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精)

合集下载

心力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心力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咳嗽,吐粉红色泡沫
脉细促。
样痰,口唇青紫,汗
出肢冷,烦躁不安,
2.阳虚喘脱证(急性加重期)
• 症状:
• 舌脉:
面色晦暗,喘悸不休, 舌淡苔白,脉微细欲
烦躁不安,或额汗如
绝或疾数无力。
油,四肢厥冷,尿少
肢肿,面色苍白,
3.痰浊壅肺证(急性加重期)
• 症状:
咳喘痰多,或发热形 寒,倚息不得平卧; 心悸气短,胸闷,动 则尤甚,尿少肢肿, 或颈脉显露。
为标
治疗原则
邓铁涛教授认为,五脏六腑,息息 相关,肺、肝、脾、肾的功能失调 都可影响于心,而发生心衰。故 “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 。 治脾胃可以安四脏,调四脏可以治 一脏。 故此,治疗心衰当标本兼治,以益 气化浊行瘀为法
常见证候
➢ (一)慢性稳定期
1.心肺气虚、血瘀饮停证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 3.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 4.肾精亏损、阴阳两虚证
穴位贴敷
• (1)适宜心衰病稳定期。 • (2)遵医嘱准确选定穴位,按药方将研末好药物用食醋调成糊状,
泵衰竭 心律失常 猝死
59% 13% 13%
流行病学
心衰人群发病率 1.5-2%
65岁以上老年人 7.4%
基本病因
前负荷
收缩性
后负荷
每搏输出量
心输出量
基本病因
原发性心肌损害
心脏负荷过重
炎症、缺血、坏死·····
前负荷、后负荷增加
诱因
• 感染:呼吸道感染---最常见 • 心律失常:房颤最多见 • 心脏负荷增加:摄盐过多,输液过多过快 • 合并其他疾病:心梗、甲亢、贫血等 • 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平衡失调: • 药物:不当使用、停用洋地黄或降压药物

心衰中医治疗方法

心衰中医治疗方法

心衰中医治疗方法心衰,又称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脏功能减退的疾病,常见症状包括气促、乏力、水肿等。

中医认为,心衰是由于心脏失去了正常的调节功能,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针对心衰,中医有一套独特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中药汤剂等,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心衰的中医治疗方法。

首先,药物治疗是中医治疗心衰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药物治疗心衰的主要原则是调整心脏功能,增强心脏的收缩力和舒张力,改善心脏的供血和排血功能。

常用的中药包括补益心气、活血化瘀、利水消肿等功效的药物,如丹参、黄芪、桃仁、山楂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调节心脏功能、改善心脏供血和排血功能,从而缓解心衰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其次,针灸疗法也是中医治疗心衰的重要手段之一。

针灸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心脏功能,从而达到治疗心衰的目的。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心俞穴、膻中穴、神门穴等,这些穴位可以调节心脏功能,增强心脏的收缩力和舒张力,改善心脏的供血和排血功能,从而缓解心衰症状。

另外,中药汤剂也是中医治疗心衰的常用方法之一。

中药汤剂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调配,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特点。

常用的中药包括人参、黄芪、当归、川芎等,这些药物可以补益心气、活血化瘀、利水消肿,从而缓解心衰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之,中医治疗心衰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针灸、中药汤剂等,这些方法可以通过调节心脏功能、改善心脏供血和排血功能,缓解心衰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当然,在接受中医治疗的过程中,患者也应该注意饮食调理、适当运动、避免过度劳累,以及保持心情愉快,这样才能更好地配合中医治疗,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希望广大患者能够及时就医,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早日康复。

心力衰竭证治

心力衰竭证治
心力衰竭证治
心力衰竭证治
第1页
心力衰竭基础病机 心力衰竭中医辨病辨证治疗 常见于心衰中药当代药理研究 心衰中医治疗优势及适应证
心力衰竭证治
第2页
心衰基础病机
部位初在心肺, 继则脾肾并包括到肝。 基础病机为本虚标实, 本虚为气阳亏损, 标实水
湿痰饮, 血瘀。
心力衰竭证治
第3页
心力衰竭证治
心力衰竭证治
第11页
中医对舒张性心力衰竭认识
舒张性心力衰竭以胸闷气短, 引长一吸为快, 乏力为主要表现, 属中 医“虚喘”范围。多因宗气不足, 不能主心脉司呼吸, 气虚下陷所致 。
心力衰竭证治第12页宗气Fra bibliotek论利用于舒张性心衰
《灵枢·邪客》云“宗气积于胸中, 出于喉咽, 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说明宗气主要生理功效 , 一是贯心脉行气血, 二是走息道而行 呼 吸。近人张锡纯认为, 宗气“不但为全身诸气之纲领, 并可为全身血 脉之纲领。”
严重心衰 生晒参、熟附片、山萸肉、龙骨、 牡蛎、麦冬、五味子、蟾酥
顽固性心力衰竭 配用补精填髓之品 配以白术和枳壳以注意健运脾气
第7页
心力衰竭证治
不一样病因心衰药品选择
肺心病心力衰竭 冠心病心衰 甲亢及甲减心衰 糖尿病心衰
第8页
心衰缓解期
主症 心悸怔忡, 气短乏力, 活动后尤甚, 神疲乏力, 苔薄白, 脉细 弱
心衰中医治疗优势及适应症
心衰中医治疗优势 关于中西药综合治疗把握 必须或常须采取西医治疗契机
第16页
心力衰竭证治
第13页
主症 胸闷气短, 引长一息为快, 神萎乏力或心悸怔忡或下肢略有浮 肿, 苔少脉细。
病机 宗气不足, 胸中大气下陷 治法 益气升陷 方药 益气舒心汤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近年来,受到生活环境、工作压力、年龄结构等因素的影响,慢性心力衰竭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临床上的常见疾病。

