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语篇中的汉英语码转换现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微博语篇中的汉英语码转换现象

摘要: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汉英语码转换日益成为了微博语篇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本文以名人微博语言为研究对象,以语言顺应论作为理论基础,探寻出微博中汉英语码转换的使用动因,即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心理动机的顺应,并对其前景提出了一些建议及展望。

关键词:微博;语码转换;顺应论

中图分类号:g633.41

一、引言

在中国,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人际沟通方式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交往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国的twitter。在我国比较著名的是新浪微博。据统计2012年6月我国新浪微博用户已达到3亿之多。

随着各种文化之间交流的日益频繁,汉英语码转换现象越来越普遍。微博中的汉英语码转换同日常交际中的汉英语码转换一样,其影响和作用不容忽视。通过微博中汉英语码转换的分析可以看出,汉英语码转换现象具有一定的语言特点,并出于一定的目的达到其特殊的交际效果。

语码转换是指同一语言使用者对两种语言的交互使用,具体来说是指两种语言的交互转换可在词、短语、从句乃至句子的平行面上

进行。本文试图从顺应论的角度,在考察大量微博语言交流语料的基础上,分析微博中汉英语码转换的使用动因。

二、理论框架

顺应论最早是由维索尔伦提出的,他在1999年出版的专著《语用学新解》中详细阐述了这一理论,根据维索尔伦的语用综观,语用学是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综合角度来研究语言的使用。他指出,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使用者在意识程度不同的情况下不断进行选

择的过程,不论选择是基于语言内部的原因或是外部的原因。人类之所以能够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进行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这是顺应论的三个核心概念。

基于维索尔伦的顺应论,于国栋(2000)提出了英汉语码转换的顺应模式。这一模式旨在回答“交际者为什么要进行语码转换”这样一个问题。该模式把语码转换看作是一种具体的语言选择。他认为语码转换的过程就是一个语言使用者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从各种资源中不断做出选择的顺应过程,从而最终接近或达到交际目的。该模式认为,语言使用者在语码转换的过程中必须顺应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

三、微博语言中汉英语码转换的原因

目前,中国使用最多的微博平台是新浪微博。新浪微博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远胜国内其他的微博平台。因此,笔者选择新浪微博作为语料库,从新浪微博中随机下载微博500篇,其中包含有语码转换的微博内容为127篇,占总数的25%。在顺应论的框架下,将

收集到的语料中含有汉英语码转换的微博分为三类进行分析:对语言现实的顺应、对社会规约的顺应以及对心理动机的顺应。

3.1 对语言现实的顺应

语言现实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是参与语码转换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语言成分和语言结构;第二,是这些语言成分和语言结构与其他语言相比所具有的特征和属性。因此,对于语言现实的顺应就包括了这两方面的顺应。即指那些由于纯粹的语言因素所引起的交际者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的使用。

如果某个概念只存在于一种语言中,那么在交际中当其与另一种语言接触时,就会出现语码转换或是词汇借用的现象以弥补各自文化或词汇方面的空缺。交际者通过语码转换来明确地或模糊地表达某个概念,从而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交际目的。以下将通过微博中的实例来分别说明这两个方面。例如:

(1)今天天氣很好,我的hello ketty要出動了!

(2)周末我一口气看完了第一季的《desperate housewives》,gabrielle solis真是太美了!

(3)姐姐喜欢看《elle》,我却总是买《vogue》。

(4)二十年前在圣诞节的party上认识了我太太,今天是我们相识20周年纪念。

(5)【微软surface vs. 苹果 ipad】苹果优势:更轻、更薄、更便宜、更多上网选择、更多应用;微软优势:windows兼容和应用、包括笔等配置。

例(1)中的hello ketty是国外的一个品牌,例(2)中《desperate housewives》是一部美剧,gabrielle solis是其中一个女主角的名字,而例(3)中的《elle》和《vogue》都是国外杂志的名字,例(5)中的surface、ipad、windows则是国外的软件或者产品的名称,这些都是在汉语中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词语的,人们就会直接拿英语表达。而例(4)中的party在汉语中相对应的词应该是“聚会”或“聚一聚”,但一提到“聚会、聚一聚”多是指大家一起吃饭,似乎除吃饭外很少再涉及其他活动。在西方社会中,“party”主要指的是一种社交或娱乐性的活动。通常是在某人的家里,主人请系较好的同事、朋友、邻居及其家人等一起吃饭、饮酒、跳舞、唱歌、做游戏等。似乎直接用party更准确一点。例(5)中的vs如果用中文的“对”来表达这个题目,那语义便明确地说明他们两个是“对立”的,是处于“竞争”状态的。这种太“一针见血”的表达既不符合事实又显得锋芒过露,所以不如选择语码转换,用英语单词“vs”含糊地带过,让读者自行品评吧。

3.2 对社会规约的顺应

对社会规约的顺应主要指的是对社会文化的顺应,也就是对于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的顺应。因为语言使用者是生活在具体社会中的人,因而要受到社会规约的束缚。当谈到某些禁忌话题的时候,人们就必须选择一个恰当的交流方式,而语码转换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6)昨天晚上我亲眼见了一对gay,那男的拿着一大把花,靠在

另一个男的肩上,中国快跟上欧洲了~!

(7)lena说要寄很sexy的泳衣给我,可是要等到月底。而且按我对小尼的了解,他是不会让我穿bikini(注:比基尼泳衣,即三点式)的。想办法想办法想办法,我一定要穿一回!

由于微博的公开性,所以无论是内容还是用语都要考虑到社会的规约。例(6)中gay是男同性恋,例(7)中sexy是性感的,bikini 是比基尼。在这样的公共平台上提及与“性”有关的话题,如同性恋、女性性感等是有悖于中国传统文化、道德伦理的。为了避免直说所引起的尴尬,作者运用了语码转换,既传达了信息,又顺应了社会规约。一举两得。

至此,论文讨论了汉英语码转换的两个动因:顺应语言现实和顺应社会规约,这两方面都是以微博作者“有意识”地对语言和社会做出顺应为基础的,所以也可以称为“被动的顺应”。

3.3对心理动机的顺应

英汉语码转换对心理动机的顺应是建立于交际者的心理动因之

上的,这种转换出自于交际者对交际目的的实现,是由于交际者内部的因素而产生的。因此又被称为“主动顺应”。在交际的过程中,交际者的心理动机会不断影响交际者的

言语行为。可以说,除了前两类顺应,其余言语行为都可以算作是对于交际者心理动机的顺应,这个方面包含的内容很广。例如:(8)要睡了,吃了香蕉,酸奶,凉拌西红柿,既然腹泻了一天,就更彻底的来次洗肠吧。coule die for a while。(注:也许我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