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语中汉英语码转换

合集下载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透视网络流行语中英文语码转换现象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透视网络流行语中英文语码转换现象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透视网络流行语中英文语码转换现象发表时间:2013-11-08T16:34:33.500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3年第8期供稿作者:廉玉香[导读] 近年来,英语普及的程度越来越深,网络语言也渐渐的开始流行,因此出现了大量中文、英文结合的网络流行语言。

廉玉香天津青年职业学院 300191 摘要如今,网络技术迅速的发展,网民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多,据统计,截止到2013年1月底,我国的网民数量达到了5.6亿左右。

同时,网民的增多也使得网络语言逐渐的延伸和发展,这种网络语言来自于网友本身,虽然并不具有规范性,但却在网民中受到热捧。

笔者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网络流行语中的英文语码转换现象,希望对广大的相关工作者能够有所帮助。

关键词网络语言语码社会现象一、网络流行语的含义网络流行语指的是网民在网络上进行交流的时候,所运用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使用这种语言的网民有两大特征,第一是年轻,第二是喜欢追逐流行。

如今,网络语言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网络中了,而是延伸到了社会语言中,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听见有的人的说,“打酱油、被雷到了、神马都是浮云”之类的话语,其中有一句“恨爹不成钢“成为了2010年度最流行的网络语言。

由此可见网民空前爆发的戏谑力以及网络的巨大力量。

二、网络流行语中英文语码转换现象(一)对语料进行分析要知道什么是语码转换,首先我们要来看一组短语:1.你现在还在用这样的装备,你out了。

2.I服了you。

3.吃饭ing。

第一个句子中的out是一个英语词汇,也是一个简写词,原本为“out of time”,表示下台的,出局的,或者不合时间的。

但是,在网络语言中,人们却用它来表示“落伍、跟不上时代 ”的含义。

第二个句子中,出现了英语和中文两种不同的语言,其目的是在语用的环境下,根据需要来进行两种语言的转换,从而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

