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物的原理

合集下载

随机引物pcr原理

随机引物pcr原理

随机引物pcr原理
随机引物PCR是一种基于随机引物的聚合酶链反应(PCR)
技术。

PCR是一种在体外进行的DNA扩增技术,可以在短时
间内从微量DNA样本中扩增出大量特定DNA片段。

随机引物PCR的原理是利用随机引物与DNA模板的互补碱基序列结合,在PCR反应中作为起始引物参与扩增反应。

传统PCR使用特异性引物,而随机引物PCR使用长度为8-10个碱
基的随机序列作为引物,可以扩增出各种长度和来源的DNA
片段。

随机引物PCR的步骤如下:首先,将包含待扩增DNA片段的DNA模板与随机引物加入到PCR反应混合液中;然后,在一
系列的PCR循环中,通过变温过程,随机引物与DNA模板进行退火和延伸,形成新的DNA链;最后,经过多轮PCR扩增,可以得到大量的目标DNA片段。

随机引物的使用使得随机引物PCR可以扩增各种来源的DNA
片段,不依赖于特定DNA序列的已知信息,因此被广泛应用
于DNA序列分析、基因组测序、基因差异表达等领域。

它的
独特性在于可以扩增出未知DNA序列和未知源的DNA片段,提供了一种快速、有效、高通量的PCR扩增方法。

引物合成的原理

引物合成的原理

引物合成的原理
引物合成是一项重要的实验技术,用于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进行DNA扩增、测序等实验。

其原理主要基于DNA的双链结构和配对原则。

在引物合成中,首先需要确定所需扩增的目标DNA序列,并根据该序列设计两个短的单链DNA片段,即引物。

这两个引物的5'端需要与目标DNA序列互补配对。

引物合成通常通过核苷酸化学合成方法进行。

该方法基于磷酸二酯链的扩增反应,通过使用已经含有保护基的核苷酸单元,逐个将核苷酸单元与反应基位点进行连接。

每次反应结束后,需要进行碱性水解以去除保护基,再次进行连接反应。

这样,在多次循环反应后,可以得到完整的引物。

在合成引物时,还需要注意控制反应条件,例如反应缓冲液的pH值、反应时间和温度等。

合成后的引物可以通过比色法或者聚丙酰胺凝胶电泳进行质量检测。

引物合成的原理基于DNA的双链结构和碱基配对规则,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制备出目标DNA序列的互补链。

这些合成的引物可以作为DNA扩增、测序等实验中的起始点,有效地进行目标序列的扩增和分析。

PCR引物设计原理及原则

PCR引物设计原理及原则

PCR引物设计原理及原则PCR引物设计是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的关键步骤之一、PCR引物是指PCR扩增反应中作为起始材料的两个DNA片段,通常是20-30个碱基对长的寡核苷酸序列。

