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等三角形考题新视野

合集下载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基本模型训练含解析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基本模型训练含解析

全等三角形基本模型专项训练一、单选题1如图,在Rt△ABC中,AB=AC,∠BAC=90°,点D,E分别在边BC及其延长线上,BD2+CE2=DE2,F为△ABC外一点,且FB⊥BC,FA⊥AE,则结论:①FA=AE;②∠DAE=45°;③S△ADE=14AD⋅EF;④CE2+BE2=2AE2,其中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答案】A【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ABF和△ACE全等,即可得到FA=AE;连接DF如图见解析,证明△ADE和△ADF全等,即可得到∠DAE=45°;延长AD交EF于H如图见解析,利用等腰直角△AFE三线合一的性质,∠FAE=90°,∠DAE=45°∠DAE=45°,可知AH⊥EF,S△ADE=12AD⋅EH,HE=HF=12EF,即可判断③;在Rt△EBF和Rt△EAF中,利用勾股定理以及等式的性质,即可判断④.【详解】解:∵AB=AC,∠BAC=90°∴∠ABC=∠ACB=45°∴∠ACE=180°-∠ACB=135°∵FB⊥BC∴∠FBE=90°∴∠ABF=∠ABC+∠FBE=135°∴∠ABF=∠ACE∵FA⊥AE∴∠FAE=90°=∠BAC∴∠FAE-∠FAC=∠BAC-∠FAC即∠CAE=∠BAF在△ABF和△ACE中,∠ACE=∠ABF AC=AB∠CAE=∠BAF∴△ACE≌△ABF ASA∴FA=EA,故①正确;连接DF,如图:∵△ACE≌△ABF∴BF=CE在Rt△BDF中,BD2+BF2=DF2∴BD2+CE2=DF2∵BD2+CE2=DE2∴DE=DF∵AE=AF,AD=AD∴△ADE≌△ADF SSS∴∠DAE=∠DAF∴∠DAE=12∠EAF=45°,故②正确;延长AD交EF于H,如图:∵AE=AF,∠EAD=∠FAD∴AH⊥EF,HE=HF=12EF∴S△ADE=12AD⋅EH=12AD⋅12EF=14AD⋅EF,故③正确;在Rt△EBF中,BE2+BF2=EF2∵CE=BF∴BE2+CE2=EF2∵AE=AF,∠FAE=90°∴EF2=AE2+AF2=2AE2∴BE2+CE2=2AE2,故④正确,综上所述,正确的有①②③④,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等腰直角三角形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2如图所示,△ABC中,AC=BC,M、N分别为BC、AC上动点,且BM=CN,连AM、CN,当AM +BN最小时,CMCN=( ).A.2B.32C.54D.1【答案】D 【分析】过B 点在BC 下方作BH ∥AC ,且BH =AC ,链接BH ,AH ,先证明△BCN ≌△HBM ,即有BN =HM ,则AM +BN =AM +MH ,当A 、M 、H 三点共线时,AM +MH 值最小,再证明△ACM ≌△HBM ,问题随之得解.【详解】如图,过B 点在BC 下方作BH ∥AC ,且BH =AC ,链接BH ,AH ,∵BH ∥AC ,∴∠C =∠CBH ,∵BH =AC ,BM =CN ,∴△BCN ≌△HBM ,∴BN =HM ,∴AM +BN =AM +MH ,当A 、M 、H 三点共线时,AM +MH 值最小,如图,此时∵BH ∥AC ,∴∠C =∠CBH ,∠CAM =∠BHM ,∵AC =BC ,∴△ACM ≌△HBM ,∴CM =BM ,∵BM =CN ,∴CM CN=CM BM =1,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作出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是解答本题的关键.3如图,正五边形ABCDE 中,点F 是边CD 的中点,AF ,BC 的延长线交于点N ,点P 是AN 上一个动点,点M 是BN 上一个动点,当PB +PM 的值最小时,∠BPN =()A.72°B.90°C.108°D.120°【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了正多边形的定义,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知识.连接BF ,EF ,PE ,EM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可得EP =BP ,则当E 、P 、M 三点共线,且EM ⊥BC 时,PB +PM 的值最小,过点E 作EH ⊥BC 于H ,交AF 于P ,分别求出∠BAP 和∠ABP 的度数,然后利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求解即可.【详解】解:连接BF ,EF ,PE ,EM ,∵正五边形ABCDE ,∴AE =AB =BC =ED ,∠BAE =∠AED =∠BCD =∠EDC =5-2 ×180°5=108°,∵点F 是边CD 的中点,∴CF =DF ,∴△BCF ≌△EDF SAS ,∴BF =EF ,又AE =AB ,AF =AF ,∴△AEF ≌△ABF SSS ,∴∠EAF =∠BAF =12∠BAE =54°,∴△AEP ≌△ABP SAS∴EP =BP ,∴PB +PM =EP +PM ≥EM ,∴当E 、P 、M 三点共线,且EM ⊥BC 时,PB +PM 的值最小,过点E 作EH ⊥BC 于H ,交AF 于P ,同理可求∠ABP =∠AEP =12∠AED =54°,∴∠BP N =∠BAP +∠ABP =108°,即当PB +PM 的值最小时,∠BPN =108°.故选:C .4如图,在Rt △ABC 中,∠ACB =90°,以该三角形的三条边为边向外作正方形ABEF ,正方形BCGH 和正方形ACMN ,给出下列结论:①AB =MG ;②S △ABC =S △AFN ;③过点B 作BI ⊥EH 于点I ,延长B 交AC 于点J ,则AJ =CJ .④若AB =1,则EH 2+FN 2=5.其中正确的结论个数是()A.1个B.2个C.3个D.4个【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勾股定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解题的关键是正确作出辅助线.首先根据题意证明出△ACB ≌△MCG SAS ,进而得到AB =MG ,即可判断①;过点F 作FO ⊥NA 交NA 延长线于点O ,证明出△AFO ≌△ABC AAS ,得到OF =BC ,然后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即可得到S △ABC =S △AFN ,即可判断②;过点A 作AP ⊥BJ 交BJ 的延长线于点P ,过点C 作CQ ⊥BJ ,证明出△ABP ≌△BEI AAS ,得到AP =BI ,同理得到CQ =BI ,得到CQ =AP ,然后证明出△AJP ≌△CJQ AAS ,得到AJ =CJ ,即可判断③;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EH =2BJ ,然后利用勾股定理证明出EH 2=AC 2+4BC 2,同理得到NF 2=4AC 2+BC 2,然后得到EH 2+NF 2=5AB 2=5,即可判断④.【详解】∵在Rt △ABC 中,∠ACB =90°,以该三角形的三条边为边向外作正方形ABEF ,正方形BCGH 和正方形ACMN ,∴AC =MC ,BC =GC ,∠MCA =∠GCB =90°∵∠ACB =90°∴∠MCG =∠ACB =90°∴△ACB ≌△MCG SAS∴AB =MG ,故①正确;如图所示,过点F 作FO ⊥NA 交NA 延长线于点O ,∵∠FAO +∠BAO =∠CAB +∠BAO =90°∴∠FAO =∠CAB又∵∠O =∠ACB =90°,AF =AB∴△AFO ≌△ABC AAS∴OF =BC∵AN =AC∵S △ANB =12AN ⋅OF ,S △ACB =12AC ⋅BC ∴S △ABC =S △AFN ,故②正确;如图所示,过点A 作AP ⊥BJ 交BJ 的延长线于点P ,过点C 作CQ ⊥BJ∵∠ABP +∠BEI =90°,∠EBI +∠BEI =90°∴∠ABP =∠BEI又∵∠P =∠BIE =90°,AB =BE∴△ABP ≌△BEI AAS∴AP =BI同理可证,△BCQ ≌△HBI AAS ∴CQ =BI∴CQ =AP∵∠P=∠CQJ=90°,∠AJP=∠CJQ∴△AJP≌△CJQ AAS∴AJ=CJ,故③正确;∵△ABP≌△BEI AAS∴BP=EI∵△BCQ≌△HBI AAS∴BQ=HI∵△AJP≌△CJQ AAS∴PJ=QJ∵EH=EI+HI=PB+BQ=PJ+QJ+BQ+BQ=2BJ ∵AJ=CJ∴BJ2=CJ2+BC2=14AC2+BC2∴EH2=2BJ2=4BJ2=414AC2+BC2=AC2+4BC2同理可证,NF2=4AC2+BC2∴EH2+NF2=AC2+4BC2+4AC2+BC2=5AC2+BC2=5AB2=5×12=5,故④正确.综上所述,正确的结论个数是4.故选:D.5如图,在Rt△AEB和Rt△AFC中,BE与AC相交于点M,与CF相交于点D,AB与CF相交于点N,∠E=∠F=90 °,∠EAC=∠FAB,AE=AF.给出下列结论:①∠B=∠C;②CD=DN;③BE= CF;④△ACN≅△ABM.其中正确的结论是()A.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了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根据已知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可得到对应边及对应角相等,据此可判断①③,再结合条件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可得到④,即可求得结果,灵活运用两个全等三角形的条件及性质是解题的关键.