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考研政治考试知识点解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合集下载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内容与依据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内容与依据
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无民 主外有强权,因此,中国革命必须以武装的革命反 对武装的反革命。 第二,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农民占全国人口 的绝大多数,而工人阶级人数很少,因而无产阶级 必需深入农村,发动武装农民,建立农村革命政权, 开展土地革命,建立起革命力量的深厚社会基础, 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这决定了中国革命必然要从农 村到城市。 第三,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并且长期占据着 中心城市。广大农村,特别是远离城市的偏僻山区 则是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环节。这也决定了中国革 命必然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2)中国的反动统治者非常残暴,拥有强大的反革命 武装,而且得到帝国主义的援助,这就决定了中国 革命的主要形式是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可能性
第一,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近代中国政治、 经济发展不平衡,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间 隙。 第二,建立根据地的在区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第三,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 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第五,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中国革命必须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1)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 度,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因此中国革命不可能通 过合法斗争来战胜敌人。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的内容与依据
毛泽东的实践
继 1927年 8月 1日南昌起义后,毛泽东于当年 9月l 1日,领 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组成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共五千 余人。经转战和三湾改编后,毛泽东率领这支不足千人的部队 于 10月下旬进入了井冈山地区,开始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 4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 义余部和湘南起义农军,在毛泽东率部接应下,两军在井冈山 会师,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 表和军委书记,壮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力量,对红军 和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在土地革命战争 时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在南方和陕甘地区建立了十几 个革命根据地。毛泽东领导全党全军在抗日战争中建立了19 个大型根据地;解放战争中建立了东北根据地,发展了华北、 华东、华中、西北等广大解放区。这些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建立 与发展,逐步扩大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态势,对最后夺取全 国胜利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 人创立的这条革命道路,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战争史上仅有的, 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暴力革命的学说。

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

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

•原因: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由中国革命所处的历史背景所决定的.在大革命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而失败之后,中国革命陷入了低谷,中国共产党在反动分子的打击下损失惨重.在强大的反动势力面前,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才能够与反动势力继续斗争,才有可能继续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在八一南昌起义后,中国共产党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革命军队,八七会议确定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斗争路线,并决定土地革命,走上了武装反抗反动势力的道路.但在三大起义(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革命军队在攻打大城市中损失惨重,中国共产党意识到想在敌人力量强大的大城市中斗争取得革命胜利是无法成功的,而农村地区敌人力量相对薄弱,并且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中在农村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有利与革命力量的发展.加之反动军阀的分割统治,也使革命力量能够在敌人统治边缘地带生存下来.由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转入了井冈山地区,与当地的农民武装共同革命,开始了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无民主外有强权,因此,中国革命必须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第二,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这决定了中国革命必然要从农村到城市。

第三,反革命势力控制了城市与交通要道,农村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这也决定了中国革命必然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2)中国革命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也是可能的,是因为:第一,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间隙。

第二,建立根据地的在区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第三,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

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第五,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3、中国革命必须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中国的社会特点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篇文章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篇文章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篇文章【原创实用版】目录1.农村包围城市的概念2.农村包围城市的历史背景3.农村包围城市的实施过程4.农村包围城市的成果5.农村包围城市的意义正文一、农村包围城市的概念农村包围城市,是指在革命战争中,以农村为根据地,逐步发展壮大农村武装力量,最终实现夺取城市政权的一种战略。

这种战略思想的核心是充分利用农村的广阔地域和丰富资源,发动农民群众,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蚕食城市,最终夺取全国政权。

二、农村包围城市的历史背景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是在 20 世纪初,我国民主革命的背景下形成的。

当时,我国正面临着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国民政府腐败无能,无法承担起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的重任。

因此,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

三、农村包围城市的实施过程农村包围城市的实施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共产党在农村发动群众,组织农民进行土地改革,建立农村革命政权,逐步形成农村革命根据地。

2.发展农村武装力量:在农村根据地建立红军,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敌人,发展壮大农村武装力量。

3.逐步蚕食城市:利用农村武装力量,逐步向城市推进,夺取城市政权。

4.最终夺取全国政权:在农村根据地的基础上,发动全面进攻,夺取全国政权。

四、农村包围城市的成果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在我国革命史上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我党成功地推翻了蒋介石国民政府,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五、农村包围城市的意义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为我国革命胜利指明了方向。

