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长江洪水与1998年长江洪水比较
建国以来中国的大洪水(1949年-1998年)

1949年以来中国的大洪水我国发生的洪水,主要由暴雨造成。
我国地处太平洋西岸,受季风性气候影响,夏季炎热,暴雨集中,具有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覆盖范围广等特点,特别是影响降雨的天气系统,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的变动,西南涡的运动和热带风暴(或台风)的活动频度发生异常,常常造成我国大面积降雨,当各河流洪水遭遇时常常形成流域性大洪水或局部地区的特大洪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力兴修水利工程,提高了抗御洪水的能力。
由于我国东部地区,各大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广大平原都处于最高洪水位以下,有的达10多米以上。
这些地区集中了我国2/5人口,1/3耕地和3/5的工农业总产值及大量的城市集中在洪水威胁区,防汛任务艰巨。
河道堤防的标准近期内也不可能达到很高标准,遇超标准洪水常造成防汛形势严竣,甚至洪水灾害。
因此正确了解我国洪水发生发展规律,采取对策,以减轻洪灾威胁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我国堤防标准不高,一般重现期在20年一遇。
本文按此标准,将1949年以来50年间的洪水挑选出来,就雨情、水情方面的特点进行了介绍。
从挑选出的15年27场洪水中可以看出:暴雨强度,持续时间和覆盖面积的多少是发生洪水的主要原因,据经验统计,大洪水年暴雨中心强度24小时降雨可达400毫米,面平均雨量当在200毫米以上,持续时间超过7天。
在年际变化上,具有重复性和阶段性,大致可以分为2个阶段,第1个频发期是1949~1963年,第2个高频发期是90年代以后,1991~1999年。
1 1949年7月西江洪水雨情自6月22日至30日,西江流域不断出现大到暴雨,历时9天。
22~23日暴雨区主要分布在柳江,左、右江以及红水河中下游。
23日最大日雨量融安县长安镇138毫米,隆安、都安、柳州均接近或超过100毫米。
27~28日雨区北移至柳江和桂江流域,27日桂江灵川站日雨量185毫米,28日柳江支流洛清江永福站日雨量300毫米,29日~30日雨区又南移至红水河、右江流域,以29日暴雨区范围最大,日雨量均超过100毫米。
【精品】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节 河流

7.黄河的奉献 黄河流域是世界上古老的文明发祥地之一,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 的贡献。 (1)提供丰富的水能资源 黄河自青藏高原滚滚东流入渤海,历经三级地势阶梯,在阶梯交界处,河 流落差大,水能资源非常丰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对黄河的水 能资源实行梯级开发,已陆续建成了多座大型的水电站,促进了流域的经济 发展。 (2)塑造平原 悠悠黄河,在历史的岁月中,为华夏大地塑造了众多土壤肥沃的平原。如 宁夏平原、河套平原以及我国的第二大平原——华北平原。
18.如图是我国长江、黄河水系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长江和黄河均发源于青__藏__高原, 共同流经的省级行政区是青__海__和四__川__。
(2)它们受我国地势特征的影响,流向均大致自__西__向__东__(或__向__东__)__流。 (3)长江注入_东___海,黄河注入_渤___海。 (4)我国目前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 它对长江和黄河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C )。 A.流域面积增大 B.水能蕴藏量增加 C.河流含沙量减少 D.河流径流量增加
黄河泥沙世界罕见,是含沙量最高的河流,据测定年平均含沙量每立方米水 中为37公斤,夏天汛期每立方米含沙高达570公斤。据多年实测,其年份泥 沙总量为5~40亿吨,相当于长江的68倍。黄河泥沙不仅多而且黏结力强, 因此“跳进黄河洗不清”的喻谚是十分贴切的,奔腾不息的黄河善于创造假 象,一块篮球大小的煤能在水中漂浮数百里,而人跳进去却不易泅渡。站在 岸边面对那水宽、流急、浪大的河流,会使人望而生畏,当你鼓足勇气下水 查看,结果却是水浅流缓。 这是由于水分散开后,充分显示了泥沙的立体感。黄河滩草木茂盛,野兔甚 多,黄河鲤鱼又是人们的美味佳肴。
