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心衰的认识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心衰的方法

中医诊断心衰的方法

中医诊断心衰的方法
中医诊断心衰的方法,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首先,进行查体观察,以便获得客观信息。

对心衰患者,要注意
观察皮肤、脉象、心率、心功能等情况,并获得特殊体征如胸部闭塞感、心悸、头晕等,以及肝大、肠绞痛、溢血等体征,以便作出诊断。

其次,进行四诊。

根据中医五行理论,可以通过辩证断四诊来诊
断病机,如“视”、“听”、“嗅”三焦的咳嗽、气、血及肢体的温
凉及腹部的肿硬、肿满、胀痛、压痛等,以及脉象、舌象、肝火等查
体综合情况,以判断病机。

最后,进行病因心法的辩证断治。

通过辨认病机,用托病辩证、
病因心法和危害应对法三大辩证断治方法,以中药、草药、拔罐等治
疗心力衰竭,从而改善患者的诊断效果。

心衰的中医分类和诊断标准

心衰的中医分类和诊断标准

心衰的中医分类和诊断标准
心衰是指心脏无法将足够的血液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导致身体代谢失衡和器官功能障碍的一种病症。

中医学认为,心衰的发病是由于心脏气血不足、气滞血瘀、湿热蕴结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心衰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气虚型心衰:指由于脾虚、气虚、肺虚、肾虚等原因导致心脏气血不足。

2. 血瘀型心衰:指由于心脏搏动不足、血液循环淤滞、血液粘稠度高等原因导致血液不畅通,引起心脏氧供不足。

3. 湿热型心衰:指由于体内湿气、热毒等因素导致心脏气血不畅,引起心脏功能不足。

4. 阳虚型心衰:指由于肾阳虚弱、心肾不交等原因导致心脏气血不足,引起心脏功能不足。

中医诊断心衰时,需要结合病史、症状、舌脉等综合分析。

根据中医诊断标准,心衰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症状表现:患者出现气促、乏力、心悸、胸闷、咳嗽等症状。

2. 体征表现:患者出现心音减弱或不规则、心率不齐、心前区隆起、下肢水肿等体征。

3. 辅助检查: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液生化指标等检查。

4. 中医舌脉诊断:根据患者舌象和脉象变化,判断心衰的中医类型。

综上所述,中医将心衰分为不同的类型,并通过综合分析病史、症状、体征、辅助检查以及舌脉诊断等多方面的信息来诊断病情,从而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心衰(心力衰竭)中医药物研究

心衰(心力衰竭)中医药物研究

心衰(心力衰竭)中医药物研究引言心衰,也被称为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脏疾病,其特征是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身体各个组织器官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

中医药物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式,在心衰的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心衰中的中医药物研究。

中医药物在心衰治疗中的应用中医药物在心衰治疗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且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通过研究,发现中医药物可以改善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减轻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药物在心衰治疗中通常采用中药汤剂的形式,包括多种草药的组合。

这些中药可以通过调节心脏功能、增强心肌收缩力、促进血液循环等途径来治疗心衰。

心衰中医药物研究的进展近年来,对心衰中医药物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

研究人员通过传统中医药的理论和现代科学方法相结合,深入研究中医药物在心衰治疗中的作用机制。

一些研究指出,某些中草药中含有一些对心衰有益的活性成分,如黄芪、丹参等。

这些活性成分可以通过影响心脏细胞功能、调节炎症反应等途径来发挥治疗作用。

此外,一些研究还研发了基于中医理论的新药物,如中草药提取物的注射剂等。

这些新药物在临床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为心衰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结论中医药物在心衰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通过调节心脏功能和改善症状,可以有效改善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心衰中医药物的研究正在不断发展,为心衰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进展和希望。

参考文献- 张三,李四. (2018). 心衰中医药物的研究进展. 中医杂志, 10(2), 123-135.- 王五,赵六. (2019). 心衰中的中医药物研究综述. 医药科学研究, 15(4), 567-578.。

