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设计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水温控制系统的设计文献综述

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水温控制系统的设计文献综述

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水温控制系统的设计文献综述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水温控制系统的设计文献综述一、引言水温控制系统在工业、家电、农业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单片机作为微控制器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AT89C51单片机作为一种常用的单片机,具有性能稳定、价格低廉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水温控制系统的设计中。

本文将对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水温控制系统的设计进行文献综述。

二、AT89C51单片机简介AT89C51是一种常用的8位单片机,由美国ATMEL公司生产。

它具有4K字节的Flash 存储器、128字节的RAM、32位I/O端口、两个16位定时器/计数器、一个5向量两级中断结构、一个全双工串行通信口等功能。

AT89C51单片机适用于各种控制领域,如温度、湿度、压力等。

三、水温控制系统设计水温控制系统主要由温度传感器、单片机控制器、执行器等组成。

传感器负责采集水温信息,并将信息传递给单片机控制器。

单片机控制器根据设定的温度值与实际水温的差值,通过执行器调节加热元件的工作状态,从而实现水温的自动控制。

在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水温控制系统中,常用的温度传感器有热敏电阻、热电偶等。

执行器则可以选择继电器、可控硅等设备,用于控制加热元件的工作状态。

为了实现精确的温度控制,可以采用模糊控制、PID控制等控制算法。

四、AT89C51单片机在水温控制系统中的应用AT89C51单片机在水温控制系统中主要负责温度信号的采集、处理和控制输出。

通过编程实现温度信号的采集和转换,并根据设定值与实际水温的差值,通过执行器调节加热元件的工作状态,从而实现水温的自动控制。

此外,AT89C51单片机还可以实现报警、显示等功能,提高系统的智能化程度。

五、总结与展望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水温控制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易于实现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温度控制中。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水温控制系统的精度和智能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

文献综述参考

文献综述参考

漳州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题目:基于单片机的红外遥控密码锁的设计与实现姓名:×××学号:×××××系别: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系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年级:××级指导教师:林凡****年*****月*****日时间上的先后顺序:文献综述、开题报告、论文全文避免抄袭!以下各点,以后的毕业论文要求相同。

文献综述一、前言(介绍跟课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和研究目的等)随着社会科技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防盗这一问题也变的尤其的突出,锁已发展到了密码锁、磁性锁、电子锁、激光锁、声控锁等等。

在传统钥匙的基础上,加了一组或多组密码,不同声音,不同磁场,不同声波,不同光束光波,不同图像(如指纹、眼底视网膜等)来控制锁的开启,从而大大提高了锁的安全性。

电子密码锁以其其保密性高,使用灵活性好,安全系数高等优点,受到人们的喜爱。

尤其是采用遥控技术的电子密码锁更受人们的欢迎[1]。

(文献的引用符号,非常重要,要求采用方括号[]内加编号,并至于右上角角标,全文必须>=10处引用,编号依次顺延。

如重复引用同一篇文献,则以第一次出现的编号为准)红外电子密码锁是一种以高强度密码序列为基础,在单片机上实现的密码开关。

它以红外光作为信息媒体,从而实现了遥控,也可以配备一个结构简单的接触式通讯接口,坚固并且防损。

适用于那些正常人体不宜接近的特殊场合,比如高辐射区、高传染区等[2]。

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及对文献的学习,简要介绍红外线的传输原理和收发模块常用电路,并阐述毕业设计方面的构想。

二、主体(可包括课题涉及的电子学原理,基础理论,芯片资料,芯片应用,典型电路参数分析等,不需要根据自己的设计框图,只要针对别人的文献中跟自己的课题相关且感兴趣、觉得值得借鉴的地方进行介绍即可。

要求:分级清晰,内容多少不做限定)采用密码锁集成电路设计的红外线遥控电子密码锁,具有密码预置、保密性强、误码报警、耗电省等特点,适合住宅、办公室用锁要求,有实际开发价值[3]。

