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与反思 《藤野先生》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藤野先生》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一个日本教员,对“我”这个中国人如此关心和厚爱, 这又表现了先生的什么品质呢?生:没有民族偏见的高 贵品质。5、藤野先生有这么多优秀品质,对“我”如 此关心厚爱,按理“我”应该留在仙台继续学医,可后 来为什么改变了学医的志向呢?生讨论后明确:①匿名 信事件②看电影事件当看到日本学生的狂妄傲慢,尤其 看到中国国民的愚昧麻木的时候,“我”的思想受到了 严重挫伤。于是决定弃医从文,改变志向。6、作者写 老师为什么要写弃医从文这些内容?生讨论后明确:① 从侧面表现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②表现了鲁 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③为下文的惜别埋下 伏笔。7、作者是怎样描写“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的深厚情谊?生讨论后明确:藤野先生听说“我”不学 医,并要离开仙台,甚感“悲哀”“凄然”,他“叹 息”,并赠照题辞“惜别”,还希望“我”回赠照片, 并常来信告诉他状况。这些记叙和描写将“我”与藤野 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来。先生对鲁迅 这种毫无民族偏见的深情,鲁迅是终生难忘的。小结: 文章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写了与藤野 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 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写出了师生之间依依惜别的 深情,表现了师生之深厚而真挚的感情。[设计意图]
扣住“我”与藤野先生交往这条明线,通过典型事例来 分析人物形象,了解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 有民族偏见的的高贵品质。(五)、体会感情 1、本文 的题目是“藤野先生”,但课文中却有一半以上的篇幅 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想一想, 这些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的语段都写了什么内容?生: 清国留学生赏樱花、盘辫子、学跳舞,匿名信事件,看 电影事件等 2、这些内容与写藤野先生的有没有联系? 有什么联系?生讨论,师引导,归纳:清国留学生—— 交代了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见到写藤野先生的缘由;日 本“爱国青年”——反衬日本藤野先生正直无私,没有 民族偏见的品质;弃医从文——写鲁迅与藤野先生先生 告别的直接原因。3、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讨论:作者是怎样描写清国留学生的,找出你 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谈你喜欢的原因。①作者抓 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 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②用两个贴切 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 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 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 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精选16篇)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精选16篇)【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字词,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行文脉络。
2.透过典型事例,掌握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精神品质,了解回忆性散文的结构特点。
3.分析“鲁迅风”的语言特点,学习鲁迅独特的写作方式。
(揣摩文章独特的语言风格,分析其表达效果)【课时】2-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鲁迅的人生中,有几位老师让他终身难忘。
上学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就了解到一位,大家还记得是谁吗?(寿镜吾老先生)大家还记得鲁迅先生是怎样描写寿镜吾老先生的吗?今天,我们再来了解鲁迅先生的另一位恩师,学习一下语言大师鲁迅先生是如何描写自己的老师的。
板书:《藤野先生》。
二、初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略)三、整体感知(再读课文)(一)点明文体,回忆性散文。
主要是围绕藤野先生回忆自己在日本留学时的所见所闻。
预设:共十件事。
1.离开东京之原由(1-3)2.仙台求学受优待(4-5)3.初识藤野先生(6-10)4.添改讲义(11-15)5.先生纠正解剖图(16-19)6.关心解剖实习(20-22)7.了解女人裹脚(23)8.匿名信事件(24-28)9.看电影事件(29-31)10.离别事件(32-35)(三)本文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应该紧紧围绕藤野先生来写,然而这十件事都和刻画藤野先生有关吗?哪些和刻画藤野先生有直接的关系呢?预设:3.4.5.6.7.8.10和刻画藤野先生有直接的关系。
这些事件直接展现了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质。
第二课时一、研读赏析(一)请同学们试着找一找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体现在文章的哪里?以“从(事件)中,可以看出藤野先生是一个的人”的形式回答。
2.对学生关心,对工作认真负责,添改讲义3.对学生严格要求,纠正“我”的解剖图4.对不同文化的尊重,没有民族偏见,关心学生思想意识的进步,关心“我”的解剖实习5.严谨求实的精神,了解中国女人裹脚2.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便是时时处处都有“我”的存在,表现“我”的生活经历和感受。
八年级语文下册《藤野先生》优秀教学设计(精选篇)

教学目的①认识、记忆重点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内容③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知识重点①文章中无非竟等副词的运用的妙处。
②对我弃医从文的行为的理解。
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入回忆鲁迅先生的作品和我们已经学过的课文,引出本文。
