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缺血性卒中和TIA二级预防指南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二、一般处理目前这部分的相关高等级研究证据较少,共识性推荐意见如下:(一)呼吸与吸氧(1)必要时吸氧,应维持氧饱和度>94%。
气道功能严重障碍者应给予气道支持(气管插管或切开)及辅助呼吸。
(2)无低氧血症的患者不需常规吸氧。
(二)心脏监测与心脏病变处理脑梗死后24 h内应常规进行心电图检查,根据病情,有条件时进行持续心电监护24 h或以上,以便早期发现阵发性心房纤颤或严重心律失常等心脏病变;避免或慎用增加心脏负担的药物。
(三)体温控制(1)对体温升高的患者应寻找和处理发热原因,如存在感染应给予抗生素治疗。
(2)对体温>38 ℃的患者应给予退热措施。
(四)血压控制1.高血压:约70%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血压升高[15,16],原因主要包括:病前存在高血压、疼痛、恶心呕吐、颅内压增高、意识模糊、焦虑、卒中后应激状态等。
多数患者在卒中后24 h内血压自发降低。
病情稳定而无颅内高压或其他严重并发症的患者,24 h后血压水平基本可反映其病前水平[17]。
目前关于卒中后早期是否应该立即降压、降压目标值、卒中后何时开始恢复原用降压药及降压药物的选择等问题尚缺乏充分的可靠研究证据。
国内研究显示,入院后约1.4%的患者收缩压≥220 mm Hg(1 mmHg=0.133 kPa),5.6%的患者舒张压≥120 mm Hg[17]。
近期发表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降压试验(The China Antihypertensive Trial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CATIS),观察了4 071例48 h内发病的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入院24 h后)患者接受强化降压治疗对14 d内、出院时及3个月的死亡和严重残疾的影响,结果提示强化降压组无明显获益,但可能是安全的[18]。
2.卒中后低血压:卒中后低血压很少见,原因有主动脉夹层、血容量减少以及心输出量减少等。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一、指南背景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也是导致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国卫生部制定了《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
二、指南目的本指南的目的是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二级预防的指导,以降低再发率和并发症的发生。
三、指南内容1. 二级预防的定义和目标二级预防是指在脑卒中或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通过干预措施降低再发率和并发症的发生。
目标是减少再发率、降低死亡率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 二级预防的策略(1)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药物治疗方案,如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
(2)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戒烟、限制饮酒、控制体重、均衡饮食、增加体力活动等。
(3) 高危因素控制:对患者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高危因素进行积极的控制和管理。
3. 药物治疗(1)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用于预防血栓形成。
(2) 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达比加群等,用于预防血栓栓塞的发生。
(3) 胆固醇调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用于调节血脂水平。
(4) 抗高血压药物:如ACE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等,用于控制高血压。
4. 生活方式干预(1) 戒烟:对于吸烟者,应积极进行戒烟干预,如心理辅导、药物辅助等。
(2) 限制饮酒:对于过量饮酒者,应限制饮酒量,避免酗酒。
(3) 控制体重:对于超重和肥胖的患者,应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控制体重。
(4) 均衡饮食:建议患者采用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
(5) 增加体力活动:建议患者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跑步、游泳等。
5. 高危因素控制(1) 高血压控制:建议患者定期测量血压,如有高血压应积极控制,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
(2) 高血脂控制:建议患者定期检测血脂水平,如有异常应积极控制,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
2023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全文)

2023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全文)图片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类型。
有效的二级预防是减少卒中复发、致残和死亡的重要措施。
《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23》。
本指南对缺血性卒中和TIA二级预防的危险因素控制、病因诊断评估、针对病因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以及医疗服务质量等进行了系统更新。
关于危险因素的控制,指南主要提出了以下推荐意见。
