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结
乡土情结考试题及答案

乡土情结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乡土情结是指个体对于自己出生或成长地的深厚情感和依恋。
以下哪项不是乡土情结的表现?A. 对家乡的自然风光和文化传统的怀念B. 对家乡美食的思念C. 对家乡的经济发展的漠不关心D. 对家乡方言的认同和使用答案:C2. 乡土情结在文学作品中常被用来表达什么主题?A. 爱情B. 亲情C. 乡愁D. 冒险答案:C3. 乡土情结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A. 个人经历B. 社会文化C. 家庭背景D. 以上都是答案:D4. 乡土情结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有何影响?A. 有负面影响B. 有正面影响C. 没有影响D. 既有正面也有负面影响答案:D5. 乡土情结在现代社会中是否仍然重要?A. 不重要B. 重要C. 只在某些地区重要D. 只在某些人群中重要答案:B6. 乡土情结与民族认同感之间的关系是什么?A. 无关B. 相反C. 相辅相成D. 相互排斥答案:C7. 乡土情结的产生与个体的哪个阶段经历有关?A. 童年B. 青少年C. 成年D. 老年答案:A8. 乡土情结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意义是什么?A. 阻碍全球化进程B. 促进文化交流C. 保持文化多样性D. 无关紧要答案:C9. 乡土情结对于个体的社会行为有何影响?A. 促使个体更加保守B. 促使个体更加开放C. 没有明显影响D. 取决于个体的具体情况答案:D10. 乡土情结在现代社会中如何被重新诠释?A. 被遗忘B. 被批判C. 被保留D. 被重新赋予新的意义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乡土情结可能包含哪些情感元素?A. 怀旧B. 安全感C. 归属感D. 优越感答案:A、B、C2. 乡土情结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挑战包括哪些?A. 城市化进程B. 文化全球化C. 人口流动D. 科技发展答案:A、B、C、D3. 乡土情结对于个体的积极影响可能表现在哪些方面?A. 增强社会凝聚力B.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C. 促进文化传承D. 增加经济收入答案:A、B、C4. 乡土情结与以下哪些因素有关?A. 地理环境B. 社会经济状况C. 历史背景D. 教育水平答案:A、B、C、D5. 乡土情结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可能有何差异?A. 表现形式不同B. 情感强度不同C. 社会评价不同D. 影响范围不同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乡土情结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
乡土情结外文文献

乡土情结外文文献Rural Roots: An In-Depth Look at the Rural Love乡土情结是一种特殊的感情纽带,与乡村文化和家乡情结紧密相关。
这种强烈的情感反映了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乡村生活的执着追求。
尽管现代城市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和福利,但许多人仍对自己在乡村度过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充满怀念和钟爱。
乡土情结源于乡村文化,人们对于传统的文化元素、习俗和禁忌都充满着敬畏和热爱。
这些文化元素不仅反映了当地人的信仰和价值观,也体现了地区的历史和群体的认同。
人们会从家长、长辈和村民中学习到这些文化元素,然后将其传承给下一代。
乡村生活也是乡土情结的重要来源。
与都市的繁忙节奏不同,乡村生活充满着宁静、舒适和自然的美。
农民的劳动和耕作,四季的变化和不同的天气条件都对乡村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人们在这个环境下长大成人,养成了许多与乡村生活密切相关的习惯和偏好。
这些习惯和偏好也成为了乡土情结的一部分。
乡土情结不仅是人们对家乡的热爱,也是对于群体认同和地域特色的强烈表达。
在流动和多元的现代社会,乡土情结成为很多人重建自我认同和寻找情感归属的途径。
人们通过乡土情结来寻找自己的根和家,表达自己对于文化、历史和环境的热爱和追求。
乡土情结的存在也反映了乡村发展和文化的重要性。
乡村不仅是一个地理位置,更是一个生态、文化和社会系统。
乡村文化是地方特色的象征,也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促进乡村发展是现代社会面临的重要任务。
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处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系,保护乡村文化,促进乡村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话题。
乡土情结作为人们的热爱和追求,是城乡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我们应该坚定地保持对于乡土文化和乡村生活的热爱和信仰,同时也努力发掘和挖掘乡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为乡村发展和文化创新贡献我们自己的力量。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论鲁迅小说中的乡土情结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他的小说作品以批判社会现实为主题,同时也表现出了浓郁的乡土情结。
鲁迅的乡土情结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鲁迅的小说中描写了乡村的自然景色和乡愁情怀。
在他的小说《故乡》中,通过对乡土的描写,展现了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小说中主人公李维桢离开故乡北京去上海留学,他对故乡的探望和思念让他陷入了一种疑惑和痛苦中。
小说通过对北京的各个地方、历史和文化的描写,揭示了主人公对乡土的情感纽带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鲁迅的小说中展现了乡村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小说《药》中,鲁迅描写了一个乡村中药店的故事,通过主人公满福的行为和乡亲们的互动,展示了一个农村社会的真实面貌。
