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角的度量》学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 4.3 角 4.3.1角 角的度量》精品课教案_0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第132-133页。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
(2)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初步建立1度角及一些常见度数角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总结概括量角的基本步骤,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2)通过先估后量,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基本方法,能灵活、正确地测量各种不同位置的角,并感知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理解并掌握量角的方法,能运用量角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根据测量的情况,区分内、外刻度,正确读出每个角相应的度数。
四.教具学具:量角器、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五.教材分析:角的度量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并明确了角的概念,知道了角是有大小之分的基础上学习本课的知识,并为学生后续学习角的比较和运算打下基础。
六.学生分析:学生对于角的大小有了初步的体验,且有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了量角器,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用量角器来测量角几乎没有体验。
七.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通过画角,复习角的定义和组成。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角和角的各部分名称,那么关于角你们知道了些什么?指名说。
你能在练习本上画一个角吗?学生在练习本上画角。
角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课件出示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组成一个角及角的各部分名称)(设计意图:学生还没有学习画指定度数的角,这里是根据角的定义“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来画角的,教学角的度量,度量的方法是重点,也是难点,“两个重合”,一个是点的重合,一个是线的重合,即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1角的度量(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角的基本概念、分类、度量方法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角的度量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如果对角的度量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角的度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角的度量的概念和分类掌握得相对较好,他们能够通过直观的图形快速区分锐角、直角、钝角等。在讲授过程中,我尽量使用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操作,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角的度量。例如,通过测量三角板上的角度,学生们能够直观地看到量角器在实际中的应用。
不过,我也注意到在量角器的使用上,部分学生还存在一些困难。他们在读取度数时可能会出现偏差,或者在角度换算时出错。这说明这个部分需要我进一步加以解释和练习。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可能会增加一些互动环节,比如让学生们两两合作,互相测量并核对角度,以提高他们的准确性和自信心。
4.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运用量角器进行实际测量,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与合作,共同探索角的性质与度量方法;
6.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角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1《 角的度量(1)》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1《角的度量(1)》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角的度量(1)》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主要介绍了角的度量单位、度量工具以及基本度量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角的概念,掌握度量角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度量结果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更复杂几何知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初步的几何知识,对于图形的认知和简单的几何操作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角的度量概念和度量方法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逐渐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角的度量工具和度量步骤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可以借此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角的概念,掌握度量角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度量结果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角的概念,掌握度量角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度量结果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对于角的度量工具和度量步骤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实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角的度量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角尺、量角器、直尺等度量工具。
2.教学素材:角的度量实例、练习题等。
3.教学环境:教室桌椅摆放整齐,黑板、投影仪等设备正常运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几何知识,如图形的认知和简单的几何操作。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角》角的度量》教学设计2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角》角的度量》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角》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节的内容,主要讲述了角的度量。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概念和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的,旨在让学生了解角的度量方法,学会用度、分、秒表示角的大小,并能够进行角的计算和转换。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对于角的概念和分类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角的度量方法和相关计算,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来理解和掌握角的度量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角的度量方法,学会用度、分、秒表示角的大小,并能够进行角的计算和转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角的度量方法,度、分、秒的换算。
2.教学难点:角的计算和转换。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模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角的度量。
2.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自主发现角的度量方法和换算规律。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角的模型、量角器、挂图等。
2.学具:学生尺子、练习本等。
3.教学课件:角的度量相关动画和图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钟表的时针和分针所形成的角度,引出角的度量。
提问:我们如何来表示这个角的大小呢?2.呈现(10分钟)讲解角的度量方法,用量角器来度量角的大小。
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量角器的使用方法。
引导学生发现,一个圆周角是360°,一个直角是90°,一个平角是180°。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用量角器度量不同大小的角,并记录下来。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角》角的度量》教学设计1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角》角的度量》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角》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3节的内容,主要介绍角的概念、分类和度量。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引入角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角的分类,学会用度、分、秒表示角的大小,为后续学习角的相关性质和运算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但对于角的概念和度量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角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直观的教具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角的概念和度量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角的概念,学会用度、分、秒表示角的大小,掌握角的度量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角的概念、分类和度量方法。
2.难点:角的大小比较和角的运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教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教学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共同探讨角的概念和度量方法。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角的度量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板、量角器、直尺、多媒体课件。
2.学具:每人一份三角板、量角器、直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角的现象,如钟表、自行车、房屋等,引导学生关注角的概念。
同时,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角的概念、分类和度量方法。
讲解过程中,注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配合直观的教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角的大小。
七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教案、教学设计

注意事项:
1.完成作业时,要求字迹清楚,计算准确,步骤完整。
2.对于选做题,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设计。
3.思考题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与家长、同学讨论,形成自己的见解。
4.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做好课后复习,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1.培养学生对数学角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角的度量、性质和应用的欲望,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2.通过对角度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角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角的度量,为后续几何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分层次教学,注重个体差异: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和练习题。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重点辅导角的度量方法和基本性质;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引导他们探索角的计算和应用,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3.突破重难点,强化实践操作: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如使用量角器测量角度,实际操作中掌握角的度量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和问题解决,帮助学生克服角度计算的难点,提高计算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形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实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直观到抽象,培养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
3.设计丰富多样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角度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4.3.1角的度量教案2新人教版

