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14《预防医学》教学大纲护理本科用

合集下载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临床医学、儿科)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临床医学、儿科)

《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大纲(Preventive Medicine)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4232040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临床医学(儿科学)学分:4学分总学时:7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56,实验学时:16)先修课程:医学基础、医学统计学后续课程:内科学、外科学选用教材:傅华.预防医学(第6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必读书目:[1] 《中国卫生年鉴》: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 詹思延:《流行病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3] 孙长颢:《营养与食品卫生》(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4] 杨克敌:《环境卫生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5] 邬堂春:《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选读书目:[1] 李幼平:《循证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2] Raymond S.Greenberg,游伟程主译:《医学流行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 李鲁:《社会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4] 傅华:《健康教育学》(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预防医学领域中的有关知识,如环境与健康,流行病学和社会医学等学科的有关知识的原理。

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医学生的预防为主的观念、环境观念、群体观念及大卫生观念,为进一步接受继续教育打下基础。

由于教学时数有限,着重从实际出发,环境医学的重点放在讨论各种环境因素与健康的关系,以及结合流行病学的有关部分,正确应用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使学生能运用这些知识分析致病因素的作用规律,给予定量评价及实施预防,达到保护健康、促进健康、提高人群生命质量的目的。

1.第一章绪论教学要求:掌握:预防医学和健康的基本概念、健康的决定因素、以及三级预防策略。

熟悉:健康观和现代医学模式,健康影响因素与健康的关系,生命全程健康观、三级预防与公共卫生在维护健康中的作用。

预防医学概论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概论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介绍预防医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以及预防医学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今后的学习和实践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了解预防医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掌握预防医学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3.了解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方法;4.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防治措施;5.了解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6.掌握环境卫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7.了解营养与健康的关系;8.掌握常见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方法。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预防医学概述1.预防医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预防医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预防医学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

第二章疾病的预防和控制1.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2.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3.其他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第三章健康教育1.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健康教育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

第四章环境卫生1.环境卫生的基本知识;2.环境卫生的基本技能;3.环境卫生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

第五章营养与健康1.营养与健康的关系;2.常见营养不良的预防和控制方法;3.营养与慢性病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五、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

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和实践操作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预防医学》实验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实验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预防医学(Preven tiv e m edi cin e)课程代码:临床医学专业130004、护理专业130018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开课学期:第三学期课程总学时:临床医学专业54、护理专业36实验学时:临床医学专业14 学时高职护理专业10 学时前期课程:医学基础课、临床内科学、传染病学使用专业:三年制临床医学、高职护理专业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预防医学是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用预防为主的思想探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用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原理方法分析环境中致病因素对人群的影响,提出改善和控制环境危害因素卫生学措施及疾病防治策略,以达到促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它既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认识环境-人群-健康的关系,掌握影响健康的因素、识别危险因素和控制危险因素的知识、方法和技能,培养能开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业务能力,为以后运用预防医学思维方法,开展临床医疗、护理等服务奠定基础。

二、实验教学目的要求预防医学实习教学是整个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遵循三年制医学专业学生培养的培养目标和岗位职业的特点,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预防医学的思维能力,实习教学中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现场调查、操作实习、案例分析、效果评价等同时还倡导学生自学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实习教学和自学练习等相结合形式,使学生对群体健康有一个总体性认识,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学会用预防医学的观点、思想方法全面地观察及分析问题,培养良好的医德,从而提高学生预防医学思维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三、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实习课与理论课同步进行,主要的实验方式和要求如下:1. 现场实习:主要是专题调查。

要求选定专题(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研讨确定)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组进入社区开展现场调查、操作。

如水源卫生学调查、饮水消毒等。

2.实验操作:应用实验的方法对实验中有关项目进行定量测定,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实验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预防医学》课程教案

《预防医学》课程教案

《预防医学》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1. 课程名称:预防医学2.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综合性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实践技能。