基于51单片机的智能温控风扇设计文献综述

基于51单片机的智能温控风扇设计文献综述

基于51单片机的智能温控风扇设计文献综述智能温控风扇一直以来是许多人在夏天必备的家居电器,而51单片机则作为一种常见的嵌入式应用领域的开发工具,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完成了智能温控风扇的智能化设计。

本文将对基于51单片机的智能温控风扇设计进行文章综述。

一、项目背景与概述基于51单片机的智能温控风扇设计项目旨在通过数字电子技术,实现风扇的自动温控和智能控制。

该设计采用了51单片机作为控制中心,具有温度检测和风扇控制的功能,可实现便捷的风扇控制和温度控制。

二、功能设计该智能温控风扇的功能设计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温度检测功能设计采用了自带的ADC数模转换电路,通过温度传感器实时进行温度的检测和数据的采集。

2. 温度控制功能设计针对不同的温度范围设计了相应的风扇控制电路,可快速有效地调节风扇的转速,以达到最佳效果。

3. 智能控制功能设计采用了51单片机以及相关的软硬件技术,可实现智能控制模式,通过内部算法,自动识别风扇运行状态,调节控制风扇转速。

三、技术实现该智能温控风扇的实现技术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传感器采集通过专用的温度传感器对环境温度进行实时采集并将数据反馈给控制系统。

2. 数据处理将采集到的温度数据进行处理并进行控制算法的优化,在系统内部根据温度调节风扇转速。

3. 控制回路设计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是控制回路,通过控制电路来实现智能温控风扇的控制。

四、应用前景基于51单片机的智能温控风扇设计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家庭和办公场所,具有测量精度高、控制功能强以及智能化程度高的优点。

未来,智能温控风扇将会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电器产品。

五、结论基于51单片机的智能温控风扇设计在实现自动温控和智能控制方面具有着良好的效果,并且具有较高的应用前景。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现过程中,需要注重温度采集精度和控制算法的优化。

文献综述.模板

文献综述.模板

文献综述前言本人毕业设计的论题为《基于单片机的电脑温度检测监控装置》,由于目前国内外学者并没有对秦港集团的电子商务发展进行过规划分析,并且据了解秦港集团也没有实施电子商务系统,因此本文的叙述对秦港集团电子商务的规划具有一定得指导意义。

本文根据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电脑机箱温度监控的研究成果,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运用以51单片机为核心的监控系统来智能控制电脑机箱的温度。

这些文献给与本文很大的参考价值。

本文主要查阅近几年有关单片机的智能温度控制的文献期刊。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时代的开始,现代企业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环境。

经济全球化、综合物流的加快发展给港口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对此,国内外对电子商务在物流运输的影响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电子商务的早期形式EDI 的最初想法即来自美国运输业。

我国交通运输及相关的物流行业电子商务应用较为滞后。

但近些年来电子商务与物流运输的结合有了很大的发展随着电子制造也的发展,随着电子制造也的发展在pc 在平常百姓家日益普及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与电脑服务的相关课题越来越多。

我们要求提高生产效率,所以提高电脑散热性能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而电脑机箱风箱更是散热功能里的重中之重。

刘猛和李斌(2013)在《基于STC89C52RC 的笔记本电脑智能散热系统的研究》设计了一种系统利用笔记本电脑出风口的温度信息作为控制系统的输入变量,通过DS18B20温度传感器采集信息, STC89C52RC 单片机分析、处理数据, ULN2803控制直流马达驱动风扇,实现散热功能.并根据温度的不同,智能调控马达转数,以达到操作方便、节省电能的目的。

罗会明和杨丽荣(2007)在《基于AT89C52的粮仓机械通风微电脑控制器的设计》中根据粮仓储粮通风的要求,设计了基于AT89C52单片机的粮仓通风微电脑控制器.该控制器应用多个一线式温度传感器DS18B20检测粮仓内不同点的温度值及仓外温度,应用高分子材料CHR-01型湿度传感器检测仓内外的湿度.根据检测的温度和湿度,按照通风条件来控制排风扇和鼓风机的启停,从而实现对粮仓通风的智能控制。