PCR引物设计的目的是选择合适的引物序列,以实现特定DNA序列的扩增。

1.特异性:PCR引物应该非常特异地与目标序列相互作用,不与其他非特异性的序列发生非特异性的扩增反应。

为了实现特异性,引物序列应该在目标序列上具有高度互补性,但是在非特异性序列上没有互补性。

2.合适的长度:PCR引物的长度在20-30个碱基对之间,较短的引物可能无法特异性地与目标序列结合,而较长的引物可能导致PCR反应的效率降低。

3.避免结构性:PCR引物设计中应避免引物之间或引物与模板之间的二级结构形成。

二级结构会干扰PCR反应的进行,降低扩增效率。

4.避免引物间杂交:在PCR反应中,通过引物间的相互作用引发的非特异性扩增会干扰特异性扩增的结果。

因此,在设计PCR引物时,需要避免引物间的互补性。

1.选择位于目标序列上的合适区域进行扩增,通常选择区域位于目标序列上游和下游的相对保守区域。

这样可以确保PCR引物的特异性和稳定性。

2.引物应具有一定的GC含量,一般在40%-60%之间,过低的GC含量会降低PCR反应的特异性和稳定性。

3.引物的两端不应含有重复序列,这样可以避免模板序列的间断扩增。

4.引物的两端应该有相对稳定的酮基或磷酸基,这样可以提高引物的稳定性,确保特异性扩增。

5.避免引物的自身互补性,以防止引物间的二级结构形成。

引物的互补性会干扰PCR反应的进行。

6.引物应避免在末端存在带有杂质的碱基,因为这可能会导致扩增产物的杂交和二级结构形成。

7.引物序列应尽量避开重复序列、富含AT或GC的序列、高度变异的区域和基因座之间的序列相似性较高的区域。

8.引物设计应考虑到引物长度、温度和浓度的相互配合,以保证对目标序列的特异性扩增。

随机引物法的原理

随机引物法的原理

随机引物法的原理1. 介绍随机引物法(Random Primer法)是一种在分子生物学中广泛应用的技术,主要用于DNA合成、PCR扩增、DNA测序等实验中。

通过引物(primer)的作用,可以选择性地引导DNA聚合酶在特定的DNA模板上进行扩增或合成。

随机引物法可以产生随机组合的引物序列,其主要原理是利用随机核苷酸序列作为引物,有助于扩增或合成复杂的DNA。

2. 引物的作用引物是DNA或RNA序列的片段,它们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中的作用是选择性地与DNA模板连接,提供一个起始点供聚合酶进行扩增或合成。

引物的序列需要与目标DNA序列互补,以确保特异性扩增或合成。

在随机引物法中,引物序列是随机选择的,因此可以扩增或合成具有不同序列的DNA。

3. 随机引物法的步骤随机引物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选择随机引物在随机引物法中,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随机引物。

随机引物可以由四种核苷酸(A、T、C和G)组成,并且不具有特定的序列。

常见的随机引物包括deoxyoligonucleotide primers(dN6)和hexamer primers(dN6)。

步骤2:模板DNA的提取随机引物法需要一定数量的模板DNA作为反应的起始物质。

模板DNA可以从细胞中提取,也可以通过酶切、PCR扩增等方法获得。

步骤3:引物的合成随机引物通常由化学合成的方式取得。

引物的合成可以通过DNA合成仪或商业合成公司进行。

步骤4:引物的连接引物需要连接到目标DNA的末端,以启动聚合酶的扩增或合成。

可以使用引物连接试剂或聚合酶来完成此步骤。

4. 随机引物法的应用DNA扩增随机引物法在PCR扩增中广泛应用。

通过随机引物法,可以扩增DNA的特定片段,从而实现基因分型、基因重组等应用。

DNA合成随机引物法也可以用于DNA的合成。

在合成过程中,随机引物可以作为引导DNA聚合酶的起始材料,实现DNA的合成。

DNA测序随机引物法在DNA测序中也有重要的应用。

引物设计的原理与程序

引物设计的原理与程序

引物设计的原理与程序引物设计是一项用于DNA或RNA扩增的关键技术,它在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

引物设计的原理是通过合成、设计一对互补序列的引物,在PCR(聚合酶链式反应)等技术中,使其能够高度特异地结合到目标DNA/RNA的特定区域,从而引导扩增反应的发生。

为了实现引物的高精确性和特异性,人们依据一些特定的规则和算法来设计引物,其中最常用的是吉布斯自由能最小化法和龙格-库塔法(Runge-Kutta algorithm)等。

引物设计程序可以粗略地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目标序列选择:首先,根据实验需求和研究目的选择一个适当的目标序列,该序列通常来自于已知序列数据库或文献报道。