【详解】解:∵∠EAC=∠FAB,∴∠EAB=∠FAC,在△EAB 和△FAC 中,∠E =∠F =90 °AE =AF ∠EAB =∠FAC,∴△EAB ≌△FAC ASA ,∴∠B =∠C ,BE =CF ,AB =AC ,∴①③都正确,在△ACN 和△ABM 中,∠B =∠CAB =AC ∠CAN =∠BAM,∴△ACN ≌△ABM ASA ,故④正确,根据已知条件无法证明②是否正确,故①③④正确,故选:A .二、填空题6如图,在△ABC 中,AH 是高,AE ⎳BC ,AB =AE ,在AB 边上取点D ,连接DE ,DE =AC ,若S △ABC =5S △ADE ,BH =1,则BC =.【答案】2.5【分析】过点E 作EF ⊥AB ,交BA 的延长线于点F ,先分别证明△ABH ≌△EAF ,Rt △ACH ≌Rt △EDF ,由此可得S △ABH =S △EAF ,S △ACH =S △EDF =S △EAF +S △ADE ,再结合S △ABC =S △ABH +S △ACH =5S △ADE 可得S △ACH S △ABH =32,由此可得CH BH=32,进而即可求得答案.【详解】解:如图,过点E 作EF ⊥AB ,交BA 的延长线于点F ,∵EF ⊥AB ,AH ⊥BC ,∴∠EFA =∠AHB =∠AHC =90°,∵AE⎳BC ,∴∠EAF =∠B ,在△ABH 与△EAF 中,∠AHB =∠EFA∠B =∠EAFAB =EA∴△ABH ≌△EAF (AAS ),∴AH =EF ,S △ABH =S △EAF ,在Rt△ACH与Rt△EDF中,AH=EF AC=DE∴Rt△ACH≌Rt△EDF(HL),∴S△ACH=S△EDF=S△EAF+S△ADE,∵S△ABC=S△ABH+S△ACH=5S△ADE,∴S△ABH+S△EAF+S△ADE=5S△ADE,∴2S△ABH+S△ADE=5S△ADE,解得:S△ABH=2S△ADE,∴S△ACH=5S△ADE-S△ABH=3S△ADE,∴S△ACHS△ABH=3S△ADE2S△ADE=32,∴12CH⋅AH12BH⋅AH=32,即CHBH=32,又∵BH=1,∴CH=1.5,∴BC=BH+CH=2.5,故答案为:2.5.【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作出正确的辅助线并能灵活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是解决本题的关键.7如图,在△ADE和△ABC中,∠E=∠C,DE=BC,EA=CA,过A作AF⊥DE,垂足为F,DE交CB的延长线于点G,连接AG.四边形DGBA的面积为12,AF=4,则FG的长是.【答案】3【分析】过点A作AH⊥BC于H,证△ABC≌△AED,得AF=AH,再证Rt△AFG≌Rt△AHG,同理Rt△ADF≌Rt△ABH,得S四边形DGBA=6,进而得到FG的长.【详解】解:过点A作AH⊥BC于H,如图所示:在△ABC 和△ADE 中,BC =DE∠C =∠E CA =EA,∴△ABC ≌△AED SAS∴AD =AB ,S △ABC =S △AED ,又∵AF ⊥DE ,∴12×DE ×AF =12×BC ×AH ,∴AF =AH ,∵AF ⊥DE ,AH ⊥BC ,∴∠AFG =∠AHG =90°,在Rt △AFG 和Rt △AHG 中,AG =AG AF =AH ,∴Rt △AFG ≌Rt △AHG HL ,同理:Rt △ADF ≌Rt △ABH HL ,∴S 四边形DGBA =S 四边形AFGH =12,∵Rt △AFG ≌Rt △AHG ,∴S Rt △AFG =6,∵AF =4,∴12×FG ×4=6,解得:FG =3;故答案为:3.【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三角形面积等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作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解题时注意: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8如图,动点C 与线段AB 构成△ABC ,其边长满足AB =9,CA=2a +2,CB =2a -3.点D 在∠ACB 的平分线上,且∠ADC =90°,则a 的取值范围是,△ABD 的面积的最大值为.【答案】a >52454【分析】在△ABC 中,由三角形三边关系“在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可知AC +BC >AB ,代入数值即可确定a 的取值范围;延长AD 、CB交于点E ,首先利用“ASA ”证明△ACD ≌△ECD ,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C =EC =2a +2,AD =ED ,进而可求得BE =5,结合三角形中线的性质易知S △ABD :S △ABE =1:2,确定△ABE 面积的最大值,即可获得答案.【详解】解:∵在△ABC 中,AC +BC >AB ,∴2a +2+2a -3>9,解得a >52;如下图,延长AD 、CB 交于点E ,∵CD 为∠ACB 的平分线,∴∠ACD =∠ECD ,在△ACD 和△ECD 中,∠ACD =∠ECDCD =CD ∠ADC =∠EDC =90°,∴△ACD ≌△ECD (ASA ),∴AC =EC =2a +2,AD =ED ,∵CB =2a -3,∴BE =2a +2-(2a -3)=5,∵AD =ED ,∴S △ABD :S △ABE =1:2,当BE ⊥AB 时,△ABE 的面积取最大值,即S △ABE max =12×9×5=452,∴S △ABD max =454.故答案为:a >52,454.【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三边关系、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角平分线、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中线的性质等知识,熟练掌握相关知识,正确作出辅助线是解题关键.9如图,AB =AC ,AD=AE ,∠BAC =∠DAE =40°,BD 与CE 交于点F ,连接AF ,则∠AFB 的度数为.【答案】70°/70度【分析】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构造全等三角形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过点A作AM⊥BD于点M,AN⊥CE于点N,根据手拉手模型证明△BAD≌△CAE,得到∠ADM=∠AEN,然后证明△AMD≌△ANE,得到∠DAM=∠EAN,AM=AN,进一步推得∠MAN=∠DAE= 40°,再证明△AMF≌△ANF,可得∠FAM=20°,最后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得答案.【详解】过点A作AM⊥BD于点M,AN⊥CE于点N,∵∠BAC=∠DAE=40°,∴∠BAD=∠CAE,∵AB=AC,AD=AE,∴△BAD≌△CAE SAS,∴∠ADM=∠AEN,∵∠AMD=∠ANE=90°,AD=AE,∴△AMD≌△ANE AAS,∴∠DAM=∠EAN,AM=AN,∴∠DAM+∠DAN=∠EAN+∠DAN,即∠MAN=∠DAE=40°,∵∠AMF=∠ANF=90°,AM=AN,AF=AF,∴△AMF≌△ANF HL,∴∠FAM=∠FAN=1∠MAN=20°,2∴∠AFB=180°-90°-∠FAM=70°.故答案为:70°.10如图所示,已知△ABC,∠BAC=90°,AB=AC,点D和点E分别是AB和AC边上的动点,满足AD=CE,连接DE,点F是DE的中点,则CDAF的最大值为.【答案】5+1/1+5【分析】作EM⊥ED,且EM=ED,连DM,MC,取ME中点N,连ND、NC、NF,可根据“SAS”证明△ADE≌△CEM,可得∠ECM=90°,再设AF=1,并表示DE,EM,及CN,然后根据勾股定理求出DN,最后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ND+NC≥DC,求出CD最大值,可得答案.【详解】解:过E作EM⊥ED,且EM=ED,连DM,MC.取ME中点N,连ND、NC、NF.∵∠ADE+∠AED=90°,∠AED+∠MEC=90°,∴∠ADE=∠MEC.∵AD=CE,DE=EM,∴△ADE≌△CEM,∴∠ECM=∠DAE=90°.设AF=1,∵F为DE中点,∴DE=2AF=2,∴EM=2.∵N为EM中点,∴CN=EN=1.∴DN=DE2+EN2= 5.∵ND+NC≥DC,∴CD最大值5+1,=5+1.∴CDAF故答案为:5+1.【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勾股定理,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求最大值,作出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三、解答题11数学兴趣小组在活动时,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图1:在△ABC中,AB=3,AC=5,D是BC的中点,求BC边上的中线AD的取值范围.【问题初探】:第一小组经过合作交流,得到如下解决方法:如图2延长AD至E.使得DE=AD,连接BE.利用三角形全等将线段AC转移到线段BE,这样就把线段AB,AC,2AD集中到△ABE中.利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即可得到中线AD的取值范围,第二小组经过合作交流,得到另一种解决方法:如图3过点B作AC的平行线交AD的延长线于点F,利用三角形全等将线段AC转移到BF,同样就把线段AB,AC,2AD集中到△ABF中,利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即可得到中线AD的取值范围.(1)请你选择一个小组的解题思路.写出证明过程【方法感悟】当条件中出现“中点”“中线”等条件时,可考虑将中线延长一倍或者作一条边的平行线.