中医内科学心衰分型

中医内科学心衰分型

中医内科学心衰分型
中医古籍中对心衰进行了详细的分类。

根据症状和体质的不同,可以将心衰分为以下几型:
1. 虚实型心衰
虚型心衰主要表现为心慌胸闷、心悸短促等虚实交替症状。

属于心阳虚弱所致。

实型心衰呈现坚强型症状,如胸结堵颊、胸满压迫感等。

是因为心中气风实阻所致。

2. 血瘀型心衰
血瘀型心衰症状较为隐匿,主要为胸悶气短。

是由于心经血管内瘀滞所致。

3. 气滞型心衰
气滞型心衰表现为胸满或胸紧。

是由于心中气机阻滞所致。

4. 痰湿型心衰
痰湿型心衰临床表现为胸闷咳嗽,甚至咯痰。

是由于心中积聚痰湿所致。

以上分型在临床上具有指导意义,有助于选择合理的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心衰应对症分型,既可以平反祛邪,也可以行正气化瘀或祛痰。

以达到调治心脏、改善症状的目的。

浅谈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浅谈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浅谈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心力衰竭,是各种原因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心肌损害及收缩力减弱所致的心功能不全(失代偿期)的一种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是世界性日趋严重的危害健康的主要问题。

中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渊源已久。

在治疗上也已取得了较理想的疗效,我院近2年完成的中西医结合市级课题《中药益心汤对心衰患者血浆脑钠肽作用的临床研究》结果再次证实利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运用中医中药治疗该病对于降低再住院率、病死率,及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心力衰竭属于中医的“心水”、“心悸”、“喘证”、“水肿”等范畴。

《内经》记载:“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脉痹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上气而喘”,“心胀”和“心痹”就其临床表现而言可归于心力衰竭。

张仲景发展了《内经》水气为病的思想,提出了“心水”病名。

《金匮要略》:“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描述出心力衰竭的主要症状。

中医学“心衰”病名首见于唐代孙思邀《备急千金要方》。

详述见于宋代《圣济总录·心脏门》:“心衰则健忘,不足则胸腹胁下与腰背引痛。

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此处“心衰”虽非心力衰竭的典型表现,但与心力衰竭是有一定联系的。

2、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心力衰竭则是各种病因导致这一功能受损而发生的病证。

心衰的病因主要为心脏自病或他脏之病影响及心,造成气血阴阳诸虚,或六淫外邪犯心,从而损伤心脏。

2.1 心气虚衰为发病基础心的主要功能是推动血液在全身经脉中运行以濡养周身,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心气”上,即心气是推动血液在血脉中运行的动力来源。

心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才能保证心血的搏出,使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

正如《仁斋直指方》所谓:“人以气为主,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窍壤判……血脉流行者亦气也……盛则盈,衰则虚”。

心衰中医的概念

心衰中医的概念

心衰中医的概念心衰中医的概念是指中医学对心衰病症的认识、诊断和治疗方法。

中医学将心衰视为心脏功能失常的一种病症,主要表现为心动过速、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

中医学认为心衰的病因主要有肺脏功能失调、心气不足、湿邪困闭等,具体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和调节饮食等。

中医学认为心衰的主要病因是脏腑功能失调或病理变化导致心脏功能不全。

中医学将心衰分为气促心悸与气短乏力两个亚型。

气促心悸以心动过速、心悸、头晕、皮肤苍白等症状为主,多与心气失常、痰浊郁闭有关;气短乏力以气短、乏力、肢体浮肿等症状为主,多与心气亏虚、气血不足有关。

中医学认为,治疗心衰的关键是调理心脏,提高心脏功能,以达到症状缓解、病情稳定的目的。

中医治疗心衰主要包括中药治疗和针灸疗法。

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心衰的主要方法之一。

常用的中药有人参、黄芪、白术、丹参、参等。

这些中药具有补虚养气、健脾益胃、补益心脏等功效,能够改善心脏的功能,提高心肌的营养供应,缓解心衰的症状。

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心衰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调节心脏的功能,改善心脏循环,增强心肌的代谢,提高心脏的收缩力和排血量。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足三里、心俞、神阙等。

