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2

合集下载

鸿门宴2

鸿门宴2

尚且 害怕 避,躲避,害怕
怎么值得推辞
夫秦王有虎狼

之心, 杀人如
惟恐Biblioteka 不能举,杀完一样的心肠
人如恐不胜
,天下
皆叛之。
背叛
处罚 能用尽酷刑 人 如,好像,惟恐 刑,名作动,施加肉刑
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 秦入咸阳者 ’
打败
王之。
的人 封作王 之,代指关中地区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 宫室,还 军 ( 于 ) 霸上,以待 大王来。故
5.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名词活 用作动词 6.还军(于)霸上:驻扎,名词作动词。
第4自然段主要写了几件事?
1.张良召哙—樊哙闯帐
2.义责项羽—羽无以应
张 良 召 哙
义 责 项 羽
第三部分(3─4段) 写宴会上的明争暗斗──
高潮(三起三落)

范增示意
项庄舞剑
樊哙闯帐
刘邦谢罪
项羽不应 项王赐座 刘邦逃席
6.若入前为寿:上前,方位名词作动词。
7. 不者,若属皆且为 ( 之 ) 所虏:不通否, 否则;为 …… 所 ……: 表被动,引进主动 者 8. 常以身翼蔽沛公:翼,象鸟的翅膀一 样,名词作状语。
第3自然段主要写了几件事?
1.刘邦谢罪—项羽留饮
2.范增举玦—项羽不应
3.项庄舞剑—项伯翼蔽
刘 邦 谢 罪
沛 公 脱 险
刘 邦 锄 奸
第四部分(5─7段) 刘邦的逃走、 项羽一方对失败的反映—— 故事的结局
项羽、刘邦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是通过相互映 衬、对比、烘托表现出来的:
⑴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 刘邦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 ⑵项羽刚愎自用,又拙于应变; 刘邦善于采纳意见,又随机应变。 ⑶项羽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 能效其力; 刘邦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授 命。 ⑷项羽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 刘邦有奸必肃,能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

鸿门宴(第二段)课件

鸿门宴(第二段)课件
鸿门宴上,刘邦向项羽示弱,并表示 臣服,项羽因此放松警惕,没有杀掉 刘邦。此后,刘邦与项羽的关系由兄 弟变为了竞争对手。
楚汉战争的导火索
鸿门宴后,项羽进入咸阳,杀秦王子婴,烧秦宫室,并开始分封诸侯。刘邦被封 为汉王,但他不满项羽的分封,开始积蓄力量,准备与项羽争夺天下。
楚汉战争的爆发可以追溯到鸿门宴后的这一系列事件,这场战争持续了五年,最 终以刘邦胜利结束。
01
02
03
细节描写
司马迁通过对人物动作、 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 生动地展现了历史人物的 形象。
对比手法
通过对比刘邦、项羽的性 格和命运,突出了历史事 件的矛盾和冲突。
叙事风格
司马迁采用了客观、冷静 的叙事风格,使得故事情 节更加真实可信。
鸿门宴在文学作品中的演绎
古代戏曲
鸿门宴是古代戏曲的重要 题材,通过表演艺术形式 展现了这一历史事件的戏 剧性。
鸿门宴展现了忠诚与背叛的冲突和 抉择,引发了人们对忠诚与背叛的 思考和反思。
对中国文化的传承
鸿门宴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故事 ,传承了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和精神 内涵,影响了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 认知和思考。
小说改编
许多历史小说和演义小说 都对鸿门宴进行了改编和 再创作,丰富了故事情节 和人物形象。
影视作品
鸿门宴也是影视作品的热 门题材,通过影像艺术形 式呈现了这一历史事件的 视觉冲击力。
鸿门宴的文化内涵和影响
英雄主义情怀
鸿门宴表现了英雄人物的命运和 抉择,激发了人们对英雄主义情
怀的崇敬和追求。
忠诚与背叛的主题
秦朝的残暴统治使得百姓生活困苦, 各地起义不断,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刘邦与项羽的矛盾
刘邦和项羽都是秦末起义领袖, 但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产生了矛

鸿门宴 (2)

鸿门宴 (2)

