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正清美国与中国读后感

合集下载

期待理性和谐的中国——读费正清的《美国与中国》

期待理性和谐的中国——读费正清的《美国与中国》

期待理性和谐的中国——读费正清的《美国与中国》高校社科信息2005年第4期期待理性和谐的中国读费正清的《美国与中国》曹月柱(华东师范大学法政学院上海20062)费正清曾六次来华,对旧中国,新中国都有一定的认识,加之西方对中国已有的研究成果,从而使《美国与中国》一书对中国的分析基本上较为客观,理性.没有无聊政客的肆意歪曲,没有国人自大的虚伪膨化,亦没有浪漫激情的偏狂否定,给世人留下的是沉思,是探究.读罢《美国与中国》这一传世名作,从古代到当代,犹如在历史的长河中漫步,感受涓涓细流历经波澜壮阔终汇人大海的那份平静.从理性,和谐的古代,到充满激情的近代,再到略带有点浪漫偏狂的现代,直至归人大海的那份理性回归.掩卷沉思,少了一分感伤,一分偏狂,多了一份沉思,份期盼——期盼那理性的回归,期待理性,和谐的社会的到来.一,理性运行的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四大名着,才子佳人,物丰阜美,这是我们心目中古代中国的全部吗?三,质疑正误,破旧立新.比如在第二章第二节唐代史馆的人员设置中,岳纯之先生对唐代监修国史的情况做了详细的论述. 他认为,自玄宗开元后期起以迄唐亡,实行的是一相监修制.但此时的监修国史不是像贞观时期那样固定由某人长期监任,而是逐渐演变为某一级别宰相的垄断性兼职,具有身份标志的意味.如在宣宗及其以后诸朝,监修国史例由次相兼任,有学者认为,唐朝后期昭宗,哀宗两朝又再复行多相监修之制,显然是不了解唐朝后期监修国史制度的特点.岳先生此论十分中肯,从而廓清了人们以往对唐代中后期监修国史情况的错误认识.该书体系严谨,论证扎实,充分体现了作者求真求实的治学作风,但该书也存在j 些瑕疵.尽管该书作者侧重于史学发展的规律来探求一些人们认识上的盲区,也得出一些新的见解,但往往将问题引向狭隘的讨论,仅仅就史学论史学,不注意史学同社会背景尤其是与当时的政治,思想,文化相结合,因而大大限制了作者的视野.史学作为一种思想意识的反映,不可能完全脱离社会现实而存在,惟有将史学史研究放在具体的社会背景下考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此一时代史学与彼一时代史学的异同,从而得出更为深刻的结论.尽管《唐代官方史学研究》一书沿用了传统的史学史研究的路子,但其在理论创新上还是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尤其是作者犀利的思想,流畅的文笔,即使是非专业人员看了此书也会有许多感悟和认同.试作小文, 不敢言评,愿与读是书者共享.35读罢费正清的《美国与中国》,对古代中国有了另一番认识,那模糊而又略显单薄的认识变得更加充实.跳出狭小而偏执的概括, 一个较为完整的社会运行系统跃然于眼前. 那渐去渐远的古代文明,不是一个"悠久", 一个"糟粕"就能概括的.毫无理性的批判元助于我们真正地认识事物的本质.社会是时代的社会,历史总是在披沙拣砾中前行, 当代社会不应以古代社会的文明(今日视之为糟粕)为迟滞发展的借口,理性思考是唯一的出路,一味地否定,批判或规避,只会将社会引入历史循环.费正清不惜笔墨,尽其所能地点析古代中国,处处透视着真知灼见,凸显着与众不同的深遂洞察力.其中有些论点对于生活在中华文明系统内的人来说也许是司空见惯的,但对于生活在西方文明系统内的专家来说已是难能可贵,相较于我们对西方文明的理解更显得深刻.读费正清《美国与中国》的第一篇,犹如泛着一叶轻舟在溪流中徐徐前行,欣赏着别致的中国景观,留恋着灿烂文明的遗迹,感叹着历史的悲歌,自诩着骄傲的文明.费正清以其严密的思维,敏锐的观察细细地梳理着中国的古代文明:从社会基本单位——家庭及相关的一系列的规范, 制度到君主专制为主的政治制度;从古老特色的个人主义到令人赞叹的人文主义;从孔孟之道到文化传承;从士绅自治到君主专制下的官僚政治;从所谓异族统治到文明融合.给世人展示了一个理性,和谐运行的古代中国,向世界透示了古老的中华文明.二,激情勃发的近代涓涓细流汇聚的过程不仅有百折回肠,更有激荡澎湃.理性,和谐运行的古代中国正当准备再度演绎古老的历史循环时,突然I 36风云际变,历史的车轮无情地将中国推进了一个她一时也许无法适应的近代.习惯于四平八稳的中国人,一时间元所置措,慌慌然中,丧失了主权独立,忍受着割地赔款的屈辱.