构造出“平行八字型”全等三角形;这样就把分散的已知条件和所证的结论集中到一个三角形中,顺利解决问题【类比分析】(2)如图4:在△ABC中,∠B=90°,AB=6,AD是△ABC的中线,CE⊥BC,CE=10且∠ADE=90°.求AE的长度.【思维拓展】(3)如图5:在△ABC中,AF⊥BC于点F在AB右侧作AD⊥AB,且AD=AB,在AC的左侧作AE⊥AC,且AE=AC,连接DE,延长AF交DE于点O,证明O为DE中点.【答案】(1)见解析(2)16(3)见解析【分析】(1)选择第一个小组的解题思路:延长AD到点E,使DE=AD,证明△ADC≌△EDB(SAS),得到BE=AC=10,再根据在△ABE中,5-3<AE<5+3,即2<2AD<8,求解即可;选择第二个小组的解题思路:过点B作AC的平行线交AD的延长线于点F,先证明△BDF≌△CDA (AAS),得到DF=AD,BF=AC=5,则2AD=AF,再根据在△ABF中,5-3<AF<5+3,即2<2AD<8,求解即可;(2)延长AD到点F,使DF=AD,连接CF,先证明△ABD≌△FCD SAS,得到∠FCD=∠ABD=90°,CF=AB=6,再证明E、C、F三点共线,得到EF=EC+CF=10+6=16,然后证明△ADE≌△FDE SAS,得到AE=EF=16解决问题;(3)过点E作EM∥AD交AD延长线于M,先证明△AEM≌△CAB AAS,得到EM=AB,再证明△AOD≌△MOE AAS,得到OD=OE,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1)选择第一个小组的解题思路:如图2,延长AD到点E,使DE=AD,∵D是BC的中点,∴BD=CD,∵∠ADC=∠EDB,∴△ADC≌△EDB(SAS),∴BE=AC=10,△ABE中,5-3<AE<5+3,∴2<2AD<8,∴1<AD<4;选择第二个小组的解题思路:如图3,过点B作AC的平行线交AD的延长线于点F,∵D是BC的中点,∴BD=CD,∵BF∥AC,∴∠FBD=∠C,∠F=∠CAD,∴△BDF≌△CDA(AAS),∴DF=AD,BF=AC=5,∴2AD=AF,在△ABF中,5-3<AF<5+3,∴2<2AD<8,(2)延长AD到点F,使DF=AD,连接CF,如图4,∵D是BC的中点,∴BD=CD,∵∠ADB=∠FDC,DF=AD,∴△ABD≌△FCD SAS,∴∠FCD=∠ABD=90°,CF=AB=6,∵CE⊥BC,∴∠BCD=90°,∴∠FCD+∠ECD=180°,∴E、C、F三点共线,∴EF=EC+CF=10+6=16,∵∠ADE=90°,∴∠FDE=∠ADE=90°,∵DE=DE,AD=DF,∴△ADE≌△FDE SAS,∴AE=EF=16;(3)证明:过点E作EM∥AD交AD延长线于M,如图4,∵AD⊥AB,AE⊥AC,∴∠3+∠2+∠CAD=∠3+∠2+∠BAE=90°,∴∠CAD=∠BAE,又∵AF⊥BC,∴∠3+∠2+∠CAD=∠3+∠BAE+∠B=90°,∴∠2=∠B,∵EM∥AD,∴∠2=∠M,∴∠B=∠M,∵AE⊥AC,AF⊥BC,∴∠3+∠CAM=∠C+∠CAM=90°,∴∠3=∠C,∵AE=AC,∴△AEM≌△CAB AAS,∵AB =AD ,∴EM =AD ,∵∠2=∠M ,∠AOD =∠EOM ,∴△AOD ≌△MOE AAS ,∴OD =OE ,∴O 为DE 中点.【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余角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熟练掌握倍长中线,构造出“平行八字型”全等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12已知,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中,AB =AC ,∠BAC =90°,∠ABC =∠ACB =45°,点D 是线段BC 上一点,点D 不与点B ,点C 重合,连接AD ,以AD 为一边作△ADE ,AD =AE ,∠DAE =90°,且点E 与点D 在直线AC 两侧,DE 与AC 交于点H ,连接CE .(1)如图1,求证:△ABD ≌△ACE .(2)如图2,在CE 的延长线上取一点F ,当∠AEF =∠AFE 时,求证:CD =CF .(3)过点A 作直线CE 的垂线,垂足为G ,当CD =6EG 时,直接写出△CDH 与△CEH 的面积比.【答案】(1)见详解(2)见详解(3)32或3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涉及SAS 、AAS 以及HL 等判定方法,(1)利用“SAS ”证明△ABD ≌△ACE 即可作答;(2)结合(1)的结论,再利用“AAS ”证明△ACD ≌△ACF 即可作答;(3)分类讨论,第一种情况:点G 在点E 的下方,过点A 作AO ⊥BC 于点O ,点H 作HM ⊥BC 于点M ,点H 作HN ⊥CG 于点N ,先证明△AOC ≌△AGC ,即有AO =AG ,CO =CG ,同理可证明:MH =NH ,再证明Rt △AOD ≌Rt △AGE HL ,可得OD =GE ,问题即可作答;第二种情况:点G 在点E 的上方,过点A 作AO ⊥BC 于点O ,点H 作HM ⊥BC 于点M ,点H 作HN ⊥CG 于点N ,按照第一种情况作答即可.【详解】(1)∵∠DAE =90°,∠BAC =90°,∴∠DAE -∠DAH =∠BAC -∠DAH ,∴∠CAE =∠BAD ,又∵AB =AC ,AD =AE ,∴△ABD ≌△ACE SAS ;(2)∵△ABD ≌△ACE SAS ,∴∠ADB =∠AEC ,∠ABD =∠ACE =45°,∴180°-∠ADB =180°-∠AEC ,∠ACB =∠ACE =45°,∴∠ADC =∠AEF ,∵∠AEF =∠AFE ,∴∠ADC =∠AFE ,在△ACD 和△ACF 中,∴∠ACD =∠ACF∠ADC =∠AFC AC =AC,∴△ACD ≌△ACF AAS ,∴CD =CF ;(3)分类讨论:第一种情况:点G 在点E 的下方,过点A 作AO ⊥BC 于点O ,点H 作HM ⊥BC 于点M ,点H 作HN ⊥CG 于点N ,如图,∵AO ⊥BC ,AG ⊥CE∴∠AOC =∠AGC =90°,又∵∠ACB =∠ACE =45°,AC =AC ,∴△AOC ≌△AGC ,∴AO =AG ,CO =CG ,同理可证明:MH =NH ,又∵AD =AE ,∴Rt △AOD ≌Rt △AGE HL ,∴OD =GE ,∵CD =6EG ,∴CO =CD -OD =5EG ,∴CG =CO =5EG ,∴CE =CG -EG =4EG ,∵S △CHD =12×CD ×MH ,S△CHE =12×CE ×NH ,MH =NH ,∴S △CHD S △CHE =12×CD ×MH 12×CE ×NH =CD ×MH CE ×NH ,∵CD =6EG ,CE =4EG ,MH =NH ,∴S △CHD S △CHE =CD ×MH CE ×NH=32;第二种情况:点G 在点E 的上方,过点A 作AO ⊥BC 于点O ,点H 作HM ⊥BC 于点M ,点H 作HN ⊥CG 于点N ,如图,同理可得:OD =GE ,OC =CG ,MH =NH ,∵CD =6EG ,∴CO =CD +OD =7EG ,∴CG =CO =7EG ,∴CE =CG +EG =8EG ,∴S △CHD S △CHE =CD ×MH CE ×NH=34;综上:△CDH 与△CEH 的面积比为32或者34.1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 为坐标原点,△ABC 的边BC 在x 轴上,A 、C 两点的坐标分别为A (0,m ),C (n ,0),B (-5,0),且m ,n 满足方程组m +2n =103m -n =9 ,点P 从点B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射线BO 匀速运动,设点P 运动时间为t 秒.(1)求A 、C 两点的坐标;(2)连接P A ,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AOP 的面积,并直接写出t 的取值范围;(3)当点P 在线段BO 上运动时,在y 轴上是否存在点Q ,使△POQ 与△AOC 全等?若存在,请求出t 的值并直接写出Q 点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A (0,4),C (3,0);(2)0≤t <52,S △AOP =10-4t ;t >52,S △AOP =4t -10.(3)存在,Q (0,3)或(0,-3)或Q (0,4)或(0,-4).【分析】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坐标与图形性质等知识点的综合运用,关键是利用分类讨论求出符合条件的所有情况.(1)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求出m ,n 的值即可;(2)分为两种情况:当0≤t <52时,P 在线段OB 上,②当t >52时,P 在射线OC 上,求出OP 和OA ,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出即可;(3)分为四种情况:①当BP =1,OQ =3时,②当BP =2,OQ =4时,③④利用图形的对称性直接写出其余的点的坐标即可.【详解】(1)解方程组m +2n =103m -n =9 得m =4n =3 ,∴ A 的坐标是0,4 ,C 的坐标是3,0 ;(2)由已知,BP =2t ,OB =5.①0≤t <52,P 在线段OB 上.OP =OB -BP =5-2tS △AOP =12×OP ×OA 2=12×(5-2t )×4=10-4t .②t >52,P 在射线OC 上,OP =BP -OP =2t -5S △AOP =12×OA ×OP =12×4×(2t -5)=4t -10(3)在y 轴上存在点Q ,使△AOC 与△POQ 全等.