小说中的各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故事,他们之间既有亲情、友情,也有权力和金钱利益的纠葛。
通过对这些人际关系的描写,鲁迅让读者看到了乡村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情冷暖。
鲁迅的小说中体现了浓厚的乡土情结。
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乡愁情怀的描写,以及对乡村社会中人际关系和压迫的展示,他展现了对乡土的眷恋、对乡村社会的关注和对农民命运的思考。
鲁迅的乡土情结不仅丰富了他的作品内容,同时也体现出他对中国乡土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乡土情结(课文鉴赏)

乡土情结(课文鉴赏)乡土情结(课文鉴赏)全文共七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话题,说明什么是“乡土情结”。
这一段多处引用古诗,引导读者去想象具有特定意义的场景及体现乡土之思的具体行为表现,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思乡情结的久远。
第二部分(第2—6段):按人生成长的时间顺序写乡土情结的形成、发展、表现及升华。
可分为三层。
第2段为第一层:从人的成长角度写乡土情结的由来。
第3至第4段为第二层:写人因远离故乡而引发思乡之情。
第5、6段为第三层: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和空间的阻隔而褪色,既照应前文,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第三部分(第7段):归结全文,点明主旨,升华主题。
一方面,作者强调乡土之恋会消失;另一方面,又鼓励在祖国强盛的时代应有大展宏图的志向,极富时代气息。
【语篇脉络梳理】语篇品读一、重点语段品读全文共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话题,说明什么是“乡土情结”。
[品味]这一段多处引用古诗,引导读者去想象具有特定意义的场景及体现乡土之思的具体行为表现,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思乡情结的久远。
注意“魂牵梦萦”这个词。
[体会]以诗入题引出乡土情节,文笔生动自然,同时以诗涵盖主旨,提纲挈领,脉络清晰。
第二部分(第2—6段):按人生成长的时间顺序写乡土情结的形成、发展、表现及升华。
可分为三层。
第2段为第一层:从人的成长角度写乡土情结的由来。
[品味]“童年的烙印”在人们乡土情结的形成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所谓“童年的烙印”就是童年时代留给人们的那些最深刻的记忆。
结尾的两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童年的烙印”与自己不可分割的特点。
此段中“乡土中的一山一水,……不可分割。
”连用了16个“一”字,既体现了作者的语言功力,也表达了作者对乡土的深厚感情。
[体会]在这一段中,作者认为“童年的烙印”包括父母亲族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3至第4段为第二层:写人因远离故乡而引发思乡之情。
《乡土情结》

字音 ng 魂牵梦萦( yí ) 忐忑( tăntè )不安 悠邈 ( miăo ) 田塍( ché )篱角 ng 濡( rú )染 发轫 ( rè ) n o 濠水( há )
三匝 ( zā ) 铩( shā )羽而归 谪居 ( zhé ) 含辛茹( rú )苦 桑梓 ( zĭ ) 蕞尔( zuì ) n 翰苑( yuà ) 搭讪( shà ) n
饮酒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生活在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嚣喧。你问我何能如此,
心灵清远地自静偏。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 的南山映人眼帘。山气氤氲,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 更兼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达,欲 要说明却又忘记了语言。
霍去病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汉代大将霍去病,在抵御匈奴侵扰获得一些胜利后, 汉武帝为表彰他的功勋,要为他建造华丽宅邸,毅然 拒绝。 —— 表现了惦念国家安危,先国后家的精神。
南园(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 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
【赏析】连续用反问语气:男儿何不佩带吴钩去收取 关山五十州(当时藩镇割据中央不能掌管地区)呢?请君到 凌烟阁上去看看那些功臣中封过万户侯的有哪一个是 书生呢?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 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牡丹亭· 惊梦》
【说明】杜丽娘于“姹紫嫣红开遍”之时,看到了 “断井颓垣”,想纵是“良辰美景”,也难抵韶光 易逝,真切表现出生命的美好与短暂。
【 洛阳秋风】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乡土情结

旅次朔方
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 这是一首写羁旅愁情的七绝。
前二句写久客并州的感触。作者客居并州已十年, 十年是一个很长的时间,所积累起来的乡愁,对一个异 乡客居的人来说,是煎熬得够难受的,“归心日夜忆咸 阳”,深刻地表现了作者日夜思乡的愁苦心情。 可是,命运好象与诗人作对似的,他非但不能回咸 阳,反而又踏上更遥远的征程。 后二句接着写北渡桑乾河后的心情。桑乾河离并州 二百余里,由此北行,便是荒寒的朔漠地带,这对诗人 来说,无异于是远去天涯,这思乡之情,变得更为深重 了。