它是指患者的心脏结构发生变化,或者心肌功能出现异常而造成的心室充血或者无法正常泵血的一种心血管疾病。

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患者出现持续性呼吸困难以及全身乏力等情况。

相关医学研究表明,高血压、冠心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都容易引发慢性心力衰竭。

据调查,当前我国患有心衰人数近500万,且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

尽管西医已经采取了一定的治疗方式进行临床治疗,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长期的西药使用也容易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副作用,不利于从根本上进行治疗。

因此,中医学基于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理论,以辨证方法对患者进行精准治疗,在缓解患者病痛的同时,提高其生活质量。

1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理尽管在中医的藏书记载中,并未出现过慢性心力衰竭这一疾病介绍,但是,从该种疾病的临床表现来看,与中医所提到的“喘证”“心痹”等关联性极强。

直到1990年左右,才出现了关于“心衰”的相关记载。

1997年,“心衰”才正式成为中医病名。

与“心衰”对应的,也正是西医中所提到的“心力衰竭”。

对于这一疾病的发病机理,中医上常认为是由于患者的心气阳虚,心阴不足引起的。

常见的表现为患者的心脏出现血瘀的症状,同时患者还会伴有水饮、痰浊等症状。

尽管这一疾病的主要病灶在于患者心脏,但与患者的脾脏、肾脏以及肺器官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具体来说,患者的心气阳虚是导致该种疾病的直接原因,血瘀则是这一疾病的中心病理,而出现水饮、痰浊等则是病理表现。

由于患者气血不足,导致其血液流通不畅,在患者的体内出现痰浊,最终二者相结,使得患者出现更为严重的气血两亏。

随着对慢性心力衰竭研究的不断深入,不同的医学研究者对于这一疾病的病机有着不同的看法。

一些研究者认为,这一疾病主要是由于心脏和肾脏的阳虚导致的,因此,阳虚饮停是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致病机理。

他们认为,为了有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可以采取活血化瘀、补肾固本的方式进行治疗,同时,也可以采取恰当的方式帮助患者温阳、补气、活血等。

中医医案——充血性心力衰竭

中医医案——充血性心力衰竭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真武合越婢汤加减治愈水气凌心两例病案一:董某,女,56岁。

入院日期:1963年12月28日。

主诉及病史:经常咳嗽气喘,已历20余年,屡治均未见效。

最近3日,咳嗽气急,吐白色泡沫痰,卧床不起,不能平卧,夜间尤重,食欲减退,上腹胀满,口渴不欲饮。

经西医检查诊断为高血压性心脏病,Ⅲ度心力衰竭、甲状腺腺瘤、双侧胸腔积液。

应邀会诊。

诊查:患者咳促日久,形瘦神惫,不得卧,动则喘息更甚,咳声低弱,吐白色泡沫痰,夜间咳喘加重,心悸纳呆,心下痞满,食后尤甚,口渴不欲饮,小溲不利,夜寐不安。

脉象细数无力,舌苔薄白、质淡。

辨证:肾者气之根,命门之所在,下元不固则气不摄纳,动则喘息更甚;肾阳虚衰,水无所主,水气上逆,上凌心肺,致使肺气失降,而症见喘咳心悸,不得平卧;溲少肢肿说明心阳亦衰。