①△POQ ≌△AOC 时,OQ =OC =3.OP =OA =4.t =5-42=12,Q (0,3)或Q (0,-3)②△POQ ≌△COA 时,OQ =OA =4,OP =OC =3.t =5-32=1 Q (0,4)或(0,-4)t =12,Q (0,3)或(0,-3);t =1,Q (0,4)或(0,-4);综上所述,t =12,Q (0,3)或(0,-3);t =1,Q (0,4)或(0,-4).14某校课后延时兴趣小组尝试用尺规来“作一条线段的三等分点”,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操作过程并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如图1,①分别以点A ,B 为圆心,大于12AB 的长为半径在AB 两侧画弧,四段弧分别交于点C ,点D ;②连接AC ,BC ,AD ,作射线BD ;③以D 为圆心,BD 的长为半径画弧,交射线BD 于点E ;④连接CE ,交于AB 点F .点F 即为AB 的一个三等分点(即AF =13AB ).学习任务:(1)填空:四边形ADBC的形状是,你的依据是;(2)证明:AF=13AB;(3)如图2,若CE交AD于点H,∠CAD=60°,AC=6,将CH绕着点C旋转,当点H的对应点H 落在直线FD上时,求DH 的长.【答案】(1)菱形;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为菱形(2)见解析(3)DH′的长为33+32或33-32【分析】本题考查了菱形的判定与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善于利用特殊叫以及直角三角形中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1)根据菱形的性质判定即可.(2)证明△AFC∽△BFE,得出AFFB =ACBE,再根据线段关系即可求出.(3)利用菱形及已知条件推出相关信息,证明△ACD为等边三角形,再根据AAS证明△AHC≌△DHE,求得CH ;然后证明△AKF∽△BDF,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出AK、CK;最后用勾股定理解三角形即可.CH绕着点C旋转,点H的对应点H 需要分情况讨论.【详解】(1)解:由图的作法可知:AC=AD=BC=BD,∴四边形ADBC的形状是菱形,依据是: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为菱形.故答案为:菱形;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为菱形;(2)证明:∵四边形ADBC的形状是菱形,∴AC∥BE,∴△AFC∽△BFE,∴AF FB =ACBE.∵AC=BD,BD=DE,∴BE=2AC,∴AF FB =12,∴FB=2AF,∴AB=3AF.∴AF=13AB.(3)解:①当点H 在线段FD上时,连接CD,如图,∵AC=AD,∠CAD=60°,∴△ACD为等边三角形,∴CD=AD=6,∠ADC=60°.∵AC∥BE∴∠ACF =∠DEC .在△AHC 和△DHE 中,∠AHC =∠DHE∠ACE =∠DEC AC =DE,∴△AHC ≌△DHE AAS ,∴AH =HD =3,∵△ACD 为等边三角形,∴CH ⊥AD ,∠ACH =∠DCH =30°,∴CH =33.∴CH =CH =33.设FD 与AC 交于点K ,∵AC ∥BE ,∴△AKF ∽△BDF ,∴AK BD =AF FB=12.同理:CK ED =AF FB=12,∴AK BD =CK ED.∵BD =ED ,∴AK =CK =3,∴HK ⊥AC ,∠CDK =12∠ADC =30°.∴H K =CH 2-CK 2=32,DK =33.∴DH =DK -H K =33-32.②当点H 在射线FD 上时,连接CD ,如图,由①知CH =CH =33,HK ⊥AC ,AK =KC =3,∴DK =AD 2-AK 2=33,∴H K =CH 2-CK 2=32.∴DH =H K +DK =33+32.综上,DH 的长为33+32或33-32.15(1)某学习小组在探究三角形全等时,发现了下面这种典型的基本图形.如图1,已知:在△ABC 中,∠BAC =90°,AB =AC ,直线l 经过点A ,BD ⊥直线l ,CE ⊥直线l ,垂足分别为点D 、E .证明:DE =BD +CE .(2)组员小刘想,如果三个角不是直角,那结论是否会成立呢?如图2,将(1)中的条件改为:在△ABC 中,AB =AC ,D 、A 、E 三点都在直线l 上,并且有∠BDA =∠AEC =∠BAC =α,其中α为任意锐角或钝角.请问结论DE =BD +CE 是否成立?如成立,请你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3)数学老师赞赏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并鼓励他们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问题:如图3,过△ABC 的边AB 、AC 向外作正方形ABDE 和正方形ACFG ,AH 是BC 边上的高,延长HA 交EG 于点I ,求证:I 是EG 的中点.【答案】(1)见解析;(2)DE =BD +CE ,见解析;(3)见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由条件证明三角形全等得到BD =AE 、CE =AD 是解题的关键.(1)由条件可证明△ABD ≌△CAE ,可得DA =CE ,AE =BD ,可得DE =BD +CE ;(2)由条件可知∠BAD +∠CAE =180°-α,且∠DBA +∠BAD =180°-α,可得∠DBA =∠CAE ,结合条件可证明△ABD ≌△CAE ,可得出结论;(3)由条件可知EM =AH =GN ,可得EM =GN ,结合条件可证明△EMI ≌△GNI ,可得出结论I 是EG 的中点.【详解】解:(1)如图1,∵BD ⊥直线l ,CE ⊥直线l ,∴∠BDA =∠CEA =90°,∵∠BAC =90°,∴∠BAD +∠CAE =90°,∵∠BAD +∠ABD =90°,∴∠CAE =∠ABD ,在△ABD 和△CAE 中,∠ABD =∠CAE∠BDA =∠CEA AB =AC,∴△ABD ≌△CAE AAS ,∴AE =BD ,AD =CE ,∴DE =AE +AD =BD +CE ;(2)成立,理由如下:如图,证明如下:∵∠BDA =∠BAC =α,∴∠DBA +∠BAD =∠BAD +∠CAE =180°-α,∴∠DBA =∠CAE ,在△ABD 和△CAE 中.∠BDA =∠AEC∠DBA =∠CAE AB =AC.∴△ABD ≌△CAE AAS∴AE =BD ,AD =CE ,∴DE =AE +AD =BD +CE ;(3)如图3,过E 作EM ⊥HI 于M ,GN ⊥HI 的延长线于N .∴∠EMI =∠EMA =∠GNA =90°,∠BAE =90°,∴∠EAM +BAH =90°,∵AH 是BC 边上的高,∴∠AHB =90°,∴∠BAH +∠ABH =90°,∴∠ABH =EAM ,∵AE =AB ,∴△ABH ≌△EAM ,∴EM =AH ,同理△ACH ≌△GAN ,∴AH =GN ,∴EM =GN ,在△EMI 和△GNI 中,∠EIM =∠GIN∠EMI =∠GNI EM =GN,∴△EMI ≌△GNI AAS ,∴EI =GI ,∴I 是EG 的中点.16如图,在△ABC 中,BC =5,高AD 、BE 相交于点O ,BD =2,且AE =BE.(1)请说明△AOE ≌△BCE 的理由;(2)动点P 从点O 出发,沿线段OA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A 运动,动点Q 从点B 出发沿射线BC 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P 、Q 两点同时出发,当点P 到达A 点时,P 、Q 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点P 的运动时间为t 秒,求当t 为何值时,△AOQ 的面积为3.(3)在(2)的条件下,点F 是直线AC 上的一点且CF =BO .当t 为何值时,以点B 、O 、P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点F 、C 、Q 为顶点的三角形全等?(请直接写出符合条件的t 值).【答案】(1)见解析(2)当t 为15或45时,△AOQ 的面积为3(3)t =1或53s 时,△BOP 与△FCQ 全等【分析】本题考查三角形综合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的面积等知识,(1)首先推导出∠EAO =∠EBC ,通过ASA 即可证明△AOE ≌△BCE ;(2)分两种情形讨论求解即可①当点Q 在线段BD 上时,QD =2-4t ,②当点Q 在射线DC 上时,DQ =4t -2时;依据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解答即可;(3)分两种情形求解即可①如图2中,当OP =CQ 时,BOP ≌△FCQ .②如图3中,当OP =CQ 时,△BOP ≌△FCQ .【详解】(1)如图1中,∵AD 是高,∴∠ADC =90°,∵BE 是高,∴∠AEB =∠BEC =90°,∴∠EAO +∠ACD =90°,∠EBC +∠ECB =90°,∴∠EAO =∠EBC ,在△AOE 和△BCE 中,∠EAO =∠EBCAE =BE ∠AEO=∠BEC,∴△AOE ≌△BCE ASA ,(2)解:由(1)知△AOE ≌△BCE ,∴OA =BC =5,∵BD =2,∴CD =3,由题意OP =t ,BQ =4t ,①当点Q 在线段BD 上时,QD =2-4t ,∴S △AOQ =12OA ⋅QD =12×5×2-4t =3,解得:t =15;②当点Q 在BD 延长线上时,DQ =4t -2,∴S △AOQ =12OA ⋅DQ =12×5×4t -2 =3,解得:t =45,综上,当t 为15或45时,△AOQ 的面积为3;(3)存在.①如图2中,当OP =CQ 时,∵OB =CF ,∠POB =∠FCQ ,∴△BOP ≌△FCQ .∴CQ =OP ,∴5-4t =t ,解得t =1,②如图3中,当OP =CQ 时,∵OB =CF ,∠POB =∠FCQ ,∴△BOP ≌△FCQ .∴CQ =OP ,∴4t -5=t ,解得t =53.综上所述,t =1或53s 时,△BOP 与△FCQ 全等.17如图1,在△ABC 中,BD 为AC 边上的高,BF 是∠ABD 的角平分线,点E 为AF 上一点,连接AE ,∠AEF =45°.