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大纲与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比较

语文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比较从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诸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下面谈谈我的学习体会。
大纲亦称课程标准或课程纲要,它是学科之“纲”。
语文教学大纲的主要任务是:确认学科的性质和任务,规定语文学科的总的目的、要求和分阶段或分年级的目的、要求,提出语文学科的基本内容和语文教材编写原则,明确语文学科教学的基本方法和考试标准等。
新中国成立之后,每次大纲的调整均产生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教育的发展水平,决定于当时国家对未来人才之要求。
每次大纲都曾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语文教学改革起到过一定的促进作用。
目前,在知识经济加速到来,全球经济竞争日趋剧烈的国际形势下,国家的发展愈需要教育的发展水平,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大量的创新人才。
加快基础教育改革的速度已成为共识,因此,语文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诸方面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对语文教学的需要,用课程标准来替代大纲就显得尤其的必要了。
指导思想的转变教学大纲主要是面对教师,给教师提供教与学的内容纲要;课程标准主要是面对学生,给师生提供学生学习结果的纲要。
在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等部分中,使用的行为动词如“指导、使、开拓、发展、激发、培养、传授、训练、重视、提高”等,其动作行为的主语部分都是教师;而课程标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度的表述里,通篇所使用的大量行为动词,其主语部分基本是学生。
教学目标的转变大纲提出的“目的、要求”是语文教学的最高要求,目的是完全预定的,“目的”表示注重结果,同时有封闭化、简单化的弊端;课标提出的“目标”是基本要求,不再是完全预定的,而且,目标表示注重过程,同时强调开放性、灵活性;有清晰的一面,有模糊的一面;有一定的精确性,亦有不精确性。
如对识字量,阅读总量,背诵古诗文篇目的规定,作文次数是精确的量化。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与《语文课程标准》对比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学校各门学科的目的的任务、教材纲目和教学实施的指导性文件。
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各门学科的知识、能力的范围和结构,体现了国家对各科教材与教学的基本要求,反映了各门学科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
教学大纲一般有说明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每门学科的教学大纲既是本门学科的课程标准,又是本门学科教学的基本。
教学大纲有四个方面的功能即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的依据,是进行教学的依据,是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依据,是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依据。
一、建国以来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建国至今,我国一共颁布了一个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五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他们是1952年《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修订草案)》,1956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1963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86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
(一)1956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由说明和“教学大纲”两部分组成。
这部大纲是学习苏联的产物,它的特点:第一,专辟一部分讲汉语教学,让儿童在语言实践中认识和运用语言规律等对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语言教学有指导意义。
第二,阅读教学采取讲谈法,把语文课讲的详而又详,这对加强阅读教学有重要作用,但是也有不利的一面,导致了后来把语文课讲成文学课、阅读教学进行串讲串问,繁琐分析课文内容的弊端。
但它还是一部很有特色的教学大纲,也是迄今为止最详尽的教学大纲。
(二)1963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这部大纲的特点是:(1)明确提出“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
”第一次明确了语文学科这一工具性的特点,回答了语文学科的性质问题。
(2)强调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重视“双基”是1963年大纲的又一显著特点。
大纲规定,在小学阶段“使学生认识3500个常用汉字”,“在一二年级教学生掌握半数左右”。
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的区别

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的区别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颁布的教育方针和教学计划制定的小学语文课程的带有法律意义的文件。
课程标准以准则的形式,规定了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教学目标、任务、要求、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教材编写的体系和结构,同时提出对教学的原则要求。
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的依据,进行教学的依据,评估学生学习成绩的依据,同时也是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于1950年颁发了第一部《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而从1956年开始到1992年间,连续颁发了5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直到2001年又改名为《语文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都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指导课程编制和教育活动的文件。
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法律的效应。
在建国以后将近50年的时间,广大语文教师已经习惯了“教学大纲”这一名称,进入21世纪以后,为什么要重新恢复语文课程标准这一名称,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在其名称解说和功能内容上究竟有何区别?1.从浅表层次看,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名称的变化和政治形势有关。
解放以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受欧美国家特别是美国影响比较大,因为欧美国家的这类文件叫做课程标准,因此我国也称为课程标准。
1950年颁发的第一部《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沿用的还是解放前遗留下来的习惯名称。
从50年代初期开始,苏联的教育理论和学科教学经验被大量地引进,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名称自然而然地要和苏联接轨,因此1956年就按苏联的习惯改称“教学大纲”。
从1956年到1992年的36年时间里,国家教育部一共颁发过5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到了2001年,又重新启用“课程标准”的名称,颁发了新世纪第一部课程标准。
2.从深层原因看,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学大纲名称的变化,实质上表达的是对语文课程内涵和外延认识的变化。
“课程”和“教学”历来是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两个基本领域。
什么是“课程”?根据辞海的解释,广义的课程是指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而确定的教学内容的范围、结构和进程安排。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