传统的和谐在西方文明的淫威下是那样的无助,历史告诫中国再也不能循规蹈矩了,从而拉开了近代中国历史上的激情演绎.沉默中爆发的激情洗荡了中国,也震撼了世界.那恐怕是我们民族发展史上少有的激情勃发的历史时阶.读费正清的这一部分内容,拥有的是一种平常心态,感受到的是一种骄傲,没有可大斥大骂的屈辱,有的是可歌可泣的历史激情,透示着我们民族的活力,展示着我们民族精脉的历史激情.正如我们引以为豪的古代文明一样,近代的历史激情同样是可歌可诉的.挺起我们的胸膛,正视那段历史,没有屈辱,没有卑琐,有的是民族的激情,民族的活力.历史总是在前进的,被动也好,主动也罢,只要是进步我们就没有瞧不起自己历史的理由.费正清的笔锋触及到这一段历史时,其较为公允的评说中透视着一种对公正的渴盼.费正清对西方入侵承认的同时,也期盼着对西方入侵这一历史史实的客观公正的评判,多一分理性,少一点偏激.要求对西方在阻滞中国现代化进程方面的作用进行客观的评价,对普通外国民众在中国的所作所为进行公正的评定.也许时过境迁,我们应该给这些历史以他们所梦想的公正的评定,可是谁能让我们给自己一个公正呢?屈辱,落后真的要掩盖一切吗?懦夫,病夫不是近代中国人的代名词,愚昧,落后不是近代中国的一切,我们应该给自己一个公正.近代中国充满的是激情,是活力,自强运动的毅然启动,维新运动的思想启蒙,共和革命的艰难探索,抵制入侵的顽强执着,无不昭示着一个古老民族自强不息的勃勃生机. 就连最朴实的农民也演绎着激情,毅然勇为的三元里抗英,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大快人心的义和团运动,哪个人侵者不承认我们古老民族内蕴涵的巨大活力.三,略带偏狂的现代历尽激情演绎,我们将不得不带着稍显沉重的心情去体会那略带偏狂的现代,少了几分理性,多了几许偏狂.从以末代皇帝为政治特征的封建专制成为历史的弃儿到群雄逐鹿中原后的复归统一,激情与保守共同演绎着中国的现代.但保守在激情的面前显得是那样的不合时宜,是那样的苍白无力,过分的激情成了时代的主题,更是演变成了偏狂,让我们多了几分爱恨情仇.挚诚狂热的爱,毫无保留的恨,几至极致的膜拜,永不疲倦的破坏,让我们感叹着历史的沉重,历史的无奈,心中再也没有了那份激动,没有了那快意恩仇.历史也许总是在修正中才能前行,才能最终走上正常的轨道.费正清可以较为公正地去评述中国的古代和近代,但当其笔锋触及到现代的时候,却略微显得呆滞了,思绪也有点零乱了,对现代中国社会激进与保守两大势力的争斗的把握亦显得略失水准.从文化上的彻底反古,弃古到政治上的不断革命,从民众的盲从到民众的狂热崇拜,权威的弱化到极权的膨胀,历史从多个方面走向了极端,维护传统,呼吁改良,民众教育,渴盼民主的微弱呼声都被遗弃了.无论我们对历史有多少合理的假想,有多少沉重的负疚,我们都必须理性地看待,少一份偏执,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梳理历史的缺憾,更好地推动历史的前进.传统断裂后的危机,狂热行为后的严重后果,不是感叹就能解决的,我们只有承认那段历史史实,沿着那被淹没的小道继续前行,终归会找到出路,会实现历史的突围.四,理性回归的当代百川汇聚终归海,历经了激情演绎,感?受了浪漫偏狂,历史还是要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当代中国终于呈现出了理性回归的特征,我们竭力探索社会平稳运行的机制,我们尽力寻求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路径,我们全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我们坚决树立科学正确的发展观,这一切让我们感觉到一个理性和谐的社会即将到来,尽管这只是一个开始,已经让我们倍感欢欣鼓舞了,我们已经等得太久了.我们将不用再担心,不用再感叹,因为理性的魅力将在中国再现风采,中国将再度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当代中国已开始新的旅程,这是费正清所不能看到的,但他以他的学识,他的智慧早就预测到了中国的未来.对我们来说,也许前方还会有些波折,但理性前行的趋势是无法逆转的了,我们坚信我们的历史开始了她的新的循环.不论是激情,还是偏狂,都会渐渐成为远去的历史,成为我们心中骄傲的回忆,那是我们民族在危机时刻生机与活力的见证.它们也许会在久远的未来重演, 但决不是现在,我们庆幸我们的民族走上正常的轨道,我们期待一个理性,和谐社会的到来.感谢费正清,感谢《美国与中国》.37。