危险因素控制篇1、高血压(1)既往未接受降压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发病数天且病情稳定后如果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如无绝对禁忌,可启动降压治疗(I级推荐,A级证据1(2)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且长期服药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如无绝对禁忌,发病数天且病情稳定后可以重新启动降压治疗(I级推荐,A级证据);对于血压<140/90mmHg的患者,启动降压治疗的获益并不明确(口级推荐,B级证据X(3)对于降压目标,如患者能耐受,推荐收缩压降至130mmHg以下,舒张压降至80mmHg以下(I级推荐,B级证据);对于由白页内大动脉狭窄(70%~99%)导致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如患者能耐受,推荐收缩压降至140mmHg以下,舒张压降至90mmHg以下(II级推荐,B级证据);对于低血流动力学原因导致的卒中或TIA患者,应权衡降压速度与幅度对患者耐受性及血液动力学的影响(IV级推荐,D级证据1(4)降压药物的种类和剂量以及降压目标值应个体化,应全面考虑药物、卒中特点和患者个体情况三方面的因素(∏级推荐,B级证据X2、高胆固醇血症(1)对于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1D1Y水平≥2.6mmo1∕1(1000mg/1)推荐给予高强度他汀治疗(他汀类药物及降脂强度详见表2),以降低卒中复发风险(I级推荐,A级证据X(2)对于合并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证据的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推荐给予高强度他汀治疗,需要时联合依折麦布,将1DK水平控制在1.8mmo1∕1(700mg/1)及以下或将1DK水平降低50%及以上,以降低卒中和心血管事件风险(工级推荐,A级证据X(3)对于极高危缺血性卒中患者,若给予最大耐受剂量他汀治疗后,1D1<仍高于1.8mmo1/1推荐与依折麦布联合应用I级推荐,B级证据);若他汀与依折麦布联合治疗后,1D1t水平仍未达到目标水平,推荐联合使用PCSK9抑制剂治疗以预防ASCVD事件发生(∏级推荐,B级证据\(4)对于他汀不耐受或他汀治疗有禁忌证的患者,根据1DK水平目标值,可考虑使用PCSK9抑制剂或依折麦布(U级推荐,B级证据\(5)合并高胆固醇血症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在启用他汀类药物4~12周后,应根据空腹血脂水平和安全性指标(肝转氨酶和肌酶)评估使用降低1DK药物的治疗效果和调整生活方式,之后每3~12个月基于需要根据药物调整情况评估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和安全性(I级推荐,A级证据I(6)长期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总体上是安全的,有脑出血病史的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或T1A患者应权衡风险和获益合理使用(II级推荐,B级证据13、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1)糖尿病、糖尿病前期或胰岛素抵抗是缺血性卒中复发或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重视对卒中患者糖代谢状态的筛查(∏级推荐,B级证据X(2)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发病后接受空腹血糖、HbA1C或OGTT筛查糖代谢异常是合理的,推荐急性期应用HbAIc筛查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无明确糖尿病病史或未明确诊断糖尿病的患者,在急性期后推荐接受OGTT筛查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级推荐,B级证据\(3)对合并糖尿病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急性期后血糖控制目标值应个体化,严格控制血糖(如HbA1c≤7%)对预防卒中复发的作用尚不明确(口级推荐,B级证据);制订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警惕低血糖事件带来的危害(口级推荐,B级证据X(4)对合并糖尿病前期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健康饮食、规律体力活动和戒烟等)对于预防向糖尿病进展是有益的(∏级推荐,B级证据\(5)对合并糖尿病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建议进行生活方式干预、营养支持、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和降糖药物的综合治疗(I级推荐,C级证据);可考虑选择已被证明对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包括卒中、心肌梗死、血管性死亡)风险有益的G1P1受体激动剂、SG1T2抑制剂等新型降糖药物(口级推荐,B级证据I(6)对合并胰岛素抵抗的近期缺血性卒中或TIA非糖尿病患者,排除禁忌证后,应用口比格列酮对于预防卒中复发可能有益(口级推荐,B级证据\4、生活方式(1)有吸烟史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均应戒烟(I级推荐,A级证据\无论有无吸烟史,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均应远离吸烟场所,避免被动吸烟(I级推荐,B级证据I(2)可采取综合性控烟措施对包括有卒中病史的吸烟者进行干预,主要戒烟手段包括心理疏导、尼古丁替代疗法或口服戒烟药物(安非他酮或伐尼克兰等)(I级推荐,A级证据X饮食与营养(1)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膳食种类应多样化,能量和营养的摄入应合理,增加食用全谷、豆类、水果、蔬菜和低脂奶制品,减少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I级推荐,B级证据1(2)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可适度降低钠和增加钾摄入量,推荐食用含钾代盐,有益于降低血压,从而降低卒中复发风险(I级推荐,B级证据%(3)推荐对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在住院后及时进行营养状态的风险评估(∏级推荐,C级证据);对有营养风险的卒中患者,制订基于个体化的营养计划,给予营养干预,并定期筛查,以减少不良预后风险(U级推荐,C 