3.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预防医学的基本原理,掌握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等预防控制方法,提高学生的公共卫生素养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预防医学导论1.1 预防医学的基本概念1.2 预防医学的历史与发展1.3 预防医学的工作原理与方法2. 第二章:流行病学基础2.1 流行病学的定义与作用2.2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2.3 流行病学数据的统计分析3. 第三章:传染病预防与控制3.1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3.2 传染病预防策略与措施3.3 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4. 第四章:慢性病预防与控制4.1 慢性病的流行特点与危害4.2 慢性病预防策略与措施4.3 常见慢性病的预防与控制5. 第五章:职业病预防与控制5.1 职业病的定义与分类5.2 职业病的发生机制与危害5.3 职业病预防与控制策略与措施三、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预防医学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案例,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的30%。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预防医学基本知识的掌握,占总评的30%。

3.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预防医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占总评的40%。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预防医学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清晰的课件,辅助教学。

3. 案例库:收集各类预防医学案例,用于教学实践。

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实践案例。

六、第六章:环境与健康6.1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6.2 环境污染与健康影响6.3 环境健康风险评估与管理七、第七章:食物与营养7.1 营养学基础知识7.2 食物中的营养素7.3 营养与健康八、第八章:生殖与儿童青少年健康8.1 生殖健康8.2 孕产期健康8.3 儿童青少年健康促进与干预九、第九章:心理健康9.1 心理健康概述9.2 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9.3 心理健康促进与干预十、第十章:公共卫生策略与政策10.1 公共卫生策略概述10.2 公共卫生政策制定与实施10.3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与改革十一、第十一章:伤害预防与控制11.1 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11.2 伤害预防的控制策略11.3 常见伤害类型的预防与控制十二、第十二章:应急与公共卫生事件处理12.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与分类12.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响应12.3 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流程与方法十三、第十三章: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13.1 健康教育的概念与原则13.2 健康促进的策略与方法13.3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实践应用十四、第十四章: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与挑战14.1 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严峻问题14.2 跨国公共卫生合作与交流14.3 我国在全球公共卫生事务中的角色与责任十五、第十五章:预防医学的未来发展15.1 预防医学发展趋势与挑战15.2 精准预防与个性化医疗15.3 预防医学领域的创新与突破教学内容将根据这十五章节的进行深入讲解和讨论,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预防医学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公共卫生素养和实践能力。

预防医学全套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全套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全套教学大纲《预防医学》课程标准大纲课程编号:,学分:,总课时: 54(理论:42,实践:12)一、课程性质与任务预防医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疾病的分布规律,以及制定防治疾病、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的对策和措施的一门学科,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讨论、实习、自学等方式进行教学。

所用教材以现代医学模式和整体健康观为指导思想,内容主要包括预防为主的基本理论,影响人群健康的化学、物理、生物和社会等环境因素以及预防医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和社会医学的实践。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了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人类健康的环境因素,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掌握现场调查的方法、个体与人群健康状况的测量和评价技术以及卫生服务发展的方向,为今后在医疗工作中开展预防保健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预防医学的概念、内容、任务。

2、熟悉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

第一章医学模式【目的要求】1、掌握模式和医学模式的概念,医学模式演变的规律。

2、熟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产生背景、内容。

第二章健康观【目的要求】1、掌握整体健康观的定义;整体健康的特征*、内容。

2、熟悉传统健康观的主要内容、特征和作用。

第三章预防策略和措施【目的要求】1、掌握一、二、三级预防的概念和主要措施。

2、熟悉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

第四章人类与环境【目的要求】1、掌握生物圈、食物链、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的基本概念。

2、熟悉我国常见地方病的发病机制、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和预防措施。

第五章化学因素与健康【目的要求】1、掌握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2、熟悉常用的毒性参数。

第六章物理因素与健康【目的要求】1、掌握高温作业的范围及类型。

2、熟悉防暑、降温措施。

3、了解高温作业环境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第七章生物因素与健康【目的要求】1、掌握生物性有害因素的来源。

2、熟悉感染性疾病的特点。

第八章食物营养与健康【目的要求】1、掌握食物来源和缺乏症状。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本科课程质量标准课程编号:17012课程名称:预防医学英文名称:Preventive Medicine总学时:72学时理论课学时:72 学时实验课学时:0学时学分: 4 分自主学习:30学时适用对象:XXXX级本科营养专业课程考核: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70%;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30%。

其中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讨论等(10%)、学习态度和平时表现(10%)和课程网络阶段考核/期中考核(10%)。

