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学案

合集下载

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广州市第94中学-刘艳艳

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广州市第94中学-刘艳艳

初三化学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学设计广州市第九十四中学刘艳艳一、教材分析1. 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对于“溶液”并不陌生,他们不仅在实际生活中经常接触并应用到溶液,在实验室也多次用到溶液,如盐酸,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等。

学生还知道很多反应在溶液中进行,但学生对于溶液的认识仅仅是感性,不系统的。

所以本课题在编排上,通过学生的活动与探究,使学生在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粒子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进而认识溶质、溶剂及其辩证关系。

本课题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使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有一定的难度,故在教学中可用动画模拟讲解,并注意与生活经验相联系,使学生体会化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根据蔗糖等物质的溶解实验,能描述出它们溶解于水或汽油的微观过程和宏观现象。

(2)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等概念,并能说出一些溶液的溶质和溶剂。

(3)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也是重要的溶剂。

【过程与方法】(1)通过常见物质的溶解性,溶液的形成等实验,体会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的联系。

(2)通过“碘或高锰酸钾分别放入水中和汽油中,进一步了解对比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运用,学会控制实验条件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的联系。

3.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2)难点:从微观上认识溶液;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二、教法和学法的选择(1)教法:问题启发,引导探究,多媒体辅助(2)学法:实验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三.教学过程:本节课总的设计理念是在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上,创设动画,生活化的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活动探究,积极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实现对化学概念的能动建构。

所以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四.板书设计:第九单元课题一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一、溶液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附导学案)

《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附导学案)

《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重点和难点】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实验准备】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本课时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实验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小组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引导、组织好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活动。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重点和难点重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比较。

难点:评价实验方案。

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实验准备演示用品:底部用石蜡粘着一小木块的烧杯、NaOH固体、水、玻璃棒、药匙。

分组实验用品:三只各装有100 mL水的烧杯、三份质量相同的固体NaCl、 NH4NO3、NaOH、药匙、温度计。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或自制动画)。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参考。

阅读教师提供的实验方案。

(1)取三只烧杯,各注入100 mL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将两药匙NaCl、NH4NO3、NaOH分别加入上述三只烧杯中,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测量溶液的温度。

(3)用手背小心触摸三只烧杯的外壁,有什么感觉?(4)把实验后的溶液,倒入指定的容器内。

(5)计算溶解前后液体温度的变化,填入下表中。

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测量的温度/℃温度的变化(与水相比)水氯化钠溶液硝酸铵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各小组将老师提供的方案与自己的方案比较,谁的方案更佳?说出你的理由。

你在以后设计实验方案时应注意什么?学生:老师所用的水都是100 mL,三次所加的溶质的质量也相同。

溶液的形成的教案

溶液的形成的教案

溶液的形成的教案【篇一: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12345【篇二:《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归去来兮】《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齐市二十九中学田玉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及溶解时吸热或放热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分析、讨论,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溶解现象,建立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教学难点:溶液的微观形成及乳化原理。

教学流程:一、新课导入【情境创设】展示:多媒体“大海”的图片。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海洋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宝库?海水里含有80多种元素,你是如何理解的?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入溶液的概念。

学生激趣、感知,带着兴奋的情绪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引导探究【活动与探究】实验9-1溶液的形成(在教材提供的实验基础上,再增设几个实验进行对比,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溶液基本特征的理解)1、将蔗糖、食盐、硫酸铜分别放入三个烧杯中,加适量的水充分搅拌溶解,静置观察现象。

2、将等量的泥沙、面粉、植物油分别放入烧杯中,加适量的水充分搅拌溶解,静置观察现象。

【引导】1、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分析讨论试验1中溶液的形成过程,组织学生阅读教材能用分子观点解释这一过程。

2、引导学生对比实验1和实验2所得混合物在宏观和微观上各有什么不同,从引入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及溶液的基本特征。

【展示】多媒体动画展示蔗糖、食盐在水中的微观溶解过程及蔗糖和食盐在水中的存在形式。

展示泥沙、面粉与水的混合过程及在水中的存在形式。

使学生在微观上对溶液的形成和基本特征有了更加科学准确的认识,这会加深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结论】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溶液的形成》教案