第一章 划时代的变革
第一章重难点
前言 1.21世纪基础教育语文课程的纲领性文件 2.《语文课程标准》的特点
一、在反思中探索 1.错误语文教育理念的流毒 2.关于语文课程功能和性质的讨论
二、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1.信息化 2.全球化 3.个性化
前言
前言
(一)21世纪基础教育语文课程的纲领性文件
1.文件名称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语文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
课程知识框架
小学语文 教学研究
第一章 划时代的变革 第二章 课程功能的转变 第三章 课程性质的对比 第四章 新的课程理念 第五章 新的目标体系 第六章 汉语拼音教学的对比 第七章 识字写字教学的对比 第八章 阅读教学的对比 第九章 写作教学的对比 第十章 口语交际教学的对比 第十一章 崭新的语文综合性学习 第十二章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 第十三章 课程评价的对比
第一章小结
前言 1.21世纪基础教育语文课程的纲领性文件(《语文课程标准》) 2.《语文课程标准》的特点(时代性;人的发展;工人二性;课程改革方向)
一、在反思中探索 1.错误语文教育理念的流毒(王元化、施蛰存、许纪霖的批评) 2.关于语文课程功能和性质的讨论(杨东平、夏中义的批评)
二、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1.信息化(学会学习;处理信息) 2.全球化(开放视野;多元化文化意识) 3.个性化(促进人个性的发展)
语文教育出现许多不合规律的行为: 2.施蛰存的批判 语文教育背离传统(作文、背书),没用的作业过多。
3.许纪霖的批判 学习任何语言都应从语感学期,而不是无用的规则(词性、修辞、语法结构)
一、在反思中探索
(二)关于语文课程功能和性质的讨论
语文教学大纲与语文课程标准区别与联系

6
着眼于眼前的达成要求
着眼于未来,规定了基本要求
7
强调知识和技能目标
关注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8
学科中心
内容突破学科中心,精选为终身学习打基础的内容
9
强调教师的教
侧重于学生的学
10
单一,注重结果
课程评价多元化
11
机械
留有创造空间
语文教学大纲与语文课程标准区别与联系
宿州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系李本军
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
1
以教师教学工作为重点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2
侧重知识技能的获得
关注基本素质的全面提高
3
是教学实现的“预期目标”
是多数学生能达到的“最低标准”
4
教学内容纲要和教学工作的提示
学生学习结果与过程的表述
5
直接的、统一的、刚性的“控制”
语文教学大纲与语文课程标准区别与联系宿州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系李本军教学大纲课程标准1以教师教学工作为重点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2侧重知识技能的获得关注基本素质的全面提高3是教学实现的预期目标是多数学生能达到的最低标准4教学内容纲要和教学工作的提示学生学习结果与过程的表述5直接的统一的刚性的控制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规范6着眼于眼前的达成要求着眼于未来规定了基本要求7强调知识和技能目标关注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8学科中心内容突破学科中心精选为终身学习打基础的内容9强调教师的教侧重于学生的学10单一注重结果课程评价多元化11机械留有创造空间
第三章语文教学大纲与语文课程标准

第三章:语文教学大纲与语文课程标准教学目的: 了解我国语文课程设置情况,学习现行语文课程标准教学重点、难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现行语文课程标准教学方法: 讲述、自学课时:3课时第一节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一、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联系与区别课程标准又称课程纲要。
解放后我国曾长期使用是类似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大纲”(或“学科教学指导纲要”)。
1、首先表现在前言部分,课程标准对每一学科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作了定性描述,阐述了本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对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作了详细的说明,便于教材编写者和教师整体把握课程。
2、课程目标: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用尽可能清晰的行为动词所阐述的本门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学段目标。
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
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要求。
3、最突出的特征是,规定了未来国民素质的目标要求。
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在使用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某项技能是否形成。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课程标准规定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各学科应达到的标准以及内容框架。
学科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各学段安排构成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
另外,对教材编写、教学要求、教学建议、教学评价等也都作出相应的规定和要求。
语文教学大纲与语文课程标准区别与联系

6
着眼于眼前的达成要求
着眼于未来,规定了基本要求
7
强调知识和技能目标
关注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8
学科中心
内容突破学科中心,学
10
单一,注重结果
课程评价多元化
11
机械
留有创造空间
语文教学大纲与语文课程标准区别与联系
宿州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系李本军
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
1
以教师教学工作为重点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2
侧重知识技能的获得
关注基本素质的全面提高
3
是教学实现的“预期目标”
是多数学生能达到的“最低标准”
4
教学内容纲要和教学工作的提示
学生学习结果与过程的表述
5
直接的、统一的、刚性的“控制”
语文教学大纲与语文课程标准