Ⅲ.实验探究: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读图,甲、乙、丙中沙土最多 的是(8)。结论:同等降水量,同等坡度,植被越繁茂水土流失越(9)。因此, 为了保持水土,可采取的生态建设措施:(10)。
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原因分析

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原因分析从6月中旬起,因洞庭湖、鄱阳湖连降暴雨、大暴雨使长江流量迅速增加。
造成1998年洪水灾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直接的原因是气候异常,雨水过大.自6月份起,长江流域出现了3次持续大范围的降雨过程.7月份长江中下游水文站的洪水量超过1954年,其中宜昌站1215亿立方米,比1954年多45亿立方米;汉口站1648亿立方米,比1954年多120亿立方米.长江洪水主要发生在中游的江汉平原一带.这里地势低洼,河道弯曲,排洪不畅,又是多路来水汇合的地方,如果各支流同时发生洪水,在这里相遇,必然酿成长江特大洪水灾害.其中最关键性的还是部分蓄洪量比1954年要减少了很多.根据资料1998年的洪水来量约为100亿立方米.而1954年洪水的安全蓄洪量约400多亿立方米,1998年蓄洪总量约为100亿立方米,其中有效蓄洪量估计才50多亿立方米.这时,人们又会提出问题:长江水位抬高是否是由于长江河床的淤积提高了?①关于河床淤积情况为了开发水电资源,我国在许多主要江河的中、上游都兴建了梯级水电站和小水库,这使江河湖泊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被大大弱化,并造成河湖的天然水面受限、河道淤积加重、河床堤坝争相提高的恶性循等结果.根据长期观测资料显示长江干流河槽基本稳定,但也由于某些因素,局部河段有冲淤变化,最明显的是荆江以下的洪湖河段,这一河段受下荆江栽弯工程影响,因此栽弯河段上有冲刷,河床有淤积现象.②关于湖泊淤积情况近几十年来,由于通江湖泊遭盲目围垦,丧失面积达1200万公顷左右.仅长江原有的22个较大的通江湖泊,都因不合理的围垦开发而减少了576亿立方米的容积.湖泊容积缩小,导致在相同流量的情况下,水位抬高,这种情况下汛期洪水水位一般高于境内地面10米左右,以致险象环生,防不胜防.例如:洞庭湖1949年以来因淤积减少了湖泊容量约为40多亿立方米,由于围垦了1600平方千米,大约减少容量近100亿立方米.鄱阳湖的淤积量很小,但由于围垦1400平方千米,减少湖泊容量约80多亿立方米.湖北省的长江两岸湖泊由于全部封锁,减少面积5700平方千米,1949年以来,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及安徽五省,因围垦共增加耕地约1400平方千米.根据数据统计,在长江上游100万平方千米的流域范围内,地面固体物质的年均侵蚀量为15.68亿吨,长江干流宜昌站的年均输沙量为5.3亿吨,输移比为0.33.宜昌以下,汉口站的年均输沙量为4.3亿吨,下游大通站为4.68亿吨.宜昌和汉口的差值,主要淤在洞庭湖区,大通站的输沙量,绝大部分流入东海.据研究,森林植被不仅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主要的是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森林对降水的截留率高达12.6%,与无林地相比,可减少地表水流失85.1%,减少土壤冲刷量58%.显然,植被遭破坏的结果,必然使水土流失加剧,河流泥沙量增加,洪枯比加大,径流量减少.水土流失还造成河道和湖泊、水库淤积,使河床抬高,水库库容减小,湖泊萎缩.但多年来,森林采伐与更新比例为11:1.据1957年的调查统计,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为22%,水土流失面积36.38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20.2%.到1986年,森林覆盖率减少了一半,水土流失面积达到73.94万平方公里,猛增了一倍,占流域总面积的41%.结论:首先,生态破坏严重,尤其是长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遭受长期持续的严重破坏,导致大自然的报复.集中表现为在人口急剧增长的情况下,土地资源过度利用和不合理的开发,滥伐森林,使一些河流断流,泉源枯竭,雨季又造成洪水泛滥.第二是,盲目围湖造田,其结果是长江中下游湖泊面积大幅度缩减.其中盲目围湖造田和占用行洪洲滩是长江洪水水位增高的主要原因.第三是,不合理的水利建设对江河产生的负面生态效应不容忽视.大量水利工程破坏了江河的自然生态功能,有可能加剧水灾的危害.