(3)以大门为中心用字母表示两个景点之间的夹角;
(4)量出(3)中各角的度数.
归纳总结
本节课你还有哪些疑问?
作业:
课堂:第145页至第146页习题4.3
家庭:第6、11、14题.
小组共练,及时纠错,共同提高 小组讨论
教后记
板书设计
课题
已知∠AOB,画一个角等于这个角.
课题
4.3.1角的度量(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用尺规作图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情态价值观:能够在测量画图等操作活动过程中发挥主动作用.
重点
会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会用尺规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难点
用尺规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关键
组织学生参与学习、讨论,在合作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
结论:每个角均为36°
明确目标,开展自主学习
两个学生板书演示画图过程,其余同学独立完成
动手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先进行独立思考,阅读课本第139页探究内容,动手画图, 小组交流解决疑难,根据教师的演示,进行自我评价.
角的度量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二、自学反馈
三、质疑精讲
四、总结提高
练习巩固
一、填空题.
1.如下左图,量出图中三个角的度数分别是__________,这三个角的和是_____.
2.时钟从3点10分走到3点35分,它的分针转过________度.
3.如上右图,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用量角器量一量图中各角的度数,其中相等的角是_________.
4.用一副三角板可以拼出________的角.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3.1角角的度量优秀教学案例

3.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明确学习内容。
(二)讲授新知
1.角的分类:教师讲解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定义,并通过实物、图片等展示各种角的特点。
2.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教师讲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的原理,并通过实验、动画等形式进行演示。
3.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教师讲解量角器的结构、使用方法,如如何测量角的大小、如何准确表示角的大小等,并进行现场演示。
4.角的表示方法:教师讲解角的表示方法,如用度、分、秒表示角的大小,并进行示例演示。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问题:“如何测量一个角的度数?”、“在实际应用中,如何准确地表示角的大小?”
1.情境创设丰富多样:本节课通过生活情境、故事情境、实验情境等多种方式进行情景创设,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角的大小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导向启发思考:本节课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角的分类、度量等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小组合作促进互动: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共同探讨、交流,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如“角是如何产生的?”,“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有什么关系?”等。
2.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引入角的度量知识,如“如何测量一个角的度数?”、“在实际应用中,如何准确地表示角的大小?”等。
3.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反思,如“我们的解决方案是否正确?为什么?”、“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等,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角的度量》学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度、分、秒,会进行度、分、秒间单位互化及角的和、差、倍、分计算.
2、通过度、分、秒间的互化及角度的简单运算,经历利用已有知识解决
新问题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感和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3、理解尺规作图的意义,熟练掌握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4、培养学生作图的基本技能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1、度、分、秒间单位互化及角的和、差、倍、分计算.
2、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教学难点:1、度、分、秒间单位互化及角的和、差、倍、分计算.
2、确定求作角的终边位置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有的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角也可以看成是由一条射线形成的图形;
2、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终始位置和起始位置成时,所
成的角叫做平角;继续旋转,回到起始位置时,所成的角叫做周角。
3、任意画一个锐角和钝角,用字母分别表示这两个角,用量角器分别量出这
两个角的度数。
4、时间的度量单位是、、,时间是进位制;
1.32小时= 小时分秒;
5小时9分36秒= 小时
二、探究新知
1、角度制
我们常用量角器量角,度、分、秒是常用的角的度量单位,把一个周角360等分,每一份就是1度的角.记作1°;
请同学们画出1度的角(可请几位学生上台板演).
在实际生活中,有时还需要更精密的角度.因此我们把1度的角60等分,每份就是1分的角,记作'1;把1分的角60等分,每份就是1秒的角,记作1".
归纳:以度、分、秒为单位的角的度量制叫做.
想一想:角度进位制和其他什么进位制相类似?(时间进位制)
2、出示两个问题:
问题1、将一个周角分成360份,其中每一份是____ °的角,
1周角= °,1平角等于____°. 直角等于___ °
30.6°= _____°___ __′;
30°6′= _____°___ __′.
问题2、 3.32小时= 小时分秒;
3.32度= 度分秒.
12小时9分36秒= 小时;
''
'36
9
12︒= 度
总结得出:由度化分,由分化秒,只要乘以60即可;
由秒化分,由分化l度,只要除以60就行.
三、知识应用,能力培养:
例题:角的和、差、倍、分计算:
例1计算:
(1)'
21
32︒+'
48
68︒(2)'
032
25
90-(3)'''
08
23
15×4 例2、把一个周角7等分,每一份是多少度的角?(精确到分)
四、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1、用一副三角尺,我们可以画出、、、等特殊的角。
2、在练习本上任意画一个角,并用量角器量出这个角的度数,再用量角器画出一个角,
等于你所量的这个角.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