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表上海高考作文评价与高中作文教学研修班

合集下载

2020年上海市高考优秀作文展评

2020年上海市高考优秀作文展评

2020年上海市高考优秀作文展评作者:姜有荣来源:《读写月报(高中版)》2020年第10期【文题】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⑴自拟题目;⑵不少于800字。

【题意解读】作文题由“材料”和“要求”两部分组成。

“材料”高度凝练,前一句话是多重条件限制的判断句,充满暗示性。

所谓“重要的转折”是指世事大变局、人生大转机,暗示现实,不避时事。

“世上”暗含时空:当下与过往、咫尺与天涯。

“许多”意即这种转折的普遍或多元;“意想不到”指猝不及防、难以预料。

第二句是选择性疑问句,指向性明确,以问句引发思考:“人对事物发展进程”的能动性有哪些?是“无能为力”还是“有所作为”?这种普遍存在的世事、人生的大“转折”出乎意料地“发生了”,无可回避,怎么办?表面似有疑问,实则指向非常明了。

儒家早已明示:“知其不可而为之。

”可为之,不可亦为之,彰显积极与努力,不失豪迈与悲壮。

当然,自强不息确实可敬可畏,倘若真是“无力回天”,强调审时度势、顺势而为,也应是不错的立意。

写作时,只要是基于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言之成理都是可取的。

命题充分保障了考生写作构思不受限制,非常有利于考生自然而然地进入理性思辨。

顺天之性,尽人事上海一考生“是一场风暴,一盏灯,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另一盏灯,使我们再分东西。

”《双桅船》中如是描述不确定性和出乎意料。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然而这绝非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的进程无能为力。

相反,人可以顺天之性而尽人事。

重要的转折往往指事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节点,在时间上前后相继,空间上承前启后。

于个人,或许是人生选择、择业契机。

于国家,或许是重大的公共事件,譬如疫情,不仅造成惨痛损失,也会对世界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意想不到,往往意味着人根据规律、理论,乃至直觉推测事物发展的进程,形成预见;而这一预见与事物发展的现实结果往往会产生偏差。

2019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点评

2019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点评

2019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点评
2019-06-07 14:35:46
点评人:杨帆
今年上海卷的高考作文题,还是延续了自2009年以来的材料作文的形式。

在主题内容上,也是体现出了上海的一贯特色,即关注人与世界(社会,自然,自我,他人)的关系,希望考生能够立足自身,打开眼界,全面辩证地去看待问题。

若说差异,与前两年对“同一现象”的不同认识和理解有所不同,与18年关注“人与人”(需要与被需要)的着眼点也有所改变,“中国味”,文化视野更宏大一些。

命题给出的材料,一眼看去,门槛并不高,“我”感受到了音乐的“中国味”,进而有意识地寻找“中国味”。

相信不少考生考前会准备很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素材,感觉手中有料,可以大书特书什么是中国味,如何来弘扬中国文化特色了。

但命题者预设的“思路”,并未到此止步。

“寻找‘中国味’”仅仅是表层,如何由现象到道理,由道理再来指导我们认识世界,这才是命题者在第二段材料给出的重点:“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

认识音乐的的中国味,到寻找各种(绘画,文学,建筑,民俗、语言……)中国味,关键是“如何认识”,即方法是什么。

上海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细则2023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及等级)

上海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细则2023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及等级)

上海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细则2023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及等级)很多高考考生不知道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写作文的时候做不到有的放矢。