第六节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 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 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 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
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 用和好处。
①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 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 而褪色。
②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 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升华了乡土情 结的内涵。
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柯灵早年
辗转各地,饱受战争与灾难的离乱 之苦,对家园之思有特别的体会。 因此,在《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 之际,柯灵怀着真挚深厚的情感写 下了《乡土情结》这篇散文。
乡土情结
柯灵
注意读准下列字音: ng 魂牵梦萦 yí 忐忑不安 tǎn tè 怯生生 qiè miǎo 悠邈 铩羽而归 shā 谪居 zhé 发轫 rè n n 翰苑 yuà
渡汉江①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②。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解】 ①汉江:即汉水,这里指流经湖北襄 阳附近的一段汉水。②岭外:五岭以南的地区, 即今广东、广西一带。 【评析】此诗为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 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时所作。诗人被贬岭外家中 音讯早已中断,漫漫严冬过去又经历一个春天。 战祸频仍,父母年迈,都使诗人归心似箭。可是, 离家越近,越怕听到不好的消息。“怯”、“不 敢”,将欲问又不敢问,复杂微妙的心理极真切 地表达了出来。
乡土情结(课文鉴赏)

乡土情结(课文鉴赏)全文共七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话题,说明什么是“ 乡土情结”。
这一段多处引用古诗,引导读者去想象具有特定意义的场景及体现乡土之思的具体行为表现,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思乡情结的久远。
第二部分(第2—6段):按人生成长的时间顺序写乡土情结的形成、发展、表现及升华。
可分为三层。
第2段为第一层:从人的成长角度写乡土情结的由来。
第3至第4段为第二层:写人因远离故乡而引发思乡之情。
第5、6段为第三层: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和空间的阻隔而褪色,既照应前文,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第三部分(第7段):归结全文,点明主旨,升华主题。
一方面,作者强调乡土之恋会消失;另一方面,又鼓励在祖国强盛的时代应有大展宏图的志向,极富时代气息。
【语篇脉络梳理】语篇品读一、重点语段品读全文共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话题,说明什么是“乡土情结”。
[品味]这一段多处引用古诗,引导读者去想象具有特定意义的场景及体现乡土之思的具体行为表现,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思乡情结的久远。
注意“魂牵梦萦”这个词。
[体会]以诗入题引出乡土情节,文笔生动自然,同时以诗涵盖主旨,提纲挈领,脉络清晰。
第二部分(第2—6段):按人生成长的时间顺序写乡土情结的形成、发展、表现及升华。
可分为三层。
第2段为第一层:从人的成长角度写乡土情结的由来。
[品味]“童年的烙印”在人们乡土情结的形成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所谓“童年的烙印”就是童年时代留给人们的那些最深刻的记忆。
结尾的两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童年的烙印”与自己不可分割的特点。
此段中“ 乡土中的一山一水,……不可分割。
”连用了16个“一”字,既体现了作者的语言功力,也表达了作者对乡土的深厚感情。
[体会]在这一段中,作者认为“童年的烙印”包括父母亲族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3至第4段为第二层:写人因远离故乡而引发思乡之情。
第3段从年少离家写起,写了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些人仗着年少气盛,告别家乡“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另一种是多数人,是“ 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是“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
乡土情结读后感

乡土情结读后感乡土情结,是一种对故乡、家乡的深深眷恋和热爱。
它是一种情感,是一种对家乡土地、风俗、文化的热爱和依恋。
当我们远离故乡,思念家乡的时候,乡土情结就会被唤醒,让我们对家乡的记忆更加深刻和珍贵。
读《乡土情结》,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乡土情结的力量和魅力。
这本书通过描述作者对家乡的深情眷恋,让我对乡土情结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在书中,作者通过对家乡的描绘,让我仿佛看到了家乡那片熟悉的土地,那些朴实的人们,那些古老的乡村风物。
这些都让我对家乡的记忆变得更加清晰和真切。
我仿佛回到了童年时代,那个在家乡田间玩耍的小孩,那个在家乡小巷奔跑的少年,那个对家乡充满向往和憧憬的青年。
乡土情结,是一种深深的眷恋和依恋。
它让我们对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充满了感情。
每一次回到家乡,都会让我们感到一种莫名的幸福和满足。
因为家乡是我们成长的地方,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家乡,来到了陌生的城市生活和工作。
这时,乡土情结就会被唤醒,让我们对家乡充满了向往和思念。
我们会怀念家乡的美景,怀念家乡的亲人,怀念家乡的乡音。