预防医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疾病的分布规律,以及制定防治疾病、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的对策和措施的一门学科,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讨论、实习、自学等方式进行教学。

所用教材以现代医学模式和整体健康观为指导思想,内容主要包括预防为主的基本理论,影响人群健康的化学、物理、生物和社会等环境因素以及预防医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和社会医学的实践。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了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人类健康的环境因素,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掌握现场调查的方法、个体与人群健康状况的测量和评价技术以及卫生服务发展的方向,为今后在医疗工作中开展预防保健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细讲、精讲内容为绪论、环境与健康、生产环境与健康、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社区卫生服务与健康促进、疾病预防控制等。

《预防医学》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贯彻预防为主的思想,应用现代医学模式,针对人群中健康促进和疾病发生发展规律,运用基础科学、临床医学和环境卫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和疾病作用的规律;应用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等原理和方法,分析环境中主要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以制定防制对策;并通过公共卫生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预防医学》是由绪论和第一篇人群健康研究中的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第二篇临床预防与社区卫生、第三篇卫生服务体系与卫生管理三大部分共同构成一门完整的课程体系。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预防医学课程类型: 限制性专业课总学时: 36实验(训)学时: 4 考核方式:分散考核学分:2.0自主学习学时: 4一、课程教学目标《预防医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以“群体”研究对象,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以促进人群健康为目的,是一门关系国计民生、关系民族兴旺、关系国家卫生资源总体规划的重要学科。

在高等中医院校开设预防医学课程,彰显预防医学“立足群体、立足社会、密切结合群体治疗和预防”的方针及其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力求将预防、保健服务、临床医疗服务和临床医学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有机整合,使学生完整地认识现代医学的目标,明确预防医学与其他医学学科的关系,为日后全面观察、分析临床问题,积极开展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保健服务,实现治疗与预防的统一奠定基础。

课程学习目的:明确医学目的和人文价值,宏扬中医预防医学思想,构建中医预防医学学科体系,实现治疗与预防的统一。

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为将来从事医学研究工作及疾病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课程讲述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基础理论学习,同时关注实际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及公共卫生建设,了解国内外先进理论水平及处理方法,了解国内外有关规章制度,扩大学生知识面。

讲授时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突出基本内容,删繁就简,着重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分掌握、熟悉、了解三级要求。

掌握内容要求学生坚固掌握,并能熟练的联系实际加以应用;熟悉内容让学生彻底理解并掌握要点;其余为了解内容。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三级预防、五层次预防和中医三级预防的基本内容;学习预防医学的目的。

2.熟悉现代医学模式及医学模式演变的意义;预防医学的基本观点。

3.了解预防医学的定义、内容、特点和方法;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的区别与联系;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及预防策略。

【教学内容】1.预防医学的相关概念(定义、研究内容、特点、研究方法)。

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大纲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大纲)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大纲的全部内容。

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一、课程简介医学模式和健康观念的转变和人们对医疗保健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已经对现代医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预防医学也越来越成为与临床医学密切相关的课程。

预防医学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用预防为主的思想,针对人群中疾病发生发展规律,运用基础科学、临床医学和环境卫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和疾病作用的规律;应用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等原理和方法,分析环境中主要致病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以制定防制对策;并通过公共卫生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预防医学在强调预防为主观念的同时,将预防、保健服务与临床医疗服务进行有机地整合,为患者乃至整个人群提供以人为中心的、综合性、连续性、可及性、协调性的卫生服务,这已成为当前医学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学习卫生学部分能让学生了掌握影响健康的各种环境因素,充分认识改善和利用环境是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重要措施;树立预防为主思想,学会运用三级预防策略处理卫生保健服务中的有关问题。