关于中国与美国读后感

关于中国与美国读后感

关于中国与美国读后感费正清教授是一位正直的美国学者,曾在中国的燕京大学任过教,做过美国驻中国的外交官,后来著书立说,成了美国研究中国问题的泰斗.据说现在美国的几乎所有的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都是他的学生.近日拜读费教授名著《美国与中国》,对中美两国的国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为书中一些精彩的描述和论断所叹服.现仅摘录一些文段以备忘:“在衣阿华或依利诺斯州的田野上,与四周相隔半英里一个美国农家所住的地方,连同他的仓廪和畜棚,在中国却成为几百个人居住的、点缀着一些树木的村社,他同邻村相隔大约半英里.美国人民在历史上也以务农为本,可是体会不到人口稠密之苦,而这对一个中国农民的一切行动却产生微妙的影响.”“中国七分之六的人口不得不密集在三分之一的土地上.据初略估计,中国确实有人居住的地区大约只有美国相应地区的一半,而供养的人口达美国的四倍.美国约有五十七万平方英里的土地有人耕种,并且可耕地的面积还可以大加扩充;中国也许有四十五万平方英里的耕地(平均每人拥有产粮食的土地缺乏半英亩)“现代中国所承袭的这块土地,几乎十分之九的耕地用于生产粮食……比照之下,美国所利用的耕地只有百分之三四十用于产粮,而几乎有一半用于放牧.”“人口密集使精细耕作成为必要并给它提供条件.”“今天的人民共和国努力实现机械化的工作碰到了怎样给农业人口找到就业时机的严重问题.”“西方与东方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不同认识这一点,是两种文明的显著差异之一.人,在西方世界居于中心地位.自然界其他东西所起的作用是作为色彩不鲜明的背景材料,或是他们的敌手.从前生活在地中海区域欧洲大陆的西方人决不离开水源太远,他们只要有主动精神,总可以渔业来弥补农业的缺乏.航海通商自古以来就一直起了直接的作用.为了廉价航海通商而进展的勘探和创造,是西方人与自然作斗争的典型手段,而决不听天由命,无所作为.”“然而,说来奇怪,一个和他的同胞一直这样密集的生活在一块土地上,使他也成为最具社会观念的人,使他时时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周围的社会关系,因为他在整个一生中很少生活在其他的听闻所不及的圈子以外.”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人们总的生活环境、文化历史以及人口密度等因素,形成了东方人与西方人生活方式和社会观念的差异.现在,中国正在改革开放走向现代化,这些差异正在缩小.为我们所叹服的是,四十多年前费正清教授竟然一言中的,四十多年后中国所进展的农村改革以及城市化的国策,很大程度就是为了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国已经懂得“怎样给农业人口找到其他就业时机”是中国走向现代化必须攻坚的重大课题.费教授真是我们改革的先知.。

