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教案

合集下载

八声甘州(教案)[5页]

八声甘州(教案)[5页]

《八声甘州》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词的常识2.掌握《八声甘州》的主旨(二)能力目标1.能捕捉《八声甘州》的意象,分析意境(三)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对词的审美情趣二、教学时数2课时三、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八声甘州》的主旨(二)教学难点1.《八声甘州》中的意象的使用与意境的形成四、教学内容(一)词的常识词的起源:词这一文学形式,起于唐代,在宋代迎来了它的全盛期。

词的发生与唐代的新音乐有密切关系。

由于唐代对外交流频繁,原产于西域的“胡乐”尤其是龟兹乐大量传入中土,与汉族原有的以清商乐为主的各种音乐相融合,产生了一种新的音乐——燕乐。

唐人崔令钦的《教坊记》所载教坊曲有三百二十四种,这些燕乐曲调有舞曲,也有歌曲,歌曲的歌辞就是词的雏形,当时叫作“曲子词”。

后来,词又称为长短句、诗余,是广义上诗歌的一种。

词牌: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之所以称为“牌”,由演唱时要挂牌的做法而来。

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人们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法不同罢了。

有的词牌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象菩萨,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

《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

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有的摘取名作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例如《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但因白居易有“能不忆江南”的名句,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

《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酹江月》,是因为“大江东去浪淘尽”和“一樽还酹江月”的句子而来。

有的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更漏子》咏的是夜。

(完整版)八声甘州 精品教案

(完整版)八声甘州  精品教案

(完整版)八声甘州 精品教案1《八声甘州》教案教学目标:1、 体会词中意象的抒情作用及“对写法”的抒情方法;2、 感受词人登楼临远所抒发的羁旅思归之情;3、 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掌握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1、 体味视野开阔、意境高远雄浑的词句及“对写法"的抒情角度;2、 虚实相生的手法. 教学难点:1、 诗歌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2、 词人表达感情的手法。

一、作者简介柳永 (约980——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

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二、译文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

凄凉的霜风逐渐地迫近,关隘、山河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楼上。

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

只有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心登上高山下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

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心上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

怎么知道我,倚着栏杆的时候,正这样的愁思深重。

三、赏析词中表达了作者常年宦游在外,于清秋薄暑时分,感叹漂泊的生涯和思念情人的心情。

这种他乡做客叹老悲秋的主题,在封建时代文人中带有普遍意义。

但作者在具体抒情上,具有特色。

词的上片写作者登高临远,景物描写中融注着悲凉之感。

一开头,总写秋景,雨后江天,澄澈如洗。

头两句“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用“对”字作领字,勾画出词人正面对着一幅暮秋傍晚的秋江雨景。

“洗"字生动真切,潜透出一种情心。

“潇"和“洒”字,用来形容暮雨,仿佛使人听到了雨声,看到了雨的动态。

接着写高处景象,连用三个排句:“渐霜风凄惨,关何冷落,残照妆楼。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一、课程目标本次教学的目标是: - 了解八声甘州的历史背景和诗歌写作背景; - 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意义; - 学习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 理解并掌握诗歌的语言特点与表现技巧; -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与创作能力。

二、知识点梳理1.八声甘州的历史背景和诗歌写作背景。

2.诗歌中的意境和意义。

3.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4.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技巧。

三、教学策略1.唤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优秀诗歌。

2.运用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将八声甘州的历史背景和诗歌写作背景进行生动呈现。

3.通过讲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表现技巧和语言特点。

4.课堂中运用小组活动和讨论,加强学生的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引导学生从“兰亭集序”、“小山重叠金明灭”等名句中初步了解唐诗的特点及其作用。

### 二、讲授知识点 1. 八声甘州的历史背景和诗歌写作背景。

八声甘州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王之涣从事官场事务多年,对地方风貌和民情有较深的了解,这首诗以音乐之八调、声韵之甘泉、风俗之甘州来表现了当时的民生状况。

2.诗歌中的意境和意义。

本诗以八调、甘泉、甘州为主题,描绘了一个生活在边陲的苍凉甘苦的精神风貌。

诗中意境清新:“朱履踏遍”、“翠眉佯作”等,情感强烈:“渺世独称羽,无人共徘徊”,并处处透露着浓郁的生命力和对生活的向往。

3.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本诗属于七言绝句,平韵。

四句间相当于2句独立成一段,故称“对仗句”。

这首诗写于唐开元年间,是唐代绝句诗的代表作之一。

4.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技巧。

本诗具有浓郁的田园诗情,蕴含了深刻的生活哲理和伟大的人生境界;诗中富有音乐性的表现手法和精巧的排比对仗,以及情意绵延、意蕴深刻的意象描绘,颇具特色。

三、活动安排1.小组探究,学生分成小组,查找与八声甘州相关的历史资料、音乐视频等素材,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推演,最后进行汇报和答辩。

