去浪淘尽”和“一樽还酹江月”的句子而来。

有的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更漏子》咏的是夜。

(完整版)八声甘州 精品教案

(完整版)八声甘州  精品教案

(完整版)八声甘州 精品教案1《八声甘州》教案教学目标:1、 体会词中意象的抒情作用及“对写法”的抒情方法;2、 感受词人登楼临远所抒发的羁旅思归之情;3、 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掌握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1、 体味视野开阔、意境高远雄浑的词句及“对写法"的抒情角度;2、 虚实相生的手法. 教学难点:1、 诗歌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2、 词人表达感情的手法。

一、作者简介柳永 (约980——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

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二、译文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

凄凉的霜风逐渐地迫近,关隘、山河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楼上。

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

只有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心登上高山下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

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心上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

怎么知道我,倚着栏杆的时候,正这样的愁思深重。

三、赏析词中表达了作者常年宦游在外,于清秋薄暑时分,感叹漂泊的生涯和思念情人的心情。

这种他乡做客叹老悲秋的主题,在封建时代文人中带有普遍意义。

但作者在具体抒情上,具有特色。

词的上片写作者登高临远,景物描写中融注着悲凉之感。

一开头,总写秋景,雨后江天,澄澈如洗。

头两句“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用“对”字作领字,勾画出词人正面对着一幅暮秋傍晚的秋江雨景。

“洗"字生动真切,潜透出一种情心。

“潇"和“洒”字,用来形容暮雨,仿佛使人听到了雨声,看到了雨的动态。

接着写高处景象,连用三个排句:“渐霜风凄惨,关何冷落,残照妆楼。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一、课程目标本次教学的目标是: - 了解八声甘州的历史背景和诗歌写作背景; - 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意义; - 学习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 理解并掌握诗歌的语言特点与表现技巧; -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与创作能力。

二、知识点梳理1.八声甘州的历史背景和诗歌写作背景。

2.诗歌中的意境和意义。

3.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4.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技巧。

三、教学策略1.唤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优秀诗歌。

2.运用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将八声甘州的历史背景和诗歌写作背景进行生动呈现。

3.通过讲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表现技巧和语言特点。

4.课堂中运用小组活动和讨论,加强学生的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引导学生从“兰亭集序”、“小山重叠金明灭”等名句中初步了解唐诗的特点及其作用。

### 二、讲授知识点 1. 八声甘州的历史背景和诗歌写作背景。

八声甘州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王之涣从事官场事务多年,对地方风貌和民情有较深的了解,这首诗以音乐之八调、声韵之甘泉、风俗之甘州来表现了当时的民生状况。

2.诗歌中的意境和意义。

本诗以八调、甘泉、甘州为主题,描绘了一个生活在边陲的苍凉甘苦的精神风貌。

诗中意境清新:“朱履踏遍”、“翠眉佯作”等,情感强烈:“渺世独称羽,无人共徘徊”,并处处透露着浓郁的生命力和对生活的向往。

3.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本诗属于七言绝句,平韵。

四句间相当于2句独立成一段,故称“对仗句”。

这首诗写于唐开元年间,是唐代绝句诗的代表作之一。

4.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技巧。

本诗具有浓郁的田园诗情,蕴含了深刻的生活哲理和伟大的人生境界;诗中富有音乐性的表现手法和精巧的排比对仗,以及情意绵延、意蕴深刻的意象描绘,颇具特色。

三、活动安排1.小组探究,学生分成小组,查找与八声甘州相关的历史资料、音乐视频等素材,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推演,最后进行汇报和答辩。

《八声甘州》教案

《八声甘州》教案

《八声甘州》教案教学要求1.1.教学目的:1.大致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创作;2.了解慢词及柳词特点;3.了解作者在词史中的贡献。

1.2.学习要点:1.题解关键词:字耆卿;世称柳七、柳屯田;制作慢词;白描铺叙;《乐章集》。

2.内容提示这首词抒写了被萧瑟秋景所触发的羁旅之愁与思乡之情,曲折地透露出词人矛盾痛苦的内心,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封建时代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情绪。

此词为双调。

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写景层层铺叙,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抒情细腻深婉,穿插想象,曲折有致。