american born chinese读后感

american born chinese读后感

american born chinese读后感通过读american born chinese后,我有以下体会:美国与中国在平等前提下的关系依旧是难以捉摸。

从2008年金融危机我们可以来看,危机后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债主国”。

而在台湾问题上,美国似乎又一直在扯中国后腿,美国与中国的关系似乎是见不得对方好,但又不能置之于死地。

费正清是近现代社会最热衷关注、探讨中美关系的中国问题观察家。

他用美国人的视觉在对中国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洗涤。

又站在中国人的立场思考一系列的历史社会问题。

《american born chinese》是美国中国学的经典著作。

在学界有一个专门的流派是专门研究两个国家间模棱两可关系的。

本书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中国早期的历史;第二部分为近代中国革命史的描述,从西方入侵直至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第三部分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后的中美关系。

但从内容上我们看到作者在写作上对中国问题关注的笔墨多于美国的笔墨。

在前两个部分,作者都是就中国历史上的事件,问题进行探讨。

有的甚至是中国人自己都一直未找到解决突破口的问题。

最后一个部分才是从美国方面来分析中美关系。

《american born chinese》是一本在政治上对中美关系有着深刻披露的书籍,在文学上还具有一定的地位,在西方学界和政界都曾起过广泛的影响。

在本书的简介里有这样一句话“对于历史学家,它是对于现代中国的历史分析;对于学生,它是关于中国的权威指南;对于外交家和企业家,它成功探索了中美两国间难以捉摸而又颇具影响的情感呼应。

”在书里,对于中国作者是站在一个客观、真实的角度向读者娓娓述来这一个曾经辉煌的民族,对于中国的描述不偏不倚。

对于美国的描述页可以说做到了不包庇、不虚大。

然而这样一本著作在中国却无人著有,或则说没有中国人对自己与美国的关系有如此深入的思考过。

中国人具有比别人更值得自豪和更与众不同的传统,以前,中国对我们优秀的古代长者所创建的辉煌文化不屑一顾。

美国与中国读书笔记

美国与中国读书笔记

美国与中国读书笔记本书不同于其他史学专著的严肃风格,,作者用清新、生动的笔触,向读者介绍了中国的自然环境、历史演变、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以及中美关系的过去和现状,让我从中也学习、了解到了许多。

正如心理学上所说“不了解就会产生偏见与歧视“。

那么彼此之间更多的了解才会让彼此更好的相处。

近年来,中美关系一直都是中国外交上较为关心的话题,中美之间有着合作,也有着分歧与冲突,但我们明白作为世界上的两个大国,彼此之间和平共处、互相尊重、互利共赢才能维护世界局势稳定,为各国人民提供稳定和谐的生活环境。

在本书中,作者以一个美国人的视角全面的为我们讲述了中国的历史及其发展情况。

我们对于中国历史了解大多仅来自于中学及现在大学里一些相关课程与书本上来的。

关于中国与外国的了解本身也是片面的。

都说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不得不说就算在思想自由的今天,这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或多或少对于当年的历史还是会有所隐藏的。

而作为中国人的我们本身也会对自己祖先的过往,对本民族的历史有着美化的倾向。

而本书中,费正清教授则以一位美国人,一位较为客观的身份来为我们讲述他眼中的中国历史及中国发展是怎样的。

该书一开始就从中国的景观入手,分析中国这样的地形对中国的经济、政治以及思想产生的影响。

作者把中国南北对比描述得一清二楚,更是把中国的农业与美国相比较,阐明了中国南北方分别克服盐碱与缺肥养活了如此庞大的一群人民的不易。

中国自然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精耕细作,而它对人的意义可以从依赖水稻的经济生活和思想方面看得最为明显。