2.引物长度和Tm值的设定:确定所需的引物长度以及Tm值(熔解温度),Tm值通常在50-60℃之间。

引物长度的选择可以考虑到特定的实验条件,如扩增反应中的嵌合效应和引物的特异性。

3.引物序列设计:根据目标序列,设计一对能够互补结合到目标DNA/RNA特定片段的引物。

引物的设计一般应满足以下几个条件:a.引物长度一般为18-25个核苷酸,长度相似,所取的GC含量相似;b.引物之间的互补碱基序列长度差异不大,理想情况下应相同,差异尽量不超过2个碱基;c.引物的GC含量应在40%-60%之间,根据需要可以适量调整;d.引物不能含有重复序列、空白区域、内部多聚物等;e. 引物的3'端应尽可能避免GCgc和ATat碱基对的设计。

4. 引物的特异性分析:在引物设计过程中,需要进行特异性分析,确保引物与非目标序列无法结合。

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如BLAST(Basic Local Alignment Search Tool)可以进行引物与已知序列数据库的比对,评估引物的特异性。

需要注意的是,引物设计的复杂性和准确性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目标序列的长度、目标序列中的GC含量、所选择的引物长度和Tm值等。

因此,在引物设计过程中需要结合多个因素综合考虑,进行合理的设计。

体外pcr上下游引物作用原理

体外pcr上下游引物作用原理

体外pcr上下游引物作用原理体外PCR(聚合酶链反应)是一种常用的DNA扩增技术,可以在体外快速复制特定的DNA片段。

而PCR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下游引物的设计与选择。

本文将介绍体外PCR上下游引物的作用原理。

上下游引物即PCR反应中的两个引物,分别位于待扩增DNA片段的5'端和3'端。

它们的作用是在PCR反应中定向引导DNA的扩增。

上游引物与待扩增DNA片段的3'端互补,而下游引物与待扩增DNA片段的5'端互补。

上下游引物的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引物长度:引物的长度通常在18-30个碱基对之间。

引物过短可能导致特异性降低,引物过长则可能导致扩增效率降低。

2. 引物序列:引物的序列应该与待扩增DNA片段的特定区域互补,以确保引物与目标序列能够特异性结合。

为了提高特异性,可以使用引物设计软件进行引物序列的分析和优化。

3. 温度:引物的设计还需要考虑PCR反应的温度条件。

引物的熔解温度(Tm)应该相似,确保它们在PCR反应的温度范围内能够特异性结合于待扩增DNA片段。

上游引物与下游引物的作用原理如下:1. 上游引物:上游引物位于待扩增DNA片段的5'端,它的作用是引导DNA聚合酶从待扩增DNA片段的3'端向5'端合成新的DNA 链。

上游引物与待扩增DNA片段的3'端互补,通过特异性结合,DNA聚合酶能够在上游引物的引导下在待扩增DNA片段上合成新的DNA链。

2. 下游引物:下游引物位于待扩增DNA片段的3'端,它的作用是引导DNA聚合酶从上游引物合成的新DNA链的5'端向3'端合成第二条新的DNA链。

下游引物与待扩增DNA片段的5'端互补,通过特异性结合,DNA聚合酶能够在下游引物的引导下在待扩增DNA片段上合成另一条新的DNA链。

通过上下游引物的作用,PCR反应可以在体外快速复制特定的DNA片段。

生物素标记引物

生物素标记引物

生物素标记引物生物素标记引物是一种在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可以用来检测、定位和分离特定的核酸或蛋白质。

本文将从生物素标记引物的原理、应用以及优缺点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生物素标记引物的原理生物素标记引物的原理是利用生物素与亲生素之间的高度特异性结合。

生物素(biotin)是一种小分子化合物,与维生素H同属于B 族维生素。

生物素标记引物通常是通过在引物的末端或内部加入生物素分子,使得引物与生物素之间形成稳定的结合。

这种结合可以通过生物素与亲生素之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如亲和力、电荷吸引力等)来实现。