作者生平:2.1.柳永生平:(按:柳永《宋史》无传)柳永(?-约1053),北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崇安(今属福建)人。

景佑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但作品中时有颓废思想和庸俗情趣。

诗仅存数首,《煮海歌》描写盐民贫苦生活,甚痛切。

有《乐章集》。

(《辞海》1989年版)2.2.柳永生平的其他资料:1.吴曾《能改斋漫录》:仁宗留意儒雅,务本向道,深斥浮艳虚华之文。

初,进士柳三变好为淫冶讴歌之曲,传播四方,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低吟浅唱?”及临轩放榜,特落之,曰:“且去浅斟低吟,何要浮名!”景祐元年方及第。

2.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引《艺苑雌黄》:柳三变……喜作小词,然薄于操行。

当时有荐其才者,上曰:“得非填词柳三变乎?”曰:“然。

”上曰:“且去填词。

”由是不得志,日与擐子纵游倡馆酒楼间,无复检约,自称云:“奉旨填词柳三变。

”3.张舜民《画墁录》:柳三变既以词忤仁庙,吏部不放改官,三变不能堪,诣公府,晏公(按,即晏殊)曰:“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

”公曰:“殊虽作曲子,不曾道—彩线慵拈伴伊坐。

《八声甘州》教案

《八声甘州》教案

八声甘州柳永一、作家生平简介柳永(987?—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故称柳七,福建崇安人。

年轻时,常出入歌楼妓馆,为乐工歌妓撰写歌辞,因而被达官贵人所不齿,屡试不第。

于是他索性放浪于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以填词为专业。

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考取进士,做过屯田员外郎等小官,世称柳七、柳屯田。

他一生穷困潦倒,独以词著称于世,最后死于润州(今江苏镇江)。

柳永处在“士大夫”和“市民”的夹缝中,因而思想有两面性,向往功名又不得志,同时又向往市民生活中的男欢女爱。

柳永是词人中官位最小的一位,但是是第一位专业词人。

有《乐章集》。

二、柳永词的内容1、艳情词、爱情词。

着重写他在秦楼楚馆、烟花柳巷的生活。

①反映自己仕途失意以后的狎妓行乐的生活,既表现了他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又反映了他的浪子习气。

代表作:《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佳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依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晌。

忍把浑名,换了浅斟低唱。

”——上片着重写幽怨之情,下片重点写自己及时行乐的浪子情怀。

体现了柳永的人生价值观,对士大夫的人生价值观有一定的怀疑、迷惘,对烟花柳巷的生活有一定的向往。

②反映了他和妓女之间的爱情。

代表作:《雨霖铃》、《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忆帝京》(“借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等。

如《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③反映妓女对正常爱情和幸福生活的渴望。

2、宦情羁旅词。

着重写自己漂泊失意的伤感、思乡怀清的伤感。

八声甘州柳永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八声甘州柳永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八声甘州柳永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八声甘州柳永教案教学设计1八声甘州柳永教案教学设计第一部分:教学要求1. 学生能够理解该诗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

2. 学生能够理解该诗的主题和篇章结构。

3. 学生能够掌握该诗的词语和句式。

4. 学生能够阅读和欣赏该诗,并能够准确地诵读、抒情。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1. 课文导读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了解八声甘州诗的背景,让学生理解柳永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环境,也让学生熟悉了解唐诗宋词,了解文学的历史发展。

2. 词语学习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诗中难懂的词汇,让学生理解这些词汇在文化背景中的含义。

例如:“甘州”是指陇西地区;“鴈門”是指今天的山西运城。

3. 篇章结构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的结构,了解诗的主题和篇章结构,同时指导学生熟练掌握词语和意义。

让学生了解到该诗是描绘了柳永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离愁别绪,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抒情艺术特点。

4. 诵读和欣赏教师指导学生规范地诵读诗歌,熟悉每一句词语的情感表达,让学生通过朗读和欣赏诗歌,深刻地感受到诗歌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表现出中国文人内心的情感疏导。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1. 诗歌解读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该诗的阅读方法,如分析诗词的韵律和意蕴,让学生理解和领悟柳永的意境和情感。