思考与讨论 1.建国以来,语文大纲的发展轨迹 2.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 3.语文大纲与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区别
第一节 建国以来的语文教学大纲
建国以来,语文教学大纲经历了探求、确立、 改革、发展四个阶段,它的发展轨迹,反映出语文 界的教学作者和理论工作者们对语文教育规律的认 识,逐步由肤浅走向深刻,由片面走向完善。
2019年5月27
感谢你的观看
7
第三节 语文新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的区别
语文新课标与2000年教学大纲的比较
案例分析
根据《一堂没有备的课》(《中学语文 教学》,2004年第7期)实录,进行思考 与讨论,分析这堂课的优劣,并谈谈自 己对这堂课的看法。
技能训练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全面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自然包括提高学生的 人文素养,所以,新课标特别加强了对“情感、 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的要求。请你以一篇 课文的教学设计为例来具体说明,在阅读教学 中怎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一阶段:探求时期(1949年—1958年上半年) 第二阶段:确立时期(1958年下半年—1966年) 第三阶段:改革时期(1978年—1990年) 第四阶段:发展和深化改革时期(1990年至今)
2019年5月27
感谢你的观看
2
第二节 语文课程标准
一、什么是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按照教学计划,用纲要 的形式来规范语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语文教材编写、 语文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估语 文课程的基础。
2019年5月27
感谢你的观看
3
二、语文课程标准的组成
语文新课程标准包括“前言”、“语文课程目标”、 “课程实施建议”,此外还有附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三,确定了初、高中的基本课文篇目。
1988年11月,《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 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
❖ 第一次将小学和初中课程统一设计。同年,颁发了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语文教学 大纲(初审稿)》。
❖ 着眼于素质教育,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强调读写听说能力的全面提高;强调语文能力的训 练,强调发展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应用能 力。
(1)1-9年级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 B、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包含丰富的人文内涵,很强 的实践性,重在把握学习母语的方式,还有根据汉语汉字的 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对词语的结构、含义、用法作整体把握的 能力。
❖ C、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针对过去 的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提出来的,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走向知识,有利于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但 这种学习方式并不完全排斥接受学习,二者应结合使用,优 势互补。
❖ 注重了读写听说能力的全面提高和良好语文行为习 惯的早期培养,教学内了某些新意,有较高的质量。
第四阶段:发展和深化改革时期 (1990年至今)
❖ 1992年6月,便正式出版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试用)》本和《初级中学语 文教学大纲(试用)》本。
二、语文课程标准的组成
❖ “前言”、“课程目标”、“实施建议”、附 录。
(一)前言
❖ 1、课程性质与地位 ❖ 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 地位:语文课程是学生知、情、意、能健全和谐发展的重要
基础,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高中语文课程 应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 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 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 第四,就教学内容而言,要求要“具备比较完备的语文知 识”,规定要建立由一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文言文 递升到比较复杂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读写教学体系。
1986年修订
❖ 第一,充实了教学目的。增加了以下内容:培养健 康高尚的审美观,培养初步的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培养听说能力,发展学生智力。
(1)1-9年级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 D、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针 对过去的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部各部份 之间割裂封闭的状况提出来的,所谓开放而有活力, 就是强调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 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拓宽学语文、用 语文的天地。
(2)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 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 学大纲(供试验用)》
❖ 2000年3月,教育部对1992年试用本作了修订,颁 布了试用修订版教学大纲。
❖ 2002年4月在2000年大纲的基础上颁布了《九年义 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初级中学语 文教学大纲》、《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学大纲》。
❖ 重点:语文课程标准 ❖ 难点: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第一节 建国以来的语文教学大纲
❖ 第一阶段:探求时期(1949—1958上) ❖ 第一、注意到学科所具有的工具性质 ❖ 第二、注意了思想性 ❖ 第三、注意了知识性 ❖ 第四、注意了能力与习惯的培养 ❖ 第五、注意了教法 ❖ 第六、注意了课外阅读
第二阶段:确立时期(1958年下—1966年)
❖ 1958年以后,教育战线受到大跃进影响。语文被认为是“反 映社会现实,进行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的有力工具”,语文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用总路线精神教育学生”,“兴无灭 资”,由于思想教育强调过分,语文训练并未得到重视,因 此语文教学质量大幅度滑坡。
❖ 1963年5月,教育部公布施行建国以来第一个《全日 制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明确了以“教 学为主”的原则,强调“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 事各项工作的基本工具”。把语文学科的地位和性 质,通过教育文件的形式,作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
2、课程的基本理念
❖ (1)1-9年级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 A、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
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 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 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语文素养的提法涵盖了 以上种种内容,较之过去语文能力的提法更具有包容性,更 能体现新课程新在以学生的知、情、意、能健全和谐发展为 本的精神。
❖ A、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 的育人功能。
❖ 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 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 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 识自我、规划人生,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 作的需要。
第二节 语文课程标准
❖ 一、语文课程标准
❖ 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按照教学计划,用纲要的 形式来规范语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语文教材编写、语文 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估语文课程 的基础。
❖ 1999年开始研制,2001年9月正式走入三十八个国家级实验 区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及稍后相继出台的 《普通高中语课程标准》,它体现了新时期国家对语文教学 的指导思想和规格要求。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法规性,因此, 教材的编写、教学的实施、教学的评价等都必须遵循新课程 标准的规定。
第三阶段:改革时期(1978年— 1990年)
❖ 1978年、1986年、1990年。 ❖ 1978年大纲 : ❖ 第一,语文科的性质:由“基本工具”改为“基础工具”
❖ 第二,语文科的思想性和工具性的关系:不再提“文道结 合”,而提出语文课的读写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辅相成
❖ 第三,就语文科的教学目的而言,强调培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