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行《孟子》注译与赏析

合集下载

孟子许行原文及翻译古诗文网

孟子许行原文及翻译古诗文网

孟子许行原文及翻译古诗文网《孟子许行》原文及翻译古诗文网如下:原文: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

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翻译:有个研究神农学说的人许行,从楚国来到滕国,走到门前禀告滕文公说远方的人,听说您实行仁政,愿意接受一处住所做您的百姓。

滕文公给了他住所,他的门徒几十人,都穿粗麻布的衣服,靠编鞋织席为生。

门徒陈相,和他的弟弟陈辛,背农具耒和耜从宋国来到滕国,对膝文公说,听说您实行圣人的主张,这也算是圣人了,我们愿意做圣人的百姓。

人物介绍许行生于楚宣王至楚怀王时期,依托远古神农氏教民农耕之言,主张种粟而后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带领门徒数十人,穿粗麻短衣,在江汉间打草织席为生。

滕文公元年,许行率门徒自楚抵滕国。

滕文公根据许行的要求,划给他一块可以耕种的土地,经营效果甚好。

大儒家陈良之徒陈相及弟陈辛带着农具从宋国来到滕国拜许行为师,摒弃了儒学观点,成为农家学派的忠实信徒。

同年孟轲游滕,遇到陈相,展开了一场历史上著名的农、儒论战。

许行农家思想的核心是反对不劳而食,他以农事为主业,同时也从事手工业生产,他还意识到市场货物交换的重要作用,并对物价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认识。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许行关于孟子的古诗孟子的名言名句汇总如下1、尽信书,不如无书2、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7、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也8、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即圣也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10、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1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12、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13、一叶蔽目,不见泰山14、以五十步笑百步15、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创意版】孟子许行注释译文赏析.ppt

【创意版】孟子许行注释译文赏析.ppt
许行
孟子
最新课件
【原文】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
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 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 ,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 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 也,愿为圣人氓。”
最新课件
【注释】 为:治,研究。 神农:传说中的远古酋长,是“三皇”之一。相
通义:一般的道理。最新课件
【原文】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
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 禽兽偪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 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 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 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 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 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处:处所,这里即指“廛”。 徒:门徒,门人。 衣(yì):动词,穿衣。 褐(hè):用粗毛或粗麻编织成的衣服,为当
时贫苦人所穿。
最新课件
捆:砸。 屦(jù):麻鞋、草鞋。古曰屦,汉 以后曰履,今曰鞋《说文通训定声》
捆屦:即做鞋。 以为食:以此为生。以为:“以……为”的习
惯句式,介词“以”后面省略了宾语。 耒(lěi):古代的农具,形状像两股叉。 耜(sì):锹一类的农具。 之:动词,去,往。
传是他开始教人民耕种的,所以叫神农。 言:学说。 者:……的人 许行:不见于他书 之:至,到。 滕(téng):国名,在今山东滕县西南。 踵:脚后跟,用如动词。 踵门:足至门(依朱
熹说),走到门前。
最新课件
文公:即滕文公,滕国的国君。 廛(chán):古代指一户人家所住的地方。 氓(méng):从别国迁来的人。 与之处:双宾结构。 与:给。 之:指许行。

许行

许行

许行【说明】本文选自《孟子·滕文公上》,记录了孟子和许行的门徒陈相之间的一场辩论。

战国时代,有一派思想家是“农家”,许行便是治农家学说的人。

这一派学者认为,如果世界上所有的男女都亲自劳动,就可不用刑罚政令而成治世,所以提倡“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飱而治”的主张。

孟子从社会分工的必然性和事物间的质的差别性,批驳了许行之说。

孟子说明社会分工的必要是对的,但他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理论是错误的,是剥削阶级的理论。

他把劳心与劳力,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对立看成是合理的社会分工,这就为历代的剥削阶级永远地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提供了理论根据。

【译文】有个研究神农学说的人许行,从楚国来到滕国,走到门前禀告滕文公说:“(我这)远方的人,听说您实行仁政,愿意接受一处住所做您的百姓。

”滕文公给了他住所。

他的门徒几十人,都穿粗麻布的衣服,靠编鞋织席为生。

陈良的门徒陈相,和他的弟弟陈辛,背了农具耒和耜从宋国来到滕国,对膝文公说:“听说您实行圣人的政治,这也算是圣人了,我们愿意做圣人的百姓。

”【译文】陈相见到许行后非常高兴,完全放弃了他原来所学的东西而向许行学习。

陈相来见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道:“滕国的国君,的确是贤德的君主;虽然这样,还没听到治国之道。

贤君应和百姓一起耕作而取得食物,一面做饭,一面治理天下。

现在,滕国有的是粮仓和收藏财物布帛的仓库,那么这就是使人民困苦来供养自己,哪里算得上贤呢!”【译文】孟子问道:“许子一定要自己种庄稼然后才吃饭吗?”陈相说:“对。