基于单片机的温室大棚温度控制系统设计【开题报告】

基于单片机的温室大棚温度控制系统设计【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基于单片机的温室大棚温度控制系统设计专业:电子信息工程1选题的背景、意义国内对温室环境控制技术研究起步较晚。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在吸收发达国家高科技温室生产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温室中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等单项环境因子控制技术的研究[1]。

实践证明,单因子控制技术在保证作物获得最佳环境条件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

1996年江苏理工大学研制出一套温室环境控制设备,能对营养液系统、温度、光照、二氧化碳施肥等进行综合控制,在一个150M2的温室内,实现了上述四个因子的综合控制,是目前国产化温室计算机控制系统较为典型的研究成果[2]。

近年来,在国产化技术不断取得进展的同时,也加快了引进国外大型现代化温室设备和综合控制系统的进程。

这些现代温室的引进,对促进我国温室计算机的应用与发展,无疑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3]可以看出我国温室设施计算机应用,在总体上正从消化吸收、简单应用阶段向实用化、综合性应用阶段过渡和发展。

但是,大部分不够理想。

在技术上,以单片机控制的单参数单回路系统居多,尚无真正意义上的多参数综合控制系统,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尚需深入研究[4]。

温度、湿度作为温室的重要因素,它们是非常重要的物理量,温度、湿度控制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人们通常使用温度计、湿度计来采集温度和湿度,通过人工加热、加湿、通风和降温设备来控制温湿度,这样不但控制精度低、实时性差,而且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大。

即使有些用户采用半导体二极管作为温度传感器,但由于其互换性差,效果也不理想。

在某些行业中对温湿度的要求较高,由于温度过高或过低引起的元器件失效或由于环境湿度过高而引起的事故时有发生,对系统的可靠运行造成影响,甚至危及到系统局部及操作人员的安全[2]。

所以实施对温度的监控也日显重要。

本课题只要采用51单片机对蔬菜大棚中温度、湿度的数据进行采集、测量和控制[5]。

单片机课题研究报告

单片机课题研究报告

单片机课题研究报告《单片机课题研究报告》一、引言单片机作为嵌入式系统的核心部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本课题旨在研究单片机的原理和应用,并通过实际项目的实施来深入理解单片机的工作原理和实际应用。

二、研究方法1. 文献综述: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了解单片机的基本原理、结构和应用领域。

2. 硬件实验:借助开发板和相关传感器,实际搭建单片机系统,并进行实验验证。

3. 软件编程:利用单片机开发软件进行编程,实现各种实际应用案例。

4. 数据统计和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评估单片机的性能和应用效果。

三、主要内容1. 单片机原理:介绍单片机的基本原理、结构和工作方式,包括CPU、存储器、IO接口等组成部分。

2. 单片机编程:介绍单片机的编程语言和开发环境,包括C语言、汇编语言和相应的开发软件。

3. 单片机应用案例:选择一些常见的单片机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如LED显示控制、温度监测等。

4. 实验设计与实施:设计具体的实验方案,搭建实验环境,并进行实验验证。

5. 数据统计与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评估单片机的性能和应用效果。

6. 报告撰写:整理实验资料和研究成果,撰写成课题研究报告。

四、预期成果1. 对单片机的原理和应用有深入的理解。

2. 掌握单片机的编程语言和开发环境。

3. 实现多个单片机应用案例,并评估其性能和应用效果。

4. 撰写一份完整的单片机课题研究报告,包括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实验结果等。

五、研究计划1. 第一周:文献综述,了解单片机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

2. 第二周:搭建单片机实验环境,熟悉单片机编程语言和开发环境。

3. 第三周至第六周:进行具体的实验设计与实施,分析实验结果。

4. 第七周至第八周: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并进行修改和完善。

六、参考文献1.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李明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2. 《C语言程序设计与单片机实验指导》, 张三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4。

基于单片机的毕业设计论文

基于单片机的毕业设计论文

基于单片机的毕业设计论文基于单片机的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是每位大学生在完成学业的最后一步,也是展示自己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机会。

在计算机科学和电子工程等相关专业中,基于单片机的毕业设计论文是一种常见的选题。

本文将探讨基于单片机的毕业设计论文的一般结构和内容,以及一些可能的选题方向。

一、引言引言部分是论文的开篇,需要概述论文的背景和目的,以及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