第三个句子中的ing表示正在进行中的事情,通过汉语谓词性成分加英语词尾ing,这种在汉语中加入英语的做法,因为很新潮,所以受到大多数年轻网民的青睐。

网络中的中英语码转换现象

网络中的中英语码转换现象
科教 பைடு நூலகம் 化
・ 2 0 1 ・
网络 中的中英 语码转换现 象
郭 敏 朱瑞佳 ( 东北石 油大学外 国语 学院, 黑龙 江 大庆 1 6 3 3 1 8 ) 摘 要: 在文学作 品、 报刊杂志、 第二语 言课 堂中, 中英语码 转换 随处可见 , 更是存在 于网络世界 中。. - q - A说 中国网络语言的繁荣与英 C 语语码 的作 用密不 可分 。 网民 - - q ' C A 在 网络上 - . q - A 看到新闻、 C 电视转播的节 目、 广告等 等原在其他媒介 中出现 的东西。 本文通过摘录的方式 从 网络上收集 了新 闻报章、 广告 、 论坛 中的语码转换现 象及 出现 原因机制加 以分析 阐述 。
关键词 : 网络 ; 网络 语 言 ; 语码转换
语码转换 是指在人们 交际 中, 使用双语 或多语 的说话人 , 即能 趣 , 其 中就包括著名私募股权 机构银 湖( S i l v e r L a k e P a r t n e r s ) 。据消 够使用两种或两种 以上语码 的人 , 出于种种原 因在两种或多种语 言 息人士透露 , 在经过 了初步沟通后 , 知名 职业社交 网站 L i n k e d I n已 之间进行语码转换 。 网络是传输 、 接 收及共享信息 的虚拟平 台。 在 中 经决定退 出收购 Mo n s t e r 的争夺战 …… ( 搜狐 I 1 r 作者 : 凯 文 责 国网络语 言来源广 泛 , 多取材 于方言俗语 、 各 门外 语 、 缩略语 、 谐音 任 编辑 : 姜涛) 等【 l 】 。 因而出现的语 法转 换的频率较高 , 本文通过摘录的方式从 网络 例 5 、 6的新 闻报道 中出现的英语语码都与 I 1 1 科技术语相关。 网 上收集 了新闻报章 、 广告 、 论坛 中的中英语码转换 现象并 分析其 出 络 中的新 闻媒体使用 的人群 主要是受 过教 育的专业记者 、编辑 , 英 现的原因 。 语基础普遍较好 。记者报道是沿用 了原有 技术术语 , 原 因主要是这 1网络 中的 新 闻报 道 些科 技术语很难 在中文 中找 到有 意义 的、 恰 当的翻译 , 或 是本身就 网络 中的新闻有两种 , 一种是 是报纸在 网络 中的再现 , 如广州 没有 翻译 。这里作为记者的语言使用者一是 为了准确表达 ; 二是省 E t 报, 中国经 营报等各地报 纸在 网络上 的电子报纸 ; 一种是 各大 网 时 、 省事 、 简练 。 站上发布的新闻。首先我们来 看电子报 纸中的新 闻。 由于英汉 两种 语言在文化背景上差别很 大 , 中英 语中存在许 多 例 1 .这两天 , 在互联 网上没有 比“ i p h o n e G i r l ”O P h o n e G i r l 女 文化局 限词 ( c u l t u r e — b o u n d w o r d s ) 和部分对 等词( p a r t i a l e q u i v a l e n t ) 孩) 更 火 的人物 了 一看 到了谁是 ……网 友呼 吁停 止对 “ I P h o n e G i r l ” 嘲 上述 2个例子都是有关 I T业 的新 闻, 而计算机和 网络技术 的专 人肉搜索 。 ……我们 “ Ma d e i n C h i n a ” ( 中国制造) 。 ( 《 法新社说 , 这就 业术语是 网语 的最基本成分 , 一些 专业术语和专有名词没有恰 当的 是实践中的全球化》 O 8 , 0 8 , 2 9 ) 中英 文的翻译 , 它们在 目标 语 中没有表示 对应概念 的词 汇 , 或只是 例2 .后 P C时代之战 : N e w i P a d预示苹果创新枯竭担忧 。“ 后 部分概念相 同, 即使被 翻译成 中文 , 也往往 只是将其 进行 音译 而已。 P C时代 ”王者之 战 一苹果 已经推 出一些 新应 用程序来驳斥这种观 因此科技新 闻中的语码转换出现 的几乎全为专有名词 。除了 I T方 点。这些新应用程序包括新版 Ma c 照片编辑软件 i P h o t o 。接下来苹 面 的科技术语 , 网络上 的新 闻涉及 国内国际的体育 、 财经 、 娱乐 和其 果还会做什么还不清楚 , 但苹果也想 打破 这种界线的意图 已经很 明 他一些人文地理 、 旅游等方 面的内容 。 如例 4中 F a c e b o o k , L A N V I N, 显。( 2 0 1 2年 0 3月 1 1日 0 9 : 0 5 中国经营报 作者 : 董军 ) C H A N E L等。 这两个例子中 , 作为嵌入语 的英语符 合主体语 言汉语的语法结 统计 结果表 明 , 语码 转换在 不 同体 裁的新 闻中 , 出现频率 最高 构, 在句 中承担起句子成分所起 到的作用 。美 国作为网络科技 的倡 的是科技新 闻和娱乐新 闻, 出现最 少的是国 内新 闻。由此可见语码 导者 , 其语言也就成为 了强势语言 , 无论是 网站还是硬件 、 软件 的开 转换 的出现是与语言的正式程度有关 的。 发英语都是优先语言 , 因此 i P h o n e ,i P a d , P C , i P h o t o , Ma c 等有关用计 语码转换现象 一般 出现在非正式 的语境 。L i ( 1 9 9 4 : 2 9 ) 在其对香 算机科技方面的专业术语 采用英语嵌入反而更直观 、 生动。 港印刷媒体语码转换 的研究报告 中指 出 , 单语语言准则( m o n o l i n g u l a 例3 .C h i n g l i s h曾上热门词汇榜 百万北 京人 “ 我为英语狂” n o r ms ) 在 比较正式 的体裁 , 如硬性新 闻和社论 中是 占主导 地位 的【 引 。 2 0 0 5年末 , 全球语言监督会 曾公布年度 十大 热门词汇 。“ 中国 在上述 的 6个不同的例子中没有一例是关于政治 时事 的话题 , 一则 式英语” 位居第 四……然而 , 上这个榜单并不意味着荣誉 。“ 麻婆豆 此类话题涉及政治 、 二者语言 问题 比较 正式 。娱乐新 闻中出现 了很 腐” 被翻译成 “ B e a n c u r d ma d e b y a p o c k — m a r k e d w o ma n ” ( 满脸雀 多与外 国歌星 、 影星 、 影片 、 歌 曲、 流行杂志等 的名称有关 的语 码转 斑的女人 制作 的豆腐 ) , “ 童子 鸡” 翻译 成 “ C h i c k e n w i t h o u t s e x u K ] 换 现 象 。 l i f e ” ( 没有过性生活 的鸡 )这些让人 啼笑 皆非的英文 翻译不 仅都让 2网络 中的微博 、 广告 、 论坛及聊天 外国游客一头雾水 、 哭笑不得 , 还被媒体当成趣 闻加 以报道 。( 大洋 网络 中的聊天 、 微博及论坛 与新 闻不 同 , 涉及 的因素 比较 复杂 , 新闻 时 间:2 0 0 8 — 0 7 — 3 1来源:广州 日报 作者:邱瑞 贤 、 李颖 ) 因此在 中英语码转换的形式上也 比较 丰富。据 2 0 1 2年 1 月 1 6日, 例 3中的中英语 码转 换的出现 , 作者 主要 是通过引用来解释说 中国互联 网信 息 中心 ( C N N I C) 今 日在京发 布《 第2 9次中 国互 联 网 明, 这 里 更 多 是 功 能 方 面 的作 用 大 于语 法 形 式 。 总 的 说 来 电 子 报 纸 络发展状况统计 报告》 ( 以下简称《 报告》 ) 。《 报告》 显示 , 截至 2 0 1 1 上的新闻报道依然沿用书面语 的传 统 , 语法 比较规 范 , 只有在 引用 、 年 1 2月底 , 中国网 民规模突破 5亿 。互联 网普及率 较 2 0 1 0年提升 或是想要说明 、 解释 的时候提及 。我们再来看 看各 大网站 的新 闻 : 4个百分点 , 2 0 1 1 年 网 民全年 增长 5 5 8 0万 ,普及 率提升 四个 百分 例4 . 姚晨 巴黎时装周 之行获最高礼遇 当地 时间 3月 6日, 点 。过去五年 内助推 网民规模快速增长 的几类人群 中 , 以年轻人 占 应L A N V I N和 C H A N E L共 同邀请 出席 巴黎时装周 的姚晨 ,在观看 据主要部分 , 2 0 — 2 9岁是互联 网的主体 。学历方面 , 大专及 以上学历 完C H A N E L时装 秀 之后 便启 程 回国 ,结 束 了 自己的 巴黎 之 行 。 人群 中互联 网使用 率在 2 0 1 1 年 已达 9 6 . 1 %,过去五年 内高中学历 ( 2 0 1 2 - 0 3 — 0 7 1 6 : 1 7 : 5 1来 源 :网易 女 人 ) 人群 的渗透率增 长最为明显 , 2 0 1 1 年 网 民比重也 已经超过九成 , 达 例5 .凤凰 网 :f a c e b o o k改变世界 导读 : 2 0 1 2年 2月 , 全球最 到。 9 0 . 9 %。网络上年轻人及高学历 的人成 为主体 , 这就决定 了 网络 知识化 、 个性 化。 下面就摘录的各个 网站 的语料加 以 大社交 网络公司 F a c e b o o k 提交 I P O申请文件 , 启动上市进程 。此次 语言 的年轻化 、 I P O规模将 达 5 0亿美元 ,而 F a c e b o o k作 为备受期 待的网络巨头估 分析 。首先我们看各大网站的微博 、 日记。 值 也最高