1、上海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说明一、内容项(一)一等符合题意:凡是在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内行文的中心突出:凡是紧紧围绕主题构思行文的内容充实:凡是材料丰富,表现主题的思想健康:凡是思想倾向积极健康的感情真挚:凡是行文合情入理的(二)二等符合题意:凡是在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内行文的中心明确:凡是能围绕主题构思行文的内容较充实:材料能基本表现主题思想健康:凡是思想倾向积极健康的感情真实:凡是行文朴实,不造作(三)三等基本符合题意:尚能把握材料含义,但行文中有所游离中心基本明确:尚有中心,但部分材料游离中心之外内容单薄:虽有材料,但不足以表现主题思想基本健康:凡思想倾向基本符合道德规范的感情基本真实:行文有造作痕迹(四)四等偏离题意:仅抓材料中枝节意义行文中心不明确: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内容不当:所选材料不能表现主题思想不健康:凡思想观点有悖于现行法律和道德规范的感情虚假:行文矫揉造作注:1、内容评分以题意、中心、内容为重点,参照思想、感情在等内浮动2、四等卷中,凡各项均符合该等要求,字数800字以上,在3—5内给分,不是空白卷不给零分。

二、表达项(一)一等符合文体要求:文体特征明显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文脉畅通,段落划分恰当,衔接紧凑,过渡自然的语言流畅:能使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用词准确,句与句之间衔接自然,句式选择得当字迹工整:字迹工整,书写规范(二)二等符合文体要求:文体特征明显结构完整:有头有尾,分段合理语言流畅:文从字顺,有一到两处语病,但不影响语意表达字迹清楚:字迹较规范,易辨认(三)三等基本符合文体要求:有问题杂糅痕迹,但尚能分辨出文体类型结构基本完整:有头有尾,段落划分不够合理语言基本通顺:有三到四处语病,对语意表达并无很大影响字迹基本清楚:字迹不够规范,尚能辨认(四)四等不符合文体要求:不能辨认文体类型结构混乱:段落划分有严重缺陷,杂乱无章语言不通顺:语病多:语病达5处以上,影响了语意表达字迹潦草难辨:字迹潦草,难辨认,影响作文评卷注:1、表达项以文体、语言为重点,全面衡量,参照结构字体,在等内上下浮动2、四等卷中,凡各项指标均符合该等要求,字数满800,在3-5分内给分,不是空白不给0分3、注意文体意识。

最新!上海2020春季高考作文题出炉 (附名师点评+教师下水)

最新!上海2020春季高考作文题出炉 (附名师点评+教师下水)

最新!上海2020春季高考作文题出炉(附名师点评+教师下水)1月4日上午,2020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春季考试语文科目考试在全市19个考区70个考点顺利开考。

在全国,目前仅上海市保留了春考,与6月份的秋考并列。

“一年两考”成为上海高考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23所市属本科院校拿出了各自特色专业或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供考生填报,总招生计划数为2401人。

作为“新年第一考”,语文科目考试结束后,作文题目广受关注。

2020上海春季高考作文题写作。

(70分)有人说,没有事实的看法是空洞的,没有看法的事实是无力的。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想法。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上海专家名师点评黄荣华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黄荣华,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语文教师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者(2014年),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016年),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2016年),上海“高峰计划”教师(2018年)。

撰有《生命体验与语文学习》等著作和文章共500多万字。

教坛心语:学好中国话,走遍天下也不怕我觉得有三个大的角度可思考: 第一,观点来自事实,观点需要事实证明。

少说空话、套话、假话。

第二,所有的看法,都是源于对事物的认知,本质上说,“没有事实的看法是空洞的”这句话是“漂亮的”空话、假话、大话。

第三,“有人说,没有事实的看法是空洞的,没有看法的事实是无力的”,这“有人说”的两句话貌似对立的,其实不然。

两句话中“事实”完全可以不在一个情境之中。

前一句中的“事实”大体上可以从一般意义上理解,即以“事实”来证明观点;后一句说的“事实”则更多的时候是不成立的,因为所有的“事实”都是有力的,甚至可以说是最有力的——“事实”就存在那里,“事实”的存在就是最大的力量。