《八声甘州》教案

《八声甘州》教案

《八声甘州》教案教学要求1.1.教学目的:1.大致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创作;2.了解慢词及柳词特点;3.了解作者在词史中的贡献。

1.2.学习要点:1.题解关键词:字耆卿;世称柳七、柳屯田;制作慢词;白描铺叙;《乐章集》。

2.内容提示这首词抒写了被萧瑟秋景所触发的羁旅之愁与思乡之情,曲折地透露出词人矛盾痛苦的内心,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封建时代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情绪。

此词为双调。

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写景层层铺叙,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抒情细腻深婉,穿插想象,曲折有致。

作者生平:2.1.柳永生平:(按:柳永《宋史》无传)柳永(?-约1053),北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崇安(今属福建)人。

景佑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但作品中时有颓废思想和庸俗情趣。

诗仅存数首,《煮海歌》描写盐民贫苦生活,甚痛切。

有《乐章集》。

(《辞海》1989年版)2.2.柳永生平的其他资料:1.吴曾《能改斋漫录》:仁宗留意儒雅,务本向道,深斥浮艳虚华之文。

初,进士柳三变好为淫冶讴歌之曲,传播四方,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低吟浅唱?”及临轩放榜,特落之,曰:“且去浅斟低吟,何要浮名!”景祐元年方及第。

2.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引《艺苑雌黄》:柳三变……喜作小词,然薄于操行。

当时有荐其才者,上曰:“得非填词柳三变乎?”曰:“然。

”上曰:“且去填词。

”由是不得志,日与擐子纵游倡馆酒楼间,无复检约,自称云:“奉旨填词柳三变。

”3.张舜民《画墁录》:柳三变既以词忤仁庙,吏部不放改官,三变不能堪,诣公府,晏公(按,即晏殊)曰:“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

”公曰:“殊虽作曲子,不曾道—彩线慵拈伴伊坐。

八声甘州柳永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八声甘州柳永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八声甘州柳永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八声甘州柳永教案教学设计1八声甘州柳永教案教学设计第一部分:教学要求1. 学生能够理解该诗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

2. 学生能够理解该诗的主题和篇章结构。

3. 学生能够掌握该诗的词语和句式。

4. 学生能够阅读和欣赏该诗,并能够准确地诵读、抒情。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1. 课文导读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了解八声甘州诗的背景,让学生理解柳永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环境,也让学生熟悉了解唐诗宋词,了解文学的历史发展。

2. 词语学习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诗中难懂的词汇,让学生理解这些词汇在文化背景中的含义。

例如:“甘州”是指陇西地区;“鴈門”是指今天的山西运城。

3. 篇章结构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的结构,了解诗的主题和篇章结构,同时指导学生熟练掌握词语和意义。

让学生了解到该诗是描绘了柳永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离愁别绪,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抒情艺术特点。

4. 诵读和欣赏教师指导学生规范地诵读诗歌,熟悉每一句词语的情感表达,让学生通过朗读和欣赏诗歌,深刻地感受到诗歌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表现出中国文人内心的情感疏导。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1. 诗歌解读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该诗的阅读方法,如分析诗词的韵律和意蕴,让学生理解和领悟柳永的意境和情感。

2. 词语解析教师可以通过词语的解析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该诗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例如,让学生研究“下龙飞”、“马蹄声碎”、“谁怜”等词,了解它们隐含的含义。

3. 生动的讲解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或图片等方式来讲解本诗,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柳永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

4. 诗歌赏析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欣赏名家诵读或直接诵读,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歌的情感特点,并对古代文人抒情艺术特点有更深入的理解。

第四部分:教学方法1. 听讲和演示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解该诗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之后可以通过自己的演讲和解析,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传达给学生。

2. 互动和讨论教师可以通过诗歌的讨论,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歌特点和表现情感的方式,甚至可以让学生讲解诗歌的主题和篇章结构。

八声甘州 教案

八声甘州 教案

八声甘州教案教案标题:《八声甘州》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并理解《八声甘州》这首古琴曲的背景和意境;2. 学习并掌握《八声甘州》的基本演奏技巧;3.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八声甘州》的音频或视频资源;2. 古琴乐器;3. 教学投影仪或黑板;4. 学生乐器(如古琴、钢琴等)。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他们对音乐的了解和喜好;2. 介绍《八声甘州》这首古琴曲的名字和作者,并简要介绍背景信息。