网络文本中的汉英语码转换探析

网络文本中的汉英语码转换探析

外, 有些 插入语标 志着话语的开始 、 的结束及 问候 。与实际 的面 话语 对面 的交际 中使用大量 复杂 的插 入语不 同的是 , 这些 短语或 句子都 很简单 . 究其原 圜, 是因为网络聊天用语 的特殊性 。口头的面对 面 这 的交 流 比较 随意 , 常省略问候语 、 经 结束语 , 网络聊 天的交 际双方 而
成 这样 了? … … ( J NNY 对 平 淡 一 生说 : 手 就 是 分 手 了 , 哎 3) E 分 人
讨好对 方或有 意突出与对 方的差别 , 会调整 自己的语 言或语体 。语 码转换 的基 本功 能在 网络聊 天这一 背景 下 同样存 在 。在搜集 到 的 10 0 条语码转换 对话 中, 新求 异 、 追 彰显 个性 2 条 , 2 经济便利 l 条 , 9 避免禁 忌 , 委婉礼 貌 l , 小或 拉大 差距 1 , 5条 缩 4条 显示 幽默 7条 ,
体, 即至少操两种语码 的能力 。 网络聊天 的特 点使汉英语码转换 成 为可能。本 文拟就分 析笔者摘取 的网络 聊天语料 , 对其从 结构和 功
能动机两个方 面进 行具体分 析。本文 的语料 主要来源 于 Q Q的聊天 记 录以及陶 园 B S 共摘 得含有汉英 语码转换 的对 话 10 。 B, 0 条
比较 高。 ( ) 三 在 言语交 际 中 , 际双方 总是 扮演一 定 的角色 , 交 懂得 两种或 多 种语码 的说话 者为 了完成 一定 的交际行 为 ,达到… 定的交际 目的 , 通常 会寻求 合适 的表达 来突 出 自己的言 内行 为 ,努力实 现言后 行 为 。有 学者【 为言语行 为者之所 以转换语码 是为 了要 顺应语 言现 认 实、 社会 规约和 心理动机 语言调 试理论则认 为说话 者为了赞 同或