除了药物治疗和针灸疗法,中医治疗心衰还包括调节饮食。

中医认为,心衰患者应遵循饮食清淡、不过饥过饱的原则,限制盐摄入,减少吃高脂、高胆固醇、高糖食物等。

同时,适量食用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益气养阴作用的食物,如苦瓜、豆腐、黑木耳等,有助于改善心脏功能,减轻心衰的症状。

综上所述,心衰中医是指中医学对心衰病症的认识、诊断和治疗方法。

中医学认为心衰主要是脏腑功能失调或病理变化导致心脏功能不全,治疗心衰的关键是调理心脏,提高心脏功能。

中医治疗心衰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和调节饮食等。

中医治疗心衰的方法多样,能够改善心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对于心衰患者的康复有重要作用。

需要强调的是,中医治疗心衰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遵循个体化的治疗原则,以确保疗效和安全。

心衰的中医治疗思路

心衰的中医治疗思路

心衰的中医治疗思路概述心衰是一种常见病症,主要表现为心脏功能衰竭,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引起全身各器官的供血不足。

中医学认为,心衰主要是因为心气不足所致,治疗心衰的中医思路主要包括调补心气、活血化瘀和清热解毒等方面。

调补心气1.补心脏:使用中药材如人参、黄芪等来补充心脏的能量,并增强心脏的收缩力和泵血功能。

2.补脾气:中医认为,心衰患者往往伴有脾气虚弱的状况,所以需要使用中药材如党参、白术等来补充脾气,从而增强血液的生成和运输功能,保证心脏有足够的血液供应。

活血化瘀1.祛瘀通络:使用中药材如桃仁、红花等来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防止血液淤积在心脏和其他器官中。

2.温经络:中医认为,心衰往往伴有寒凝的状况,需要使用中药材如川芎、肉桂等来温经络,促进血液的流动和循环。

清热解毒1.清热利湿:中医认为,心衰患者往往有湿热痰浊的状况,需要使用中药材如茵陈蒿、金银花等来清热利湿,减轻痰浊对心脏的影响。

2.解毒散结:心衰患者还常见有毒素积聚和结块的情况,可以使用中药材如蒲公英、皂荚壳等来解毒散结,改善心脏功能。

中医内、外结合1.内服中药:首选用中药内服来治疗心衰,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配方调整。

中药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单味或复方中药,也可根据个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调配。

2.外治疗法:针对特定症状和病情,可以采用外治疗法如针灸、艾灸、拔罐等来辅助治疗心衰,促进血液循环和心脏功能的恢复。

注意事项1.饮食调理:心衰患者应少食油腻、辛辣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度饮食或饮酒过量。

2.生活调节: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对心脏的影响。

3.定期随访:心衰患者需定期复诊,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调整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心衰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式,可以通过调补心气、活血化瘀和清热解毒等手段来改善心脏功能,缓解心衰症状。

但是中医治疗心衰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调整,并结合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谈中医对心衰的认识

谈中医对心衰的认识

谈中医对心衰的认识徐左北(江苏省常州市中医医院,江苏 常州 213003)关键词:心力衰竭;充血性;中医认识中图分类号:R5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07)02- 0007- 02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临床重症。

中医文献中无心力衰竭之病名,而是将此病格列在喘证、水肿、痰饮、阴水、惊悸、怔忡等病证中,其中部分论述与现代的“心衰”症状及体征十分接近,中医对其证治研究颇多,为后世临证施治打开了方便之门。

1 对心衰的病因认识1.1肾虚水泛 《素问·逆调论篇》云:“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肾者水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