(1)求证:AE平分∠BAF(2)如图2,连接CE交BD于点G,若△BAE与△CAE的面积相等,求证:BG=CF【答案】(1)见解析;(2)见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证明以及性质运用,角平分线的判定以及基本性质,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几种判定方法以及角平分线的判定是解答该题的关键.(1)根据BF是∠ABD的角平分线和,BD为AC边上的高,可得12∠BAD=45°-12∠ABD,由∠AEF=45°得∠BAE=45°-∠ABE=45°-12∠ABD,即可证明∠BAE=12∠BAD;(2)过点E作EM⊥AB于点M,EN⊥AC于点N,由角平分线性质可以得EM=EN,由△BAE与△CAE的面积相等可得AB=AC,证明△ABE≌△ACE(SAS),得出∠AEB=∠CEB=135°,BE=EC,即可得出∠BEG=∠CEF=360°-∠AEB-∠AEC=90°,再根据垂直模型证明△BEG≌△CEF(ASA),即可得出结论.【详解】(1)证明:∵BD为AC边上的高,即∠ADB=90°,∴∠ABD+∠BAD=90°,∴12(∠ABD+∠BAD)=45°,∴1 2∠BAD=45°-12∠ABD∵∠AEF=∠ABF+∠BAE=45°,∴∠BAE=45°-∠ABF,∵∠ABF=12∠ABD,∴∠BAE=45°-12∠ABD,∴∠BAE=12∠BAF,即:AE平分∠BAF.(2)过点E作EM⊥AB于点M,EN⊥AC于点N,∵AE平分∠BAC,且EM⊥AB,EN⊥AC,∴EM=EN.∵S△ABE=S△ACE,∴AB=AC,∵AE平分∠BAC,∴∠BAE=∠CAE,在△ABE和△ACE中,AB=BC∠BAE=∠CAE AE=AE∴△ABE≌△ACE(SAS),∴∠AEB=∠CEB,BE=EC,∵∠AEF=45°,∴∠AEB=∠AEC=135°,∴∠BEG=∠CEF=360°-∠AEB-∠AEC=90°,∵BD为AC边上的高,∴∠ADB=90°,∴∠FBD+∠BFC=∠BFC+∠FCE,∴∠EBG=∠ECF.在△BEG和△CEF中,∠BEG=∠CEF BE=CE∠EBG=∠ECF∴△BEG≌△CEF(ASA).∴BG=CF .18如图,已知A a,0,B0,b,AB=AC且AB⊥AC,AC交y轴于E点.(1)如图1,若a2+b2-4a-8b+20=0,求C点坐标;(2)如图2,A,B两点分别在x轴,y轴正半轴上,E为AC的中点,BC交x轴于G点,连EG,若a=3,求G点的坐标;(3)如图3,A在x轴的负半轴上,以BC为边在BC的右侧作等边△BCD,连OD,当∠BOD=60°时,请探究线段OA、OB、OD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答案】(1)(-2,-2)(2)(-2,0)(3)OD=OB+2OA【分析】(1)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将等式变形为两个数平方和的形式,即可求出a=2,b=4,如图1中,过点C作CH ⊥x轴于点H,证明△AHC≌△BOA,可得CH=OA=2,AH=OB=4,即可得到点C坐标.(2)根据(1)可得CH=OA=a,AH=OB=b,再由a=3,E为AC的中点,可得点C(-3,-3),AH=OB=6,再利用面积法求出AG =5,即可解题;(3)过点C 作CH ⊥x 轴于点H ,在OD 上取一点M ,使得OM =OB ,证明△OBM 是等边三角形,进而证明△MBD ≌△OBC ,得∠BMD =∠BOC =120°,MD =OC ,再证明∠COH =30°,得OC =2CH =2OA ,即可得出OD =OB +2OA .【详解】(1)解:∵a 2+b 2-4a -8b +20=0,∴(a 2-4a +4)+(b 2-8b +16)=0,即(a -2)2+(b -4)2=0,∴a =2,b =4,∴A 2,0 ,B 0,4如图1中,过点C 作CH ⊥x 轴于点H ,∵∠AHC =∠BOA =∠BAC =90°,∴∠CAH +∠BAO =90°,∠BAO +∠ABO =90°,∴∠CAH =∠ABO ,在△AHC 和△BOA 中,∠AHC =∠BOA∠CAH =∠ABO AC =BA,∴△AHC ≌△BOA (AAS ),∴CH =OA =2,AH =OB =4,∴OH =AH -OA =4-2=2∴点C 坐标为(-2,-2);(2)如图2,同理(1)可证明:CH =OA =a ,AH =OB =b ,∵a =3,E 为AC 的中点,OE 平行于CH ,∴OA =OH =3,CH =3,∴点C (-3,-3),AH =OB =6,AB =AC =OA 2+OB 2=62+32=35,∵S △ABC =S △AGC +S △AGB ,即12×35×35=12×3⋅AG +12×6⋅AG ,∴AG =5,∴GO =AG -OA =5-3=2,∴点G 坐标为(-2,0);(3)结论:OD =OB +2OA ,如图3,过点C 作CH⊥x轴于点H ,同理可得:CH =OA ,AH =OB ,在OD 上取一点M ,使得OM =OB ,∵OM =OB ,∠BOD =60°,∴△OBM 是等边三角形,∴BO =BM ,∠OMB =60°,∴∠BMD =120°,∵△BCD 是等边三角形,∴BC =BD ,∠CBD =∠OBM =60°,∴∠DBM =∠CBO ,在△MBD 和△OBC 中,BM =OB∠DBM =∠CBO BD =BC,∴△MBD ≌△OBC (SAS ),∴∠BMD =∠BOC =120°,MD =OC ,∴∠COH =120°-90°=30°,∵CH ⊥x 轴,∴OC =2CH =2OA ,∵OD =OM +MD ,∴OD =OB +OC =OB +2OA【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19已知△ABC 为等边三角形,D 是边AC 上的一点,连接BD ,E 为BD 上的一点,连接CE.(1)如图1,延长CE 交AB 于点G .若∠DCG =15°,BG =2,求BC 的长;(2)如图2,将△BEC 绕点B 逆时针旋转60°至△BFA ,延长CB 至点M ,使得BM =DC ,连接AM 交BF 于点N ,探究线段FN ,DE ,BE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如图3,在(2)问的条件下,过点A 作AH ⊥BC 于点H ,过点B 作BK ∥AH 且BK =AH ,连接HK ,NK ,NH ,NC .若BC =4,当12BD +NK 的值最小时,请直接写出CD NH的值.【答案】(1)1+3(2)2FN +DE =BE .理由见解析(3)277【分析】(1)作CF⊥BC,解直角三角形BFG求得BF和FG,进而解直角三角形CFG求得CF,从而得出结果;(2)延长BF至G,使FG=DE,连接AG,作BH∥AF,交BF于H,证明△ABG≌△CBD,进而证明△ANG≌ΔMNB,△AFN≌△MHN,△BMH≌△DCE,进一步得出结论;BD+NK最小,此时BG⊥AG,即BD⊥AC,进一步得出(3)可得出当K、N、G共线且与AG垂直时,12结果.【详解】(1)解:如图1,作CF⊥BC于F,∴∠CFG=∠BFG=90°,∵△ABC是等边三角形,∴∠ACB=∠ABC=60°,在Rt△BFG中,BG=2,∠ABC=60°,=1,∴BF=2cos60°=2×12=3,FG=2⋅sin60°=2×32在Rt△CFG中,FG=3,∠FCG=∠ACB-∠ACG=60°-15°=45°,∴CF=FG=3,tan∠FCG∴BC=BF+FC=1+3;(2)证明:如图2,延长BF至G,使FG=DE,连接AG,作BH∥AF,交BF于H,∴∠MHN=∠AFN,∠NMH=∠FAN,∴∠MHB=∠AFG∵△BEC绕点B逆时针旋转60°至△BFA,∴BF=BE,∠ABF=∠CBE,AB=BC,∴BG=BD,∴△ABG≌△CBD,∴AG=CD=BM,∠G=∠BDC=180°-∠CBE-∠ACB=120°-∠CBE,∵∠MBN=180°-∠ABC-∠ABF=120°-∠CBE,∴∠G=∠MBN,∴△ANG≌△MNB,∴AN=MN,∴△AFN≌△MHN,∴FN=NH,∵△ANG ≌△MNB ,∴NG =BN ,∵FN =NH ,∴BH =FG ,∵FG =DE∴BH =DE ,∵旋转,∴CE =AF ,∵△AFN ≌△MHN ,∴AF =MH ,∴MH =CE ,∵CD =BM ,∴△BMH ≌△DCE ,∴BH =DE ,∵FN +NH +BH =BF ,∴2FN +DE =BE ;(3)解:如图3,由(2)知:BD =BG =2BN ,∴12BD +NK =GN +NK ,∴当K 、N 、G 共线且与AG 垂直时,12BD +NK 最小,此时BG ⊥AG ,即BD ⊥AC ,如图4,连接NH ,∵AC =BC =4,∴CD =BH =2,BD =32BC =23,BN =GN =12BG =12BD =3,∵NH =BH 2+BN 2=2+(3)2=7,∴CD NH=277.【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解直角三角形等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作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练习题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练习题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练习题一、选择题1. 下列哪组条件可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A. 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相等B. 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相等C. 两边和它们的夹角相等D. 两角和其中一边相等A. ∠A=∠DB. ∠B=∠EC. ∠C=∠FA. SAS(边角边)B. ASA(角边角)C. AAS(角角边)D. SSS(三边)二、填空题1. 若两个三角形的______相等,且它们的夹角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2. 在全等三角形中,对应边______相等,对应角______相等。