Y流行歌曲的汉英语码转换_王素丹

Y流行歌曲的汉英语码转换_王素丹

第28卷第2期2007年4月衡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 f Heng yang N o rmal U niv ersit yN o.2V o l.28A pr.2007流行歌曲的汉英语码转换王素丹(衡阳师范学院大学英语部,湖南衡阳 421001)摘 要:语码(co de)是指人们用于交际的任何符号系统,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以是一种方言、语体或语类。

语码转换(co de sw itching)是指在同一次对话或交谈中使用两种甚至更多的语言变体。

语码转换是语言接触中的普遍现象,在言语交际中,它是一种有效的交际策略。

语码转换不仅是一种讲话技巧,也是一种特殊的言语行为,它既传递语言信息又具有社会意义,反映说话人的社会背景、经济地位、文化素养、民族出身等方面的信息。

流行歌曲中语码转换的现象同样体现了其独特的语言功能和社会意义。

关键词:语码;语码转换;流行歌曲;中图分类号:H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 0313(2007)02 0154 04作者简介:王素丹(1967 ),女,湖南衡阳人,副教授,硕士,从事英语语言学研究。

1.引言语码(co de)是指人们用于交际的任何符号系统,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以是一种方言、语体或语类(Wa rd-houg h,1998:86)。

语码转换(code sw itching)作为语言接触的一种常见的现象,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就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

最早的研究者是G um perz (1982:60-61),他把语码转换分为两类:一种是情景型转换(Situat ional CS),指由于参与者、环境或话题的改变而引起的语码转换。

另一类是会话型转换(Conversational CS),即语码转换是由会话本身的因素引起的。

对语码转换的定义,不同的语言学家各有侧重。

F rao mkin(1998)的定义是:将一个单词或词组插入正在使用的一句话中,或在两种语言变体或语码间来回变换使用的现象。

广告语篇中的汉英语码转换分析

广告语篇中的汉英语码转换分析

广告语篇中的汉英语码转换分析作者:李德敏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10期[摘要]本文结合现实语料将广告语篇中的汉英语码转换分为轮换式和插入式转换两大类型,并对此种语言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语码转换广告语篇原因[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049-01语码转换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通常指同一段话语中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方言)的“混合编码”,“语码转换既可以出现在同一句话中,也可以出现在话轮和话轮之间”。

作为广告主与消费者沟通商品信息的重要手段,广告语篇中也越来越多地出现语码转换现象。

结合众多现实语料,本文主要分析的是广告语篇中的汉英语码转换现象。

一、广告语篇中汉英语码转换类型广告语篇中使用了汉语和英语两种语码的现象,我们称其为汉英语码转换现象。

从语言结构角度看,汉英语码转换可以分为轮换式转换和插入式转换。

(一)轮换式转换轮换式转换通常发生在句与句之间,轮换的方式比较均衡、整齐,如汉语→英语→汉语→英语→汉语。

广告的标题或广告口号经常使用该种转换。

如观澜湖高尔夫球会广告文案:MISSION HILLS GOLFCLUB;观澜湖高尔夫球会GUINNESS RECORDS WORLD’S NO.1 吉尼斯纪录世界第一球会。

(二)插入式转换插入式转换指的是在一个汉语分句中插入英语语码,直观体现为英语语码镶嵌在汉语语码中。

在笔者收集到的语料中,插入式转换占据了绝大部分,是广告语篇中使用最广泛的语码转换类型。

1.单词式插入。

顾名思义,单词式插入指的是将单词嵌入到另一种语码的语句或语篇中,插入的单词通常是大众比较熟悉、使用率较高的单词,如Good、Ok、Cool等;或是某些专业领域的特殊词汇,如mp3、DVD、GPS、CI等。