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原则,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重大发展。

第二部分 第3章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

第二部分 第3章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

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一)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1.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1) 毛泽东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强调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2)毛泽东从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的残酷性出发,强调面对强大的反革命武装,只能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3)毛泽东进一步分析了敌我力量对比,以及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规定了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要经过一个长期和曲折的过程。

2. 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1)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

(2)农民是中国军队的来源(3)中国革命进行长期的武装斗争,主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游击战争。

(4)离开了共产党的领导,新民主主义的武装斗争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

(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要点1. 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新道路的探索(1)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方针如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活动(2 ) 从以城市为中心到以农村为中心的转变2.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的要点(1)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第一,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

第二,国民革民政治影响的存在,为红色政权的生存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又一客观条件。

第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条件。

第五,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组织,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根本保证。

(2 ) 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3)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

第一,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

第二,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也是民主革命的基本要求。

第三,敌人的力量过于强大。

3.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意义(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问题。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一、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 1.从中国的社会性质看中国是一个外无独立内无民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无议会可以利用,共产党没有进行合法斗争的条件,人民要当家作主,夺取政权,只有进行武装斗争。

2.从中国革命的动力看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民不仅人数广大,而且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是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

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

中国民主革命的实质是农民革命。

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战争。

3.从敌我力量对比看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革命力量在一定时期内相对地弱小。

在这种情况下,革命力量不可能马上同敌人进行决战,一下子取得胜利,而应同敌人作长期的持久的斗争,逐步积累和发展革命力量,准备将来同敌人进行决战,这就需要建立革命根据地作为革命阵地。

二、工农武装割据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而它在中国发生,当有其独特的原因和条件。

1.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受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2.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影响的遗留。

大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大革命的影响还遗留在这些地区的广大群众中,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准备了群众基础。

3.全国革命的形势是在向前发展的。

所以,红色区域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

4.已建立了一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毛泽东认为,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中心支柱和根本保证。

5.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毛泽东说,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犯错误,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又一个要紧的条件。

以上五个条件,前三个条件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其中第一个条件最重要;后两个条件为以上五个条件,前三个条件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其中第一个条件最重要;后两个条件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主观条件,有了这个主观条件,就可以充分发挥客观条件的作用,把可能性最后变为现实。

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摘要】《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要依靠农村力量发动武装斗争,最终夺取城市政权。

该理论在中国共产党的实践中得到了成功验证,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优点在于能够充分利用农村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力量,渗透城市,最终实现夺取政权的目标。

该战略也存在一些缺点和挑战,如如何处理城市与农村的关系、如何克服城市反动派的镇压等问题。

当代中国可以从这一理论中汲取启示,充分发挥农村作为革命力量的作用,实现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发展。

【关键词】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 理论, 实践, 中国共产党, 优缺点,启示, 政权, 战略.1. 引言1.1 引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革命理论,它的提出和实践对于中国革命的成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在过去的历史中,无产阶级要想夺取政权,必须首先建立在农村的革命根据地,由农村向城市发展,最终实现武装夺取政权的目标。

这一理论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同时也为当代中国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提供了重要启示。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产生进行深入探讨,解释其实质意义和历史背景,分析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是如何贯彻这一战略的,以及这一理论的优缺点。

我们将总结这一理论的实践意义,探讨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通过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重要革命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革命的规律性和必然性,为中国革命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2. 正文2.1 背景: 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产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产生于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中,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总结出的重要战略思想。

这一理论产生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

中国在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历史阶段,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任务十分紧迫。

考研政治毛中特复习重点(12)

考研政治毛中特复习重点(12)

考研政治毛中特复习重点(12)怎样理解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提出:(一)从1928年10月到1930年5月,毛泽东先后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著作,从理论上对中国革命道路的问题作了初步论述。

(二)1929年周恩来等在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指出: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这是中国经济基础的产物。

(三)从1936年12月到1939年12月,毛泽东又发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战争和战略问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论新阶段》等著作,标志着中国革命道路理论进一步完善与成熟。

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内容:(一)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可能性:(1)中国是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发展的最根本原因和客观条件。

