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教学设计
《八声甘州》精品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

《八声甘州》精品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八声甘州精品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简介本文档针对《八声甘州》这一经典文学作品的精品公开课进行教学设计和教案安排。
通过本公开课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欣赏《八声甘州》这一文学作品,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了解《八声甘州》的创作背景和作者- 分析《八声甘州》的主题和意义- 研究经典诗歌的鉴赏技巧和方法- 进行朗诵和演讲练,提升口头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立思考与批判能力教学内容1. 《八声甘州》概述- 介绍《八声甘州》的作者和诗歌背景- 分析诗歌的整体结构和韵律特点2. 诗歌主题与意义- 解读《八声甘州》中的主题和意义-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3. 诗歌鉴赏与表达- 引导学生研究如何鉴赏一首诗歌-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进行诗歌的朗诵和演讲练4. 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培养- 提供课堂讨论和写作题目,促进学生独立思考- 引导学生批判性地分析和评价《八声甘州》教学过程安排1. 导入:向学生介绍《八声甘州》的背景和重要性(10分钟)-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发思考和讨论2. 正文教学:- 第一部分:《八声甘州》概述,介绍作者和背景,分析诗歌结构和韵律特点(20分钟)- 第二部分:诗歌主题与意义,探讨诗歌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20分钟)- 第三部分:诗歌鉴赏与表达,研究鉴赏技巧,进行朗诵和演讲练(30分钟)- 第四部分: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进行课堂讨论和写作指导(30分钟)3.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回顾(10分钟)教学评价与作业-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和交流-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 书面作业: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对《八声甘州》进行深入分析教学资源准备- 《八声甘州》原文及注释- PowerPoint演示文稿- 经典文学鉴赏资料- 课堂讨论题目和写作指导以上是《八声甘州》精品公开课的教学设计和教案安排,希望通过本课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并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八声甘州(教案)[5页]
![八声甘州(教案)[5页]](https://img.taocdn.com/s3/m/42bfe57b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57.png)
《八声甘州》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词的常识2.掌握《八声甘州》的主旨(二)能力目标1.能捕捉《八声甘州》的意象,分析意境(三)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对词的审美情趣二、教学时数2课时三、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八声甘州》的主旨(二)教学难点1.《八声甘州》中的意象的使用与意境的形成四、教学内容(一)词的常识词的起源:词这一文学形式,起于唐代,在宋代迎来了它的全盛期。
词的发生与唐代的新音乐有密切关系。
由于唐代对外交流频繁,原产于西域的“胡乐”尤其是龟兹乐大量传入中土,与汉族原有的以清商乐为主的各种音乐相融合,产生了一种新的音乐——燕乐。
唐人崔令钦的《教坊记》所载教坊曲有三百二十四种,这些燕乐曲调有舞曲,也有歌曲,歌曲的歌辞就是词的雏形,当时叫作“曲子词”。
后来,词又称为长短句、诗余,是广义上诗歌的一种。
词牌: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之所以称为“牌”,由演唱时要挂牌的做法而来。
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人们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法不同罢了。
有的词牌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象菩萨,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
《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有的摘取名作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例如《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但因白居易有“能不忆江南”的名句,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
《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酹江月》,是因为“大江东去浪淘尽”和“一樽还酹江月”的句子而来。
有的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更漏子》咏的是夜。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教案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柳永一、教学目的1、了解柳永慢词的特点和风格2、学习本词情景交融和白描的手法二、学习要点:本词的艺术技巧三、教学安排:1、词的简介词:随唐时兴起的一种和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
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牌原是乐谱的名称,乐曲失传后,就成了词的形式格律的标志。
词牌和词的内容并无联系。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最短的只有十几个字,最长的不超过二百四十字,如《莺啼序》,有人按字数多少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一段在音乐上叫一阕(曲)或一片,上下片的句式有完全相同的。
如《西湖》、《卜算子》等。
也有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
如《清平乐》、《沁园春》等。