因此基本上可以说:“没有看法的事实是无力的”这句话是句不顾“事实”的“假话”。

鉴于上述理解,我认为今天上海春考作文题基本上是“说”“假话”。

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素材“2023年上海卷作文”应用解说

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素材“2023年上海卷作文”应用解说

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素材“2023年上海卷作文”应用解说(作文评析+设计思路+审题立意+范文展示+素材链接)一、真题回放(适用地区:上海)【上海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50分)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作文评析一、培根铸魂,引领精神成长教育是国家建设的基础,建设教育强国,加强创新性人才的自主培养,是强国兴教的重要任务。

青年人正在开启探索“陌生世界”的征程,正处于逐渐融入社会生活的关键阶段。

坚定积极乐观的理想信念,引导考生进行正确、深入的思考,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重点。

2023年上海高考语文写作题明确回应了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任务要求,引领考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省思个体生命与外在世界的关联、个体成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题目围绕作为天性的“好奇心”进行发问,启发考生继续深入思考,从而唤起考生的写作激情,引导他们联系实际,发现人们“乐意探索陌生世界”丰富的内驱力和原动力,充分体现出对青年人精神成长的关怀和引导。

二、启智增慧,倡导真情实感“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切合青年考生的心智发展、思考兴趣和思维特点。

一方面,“乐意”“探索”“陌生世界”“好奇心”等词语、概念都是语文课业学习中的常识基础,是考生们耳熟能详的;另一方面,这一问题本身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也十分贴近,真正做到了“我手写我心”,发挥个人智慧,写出真情实感。

具体来看,考生在开阔的思考空间中,将感性所悟与理性所思相结合,将人文艺术与自然科学相联系,凡古往今来种种“陌生世界”,个体成长过程中的具体经验,都可以成为写作的对象和素材。

题目的丰富内涵使考生在写作时能够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理可讲,人人都有“用武之地”,还能够充分呈现其思维品质和人文素养。

不仅符合选拔性考试的要求,而且对于促进考生个体成长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评析及满分作文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评析及满分作文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评析及满分作文6月7日上午,2019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文化考试(以下简称“高考”)语文科目考试结束后,市教育考试院第一时间公布了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

考试结束后,市教育考试院邀请相关专家对作文题目进行了评析。

大家一致认为,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引领开放的文化视野,引领对文化的自我辨识,更引领对认识事物方法论的思考。

一、立意高远题目先呈现一个例子,再提出写作要求。

从结构上看,与以往的材料题保持一致,但立意大气高远,富有现代气息,体现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要求,体现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表现出人格内在教育与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机统合,更能引导青少年重德铸魂,健康成长,做一个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有着蓬勃中国心的中国人。

命题意蕴丰厚,立足优秀文化根脉,在全球视野中凸显中国价值,将包蕴着爱国情愫的韵律与全球视野中的现实问题思考加以结合,实现育人理念。

既有上海作为国际性文化都市的在地化特征,更指向了全球视野中如何加强中国优秀文化的认知与传播的新时代任务。

二、视野开放“倾听不同”引领开放的文化态度。

材料中的“倾听不同”是“开放”的态度,“感受”“更有意识”以及“寻找”则分别是“开放”的方式、过程与思考。

有开放就有比较,有比较就有认同,有认同就有认识的深化。

“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体现了命题的开放性。

“中国味”就是中国文化味,内涵丰富,选材面广。

内容可以写音乐,也可以写美食、绘画、建筑、文学等。

从文化特色,到人格个性,到生活特性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味”的具体内涵来抒写。

“如何认识事物”体现认识的开放性。

考生可以从认识的对象、视角、方法、价值等多方面去进行自主性思考。

比如认识哪些事物、事物有哪些价值以及如何认识等,给写作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三、思维深化题目考查了考生对于材料的理解和提炼能力,继而考查独立思考与综合应用的具体写作能力。

上海高考语文优秀作文选评

上海高考语文优秀作文选评

2008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选评6月20日,2008年上海秋季高考阅卷工作结束。