鸿门宴教学内容:《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之二教学目标:要学会历史地辩证地评析历史人物教学难点:联系社会因素剖析历史人物言行的本质教学过程一、回顾与小结1、上节课我们结合名为“宴”,实为斗智斗勇战场的鸿门宴之宴前宴上宴后所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情节中刘邦和项羽的不同表现,着眼于政治家的素质和为人处世的人情角度分析了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请两位同学回顾一下。

项羽:轻信寡谋、沽名钓誉、刚愎自用、优柔寡断而又坦诚、直率、豪爽的赳赳武夫。

刘邦:机智周密、知人善任、委曲求全、老谋深算而又心狠手辣、薄情寡义的政治家。

2、上节课结束前,我们还就“项羽是不是失败的英雄”这个话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由于大家角度不同,对项羽的评价就有分歧,这里我想做个小结: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历史地阶级地辩证地看问题。

因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社会有不同的英雄,不论哪种英雄又都受到时代的限制。

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项羽和历代起义英雄首领一样,主观上是在为自己打江山,势必会走向封建帝王的那条老路。

他和刘邦之间为争夺农民起义胜利果实而展开的斗争,从本质上讲,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不论谁胜谁负,百姓都一样。

项羽由勇冠三军到众叛亲离,最后落得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悲剧,固然是由于他有勇无谋刚愎自用的性格缺陷,但根本原因是人民要求实现统一时,他却滥封侯王,导致纷争和动乱,这便注定了他的失败。

当然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评价历史人物是不是英雄,更重要的是看他的行为是否合乎历史发展规律。

从客观上看,项羽毕竟动摇或说推翻了贪暴的秦朝,更新了旧朝代,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加快了历史发展进程。

这种合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行为就是英雄行为。

因此,项羽是个英雄,是个失败的英雄。

我们一定要学会运用历史的阶级的辩证的观点评析历史人物,只有这样才能作出客观的评价。

二、析樊哙1、在文中,除刘邦、项羽两位重要人物外,作者还比较集中地突出描写了谁?(学生答:樊哙)哪个地方写的?(学生答:第4段)请大家齐读第4段2、樊哙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张良召他进帐的目的呢?学生答:项庄舞剑,项伯不得不“翼蔽沛公”的危机时刻,张良召他进帐是想借他的勇猛武力对付项庄,震慑项羽。

《鸿门宴》课件(2)

《鸿门宴》课件(2)

欲王(于)关中,使子婴为相, 珍宝尽有之。”
称王
让 作(他的)国相 占有它
项羽怒曰:“旦日飨士卒,为(之)击破沛公 军!”
犒劳 替 我 打败 军队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

在这个。当:介词,在 驻扎在
十万,在霸上。范增 说 项羽曰: “沛公居
山东
劝告
在函谷关以东地区
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 财物无所取,
• 公元前206年,陈涉起义后第3年,楚怀王派项羽、 刘邦等分头攻打秦军,临行前,怀王与诸将约定, 先入关的便封为关中王。项羽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 刘邦先入关,攻下咸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 项羽自刘邦之后破关而入。
• 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 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 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稳逃席为主要 矛盾展开。
1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 通背,背叛,忘记。
1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于)项 王:旦日,第二天;蚤通早, 早 些。
16、不如因善遇之:友好对待
这几自然段主要 写了几件事?
1、项伯夜访 2、刘邦定策 3、项王许诺
串讲课文:
三段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
带领 人马
道歉
从,使动用法,使……跟随,带领
4、为之奈何?:应译为“奈何为 之”,为:对付;怎么对付这件 事5、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译。为 “替大王出这条计策的是谁”。 “为大王为此计者谁” , “者” 语气助词。
6、距关,毋内诸侯:“距”通 “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7、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形 容词作名词。
8、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游,交往;活,使……活,使 动用法。

鸿门宴(二)教学设计

鸿门宴(二)教学设计

《鸿门宴》(二)21、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

2、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3、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重点: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难点:故事涉及的背景知识较多,教材属于节选,这样使学生们把握人物的性格有一定难度。

讲授(一)鸿门宴(转折点)无伤告密“欲王关中”(矛盾焦点)范增说羽“急击勿失”项伯夜访“毋从俱死”——“义”张良献计“不敢倍德”(二)项王留饮“为人不忍”(?)范增举“默然不应”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樊哙闯帐“死且不避”(以攻为守)(三)沛公出逃“脱身独骑”张良入谢“不胜栖杓”项王受璧“置之坐上”亚父破斗“撞而破之”1、概括课文中几个主要人物的形象。

