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

合集下载

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第1-3小题。

人类的集体道德记忆作为人类记忆思维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道德记忆显示的是人类具有记忆其道德生活经历的思维能力。

人类在过去的时间里追求道德和践行道德,其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构成道德生活经历,并在其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或印记,从而使其拥有了道德记忆。

道德记忆的主体是人类,但由于人类总是同时以“个体人”和“集体人”的身份存在,道德记忆可以区分为个体道德记忆和集体道德记忆。

个体道德记忆主要是关于个人道德生活经历的记忆,它发生在个人身上。

作为道德记忆的现实主体,个人对个体道德记忆有最直接、最深刻的体会,对它存在的实在性、主要功能、价值维度等也有最全面、最系统的认识。

集体道德记忆主要是关于集体道德生活经历的记忆,是人类以家庭、民族、团队、国家等集体形式为载体展现出来的一种道德记忆。

集体道德记忆的发生机制不同于个体道德记忆。

个体道德记忆是通过个人头脑所具有的记忆功能来发挥作用的,因此,具有正常记忆思维能力的人都可能具有个体道德记忆。

个体道德记忆发生和运作的一个必要条件是个人必须具备正常的记忆思维能力,但它还会受到个人道德记忆思维的意向性的深刻影响。

一个人愿意记忆什么和不愿意记忆什么,这深刻地影响着个体道德记忆的内容和方式,并使个体道德记忆具有选择性特征。

集体道德记忆需要通过人类集体的“头脑”来发挥作用,但这种“头脑”是一种抽象物。

它是由从属于人类集体的所有个人的“头脑”整合、统一而成的;因此,它是基于集体性记忆思维能力而形成的一种道德记忆。

集体道德记忆也是选择性的,因为一个集体愿意记忆什么和不愿意记忆什么,这是由集体道德记忆思维的意向性决定的。

在个体道德记忆的框架内,个人主导着所有的道德记忆思维活动。

在集体道德记忆的框架内,集体主导着所有的道德记忆思维活动。

个体道德记忆发生的时候,个人是主动的,他的道德记忆思维能力和意向性是人类道德记忆思维活动的支配力量。

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陕西省咸阳市试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其次次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艺术家在艺术形象中表现出来的感觉不同于科学家的感觉。

科学家的感觉是冷静的、客观的,追求的是普遍的共同性,而排斥的是个人的感情。

可是在艺术家,则恰恰相反,艺术感觉之所以艺术,就是因为它是经过个人主观情感或智性“歪曲”的。

正是因为“歪曲”了,这种表面上看来是表层的感觉才成为深层情感乃至情结的一种牢靠索引。

有些作品,尤其是一些干脆抒情的作品,往往并不干脆诉诸感觉,光用感觉还原就不够了。

例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好在什么地方?它并没有明确的感知变异,它的变异在它的情感逻辑之中。

这时用感觉还原就文不对题了,应当运用的是情感逻辑还原。

诗的逻辑的特点是确定化。

理性逻辑是客观的、冷峻的,是排斥感情色调的,对任何事物都实行分析的看法。

按理性逻辑的高级形态,即辩证逻辑,任何事物都不行能是不变的。

把恋爱者的情感看成超越时间、地点、条件的东西是无理的,但是,这种不合理之理,恰恰又符合剧烈情感的特点。

清代诗话家吴乔把这叫做“无理而妙”。

无理对于科学来说是糟糕的,是不妙的,可对艺术、审美情感来说则是妙极了。

因为无理了,超越了理性了,情感才能得到充分的自由。

理性的一个特点是全面性,不能片面、确定化,而情感的一个特点恰是确定化,不确定化不过瘾。

所以宋朝诗评家严羽才说:“诗有别才,非关理也。

”当然,情感逻辑的特点不仅是确定化,而且可以违反冲突规律、排中律、足够理由律。

臧克家纪念鲁迅的诗说:“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法着,”这按通常的逻辑来说是确定不通的,要避开这样的自相冲突,就要把他省略了的成分补充出来:“有的人死了,因为他为人民的华蜜而献身,因而他恒久活在人民心中。

”这很符合理性逻辑了,但却不是诗了。

越是到现代派诗歌中,扭曲和程度越大,现代派诗人甚至喊出“扭曲逻辑的颈项”的口号。

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检测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有学者分析指出:回忆录和“史传”性散文在20世纪50年代受到特别提倡,它们与“革命历史小说”一起,以具象手段确立现代中国历史的权威叙述,在民众之中的影响甚至超出“正史”。

