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梁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合集下载

2017-2018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2017-2018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2017-2018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金钱控制文化的生产后,就会出现对文化的侵蚀,文化就可能置情感道义、公序良俗、伦理道德于不顾,甚至为了攫取利益,它不惜挑战情感道义、公序良俗、伦理道德,以引起“关注”,从而获得“利益”。

这便导致了当代文化的“低俗化”问题的产生。

桑德尔说到无处不在的广告时称:“侵略性的、干扰性的广告,长久以来一直是文化抱怨的主题。

”低俗文化与那种富有侵略性、干扰性的广告相似,它犹如“苍蝇”,看似于人的肌体无大害,但我们却不得不面对这些成群结队的苍蝇的袭扰。

人们的注意力、精力和时间都被其分割和吸收。

鲁迅对这种文化更持一种批判态度,指出它犹如“精神雾霾”,毒害心灵。

他说:“看完一部书,都是那时的名人轶事,这时可得自己有主意了,知道这是帮闲文士所做的书。

凡帮闲,他能令人消闲消得最坏,他用的是最坏的方法。

倘不小心,被他诱过去,那就坠入陷阱,后来满脑子是某将军的饭量,某先生的体重,蜈蚣精和人面蛇了。

” 低俗文化所体现的那些伤风败俗、有违道德伦理的观念和行为,有害人心,有害社会。

但也有人持相反的态度。

史蒂文·约翰逊就认为低俗无害,他说:“我想我们是过于严肃地夸大了媒介能传递核心价值的程度。

大部分人都知道屏幕上的人物是虚构的,他们是让我们来取乐、欢悦的,而非给我们什么伦理教导。

”他认为暴力文化并不必然导致暴力的泛滥。

而在有些人眼里,低俗文化并不必然导致犯罪行为,甚至还有助于减少犯罪。

他们说,暴力影片可以将有暴力倾向的人吸引到电影院中,使他们不会到酒吧酗酒,然后四处滋事,从而减少暴力犯罪;沉浸于媒介暴力,尤其是具有参与性的游戏媒介,对孩子来说也许是一种好的化解暴力倾向的方法。

表面上看这些说法不无道理,但还有一些问题值得讨论。

首先它们是从“犯罪”层面而不是从“精神”层面来检讨低俗文化。

在他们看来,只要与犯罪关系不大,甚至有助于犯罪的减少,就无害,就有益。

【经典试卷】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答案

【经典试卷】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答案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3分)D(A.矿藏cáng,摭zhí拾;B.蒙méng蔽;C.召zhào唤,低徊huí。

本题词语全部出自必修一、二课本。

“脊骨”出自《相信未来》,“矿藏、倔强”出自《让我们一起奔腾吧》,“摭拾”出自《十八岁和其他》,“挣脱、入不敷出”出自《我的四季》,“蒙蔽、教诲、恪尽职守”出自《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犄角”出自《我的五样》,“召唤”出自《获得教养的途径》,“低徊、翘首”出自《乡土情结》,“散落、玉砌雕栏”出自《我与地坛》,“笑靥”出自《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两靥”。

)2.(3分)A(B.缺主语。

将“在十九世纪中俄签订了《爱珲条约》、《北京条约》的情况下”改为“十九世纪中俄签订了《爱珲条约》、《北京条约》”。

C.不合逻辑。

应当将“输送”、“培养”两词对调。

D. 结构混乱(杂糅)。

应为“文理分科实际上是导致人才培养水平下降、我国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分离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或将“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删去。

)3.(3分)③⑤②④①(本题重点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排错不给分。

素材选自苏教版必修一课文《神的一滴》。

)4.(6分)我国的学术论文数量粗制滥造....,理论与实践缺少....现象严重,许多是闭门造车联系,有些是论文的拼凑组合,改头换面....,很少有突破性的学术成果。

(“数量巨大”点1分,“理论与实践缺少联系”点1分,“拼凑,没有自己独创性和突破性”点1分,使用成语一个1分。

相关成语还有“急功近利、敷衍了事、精雕细刻、精益求精、闭目塞听、苦心孤诣等等,要注意成语使用的感情色彩,请阅卷老师酌情给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5.(3分)D(“赢”为“担负”的意思。