级证据\A身体活动(1)由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对合并运动障碍的慢性期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充分的运动能力筛查,制订个体化运动方案,并进行监督(II级推荐,B 级证据b(2)具有活动能力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急性期后推荐进行每周至少3~4次、每次至少10min的中等强度(如快走)或每周至少2次、每次至少20min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I级推荐,B级证据);不推荐对中度(NIHSS评分5~12分)亚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有氧运动训练(∏级推荐,B级证据\A饮酒(1)推荐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戒酒或减少酒精摄入量(I级推荐,A级证据入(2)对尚未戒酒者,饮酒量应适度,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4g,女性减半(∏级推荐,B级证据\A肥胖(1)对于超重或肥胖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减重可以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工级推荐,B级证据I(2)对于肥胖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推荐根据个体情况采用多种强化改变生活方式的行为策略,以实现体重达标(I级推荐,B级证据\5、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近期发生缺血性卒中或TIA且合并HHCy患者补充叶酸、维生素B6以及维生素B12可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但尚无证据支持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能够减少卒中复发风险(口级推荐,B级证据)0病因诊断评估篇1、病因分类对于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推荐完善病因分型,指导制订卒中二级预防的最佳策略。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

危(wei)险因素控制脑血管病的危(wei)险因素分为可预防和不可预防两类,应积极控制可预防的危(wei)险因素,如高血压、脂代谢异常、糖代谢异常、吸烟等。
一、高血压[推荐意见](1)既往未接受降压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或者TIA 患者,发病数天后如果收缩压≥140mmHg 或者舒张压≥90mmHg,应启动降压治疗(Ⅰ级推荐,A 级证据);对于血压<140/90mmHg 的患者,其降压获益并不明确(Ⅱ级推荐, B 级证据)。
(2)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且长期接受降压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或者TIA 患者,如果没有绝对禁忌,发病数天后应重新启动降压治疗(Ⅰ级推荐,A 级证据)。
(3)由于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狭窄率70%~99%)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或者TIA 患者,推荐收缩压降至140mmHg 以下,舒张压降至90mmHg 以下(Ⅱ级推荐,B 级证据)。
由于低血流动力学原因导致的脑卒中或者TIA 患者,应权衡降压速度与幅度对患者耐受性及血液动力学影响(Ⅳ级推荐, D 级证据)。
(4)降压药物种类和剂量的选择及降压目标值应个体化,应全面考虑药物、脑卒中的特点和患者 3 方面因素(Ⅱ级推荐,B 级证据)。
二、脂代谢异常[推荐意见](1)对于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或者TIA 患者,无论是否伴有其他动脉粥样硬化证据,推荐高强度他汀类药物长期治疗以减少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Ⅰ级推荐, A 级证据)。
有证据表明当LDL-C 下降≥50%或者LDL-C≤1.8mmol/L (70mg/dL)时,二级预防更有效(Ⅱ级推荐, B 级证据)。
(2)对于LDL-C≥2.6mmol/L (100mg/dL)的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或者TIA 患者,推荐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以降低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Ⅰ级推荐, A 级证据);对于LDL-C<2.6mmol/L (100mg/dL)的缺血性脑卒中/TIA 患者,目前尚缺乏证据,推荐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Ⅱ级推荐,C 级证据)。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类型,我国脑卒中亚型中,近70%的患者为缺血性脑卒中。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年复发率高达17.7%。
有效的二级预防是减少复发和死亡的重要手段。
撰写组通过复习相关研究证据,结合中国国情和临床现状,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集体制定了《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以期为神经科医生提供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和TIA 合理、科学的二级预防治疗策略,从而减少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及TIA患者的死亡率、复发率和致残率。
危险因素控制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可预防和不可预防两类,应积极控制可预防的危险因素,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生或复发。
相关危险因素可参考以往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及二级预防指南。