革命回忆录其实就是一种史传体文学作品,是通过弘扬革命者的英雄事迹达到传播红色文化和教育后人的目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革命回忆录写作,更多是一种主流意识形态主导下的具有鲜明政治倾向的群众性写作运动。

“群众写作运动大多有着切实的目的和明确的目标,简言之就是通过集团写作的方式,记载并讴歌无产阶级及其人民大众所从事的伟大事业,进而扩大影响,凝聚人心,壮大力量,造就自己的政治优势。

”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革命回忆录,“是‘红色阅读’潮流下的英雄叙事”,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并被赋予了特殊政治功能和时代要求,从而承担起了传播红色文化、构建新的政治认同和塑造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

在传统中国社会,传记文学是普及传播历史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

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广大普通民众来说,传记文学是获取历史知识的重要渠道。

革命回忆录是介于历史与文学之间的传记体散文作品,其特点是读者面广,可读性强,其中扣人心弦的革命英雄故事,最容易引起读者共鸣,因此在传播革命历史方面发挥了非常独特的积极作用。

虽然某一篇革命回忆录只是记录了某人、某事或某场战役的某个片段,但无数个片段和故事汇聚到一起,从不同角度、各个侧面相互补充、彼此印证,以小见大,就可以像珍珠一样被有机整合串联起来,从微观层面勾勒出一幅中国革命的历史长卷,从而生动揭示和展现出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

革命回忆录正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们,对缔造新中国这段艰苦奋斗历程的生动再现,就是通过大众书写的方式建构关于中国革命的集体记忆。

“作者都是这些重大事件的见证人,他们的文字比史书自然多了一些生动鲜活的细节和带有个性色彩的真情实感”,就更能打动人。

高二第二次月考语文答案

高二第二次月考语文答案

高二第二次月考语文答案高二第二次月考语文答案一、语言基础知识1、D2、C3、B4、A5、D6、A7、A8.选C. A缺少主语 B 两面对一面,前面是“有没有〞,后面是“关键是〞D“球衣、球鞋〞不属于“乒乓器材〞9.选B.A项中是他的体型?他的亲切?还是他的什么?是一个选择问句,问号只保留最后一个,前面的问号改为逗号。

C项的后两个顿号改为逗号 D项的顿号去掉。

10.选D A项把句号放在师傅后 B项去掉省略号 C项把绝技后的句号改为分号二、课内文言文11、B 12、C 13 C 14 D三、课外文言文15、答案:B.缴纳〔赋税〕。

我们今天还会使用“完税〞一词. A.从成语“无济于事〞可以推导“济〞有补益、帮助之意,带入原文理解能通.C.“延〞解释为“延请〞,出现在《桃花源记》“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D.比:连续,接连16、答案:D.于,被。

A.而,前一句表假设,译为如果;后一句表转折关系,译为“但是〞,“却〞.后一句与近年高考广东卷10小题D第二句一样。

B.以,前一句为介词,因为;后一句为介词,用.C.之,前一句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句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17、答案:C.理由见参考译文。

18、答案:B.驼背者的儿子,要到官府控告驼背的医生,而不是“告到了官府〞。

19、断句虽然/非仗明君躬节损之政/下宽恤之诏/即欲有司不为驼医/不杀人/可得哉?参考译文:当县令的困难,莫过于向老百姓催税.催税和爱惜长养百姓,往往互相妨碍,不能够互相帮助。

唐代的阳城因为拙钝而受到奖赏,不需贡税给朝廷,这仍然是古代才做得到的啊!可惜如今却没有这样的时机!国家需要赋税,就像空肚子的人需要食物一樣;而穷苦百姓的缴纳赋税,就像是要挖他的脑、要抽他的髓一样。

那些当官吏的人,前面迫于主管的督促,后面害怕被降职的处罚,內心自我衡量,说:“与其去得罪能够让我升官、能够让我贬官的君王,倒不如去忍受那些对我无可奈何之老百姓的怨恨吧!〞所以发号施令出去,百姓还不缴纳赋税,接着就是追赶、呼叫他們了。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及答案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及答案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及答案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车联网:解决交通问题的新思路车联网是物联网技术在交通系统领域的典型应用,近年来,这一概念备受关注。

车联网是以车内网、车际网和车载移动互联网为基础,按照约定的通信协议和数据交互标准,在车—X(X:车、路、行人及互联网等)之间进行无线通讯和信息交换的大系统,是能实现智能交通管理、智能动态信息服务和车辆智能化控制的一体化网络。

其中,车是车联网的核心载体,信息化是车联网的核心,基于车辆信息化的应用是车联网的本质,安全、节能、环保、舒适、智能、高效(省时)是车联网的主要目的。

近日,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承办的第31期“中国科技论坛——2013车联网产业技术论坛”在京举行,来自汽车、通信、软件、交通等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围绕车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功能、车联网关键技术及趋势、如何促进车联网产业协调发展等话题,展开交流讨论。