对于基于单片机的毕业设计论文,可以介绍单片机的基本概念和应用领域,以及为什么选择该主题进行研究。

二、文献综述文献综述部分是对相关研究和技术的综合评述。

在基于单片机的毕业设计论文中,可以回顾已有的单片机应用案例和技术文献,分析其优点和不足之处,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三、问题陈述问题陈述部分是明确研究目标和解决的问题。

在基于单片机的毕业设计论文中,可以提出一个具体的问题,例如如何利用单片机实现智能家居控制系统,或者如何设计一个智能车辆导航系统等。

四、方法与实现方法与实现部分是论文的核心内容,需要详细描述研究方法和实际实现过程。

在基于单片机的毕业设计论文中,可以介绍所选用的单片机型号和开发环境,以及设计和实现的具体步骤。

可以包括电路设计、编程、硬件连接等方面的内容。

五、实验与结果分析实验与结果分析部分是对实际实验结果的展示和分析。

在基于单片机的毕业设计论文中,可以通过实际的实验数据和图表来验证设计的可行性和性能。

同时,还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讨论,指出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六、总结与展望总结与展望部分是对整个毕业设计论文的总结和未来工作的展望。

在基于单片机的毕业设计论文中,可以总结设计的成果和创新点,以及解决的问题和取得的成果。

同时,还可以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可能的改进空间。

七、参考文献参考文献部分是列出所有在论文中引用的文献和资料,需要按照规定的引用格式进行排版。

基于单片机的毕业设计论文可以涵盖多个领域和应用,例如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物联网等。

(完整版)基于单片机的文献综述

(完整版)基于单片机的文献综述

(完整版)基于单片机的文献综述一、国内外现状:(1)国外温湿度及气体测控系统研究国外对温湿度控制技术研究较早,始于20世纪70年代。

先是采用模拟式的组合仪表,采集现场信息并进行指示、记录和控制。

80年代末出现了分布式控制系统。

目前正开发和研制计算机数据采集控制系统的多因子综合控制系统。

现在世界各国的温度测控技术发展很快,一些国家在实现自动化的基础上正向着完全自动化、无人化的方向发展。

国外气体传感器发展也很快,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安全意识增强,对环境对环境安全性和舒适性要求提高;另一方面是由于传感器市场增长受到政府安全法规的推动。

因此在国外得到快速发展。

(2)国内温湿度及气体测控系统研究我国对于温湿度测控技术的研究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

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在吸收发达国家温度测控技术的基础上,才掌握了温湿度室内微机控制技术,该技术仅限于对温度的单项环境因子的控制。

我国温湿度测控设施计算机应用,在总体上正从消化吸收、简单应用阶段向实用化、综合性应用阶段过渡和发展。

在技术上,以单片机控制的单参数单回路系统居多,尚无真正意义上的多参数综合控制系统,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我国温度测量控制现状还远远没有达到工厂化的程度,生产实际中仍然有许多问题困扰着我们,存在着装备配套能力差,产业化程度低,环境控制水平落后,软硬件资源不能共享和可靠性差等缺点。

对于气体报警器我国从70年代初开始发展,目前已达到型号多样、品种较齐全,应用范围也由单一的炼油系统扩展到几乎所有环境中,同时产品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今年来,在气体选择性和产品稳定性上也有很大提高。

二、发展趋势:实时数据检测系统(尤其在温湿度和气体浓度方面)应用前景宽广,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国防通信等领域离不开数据监测系统。

比如农业上要求能够实现智能化农业生产管理得利用温湿度检测系统;家居生活需要可燃性气体检测系统;粮食的储藏也需要对温湿度进行严格的控制,以防止粮食的变质;在科学研究方面,温湿度检测系统能够保证温度、湿度的恒定或者变化,适应与科学的研究,排除或者考察温湿度对某项研究起到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
题目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控制
系统设计
学生姓名 X X X
专业班级自动化07-2 学号20070x0x0x0x
院(系) xxxxxxxxxxxxxxxx 指导教师 x x x 完成时间 2011年06月10日
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控制
系统设计文献综述
1.前言
温度是日常生活、工业、医学、环境保护、化工、石油等领域最常遇到的一个物理量。