3. 要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至少需要知道它们的______个元素相等。

三、判断题1. 若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

()2. 两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3. 两个等边三角形的边长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四、解答题1. 在△ABC中,AB=AC,∠B=∠C,求证:△ABC是等腰三角形。

2. 已知△ABC和△DEF,AB=DE,BC=EF,∠B=∠E,求证:△ABC≌△DEF。

3. 在△ABC中,AB=AC,∠A=40°,∠B=70°,求∠C的度数。

4. 已知△ABC和△DEF,AB=DE,BC=EF,AC=DF,求证:△ABC≌△DEF。

5. 在△ABC中,AB=8cm,AC=10cm,∠A=60°,求BC的长度。

五、作图题1. 请作出一个三角形,使其与给定三角形全等,已知条件是两边及其夹角。

2. 请作出一个三角形,使其与给定三角形全等,已知条件是两角及其夹边。

3. 请作出一个三角形,使其与给定三角形全等,已知条件是三边。

六、综合题1.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2, 3),点B(6, 3),点C和点D在x轴上,且△ABC≌△ABD,求点C和点D的坐标。

2. 在四边形ABCD中,AB=CD,AD=BC,且∠ABC=∠CDA=90°,证明:△ABC≌△CDA。

全等三角形测试题及答案

全等三角形测试题及答案

全等三角形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选项中,哪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A. ∠A=∠B,AB=BCB. ∠A=∠B,AC=BDC. ∠A=∠C,AB=ACD. ∠A=∠B,AB=BC,AC=BD2.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这两个三角形是:A. 相似但不全等B. 必然全等C. 不一定全等D. 无法判断二、填空题3.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如果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且对应边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是_________。

4. SAS全等条件指的是_________。

三、判断题5.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

()6. 根据HL全等条件,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四、解答题7. 已知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其中∠A=∠D=90°,AB=DE,AC=DF,求证:三角形ABC全等于三角形DEF。

8. 如图所示,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2,3),B(4,5),C(1,1),点D(-1,-2),E(1,-1),F(-2,-4)。

若AB=DE,AC=DF,∠BAC=∠EDF,请证明三角形ABC全等于三角形DEF。

五、综合题9. 在三角形ABC中,点D在BC上,若AD平分∠BAC,且BD=DC,求证:AB=AC。

10. 已知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其中AB=DE,∠B=∠D,∠C=∠E,求证:三角形ABC全等于三角形DEF。

答案:一、选择题1. 答案:D2. 答案:A二、填空题3. 答案:相似4. 答案:边角边三、判断题5. 答案:正确6. 答案:正确四、解答题7. 解:由于∠A=∠D=90°,AB=DE,AC=DF,根据直角三角形的HL全等条件,我们可以得出三角形ABC全等于三角形DEF。

8. 解:由于AB=DE,AC=DF,∠BAC=∠EDF,根据SAS全等条件,我们可以得出三角形ABC全等于三角形DEF。

最新全等三角形经典题型50题(含答案)

最新全等三角形经典题型50题(含答案)

最新全等三角形经典题型50题(含答案)连接CF,BD。

因为AC平分∠BAD,所以∠CAE=∠CAD。

又∠CEB=90°,所以∠BEC=∠BAE。

因为EF=EB,所以∠XXX∠XXX。

所以∠XXX∠BAE+∠XXX∠CAE+∠BEF=∠CAF。

所以三角形BCF和三角形CAF全等。

所以CF=AC。

又因为∠B+∠D=180°,所以∠XXX∠BAC。

所以三角形BDC和三角形BAC相似。

所以XXX。

又∠CAE=∠CAD,所以三角形CAE和三角形CAD相似。

所以XXX。

因为CE⊥AB,所以CE=BD。

所以AE/AD=BD/CD。

所以AE/AD=AB+BD/CD。

所以AE/AD=AB/CD+BD/CD。

所以AE/AD=AB/AC+BD/AC。

所以AE/AD=AB+BD/AC。

所以AE=AD+BE。

AF=AB又因为,∠ABE=2∠C,∠XXX∠BAC-∠CAE=3∠C-90,∠ABF=180-∠ABE-∠BAF=5∠C-90所以,∠XXX-∠ABF=2∠C-90,∠BEF=180-∠ABE-∠FBE=3∠C因此,△XXX和△ABC相似所以,BE/AB=EF/BC,即BE=(AB×EF)/BC又因为,AC=AB+BC,所以AC-AB=BC所以,AC-AB=BC=(AB×EF)/BE=2BE所以,PC-PB<AC-AB成立。

AB=AF。

BF=2BE。

∠XXX∠ABC-∠ABE=3∠C-2∠C=∠CBF=CFAC-AB=AC-AF=CF=BF=2BE已知AB为线段,其中E为中点,AF=BD=5,AC=7,求DC。

作AG∥BD,交DE延长线于G。

因为AGE全等于BDE,所以AG=BD=5.又因为AGF∽CDF,所以AF=AG=5.所以DC=CF=2BE=2A。

在△ABC中,BD=DC,∠1=∠2,求证:AD⊥BC。

延长AD至H交BC于H,BD=DC。

所以∠XXX∠DCB,∠1=∠2.DBC+∠1=∠DCB+∠2,∠XXX∠XXX。

全等三角形考试题及答案

全等三角形考试题及答案

全等三角形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A. 两个角相等B. 三条边相等C. 两边夹一角相等D. 两角夹一边相等答案:D2. 已知△ABC≌△DEF,其中AB=DE,AC=DF,∠A=∠D,那么BC与EF 的关系是:A. BC=EFB. BC>EFC. BC<EFD. 不能确定答案:A二、填空题1.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且对应角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______。

答案:相似2. 在△ABC中,∠A=∠B=50°,则∠C=______。

答案:80°三、解答题1. 已知△ABC≌△DEF,且AB=5cm,BC=7cm,求DE的长度。

答案:DE=5cm2. 已知△ABC≌△DEF,且∠A=∠D=60°,∠B=∠E=50°,求∠C和∠F 的度数。

答案:∠C=∠F=70°四、证明题1. 已知△ABC≌△DEF,且∠A=∠D=90°,AB=DE,AC=DF,证明:BC=EF。

答案:根据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HL,因为∠A=∠D,AB=DE,AC=DF,所以△ABC≌△DEF,因此BC=EF。

2. 已知△ABC≌△DEF,且∠A=∠D,∠B=∠E,证明:∠C=∠F。

答案: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的性质,因为△ABC≌△DEF,所以∠C=∠F。

五、应用题1. 一块三角形的木板ABC需要与另一块三角形的木板DEF进行拼接,已知AB=DE,BC=EF,∠A=∠D,∠B=∠E,判断两块木板是否可以拼接。

答案:可以拼接,因为根据SAS判定定理,△ABC≌△DEF。

2. 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ABC,其中AB=AC,∠A=50°,求∠B和∠C的度数。

答案:因为AB=AC,所以∠B=∠C,又因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所以∠B=∠C=(180°-50°)/2=65°。

完整版全等三角形练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全等三角形练习题及答案

全等三角形练习题及答案下列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不正确的是(在^ ABC 中,Z B =・Z C ,与△ ABC 全等的三角形有一个角是 100 °,那么在^)D . Z C=Z F在^ ABC ^A ABC 中有① ABA ' B ,② BC =B C ,③ A(=A C ,④Z A =Z A ,⑤Z B= Z B ,⑥Z C =Z C ,则下列各组条件中不能保证^ ABC^A ABC 的是如图,△ ABC^A ADE 若Z BAE=120°,Z BA[=40°,则Z BAC 的度数为A 、 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