探究(15分钟):1. 播放《八声甘州》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仔细聆听;2. 引导学生观察、感受音乐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语描述所感受到的内容;3. 分享学生的观察和感受,引导他们理解和欣赏音乐的多样性。

技巧训练(20分钟):1. 介绍古琴的基本结构和演奏技巧;2. 演示《八声甘州》的基本演奏技巧,包括指法、弹奏力度等;3. 指导学生跟随演示,尝试演奏《八声甘州》的简单片段;4. 分组练习,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合作,共同演奏《八声甘州》的片段。

创作表达(15分钟):1. 鼓励学生根据对《八声甘州》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创作表达;2. 学生可以选择用乐器演奏、歌唱、舞蹈等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情感;3.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创作,或者个别展示。

总结(5分钟):1. 回顾今天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2. 鼓励学生分享对《八声甘州》的新的理解和感受;3. 引导学生思考音乐对人们的情感和文化的影响。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自行寻找其他古琴曲目,并进行欣赏和演奏;2. 组织学生参观音乐演出或音乐展览,拓宽他们对音乐的认知和理解。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技巧训练环节的表现,评估他们对《八声甘州》演奏技巧的掌握程度;2. 评估学生在创作表达环节的表现,包括对音乐理解的准确性和创意性。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2. 学生在技巧训练环节是否能够有效地掌握基本演奏技巧?3. 学生在创作表达环节是否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情感?4. 是否有必要增加更多的拓展活动,以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深入学习和研究?。

教师课前准备:《八声甘州》教案设计

教师课前准备:《八声甘州》教案设计

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一环,教师课前准备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目标制定等方面都需要教师认真准备,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高效性和质量。

本文将以《八声甘州》为例,来探讨教师如何进行课前准备以及如何设计教案。

一、课前准备1.理解教材《八声甘州》是一首古曲,作为教材应该细心理解,了解其背景、历史及曲调特点。

在授课前需要了解该曲的创作背景、流传历史,理解曲调的起伏、速度变化及表现的情感。

2.了解教学对象教师在教学前需要了解自己的学生,掌握他们的语文水平、理解能力、音乐基础等方面的情况。

这对于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授课时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来有针对性地制定教案,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3.准备教具教具准备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程的效果。

对于《八声甘州》这样的教材,投影仪、播放器、黑板等都是必备的工具,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视频。

二、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要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快地理解和掌握歌曲。

以《八声甘州》为例,教学目标可以包括学生对曲调的理解、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等。

2.教学内容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师应该为每一个教学目标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

针对《八声甘州》这首古曲,可以包括以下教学内容:(1)歌曲的基本知识教师可以先介绍《八声甘州》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渊源,引导学生理解它的文化内涵。

同时,还可以介绍歌曲的演唱特点、声音起伏和速度变化等基本知识。

(2)歌曲中文翻译对于中文学生来说,学习《八声甘州》也需要他们对曲子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有所理解。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安排以及学生的水平来确定歌曲中的生字词,并对生字词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的含义。

(3)歌曲的演唱方法在教授《八声甘州》的时候,教师还应该注意歌曲中的演唱方法。

这对学生来说非常必要,他们可以学习到该曲的演唱技巧,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

3.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步骤。

《八声甘州》 教案

《八声甘州》 教案

《八声甘州》教案《八声甘州》教案一、导入:有一首歌唱地好“山不转水在转,水不转人在转”,但无论身处何地,我们对家乡的情是无法改变的,想想我们学过的诗歌,有哪些是抒发思乡之情的。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烟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

透过诗行,我们可以看见游子的思念,母亲的呼唤,亲人的期盼,今天,我们走进柳永的《八声甘州》,看看又是一番怎样的思念。

二、介绍作者: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晚年作过屯田员外郎,所以当我们说到柳永、柳三变、柳耆卿、柳七、柳屯田时,都指一个人。

他才华横溢,创造了慢词,扩大了词的功能和内容,他的词分三类:一是写都市生活的繁华,二是写男女爱情的苦痛,三是写羁旅行役的悲伤。

导入:本词应该属于哪一类?我们读过才知道,大家推荐一位为我们泛读一下。

给同学时间自由读,思考:词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导入:让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共同研讨这首词。

三、分析词句:分析“对萧萧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描写了哪些意象?暮雨、江天、秋2为我们交代了哪些内容?时间、地点、天气、人物3这些意象的组合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感受呢?凄冷(在诗词中这叫意境)导入:本词首句词人通过意象的选取,形成了一种凄冷的意境,我们在看看下一句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分析:“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意境有没有发生变化?从哪个词可以看出?变成什么样子了?更加凄冷。

