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案
大学教案精选8篇

教学目标:1. 了解《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
2. 理解《大学》的哲学思想,体会其教育意义。
3. 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的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1. 《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
2. 《大学》的哲学思想及其教育意义。
教学难点:1. 理解《大学》的哲学思想。
2. 体会《大学》的教育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
2. 提问:你们对《大学》有哪些了解?二、新课讲授1. 《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曾子所著。
它主要讲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全书共分为《经》和《传》两部分,其中《经》为儒家思想的精髓,主要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传》为对《经》的阐释,进一步阐述了儒家思想。
2. 《大学》的哲学思想及其教育意义(1)修身:强调个人修养,认为修身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2)齐家:强调家庭和睦,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3)治国:强调国家治理,认为国家治理应以道德为本,君主要以德治国。
(4)平天下:强调天下太平,认为天下太平是治国平天下的最终目标。
三、课堂讨论1. 讨论《大学》的哲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2. 讨论《大学》的教育意义。
四、课堂小结1. 总结《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
2. 总结《大学》的哲学思想及其教育意义。
五、课后作业1. 深入阅读《大学》,体会其教育意义。
2.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大学》的哲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教案二:《大学》中的修身之道教学目标:1. 了解《大学》中修身之道的内涵。
2. 理解修身之道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修身养性的品质。
教学重点:1. 《大学》中修身之道的内涵。
2. 修身之道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 理解修身之道的内涵。
2. 体会修身之道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高中语文选修_大学_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和主要内容。
(2)掌握《大学》中的核心思想,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理解文言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哲学等知识,对《大学》进行深入解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立志为国家、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大学》的核心思想。
(2)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 教学难点:(1)对《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思想的深入理解。
(2)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将《大学》中的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和主要内容。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大学》,完成以下任务:(1)梳理文章结构,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2)标注出重点词语和句子,查阅相关资料,理解其含义。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三)合作探究1. 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思想有哪些特点?(2)如何将《大学》中的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2. 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大学》中的核心思想。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大学》中的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五)课后作业1. 深入阅读《大学》,撰写一篇读书笔记。
2.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将《大学》中的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大学》的核心思想,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大学教案大班

教案名称:《大学》第二章:正心修身年级:大班学科:儒家经典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大学》第二章的核心思想,即正心修身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3. 引导学生运用正心修身的原则,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教学内容:1. 《大学》第二章原文解析。
2. 正心修身的意义和作用。
3. 实例分析:正心修身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大学》的地位和内容,引导学生对儒家思想产生兴趣。
2. 学生齐读《大学》第二章原文,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二、正文解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大学》第二章,解释关键词语的含义。
2. 学生认真听讲,记录重点内容,与教师互动交流。
三、正心修身的意义(20分钟)1. 教师阐述正心修身的意义,强调其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正心修身的理解,讨论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实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提供正心修身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优点和作用。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正心修身在实例中的体现。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回顾《大学》第二章的核心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于正心修身的感悟和体会。
二、正心修身的实践(20分钟)1. 教师提出正心修身的实践要求,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2. 学生制定个人行动计划,承诺积极践行正心修身。
三、小组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实践正心修身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2.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鼓励和建议。
四、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反思自己在正心修身方面的进步。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大学》第二章原文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正心修身意义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3. 学生在实践正心修身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
教学资源:1. 《大学》原文文本。
国学教案《大学》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思想。
- 掌握《大学》中关于修身的具体方法。
- 了解《大学》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阅读古代经典的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 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古代文献的能力。
- 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思想。
2. 掌握《大学》中关于修身的具体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大学》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 分析《大学》中修身方法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大学》的基本思想。
2.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大学》中的修身之道。
(二)新课讲授1. 讲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思想。
- 解释这四个概念的含义。
- 分析这四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2. 掌握《大学》中关于修身的具体方法。
- 讲解《大学》中关于修身的方法,如: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
- 分析这些方法在现代社会中的实际应用。
(三)课堂讨论1. 讨论《大学》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分析《大学》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 探讨《大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 分析《大学》中修身方法的现实意义。
- 结合现实生活,探讨《大学》中修身方法对个人的启示。
(四)总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思想。
2. 强调《大学》中修身方法在现代社会中的实际应用。
五、作业布置1.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大学》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 结合个人实际,思考《大学》中修身方法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六、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展示《大学》的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
《大学》第一章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大学》第一章的总体内容和核心思想。
(2)掌握《大学》第一章中的关键词汇和重要句子。
(3)学会分析《大学》第一章中的经典段落。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和教师讲解,深入理解《大学》第一章的内容。
(2)运用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分析《大学》第一章的内在逻辑。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传统文化和经典著作的热爱之情。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以儒家的道德观念指导自己的行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大学》第一章的总体内容和核心思想。
(2)关键词汇和重要句子的理解。
2. 教学难点:(1)分析《大学》第一章中的经典段落。
(2)运用儒家的道德观念指导自己的行为。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以及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2. 提问:同学们对《大学》有什么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大学》第一章,了解其内容。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第一章的理解程度。
(三)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第一章的核心思想是什么?(2)第一章中的关键词汇有哪些?如何理解?(3)如何运用儒家的道德观念指导自己的行为?2.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教师讲解1. 教师对第一章的核心思想、关键词汇和重要句子进行讲解。
2. 分析《大学》第一章中的经典段落,引导学生理解其内涵。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反思:通过学习《大学》第一章,自己有哪些收获和感悟?(六)作业布置1. 撰写一篇关于《大学》第一章的读书笔记。
2. 思考:如何将儒家的道德观念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发言的准确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读书笔记的质量、作业的完成度等。
3.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大学》第一章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诵读《大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大学》的作者、背景及主要内容。
2. 通过诵读,使学生感受《大学》的文学魅力,体会其深刻的哲理。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
1. 《大学》的作者、背景及主要内容。
2. 《大学》中的经典语句。
三、教学难点
1. 《大学》中的哲学思想。
2. 诵读时的语调和节奏。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介绍《大学》的作者、背景及主要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大学》被称为儒家经典?
(二)诵读
1. 学生分组,每人一句,进行集体诵读。
2. 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语调和节奏,力求准确表达《大学》的意境。
3. 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小组诵读,互相交流心得体会。
(三)讨论
1. 教师提问:《大学》中哪些语句对你触动最大?为什么?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
3.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大学》的哲学思想。
(四)总结
1. 教师总结《大学》的主要内容和哲学思想。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大学》的哲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布置作业:每人撰写一篇关于《大学》的感悟文章。
五、教学反思
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大学》的魅力。
2. 在讨论环节,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让学生将《大学》的哲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小学经典诵读《大学》教案