每一次回到家乡,都会让我们感到一种莫名的亲切和温暖。
乡土情结,是一种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家乡的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灵魂。
它包含着丰富的民俗风情,悠久的历史传统,深厚的人文底蕴。
我们要珍惜家乡的文化,传承家乡的传统,让乡土情结成为我们前行的力量和动力。
读完《乡土情结》,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乡土情结的重要性和价值。
它让我们不忘初心,牢记家乡的情感,珍惜家乡的文化,传承家乡的精神。
让我们永远怀抱着一颗乡土情结的心,永远热爱着我们的家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情结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2.体会“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
3.体味散文的语言艺术,鉴赏文本的意蕴美。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为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
2.了解本文大量引用的诗文的意图。
三、教学方法:教师做好课前预习指导工作,学生在感知文本、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进
行解读,课堂上师生、生生间进行交流。
四、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走进“大师”
(一)走进作者
柯灵(1909—2000),原名高季琳,浙江绍兴人。现代作家。少时因家贫失学,靠刻苦
自学,走上了文学道路。1925年,在绍兴小学任教。1926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妇
女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叙事诗《织布的女人》。1930年任《儿童时报》编辑。1931
年冬到上海。从此,除1948年因受国民党政府迫害在香港生活一年外,一直在上海从事报
刊编辑工作和电影、话剧活动。建国前曾先后编辑过进步报刊《文化街》《民族呼声》《读者
生涯》等,介绍了不少延安文艺作品,建国前的主要著作有儿童诗歌《月亮姑娘》、童话《蝴
蝶的故事》、短篇小说《掠影集》等。全国解放后曾任《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文化
部电影剧本创作所所长,《大众电影》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
上海影协党组成员兼常务副主席、上海电影局顾问等职。建国后主要著作有杂文和散文选集
《遥夜集》,短篇小说集《同伴》、散文集《暖流》,电影文学剧本《腐蚀》、《不夜城》,根据
夏衍的剧本改编的《秋瑾传》等。
(二)背景介绍
每个人都有乡土情结。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柯灵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与灾难的
离乱之苦,对家园之思有特别的体会。因此,在《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之际,柯灵是怀着
真挚深厚的情感写下了《乡土情结》这篇散文。
二、走进文本
(一)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1.正音
魂牵梦萦.(yíng) 忐忑..(tǎn tâ)不安 怯.(qiâ)生生 田塍.(chãng)
悠邈.(miǎo) 崎岖..(qí qū) 三匝.(zā) 蕞.(zuì)尔
铩.(shā)羽而归 谪.(zhã)居 欷歔..(xī xū) 方兴未艾.(ài)
桑梓.(zǐ) 屹.(yì)立 搭讪.(shàn) 褪.(tuì)色
发轫.(rân) 濠.(háo)水 翰苑.(yuàn) 缔.(dì)造
翘.(qiáo)首 杀戮.(lù) 谛.(dì)听
2.解释下列词语
侘傺:失意的样子。
铩羽而归:指失败或不得意,灰溜溜地回来。
田塍:田埂。
蕞尔:形容小(多指地区)。
寄人篱下:比喻依靠别人过活。
功败垂成: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
良辰美景:美好的时光,美好的景致。
忐忑:心神不定。
含辛茹苦:经受艰辛苦难。
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
翘首:抬起头来望。
发轫: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
3.概括各段大意,梳理文章思路。
明确:
第一部分(1):什么是乡土情结。
第二部分(2—6):按人的成长的时间顺序写乡土情结的形成、发展、表现及升华。
第三部分(7):归纳全文,点明主旨,升华主题。一方面强调乡土之恋不会消失;另一
方面,又在鼓励祖国强盛的时代应有大展宏图的志向,极富时代气息。
(二)师生对话——重点突破
1.作者为什么把乡思称为“情结”?结合第二段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之所以称为“情结”,是因为它像烙印、像蚕茧、像纹身一样不能化解与消退。
一个人的出身地不仅给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给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为这样的人,而不是另
一个人,故乡的文化起了决定性作用。
2.乡土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请整合第二段内容作答。
明确:所谓“童年的烙印”就是童年时代留给人们的那些最深刻的记忆:父母亲戚的爱;
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四个方面。
3.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
明确: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闯世界。
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生活被打发出门。
(设计意图:2、3两题出自高考题,目的是锻炼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难度相对
较低。)
4.文中一连用了四个比喻写游子,有何作用?