)6.(3分)B(都是“用,凭借”的意思。

A 结交,亲附/和,同;C 作为/被;D 沿袭/乘着,趁着)7.C(各诸侯国与秦国力量的对比是为了突显秦的强盛,而非衰颓。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检测高一语文2018.2注意事项:1. 本试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

移情和感受不同。

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

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

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

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

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

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

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

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

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似联想。

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

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是有同情心,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

这种同情,不但及于他人,也及于其他生物及无生物。

审美移情的功能是人的情感的自由解放。

尽管移情不一定伴随美感,但美感则必定伴随移情。

因为审美移情能给人以充分的自由。

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10分)1 .填空题(6分,每空1分)(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英俊沉下僚。

(左思《咏史》)(2)兼葭萋萋, ____________ 。

所谓伊人,_______________ 。

(《诗经• ______ 》)(3)东晋陶渊明是一位精神上超脱世俗利害,淡然自足的诗人,在《饮酒》中他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诗句,表达自己身居世间而对争名逐利的官场冷漠和疏离,获得了宁静的生活。

2 •按要求选择。

(4分)(1)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作为一条商业通道,“丝绸之路”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商业贸易上,可实际上,它的历史作用却远远超出经济交流的。

而今天,“丝绸之路”所经地带又重新成了的所在。

A.界限举世瞩目 B . 界限举足轻重C.范畴举足轻重D.范畴举世瞩目(2)下面两副有关春节和端午节的对联,正确的是() (2分)A. 春节:江边柳线迎春绿;门上桃符耀眼红。

端午节:青艾驱瘴千家乐;碧波竞渡十里欢。

B. 春节:门上桃符耀眼红;江边柳线迎春绿。

端午节:碧波竞渡十里欢;青艾驱瘴千家乐。

C. 春节:碧波竞渡十里欢;青艾驱瘴千家乐。

端午节:门上桃符耀眼红;江边柳线迎春绿。

D. 春节:青艾驱瘴千家乐;碧波竞渡十里欢。

端午节:江边柳线迎春绿;门上桃符耀眼红。

二、阅读理解(70分)(一)阅读下文,回答3-7题。

(15分)(1)在国外时看到,人们对时事做出价值评判时,总是从两个独立的方面来进行:一个方面是国家或者社会的尊严,这像是时事的经线;另一个方面是个人的尊严,这像是时事的纬线。

回到国内,一条纬线就像是没有,连尊严这个字眼也感到陌生了。

提到尊严,英文是" dig nity ",这个词不仅有尊严之义,还有体面、身份的意思。

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7——2018学年普通高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颇具人文情怀的儒家文化以“人”为中心,是儒家文化的特点;因为儒家文化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居于主导地位,所以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可以这样说,儒家文化不是西方的人道主义,却有非常深厚的人道关怀思想;不是西方的人文主义,却有非常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的人文气质或人文情怀。

儒家文化的人文情怀重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肯定人的地位,彰显人的价值。

儒家认为,人是万物中的一员,但又不是与万物平起平坐的一员,而是高于和优于万物的特殊存在。

«孝经»引述孔子的话说:“天地之性人为贵。

”荀子说:“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这些论述表达的一个共同的意思是人“为万物之灵”,集天地之精华,五行之秀气。

人的存在有如此之高的地位和价值,那么他的生命就应该被尊重。

正是在这样的思路下,中国传统哲学是“人学”,具有浓郁的人文气质。

重视人伦关系,倡导人伦义务。

儒家文化非常重视人的社会关系网络———人伦关系。

儒家认为,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落入到一张已经织好的人伦网络当中。

没有人伦网络,人是空洞的,甚至是不存在的。

所以,儒家讲“五伦”: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

不但有这五种关系,而且对应每种人伦关系,还规定了相应的人伦义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儒家认为这些关系是基本的社会关系,不可更改,不容置疑,甚至有些是与生俱来的、无可选择的“天伦”。