正如《素问·逆调论》所云:“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

”治法:根据阳虚水逆,上凌心肺,心阳不振,肾不纳气,肺气不宣,法当温阳行水,养心宣肺,宜壮元阳,消阴翳,逐留垢,降水逆,以求心阳得振,肾气得纳,肺气得宣。

先用真武汤、生脉散、越婢加术汤化裁治之。

处方:黑附片9g 杭芍12g 生姜9g 大枣(擘)5枚党参18g 麦冬12g 五味子6g 鲜白茅根60g 生石膏15g 麻黄4.5g 甘草9g 云苓15g 白术9g二诊:配合吸氧,上方药服2剂后,喘咳气短悉减,睡眠好转,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减轻,但仍胸胁满闷,血压170/120mmHg。

遂于前方加入活血理气及镇摄之品(苏木12g,枳壳6g,龙牡各15g)。

三诊:入院后第19天已不喘,活动如常,心率减为90次/分,一般情况较好;仍有胃脘作胀,头痛,心下痞硬,血压180/130mmHg。

故改用通阳宣痹,利湿化痰之品。

处方:全瓜蒌30g 薤白12g 半夏12g 云苓12g 陈皮9g 枳实6g 竹茹12g 丹参12g 杜仲12g 桑寄生30g 牛膝12g四诊:前方药服2剂后,患者感冒,头痛项强,胁下苦满,改用和解之剂。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治疗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治疗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治疗进展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带来了严重影响。

传统医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主要以西药为主,但由于其副作用和药物耐受性的问题,患者往往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效果也并不理想。

近年来中医治疗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本文将针对慢性心力衰竭中中医治疗的进展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慢性心力衰竭中医病因病机分析在中医理论中,慢性心力衰竭主要归为“心血虚”、“心阳虚”、“气血两虚”、“湿热阻滞”等病证范畴。

心血虚是导致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机之一,表现为心脏自身失养,不能维持正常的心脏功能。

心阳虚则是由于心脏功能受损,无法充分推动血液循环,导致气血不畅,出现心悸、气短、水肿等症状。

气血两虚则是由于心脏功能减弱,导致机体气血不足,进而出现消瘦、疲乏等情况。

湿热阻滞则是由于内分泌失衡或情志不畅引起湿热内蕴,导致心功能减弱,出现气短、疲乏等症状。

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主要是通过调理气血,益心健脾,扶正祛邪的方法来治疗。

常用中药有养心安神、益气健脾、活血化淤等。

当患者以“心阳虚”为主证时,可选用补益心阳、温中散寒的药物,如四逆散、附子理中丸等。

当患者以“心血虚”为主证时,则可选用滋补心血、养阴益精的药物,如当归四逆汤、八珍汤等。

中药保肝、排毒、利水等作用也得到了临床的应用。

2.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调理气血,舒经活络,缓解心脏肌肉的疲劳和僵硬,提高心脏功能。

常用的穴位有神门穴、内关穴、涌泉穴等,具有益气养血、疏通经络的作用。

电针、灸疗等也常用于辅助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3. 推拿按摩三、慢性心力衰竭中医治疗存在的问题虽然中医治疗在慢性心力衰竭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中医治疗方法繁多,临床应用常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性化治疗,需要医生具备较高的临床经验和技巧。

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专方16首 怎样治疗心力衰竭?

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专方16首 怎样治疗心力衰竭?

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专方16首1.心衰合剂 葶苈子、桑白皮、车前子、生黄芪、太子参、丹参各30g,泽泻、麦冬各15g,五味子、当归各10g加减。

日1~2剂,水煎分3次服。

许心如用此方治疗心衰208例,其中单纯中医治疗30例,显效与好转各15例;在西药无效情况下加用中药者,75例中好转46例,无效28例;中西医结合治疗103例,显效25例,好转64例,无效14例。

2.温阳化瘀汤 附子6~9g,红参3~6g,桂枝3~9g,白术10~15g,丹参15~20g,云苓10~30g,赤芍、葶苈子各9~15g,黄芪15~30g,生姜3片,大枣3枚;喘促汗出、心阳欲脱者,重用人参、黄芪、附子等;水肿尿少、紫绀胸闷者将参、术、芪用最小量,云苓、葶苈子、丹参、赤芍、桂枝用最大量。

水煎服,日1剂。

梁钦用此方治疗本病30例,基本纠正2例,显效10例,有效13例,无效5例。

3.强心灵 制附片9g,西洋参6g,麦冬、五味子、北五加皮、赤芍各15g,太子参、酸枣仁、丹参、茯苓、当归各30g,玉竹、泽泻各20g,炙甘草、川芎各12g。

桔梗10g,车前子60g。

水煎服,日1剂,3次分服。

周继友用此方法治疗本病31例,治愈16例,显效13例,好转2例。

4.活血利水益气方 丹参、益母草、茯苓、生黄芪各15g,泽泻、车前子、白术、太子参、枳壳各10g;咳嗽频作、痰多者加葶苈子15g,桔梗10g;口唇紫绀,瘀血明显加泽兰10g,赤芍15g;下肢浮肿明显者加大车前子用量,并加猪苓10g;少寐多梦者加酸枣仁20g,龙眼肉15g;心悸不宁者加柏子仁10g,当归10g;头目眩晕者加大泽泻、白术用量。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28天。