(学生以我所知道的鲁迅和我们已经学习过的鲁迅先生的作品为话题作介绍)学生自主说话课文讲解(一)学生自读课文,思考:⒈本文涉及到的地点有哪些?⒊这些事情是依靠什么组织起来的?⒋具体写那与藤野有关的事情有哪些?用自己的话概括?(二)学生讨论以后回答:⒈东京、仙台、北京⒉①在东京看到听到的有关清国留学生的故事;②初到仙台我在吃饭和住宿上受到的优待③认识藤野先生,并且与之相识相处以及离别④匿名信事件和电影事件⑤在北京对藤野的怀念。
⒊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
⒋①修改我的讲义②纠正解剖图③关心解剖实习④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三)析四件事表现出来的腾野先生的品质:①正直热诚、工作负责、一丝不苟②热情关心、严格要求③正直无私、真挚诚恳④认真求实,治学严谨(四)思考藤野先生的品质中最让人感动的是什么?明确: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
(五)学生再读课文思考:本文题目是《藤野先生》可是文章却写了很多看似与先生没有什么关系的文字。
找出来,对其内容做概括。
主要有:在东京看到清国留学生观景赏花;到仙台的路途中记得日暮里和水户;在仙台受到了优待;匿名信事件和电影事件;在北京的寓所写文章。
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形散神聚。
与藤野的关系是:见先生的原因寻求救国真理的道路。
学习目标:1、积累“绯红、标致、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等词语。
3、研读典型事例,理解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学习文章精选材料,多方面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学习本文抓住人物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领会文章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文章才好。
第6课《藤野先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6课《藤野先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上)《藤野先生》教案(三课时)教学目的1.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
2. 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3.透过事件,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尊心。
4.揣摩文章独特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鲁迅在童年时遇到了一位好老师,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提到的寿镜吾先生,同学们还能回忆起有关的情节吗(学生讨论、回忆)鲁迅后来在日本留学期间又遇到了好老师-藤野先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一文,听他讲述他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的故事,感受一下他们之间那不平凡的师生情谊。
二检查预习情况,掌握基础知识1.简介作者作品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18 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
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代表作小说集《狂人日记》《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1926年,鲁迅先后撰写了十篇回忆性散文,并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
1928年结集出版,更名为《朝花夕拾》。
这组散文是鲁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有的侧重写人,有的侧重记事,有的侧重议论或记事兼议论,通过这些文章我们可以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本文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
2.介绍时代背景。
这篇课文是回忆性散文。
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
这篇回忆自己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的文章,就是在这一时期写的。
3.注意字音字形挟(xié)___樱花(yīng)___绯红(fēi)落第(luò) 畸形(jī)___ 不逊(xùn)呼(wū) 凄然(qī)油光可鉴(jiàn)___ 查无消息(yǎo) 正人君子(zhèng)___深恶痛疾(wù)【多音字】会huì会馆kuài 会计教jiào 教诲jiāo 教书喝hè喝彩hē喝茶宛如(wǎn) 匿名(nì)抑扬顿挫(cuò)掌故(zhǎng) 诘责(jié) 呜4. (学生对照注释)解释下面字词的意思(烂熳)颜色鲜明而美丽。
初中语文9《藤野先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9《藤野先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藤野先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概括文章典型事件,理解作者的情感,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
2.品析描写藤野先生的细节,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3.揣摩文章“冷峻"与“温情”并存的语言风格,感受表达之美。
4.学习本文的选材方法。
第一课时导入我们学习过很多写人的文章。
像《植树的牧羊人》,它是一篇小说,是在用文学笔法写人;像《邓稼先》,它是一篇评传,是在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写人;像《回忆鲁迅先生》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藤野先生》又是什么文体,在写人方面又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藤野先生》,探究一下藤野先生的形象特点和作者的写人方法。
这节课我们有四项学习任务:自读课文,交流分享,积累“油光可鉴"抑扬顿挫”“标致"绯红”等词语;概括事件,划分类别;品读细节,把握藤野先生的形象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领悟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情感态度。
阅读积累,交流分享默读课文,圈点你认为好的句子和词语,根据课文填入适当的词语,并反复朗读这些句子,同学之间相互问答。
(1)上野的( )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 )的轻云。
(2)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 ),( )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 )极了。