生物素标记引物在分子生物学实验中有广泛的应用。

其中,最常见的应用包括:1. 探针:生物素标记引物可以与特定的DNA或RNA序列结合,用于检测目标序列的存在和定位。

这种技术常被应用于杂交、原位杂交、Northern blot和Southern blot等实验中。

2. 亲和纯化:生物素标记引物可以与生物素结合蛋白质特异性亲生素结合,通过亲和层析等技术将目标蛋白质从复杂的混合物中分离和纯化。

3. 免疫印迹:生物素标记引物可以与生物素结合的抗体结合,用于检测目标蛋白质的存在和定量。

这种技术常被应用于Western blot等实验中。

4. 荧光检测:生物素标记引物可以与荧光染料结合,用于荧光定量PCR、荧光原位杂交等实验中,从而实现对DNA或RNA的快速、敏感的检测。

三、生物素标记引物的优缺点1. 优点:(1)高度特异性:生物素与亲生素之间的结合是高度特异性的,可以准确地检测目标分子的存在和定位。

(2)稳定性:生物素与亲生素之间的结合是稳定的,不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3)灵敏度:生物素标记引物可以通过荧光或酶的反应来增强信号,从而提高检测的灵敏度。

2. 缺点:(1)成本较高:与其他标记方法相比,生物素标记引物的成本较高。

(2)标记容易:生物素标记引物的标记过程相对复杂,需要一些特殊的试剂和步骤。

(3)标记效率不高:生物素标记引物的标记效率一般较低,需要进行一定的优化。

primer premier5设计引物的原理

primer premier5设计引物的原理

primer premier5设计引物的原理
Primer Premier 软件设计引物的原理主要基于以下原则:
1. 引物长度:以15-30bp为合适,最常用的是18-24bp。

2. 引物GC含量:应在40-60%之间。

3. 引物碱基分布:应遵守随机性,避免连续出现4个以上的单一碱基,尤其在引物的3端不应该出现连续的G/C。

4. 避免自身互补:引物自身不能含有互补序列,否则会形成发夹一样的二级结构,影响PCR作用效果。

5. 避免引物二聚体:两个引物之间不应该有多于4个的互补/同源的碱基。

6. 引物3'端:是G/C。

7. 简并引物的出现:出于遗传密码的煎饼性。

有时需要根据一段氨基酸的保守序列反推到DNA水平设计引物。

由于大多数氨基酸(二十种常见氨基酸中的十八种)的遗传密码不只一种,由氨基酸序列反推DNA序列时,就遇到部分碱基的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因物种或者细胞亚结构的不同而异。

Primer可以针对各种不同的遗传密码规律设定不同DNA和氨基酸的相互转换,这取决于被分析的序列出处。

这样设计出来的引物实际上是多种序列的混合物在某些位点有所变化,但大部分还是相同的,称之为简并引物。

遵循这些原则和技巧,可以帮助设计出更有效和可靠的PCR引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物的原理
引物是短的寡核苷酸片段,充当DNA复制的起点。

因为几乎所有DNA聚合酶都不能从头合成,所以它们需要一个3’-羟基作为DNA合成的起始点。

这个3’-羟基由相配的引物提供。

在体内,由于DNA聚合酶的忠实性,不能从头合成DNA,因此只能由RNA聚合酶(称为引物酶)生成,采用RNA引物来延伸,在延伸过程中,RNA引物降解并由DNA 取代。

在体外PCR反应中所用到的DNA引物,是根据不同的要求及模板序列设计,然后用化学法人工合成的,与模板形成双链后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就可以继续链的延伸;对于大多数PCR反应,决定整个反应成功与否的最重要因素是引物的序列和质量。

1. 不同实验要求的引物选择
在开始设计引物之前,必须弄清以下几点:
(1)明确PCR的目的(例如克隆、SNP检测、定量检测等)
(2)确定样品材料(基因组DNA、RNA、微小RNA)
(3)确定PCR的类型(普通的、定量PCR、RT-PCR、长片段PCR),在查找序列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可能存在的问题(如假基因等)
2.引物设计的重要因素
有一些不同的软件工具可用于引物设计和引物分析。