《溶液的形成》教案

《溶液的形成》教案《溶液的形成》教案1一、教学目标1.能解释溶解现象,能说出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能正确区分出溶液中溶质和溶剂。

2.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3.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提出疑问】展示五种液体:品红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铁溶液,高锰酸钾溶液,氯化钾溶液。

并思考各自的颜色是如何形成的?是不是加入了色素?【学生回答】他们颜色不同,应该是混合物。

【教师引导】根据学生的发言,向学生介绍这五种液体都属于溶液,从而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教学【教师引导】溶液是怎样形成的呢?根据这一问题,结合教材中的实验9-1,进行实验,之后交流实验现象及实验结果。

【学生回答】食盐、蔗糖消失在了水中。

【教师提问】为什么食盐和蔗糖都消失在了水中呢?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小组讨论,如何从微观上理解这一现象?【学生回答】蔗糖分子、食盐分子运动扩散到水分子中去了。

【多媒体演示】溶解过程的微观动画【教师总结】通过溶解过程的微观动画我们可以看到,蔗糖溶于水是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逐步向水中扩散,最终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蔗糖溶液的过程是分子的扩散过程;而食盐溶于水则是NaCl固体表面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逐步向水里扩散,最终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氯化钠溶液的过程是离子的扩散过程。

【教师活动】拿出导入时的五种液体,让学生观察,每种液体各部分一样吗?放置了这么长时间,有没有哪种液体析出沉淀?【学生回答】各部分完全相同,没有析出沉淀。

【教师总结】经过刚才同学们的观察发现它们各部分的组成完全相同,即溶液是均一的;同时只要水分不蒸发,温度不变化,蔗糖与水或氯化钠与水不会分离,所以溶液又是稳定的。

因此像这样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就叫做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2课时示范课教案【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2课时示范课教案【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课题1溶液的形成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氢氧化钠和硝酸铵等物质溶于水时温度的变化,了解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及其产生原因。

2.通过分析洗洁精对油污的作用现象,认识乳化作用和乳化剂,知道溶解与乳化的不同,认识常见的乳化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物质溶解过程中能量变化及其原因。

难点:乳化原理及乳化现象。

三、教学准备
氢氧化钠、硝酸铵、蒸馏水、温度计、汽油、植物油等。

四、教学过程
根据生活经验和所学
知识进行回答。

观看演示实验,并填
写实验现象。

并填写
实验表格。

洗涤剂,用胶塞塞住试管,振荡,
五、板书设计
课题1节溶液的形成
第2课时
一、物质溶于水时的能量变化
Q吸<Q放,溶液温度升高Q吸=Q放,溶液温度不变Q吸>Q放,溶液温度降低
二、乳化现象
概念:洗洁精、洗衣粉和洗发液等物质都可以使食用油以细小液滴的形态分散到水中,形成不易分层的、比较稳定的混合物,这种现象叫做乳化现象。

应用:(1)利用乳化现象去除油污。

(2)在化妆品、药物、涂料生产中都会用到乳化现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第1、2、3题。这些题目涵盖了溶液的概念、特点和制备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提高解题技巧。
3.结合实验探究过程,撰写一篇关于溶液形成过程的实验报告。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观察现象和结论等内容。通过这个作业,培养同学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溶液在工农业生产中有哪些应用?它们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这个问题旨在引导同学们关注溶液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科学素养。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可能对实验操作和观察现象具有较高的兴趣,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可能会有所抵触。因此,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和难点,通过生动的实例、形象的解释和引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他们的表达与沟通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总之,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本节课中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师:请大家课后完成这些作业,进一步巩固溶液知识。如果有疑问,欢迎随时向我请教。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关于溶液的形成、特点和应用的知识,确保学生能够将所学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列举生活中的三种溶液实例,并简要说明其组成和用途。通过这个作业,希望大家能够更好地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观察力和应用能力。
(6)拓展延伸:介绍溶液在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7)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溶液知识的记忆。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优秀教学设计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优秀教学设计
三、教学设计
本课时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实验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小组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引导、组织好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
点评
情境创设
教师展示已经配制好了的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让学生观察,并设疑:你想到了什么?
教师引入: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溶液是怎样形成的?(教师板书课题1:溶液的形成)
教师点评:同学们做实验很认真,观察得也很仔细,总结结论: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设疑:把一种溶液放入到另一种溶液中能形成溶液吗?
请同学们做活动与探究(三)
药品:酒精、水、红墨水
仪器:试管一支、胶头滴管
溶剂
溶质
振荡前现象
振荡后现象
静置后现象
结论