(3)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4)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 ),爱国青年也愤然。
(5)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
(6)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 )信去。
(7)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 ),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8)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 )了。
(9)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 ),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10)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 )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 )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再继续写些为“( )"之流所( )的文字。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5篇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篇5一.教学目标:1.学习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和组织材料,学习抓住人物特征,通过具体事例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体会、理解文章含义丰富的语言,掌握文章叙事线索。
3.体会作者对老师的崇敬之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1.明确文章的线索,探讨文章的主题。
2.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归纳其性格特征。
3.联系材料,领会作者弃医从文的情感因素,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三.教学安排: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让学生说说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并阐述理由。
(有老师、父母、朋友、还有偶尔相识的陌生人)再让学生说说在成长中,哪件事最让你难忘?由学生的回答导入文章。
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讲述了他与先生的交往。
鲁迅先生怀念藤野先生的原因与我们刚才所讲的原因是不是一样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看课文。
2.复习有关《朝花夕拾》的知识。
让学生说出已经学过的两篇课文的名称。
然后说说在《从》《阿》及《藤野先生》三者之间的先后顺序。
顺序是《阿》《从》《藤野先生》,作品是按照作者成长的经历来排列的,《朝花夕拾》是一本回忆散文集。
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速读课文。
1.速读课文,思考问题:(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些事情?(2)文章重点写了发生在哪里的事情?此外还写了什么地方的事情?你能说出文章中的地点变化吗?2.明确:(1)文章以作者在日本仙台求学的经历为线索,写了作者在日本求学的一段经历,即写了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时藤野先生的关心,匿名信事件,幻灯片事件即离开仙台等一系列事情。
(2)重点写了发生在仙台的事情,此外还写到了东经等地的事情。
文章中的地点变化:东京——仙台——中国。
三.理清文章层次结构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是文章的叙事线索,以次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3):在东京的所见及去仙台求医的缘由。
第二部分(4-35):在仙台学医,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及弃医从文的经过。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藤野先生》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养好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在教授《藤野先生》这篇课文时,我会着重于小组
教学过程 讨论,分给不同小组不同的问题,在一个时间段内可以
讨论出几个问题,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给予学生文字
背后的深刻含义和背景知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文
章的部分内容。
利用网络平台,事先学习其他老师的教学方法,根
2.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与习惯:培养良好的学艺习 学生学习能
惯。 力分析
3.合作学习氛围:设立小组讨论学习问题。
4.学生认知障碍:有困难的积极去辅导。
高效课堂需要同学们的积极配合,而不止是刷题,
我一般会利用讲解与专题练习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学习, 教学策略选
最后做综合测试,在这个过程中,积极教导学生学习历 择与设计
据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加以整合,形成一种更好的教学
方法,例如《藤野先生》的主题句以及各段的内在含义, 课例研究综
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陪伴学生阅读有价值的文字片 述
段,感悟文字中的情,以及让学生感受文字的使用方法,
让学生从被动学习的状态到主动探索的状态,才能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实现育人的目标。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藤野先生》教学设计及课例名
《藤野先生》
称
学习内容:藤野先生与作者的情感。
教材分析
重点:藤野先生对作者的描写方法借鉴。
难点:理解作者的反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概括文章大意。 2.过程与方法:课上辅导学生以及技能讲解。
1.学习方法掌握情况:利用提问的方式得知。
藤野先生教学反思(精选10篇)

藤野先生教学反思藤野先生教学反思(精选10篇)藤野先生教学反思篇1《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的名篇,也是教材的必选篇目。
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效教学策略?结合原先的教案,又对照课堂流程,我不得不重新思索这个问题。