通过医学统计学部分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与推断能力,掌握医学统计方法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技能,具备基本的医学科研设计、统计分析与评价能力,为阅读专业文献、进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统计学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专科、护理学专科、乡村医学专科、医学检验专科、口腔医学专科、及护理本科.课程使用教材:《预防医学》主编施榕高等教育出版社推荐参考教材:《预防医学》第三版主编叶婷婷人民卫生出版社二、总体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预防医学》教学大纲 (供护理学本科专业使用) 前 言 《预防医学》是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医学模式及健康观念的转变和人们对医疗保健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已经对现代医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预防医学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越来越成为一门十分重要的与临床医学、护理学密切相关的课程。预防医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防的学科,在强调预防为主观念的同时,将预防、保健服务与临床医疗服务有机地整和到一起,为患者乃至整个人群提供以人为本、兼备综合性、连续性、可及性和协调性的卫生服务,这已成为当前医学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预防观念、群体观念、环境观念,以及为预防战略目标服务的思想,掌握人群健康状况测量和评价的技术,为临床医学人材能从人群健康的观点出发去开展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我院四年制本科护理学专业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主要由前言、学时安排、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和要求(目的要求、教学难点、教学内容、复习思考题)、参考书籍和常用网址等四个部分组成。“教学内容”中的下划线部分为重点掌握内容。本课程为3.5学分,计划学时为7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8,实验学时24,理论课与实验课之比约为2:1。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辅助的讲授方式为主,实验教学紧密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利用计算器和计算机,培养学生将预防医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考试方式及成绩构成:理论考试为闭卷,题型多样化,主要有是非题、选择、填空、简答和计算;实验成绩由考勤、实习报告、实习卷面考试等组成。

学时分配表 章节 标题 学时 理论 实验 合计 0 绪论 2 0 2 1 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1 0 1 2 物理因素与健康 1 0 1 3 化学因素与健康 自学 0 0 4 食物因素与健康 自学 0 0 5 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 自学 0 0 6 传染病 4 0 4 7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自学 0 0 8 地方病 2 0 2 9 职业有关疾病 4 3 7 10 伤害 自学 0 0 11 临床预防服务 自学 0 0 12 社区卫生服务与社区健康促进 自学 0 0 13 医学统计方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步骤 2 0 2 14 数值变量的统计描述 4 4 8 15 数值变量的统计推断 8 5 13 ------------- ------------- 16 分类变量的统计描述 2 1 3 17 分类变量的统计推断 2 5 7 18 秩和检验 自学 0 0 19 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 2 0 2 20 病例随访资料分析 自学 0 0 21 统计表和统计图 2 0 2 22 常用统计分析软件简介 自学 0 0 23 流行病学概述 1 0 1 24 疾病的分布 1 0 1 25 描述性研究 2 0 2 26 队列研究 2 0 2 27 病例对照研究 2 3 5 28 流行病学实验研究 2 0 2 29 病因研究 自学 0 0 30 诊断实验和疾病筛检 2 3 5 31 循证医学 自学 0 0 学时合计 48 24 72

绪 论 【目的要求】 掌握:预防医学的定义、特点、三级预防; 熟悉: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健康观、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 了解:预防医学的内容、发展简史、公共卫生措施、卫生工作方针和主要卫生成就 【教学难点】 三级预防 【教学内容】 一、预防医学的发展简史 二、预防医学的特点和内容 1. 预防医学的特点 2. 预防医学的内容 3. 医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意义 三、健康观的转变及影响健康的因素 1. 健康观的转变 2. 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 四、公共卫生与三级预防 1. 公共卫生措施 2. 三级预防 五、我国卫生工作方针和成就 1. 我国卫生工作方针 2. 我国卫生工作的成就 【复习思考题】 1. 预防医学的特点与医学专业的关系。 ------------- ------------- 2. 第一、第二次卫生革命的特点。 3. 健康的概念,影响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4. 我国的卫生方针是什么? 5. 新医学模式的特点,医学模式的转变与医务工作者的关系。 6. 三级预防的内容与临床工作者的关系。

第一篇 环境与健康 第一章 人类与环境健康的关系 【目的要求】 掌握:环境的基本概念及构成环境的主要因素;人与环境的辨证关系;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环境污染物的种类和他们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作用。 熟悉;环境污染、公害及公害病的概念;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归,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防制环境污染的主要措施。 了解:人类生存环境诸要素与健康的关系,增强环境意识,提高充分利用有利的环境因素及消除有害的环境因素对保证人类健康生存重要性的认识;环境对人类健康影响的危险度评价的基本概念及评价方法;环境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险度评价。 【教学内容】 一、 人类环境 1. 人类环境组成的特点; 2.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及其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3.人与环境的辨证统一关系。 二、 环境污染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1.环境污染与公害; 2.常见的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归转。 3.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特点及其危害作用:近期作用、远期作用、直接作用、间接效应。 4.环境对人类健康影响的危险度评价。 5.我国的环境保护方针;环境污染的防制措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战略。 【复习思考题】 1.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和常见污染物的种类有哪些? 3.环境污染物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有何特点? 4.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方针是什么?如何防制环境污染?