美国某经济学家曾认为,水稻田的插秧是世界上体力的最大花费,强劲的体力多于良田。

中国农民他们缺少土地和资本去进行机械化的或者大规模方式的耕作,这就直接性导致了自然经济的脆弱性。

在思想方面,自然经济的自然惯性使得人们树立起自身关于人的价值的标准。

中国人注重劳动,劳动光荣是中国人几千年坚定的价值取向。

费正清先生认为中国人注重劳动,所以直接导致把节省劳力的创造发明视为异端,而这一点从清代末期中国人民反对铁路可以看出来。

美国与中国

美国与中国

《美国与中国》读后感中学时代所了解的很多知识,无论是外国还是中国本身的都是片面,那时的我们只是一昧的肯定或否定某些东西,导致我们的一些思想认知甚至走向极端化。

中国人对于历史的重视源远流长,然而就我自己学习的历史而言,教科书中只介绍了一部分事实而隐去了另一部分事实,不得不说这是一种高明的谎言。

无意去批判什么,只是现在回顾那时的自己,那时义正言辞的要打倒帝国主义、打倒蒋介石,现在看来正是幼稚与无知。

本书全面的向我们介绍了中国的地理自然环境和历史革命进程,全面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种种情形,公正客观的将中国的现实社会展现在我们眼前。

虽说不上百分百正确,但基本上符合客观实际。

其中感触最深的是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它的存在既让中国人引以为豪又因其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而痛恨。

近代以来对儒家思想的认识曾一度极端化,然而我们现在看来,它还是有其进步意义的。

作为一个中国人,从小是很以炎黄子孙、华夏民族而感到自豪的,但是由于教育制度的改革、工业文明等种种原因,我们青年一代对中国这个古老的民族历史传统知之不多。

如果想要了解古代中国,首先不得不提的一定是儒家思想传统,从孔子创建儒家开始,到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直延续到清末,儒家思想都是作为统治阶级思想而存在的,它在中国社会历史进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例如古代的科举制度就是建立在经史子集的基础之上,儒生在正常的年代身份地位都是极高的,他们是士大夫阶层的组成部分,是官僚阶层统治阶级的一部分。

儒家思想从五四运动时期打倒孔家店开始,很长一段时间是划分为落后的封建思想,是要摒弃的。

对于五四时期那样一个时代来说,想要改革、推翻封建官僚的统治首先推翻他们的思想统治是很合理的,但是现在看来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在中国社会中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其自身意义。

本书中也阐述了孔孟之道,就儒家思想作为人生哲学这一较广的意义上讲,西方学者一般认为它主张忍耐、和平主人以及妥协等美德;主张中庸之道;主张守旧和知足;主张尊崇祖先、老人和饱学之士;而最主要的是主张一种温和的人本主义——以人而非上帝作为宇宙的中心。

读《伟大的中国革命》有感.

读《伟大的中国革命》有感.

《伟大的中国革命》读后感《伟大的中国革命》的作者是美国人费正清,正因为他是一个异国的著名学者,因此,对于中国的革命必然有着不同于一般中国学者的看法,因此为我们研究中国这一段历史提供了不一样的观点、看法和史料,促进了历史研究的发展。

本书写中国革命主要是写中国从1800-1985年期间的中国革命。

一部跨越了近两百年的中国近代史,当中有过有和平、有战争、有改革,但我们可以把和平年代看做是一种平和的改革或者是没有硝烟的战争。

如果没有和平年代的积淀就不会有轰轰烈烈的改革和惨烈的战争。

本书的第一部主要写晚晴帝国的成长与蜕变。

满清统治者把中国传统的中央集权封建制度发展到了顶端。

但也意味着盛极而衰,必定走下坡路。

科举制度从隋朝创立以来到清朝继续沿用(内容方面有些变化)这使得中国知识分子被束缚在儒家经典之中,而不是去创造,不是去用科技去改造世界,甚至是什么是科技都没有这样的概念。

学而优则仕,这在中国古代占据了主要地位。

我觉得在这一章里面写的最好,也是中国传统大家没有意识到的地方是这一点“因为这个帝国拥有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人口和丰富的廉价的劳动力”,当科技创新的成本远远高于一般劳动力的成本是,又会有什么人愿意去去创新,去做这样的亏本的生意呢?以此我认为中国丰富的廉价的没有什么科技含量的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劳动力到这是反而成为了这个集权王朝的阻力。