2. 词语解析教师可以通过词语的解析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该诗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例如,让学生研究“下龙飞”、“马蹄声碎”、“谁怜”等词,了解它们隐含的含义。

3. 生动的讲解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或图片等方式来讲解本诗,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柳永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

4. 诗歌赏析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欣赏名家诵读或直接诵读,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歌的情感特点,并对古代文人抒情艺术特点有更深入的理解。

第四部分:教学方法1. 听讲和演示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解该诗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之后可以通过自己的演讲和解析,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传达给学生。

2. 互动和讨论教师可以通过诗歌的讨论,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歌特点和表现情感的方式,甚至可以让学生讲解诗歌的主题和篇章结构。

八声甘州 教案

八声甘州 教案

八声甘州教案八声甘州教案一导入:有一首歌唱地好“山不转水在转,水不转人在转”,但无论身处何地,我们对家乡的情是无法改变的,想想我们学过的诗歌,有哪些是抒发思乡之情的。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烟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

透过诗行,我们可以看见游子的思念,母亲的呼唤,亲人的期盼,今天,我们走进柳永的《八声甘州》,看看又是一番怎样的思念。

二、介绍作者: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晚年作过屯田员外郎,所以当我们说到柳永、柳三变、柳耆卿、柳七、柳屯田时,都指一个人。

他才华横溢,创造了慢词,扩大了词的功能和内容,他的词分三类:一是写都市生活的繁华,二是写男女爱情的苦痛,三是写羁旅行役的悲伤。

导入:本词应该属于哪一类?我们读过才知道,大家推荐一位为我们泛读一下。

给同学时间自由读,思考:词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导入:让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共同研讨这首词。

三、分析词句:分析“对萧萧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描写了哪些意象?暮雨、江天、秋2为我们交代了哪些内容?时间、地点、天气、人物3这些意象的组合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感受呢?凄冷(在诗词中这叫意境)导入:本词首句词人通过意象的选取,形成了一种凄冷的意境,我们在看看下一句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分析:“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意境有没有发生变化?从哪个词可以看出?变成什么样子了?更加凄冷。

2李白的《忆秦娥》中也有类似意境的诗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阕”,苏轼曾经把二者进行比较,认为柳词这句不减唐人高处,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提示:从意象意境两方面分析)明确:物像选取大尺度、大范围,广阔辽远,风既寒且急,行旅必少,只留下空寂的山河、渡口和楼头孤悬的残照,所用的描写词语更寒冷,肃杀落没。

可以感到意境更凄冷。

导入:远处景物这样的荒凉、凄冷,词人不忍再看,低头寻觅。

八声甘州教学设计3页

八声甘州教学设计3页

《八声甘州》柳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词中意象的抒情作用及“从对方着笔”的抒情方法;2、感受词人登楼临远所抒发的羁旅思归之情;3、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掌握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1、体味视野开阔、意境高远雄浑的词句及“从对方着笔”的抒情角度;2、虚实相生的手法。

教学难点:1、诗歌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2、词人表达感情的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传颂千万的名句让我们知道了柳永,这位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的天才词人。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他的著名词作------《八声甘州》,看看在这首词中词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二、作者介绍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字耆卿,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

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柳永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心作词的词人,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

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写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他是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死时靠歌妓捐钱安葬。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柳永词作流传极广,有云“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许多篇章用凄切的曲调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真实感人。