乙醇
教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
①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②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③液体与液体互溶时:多者为溶剂,少者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剂。
学生观察仔细,能将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并能准确回答。
教师活动:下面请同学们做:
“活动与探究(一)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
药品:食盐、糖、硫酸铜晶体、水
仪器:玻璃棒、100 mL烧杯三个、药匙
展示不同颜色的溶液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食盐

硫酸铜晶体
现象
结论
培养学生集体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认识溶液、溶质、溶剂。
学生们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个别加以辅导。等同学们大部分完成后,请一个小组的代表谈谈本小组的实验情况: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一、教学目的:知识和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科学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观察、记录并分析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树立学知识、用知识,化学终将走向社会的正确观念。

二、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三、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小组合作、多媒体演示五、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溶液,由化工厂洗衣服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活动探究一:污渍应该怎么洗去多媒体演示:食盐、蔗糖溶于水的微观过程小结: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运动扩散,并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去了。

氯化钠中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运动扩散,也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去了。

(一、)溶液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⑴溶液是混合物。

⑵溶液的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

⑶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所组成。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如水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学生小组讨论:水、酒精都是均一、稳定的液体,它们是溶液吗?练习:判断:1.溶液是无色的液体。

2.冰水混合体是溶液。

3.把食盐溶液倒掉一半后,变稀了。

4.在温度不变,水不蒸发的条件下,蔗糖溶液中的蔗糖会从水中分离出来。

讨论:下列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溶质只能是固体吗?①医用0.9%的生理盐水;②医用75%的酒精溶液;③“超市”出售的“可口可乐”、“雪碧”等饮料。

溶质可以是固体、气体、液体活动探究二:用水不能洗去的怎么办?也就是说只有水才能做溶剂吗?常见的溶剂有哪些?2.乳浊液乳化现象思考:用水不能除去油污,那么油与水形成的混合物是什么呢?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学案
班级:初三()姓名:学科:化学课型:新授编者:审核:备课组
【学习目标】了解溶质、溶剂的概念;认识溶液的特征。

【学习重点】溶质、溶剂的概念;分辨溶液中溶质和溶剂;溶液的特征。

【学习难点】分辨溶液中溶质和溶剂
【学习过程】
一、复习(检查自我,我沉着!)
纯净物:
混合物:
二、先学(充实自我,我自强!)
(一)溶液的概念及特征
1、演示实验:①将少量蔗糖、植物油、泥土分别加入到装有20mL水的1、
2、3号烧杯中,
②在1号烧杯中再加入少量食盐。

(每次都充分振荡、静置,观察实验现象。


2、知识架构:
(1)溶液的概念
溶液
溶液溶质溶剂
(2)溶液的特征
(二)溶解性
1、演示实验:[实验9-2]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在书本的表格中。

2、知识架构:
(1)不同种,在同种中,溶解性。

(2)同种,在不同种中,溶解性。

(三)常见的溶质和溶剂
1、演示实验:[实验9-3]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在书本的表格中。