引物设计的软件如Oligo 6.22 ,Premier 5.0,Primer Express 3。

引物分析常用Primer 5,Oligo 6.22,Primer-Blast。

目前生工生物给客户提供的引物设计服务引物用的是在线软件Primer 3 plus,
引物长度和专一性
•常见的引物长度为18-30个碱基。

短的引物(≤15碱基)能非常高效地结合, 但是它们的专一性不够。

较长的引物能提高专一性,然而退火效率低,从而导致PCR产量低下。

同时应避免编码单一序列和重复序列的引物。

平衡GC含量,避免GC-和AT-富集区域
•引物的GC含量应介于40%~60%之间。

应避免聚-(dC)-或聚(dG)-区域,因为它们会降低退火反应的专一性。

聚-(dA)-和聚(dT)-也应避免,因为这样会形成不稳定的引物-模板复合物,从而降低扩增效率。

3’-序列
•3’端为G-或C-核苷酸较好,因为能增加结合强度。

同时它将提高PCR效率,因为引物-模板符合物的开放将达到最小。

但是,超过3个G/C碱基将会具有负面效果,因为会降低反应的专一性。

避免互补的引物序列
•引物设计应避免引物自身序列的互补性超过3个碱基。

因为这容易使引物形成自身发夹结构。

上下游引物之间的互补配对也应避免,尤其在作为扩增起始点和关键区域的3’端。

因为这将导致强引物二聚体形成,后者将与所需要的PCR反应竞争资源,导致PCR效率降低,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导致完全无特异性目的产物生成。

退火温度是基于引物的解链温度(Tm)------计算方法。

•最常用的解链温度计算公式如下三种:“2+4”法则,亦称华莱士法则,对于14个碱基以下引物有效,
另外,还有GC法则,适用于长于13个碱基的序列,这两种方法都相对不准确。

“盐调整”法相对准确一些,考虑到了反应缓冲液中的中的Na+离子浓度(50 mM Na+ ,pH 7.0)。

但是不管根据哪种方法计算出的解链温度,都可用于估算最佳退火温度,也都仅作为实验参
考温度。

•DNA的化学合成研究起始于上世纪50年代。

•1953年英国科学家James Watson和美国科学家Francis Crick依据伦敦国王学院的罗莎琳富兰克林所拍摄的X光绕射图及相关资料,共同提出了最早的DNA的双螺旋结构,自此以后,科学家们便开始尝试核酸的人工合成。

•1957~1965年H.G.科拉纳等人设计并合成了由一种、两种或3种脱氧核苷酸组成的重复顺序的脱氧寡核苷酸片段,并以此为模板进一步复制和转录,得到了相对应的互补顺序的人工长链(mRNA),再用这种人工mRNA在无细胞体系中进行蛋白质合成。

通过分析这样得到的多肽产物的氨基酸顺序和与模板中核苷酸顺序的对应关系破译了遗传密码。

•1958年,英国剑桥大学Todd实验室于首先合成了具有3’→5’磷酸二酯键结构的TpT和pTpT。

•自从Kary Mullis博士于1983年发明的PCR技术之后,加之1976年耐高温的Taq DNA聚合酶的发现并被分离纯化,PCR技术已成为分子生物学中被研究最多,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其中引物的设计和合成是实现PCR关键的一环。

•1972年H.G Khorana 等人应用磷酸二酯法合成了相当于酵母内丙氨酸tRNA结构基因的DNA双链。

•1979年完成了包括启动和调节顺序在内的共有207个碱基对的大肠杆菌酪氨酸校正tRNA 基因。

•1981年,中国生化学家王德宝完成了酵母丙氨酸tRNA的全合成,这
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具有全部生物活性的RNA分子。

•1982年,美国PE公司应用生物系统部(原美国应用生物系统公司,ABl)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全自动DNA合成仪。

•2000年9月,ABI最新推出的3900 台式高通量DNA合成仪。

现在国内比较常见的高通量DNA合成仪是ABI3900,MM192和OLIGO192,前者一次可合成48条,后二者一次可以合成192条。

其中以ABI公司的仪器占我国及世界市场的80~90%。

生工生物现在用的是ABI3900高通量合成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