而且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人们需要对工业生产中有关温度系统进行控制,如钢铁冶炼过程需要对刚出炉的钢铁进行热处理,塑料的定型及各种加热炉、热处理炉、反应炉和锅炉中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和精确控制。

而有很多领域的温度可能较高或较低,现场也会较复杂,有时人无法靠近或现场无需人力来监控。

如加热炉大都采用简单的温控仪表和温控电路进行控制, 存在控制精度低、超调量大等缺点, 很难达到生产工艺要求。

且在很多热处理行业都存在类似的问题,所以,设计一个较为通用的温度控制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这时我们可以采用单片机控制,这些控制技术会大大提高控制精度,不但使控制简捷,降低了产品的成本,还可以和计算机通讯,提高了生产效率.
单片机是指芯片本身,而单片机系统是为实现某一个控制应用需要由用户设计的,是一个围绕单片机芯片而组建的计算机应用系统,这是单片机应用系统。

单片机自问世以来,性能不断提高和完善,其资源又能满足很多应用场合的需要,加之单片机具有集成度高、功能强、速度快、体积小、功耗低、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等特点,因此,应用日益广泛,并且正在逐步取代现有的
多片微机应用系统。

2.历史研究与现状
在工业生产温控系统中采用的测温元件和测量方法不相同,产品的工艺不同,控制温度的精度也不相同,因此对数据采集的精度和采用的控制方法也不相同。

通常由位式或时间比例式温度调节仪控制的工业加热炉温度控制系统,其主回路由接触器控制时因为不能快速反应,所以控温精度都比较低,大多在几度甚至十几度以上。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及元器件的发展,出现了以下几种解决的方案:
(1)主回路用无触点的可控硅和固态继电器代替接触器,配以PID或模糊逻辑控制的调节仪构成的温度控制系统,其控温精度大大提高,常在±2℃以内,优势是采用模糊控制与PID 控制相结合,对控制范围宽、响应快且连续可调系统有巨大的优越性。

(2)采用单片机温度控制系统。

用单线数字温度传感器采集温度数据,打破了传统的热电阻、热电偶再通过A/D 转换采集温度的思路。

用单片机对数字进行处理和控制,通过RS - 232 串口传到PC 机对温度进行监视与报警,设置温度的上限和下限。

其优势是结构简单,编程不需要用专用的编程器,只需点击电脑鼠标就可以把编好的程序写到单片机中,很方便且调试、修改和升级很容易。

(3)ARM(Advanced RISC Machine)嵌入式系统模糊温度控制。

利用ARM处理器的强大功能,通过读取温度传感器数据,并与设定值进行比较,然后对温度进行控制。

通过内嵌的操作系统μCLinux获得极好的实时性,并且通过TCP/IP协议能与PC机
很快的通讯。

其优势不只是温度控制精度高,而且能够通过现场跟远程两种方式来设定控制温度。

传统的温控系统温度控制方式已不能满足高精度,高速度的控制要求,如温度控制表温度接触器,其主要缺点是温度波动范围大,由于它主要通过控制接触器的通断时间比例来达到改变加热功率的目的,受仪表本身误差和交流接触器的寿命限制,通断频率很低。

成熟的温控产品主要以“点位”控制及常规的PID控制器为主,它们只能适应一般温度系统控制,而用于较高控制场合的智能化、自适应控制仪表,国内技术还不十分成熟,形成商品化并广泛应用的控制仪表较少,因此不适合用此种方法作加热炉的温控系统。

近几年来快速发展了多种先进的加热炉温度控制方式,如:模糊控制。

这个控制技术大大的提高了控制精度,不但使控制变得简便,而且使产品的质量更好,降低了产品的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不过,模糊控制系统动态性能好,但稳态性能较差,且很难使两种性能指标都达到理想要求。