推崇人的主体性,强调独立人格。

每个人都有其独立意志、独立人格。

这是儒家思想中最值得注意的一点。

从中国哲学传统上看,儒家文化特别强调主体内在道德意志自律、道德践行上的主体性。

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一切道德的行为都是出自内心的自然要求,强调个人的正心诚意、修齐治平,乃至杀身成仁。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高一语文试卷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在答题卡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大自然中,悦耳动听的鸟鸣声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愉悦。

每一类鸟的鸣声都不尽相同。

乌鸦呱呱叫,山雀的鸣声如嘹亮的哨响,隐夜鸫的叫声则似长笛声般悠扬。

那么在复杂的背景噪声下,如何识别鸟鸣声?是否存在可以识别每一类鸟鸣的应用程序?针对上述问题,英国牛津大学的蒂莫·帕帕多普洛斯和他的同事,提出了一种能够识别各类鸟叫声的鸟鸣识别算法。

一般情况下,自然资源保护论者需要通过定期的徒步旅行或者直升机旅行的方式,对生存在特定区域内的鸟类数目进行统计和总结。

然而,如果通过音频录制鸟鸣,再将音频转化为物种计数,采用此方法代替旅行统计方式,将使得鸟类追踪的研究变得轻而易举,为研究鸟类种群数目是否下降或者鸟类的迁徙模式是否改变等,带来很大便利。

英国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的丹·斯托博士称:“鸟鸣极其复杂,这些最简单的声音通常难以分辨,因为它们听起来如此相似。

”毕竟我们无法听清远处的,特别是在嘈杂环境中的鸟叫声。

牛津大学的研究团队在亚洲和欧洲共收录了15种不同鸟类的鸣叫声,包括新疆歌鸲、大山雀、画眉等。

他们收录的鸟鸣声中混杂了不同的音频环境,如市区公园中较为平缓的背景噪声或者露天市场中密集人群的喧嚣声。

如此多样化的混合声音,用于机器学习算法的训练过程,通过训练后的机器来选择包含鸟鸣声的音频段。

尽管鸟鸣声与部分噪声频率相近,影响算法的准确性,但这些学习算法仍能成功地从噪声中区分出鸟鸣声。

目前国内福州大学的研究团队,对于低信噪比鸟鸣识别的算法是将声音信号转化为图像,对图像进行处理得到一串被称作特征值的数字,并用这串数字代替声音进行识别。

2017-2018学年度人教版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7-2018学年度人教版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7-2018学年度人教版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2017-2018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科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共23小题友情提示: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答在本试卷上一律无效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

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

XXX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

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

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

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XXX有句话:“境生于象外。

”“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

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

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XXX《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成心味的世界。

XXX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

成心境的作品和普通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但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并且超出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

2017年—2018年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中高一语文试卷试题

2017年—2018年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中高一语文试卷试题

绝密★启用前试卷种类:A 2017—2018 学年度第一学期一般高中学业水平检测高一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题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然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色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

移情和感觉不同样。

在感觉活动中,主风光对客体,主客体是分其他,界限是清楚的。

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忧如移入主体,主客体交融为一,已不存在界限。

对主体而言,他完满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恋恋不舍,进入忘我境地;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交融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

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仅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

清代大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

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感情与近似联想。

谷鲁斯等人认为惹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拟”。

但立普斯的见解更可信。

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近似联想。

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梦想,要把近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见解下去理解,因此总是依照亲自经验的类比,去对待身外发生的事件。

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是有同情心,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感情,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

这类同情,不仅及于他人,也及于其他生物及无生物。

审美移情的功能是人的感情的自由解放。

尽管移情不用然陪同美感,但美感则必然陪同移情。

由于审美移情能给人以充分的自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梁园中学高一年级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卷一、语言文字运用(1-4题,每题3分,第5题8分,共2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组是()(3分)A.点缀(duō)掂(diān)量喝彩(cǎi)酣(hān)睡B.袅娜(nuó)斑驳(bó)踱(duó)步参差(cī)C.回溯(sù)璀璨(càn)萦(yíng)绕吐哺(bǔ)D.暧暧(ài)阡(qiān)陌脉脉(mò)澄(chéng)江2、下面语段中加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双节”长假首日,全国各地相当多的高速公路因免费通行成为中国式拥堵中的一道别样风景,专家认为中国高速公路全面取消收费必须循序渐进,不能企求一挥而就。