B 、斜边和一锐角对应相等。

C 、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

D 、两锐角相等。

ABC 中与这100 °角对应相等的角是 下列各条件中,不能作岀唯一三角形的是(A.已知两边和夹角B. 角 D.已知三边 已知两角和夹边C.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D. / B 或/ C4、在△ ABC <A DEF 中, △ ABC WA DEF 全等的是已知 AB=DE / A / D;再加一个条件,却不能判断A . BC=EFB . AC=DFC .使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的条件是A . 锐角对应相等 B.两锐角对应相等C . 一条边对应相等D.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 A 、①②③ B 、①②⑤ C 、①②④ D 、②⑤⑥A 、 如图,已知Z 1 = Z 2,欲得到△ ABD^A ACD 还须从下列条件中补选一个,错误的选法是 )Z ADB=Z ADCB 、/ B=ZC C 、DB=DCD 、 AB=ACA. 40 °B. 8 .0°C.120 °D.不能确定CA9、 如图, AE = AF , AB = AC EC 与 BF 交于点 O, / A = 60°,/ B = 25°,则/ EOB 的度数为( )10、 如图,已知 AB= DC,AD= BC,E.F 在 DB 上两点且 BF = DE,若/ AEB= 120°12、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是(B .两边和一角对应相等(A )(C)AM=aN14、如图,AB 与 CC 交于点 0, 0爪 OC OD= OB / A=50°, / B= 30则/D 的度数为(A.150 °B.40 °C.80 °D. 90 ° 11、①两角及一边对应相等 应相等,以上条件能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是 ②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 )③两边及一边所对的角对应相等 ④两角及其夹边■对 A .①③B .②④C .②③④D .①②④ A . 600 B . 700 C. 750 D. 850,/ ADB= 30°,则/ BCF= (A .三条边对应相等C .两角及其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D .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13、如图,已知ZWDt? ,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腼胞 rCDW 的是(15、如图,△ ABC 中,AD 丄BC 于D, BE 丄AC 于E , AD 与BE 相交于点F ,若BF = AC,则/ ABC 的度数是16、在^ ABC 和 △川决 C'中,/ A=44°,Z B=67°,/ C '=69 °,/ 5’ =44 °,且 AC 必'C '则这两个三角全等(填“一定”或“不一定”)17、如图,4 7 C , 口在同一直线上,加三CD , DE II AF ,若要使△ ACF,则还需要补充一个条件:如图,△ ABD △ ACE 都是正三角形, BE 和CD 交于0点,则/ BOC=已知:如图,/ ABC=Z DEF , AB= DE,要说明△ ABC^A DEF,A . 50° B . 30° C . 80 D .10018、(只需填写一个你认为适合的条件)如图,已知/是 CAB 玄DBA 要使△ ABC^A BAD 需增加的一个条件21、22、 E(1)若以“SAS' 为依据,还须添加的一个条件为(2)若以“ASA为依据,还须添加的一个条件为(3)若以“AAS' 为依据,还须添加的一个条件为23、如图4, 如果AB= AC, ,即可判定△ ABD^A ACEA24、如图2, / 仁/ 2,由AAS判定△ACD,则需添加的条件是25、如图, 已知/ ACB=/ BDA只要再添加一个条件: ,就能使△ ACB^A BDA (填一个即可)26、已知,如图2:Z ABC=/ DEF, AB=DE 要说明A ABC^A DEF若以“ SAS'为依据,还要添加的条件为若以“ ASA”为依据,还要添加的条件为Rt △ ABC R Rt △ DC 冲,AB=DC / A / D=90° , AC 与 BD 交于_____ ,其判定依据是 _____________ ,还有△ ,其判定依据是 ____________ .点 B 、E 、C 、F 在同一直线上, AB= DE, /A=Z D, AC // DF.AE=DE BE=CE AC 禾R BD 相交于点 E ,求证:AB=DC已知/ A=Z D=90° , E 、F 在线段BC 上,DE 与AF 交于点 O,且AB=CD 求证:(1) Rt △ ABF ^ Rt △ DCE ( 2) OE=OF . 27、如图9所示, 只需填一个]。

最新全等三角形的提高拓展训练经典题型50题(含答案)

最新全等三角形的提高拓展训练经典题型50题(含答案)

全等三角形的提高拓展训练知识点睛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对应边上的中线相等,对应边上的高相等,对应角的角平分线相等,面积相等. 寻找对应边和对应角,常用到以下方法:(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 (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3)有公共边的,公共边常是对应边. (4)有公共角的,公共角常是对应角. (5)有对顶角的,对顶角常是对应角.(6)两个全等的不等边三角形中一对最长边(或最大角)是对应边(或对应角),一对最短边(或最小角)是对应边(或对应角).要想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找出对应的元素是关键.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 边角边定理(SAS ):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 角边角定理(ASA ):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 边边边定理(SSS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4) 角角边定理(AAS ):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 斜边、直角边定理(HL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全等三角形的应用:运用三角形全等可以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两直线垂直等问题,在证明的过程中,注意有时会添加辅助线.拓展关键点:能通过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进而证明两条线段间的位置关系和大小关系.而证明两条线段或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相等是几何证明的基础.例题精讲板块一、截长补短【例1】 (06年北京中考题)已知ABC ∆中,60A ∠=,BD 、CE 分别平分ABC ∠和.ACB ∠,BD 、CE 交于点O ,试判断BE 、CD 、BC 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DOECB AD【例2】 如图,点M 为正三角形ABD 的边AB 所在直线上的任意一点(点B 除外),作60DMN ∠=︒,射线MN 与DBA ∠外角的平分线交于点N ,DM 与MN 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变式拓展训练】如图,点M 为正方形ABCD 的边AB 上任意一点,MN DM ⊥且与ABC ∠外角的平分线交于点N ,MD 与MN 有怎样的数量关系?【例3】 已知:如图,ABCD 是正方形,∠F AD =∠F AE . 求证:BE +DF =AE .【例4】 以ABC ∆的AB 、AC 为边向三角形外作等边ABD ∆、ACE ∆,连结CD 、BE 相交于点O .求证:OA 平分DOE ∠.NC D EB M A F E DCBA O ED CBA【例5】 (北京市、天津市数学竞赛试题)如图所示,ABC∆是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BDC∆是顶角为120︒的等腰三角形,以D为顶点作一个60︒的MDN∠,点M、N分别在AB、AC上,求AMN∆的周长.【例6】五边形ABCDE中,AB=AE,BC+DE=CD,∠ABC+∠AED=180°,求证:AD平分∠CDE板块二、全等与角度【例7】如图,在ABC∆中,60BAC∠=︒,AD是BAC∠的平分线,且AC AB BD=+,求ABC∠的度数.【例8】在等腰ABC∆中,AB AC=,顶角20A∠=︒,在边AB上取点D,使AD BC=,求BDC∠.D CB ANMD CBACE DBAD AC【例9】(“勤奋杯”数学邀请赛试题) 如图所示,在ABC ∆中,AC BC =,20C ∠=︒,又M 在AC 上,N 在BC 上,且满足50BAN ∠=︒,60ABM ∠=︒,求NMB ∠.【例10】 在四边形ABCD 中,已知AB AC =,60ABD ︒∠=,76ADB ︒∠=,28BDC ︒∠=,求DBC ∠的度数.【例11】 (日本算术奥林匹克试题) 如图所示,在四边形ABCD 中,12DAC ︒∠=,36CAB ︒∠=,48ABD ︒∠=,24DBC ︒∠=,求ACD ∠的度数.【例12】 (河南省数学竞赛试题) 在正ABC ∆内取一点D ,使DA DB =,在ABC ∆外取一点E ,使DBE DBC ∠=∠,且BE BA =,求BED ∠.【例13】 (北京市数学竞赛试题) 如图所示,在ABC ∆中,44BAC BCA ︒∠=∠=,M 为ABC∆内一点,使得30MCA ︒∠=,16MAC ︒∠=,求BMC ∠的度数.全等三角形证明经典20题(含答案)1. 已知:AB=4,AC=2,D 是BC 中点,AD 是整数,求AD延长AD 到E,使DE=AD,则三角形ADC 全等于三角形EBD ADBCM CA B即BE=AC=2 在三角形ABE 中,AB-BE<AE<AB+BE 即:10-2<2AD<10+2 4<AD<6 又AD 是整数,则AD=52. 已知:∠1=∠2,CD=DE ,EF//AB ,求证:EF=AC 证明:过E 点,作EG//AC ,交AD 延长线于G 则∠DEG=∠DCA ,∠DGE=∠2 又∵CD=DE∴⊿ADC ≌⊿GDE (AAS ) ∴EG=AC ∵EF//AB ∴∠DFE=∠1 ∵∠1=∠2∴∠DFE=∠DGE ∴EF=EG ∴EF=AC3. 已知:AD 平分∠BAC ,AC=AB+BD ,求证:∠B=2∠C证明:在AC 上截取AE=AB ,连接ED ∵AD 平分∠BAC ∴∠EAD=∠BAD又∵AE=AB ,AD=AD∴⊿AED ≌⊿ABD (SAS ) ∴∠AED=∠B ,DE=DB ∵AC=AB+BD AC=AE+CE ∴CE=DE∴∠C=∠EDC∵∠AED=∠C+∠EDC=2∠C ∴∠B=2∠C4. 已知:AC 平分∠BAD ,CE ⊥AB ,∠B+∠D=180°,求证:AE=AD+BE 证明:在AE 上取F ,使EF =EB ,连接CF 因为CE ⊥AB所以∠CEB =∠CEF =90° 因为EB =EF ,CE =CE , CDB ABA CDF2 1 E所以△CEB ≌△CEF 所以∠B =∠CFE 因为∠B +∠D =180°,∠CFE +∠CFA =180° 所以∠D =∠CFA 因为AC 平分∠BAD 所以∠DAC =∠FAC 又因为AC =AC所以△ADC ≌△AFC (SAS ) 所以AD =AF所以AE =AF +FE =AD +BE5. 如图,四边形ABCD 中,AB ∥DC ,BE 、CE 分别平分∠ABC 、∠BCD ,且点E 在AD 上。