如长城汽车广告:都市智能SUV,哈弗H6荣耀登场。

2.词组式插入。

词组式插入指的是在汉语广告语篇中插入英语短语或词组,有时插入的只是一些可以帮助产生“洋化”效果但没有什么实质意义的辅助词语,如奥迪汽车广告:Audi Top Service奥迪卓悦服务,轮胎及冷却系统免费检查,完美呵护您的冬日出行。

论流行歌曲中的汉英语码转换_何木英

论流行歌曲中的汉英语码转换_何木英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论流行歌曲中的汉英语码转换何木英[四川师范学院外语系 讲师 四川南充 637000]提要: 在社会语言学中,语言、语域、方言、俚语等被称为“语码”。

语码的选择、语码间的转换或混合构成了社会语言学的重要内容。

我国大陆八九十年代流行歌曲中的汉语与英语夹杂使用的现象,可以用语码转换理论进行解释。

关键词: 流行歌曲 语码转换 社会语言学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J605近年来,我们听到越来越多的汉语流行歌曲中含有英语的词、句、段。

对此,有人乐观,认为这是语言发展的好势头;有人悲观,怀疑中国人的中文表达能力出了问题;有人亦步亦趋,一味模仿;有人则莫名其妙……。

但是,不管人们对此现象抱什么态度,它却真真实实地出现了,而且势不可挡地迅速流行开来。

歌曲是言语行为的形式之一,如今流行歌曲中出现语码转换现象,为社会语言学家提供了研究语言和社会的新素材。

关于语码转换的内涵,各家意见不一,但总的说来有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操双语或多语者在同一次会话中从一种语言转向使用另一种语言的现象(Herman1968,Rubin1968,Green-field1972,Laosa1975,Sankoff1980)。

第二,在主要使用一种语言的过程中穿插使用另一种语言组块(词、词组、句子或更大的语言单位),对于这种现象,有的社会语言学家认为是语码转换(Valdes-Fallis1978);有的则认为它仅是一种语码混合(Gumperz1977,Draser1980,et al)。

第三,指某一语言系统内各种语言变体之间的转换(Blom&Gum perz1972,Coapland1980,et al)。

流行歌曲中的汉英语码转换现象属于第二种类型。

本文拟对其原因、形式和功能作一些探讨。

一、语码转换的原因流行歌曲中出现英语语码这一新现象,其主要原因大致可以归纳如下:(一)社会原因 就社会原因而言,首先是国家的政策。

微博中的汉英语码转换分析

微博中的汉英语码转换分析

微博中的汉英语码转换分析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等网络平台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表达观点的重要渠道。

在这些平台上,人们会使用不同的语言和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其中,汉英语码转换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

在中,汉英语码转换通常指在一段文字中同时使用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或者是在中文中夹杂着英文单词或缩写。

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因为人们在表达某些特定的概念、品牌、事件等方面时,发现中文无法完全准确地表达出来,或者是因为英文更加简洁、流行、国际化等因素。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汉英语码转换是一种语言现象,反映了人们对于不同语言和文化的认知和融合。

在中,这种现象的出现也与现代社会中使用多种语言的需求和文化交融有关。

同时,汉英语码转换也反映了人们在语言使用方面的创新和灵活性,以及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方式的尊重和理解。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汉英语码转换在中也具有一定的传播优势。

在一些特定的话题或事件中,使用英文单词或缩写可以让信息更加简洁明了,而且更容易引起和讨论。

汉英语码转换也可以增加文本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当然,在中使用汉英语码转换也需要注意规范和适度。

如果过度使用英文单词或缩写,可能会让读者感到难以理解或产生阅读障碍。

也需要注意尊重其他文化和语言背景的用户,避免使用带有歧视或偏见的表达方式。

中的汉英语码转换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反映了人们在语言使用和文化交流方面的多元化和灵活性。

在使用中,需要注意规范和适度,尊重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的用户,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包容的交流环境。

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城市,多种语言的使用相当普遍。

其中,粤语和英语更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两种语言。

在教育、工作、生活等多个领域,这两种语言的使用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因此,语码转换在香港也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香港粤语与英语的语码转换,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启示。

语码转换是指个体在使用一种语言时,有意识地切换到另一种语言。

浅析中文流行歌曲中的英汉语码转换

浅析中文流行歌曲中的英汉语码转换

浅析中文流行歌曲中的英汉语码转换中文流行歌曲中的英汉语码转换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