那么这样的一个帝国的瓦解是必然的,外来因素的影响只是使这个帝国的瓦解速度加快罢了,正如书中所写道的“国内的发展以使帝国分崩离析,新的社会力量脱颖而出并总将使中国的生活革命化。

随着帝国内部农民起义的爆发,再加之八旗制度的衰落,这使得帝国不得不依靠汉人去掌兵,在镇压这些起义的同时一些开明的士大夫已经意思到自己在器物方面与西方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李鸿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们开始了中国向现代化的努力,但仅仅是在器物方面,事实证明,这个偌大的帝国已经是强弩之末了,没有从根本上去变革他是不可能挽救它的。

《美国与中国》读后感[5篇材料]

《美国与中国》读后感[5篇材料]

《美国与中国》读后感[5篇材料]第一篇:《美国与中国》读后感《美国与中国》读后感费正清教授是一位正直的美官,后来著书立说,了美学者,曾在中研究中的燕京大学任过教,做过美驻中的外问题的泰斗。

据说现在美与中的几乎所有的研究中》,对中美两的问题的专家,都是他的学生。

近拜读费教授名著《美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为书中一些精彩的描述和论断所叹服。

费正清的《美国与中国》这本书,翻看几页之后,就会发现它不同于其他史学专著的严肃风格。

作者用清新、生动的笔触,向读者介绍了中国的自然环境、历史演变、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以及中美关系的过去和现状。

该书一开始就从中国的景观入手,分析中国这样的地形对中国的经济、政治以及思想产生的影响。

作者把中国南北对比描述得一清二楚,更是把中国的农业与美国相比较,阐明了中国南北方分别克服盐碱与缺肥养活了如此庞大的一群人民的不易。

并通过分析得出,中国能始终维持一个政治统一体发展到现在,是因为维系整个中国在一起的生活方式源远流长、根深蒂固。

在举例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西方人不同的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那就是中国画的注重点和西方的明显不同。

中国自古强调“天人合一”,“听天由命”,所以在中国画里多是山山水水,而人基本上是渺小的陪衬。

相反在西方的画里,会重点突出人的重要性,而自然风景往往是模糊的背景。

说到中国肯定不会不提儒家思想对中国影响之大。

作者认为儒家思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之间虽有很大差异,但是也有有类似之处。

这主要体现在西方学者一般认为儒家主张忍耐、和平以及妥协的美德,主张中庸之道,主张守旧和知足,主张尊崇祖先、老人和饱学之士,主张一种温和的人本主义。

中国统治阶级坚持的儒家原则就是孔孟治国之道,它们根深蒂固,直到近代才触动它的根本。

对于内战的那段历史我们的教科书并没有过多的描述,而《美国与中国》这本书却给我了很多不一样的材料和观点,大大地扩展了我对这段历史的视野。

作者认为,19世纪和20世纪的技术进步和其他种种进步的萌芽地和发明者都在西方,西方能从自身文明内部实现现代化,而中国由于自身的文化传统迥异,非借鉴外界来实现现代化不可。

智者的视野--评费正清《美国与中国》

智者的视野--评费正清《美国与中国》

作者: 崔向东
作者机构: 锦州师范学院政法系,辽宁锦州
出版物刊名: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20-122页
主题词: 费正清;旧秩序;革命过程;中美关系;《美国与中国》;传统社会;历史传统
摘要:认识现实不能忽视历史,只有对历史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正确地把握现实.费正清从认识中国的历史传统出发,揭示中国传统社会的本质,进而认识中国的革命过程和中美关系.他把中美关系置于世界历史中去思考,分析了中美关系矛盾冲突的根源.他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模式并非一元,而是多元的.在多元的历史进程中,不同国家民族之间应该加强制度、文化和心理上的理解,不能无视其历史传统,加强认识与理解是和平与共同发展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费正清《美国与中国》读后感
作为一名学生对中国历史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它有利于我们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荣誉感和自豪感。