明确:“失恨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这四个比喻,生
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苦无助的境遇。
(设计意图:体味文章修辞的妙处)
5.年少离家后有哪些可能的遭遇?结合第四段内容谈谈。
明确:可能的遭遇,有的一无所有而回乡,有的流连在外;有的厌倦闯荡、锐气消尽,
有的淡薄名利、渴慕归隐;有的穷困潦倒,有的春风得意。
6.“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第四段中提到的离乡的人回故乡有几种情况,结合
韦庄、孟浩然、项羽等诗文,谈谈各自的作用。
明确:失败而归;归隐田园;衣锦还乡。韦庄的“未老先还乡,还乡须断肠”写出了离
乡闯荡的人怕归乡的心态;孟浩然的“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写出不得志后的思乡之情
和少年豪情的消灭;项羽的“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写出闯荡有成者志
得意满,意欲回乡炫耀的迫切心情。
(设计意图:本文难点之一就是诗文大量引用对文本理解带来的难度,此问便与学生理解引
用的不同目的)
7.第五节段似乎与“乡土情结”关系不大,是否可以删去,请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第五节写了战争、放逐等灾难引发的超越思乡情结的爱国情怀。这一段写的表面
上看不是乡土情结,实质是建立在乡土情结上的,并且是对乡土情结的超越,表现了作者对
仁人志士高尚情怀的由衷赞颂。也就是说作者把仅仅只是表现为对家的思念的乡土情结逐渐
把升到爱国情怀的高度,是乡土情结新的时代内涵。
8.作者在第5段中连续引了四处诗文“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四
方丈夫事,平心铁石心”;“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有什么共同之处?
明确:作者在此处所引诗文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描写战士保家为国的诗句,这里有
家与国的取舍。战士们为了国家兴亡,纷纷离开故土,奔赴战场,不把敌人赶出去就决不还
家。这种舍小家保大家的情怀已不仅仅是对家的思念,而是上升到了爱国情怀。
(设计意图:多此一问的目的是便于学生把握文章的思路,更容易理解文章主题)
9.作者为什么在谈到林则徐的诗时说“百年后重读此诗,还令人寸心如割,百脉沸涌,两
眼发酸,低徊欷歔不已。”你有什么体会?
明确:“苟利”两句意思是如果对国家有利,甘愿奉献生命,哪能因个人祸福就逃避或
迎受它呢? 这句话从因销烟而获罪壮志未酬的林则徐口中道出,表现的是他不计个人得失
一心为国的爱国情怀,令人动容。
(设计意图:本题设计相对开放,学生可以自由谈自己的看法。教师可以先简单介绍一下该
诗的名句)
10.读第六、七段,思考:什么样的乡土情结是值得赞颂弘扬的?这两段作者是如何深化主
题的?(画出关键句,并思考回答问题。)
明确:“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
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本文是为《香港文学》七周年纪念号
作。香港文学,面向海外,所以作者赞美那些心怀桑梓不忘家乡的海外游子。作者写到最后,
着重赞美回报家乡,建设家乡的乡土之情,确实使文章主题得以升华了。如果只停留在思乡
上面,只是思,没有报,那种思乡可能没有太大的意义。
11.本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
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明确: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
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久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
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深化。
(设计意图:本题为高考题,对于高一的学生而言难度太大,教师的引导比较重要。)
四、初试牛刀
1.请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魂牵梦萦.( yíng ) 忐忑..( tǎn )( tè )不安 田塍.( chéng )
悠邈.( miǎo ) 三匝.( zā ) 蕞.( zuì )尔
铩.( shā )羽而归 欷歔..( xī )( xū ) 方兴未艾.( ài )
桑梓.( zǐ ) 搭讪.( shàn ) 发轫.( rèn )
翰苑.( yuàn ) 缔.( dì )造 翘.( qiáo )首 杀戮.( lù )
2.根据解释写出词语或成语
指失败或不得意,灰溜溜地回来: 铩羽而归
形容小(多指地区):蕞尔
比喻依靠别人过活:寄人篱下
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功败垂成
美好的时光,美好的景致:良辰美景
心神不定:忐忑
形容经受艰辛苦难: 含辛茹苦
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方兴未艾
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 发轫
3.请写出与课文中引文相匹配的作者。
(1)君家居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李白 )
(2)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孟郊 )
(3)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韦庄 )
(4)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 )
(5)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
(6)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陶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