杨晋翔等用此方治疗本病19例,其中:显效7例,有效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4.7%。

5.强心汤 熟附片10g,党参、黄芪、茯苓、车前子、甜葶苈各15g,泽泻、炒白术各12g。

水煎服,日1剂。

毛如宝用此方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20多例,均取得较好效果,并指出本方适用于阳虚型;阴虚者不宜用。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1)以胸闷气喘、心悸、水肿为主症。

(2)早期表现为劳累后气短心悸,或夜间突发喘咳惊悸、端坐后缓解。

随着病情发展心悸频发,动则喘甚,或端坐呼吸,不能平卧,水肿以下肢为甚,甚则全身水肿。

常伴乏力、腹胀等。

(3)多有心悸、胸痹、真心痛、心痹(风湿性心脏病)、心瘅(心热病)等病史。

2.xx诊断标准指南》。

(1)主要条件:①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或端坐呼吸;②颈静脉怒张;③肺部罗音;④心脏扩大;⑤急性肺水肿;⑥第三心音奔马律;⑦静脉压增高>1.57kpa(16cmH2O);⑧循环时间>25秒;⑨肝颈静脉返流征阳性。

(2)次要条件:①踝部水肿;②夜间咳嗽活动后呼吸困难;③肝肿大;④胸腔积液;⑤肺活量降低到最大肺活量的;⑥心动过速;⑦治疗后5天内体重减轻>4.5kg。

同时存在2个主项或1个主项加2个次项,即可诊断为心力衰竭。

超声心动图指标:①收缩功能:以收缩末及舒张末的容量差计算射血分数(EF值),虽不够精确,但方便实用。

正常EF值>50%,运动时至少增加5%。

②舒张功能:目前大多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二尖瓣血流频谱间接测定心室舒张功能,心动周期中舒张早期心室充盈速度最大值为E峰,舒张晚期心室充盈最大值为A峰,E/A为两者之比值。

正常人E/A值不应小于1.2,中青年应更大。

舒张功能不全时,E峰下降,A峰增高,E/A比值降低。

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的分级方案,主要是根据患者自觉的活动能力划分为心功能四级,心力衰竭三度:I级(心功能代偿期):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参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14年发布的《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Ⅱ级(I度心衰):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下可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心脏病中医认为:“心主血,肺主气”是说心与肺是胸腔中相邻的两个器官,心在前肺在后,心脏负责推进血液的运动,肺主呼吸。

这就引起了医学界对呼吸与心脏关系的研究,心肺关系复杂交错,有以下三点:1.心脏消耗的氧气全部来源于肺,肺出问题直接导致心脏病。

中医认为“心肺同源”这是心肺同治的理论源泉。

心脏本身耗氧占整个人体的20%左右,若肺部出现病变,最先缺氧的就是心脏。

如果长期轻度缺氧,会使心肌收缩增强,心率加快引发冠心病,严重缺氧时血压、心率均下降,导致心肌坏死,心力主衰竭,甚至心脏骤停。

2.治疗心脏,通过肺部“呼吸给药”速度最快,效果最好。

早就有医学家提出,肺部给药是治疗心脏病的最好途径。

血液经右心室压出,都会进入肺动脉送至肺泡,然后通过肺部呼吸,在肺部压力下进入心脏,如果此时通过呼吸使有效药物成份由鼻腔进入肺部,就会经由透析作用溶进血液,10秒左右到达左心房,被心肌细胞吸引,快速治疗心脏病,溶解冠状动脉上的粥样硬化斑块。

可以说,通过呼吸学进行肺部给药治心脏,是快速消除症状,根治心脏病的一条捷径,像心脏病人身上常备救心盒,通过鼻子一闻达到救命的目的,就是典型呼吸给药方式。

3.心脏病患者,通过肺动力带动心动力,可达到救心,护心的目的,甚至能够防止心梗意外猝死的发生。

患者心脏病发作时,可能心脏与肺都已停止工作,这时可以通过启动肺动力来恢复心动力,比如心肺复苏术,边按压胸口,一边进行人工呼吸,就通过恢复病人呼吸,通过肺部的舒张压、收缩压,以肺动力带动心动力的典型治疗方法,另外心脏病人常用的“救心盒”,就是在心梗发作时,通过鼻孔吸入药物气体,先启动肺动力,促进已停止的血液进行流动,再给心脏运送含有氧气的血液,启动心脏。

一般肺部持续有节奏的运动几分钟,就可以将心脏再次启动,使心脏恢复工作,病人摆脱死亡危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