这种现象源于中文流行歌曲的特殊身份,一边需要表达中文的情感和文化,另一边又要在流行音乐市场上取胜。

因此,大量中文流行歌曲中都可以发现英文单词和词组的存在,这些英文单词和词组经常在歌曲中和中文相互转换,给听众带来了一种刺激的感觉。

为什么中文流行歌曲中要加入英文单词和词组呢?首先,英汉语码转换是一种表现文化交融的方式,由于英文是世界通用语言之一,因此在中文歌曲中加入英文单词和词组,可以表达出中西方文化在交融过程中的共通点,增强了歌曲的国际化程度,同时也能吸引更多的听众,扩大歌曲的影响力。

其次,英汉语码转换可以增加歌曲的节奏感和层次感,通过在中文歌曲中加入英文单词和词组,可以增加歌曲的变化性,让歌曲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听众的听歌体验。

然而,英汉语码转换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在歌词中添加英文单词和词组的过程中,可能会破坏歌曲的整体语言风格和诗意性,影响歌曲的艺术品质。

其次,过度的英汉语码转换可能导致歌曲流于商业化,失去了音乐本身的内在价值和文化内涵。

因此,在进行英汉语码转换时,歌曲创作人应该把握好度,合理地运用英文单词和词组,不能一味地追求商业成功,而忽略了音乐本身的内在品质。

另外,在中文流行歌曲中,英汉语码转换还有一种特殊的变体,即“国语流行英文歌曲”或“国语流行英文深度翻唱”。

“国语流行英文歌曲”是指那些通过对西方流行歌曲进行深度改编,制作成中文版本的歌曲。

“国语流行英文歌曲”在歌曲的改编处理上,通常会将原歌曲中的英文单词和词组进行翻译,或者直接替换成中文单词和词组,使得原歌曲中的英汉语码转换得到了更深入的展现。

“国语流行英文歌曲”既有“国语流行英文翻唱”的简单改编版本,也有在音乐编曲、歌曲创作等方面都经过深度改编的复杂版本,使得这种艺术形式呈现出极高的多样性。

总体来说,英汉语码转换在中文流行歌曲中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它既能够富有创意地表达文化交融的思想,又能够增加歌曲的节奏感和层次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流行语中汉英语码转换的语用探析摘要: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对汉英语码转换的研究取得长足的进步,但主要集中于对双语社区(香港)、英语课堂以及各类传媒语言的汉英语码转换研究,对网络流行语中汉英语码转换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的论述。

本文将以语码转换的理论作为支撑,从语用的角度对此类网络流行语的进行初步探析。

关键词:流行语;语码转换;语用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大众网络语言展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趋势,大量的网络流行语涌现并更迭。

日益分化的大众话语环境使得网络流行语在结构形式、语义、句法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而近两年来,随着“hold住”、“out”等流行语的迅速蹿红,汉英语码转换类流行语成为后起之秀,“get”、“美cry了”跻身于年度热门网络流行语之列。

这类流行语作为新构式词语,在结构形式、语义上呈现出其独特性,也映射出网民使用语言背后的心理动机。

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语码转换是交际者对语言的选择与顺应,从顺应性理论的角度对此类流行语进行研究是可行且必要的。

一、网络流行语中英汉语码转换现象的概述(一)汉英语码转换对于“语码转换”这一术语的定义,很多研究者采用“语码混用”这一术语代替它。

而Myers—Scotton(1995:36)认为句间语码转换和句内语码混用具有相似的社会功能且属于统同一框架,没必要区分语码转换和语码混用,因为语码混用这个术语本身会引起迷惑,而且没有必要再引入一个新的术语。

他将“语码转换”定义为“在同一次对话或交谈中使用两种甚至更多的语言变体。

转换不拘数量,可以仅仅是一个词或几分钟的谈话;转换的语码,可以是没有谱系关系的另一种语言或同一种语言的两种变体。

” [1]从语码转换的发生位置上看,Poplack将语码转换分为句间语码转换、句内语码转换和附加语码转换。

[2]汉英语码转换现象是指说话者在汉语的交际会话中夹杂着使用英语词汇或者语句的现象。

(二)网络流行语的汉英语码转换研究随着国外语码转换研究理论的成熟,国内对汉英语码转换的研究也取得丰硕成果,不仅相关学术论文数量惊人,而且研究的理论视角极为广阔,主要从语言学、心理学、社会认知学、新闻传播学等角度进行研究。