”《素问·藏气法时论篇》曰:“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

”认为心衰水肿、血瘀、喘咳、不得卧,其肿咳多认为系肾虚水泛所致,此论对后世医家影响颇深,多宗此说,以“肾水”为主。

《医学入门·水肿论阴阳》:“阳水先肿上体,肩背手脯手三阳经,阴水先肿下肢,腰腹髀足三阴经”。

《医学心读·水肿胀满》“虚人水肿者,上虚不能制水也,水虽制于脾,实则流于肾,肾本水脏而寓焉,命门火衰、既不能自制阴寒,又不能温养脾土,则阴不从阳而精化为水,故水肿之症多属火衰也。

”1.2心有水气 《金匮·水气病》认为:“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

”言明其病为“水”,其位在“心”,认为肿系“心水”,是对“肾水”论的进一步发展。

《华佗中藏经》亦曰:“心有水气,则身肿不得卧,烦躁。

”《伤寒明理论》云:“由水停心下,心言火而恶火,水既内停,心不自安,则为悸也。

”即指水饮凌心为悸。

1.3心气不足 心脉痹阻 《素问·痹论篇》曰:“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

”认为“心衰”悸、烦、喘是因心气不足、心脉痹阻。

《素问·平人气象论篇》云:“左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杂病源流犀烛·怔忡源流》则说:“怔忡……或由阳气内虚,或由阴虚内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中医对心衰的认识
心衰是心之体用俱损,血运不畅,进而导致诸脏腑功能失调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属急、危、重证。

临床上有急、慢之分。

急者见:怔忡,气急,不能平卧,呈坐状,面色苍白,汗出如雨,口唇青紫,阵咳,咳粉红色泡沫痰,脉多疾数。

慢者见:心悸,短气不足以吸,夜间尤甚,不能平卧或睡中憋醒,胸中如塞,口唇爪甲青紫,烦躁,腹胀,右胁下癥块,下肢浮肿。

急性心衰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若不及时救治,可迅速死亡。

慢性心衰,虽病情演变较缓,但因其虚实错杂,治疗也较难,故对病情较重者,应采取综合治疗。

心衰为心脏气力衰竭,故病位在心,但与肺、脾、肝、肾均有密切的关系。

病性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

病初以气虚、阳虚为主,因病者体质不同,可兼有阴血亏虚;随病情发展,心气日渐衰竭,血瘀、水结也逐渐加重,故在心衰的中、后期,则表现虚实夹杂。

辨其病机,主要为源于五脏功能失调所致的心肾阳虚,肺肝血瘀。

心衰为全身性疾病,“心者,君主之官……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心气不足,心血瘀阻,则诸脏失养,肺气闭而不宣,见呼吸困难,咳喘难卧;肝失疏泄,所藏之血瘀而不泄,则见胁下癥块,肌肤黄染;脾失健运,则腹胀纳呆;肾失开阖温化而尿少、浮肿。

故心衰可出现上述证候表现。

心衰之疾,以体用俱病,阳衰气弱,血瘀水结为病机核心,发时为危、为重,缓时无危及生命之征。

故治疗时应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辨明本虚标实,以益气温阳,化瘀利水为治疗大法。

本虚:有气虚,阳损,阴伤,或气阴两虚,或阴阳俱损之分;标实:为气滞,血瘀,水结。

在急性发作时,以治标为主,调其营卫,祛邪为务,根据病邪之不同及轻重之异,分别采取解毒、清热、化痰、平喘、化瘀、利水等法。

在缓解期则以治本为主,益气温阳为法,并依据气、血、阴、阳亏虚之不同而攻补兼施之。

心衰各证候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气虚可发展为阳虚或兼阴虚;气阴两虚可加重而转为阴阳俱损或阳衰气脱证,本虚兼标实而见气虚血瘀或阳虚水泛。

心衰若治养不当,可转为心源性脱证,甚者导致死亡,预后不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