(2)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影响,是客观条件。

(3)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是客观条件。

(4)相当力量正式红军存在,是主观条件。

(5)共产党组织有力量和政策正确,是主观条件。

(二)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1)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无民主,外无独立,因此必须进行长期的革命战争,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2)农民不但是中国国民经济的主要力量,也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主力军。

农村是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的主要战略基地。

(3)大革命失败后敌我力量对比的变化以及由此决定的革命长期性。

(三)“工农武装割据”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由之路:(1)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以农村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三者密切结合。

(2)“工农武装割据”实际上否定了照抄外国经验的“城市中心论”,体现了“以农村为中心”的思想,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已经基本形成。

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是指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而城市则起到辅助作用。

革命的战略方针是:把农村包围城市,最终以武装夺取政权。

在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前,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许多革命运动所采用的策略之一。

这个战略的主要思想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群众的力量,在人民群众中开展革命宣传教育,建立革命组织,以实现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的斗争。

在这个战略中,农村是革命的主要基地。

因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农村的剥削压迫是最深厚的,最广泛的。

而农民群众也是最多的,他们的觉悟程度较低,但是,由于长期受封建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的剥削压迫,富于反抗精神。

当他们受到革命宣传的影响,认识到了自己的利益与封建地主阶级的对立,就会积极的响应革命的号召,成为革命的主要力量。

而城市的革命角色则是要尽可能的进行支援和协调工作。

因为城市有着比农村更为发达的经济、文化和技术条件,能够为革命提供更多的资源。

城市中,有许多革命的群众和人民群众,他们的参与和支持也可以为革命带来很大的力量。

同时,也可以在城市中发动和组织各种形式的工人运动、学生运动和民族运动等,从而进一步扩大革命的影响范围,同时与农村中重点扶植的革命力量形成有机的联系。

具体地讲,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略是从工作中央区域,向外逐渐扩展,最终形成一个大的包围坚强城市的形势。

革命者首先要在农村中建立起相对较为稳定的革命政权和农村根据地,进而使革命队伍逐渐向城市外围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要把革命队伍和城市革命者与民主人士的力量组织起来,以加强和协调工作;同时,还要加强和扩大工农联盟,以实现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的共同发展。

当革命力量日益壮大,包围面逐渐缩小,革命枪声不断,直至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总之,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革命者高度总结历史经验,总结了许多国家革命中成功的范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考研政治考试知识点解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命题角度1 :毛泽东怎样探索出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题型:选择题或分析题概率:80%)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的主攻方向究竟是应当指向城市,还是指向农村呢?这个问题,只有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依靠实践经验的积累,才能加以回答。

八七会议以后的中共中央依据“找着新的道路”的要求,毛泽东在领导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逐渐把实际斗争中累积的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在吸取了秋收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在反对李立三“城市中心论”及党内革命悲观主义的过程中,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这在毛泽东1928-1930 年写的一系列报告,特别是《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文章中得到系统阐述。

命题角度2 :在中国革命中,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题型:选择题或分析题概率:90%)
1928 年6 月,中国共产党在莫斯科举行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仍把城市工作放在中心地位。

面对当时党内占统治地位的“城市中心论”,毛泽东等人在领导根据地的斗争过程中,对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他指出近代中国,人民内无民主,外无民族独立,为争取民主权利,只能以武装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而中国革命中敌强我弱的态势与敌我实力分布状况确定了我们必须到农村去,团结广大农民方有可能取得革命胜利,逐渐摆脱“城市中心论”的思想束缚。

命题角度3:在中国革命中,为什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有条件的?(题型:选择题或分析题概率:90%)
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深刻分析和论证了红色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主要是:第一,中国是一个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第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影响;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第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前三个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后两个是主观条件。

命题角度4:在中国革命中,实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必由之路是什么?(题型:选择题或分析题概率:90%)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必由之路。

所谓“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农业大国,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共产党如何坚持革命、发展壮大力量为夺取革命胜利创造条件
这一关系中国革命前途和命运的基本问题,从而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命题角度5:中国革命道路开辟的重大意义是什么?(题型:选择题或分析题概率:90%)
(1)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

(2)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

(4)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最重要标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