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英语课堂教学,还具体到电影、电视节目、小说、论坛、报刊、广告等各类传播媒介的汉英语码转换研究。

而汉英语码转换的网络流行语因近几年才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趋势,相关研究相对较少,有从社交网站的角度对“hold住”、“X客”的语义、句法功能及流行原因的研究。

而这两年来网络中盛行的诸如“low”、“high”、“cry”、“get”等流行语属于典型的汉英语码转换现象。

二、网络流行语中汉英语码转换的结构类型与基本特征(一)网络流行语中汉英语码转换的结构类型依照Poplack对语码转换的分类,网络流行语的汉英语码转换的构成主要表现为句内语码转换,即在汉语语句中夹杂使用某个英语词或者短语。

网络流行语的汉英语码转换主要的形式有:1、汉语与英语缩略词转换。

报纸、电视、广播及微信、微博等媒体平台中都大量使用英语缩略词。

如“DIY”是英语“Do it yourself”的缩写,为“自己动手做”的意思;“CP”是英语中couple的缩写,是“一对夫妻、配偶”的意思;2、“英语词+汉语词”式固定短语,如“hold住”,称之为固定短语,是因为二者不可更换为其他的词来搭配;3、单个英语词,如“cry”、“get”、“out”、“low”等,这类英语词结构与词义均简单且易于理解记忆。

作为单个英语词夹杂在汉语语句中,虽然搭配比较自由,但在语法规则与语义上更多遵循汉语的思维模式。

4、汉语词+英语词缀,如“减肥ing”,相当于“我正在减肥中”,这种表达方式简单直接,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二)网络流行语中汉英语码转换的基本特征上文中提到汉英语码转换现象常常发生在汉英双语社区(香港)、英语课堂和各类传媒语言中,而汉英语码转换作为网络流行语为大众所普遍接受,在语言形式、语义、语用上体现出其独有的特征:1、语言结构简化,语码转换通常是单个英语词或者短语,表现为句内语码转换;2、语义与英语原义发生转变,汉英语码转换最大的特点是简化的语法体系及丰富的词汇,其随意性大,不稳定,因此,需要使用迂回或比喻的方法来表达许多精细的语义。

“in”这个词语在英语中常用义为“在…里面;按照(表示方式);从事于”,而作为流行语的“in”意义范围缩小为“时髦的”、“入流的”;3、从交际者选择语码转换的目的来看,网络流行语的汉英语码转换更多倾向于主动选择的心理因素,而非迫于语言现实与社会规约的被动转换。

于国栋(2004)提出的语码转换顺应模式将语码转换看作是一种具体的语言选择, 这种选择可以是被动的顺应语言现实与社会规约,也可以是主动的顺应交际者的某种心理动机。

如以下一组语料均选自网络新闻:(1)Twitter也会被并购?CEO多西称希望能继续独立运营。

(2)腾讯应用宝发布“星APP榜”6月榜,Keep、保卫萝卜3、爱奇艺、轻松筹等10款APP在当月杀出重围,成为十大流行应用。

(3)掌握最in车坛方向 ,发动一周车闻引擎;这是一档风趣幽默的新闻资讯。

(4)真的想不到,最萌荧幕CP的身高差有这么多?!怪不得让观众望“川”“秋”水。

(1)、(2)句例中的英语词“Twitter”、“CEO”、“APP”等出现在汉语句子内部,属于句内语码转换现象,用英语表达是交际者因汉语中找不到准确的对应词语来表达而作的被动选择。

(3)、(4)句例中的英语词“in”、“CP”在汉语中都有对应的词语表达,如“in”可以用“时尚”或者“潮流”汉语词语代替,“CP”可以用“夫妻”或者“情侣”代替,但是作者选择这样的标题是为了追求语言的时尚与个性以求吸引大众的注意力。

三、网络流行语中汉英语码转换体现语言交际的顺应性理论:在具体的语码转换过程中,交际者的顺应对象包括语言现实(linguistic reality)、社会规约以及心理动机等方面的顺应。

[3]汉英语码转换的网络流行语之所以能迅速获取网民们的青睐,在于它能满足人们语言交际对客观现实的或者主观心理的某种需要,成为一种有效的交际策略而达到说话者的目的。

(一)顺应交际者标新立异、获取关注的心理动机。

按照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性理论来解释,采用英语词的流行语来表达自己特定的思维,是为了顺应交际者的某种心理动机而采取的策略。