关于车联网技术的应用,专家认为应该包括三方面:一是信息服务,这已经为整车企业、各利益相关方以及消费者广泛认知;二是安全,即提供车辆智能安全控制系统,保障车辆、非机动车、行人等交通参与者的出行安全;三是节能环保,即优化出行线路和驾驶行为,提高交通管理和控制效率,建立生态友好型交通系统,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

据了解,车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对于优化车载服务、提高车辆性能、提升交通效率均具有重要意义。

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车联网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推广。

而在我国,机动车的快速增长带来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能源消耗、交通事故等诸多问题。

车联网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另一方面,作为物联网最具有应用前景的组成部分之一,车联网能够带来社会效应及经济效应,它必将在我国今后经济转型、培育新型产业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3年秋高河中学高二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l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

”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眼前,这是我们了解古人心态的最佳途径。

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

经过历代读者的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深入领会传统文化精神。

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很多作品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

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

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

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

”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

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其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

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

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且以李、杜、苏、辛为例。

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

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

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

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他虽然年过花甲,但精力充沛,工作起来仍然十分卖力。

B. 经过这次事件,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团结的力量。

C. 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不明确,结构也显得有些混乱。

D. 他因为工作繁忙,所以没有参加昨天的会议。

2. 下列各句中,使用成语正确的一句是:A. 他总是目中无人,真是令人侧目而视。

B. 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呼之欲出,我们很快就能解决了。

C. 他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老当益壮,精力充沛。

D. 他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一孔之见,不足为凭。

3.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问我:“你今天去不去图书馆?”B. “你今天去不去图书馆?”他问我。

C. “你今天去不去图书馆?”他问我:“我今天很忙。

”D. 他问我:“你今天去不去图书馆?”“我今天很忙。

”4-10. (此处省略,按照类似模式继续出题)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1.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的《________》中的名句。

12.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通灵宝玉上刻有“________”四字。

13.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杜甫的《________》。

14. “________,________”是《论语·学而》中孔子关于学习态度的教诲。

15. “________”是《诗经》中描写爱情的著名篇章。

三、阅读理解(共3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0题。

(文章内容省略)16. 文章中提到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中内容进行分析。

(5分)17. 文章中“她”对“他”的感情变化是怎样的?请简要说明。

(5分)18. 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想要传达什么主题?(5分)19. 文章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5分)20. 你如何评价文章中的主要人物?请给出你的观点。

(10分)四、作文(共20分)21. 请以“我眼中的春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2020-2021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2020-2021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1.在下列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谭鑫培的唱腔,其感情上的描绘,尺寸上的操持,长短腔的安排,都是章法分明,。

《空城计》散板前六向用腔简捷,到第七句腔调迂回曲折,如行云流水,悦耳动听,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化境。

有时,耐人寻味;有时浓墨一挥,气象万千。

听之似乎无板眼之拘;细拍之则,意到神随,美不胜收。

A. 秋毫无犯淡妆浓抹丝丝入扣B. 秋毫无犯轻描淡写环环相扣C. 有条不紊轻描淡写丝丝入扣D. 有条不紊淡妆浓抹环环相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积累成语知识,并熟知成语题目设置的陷阱,比如成语色彩失当、对象误用、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毛病,本题中,第一处,秋毫无犯: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