在今年这样一个特定时期举行的高考,上海作文题引导考生把视线转向“他们”,在全国各地20多个作文题中,被网友公认为“最适合发挥的作文题”之一。

上师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彭世强说,“他们”的范围十分宽泛,抗震救灾是可选的一个题材,其他可纳入笔端的内容包罗万象。

题目: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

(2)不要写成诗歌。

(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我知道他们一定在外面等着。

他们不像母亲们那样焦急地聚坐在一起,谈天谈地。

他们一定就那么静静坐在角落旁,抽着根烟,不时看着这学校的大门,微微磕一下眼,考虑着自己的孩子是否一切顺利。

他们不说话,只抽着那危害了他们一辈子的烟,粗糙的指间有着烟熏的痕迹,脸上刻着令人生疼的岁月印迹。

他们,是父亲。

我们都体会过,小时候最爱的还是他们。

他们什么都会,会骑着那“吱呀”的老坦克,戴着我们去天南海北;他们会抓蚱蜢和金龟子,然后让我们骑坐在肩头,到处炫耀我们的成果;他们会在六一节的时候,带着我们往人群堆里挤,在已经闷热的天气里,排着长长的队坐过山车。

我们从不担心会受伤,因为他们无比强大,好似棵树,生扎我们心里。

即使我们只知道儿童节与母亲节,即使我们有悄悄话只跟母亲说,即使我们从未对他们说过爱。

他们依然无欲无求,用极少的语言云表达他们那温暖的爱。

我们如今是否知道他们的生日?知道他们的鞋码?知道他们最大的心愿?……也许我们只知道自己,知道他们会烧我们最爱吃的菜,知道他们会在我们的生日时送来最贴心的礼物,知道他们要我们好好读书……他们的伟大与爱是默默的。

他们会在母亲焦急打电话找晚回家的我们时,默默地在小区门口等我们,我们一定看到了。

他们会在我们摔倒时,默默站在旁边说着:“自己起来。

”我们一定看到了。

他们让自己坚强而无私。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评析及满分作文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评析及满分作文

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评析及满分作文6月7日上午,2019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文化考试(以下简称“高考”)语文科目考试结束后,市教育考试院第一时间公布了201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

考试结束后,市教育考试院邀请相关专家对作文题目进行了评析。

大家一致认为,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引领开放的文化视野,引领对文化的自我辨识,更引领对认识事物方法论的思考。

一、立意高远题目先呈现一个例子,再提出写作要求。

从结构上看,与以往的材料题保持一致,但立意大气高远,富有现代气息,体现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要求,体现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表现出人格内在教育与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机统合,更能引导青少年重德铸魂,健康成长,做一个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有着蓬勃中国心的中国人。

命题意蕴丰厚,立足优秀文化根脉,在全球视野中凸显中国价值,将包蕴着爱国情愫的韵律与全球视野中的现实问题思考加以结合,实现育人理念。

既有上海作为国际性文化都市的在地化特征,更指向了全球视野中如何加强中国优秀文化的认知与传播的新时代任务。

二、视野开放“倾听不同”引领开放的文化态度。

材料中的“倾听不同”是“开放”的态度,“感受”“更有意识”以及“寻找”则分别是“开放”的方式、过程与思考。

有开放就有比较,有比较就有认同,有认同就有认识的深化。

“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体现了命题的开放性。

“中国味”就是中国文化味,内涵丰富,选材面广。

内容可以写音乐,也可以写美食、绘画、建筑、文学等。

从文化特色,到人格个性,到生活特性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味”的具体内涵来抒写。

“如何认识事物”体现认识的开放性。

考生可以从认识的对象、视角、方法、价值等多方面去进行自主性思考。

比如认识哪些事物、事物有哪些价值以及如何认识等,给写作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三、思维深化题目考查了考生对于材料的理解和提炼能力,继而考查独立思考与综合应用的具体写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