凡是下片开头的字数平仄,句式与上片有不同的,叫“换头”,换头与不换头都是曲,乐曲的节奏变化决定的。
词从片数来分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几种。
单调不分片,多为小令,双调分二片,三叠分三片,四叠分四片。
从乐曲性质分,词调有令、引、慢、等,舒缓的乐曲叫“慢词”依慢词填的词叫慢词。
有的词调名下加慢“慢”字,如《木兰花慢》是由小令演化成的慢词。
柳永是慢词的奠基人,他开创了词的新局面,宋以前的词,主要是小令,柳永依慢词填词后,慢词才得发展。
柳永对词的贡献不反在于创意,而且在于创调。
他通晓音律。
(见作者介绍后部分)1、题解:《八声甘州》简称《甘州》,原为唐代边塞曲,后用为词调。
《词谱》说:“此调前后八韵,故名‘八声’,上下阙,九十七字,是慢词,上下个四平韵。
这首词写的是游子失意苦闷和思念家乡的心情。
(羁游行役之苦)2、作者及背景介绍柳永:初名三变,字耆卿。
福建崇安人。
柳永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父祖两代都中举作官,在京城开封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养成了一种放荡的性格,整日与伶工歌妓为伍,写过一些风月歌词,自道是“白衣卿相”,据说柳永科场失意的主要原因是他生活浪费,不像一个正流文人。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一、课程目标本次教学的目标是: - 了解八声甘州的历史背景和诗歌写作背景; - 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意义; - 学习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 理解并掌握诗歌的语言特点与表现技巧; -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与创作能力。
二、知识点梳理1.八声甘州的历史背景和诗歌写作背景。
2.诗歌中的意境和意义。
3.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4.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技巧。
三、教学策略1.唤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优秀诗歌。
2.运用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将八声甘州的历史背景和诗歌写作背景进行生动呈现。
3.通过讲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表现技巧和语言特点。
4.课堂中运用小组活动和讨论,加强学生的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引导学生从“兰亭集序”、“小山重叠金明灭”等名句中初步了解唐诗的特点及其作用。
### 二、讲授知识点 1. 八声甘州的历史背景和诗歌写作背景。
八声甘州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王之涣从事官场事务多年,对地方风貌和民情有较深的了解,这首诗以音乐之八调、声韵之甘泉、风俗之甘州来表现了当时的民生状况。
2.诗歌中的意境和意义。
本诗以八调、甘泉、甘州为主题,描绘了一个生活在边陲的苍凉甘苦的精神风貌。
诗中意境清新:“朱履踏遍”、“翠眉佯作”等,情感强烈:“渺世独称羽,无人共徘徊”,并处处透露着浓郁的生命力和对生活的向往。
3.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本诗属于七言绝句,平韵。
四句间相当于2句独立成一段,故称“对仗句”。
这首诗写于唐开元年间,是唐代绝句诗的代表作之一。
4.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技巧。
本诗具有浓郁的田园诗情,蕴含了深刻的生活哲理和伟大的人生境界;诗中富有音乐性的表现手法和精巧的排比对仗,以及情意绵延、意蕴深刻的意象描绘,颇具特色。
三、活动安排1.小组探究,学生分成小组,查找与八声甘州相关的历史资料、音乐视频等素材,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推演,最后进行汇报和答辩。
《八声甘州》教案

《八声甘州》教案教学要求1.1.教学目的:1.大致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创作;2.了解慢词及柳词特点;3.了解作者在词史中的贡献。
1.2.学习要点:1.题解关键词:字耆卿;世称柳七、柳屯田;制作慢词;白描铺叙;《乐章集》。
2.内容提示这首词抒写了被萧瑟秋景所触发的羁旅之愁与思乡之情,曲折地透露出词人矛盾痛苦的内心,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封建时代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情绪。
此词为双调。
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写景层层铺叙,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抒情细腻深婉,穿插想象,曲折有致。
作者生平:2.1.柳永生平:(按:柳永《宋史》无传)柳永(?-约1053),北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崇安(今属福建)人。
景佑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但作品中时有颓废思想和庸俗情趣。
诗仅存数首,《煮海歌》描写盐民贫苦生活,甚痛切。
有《乐章集》。
(《辞海》1989年版)2.2.柳永生平的其他资料:1.吴曾《能改斋漫录》:仁宗留意儒雅,务本向道,深斥浮艳虚华之文。
初,进士柳三变好为淫冶讴歌之曲,传播四方,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低吟浅唱?”及临轩放榜,特落之,曰:“且去浅斟低吟,何要浮名!”景祐元年方及第。
2.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引《艺苑雌黄》:柳三变……喜作小词,然薄于操行。
当时有荐其才者,上曰:“得非填词柳三变乎?”曰:“然。
”上曰:“且去填词。
”由是不得志,日与擐子纵游倡馆酒楼间,无复检约,自称云:“奉旨填词柳三变。
”3.张舜民《画墁录》:柳三变既以词忤仁庙,吏部不放改官,三变不能堪,诣公府,晏公(按,即晏殊)曰:“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
”公曰:“殊虽作曲子,不曾道—彩线慵拈伴伊坐。
八声甘州柳永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八声甘州柳永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八声甘州柳永教案教学设计1八声甘州柳永教案教学设计第一部分:教学要求1. 学生能够理解该诗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
2. 学生能够理解该诗的主题和篇章结构。
3. 学生能够掌握该诗的词语和句式。
4. 学生能够阅读和欣赏该诗,并能够准确地诵读、抒情。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1. 课文导读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了解八声甘州诗的背景,让学生理解柳永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环境,也让学生熟悉了解唐诗宋词,了解文学的历史发展。