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有条不紊:紊:乱。

形容有条有理,一点不乱。

这里说唱腔,应该是有条不紊。

第二处,淡妆浓抹:(1)指浓淡适宜,颜色很好看(多用来形容优美的风景、华丽的衣着)。

妆:化妆。

(2)浓艳和淡雅两种不同的装饰,也比喻浓丽和素雅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色。

轻描淡写:原指描绘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地着笔。

现多指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

这里形容唱腔,用的是轻描淡写的本意,和后面“浓墨一挥”形成对比。

第三处,丝丝入扣:丝丝:每一根丝;扣:织机上的主要机件之一。

织布时每条丝线都要从筘齿间穿过。

比喻做得十分细致,有条不紊,一一合拍。

环环相扣:一环接着一环,形容连接紧密。

此处的“扣”,是动词,义为套住或搭住。

环是圆圈形的物品,环与环相互套在一起,很牢靠,没有脱落之虞。

比如自行车的传动链条,就是“环环相扣”,一节与一节衔接得很牢固。

这里说唱腔应该是丝丝入扣。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积累成语知识,并熟知成语题目设置的陷阱,比如成语色彩失当、对象误用、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毛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班级姓名分数一、选择题(24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错误的一项是()A.恬然(ti n)苗裔(yì)伶俜(p ng)戍角(sh )B.守拙(zhu )纶巾(gu n)赍赏(jī)青衿(j n)C.修葺(qì)犬吠(f i)主簿(bò)暮霭( i)D.渚清(zh )敛容(li n)暧暧(ài)桑葚(sh n)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坚如磬石幽暗昏惑良辰美景此情无计可销除B.暮霭沉沉荠麦青青乍暖还寒出师未捷身先死C.窈窕淑女越陌度迁搔首踟蹰楼船夜雪瓜州渡D.抱薪救火革灭殆尽怀瑾握瑜别有忧愁暗恨生3.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觉(睡觉)时殷(震响)岩泉列缺(指闪电)B.左迁(贬官)胜却(胜过)阑珊(正浓)C.落木(秋天树木落叶)繁(增多)霜鬓伯仲(兄弟,引申为不相上下)D.玉砌(台阶)北顾(向北回头看)扬州路(道路)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抑本其成败之迹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B.举天下之豪杰举国欢庆C.其孰能讥之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恐美人之迟暮师道之不传也久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B.君既若见录渐见愁煎迫相见常日稀C.始适还家门处分适兄意适得府君书D.水石相搏嬉戏莫相忘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B自以为得其实C. 乱者四应,仓皇东出D.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7、下列句子中只有一个通假字的一项是()A、至莫夜月明一尊还酹江月B、彤管有炜,说怿女美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C、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暴秦之欲无厌D、当与秦相较来吾道夫先路也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词类活用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A、素善留侯张良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C、火尚足以明也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9.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类的一项是()A.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C.时人莫之许也 D.大王来何操10.下列诗句朗读音节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相见时/难别/亦难 B.念去去/千里/烟波C.便纵/有/千种/风情 D.元喜/草草,封/狼居胥11.对下列词句中用典所涉及的历史人物。

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②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③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④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A.①周瑜②诸葛亮③刘裕④杜牧⑤诸葛亮B.①诸葛亮②刘备③刘义隆④柳永⑤诸葛亮C.①诸葛亮②孙权③刘义隆④杜牧⑤诸葛亮D.①周瑜②诸葛亮③刘裕④杜牧⑤刘备12.下列诗句的空缺处,依次填入的一组恰当的字是( )A斜阳外,寒鸦万___,流水绕孤村。

B___花蛺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歀款飞。

C村色___人,爱花风如扇,柳烟成阵。

D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___。

A.只过迷寒 B.点穿撩寒 C.千伏逗暖 D.万止恼清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5题(9分)。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

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

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

"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

老夫前言戏之耳。

"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

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

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

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

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

权贵有嫌其出位,怒。

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

"贬江州司马。

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

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

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

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

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

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

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

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

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

自号醉吟先生,作传。

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

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

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

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

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

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

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

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

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

今尚存。

(本文有删节)【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

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

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13.对下列句子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权贵嫌其出位出位:越职行事。

B.居易累以忠鲠遭摈累:屡次。

C.与胡杲……李文爽燕集燕:通"宴",宴饮。

D.不赏艰难艰难:艰苦。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今尚存 B.乃放纵诗酒余之力尚足以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C.日相招致 D.与刘宾客齐名日削月割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

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

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第卷16。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5分)①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2分)。

②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

(3分)。

三。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9分)(一)菩萨蛮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7、(!)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分)(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4分)(二)评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8.有人认为这首词绝妙的是末句,请赏析(3分)19、默写(10分)(1).忧劳可以兴国,。

(2).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3)苏轼的《石钟山记》一文的主旨句是。

(4).《扬州慢》《梦游天姥吟留别》里都有描写月色的句子,请分别默写出完整一句。

《扬州慢》,,。

《梦游天姥吟留别》,。

五、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各题。

(12分)明月清泉自在怀贾平凹①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像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

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

可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

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②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好友。

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获得师长赞许。

再后来深入乡村,那儿有田园,却无松竹流泉;及上了华山、峨眉山,并且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乘江南渔舟,访溪边浣女,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着情结。

一段时间,于人世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林泉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

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

③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

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

人的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

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

"顶上的松月,足下的流泉以及座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

我不止一次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松树,也每年数次带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树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摧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

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

到头来,这风霜雨雪,这刀斧虫雀,统统化作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美情操的"胎盘"。

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襟?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去得逞又能怎样?!④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穷极物理,行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坦诚、执着、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

谁又能说不呢?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间的境遇。

"竹喧"也罢,"莲动"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是太多,而物质的欲望则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