2李白的《忆秦娥》中也有类似意境的诗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阕”,苏轼曾经把二者进行比较,认为柳词这句不减唐人高处,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提示:从意象意境两方面分析)明确:物像选取大尺度、大范围,广阔辽远,风既寒且急,行旅必少,只留下空寂的山河、渡口和楼头孤悬的残照,所用的描写词语更寒冷,肃杀落没。

可以感到意境更凄冷。

导入:远处景物这样的荒凉、凄冷,词人不忍再看,低头寻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备人:新沂市瓦窑中学孙涛用案时间: 2012 年月日星期教学课题八声甘州柳永教学目标1、了解柳永的文学常识。

2、赏析诗词,掌握本词的思想内容。

3、通过赏析,让学生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鉴赏诗词内容,把握本词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赏析本词,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交流合作探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个案补充一.课前导学1.熟读诗歌2.借助工具书,查找资料,熟悉作者。

二.复习和导入2.导入语:有一首歌唱地好“山不转水在转,水不转人在转”,但无论身处何地,我们对家乡的情是无法改变的,想想我们学过的诗歌,有哪些是抒发思乡之情的。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烟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

透过诗行,我们可以看见游子的思念,母亲的呼唤,亲人的期盼,今天,我们走进柳永的《八声甘州》,看看又是一番怎样的思念。

三.新课学生眼中的作者老师眼中的作者1.温故知新回忆背诵所学《雨霖铃》中的名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请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及学习《雨霖铃》时积累的相关资料进行回答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晚年作过屯田员外郎,所以当我们说到柳永、柳三变、柳耆卿、柳七、柳屯田时,都指一个人。

他才华横溢,创造了慢词,扩大了词的功能和内容,他的词分三类:一是写都市生活的繁华,二是写男女爱情的苦痛,三是写羁旅行役的悲伤。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本词应该属于哪一类?我们读过才知道,大家推荐一位为我们泛读一下。

思考:词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让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共同研讨这首词。

(一)展示讨论上阕1. 分析“对萧萧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①描写了哪些意象?②为我们交代了哪些内容?③这些意象的组合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感受呢?本词首句词人通过意象的选取,形成了一种凄冷的意境,我们在看看下一句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2.分析:“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①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意境有没有发生变化?从哪个词可以看出?变成什么样子了?②李白的《忆秦娥》中也有类似意境的诗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阕”,苏轼曾经把二者进行比较,认为柳词这句不减唐人高处,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提示:从意象意境两方面分析)(课件展示,对学生回答进行补充)学生个别泛读带着问题自由朗读教师纠正字音(二)引导梳理:此题又是“意境型”鉴赏题,解题思路及方法可以参照《苏幕遮》教案中相关指导。

①暮雨、江天、秋②时间、地点、天气、人物③凄冷(在诗词中这叫意境)引导梳理:①更加凄冷。

②物像选取大尺度、大范围,广阔辽远,风既寒且急,行旅必少,只留下空寂的山河、渡口和楼头孤悬的残照,所用的描写词语导入:远处景物这样的荒凉、凄冷,词人不忍再看,低头寻觅。

3.分析:“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①红和翠指什么?②长江在我们的心里应该是什么样的?构想画面: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

几十个字就把词人登高所见描写的淋漓尽致,那么在你的头脑中形成一副什么样的图画。

下阕导入: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适应不适应本词?我们猜想一下,词人想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感?1.词人究竟是不是在思乡?我们齐读下片:问:是不是在思乡?2.下片句句都在写思乡,哪句话最能体现词人的思乡之情?这本是谁在思念谁?更寒冷,肃杀落没。

可以感到意境更凄冷。

引导梳理:①红:花,翠:叶,化用李商隐的“此荷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煞人。

红率翠减,还是衰败的景象。

②波澜壮阔的。

滚滚长江东逝水,月涌大江流,词人眼中的长江却是无语东流,无语:无声或无情,更加深了凄凉感。

一阵骤雨过后,秋色更加凄冷,傍晚的江边,寒风渐起,远处山河苍茫辽阔,一抹夕阳依傍在天际,近处霜叶飘零,落英遍地,满眼残破景象。

江风习习,吹起词人衣襟,偶有江鸟传来两声鸣叫,越发让人感到几分沉寂,只有秋江秋水逝者无声,空添几许伤感。

引导梳理:1.思乡:[暮: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客愁新,寒林点暮鸦]是2.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词人在思念佳人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个案补充而本句词却是从谁的角度来写思念的?3.哪些词能准确的描述佳人的情感变化?怎样变化的?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佳人行为的画面。