本文重点介绍循证医学证据充分、关注度高且可以进行干预的危险因素。
一、高血压高血压是脑卒中和TIA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在近期发生过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中,高血压的诊断率高达70%。
目前我国约有3.25亿高血压患者,但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均较低(分别为42.6%、34.1%和9.3%)。
第1个证实脑卒中二级预防降压治疗有效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是我国开展的脑卒中后降压治疗研究(Post–stroke 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 Study, PATS),该研究入选5 665例近期发生TIA 或小脑卒中(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的患者,完全随机法分为吲达帕胺组和安慰剂组,平均随访24个月,结果显示吲达帕胺组的再发脑卒中率显著低于安慰剂组(30.9%与44.1%),脑卒中复发的相对风险降低30%,提示对于我国以高钠型为主的高血压人群,利尿剂有显著预防脑卒中复发的作用。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世界范围内主要的致残和死亡原因之一、为了尽可能减少患者的病情进展和再次发作的风险,国际上广泛推荐进行脑卒中和TIA的二级预防措施。
本文将介绍中国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和TIA的二级预防指南。
一、药物治疗1.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于心源性栓子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及TIA患者,推荐使用阿司匹林作为二级预防药物,剂量为100-325mg/日。
副作用包括胃肠道不适和出血风险。
2.抗凝药物:对于房颤相关性脑卒中和TIA患者,血栓形成风险较高,推荐使用口服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酯)进行抗凝治疗。
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和患者所受相关治疗的调整。
3. 血压控制:对于血压升高的患者,需要进行药物治疗来降低其血压,减少再次发作的风险。
推荐血压目标值是收缩压控制在<140 mmHg,舒张压控制在<90mmHg,但对年龄较大或合并有糖尿病和肾病的患者,可以考虑将目标值调整为<150/90 mmHg。
二、生活方式干预1.改善饮食:推荐患者采用心脏健康饮食,限制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多食用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低脂乳制品。
同时,减少食盐的摄入,限制酒精和咖啡因的摄入。
2.增加体力活动:推荐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度到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游泳等。
此外,也建议进行强度适中的肌肉锻炼,如举重、俯卧撑等。
3.戒烟限酒:强调戒烟对于减少再次发作的风险至关重要。
同时,减少酒精的摄入可以帮助控制血压,并避免与药物的相互作用。
4.控制体重:对于超重和肥胖的患者,推荐采用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来达到健康的体重范围。
这包括合理的饮食控制和适度的体力活动。
三、其他治疗方法1.麦芽糖酶抑制剂:对于糖尿病患者,推荐使用麦芽糖酶抑制剂,以减少二次脑卒中的风险。
2.扩张血管药物:对于TIA患者,推荐使用扩张血管药物,如双妥波胍或维拉帕米,以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中国缺血性卒中TIA二级预防指南

相关研究——何时降压?
目前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急性期降压时机尚不明确
最新公布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降压研究(the China Antihypertensive Trial in Aeute Ischemic Stroke, CATIS) 探讨了发病48h内的缺 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入院24h后)接受强化降压治疗 ,对14d内或出院时以及3个月的死亡率和严重残疾 预后的影响,结果表明急性期强化降压组并无显著 获益。尽管小血管病组表现出获益的趋势,但总体 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一研究提示在缺血性脑 卒中急性期降压可能是安全的,是否有部分患者可 以从急性期降压中获益,尚需更多的研究进一步证 实。
相关研究——
大动脉狭窄避免血压过低(140mmHg以下)
支架和积极药物管理预防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卒中复发 (Stenting versus Aggressive Medical Management for Preventing Recurrent Stroke in Intracranial Stenosis , SAMMPRIS)研究中,对伴 有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 无论颅内动脉支架治疗组和单纯强化内科治疗组均给 予了强化降压治疗使收缩压降至140mmHg以下,单纯 强化内科治疗组显示了更好的治疗效果。
目录
危险因素控制 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在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TIA二级预
防中的应用 心源性栓塞的抗栓治疗 症状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TIA的非药物治
疗 其他特殊情况下脑卒中患者的治疗 指南指导的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
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22