相关机构应该关心的是,免费之后该怎样治理拥堵?不能因噎废食,让拥堵成为继续收费的理由。

A.别样 B.循序渐进 C.一挥而就 D.因噎废食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为缓解企业用工燃眉之急,增加城市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吸引力,政府推出了面向优秀农民工、异地务工人员积分制入户和技术工人招调入户。

B.新华社在报道中指出:由于发生外滩踩踏事件,一些地方称要取消类似大型活动,这是因噎废食,关键是相关部门的预案、保障应对措施要跟上。

C.在“神十”飞船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任务中,“天宫一号”能否扮演好一个引导者和指挥管理者的角色,是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的关键。

D.据交通安全部门统计,近日发生在全国各地高速路上的多起较大道路交通事故的原因多是驾驶人超速、超载、酒驾等不文明行为导致的。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朱光潜先生说过,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

不懂得诗,人生便无趣味。

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譬如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不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了花架而忘了架子上的花②同样,不懂得诗,文学的趣味也必然低下③因为一切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文学的各种样式都可当成一首诗看④如果对诗没有兴趣,对于别的文学作品的佳妙处终不免有些隔膜⑤所以,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必须从读诗入手A.③④⑤①② B.②③①⑤④ C.②③④①⑤ D.②③④⑤①5、在语文必修2的课文中,我们随着几位作者游览了不少风景名胜。

假如你到下列景点中的其中一处去旅游,请你在景点的留言簿上写一段话。

要求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能够体现出该景点的自然、人文景观特点,表达要鲜明、生动,不超过40个字。

(8分)①浙江省绍兴市兰亭景区②湖北省黄冈市东坡赤壁景区③安徽省含山县褒禅山景区二、现代文阅读(3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韵外之致——苏轼的意义苏轼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喜爱的对象,因他是一个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

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

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

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

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

这另一面才是苏轼所以为苏轼的关键所在。

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空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

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且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

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

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

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

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

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无怪乎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

他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

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布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

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6、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因其多才多艺、异常聪明敏锐,而最受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读书人的喜爱。

B.作者认为,虽然苏轼的文艺成就不及屈、陶、李、杜,但他在中国美学史上却有重要的影响。

C.因为苏轼在中国文艺史上有巨大影响,所以作者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

D.作者认为,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不是谨守儒家思想,而是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比前人任何退隐要更深刻、更沉重的人生空漠之感。

7、根据原文内容,不能说明苏轼在中国文艺史和美学史上的意义和影响的一项是()A.苏轼是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

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B.苏轼的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无法超脱,难以排遣,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

C.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

D.苏轼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

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布华林”。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文章中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

但他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

B.苏轼在文艺领域中更充分而深刻地透露出对整个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C.陶渊明诗歌中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表达出的美,被苏轼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D.朱熹感受到的苏轼思想中埋藏着的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二)(27分)《囚绿记》(节选)①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

……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左右。

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打碎了,留下一个大孔隙,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

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

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

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

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②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

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

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

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③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

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

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④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

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⑤可是每天在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

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

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⑥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9、选文以作者对长春藤的感情变化线索安排行文:________→观绿→________,表现了作者对“绿”的酷爱之情。

(2分)10、在作者眼里,绿枝条有着怎样的特点?写出其中两点并举例说明。

(6分)11、选文第④段对于“绿”在我案前生长,“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请结合选文说说你对“生的欢喜”一词的理解,并说说“绿”还可以用来象征什么?(8分)12、选文第⑤段说“植物是多么固执啊”,从文中找出表现其“固执”的理由,并分析这样描写表现力长春藤什么精神品质。

(8分)13、下面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A.第①段“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这句话是从侧面反衬我爱绿之深。

B.第④段第一句“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是个过渡句,在结构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C.“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

D.“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

”这句细腻地描写了青藤颜色的变化,真切地反映了作者对青藤绿色渐消的心急和怜爱。

三、名句默写14、补写出下列古诗文中空缺的部分。

(11分)(1)恰同学少年,__________;书生意气,_________。

(《沁园春·长沙》)(2)________,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__________。

(《短歌行》)(3)狗吠深巷中,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