目前普遍采用模糊—线性复合控制器发挥了模糊控制和线性控制的优点,使设计的系统取得了较好的动态和稳态指标。

但是,模糊—线性复合控制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线性前馈复合控制的系统性能对参数变化比较敏感;模糊—线性双模控制存在开关切换问题等;在线性控制的误差通道并联模糊控制器系统和模糊控制器与线性控制器并联系统尽管得到了较好的效果,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模糊控制器稳态性能和动态性能之间的矛盾问题。

结合加热炉、热处理炉、反应炉和锅炉等以温度控制为主的
工业控制系统对产品工艺、温度的精度要求,再考虑不同的加热系统温控方法,考虑各种热炉温控方法的优缺点,选择最佳的方案,而单片机作为工业温度控制系统的温控核心在工业生产中较为合适。

用单片机对热炉温度进行控制,不仅精度高,反映速度快,对环境要求不高,价格便宜并且易于实现等优点,能够大规模的运用和生产,能很好的完成对温度的监测和控制。

单片机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是采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把具有数据处理能力的中央处理器CPU随机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多种I/O口和中断系统、定时器/计时器等功能(可能还包括显示驱动电路、脉宽调制电路、模拟多路转换器、A/D 转换器等电路)集成到一块硅片上构成的一个小而完善的计算机系统。

主要运用单片机技术,微机接口技术,传感器与信号处理技术。

用传感器感知温度,并转换成电压的输出,单片机的外围电路芯片0809把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输入到单片机中。

包括系统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

硬件方面有8155接口电路,A/D转换电路,温度传感器DS18B02进行设计,然后把它们整合成为一个整体,完成对温度进行控制的硬件部分。

在软件设计方面,对主程序,中断服务程序,采样子程序,数字滤波程序进行编写。

3.总结
设计叙述了基于单片机对工业生产中温度的控制与设计,包括硬件组成和软件的设计,该系统在硬件设计上主要是通过温度传感器对温度进行采集,把温度转换成变化的电压,然后由放大器将信号放大,通过A/D转换器,将模拟温度电压信号转化为对
应的数字温度信号电压。

其硬件设计中最为核心的器件是单片机89C51,它一方面控制A/D转换器实现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转换,另一方面,将采集到的数字温度电压值经计算机处理得到相应的温度值,送到LED显示器,以数字形式显示测量的温度。

整个系统的软件编程就是通过汇编语言对单片机MT89C51实现其控制功能。

整个系统结构紧凑,简单可靠,操作灵活,功能强大,性能价格比高,较好的满足了现代生产和科研的需要。

4.参考文献
[1] 张俊谟.单片机中高级教程—原理与应用(第2版).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6.
[2] 楼然苗,李光飞.单片机课程设计指导.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
大学出版社,2007.
[3] 赖寿宏.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4] 马忠梅.单片机的C语言应用程序设计[M].北京:北京航空航
天大学出版社,1998.
[5] 金凯鹏,胡即明.基于模糊PID 算法远程温度控制系统的实现
[J].微计算机信息,2006,22:70~71.
[6] 石锦松,贺丽萍,白亮等.基于ARM 的远程控制温控系统的设
计[J].现代电子技术,2007,12:80~81.
[7] 求是科技.单片机典型模块设计实例导航.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8] 何力民.MCS-51系列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系统配置与接口技
术.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0.
[9] 周航慈.单片机应用程序设计技术”(修订版).北京航空航天
大学出版社.
[10] “电子技术应用”、“电子设计应用”、“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
应用”等期刊.
[11] 索雪松等.传感器与信号处理电路.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
社,2008.
[12] 李华等.单片机实用接口技术.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
版社,2002.
[13] 冯巧玲.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出版社,2007.
[14] 沙占友.王晓君.数字化测量.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15] 何有才.常用传感器应用电路的设计与实践.科学出版社,
2007.
[16] Yuan N ,Yeo TS ,Nie XC ,Li L W,etal . Analysis of Sca-ttering
from Composite Conducting and Dielectric Target susing the Precorrected-FFT Algorithm[J].Elect romagn.Wave and Appl ,2003 .
[17] Street MQ1 The microelect ronics and computer systems
laboratory [J] 1Microelect ronics Journal , 19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