2、完成“思考和练习”第五题。

第三教时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是什么意思?可用课文中哪一个字来概括?(“忍”)范增对项庄说:“君王为人不忍”,他内心真的认为项羽是“为人不忍”吗?“不忍”,用今天的语汇表达,就是心慈手软,也可以引申为缺少决断。

其实,范增内心井不仅仅认为他是“为人不忍”,公开场合只能这样委婉地评论。

二、讲读第四段:1.指名试讲课文,师生共同订正。

2.分角色朗读课文,力求充分表达人物的不同情感与心态。

3.提问:“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

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喧宾夺主”?)提示:课文对樊哙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浓墨重彩,形神兼备。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外貌描写:“瞑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

鸿门宴(2)

鸿门宴(2)
讲解翻译课文
第2段
结合课文注释和名师p39,口头试译第2段, 注意红色字体的重点字、词、句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 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 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 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 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 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 ‚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 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 ,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 ‚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 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 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 ,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 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 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5、许诺:指自己对另一 个人的,相当于承诺的 意思,但更重要的是代 表了‚约定‛这一层面 的意思。 6、蚤:通‚早‛,早些 。 7、谢:谢罪,向人道歉 。 8、因:介词,‚趁机‛ 、‚趁此‛。 9、义:‚讲信义‛,名 词作动词。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 具告以事 项伯于是连夜骑马赶到刘邦的军营中, 暗地拜见张良,把情况详细地告诉了他。 2、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把守函谷关,不要接纳诸侯,秦国的土地可 以全部占领而称王。 3、沛公 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 译:沛公问:“他跟您相比,谁年岁大?” 张良说:“他比我大。”

《鸿门宴》课文翻译和分析 (2)

《鸿门宴》课文翻译和分析 (2)
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 财物无所取,妇
贪图 喜爱美女 对财物 取用 财物:名作状,表动作对象
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
宠幸 (表现)小处 形作名,所幸:宠幸的人
其气,皆为龙

看过那里的云气
虎,
成五采,
此天子气也。 急
云气


失 !”
(的样子)五彩颜色
赶快攻打不要失去时机
第1自然段中应注意的重点词语、句子:
4、为之奈何?:
应译为“奈何为之”,为: 对付; 怎 么 对 付 这 件 事 。
5、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译为“替大王出这条计策的是谁”。 “为大王为此计者谁” , “者”语气 助词。 6、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7、君安与项伯有故: 交情,形容词作名词。 8、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游,交往;活,使……活,使动用法。 9、孰与君少长?:
译:沛公驻军于霸上,没能和项羽 见面。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 项羽说:“沛公想在关中称王,让 子婴做宰相,珍宝全都据为己有。” 项羽大怒说:“明天犒劳士兵们, 替我攻破沛公的军队!”正当这个 时候,项羽有四十万士兵,驻扎在 新丰鸿门;沛公有十万士兵,驻扎 在霸上。范增劝说项羽说:“沛公 居住在函谷关以东的时候,贪于财 物,喜欢美女。现在进入函谷关, 在财物方面没有索取,在妇女方面 没有宠幸,这说明他的志向很不小。 我让人望他的云气,都呈现出龙虎 的样子,呈现出五种色彩,这是天 子的云气。赶紧攻击他不要失去时 机!”
驻军 军:名作动
得与项羽相见。
没有能 跟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
言于项羽曰:“沛公
言于,向……报告
欲王 (于 )关中,使子婴为相, 珍宝尽有之。‛

高考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文言文整体阅读:鸿门宴(2) Word版含答案.doc

高考语文复习专项练习文言文整体阅读:鸿门宴(2) Word版含答案.doc

文言文整体阅读:鸿门宴课后练习(2)1.下列句子属状语后置的一句是()A此天子气也 B毋从俱死也 C若属皆且为所虏 D将军战河北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张良出,要项伯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C.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D、朝济而夕设版焉4.下列加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与能几何(赞许)终已不顾(回头看)B.将军战河北(黄河以北)沛公安在(在哪里)C.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就)秦王购之金千斤(收购)D.以其无礼于晋(因为)秦军氾南(驻军)5.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辍耕之陇上。