2、知识架构:
(1)常见的溶质可以是体,也可以是体或体。

(2)常见的溶剂为体,如、、等。

三、后教(完善自我,我能行!)
(一)溶液概念的理解
1、动画模拟:让学生观看溶液的形成过程的微观动画,加深对溶液概念的理解。

2、知识完形: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加深对溶液概念的认识。

⑴溶液是无色的。

()
⑵无色透明的液体就是溶液。

()
⑶把食盐溶液倒掉一半后,变稀了。

()
⑷在温度不变,水不蒸发的条件下,蔗糖溶液中蔗糖会从水中分离出来。

()(二)溶质与溶剂的区分
溶液溶质溶剂
硫酸铜溶液
碘酒
稀盐酸
铁与稀硫酸恰好完全
反应后的溶液
氧化钙溶于足量水后
的溶液
(三)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分
溶液:
悬浊液:
乳浊液:
四、巩固(测试自我,我细心!)
1、填写下列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名称。

(1)盐酸溶液______ ________ (2)硫酸锌溶液___________ ________
(3)医用酒精__________ __________ (4)0.9%的生理盐水_______ _________
(5)碘酒_________ _________ (6)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_______ ________
2、溶液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的。

溶液的质量________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和(填“等于”或“不等于”),溶液的体积________溶质和溶剂的体积之和(填“等于”或“不等于”)。

3、下列各组液体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A.汽水
B.冰水混合物
C.稀盐酸
D.75%的酒精溶液
4、在一定温度下,将溶液密闭放置一段时间后,溶质将()
A.浮在水面
B.沉在底部
C.浮在中间
D.不会析出来
5、溶液的特征是()
A.含有溶质和溶剂
B.其组成中一定含有水
C.具有无色及透明性
D.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6、一杯食盐溶液,从溶液的上部取出一些,测得它的密度为a g/cm3;再从下部取出一些,测得它的密度为b g/cm3,则a与b的关系正确的是()
A.a=b
B.a<b
C.a>b
D.无法确定
7、组成溶液的溶质()
A.只能是气体
B.只能是液体
C.只能是固体
D.可能是固体,也可能是液体或气体
【学(教)后记】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2课时)教学案
班级:初三()姓名:学科:化学课型:新授编者:审核:备课组【学习目标】
1、认识乳化作用。

2、了解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学习重点】乳化作用,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比较。

【学习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学习过程】
一、复习(检查自我,我沉着!)
1、写出下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
(1)石灰水,(2)锌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的溶液,
(3)食盐水,(4)80mL酒精与20mL水组成的溶液。

2、硫酸溶液的溶质是,碘酒中的溶剂是。

3、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溶液是由和组成的。

二、先学(充实自我,我自强!)
(四)乳化作用
1、演示实验:[实验9-4]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在书本的表格中。

2、知识架构:
乳化作用:
(五)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1、演示实验:[活动与探究]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在书本的表格中。

2、知识架构:
过程──热
溶解过程
过程──热
溶于水时温度升高的物质有等;
溶于水时温度降低的物质有;
溶于水时温度基本不变的物质有。

三、后教(完善自我,我能行!)
1、乳化与溶解
洗涤剂能洗涤油污是因为洗涤剂
汽油能洗涤油污是因为汽油
2、动画模拟NaCl溶于水的微观过程,加深对溶解过程中热量变化的理解。

四、达标测试(测试自我,我细心!)
1、下列物质混合,所得结论正确的是()
A. 植物油和水——乳浊液
B. 碘和汽油——乳浊液
C. 食盐和汽油——溶液
D. 碳酸钙和水——溶液
2、餐具上的油污可以用加入洗涤剂的水洗掉,其原因是洗涤剂具有( )
A.催化作用
B.乳化作用
C.吸附作用
D.还原作用
3、下列适量物质溶于水后,可以造成溶液温度显著降低的是()
A.硝酸铵 B.氢氧化钠 C.氯化钠 D.浓硫酸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解过程只有吸热过程
B.溶解过程只有放热过程
C. 溶解过程既有吸热过程又有放热过程
D.扩散过程放热,而水合过程吸热。

5、如下图所示,向小试管中分别加入下列一定量的物质,右侧U型管中的液面未发生明显变化,该物质是()
A.浓硫酸 B.氢氧化钠固体 C.氯化钠固体 D.氧化钙固体
【学(教)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