我想,对教材的内容处理不能贪多,要学会删繁就简。
处理教材时教师如若摆脱不了应试的阴影,总想把所有的东西塞给学生,不仅会让课成了满堂灌,还会让师生都成了名符其实的应试机器,这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不喻也明。
唯有学会取舍,学会删繁就简,我们的课堂才有生机可言。
在教学过程中,既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又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教师点拨到位,学生探究深刻,能够做到学以致用。
依据课标和教学理念,我主要运用了朗读体验法,合作探究法,学习中注重教师的启发引导,同时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自我表现,自我肯定。
我想,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他人经验,可斟可酌,切莫忽视,在课堂上采用先学后教的办法让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应是明智的,当然,不能一味地模仿,应该在效仿之时思考如何才能更适合自己。
另外,对作业练习,我们也要加强思考,比如哪些是必做,哪些可做,哪些选做,哪些又无需做,哪些可在课堂上完成,哪些又可放在课后去做,哪些适合优生,哪些又适合学困生。
面对课堂,面对有效教学,如若我们用心思索,用心尝试,能选择好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我们的课堂何愁不春暖花开,我们的教育何愁不芬芳四溢?藤野先生教学反思篇2鲁迅先生的文章,一直是我不敢开口讲的作品,因为自己知识浅薄,怕讲不好,几次教过这篇文章,感觉难度不小。
鲁迅的这篇文章篇幅较长,主题较深,加之时代变迁,很难吸引学生。
这样长且难的课文,多讲只会造成师生疲惫,费时而难见实效,如何短时高效地完成授课任务,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颇让人挠头。
在此次教学中,我将熟悉、解决疑难字词、了解基础事件等内容放在第一课时,阅读分析为一课时,力求实现长文短教。
其次,我暂时避开了对文章深层主题——爱国的教学,转向对事例的分析,让学生自己找事例自行剖析,因为分析单一事例与理解主题相比难度低了不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信息
课题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
作者及
工作单位
教材分析
领会藤野先生对作者人生道路的启迪,学习鲁迅关心国事、选择人生的精神。理解文中
含义深刻或含讽刺意义的句子。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人物、组织材料的构思。 学习记人文章。
学情分析
通过学生依据导学案的自学和对导学案中的自学检测练的做题情况,发现学生的认知还
基本上停留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对鲁迅先生深厚的师生感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和藤野先
生的崇高品质认知还不到位。那么就要做基于学情的教学,在这一点的认知上有所突破。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和主题。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动作、外貌等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人物形象及其思想品质。
3、理清作者思路及文章线索,体会鲁迅先生深厚的师生感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并学习藤野先
生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通过对藤野先生外貌、语言、动作的分析理解人物形象及其思想品质;
2、通过对文章语言的品析,体会深厚的师生感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感。
难点:品析语言 ,学习作者运用语言、动作、外貌等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 二、资料助读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研读,分析藤野形象领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引导学生自学,预设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时,个别同学会提出 如:“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
1、完成教学目标。
2、通过学生自主的学习,提升
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3、理清作者思路及文章线索,
体会鲁迅先生深厚的师生感情和强
烈的爱国情感并学习藤野先生的崇
五、学习小结 六、布置作业 七、教学反思 合作探究问题 ;适时点拨,给予评价 人,救人救国。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这样的问题,作为教师应提前思考好。 高品质。
板书设计
藤野先生
在东京 失望厌恶
在仙台 思想改变
回国后 思念感激
明线: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没有民族偏见──怀念先生
添改讲义 纠正解剖图 关心实习 问中国女人裹脚
暗线:鲁迅的爱国情感──弃医从文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表
项目 评分细则 评分
课堂
表现
40分
认真听课,积极进行课堂学习活动。并有自已独立的见解。 40分 基本上能认真听课,积极进行课堂学习活动。 30分 能认真听课,并进行课堂学习活动。但有分神的现象。要教师约束。20分 在教师的约束学习活动不佳。 15分或以下
作业
完成
20分
按时保质保量独立完成,并有独特见解。 20分 按时保质保量独立完成。 15分 基本能按时完成。 10分 有不交作业或抄袭等的现象。 5分或以下
小组 活动 40分 积极参加小组活动,有独立见解,动手、动口、动脑能力强,与同学合作愉快。40分 积极参加小组活动,爱动手、动口、动脑能力强,与同学合作愉快。 35分 能参加小组活动,与同学合作愉快。30分 达不到以上要求。
20分或以下
总评
80分以上评优,70-80评良,50-60评合格,50分以下评不合格。 总分:
等级:
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恍然大悟的感慨声中结束的。
总体来说,本课的设计及实践是成功的。笔者教过此文数次,每次皆感难度极大。鲁迅
的大多含蓄难懂,加之本文篇幅较大,主题较深,情节简单,很难吸引学生。这样长且难的
课文,多讲只会造成师生双方的疲惫,费时而难见实绩,故笔者反复思量,应如何短时高效
地完成授课任务,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笔者首先将此文压缩为两课时(以往
多4课时完成,在此次教学中,熟悉、解决字词疑难、了解基础事件为一课时,阅读分析为
一课时,实现了长文短教)。
其次,笔者避开了对文章深层主题──爱国的教学,转向事例的分析,使学生自找事例自
行剖析,分析单一事例与理解主题相对而言难度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