建议及希望: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人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一方面固然是由于气候异常,降雨集中所致,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充分正视生态破坏严重、江湖淤积、围湖造田和水利设施薄弱等问题.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反思.⑴保护生态,刻不容缓.生态破坏是洪水危机的元凶之一.缓解洪水危机的根本措施是植树造林、保护湿地、控制水土流失.⑵另一方面还要强调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在土地利用上,我们一方面要大力加强管理,在工业、交通、建设和兴建住宅时,尽量节约用地,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充分发挥现有耕地生产潜力和防治水土流失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开发利用宜荒地,沿海滩等各种土地资源,禁示糊乱围湖造田,占用行洪洲滩.⑶在西部大开发中,保护自然环境与生态平衡.结合实际情况对长江全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从而提高国土环境质量,使长江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98长江洪水29个省市自治区遭受洪灾1998年洪水造成3004人死亡、2.23亿人受灾。
长江流域“退田还湖”政策的思考

作者:胡苑网友点击量: 1588 次添加时间:2003-9-16 15:35:19对我国现阶段长江流域“退田还湖”政策的思考胡苑(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武汉430072)摘要“退田还湖”政策建立在对湿地价值的重新认识之上,其提出的直接原因是1998年的特大洪涝灾害。
本文全面分析了我国“退田还湖”政策和其实施的现状、效果评价以及该政策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并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长江流域退田还湖湿地一、全面解读“退田还湖”政策(一)“退田还湖”政策的原理分析“退田还湖”的政策,实际上是建立于对湿地重要功能与价值的重新认识之上。
因而要说明我国实施“退田还湖”政策的原因,必须先说明湿地及其功能的重要性。
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
1根据1971年《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中对湿地的定义,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体者,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米的水域。
因而湿地类型包括有河流型湿地、湖泊型湿地、沼泽型湿地、浅海、滩涂型湿地以及人工湿地等。
湿地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由于湿地多处于水陆交错的过渡地带,生物物种以及生态类型丰富多样,具有极高的生产力,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产及生活资源。
然而,更不容忽视的,是湿地强大的生态服务功能,湿地具有很高的持水能力,能够削减洪峰和均化洪水过程,有助于保持区域水平衡的稳定性。
湿地又是自然过滤器,可以去除环境污染物,被誉为“自然之肾”。
湿地还可以提高空气湿度,起到调节局部气候的作用。
2由于湿地特有的生境为多种多样的物种提供了栖息、繁殖的场所,因而湿地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也有着重要意义。
另外,湿地还具有航运、科普研究、美学、休闲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河,长江流域也是我国最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它由众多类型的湿地,包括湖泊、河流、沼泽、冲积平原组成,我国最大的两个淡水湖泊,鄱阳湖和洞庭湖,均位于长江中游地区,其所提供的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而易见,因而被誉为我国的生命之河。
鄱阳湖历史大洪水有关情况分析

鄱阳湖历史大洪水有关情况新中国成立以来,鄱阳湖发生多次大洪水,主要有1954、1983、1995、1996、1998、1999年,进入新世纪,以枯水为主,2010年水位相对较高。
一、1954年洪水1954年,长江发生近百年来全流域性特大洪水。