但一直以来自己对历史的某些理解总是不全面的、缺乏公正的。

正好利用这次机会我读了费正清的《美国与中国》,它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讲述中国早期的历史;第二部分为近代中国革命史的描述,从西方入侵直至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第三部分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后的中美关系。

不可否认的是费正清对中国的认识是独具建树的,有人这样评价他:“费正清笔下对于中国人与中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所发的精简、深入、权威之论,史学界无出其右者”;“费正清博学而不拘泥于传统的风格,大师风范以及风趣、清晰在他的著作中可以一览无余,有充分的学术资料,也有奥妙的个人领会。


读了费正清的《美国与中国》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他第二部分对中国革命史的描述,公正客观的将中国的现实社会展现在我们眼前。

虽说不上百分百正确,但基本上符合客观实际。

第二部分主要从西方的侵入、叛乱与复辟、维新与革命、国名党的兴起、南京政府、共产党的兴起这几个章节入手。

从这些章节的纵向发展中不难看出中国由胜到衰的场面,19世纪以前,面对东方这个国力强盛的宗主大国,西方出于无耐,只能采取较为缓和平等的政策,以贸易作为与中国交往的手段。

政府的朝贡制度的秘密在于它已成了通商的媒介。

西方列强通过这一制度在获取利益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向东方学习着。

当时的中国是世界的中心。

到了晚清时期,由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中国错过了一个走向世界的机会。

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与西方列强的大肆侵略,中国逐渐进入衰落时期。

1840年,外国资本主义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

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并且与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给中国民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

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一代民族精英觉醒:魏源等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洪秀全领导的反清农民起义;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图强”;孙中山的国民革命。

正是他们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为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同仇敌忾,英勇奋斗,前赴后继,拼搏不息,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

但是这些中国革命的探索者只是主张从器物、思想上去救国救民,历史的实践证明他们不能彻底的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不能真正的救中国于水深火热之中。

这就表明中国迫切需要一个新的阶级引领人民走向胜利。

1919年5月爆发了"五·四"学生爱国运动,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这个运动,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同时也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921年7月23日,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李达等代表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在国民大革命时期,为了反对西方列强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两次结成统一战线,而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致使第一次国共合作公开破裂。

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官僚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伟大胜利。

大革命失败后初期中国共产党处于艰难时期,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探索革命的新时期。

在面对日本的侵华战争时,中国人民又团结起来建立了抗日民主统
一战线实现了抗战的最终胜利,它的胜利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两个不同时期的不同命运让我们充分的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导下全民族的抗战才是最正确的,同时也认识到国共两党是能够进行合作的,这对我们现如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对于革命时期的领导人物毛泽东,我总是认为他是一位伟大的革命领袖并不会犯任何错误,他的思想都是正确的我们应该无条件的遵守,这是从没学过中国历史在小学时自己的真实想法。

随着不断地学习,我逐渐发现毛泽东的思想并非都是正确的。

但是通过费正清对毛泽东的描写让我认识到了历史的真实性,革命时期毛泽东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他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开辟了中华民族的新篇章。

他主张开展的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的初衷是美好的,但是过于急进的要求发展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随后毛泽东又发起了文化大革命运动,费正清在对文化大革命的论述中,他把原因一方面归结于毛,他说:“作为一个浪漫的革命者,他只想继续做他擅长的,以阶级斗争为名发动群众批判现行的机构。

其次,他权炙可热,判断失误。

”“毛后来同样疑神疑鬼,急躁冒进,希冀一夜间完成巨大的社会变革。

他同斯大林一样。

从他们身上人们可以看到革命如何产生堪称暴君的独裁者。

他们毁掉自己的革命同志。

中国的方式是“再教育”,而不是秘密处决。

”这些事实我还是第一次了解,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毛泽东作为一位革命领导人也是有失误存在的,但是纵观整个革命历史的发展进程毛泽东的功是大于过,我们不能因为他的一些失误而把整个人的贡献及其思想全盘否定,熟话说:“人非圣人孰能无过”。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坚持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