2. 词语学习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诗中难懂的词汇,让学生理解这些词汇在文化背景中的含义。
例如:“甘州”是指陇西地区;“鴈門”是指今天的山西运城。
3. 篇章结构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的结构,了解诗的主题和篇章结构,同时指导学生熟练掌握词语和意义。
让学生了解到该诗是描绘了柳永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离愁别绪,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抒情艺术特点。
4. 诵读和欣赏教师指导学生规范地诵读诗歌,熟悉每一句词语的情感表达,让学生通过朗读和欣赏诗歌,深刻地感受到诗歌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表现出中国文人内心的情感疏导。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1. 诗歌解读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该诗的阅读方法,如分析诗词的韵律和意蕴,让学生理解和领悟柳永的意境和情感。
2. 词语解析教师可以通过词语的解析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该诗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例如,让学生研究“下龙飞”、“马蹄声碎”、“谁怜”等词,了解它们隐含的含义。
3. 生动的讲解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或图片等方式来讲解本诗,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柳永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
4. 诗歌赏析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欣赏名家诵读或直接诵读,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歌的情感特点,并对古代文人抒情艺术特点有更深入的理解。
第四部分:教学方法1. 听讲和演示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解该诗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之后可以通过自己的演讲和解析,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传达给学生。
2. 互动和讨论教师可以通过诗歌的讨论,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歌特点和表现情感的方式,甚至可以让学生讲解诗歌的主题和篇章结构。
八声甘州教学设计3页

《八声甘州》柳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词中意象的抒情作用及“从对方着笔”的抒情方法;2、感受词人登楼临远所抒发的羁旅思归之情;3、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掌握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1、体味视野开阔、意境高远雄浑的词句及“从对方着笔”的抒情角度;2、虚实相生的手法。
教学难点:1、诗歌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2、词人表达感情的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传颂千万的名句让我们知道了柳永,这位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的天才词人。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他的著名词作------《八声甘州》,看看在这首词中词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二、作者介绍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字耆卿,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
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柳永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心作词的词人,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
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写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他是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死时靠歌妓捐钱安葬。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柳永词作流传极广,有云“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许多篇章用凄切的曲调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真实感人。
他是北宋前期最有成就的词家,有《乐章集》。
三、教师范读全词,注意让学生正音。
四、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词作,了解诗歌大意。
五、分析鉴赏1、思考: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解析:要分析上片描绘的画面,应该从词中所描写的意象入手。
《八声甘州》 教案

《八声甘州》教案《八声甘州》教案一、导入:有一首歌唱地好“山不转水在转,水不转人在转”,但无论身处何地,我们对家乡的情是无法改变的,想想我们学过的诗歌,有哪些是抒发思乡之情的。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烟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
透过诗行,我们可以看见游子的思念,母亲的呼唤,亲人的期盼,今天,我们走进柳永的《八声甘州》,看看又是一番怎样的思念。
二、介绍作者: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晚年作过屯田员外郎,所以当我们说到柳永、柳三变、柳耆卿、柳七、柳屯田时,都指一个人。
他才华横溢,创造了慢词,扩大了词的功能和内容,他的词分三类:一是写都市生活的繁华,二是写男女爱情的苦痛,三是写羁旅行役的悲伤。
导入:本词应该属于哪一类?我们读过才知道,大家推荐一位为我们泛读一下。
给同学时间自由读,思考:词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导入:让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共同研讨这首词。