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22 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全球频发的脑血管疾病,严重影响各国国民的健康。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NHC)于2022年出台了《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以改善中国国民的预防水平,降低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病率。
《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起步于血压控制和血脂治疗,包括认识患者高血压、高血压血糖、脂肪调节等方面的重要性,以及预防措施的重要性,包括饮食、运动和戒烟戒酒等。
此外,《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还提出了以下的建议:1、励高危人群进行血压控制、血脂控制和血糖控制,以预防血液黏滞和肥胖,减少卒中患者的几率。
2、议患者积极采取饮食改变,健康饮食例如多吃鱼、蔬菜等,同时少吃高脂肪、高糖食物,还可以与服用药物一起控制血糖水平,减少TIA的发病率。
3、烈建议患者积极锻炼,增强体质、改善血液循环,以及减少肥胖等疾病的发病率。
4、烈反对吸烟、过量饮酒,积极推动健康生活方式,以最大限度减少缺血性卒中和TIA的发病率。
《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一方面应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应当积极鼓励和引导患者和他们的家人以及社会力量,以最大限度地改善病人的健康水平,降低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病率。
此外,政府应当加大对患者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等慢性病进行科学有效的治疗,也加强监督,以确保早期检测和及时有效的治疗。
在制定《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的过程中,我国现有的TIA治疗机构应当更好地推广和实施二级预防措施,与政府的行动和合作,完善普及健康教育,提高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水平和质量。
政府还应当促进医疗机构技术和设备的升级,便于病人早发现、早治疗,把疾病控制在较低水平。
《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发布后,我国在疾病的防治上取得了重大的进步,这将有助于降低缺血性卒中和TIA的发病率,减少国民健康水平的下降,促进中国健康中国的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普乐与达美康缓释片对照评估研究(Action in
Diabetes and Vascular disease:Preterax and Diamicron MR Controlled Evalution,ADVANCE)
研究发现:严格控制血糖,使糖化血红蛋 白HbA1C<6.5%,血管事件的复合终点显 著下降。
卒中诊疗现状(中美比较)
数据来源:中国卒中国家登记数据库
卒中二级预防形势严峻 治疗指南不断更新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new
2003 EUSI 欧洲卒中指南 2005 中国 脑血管病 防治指南 2006 AHA/ASA 2008 ESO 2008 AHA/ASA 2009卒中 美国卒中指南 欧洲卒中指南 美国卒中指南 抗血小板 中国专家 共识
IA
IA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指南写作组,2010中国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 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0;43(2):154-160
危险因素的控制
高血压 糖尿病 脂代谢异常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 胆固醇水平与缺血性卒中相关
3.0 缺血性卒中死亡相对危险 2.5 2.0
1.5
2010中国 卒中二级 预防指南
2010中国缺血性脑卒中/TIA指南的 三项基本原则 7
制定指南的目的
8
为缺血性脑卒中/TIA的幸存者提供预防 上述事件复发的二级预防循证医学建议
2010中国缺血性脑卒中/TIA指南指导思想
风险评估
分层
合适的预 防措施
脑卒中二级预防的关键
缺血性卒中(诊治三重奏)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 吸烟、高龄、代谢综合症
危险因素
控制危险因素
大动脉粥样硬化
心源性
小动脉闭塞
其他病因
病因不明
病因
载体动脉 堵塞穿支
动脉到动脉 栓塞
针对病因治疗
低灌注/ 栓子清除下降
混合型
发病机制
针对发病机制治疗
缺血性卒中/TIA二级预防的三大基石
卒中二级预防策略——―ASA‖ 抗血小板药、他汀、降压药
2007年 EUROASPIRE III
38.7 41.2 41 0 20 40 60 80
欧洲
100
JNC VI. Arch Intern Med. 1997 EUROASPIRE I, II and III. ESC congress, Vienna, September 2007
中国与美国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的差距
血糖控制对2型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有保护 作用,对大血管病变同样有重要作用 血糖控制不良与脑卒中复发有关 IA
糖尿病与脑卒中的一级预防研究
百普乐与达美康缓释片对照评估研究(Action
in Diabetes and Vascular disease:Preterax and Diamicron MR Controlled Evalution,ADVANCE)
知晓率 治疗率 控制率
30.2
24.7
6.1
中国
知晓率
70
美国
治疗率
控制率
59
34 0 20 40 60 80 100
降压是降压治疗获益的根本
降压治疗的主要获益源自降低血压本身 控制血压和降低危险同样重要
——2007年ESC/ESH高血压防治指南
• 降压治疗的收益主要来自降压本身
——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在中国和日本等东亚人群中,血压升高对 脑卒中发病的作用强度为西方人群的1.5倍
我国高血压控制情况更是不容乐观
100% 80% 60% 40% 20%
1991年 2004年
提高对降压达标的重视程度, 迫在眉睫!