课时:1课时年级:小学五年级教材:《大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学》的背景、作者和主要内容。
2. 通过诵读《大学》,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大学》的背景、作者和主要内容。
2. 诵读《大学》。
教学难点:1. 理解《大学》中的某些深奥道理。
2. 诵读时的情感表达。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大学》的背景、作者和主要内容。
2. 提问:你们知道《大学》是谁写的吗?它主要讲的是什么?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大学》,了解其内容。
2. 教师提问:在阅读过程中,你们遇到了哪些问题?请互相讨论。
三、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大学》中的重点内容,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
2. 教师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理解《大学》中的道理。
四、诵读《大学》1. 教师带领学生诵读《大学》,注意语调和节奏。
2. 学生分组,每组选一名领诵,其余学生跟读。
3.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
五、讨论与分享1. 教师提问:你们觉得《大学》中的哪些道理对我们的成长有帮助?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六、总结与作业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大学》中的道理。
2. 作业:课后,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大学》的主要思想。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诵读《大学》,让学生了解经典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学生的参与度,鼓励学生提问和分享。
2. 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理解《大学》中的道理。
3. 注重诵读技巧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大学》作者:孔子主要内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教学资源:1. 《大学》原文2. 相关背景资料3. 诵读音频。
《大学》开篇_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和主要内容。
(2)理解《大学》开篇的核心理念和主要观点。
(3)掌握《大学》开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大学》开篇的理念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激发学生对道德修养的重视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大学》开篇的核心理念和主要观点。
(2)《大学》开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1)理解《大学》开篇中的古文表达和哲学思想。
(2)将《大学》开篇的理念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和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与分析(1)学生自读《大学》开篇,初步了解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大学》开篇的核心理念和主要观点。
(3)讨论《大学》开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3. 深入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大学》开篇中的哲学思想,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
(2)讨论《大学》开篇与现代生活的联系,如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修身”的理念。
4. 活动实践(1)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自身实际,提出如何将《大学》开篇的理念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措施。
(2)各小组汇报交流,教师点评。
5. 总结与反思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大学》开篇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6. 作业布置(1)复习《大学》开篇的内容,加深理解。
(2)结合自身实际,思考如何将《大学》开篇的理念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质量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大学》开篇的理解程度和作业完成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教案
教学目标:1
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2
理解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3
理解《大学》中的“三纲”“八目”并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
重点: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理解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难点:理解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一、导入新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于XX年9月27日至29日在孔子的故里曲阜举办。
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86个儒学研究机构的逾160位专家学者参会。
儒学在世界上为什么会
有如此大的影响?今天我们就走进儒学经典作品《大学》,领略其中的奥义。
二、知识积累1了解文化背景《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
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
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
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
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题释疑《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A.大人之学“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B.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
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
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2《大学》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请将中的类似论证整理出来,体会其中的逻辑关系,弄明白它们所说的道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个论述,先是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关系:平天下必先治国,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修身,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诚意,诚意必先致知,致知必先格物。
再由小至大,条目之间是因果关系: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条目之间脉络清晰,无论是由大至小的条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剖析深刻,逻辑严密。
本文论证特色:总分式论证结构,层层推进,逻辑严密3.《大学》的论述可谓“微言大义”,精微的言辞中,蕴含着深刻
的道理,这些深刻的道理,对现代人也是很有作用的。
请以“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为例进行分析。
提示:这句话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自己身上具备了美德,然后再要求别人拥有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
也就是说,要提高别人的道德水平,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要要求别人,首先要要求自己。
它体现了儒家重视注重内向用功、律己甚严的内省的修养方法。
这种方法在现代仍然是有现实意义的,它告诫我们,不能要求别人甚严,而要求自己甚宽。
这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一个部门内部的管理,都有着深刻的启示。
五、小结
本文介绍了儒学文化的主体“三纲”“八目”,两者层次分明、逻辑严密。
告诉人们只有通过格物致知,摆脱外在诱惑、困扰,真心诚意地培养高尚的情操,才能够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进而使自己家庭关系符合人伦道德,并最终完成为国建功立业、使天下太平的伟大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