全等三角形复习题及答案.doc

全等三角形复习题及答案.doc

全等三角形练习题一、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7分)1.如果△ABC 和△DEF 全等,△DEF 和△GHI 全等,则△ABC 和△GHI ______全等, 如果△ABC 和△DEF 不全等,△DEF 和△GHI 全等,则△ABC 和△GHI ______全等.(填“一定”或“不一定”或“一定不”)2.如图1,△ABC ≌△ADE ,∠B =100°,∠BAC =30°,那么∠AED =______.3.△ABC 中,∠BAC ∶∠ACB ∶∠ABC =4∶3∶2,且△ABC ≌△DEF ,则∠DEF =______. 4.如图2,BE ,CD 是△ABC 的高,且BD =EC ,判定△BCD ≌△CBE 的依据是“______”.5.如图3,AB ,CD 相交于点O ,AD =CB ,请你补充一个条件,使得△AOD ≌△COB .你补充的条件是______.6.如图4,AC ,BD 相交于点O ,AC =BD ,AB =CD ,写出图中两对相等的角______. 7.如图5,△ABC 中,∠C =90°,AD 平分∠BAC ,AB =5,CD =2,则△ABD 的面积是______.8.地基在同一水平面上,高度相同的两幢楼上分别住着甲、乙两位同学,有一天,甲对乙说:“从我住的这幢楼的底部到你住的那幢楼的顶部的直线距离,等于从你住的那幢楼的底部到我住的这幢楼的顶部的直线距离.”你认为甲的话正确吗?答:______. 9.如图6,直线AE ∥BD ,点C 在BD 上,若AE =4,BD =8,△ABD 的面积为16,则ACE △的面积为______.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如图7,P 是∠BAC 的平分线AD 上一点,PE ⊥AB 于E ,PF ⊥AC 于F ,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 .PE PF = B .AE AF = C .△APE ≌△APF D .AP PE PF =+2.下列说法中:①如果两个三角形可以依据“AAS ”来判定全等,那么一定也可以依据“ASA ”来判定它们全等;②如果两个三角形都和第三个三角形不全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也一定不全等;③要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给出的条件中至少要有一对边对应相等.正确的是( )A D CB 图1A D E CB 图2 A D OC B图3 A DOC B 图4 AD C B 图5A D C B图6E A D C B 图7 E FA .①和②B .②和③C .①和③D .①②③3.如图8, AD 是ABC △的中线,E ,F 分别是AD 和AD 延长线上的点,且DE DF =,连结BF ,CE .下列说法:①CE =BF ;②△ABD 和△ACD 面积相等;③BF ∥CE ;④△BDF ≌△CDE .其中正确的有(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 4.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把直角三角形分成的两个三角形的关系是( ) A .形状相同 B .周长相等 C .面积相等 D .全等5.如图9,AD AE =,= = =100 =70BD CE ADB AEC BAE ︒︒,,∠∠∠,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 .△ABE ≌△ACDB .△ABD ≌△ACEC .∠DAE =40°D .∠C =30°6.已知:如图10,在△ABC 中,AB =AC ,D 是BC 的中点,DE ⊥AB 于E ,DF ⊥AC 于F ,则图中共有全等三角形( )A .5对B .4对C .3对D .2对 7.将一张长方形纸片按如图11所示的方式折叠,BC BD ,为折痕,则CBD ∠的度数为( ) A .60° B .75° C .90° D .95° 8.根据下列已知条件,能惟一画出△ABC 的是( )A .AB =3,BC =4,CA =8 B .AB =4,BC =3,∠A =30° C .∠A =60°,∠B =45°,AB =4D .∠C =90°,AB =6 三、解答题 (本大题共69分) 1.(本题8分)请你用三角板、圆规或量角器等工具,画∠POQ =60°,在它的边OP 上截取OA =50mm ,OQ 上截取OB =70mm ,连结AB ,画∠AOB 的平分线与AB 交于点C ,并量出AC 和O C 的长 .(结果精确到1mm ,不要求写画法).2.(本题10分)已知:如图12,AB =CD ,DE ⊥AC ,BF ⊥AC ,E ,F 是垂足,DE BF =. 求证:(1)AF CE =;(2)AB CD ∥.A DC B 图8 E FA D OC B 图9 A DE C B 图10F G A E C 图11 B A ′ E ′DA D E CB 图12F3.(本题11分)如图13,工人师傅要检查人字梁的∠B 和∠C 是否相等,但他手边没有量角器,只有一个刻度尺.他是这样操作的: ①分别在BA 和CA 上取BE CG =; ②在BC 上取BD CF =;③量出DE 的长a 米,FG 的长b 米.如果a b =,则说明∠B 和∠C 是相等的.他的这种做法合理吗?为什么?4.(本题12分)填空,完成下列证明过程. 如图14,ABC △中,∠B =∠C ,D ,E ,F 分别在AB ,BC ,AC 上,且BD CE =,=DEF B ∠∠ 求证:=ED EF .证明:∵∠DEC =∠B +∠BDE ( ), 又∵∠DEF =∠B (已知),∴∠______=∠______(等式性质).在△EBD 与△FCE 中,∠______=∠______(已证),______=______(已知), ∠B =∠C (已知), ∴EBD FCE △≌△( ). ∴ED =EF ( ).5.(本题13分)如图15,O 为码头,A ,B 两个灯塔与码头的距离相等,OA ,OB 为海岸线,一轮船从码头开出,计划沿∠AOB 的平分线航行,航行途中,测得轮船与灯塔A ,B 的距离相等,此时轮船有没有偏离航线?画出图形并说明你的理由.6.(本题15分)如图16,把△ABC 纸片沿DE 折叠,当点A 落在四边形BCDE 内部时,(1)写出图中一对全等的三角形,并写出它们的所有对应角; (2)设AED ∠的度数为x ,∠ADE 的度数为y ,那么∠1,∠2的度数分别是多少?(用含有x 或y 的代数式表示)(3)∠A 与∠1+∠2之间有一种数量关系始终保持不变,请找出这个规律.AD E C B图13 F G ADEC B 图14F 图15 A D E CB 图16A ′21初二数学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综合复习切记:“有三个角对应相等”和“有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日, .△A O A B D , .4 ・ . A ・A= √ .

C 0
B= C.
图 1
图2

解 答 : AB; B A C, D= 簿 , LA B=LAD E C, LB=/C, LC o= E LB DO ( 任选 一个 即可 ). 二 、对 数探 究 型 例 2 (0 7 2 0 吉林 长 春 课 改 )如 图3 ,在 AAB C中 。AB AC。D是 B 的 中点 ,连 接 = C A D,D B。D ELA F上AC,E、F 垂 足 . 是 图 中共 有 多少对 全等 三 角形 ? 请直 接用 “ ” 符号 把 它们分 别 表示 出来 ( 要求 证 明 ). 不 分 析 :本 题是 一 道 和多 对 全 等 三角 形 有 关 的 探 究 问 题 . 察 图形 可 知 共 有 6 三 观 个 角 形 , 它 们 分 别 是 △AB D、 aAC D、 A
△AD E、 △AD 、 AB E、 a C F 由 已 知 F D D .
图3
Cl

1 4
或舭 ) ;AA E AA F ( A ) A肋 E AC F ( A 或 H ) D D A S, D AS L ,所 以 图中共有 三对全 等三 角形. 解 答 :共有 3 :AA D AAC 对 B D;AAD AAD ;AB E E F D
厶 DAE:/ BAE。AE= AE 。

ADE
AB ( A E s
DE.
四、情境 探 究型 例4 (0 7 2 0 湖北 武汉 课 改 )你 一定 团, 玩过跷 跷板 吧 !如 图7 小 明和小 刚玩 是 跷 跷 板 的示 意 图 ,横 板 绕 它 的 中点 O 上 下 转 动 ,立柱 O 与地 面 垂 直. C 当一 方着 地 时 ,另一 方 上 升 到最 高 点. :在 上 下转 动 横 板 的过 程 中 ,两 人上 升 的 最 大高 度A B 问 A 、B 有何数 量关 系? 为什么 ? 分 析 :本 题 实 质 上 是 全 等 三 角 形 的应 用 ,要 探 究 的最 大 高 度 A B 的数 量关 系 ,可通过 证 △A O A 、B A兰AB O (A ) B S S 。由全 等 三角形 的性质 得A B A: A. 解 答 :A B A = A,理 由如下 : C、0是A 、 曰 的 中点 ,. A= B .O D 又 A D 。 . O O A : A=

侯 国兴 ・

条 件探 究 型 例 1( 0 7 建 福 州 课 2o 福 改 )如 图1 .点 D、E分 别 在 线 段AB、AC ,B 上 E、C D相

交 于 点 0。AE= D, 要 使 A △AB aAC E D.需 添 加 一 个 条 件 是 ( 要 写 一 只 个条 件 ). 分 析 :本 题 是 一 道 和 三 角形 全等 有关 的条 件探 究题 , 根 据 已 知 条 件 AD E。 又 A是 公 共 角 .所 以 可 根 据 “AS S ”或 “ ”或 “ AS A A ” 添加 条 件. 根 据 “ S 判 若 ” 定 方 法 .可 添  ̄AB AC,间 g = 1 接 地 可 添  ̄B C n D= E:若 根 据 “ ” 判 定 方 法 . 可 添 加 LA B ADC E = .间接 地 可 添 加 C O= B E DO: 若 根 据 “ A ” 判 定 方 法 . 可 添 加 A S
由.
分 析 :本题 是一 道和 三角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全 等有关 的结论探 究 题 ,根据 已知
条 件可 知 AAB =AA C DC (S ) S S ,于是 得 /D E 鲋 E,进 而可 由 : A = “A ”判 定方法 证 AA E ̄ AA E。由全 等三 角形 的性 质得B = E i SS D - B ED 4 也 可 用 同 样 的 方 法 证
CD . F
三、结论 探 究型
例 3 ( 0 7 南 张 家界 课 改 )如 图5 20 湖 ,在 四边 形A C B D中 ,AB = AD,B = C,E为 C 的一动 点 ( 与 重合 ) CD 上 不 ,在E 动过 程 中B 移 E 和D 是 否 相等 ? 若 相等 ,请 写 出证 明过 程 ;若 不 相 等 ,请 说 明 理 E
△C E兰 A B 得 B : E D C E ED . 鳃 答 :B : E ED . 证 明 : 在 △AB C和 A C中 . D A A .AC AC ( = = 公
共边 ) C D 。B = C,
‘ . .

△A C
△ADC
( S ) 。 D E 鲋 E S S .. . A = . 在 △A E和 △ 日 D 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