4.这句词不但写我思人,而且想像人思我,这样写为什么更动人?(三)反馈矫正1.八声甘州是词牌名,词有词牌,还有的有题目。

比如《沁园春长沙》、《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首词没有题目,我们给他加个题目应该是什么?2.同样是写词,柳永达到了“凡有井水引处,即能歌柳词”。

那么这首思乡词能够引起我们巨大的共鸣,除了它本身的才情之外,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抒情手法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二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2、借事抒情/即事感怀佳人。

3.“望、误、识”。

由全神贯注盼望的焦急,到误认归舟的惊喜,再到清醒不是后的懊丧。

常待闺阁的佳人急切盼望丈夫返回家园,梳洗打扮,登楼望望,总以为那出现在地平线上的就是丈夫的归船,等到近头,方才知道误认了。

如此再三再四,仍站楼头凝神观望,这是何等的深情啊!对一个在外漂泊之人来说又是多么值得珍惜啊!4.这是更深一层写法,由单向思念写为双向思念,情感更深沉,从表达手法上显得文笔更曲折,引人玩味。

引导梳理:1.思乡此题属于诗歌鉴赏“技巧型”鉴赏题。

表达技巧:(艺术表现手法),它包括: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动衬静)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议论2.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怀3、托物言志托物寓理4、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咏史言志借古鉴今借古抒怀怀古伤今5、用典抒情6、象征描写手法1、衬托:正衬 / 烘托反衬(反衬:以动衬静以明衬暗以乐景衬哀情)2、虚实结合 / 联想和想象3、白描4、细节描写5、侧面描写:如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写景手法:衬托渲染层次安排运用修辞联想想象色彩搭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结合近景远景动静结合明暗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工笔细描粗笔勾勒乐景写哀哀景写乐修辞手法比兴比喻拟人对偶对比用典双关:谐音双关夸张叠字互文反问设问反语答诗歌鉴赏时要有一种修辞意识,修辞属于表现手法的范畴。

解答表达技巧题的常用方法:1、整体感知法(把握全诗情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2、知人论世法(根据诗人的身世、性格及所处时代特点等,分析诗中的思想情感)。

3、具体分析法(回答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切忌空泛、笼统、概括)。

4、抓主舍次法(抓住主要的手法进行分析)。

5、设身处地法(联想、想象法)。

6、理解记忆法(近三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参考答案,在理解基础上记忆,在记忆基础上灵活迁移运用)。

3.柳永写词,重视艺术手法,我们学习诗词也要讲究方法,鉴赏诗词应该从哪入手?古伤今、即事感怀、象征、用典、烘托、渲染、对比、衬托、联想、想象、比兴、抑扬、叠词3.修辞:对偶、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反复、反问、对比顶真、双关、通感4.篇章结构:1.开门见山2.卒章显志3.先景后情4.以小见大5.铺垫6.过渡7.照应8.重章叠唱9.层层深入“技巧型”鉴赏题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步骤】1、准确判断运用的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怎样用这种手法3、分析手法的作用。

(诗情或哲理)2.答案:情景交融层层铺垫衬托3.意象------意境(画面)-------情感(主题)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个案补充四.迁移创新阅读柳永的《卜算子慢》,完成阅读题。

1.上片中“败红衰翠”指的是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上片更多的是运用了衬托渲染的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句分析。

3.词中诗人“新愁旧恨相继”,诗人的“新愁”“旧恨”分别指的是什么?(见《课时练》P48)引导梳理:1.“败红”指渐老的“江枫”,“衰翠”指半凋的“汀蕙”。

“满目”则是举枫树、蕙草以概其余,说明是深秋时节了。

表现了诗人漂泊他乡的伤怀念远之意。

2.词的上片取正衬的手法,以苦景写悲怀,同时又将凄怨之情灌注到客观景物中去,以悲写悲,渲染烘托出浓烈的悲苦气氛。

3.诗人的“新愁”指的是对晚景,想望伊人而不见、想传书而无凭的新的凄苦情怀。

“旧恨”指的是原有的异乡客子长期漂泊之苦、对伊人的深切怀念。

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本词。

2.复习并背诵默写《雨霖铃》全词。

板书设计八声甘州(思乡)柳永景暮雨江天清秋(凄)情景交融霜风关河残照长江(冷)层层铺垫情词人佳人思乡衬托教后札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