3、奉之弥繁。

4、侵之愈急。

5、子孙视之不甚惜。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7、汝识之乎?8、可以知之矣。

9、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余之力尚足以入。

1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1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17、顷之,烟炎张天。

18、蚓无爪牙之利。

19、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2、夫晋,何厌之有。

6.请在句子的横线上补充省略的成分,并指出省略的成分。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7.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同现代汉语用法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①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②约为婚姻③沛公居山东时④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⑤闻大王有意督过之⑥再拜献大王足下⑦而听细说⑧故遣将守关者A.②⑥⑦⑧ B.①③⑤⑥C.①④⑤⑦ D.④⑤⑥⑧8.下列句子中都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距关,毋内诸侯②沛公不胜杯杓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④范增数目项王⑤令将军与臣有郤⑥秋毫不敢有所近⑦拔剑切而啖之⑧张良出,要项伯⑨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A.①③④⑤ B.②⑤⑦⑧C.②④⑥⑧ D.①③⑤⑨9.对下面语句的解释,历来有分歧,请你根据上下文意分析,判定哪种说法较为恰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意你的思想,它会变成你的言语;注意你的言语,它会变成
你的行动;注意你的行动,它会变成你的习惯;注意你的习惯,
它会变成你的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它会变成你的命运。

《鸿门宴》(第二课时)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课文第二段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及其他重点文言字词,能够翻译重点语句。

2、熟读课文,准确理解翻译第二段。
【学习重点】
掌握第二段段中古今异义词及其他重点文言字词,能够翻译重点语句
【学习难点】
掌握第二段中的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学法指导】诵读法 探究讨论法
【学习过程】
自学指导一:研读第二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10分钟)

1、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
(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2)距.关,毋内.诸侯
(3)张良出,要.项伯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2、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素善.留侯张良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3)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4)秦地可尽王.也
(5)君安与项伯有故

(6)项伯杀人,臣活.之
(7)吾得兄.事之
(8).籍.吏民,封府库

注意你的思想,它会变成你的言语;注意你的言语,它会变成
你的行动;注意你的行动,它会变成你的习惯;注意你的习惯,
它会变成你的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它会变成你的命运。

3、指出下面“为”字的意义和用法。
(1)臣为韩王送沛公
(2)为之奈何
(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4)君为我呼入
(5)约为婚姻
4、解释下面句子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为之奈何
(3)项伯杀人,臣活之
(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5)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自学指导二:思考讨论(3分钟):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当堂训练(15分钟)、一、翻译下面句子。
(1)谁为大王此计者?
(2)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3)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4)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5)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6)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二、翻译第二段

注意你的思想,它会变成你的言语;注意你的言语,它会变成
你的行动;注意你的行动,它会变成你的习惯;注意你的习惯,
它会变成你的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它会变成你的命运。

鸿门宴第二课时答案
1、答案:(1)具:通“俱” (2)距:通“拒”。内:通“纳”。(3)要:通“邀”
(4)倍:通“背” (5)蚤:通“早”
2、答案:(1)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与……交好,友善。 (2)夜:名词活用作状语,

在夜里。 (3)急: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危急的事情;义:名词活用为动词,合于义。 (4)
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统治。 (5)故: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旧交情。(6)活:使动
用法,使……活。 (7)兄:名词活用作状语,用对待兄长的礼节。
(8)籍: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编造名册。
3、答案:(1)介词,替。(2)动词,处理,对付。(3)前“为”,介词,替;后“为”,动词,

献出。(4)介词,替。 (5)动词,结成。
4、答案(1)动词,到,往。 (2)代词,这件事。 (3)代词,他,指项伯。

(4)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5)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译。
5、答案:(1)谁替大王献出这个计策的?

(2)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所有的地盘都可以由你称王了。
(3)你替我(把他)请进来,我得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待他。
(4)我进入关中,极小的财物都不敢沾染,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
以等待将军(的到来)。
(5)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出和意外变故。
(6)现在人家有大功(你)却要打人家,这是不合仁义的。不如趁机好好地款待他。
6、答案: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项伯夜访张良,使紧张的形势出现了转机。第二件事是

张良献计。这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被拉过去,为下文替刘邦说情及项庄舞剑时“以身翼
蔽沛公”张本,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第三件事是项伯劝项羽勿击刘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