三、分析词句:分析“对萧萧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描写了哪些意象?暮雨、江天、秋2为我们交代了哪些内容?时间、地点、天气、人物3这些意象的组合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感受呢?凄冷(在诗词中这叫意境)导入:本词首句词人通过意象的选取,形成了一种凄冷的意境,我们在看看下一句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分析:“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意境有没有发生变化?从哪个词可以看出?变成什么样子了?更加凄冷。
2李白的《忆秦娥》中也有类似意境的诗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阕”,苏轼曾经把二者进行比较,认为柳词这句不减唐人高处,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提示:从意象意境两方面分析)明确:物像选取大尺度、大范围,广阔辽远,风既寒且急,行旅必少,只留下空寂的山河、渡口和楼头孤悬的残照,所用的描写词语更寒冷,肃杀落没。
可以感到意境更凄冷。
导入:远处景物这样的荒凉、凄冷,词人不忍再看,低头寻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声甘州》柳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词中意象的抒情作用及“从对方着笔”的抒情方法;
2、感受词人登楼临远所抒发的羁旅思归之情;
3、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掌握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
1、体味视野开阔、意境高远雄浑的词句及“从对方着笔”的抒情角度;
2、虚实相生的手法。
教学难点:
1、诗歌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2、词人表达感情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传颂千万的名句让我们知道了柳永,这位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的天才词人。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他的著名词作------《八声甘州》,看看在这首词中词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二、作者介绍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字耆卿,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
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柳永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心作词的词人,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
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写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他是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死时靠歌妓捐钱安葬。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柳永词作流传极广,有云“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许多篇章用
凄切的曲调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真实感人。
他是北宋前期最有成就的词家,有《乐章集》。
三、教师范读全词,注意让学生正音。
四、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词作,了解诗歌大意。
五、分析鉴赏
1、思考: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解析:要分析上片描绘的画面,应该从词中所描写的意象入手。
那么首
先应分析上片都写到了哪些景物,它们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其次才能分
析出画面的特点以及作者所传达出的感情。
描绘景物及特点:
雨--------潇潇秋--------清霜风---------凄紧
关河--------冷落照---------残红翠--------衰减
物华--------休长江水--------无语
描绘的画面:凄冷、辽阔、萧条、悲凉
感情:思乡
2、本体的设置对于诗歌赏析来说,考查的刚好是第一种类型:分析意境型。
针对这种题型,可以在此跟学生讲解一下诗歌赏析题-------分析意境型的
答题步骤。
①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如:孤寂冷清、
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
②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抓住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所以在诗歌赏析题中分析作者利
用意象表情达意是非常重要的。
3、思考:该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明确: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对写法。
4、本体的设置对于诗歌赏析来说,考查的刚好是第二种类型:分析技巧型。
针对这种题型,可以在此跟学生讲解一下诗歌赏析题-------分析技巧型型
的答题步骤。
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或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
③次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在具体答题的过程中,这三步是一步都不能少的。
5、词中登楼远眺之景皆为“倚阑干时”时所见为实;思归之情从想象对方
入手为虚,所以,赏析本词要注意虚实结合和对写法的运用。
关于虚实结合以“深山藏古寺”为题作画:
一幅于崇山峻岭之上立一金碧辉煌的庙宇;
一幅不见庙宇,只见山脚下一和尚在溪边挑水;
一幅是山林之中露出庙宇一角。
这就是中国传统艺术讲究的虚实结合。
关于对写法可以举其它诗词为例: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六、本课小结
柳永写词重视艺术手法,像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表达思归怀人之情及羁旅之苦,情景交融,加上虚实结合和对写法的手法,将词人感情展现的淋漓尽致。
这样,该词终成词史上的丰碑,传颂千古,同时,我们也要把握诗词鉴赏的方法:意象------意境------感情。
七、指导背诵
找出各片的领字,试背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