第三章 化学因素与健康 第二节 窒息性气体 【目的要求】 掌握:刺激性及窒息性气体对机体的致病作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窒息性气体窒息的现场抢救及控制要点 ------------- ------------- 了解:刺激性及窒息性气体中毒的预防原则 【教学难点】 刺激性气体对机体的致病作用、窒息性气体窒息现场抢救及控制要点 【教学内容】 一、常见的刺激性气体 二、刺激性气体对机体的致病作用:急性作用、慢性损害 三、中毒性肺水肿的发病机制 四、 窒息性气体的分类:单纯窒息性气体、化学窒息性气体 五、一氧化碳、硫化氢和氰化氢的毒性和中毒的临床表现 六、中毒性肺水肿和窒息性气体窒息的诊断标准 七、窒息性气体窒息现场抢救及控制要点 【复习思考题】 1.刺激性气体急性作用的各种表现。 2.中毒性肺水肿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 3.常见窒息性气体的分类。 4.一氧化碳、硫化氢和氰化氢的毒性。 5.窒息性气体所致窒息的病因诊断。 6.窒息性气体窒息的现场急救和控制并发症要点。

第三节 铅 【目的要求】 掌握:铅的毒理作用; 熟悉;铅化合物的生产与温度的关系,铅烟、尘均可经呼吸道或消化道引起职业中毒;职业性铅中毒的地位和我国目前铅有关工业现状。 【教学难点】 毒理、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防治措施 【教学内容】 一、接触方式及中毒类型 二、毒理、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以及对生殖与胎、婴儿的影响 四、诊断铅吸收,轻、中、重度铅中毒 五、防治措施 【复习思考题】 1.铅中毒的病因和中毒类型 2.铅中毒临床表现的特点 3.铅代谢与毒作用间的关系 4.驱铅的首选药物及其原理 5.铅中毒的预防

第五节 苯中毒 【目的要求】 掌握:苯的毒理、吸收与代谢,急慢性中毒表现及慢性中毒的临床特点,处理原则及防治------------- ------------- 措施。 熟悉:苯的物理特性:沸点低、蒸气比重大。 了解;生产中防治措施。 【教学难点】 毒理血、气分配系数,吸收与代谢、预防措施。 【教学内容】 一、理化特性、接触机会:原料,溶剂 二、毒理血、气分配系数,吸收与代谢:尿酚,尿硫酸盐,毒性,中毒机理 三、毒作用表现:急性中毒,慢性中毒 四、诊断、处理原则: 1. 去污染, 2.急救, 3.慢性苯中毒治疗 五、 预防措施: 1.改革生产工艺, 2.以无毒代有毒, 3.通风排毒, 4.卫生保健措施。 【复习思考题】 1.急、慢性苯中毒分别作用于机体哪些系统,各有何特点? 2.苯中毒的常见原因。 3.从苯的吸收与代谢特点了解其代谢指标的意义。 4.苯中毒的处理原则与预防。

第四节 汞中毒 【目的要求】 掌握:汞的主要吸收途径及毒作用表现; 熟悉:汞的来源及接触机会;慢性汞中毒的诊断; 了解:汞中毒的预防原则。 【教学难点】 汞的来源及接触机会、汞的毒理及毒作用表现、处理原则。 【教学内容】 一、汞的理化特性、来源及接触机会; 二、汞的毒理(吸收、分布和排出)及毒作用表现; 三、汞中毒的诊断和处理原则; 四、汞中毒的预防。 【复习思考题】 1.汞的理化特性与汞中毒的关系 2.慢性汞中毒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 3.汞中毒的预防

第七节 生产性粉尘 【目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