26.6% 30.2% 12.2% 24.7% 6.1%
2.9% 0%
知晓率
治疗率
控制率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TIA二级预防指南 2010
脑血管病是中国第一位死亡原因
脑卒中——不断增加的人群
我国现存脑血管病患者700余万人,每年有150万-200万新发脑卒中患者, 年发病率(116-219)/10万人口
脑血管病医疗费用增长
4
数据来源:1993年及2003年国家卫生服务总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
2010中国缺血性脑卒中/TIA二级预防指南 推荐意见 最新
危险因素控制
IA
建议进行抗高血压治疗,以降低脑卒中和其他血管事件复 发的风险。
在参考年龄、基础血压、平时用药、可耐受性的情况下, 降压目标一般应该达到≤140/90mmHg,理想应达到 ≤130/80mmHg。 •降压治疗的收益主要来自降压本身
2007年ESC/ESH高血压防治指南:
强化血压达标标准,高危和极高危患者应实施更严
格的血压控制
Giuseppe Mancia, Co-Chairperson, Guy De Backer, et al.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07) 28, 1462–1536.
高质量降压:
45
40
发生率/ 1,000患者年
35
30 25
20
15 10 5
卒中
基线舒张压水平 (mm Hg)
69
70-79
80-89
90-99
100-109 110
Hunt, S.C. et al., in: Atherosclerosis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 209-35
糖尿病患者存在 多种代谢紊乱,包括 高血糖、脂质异常、 胰岛素抵抗,这些危 险因素容易造成动脉 粥样硬化。
其中脂质异常是糖尿病 代谢紊乱的核心特征!
Beckman JA, et al. JAMA. 2002;287:2570-2581 Ginsberg HN, et al.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06;91:383-392
安慰剂更好
阿托伐他汀更好
Colhoun HM, Thomason MJ, Mackness MI, et al. Diabet Med. 2002;19:201-211.
CARDS研究结 : 阿托伐他汀使糖尿病患者脑卒中风险降低近半
脑卒中
-48%
(P=0.016)
Colhoun HM et al. Lancet. 2004;364:685-696.
2010中国缺血性脑卒中/TIA指南
15
危险因素控制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患 者的非药物治疗
二级预防指南 2010 心源性栓塞的抗栓治疗 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和 TIA的抗栓治疗 其他特殊情况下脑卒中患者的 治疗
2010中国缺血性脑卒中/TIA指南
16
危险因素的控制
高血压 糖尿病 脂代谢异常
随着血压升高,卒中风险均逐步增高
糖尿病患者强化降压治疗
对糖尿病患者,高血压强化治疗能使心肌梗死、猝死、脑 卒中和周围血管病构成的联合终点事件风险显著降低。 尽管大多数研究未达到130/80mmHg这一血压控制目标, 但流行病学分析提示,在血压降至120/80mmHg时心血管 事件风险会持续下降。
糖尿病患者,因存在多种代谢紊乱 极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0.0 2.0
9331 9274
3.0
9156 9059
4.0
8972 8843
5.0
7863 7720
Years
Number at risk 氨氯地平 培哚普利 阿替洛尔 苄氟噻嗪
9639 9618
Dahlöf B et al. Lancet 2005:366;895-906
VALUE:氨氯地平比ARB进一步减少卒中
降压 质量
ASCOT:
氨氯地平组比β阻滞剂组更好地减少卒中
%
5.0
以阿替洛尔为基础 (No. of events 422)
4.0
23%
3.0
2.0
以氨氯地平为基础 (No. of events 327)
1.0
HR = 0.77 (0.660.89) p = 0.0003
0.0 1.0
9483 9461
2010中国缺血性脑卒中/TIA二级预防指南 推荐意见 最新
危险因素控制
IA 糖尿病血糖控制的靶目标为HbA1C<6.5%,但对于高危2 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过低可能带来危害。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应该严格控制血压在130/80mmHg 以下,降压药以ACEI、ARB在降低心脑血管事件方面获益 明显。 在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基础上联合应用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 脑卒中复发风险
6 发生卒中的患者比例 % 5 4 3 2 1 0
0 6
缬沙坦为基础的降压方案 氨氯地平为基础的降压方案
危险降低
15%
HR = 1.15; 95% CI = 0.98-1.35; P = 0.08 12 18 24 30 36 42 48 54 60 66
Julius S et al. Lancet. June 2004;363.
主要终点:到首次发生主要终点事件的时间 包括急性冠心病死亡、非致死性心梗(包括无症状型心梗、不稳定性 心绞痛)CABG 或其它冠脉血管成形术、心脏骤停复苏、脑卒中
Colhoun HM et al. Lancet. 2004;364:685-696.
阿托伐他汀糖尿病合作研究(Collaboration Atorvastation Diabetes Study,CARDS) 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往往合并多个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正常血管
DM患者多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