他是北宋前期最有成就的词家,有《乐章集》。

三、教师范读全词,注意让学生正音。

四、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词作,了解诗歌大意。

五、分析鉴赏1、思考: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解析:要分析上片描绘的画面,应该从词中所描写的意象入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目
语文
年级
12计算机高职
日期
2014年4月3日
课题名称
八声甘州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陶友珍
课时数
2课时
教学目标
要求
一、理解词人的思乡之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二、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方法
三、品味词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难点
依据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结合高职生的实际,确立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一、感受形象,领会意境,明确景物描写的特征与作用。
一、作者简介(出示幻灯片)
栁永(?-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为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属福建)人。景佑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一生在仕途上抑郁不得志,独以词著称于世。他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生活的繁华,歌妓悲欢、愿望及男女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此外也有些反映劳动者悲苦生活、咏物、咏史、游山玩水等等。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诗仅存数首,有《乐章集》。与苏词风格对比: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残秋雨景图
4、圈出上片中的领字,说说他们在结构全词、表达情感上的作用,根据领字提示背诵上片。
“对”,“渐”,“是处”,“惟有”
四、鉴赏下片:
1、自由诵读词的下片,抒发了什么感情?
思乡怀人情
2、词人为什么“不忍登高”?
上片景物无一不令人触目伤心,故以“不忍“二字总括。
“不忍登高”乃是对登楼临远的反应,词人便层层揭示“不忍”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因:一是遥望故乡,触发“归思难收”;二是羁旅萍踪,深感游宦淹留;三是怜惜“佳人凝望”,相思太苦。
六、作业:
将这首词改为二三百字的散文,要求意境、情感与原词相符。
七、板书设计:
八声甘州
柳永
上片:残秋雨景图凄清
下片:思乡怀人情愁思
艺术手法:情景交融,层层铺垫,衬托。
教师独白激疑。
投影:可让学生先说说自己对作家作品的了解,教师最后投影相关资料,作总结。
带着问题听课文音频。
反复诵读
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二、整体感知:(幻灯片)
听朗诵,体味意境。
1、自由诵读,思考全词主要写什么内容,从哪里看出来?
思乡——“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怀人——“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2、可以看出本词的词眼是哪个字?
“愁”
三、鉴赏上片:
1、上片描绘了哪些景物?各有何特点?
雨—潇潇秋—清
霜风—凄惨关河—冷落
(日)照—残红翠—衰减
我坚持让学生在品读中学习,并且试着让学生在课堂上去背诵。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有所收获。鼓励学生多质疑,并尝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寻求答案,而不是教师在学生回答不出来的时候立即给出答案。同时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展现词的唯美。让学生真正爱上词,感受中国词的魅力。
学生自读后思考。
要求学生反复诵读,互相评价。
从具体的语句出发,分析。
布置作业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也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初步感受词的音律美。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进作品,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
由浅入深,循循善诱。
体味情感,把握中心。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穷追猛打,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与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在宋代的科举考试中,有位考生两次都没中,于是他悲观丧气的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可巧的是,他第三次考中了,皇上便说他:“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就真的把他的名字给消除了。后来这位词人流落民间,戏称自己是“奉旨填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他的词——《八声甘州》,这位词人就是——柳永。
立足课堂延伸课外。
巩固所学
二、在朗读中体味词情,赏析作品语言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想佳人”一句?品味词的意境美。
解决方法:以品读为突破口,从文本出发,由浅入深,循循善诱。同时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并在与同学的合作探究中寻找答案,同时也要让学生大胆动笔写。自由诵读与合作讨论相结合,探究并解疑。
教具及教学实验
准备
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反思
情景交融层层铺垫衬托
7、作者抒发了自己思乡怀人之情,那他为什么不回去呢?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学生自由发挥。
8、体味下片中的领字的作用,然后背诵。
“不忍”,“望”,“叹”“想”
五、艺术手法:
柳永写词,重视艺术手法,我们学习诗词也要讲究方法,鉴赏诗词应该从哪入手?
意象------意境(画面)-------情感(主题)
物华—休长江水—无语
2、“一番洗清秋”赏析“洗”字妙在何处。
秋本不是实物,是不可以洗的,但作者却认为秋之清是由于暮雨洗出来的,用一洗字,化为实物,使人觉得生动、真切,觉得雨后秋空清朗之状如在眼前。将秋放在暮雨里洗,也写出了暮雨之大,之透,之充沛,之无边无际。
3、自由朗读上片,说说这些意象组合成怎样的意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下片句句都在写思乡,哪句话最能体现词人的思乡之情?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4.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佳人行为的画面?
佳人望归图
5.这句词不但写我思人,而且想像人思我,这样写为什么更动人?
这是更深一层写法,由单向思念写为双向思念,情感更深沉,从表达手法上显得文笔更曲折,引人玩味,
6、同样是写词,柳永达到了“凡有井水引处,即能歌柳词”。那么这首思乡词能够引起我们巨大的共鸣,除了它本身的才情之外,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