长江自5月中旬起水位持续上涨,顶托倒灌,形成鄱阳湖区最大洪水。
7月16日,长江九江站和鄱阳湖湖口最高水位分别达22.08米和21.68米。
7月30日,星子站最高水位达21.85米。
17日,长江北岸湖北黄广大堤、同马大堤相继溃决,自然分洪113亿立方米,鄱阳湖水位略有下降。
九江20米以上的高水位自6月中旬持续到9月下旬,历时百余天;湖口自6月27日达1949年最高水位20.65米,直到9月7日才退到20.65米以下,历时73天。
洪量之大、水位之高、持续时间之长,均为当时有记录以来所罕见。
6月下旬至7月初,沿江滨湖各县支堤民埝全部溃决。
6月15日,九江赛湖农场堤溃决。
16日,奉新、安义、靖安县城浸水,安义万家埠钢筋混凝土大桥冲断。
17日,永修县永北、三角、九合诸圩相继溃决,县城被淹,南浔铁路中断。
18日,余干五都圩(信江联圩东堤、县城所在地)、进贤东北复兴圩、新建新增圩、南昌三集圩等万亩以上圩堤相继溃决。
19日,新建二十四圩(下段)溃决。
30日,余干二四都圩(信江联圩内堤)、新建上丰实圩(二十四联圩上段)、鄱阳东朗圩、中洲圩、问桂道圩、南昌集义圩、九江蔡家洲圩等先后溃决。
7月1日九江永安圩、洗心圩(即长江大堤)和彭泽珠琅圩溃决。
2日,九江张家洲圩溃决。
8月1日零时,南昌大包圩漫决。
至此,鄱阳湖滨湖圩堤几乎全部溃决,只剩下南昌市富大有圩、九江兴中纱厂圩、南昌义城圩、新建新培圩、鄱阳宛子圩、余干二十八都、马当、茶园、中洲圩和湖口黄茅潭圩堤没有溃决,但堤内内涝严重,农田收获很少。
此次洪水造成沿江滨湖16个重灾县无收的农田达279.7万亩,至9月底尚有150万亩浸在水中,约有80至100万亩不能冬种。
中国近年来的自然灾害事件

中国近年来的自然灾害事件1950年7月,淮河大水。
1954年7月,长江、淮河大水。
1959到1961三年自然灾害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1970年通海7.8级大地震1975年8月,河南大水。
1976年河北唐山大地震1978—1983年北方大旱1991年安徽江淮水灾长江1998年特大洪水2003年非典疫情2007年度“十大自然灾害事件”2008年度中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1、5.12汶川特大地震导致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南方雪灾:年初特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21省(区、市、兵团)3、台风“黑格比”严重影响两广地区4、6月上中旬华南、中南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5、新疆出现历史上第二个严重干旱年6、长江沿线及江南地区发生严重秋涝7、四川攀枝花-会理地震导致川滇两省损失严重8、9月下旬四川发生严重暴雨洪涝和泥石流灾害9、宁夏严重干旱致夏秋粮减产10、10月末西藏发生强降雪,10万余人受灾9、2009年自然灾害(五个“历史罕见”)10、2010自然灾害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2012年全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1950年7月,淮河大水。
由于泥沙淤积,河床高涨,加上国民党军队在淮海战役时对沿淮堤坝的大肆破坏,这年汛期,淮河流域全面告急,河南、皖北许多地方一片汪洋,水灾淹没土地3400余万亩,灾民1300万。
淮北地区受灾惨重,为百年所罕见。
1954年7月,长江、淮河大水。
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降水量普遍比常年同期偏多一倍以上,致使江河水位猛涨,汉口长江水位高达29.73米,较历史最高水位的1931 年高出14.5米。
虽然沿江人民做出了极大努力保卫荆江大堤,从而保证了武汉市和南京市的安全,但却淹没农田 4755万亩, 1888万人受灾,财产损失在100亿元以上。
由于农产品减少,也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和1955年的工业生产。
1、1959到1961三年自然灾害在1959年7月,华东地区长江发洪水。
据灾害中心数据, 因为淹水和接下来歉收所带来的饥荒,洪水直接带来的死亡人数估计达两百万,而且别的地区也多少受到影响。
鄱阳湖历史大洪水有关情况-九江鄱湖的洪水

鄱阳湖历史大洪水有关情况新中国成立以来,鄱阳湖发生多次大洪水,主要有1954、1983、1995、1996、1998、1999年,进入新世纪,以枯水为主,2010年水位相对较高。
一、1954年洪水1954年,长江发生近百年来全流域性特大洪水。
长江自5月中旬起水位持续上涨,顶托倒灌,形成鄱阳湖区最大洪水。
7月16日,长江九江站和鄱阳湖湖口最高水位分别达22.08米和21.68米。
7月30日,星子站最高水位达21.85米。