我们把为了顺应交际者的心理动机而出现的语码转换定义为主动顺应,因为这种语码转换是交际者为了实现自己特定的具体交际目的而采用的一种积极主动的交际策略。

不同于传统的汉语表达技巧,汉英语码转换类的网络流行语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能帮助交际者获取更多的关注与理解。

如今年网络流行语“美/丑/笑+cry”,是由汉语形容词与英语词cry组成的词组,是网络流行语中典型的英汉码转换现象,cry一词在形容词后做补语,相当于汉语的“美死了”、“丑死了”。

从语用的角度来看,“美/丑/笑+cry”词组采用英语词更具创意,更加符合年轻人的求新、标榜自我的心理。

(二)顺应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的语言现实与日益分化的大众话语环境英语是最多国家使用的官方语言,也是世界上最广泛的第二语言。

英国和美国在文化、经济、军事、政治和科学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使得英语成为一种国际语言。

借助互联网平台,国外新的科技发明、新技术的应用能很快在全世界得到广泛传播,大量的英语新生词、科技术语如BBS、PS、Instagram等直接借用到汉语中来。

一方面,从交际的场所和对象来看,汉英语码转换类的网络流行语主要广泛活跃于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中,而其所面对的交际对象也多是90后、80后,此类人群普遍接受了良好的英语教育,能熟练地使用英语进行基本的交流与表达。

交际者对另一种语言交际工具的掌握,势必对汉语作为母语的地位产生一定的影响。

以英美为代表英语文化在世界上引领潮流的地位,使得英语的掌握与使用成为年轻一代与国际接轨的成功标志。

另一方面,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传统的报纸、电视媒介所代表的主流文化与价值观受到极大的挑战。

网络媒体的交互性为大众提供更加宽松的话语环境,不同的文化群体对于社会关注焦点与认知的不同,在网络语言上呈现独特的语言特征。

[4]大众话语的日益分化使得网络流行语异军突起、层出不穷,如“躲猫猫”、“坑爹”与“宅男”、“腐女”、“萝莉”代表着不同的社会文化心理。

大学生群体接受了良好的英语教育,在一些大学BBS与新媒体互动平台相互使用英语进行交流,英汉语码转换类网络流行语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下应运而生。

英语词的网络流行语进入大众视野,正在改变网络语言的发展格局,使其形式与内涵多元化、国际化。

四、网络流行语的汉英语码转换现象对语言交际的合作原则提出了挑战美国语言哲学家Grice 认为在人们的言语交际活动中,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存在一些双方都遵守的原则,他把这种原则叫做会话的合作原则。

[5]合作原则认为交谈双方在整个交谈过程中所说的话都遵循一个交谈的目标或方向,相互配合。

其中包括四条基本准则: 质量准则、数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6]。

合作原则后来成为语用学的核心内容,并作为指导言语交际的重要原则,得到学界普遍的认同。

其中方式准则指讲话要明白清楚,要避免使用晦涩的词语,避免会造成歧义的表达。

但网络流行语往往并不遵守这些原则,作为新的结构形式组成的词语使人们理解起来困难,最典型的是“喜大奔普”、“人艰不拆”、“不明觉厉”,而汉英语码转换的网络流行语受限于受众的英语文化理解水平以及其新的语言构式,使会话含义晦涩难解,违反了言语行为的合作原则,使言语交际行为失败。

而网络流行语中的英语语码常与英语原义存在语义偏差,是中西合璧的语言思维模式的结晶。

如“hold住”中“hold”英语原义包含“抓住;容纳;保持不变;坚持住;守卫;拘留”等义项,而作为流行语,经过网络、报刊等媒体的广泛使用后,它还发展了很多其他的意义。

如:(5)“基因兴奋剂”悄然出现,孱弱的巴西奥组委能Hold住吗?(中文业界资讯网)(6)9个防癌秘方助你hold住健康,癌症离我们有多远?(人民网广西视窗)(7)海马S5是怎样hold住这个看重颜值的世界的?(微头条)句(5)中“hold住”表示“经受、承受,多指人的心理或感受”,通常与压力、或一些负面情绪搭配;在句(6)中表示“抓住、吸引住,常指一些容易流失的事物”;在句(7)中表示“掌控住,驾驭得了”,通常与某种局面和情况搭配。

这种汉英混杂的语义模式在网络流行语的频繁使用中不断衍生出新的意义,在语义推理与认知上给信息接收者带来极大困难。

五、结语汉英语码转换的流行语大量涌现是网络流行语发展多元化的体现,是大众话语环境不断分化的产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