17日,长江北岸湖北黄广大堤、同马大堤相继溃决,自然分洪113亿立方米,鄱阳湖水位略有下降。
九江20米以上的高水位自6月中旬持续到9月下旬,历时百余天;湖口自6月27日达1949年最高水位20.65米,直到9月7日才退到20.65米以下,历时73天。
洪量之大、水位之高、持续时间之长,均为当时有记录以来所罕见。
6月下旬至7月初,沿江滨湖各县支堤民埝全部溃决。
6月15日,九江赛湖农场堤溃决。
16日,奉新、安义、靖安县城浸水,安义万家埠钢筋混凝土大桥冲断。
17日,永修县永北、三角、九合诸圩相继溃决,县城被淹,南浔铁路中断。
18日,余干五都圩(信江联圩东堤、县城所在地)、进贤东北复兴圩、新建新增圩、南昌三集圩等万亩以上圩堤相继溃决。
19日,新建二十四圩(下段)溃决。
30日,余干二四都圩(信江联圩内堤)、新建上丰实圩(二十四联圩上段)、鄱阳东朗圩、中洲圩、问桂道圩、南昌集义圩、九江蔡家洲圩等先后溃决。
7月1日九江永安圩、洗心圩(即长江大堤)和彭泽珠琅圩溃决。
2日,九江张家洲圩溃决。
8月1日零时,南昌大包圩漫决。
至此,鄱阳湖滨湖圩堤几乎全部溃决,只剩下南昌市富大有圩、九江兴中纱厂圩、南昌义城圩、新建新培圩、鄱阳宛子圩、余干二十八都、马当、茶园、中洲圩和湖口黄茅潭圩堤没有溃决,但堤内内涝严重,农田收获很少。
此次洪水造成沿江滨湖16个重灾县无收的农田达279.7万亩,至9月底尚有150万亩浸在水中,约有80至100万亩不能冬种。
2.3中国的水文灾害

课前预习导学
问题导学 当堂检测
课堂合作探究
KEQIAN YUXI DAOXUE KETANG HEZUO TANJIU
主题一 我国的洪涝灾害
活动与探究 材料一:《京华时报》2011 年 6 月 21 日讯,2011 年 6 月 3 日以来, 四轮强降雨持续侵袭浙江。截至 20 日,浙江钱塘江流域遭遇 56 年来最 大洪水,已致 441.3 万人受灾,因灾死亡 2 人、失踪 1 人。截至 20 日 7 时,汛情已导致 1 846 家企业停产,当地已转移群众 29.2 万人。 材料二:教材 P38 图 2.19“中国洪水频率分布(1949~1989 年)”。
课前预习导学
问题导学 当堂检测
课堂合作探究
KEQIAN YUXI DAOXUE KETANG HEZUO TANJIU
(1)我国洪涝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提示:我国的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气候区的长江、淮河、 黄河、珠江、海河、辽河、嫩江—松花江七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 以及四川盆地、关中地区和云贵高原的部分地区。 (2)洪水频率的高低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 提示:洪水频率的高低与气候、地形、水文等自然因素有关 ,也与人 类活动等人为因素有关。其中气候因素是最主要和最根本的因素。 (3)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地区洪涝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东部季风区降水量多,多暴雨;平原地区地势低平,雨季河流排 水不畅,是导致洪涝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
2.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如下表所示:
因素 气候及流 自然因 素 域特点 滞洪能力 泄洪能力 滥伐森林 人为因 素 围湖造田 建筑物占 据河道 影响 长江流经湿润地区,流域广,支流多,汛期长,水量大,上游干 流及中游支流洪水来量大。特别是雨期大范围普降暴雨, 引起长江上游干流和中游支流洪水同时暴发,中下游势必 发生特大洪水 长江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 长江中下游河道的泄洪能力不足 长江上游山区滥伐森林,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既使森林 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的作用减小,又使大量泥 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泄洪能力降低 泥沙淤积,使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减弱 我国经济核心地带占据河道的建筑物降低了河道排水的速 度,分洪区的占用不仅给洪水的分流带来困难,还无形中使 洪水成灾的可能性及灾害损失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