”孟子说:“许子一定要自己织布然后才穿衣服吗?”陈相说:“不,许子穿未经纺织的粗麻布衣。

”孟子说:“许子戴帽子吗?”陈相说:“戴帽子。

”孟子说:“戴什么帽子?”陈相说:“戴生绢做的子。

”孟子说:“自己织的吗?”陈相说:“不,用粮食换的。

”孟子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织呢?”陈相说:“对耕种有妨害。

”孟子说:“许子用铁锅瓦甑做饭、用铁制农具耕种吗?”陈相说:“对。

许行原文及翻译

许行原文及翻译

许行原文及翻译许行原文及翻译许行生于楚宣王至楚怀王时期。

依托远古神农氏“教民农耕”之言,主张“种粟而后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带领门徒数十人,穿粗麻短衣,在江汉间打草织席为生。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许行原文及翻译,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许行全文阅读:出处或作者:《孟子》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

”文公与之处。

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恶得贤!”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

”“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曰:“否。

许子衣褐。

”“许子冠乎?”曰:“冠。

”曰:“奚冠?”曰:“冠素。

”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

”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

”“自力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

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

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

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中考文言文《许行》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许行》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许行》全文详细翻译导读:许行又名《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选自《孟子》有个研究神农学说的人许行,从楚国来到滕国,走到门前禀告滕文公说:“远方的人,听说您实行仁政,愿意接受一处住所做您的百姓。

”滕文公给了他住所。

他的门徒几十人,都穿粗麻布的衣服,靠编鞋织席为生。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

”文公与之处。

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陈良的门徒陈相,和他的弟弟陈辛,背了农具耒和耜从宋国来到滕国,对膝文公说:“听说您实行圣人的政治主张,这也算是圣人了,我们愿意做圣人的百姓。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到许行后非常高兴,完全放弃了他原来所学的东西而向许行学习。

陈相来见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道:“滕国的国君,的确是贤德的君主;虽然这样,还没听到治国的真道理。

贤君应和百姓一起耕作而取得食物,一面做饭,一面治理天下。

现在,滕国有的是粮仓和收藏财物布帛的仓库,那么这就是使百姓困苦来养肥自己,哪里算得上贤呢!”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恶得贤!”孟子问道:“许子一定要自己种庄稼然后才吃饭吗?”陈相说:“对。

”孟子说:“许子一定要自己织布然后才穿衣服吗?”陈相说:“不,许子穿未经纺织的粗麻布衣。

”孟子说:“许子戴帽子吗?”陈相说:“戴帽子。

”孟子说:“戴什么帽子?”陈相说:“戴生绢做的帽子。

”孟子说:“自己织的吗?”陈相说:“不,用粮食换的。

”孟子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织呢?”陈相说:“对耕种有妨碍。

”孟子说:“许子用铁锅瓦甑做饭、用铁制农具耕种吗?”陈相说:“对。

”孟子说:“是自己制造的吗?”陈相说:“不,用粮食换的。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

孟子许行注释译文赏析

孟子许行注释译文赏析

【原文】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 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 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 ,朋友有信。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 ,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 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注释】
后稷:名弃,周的始祖。“稷”本是主管农事的 官名,尧任命弃为稷,周人因称弃为后稷(“ 后”是“君”的意思)。
【注释】 冠:用如动词,戴帽子。 奚冠:戴什么帽子? 奚:疑问代词,什么。作
“冠”的宾语。 冠素:戴生绢做的帽子。 素:生丝织成的绢帛
,不染色。 与:同“欤”,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作“吗”
。 奚为:为什么。疑问代词“奚”作介词“为”
的宾语。
害于耕:对耕种有妨碍。于:介词,引进动作涉 及的对象
釜(fǔ):古代的一种锅。 甑(zèng):瓦制的蒸东西的炊具。 爨(cuàn):炊,烧火做饭。 铁:指铁制的农具。借代修辞,以材料代器物。 为:制作
匡:使动用法,使……正。 直:使动用法,使……直。 匡之直之:教育人民,使人民正直。 翼:义同“辅”,保护。 辅之翼之:帮助人民,[使人民向善]。 自得之:指自得其善性。 从:随着。 振德之:振之德之 振:后来写作“赈”,救济。 德:本指恩德,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施加恩惠。
【原文】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 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 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 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 :‘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 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 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 ?亦不用于耕耳!”
两个动词性结构,作动词“治”的状语。 饔飱而治:指自己一面做饭,一面治理天下。 仓廪(lǐn):粮食仓库。府库:藏财帛的地方。 也:第一个是句中语气词,用在时间词‘今’后

许行《孟子》注译与赏析

许行《孟子》注译与赏析

许行《孟子》注译与赏析
《孟子》是先秦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典籍,是一部充满哲学智慧和伦理道德教诲
的文化经典。

许行先生对其进行了精湛的注译,对这部典籍进行了细致的解读和深入的思考,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示和文化遗产。

首先,许行先生对《孟子》中的诸多名词、典故等进行了详细的注解,如“天命”、“仁”、“义”、“养生”等,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孟子》中的思想理念。

其次,
许行先生对《孟子》的篇章结构及脉络进行了深入揭示,使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把握其大
旨和思想基础。

例如,许行先生对“天人感应”、“以人为本”等重要思想进行了深入论述,使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些核心理念的内涵和意义。

此外,许行先生还对《孟子》中的句式和文体进行了精微的分析和评价。

他认为,
《孟子》的语言表达简练而深邃,寓意深刻,是中国文化精髓的重要体现。

他还强调了
《孟子》的思想与当代社会的联系,认为《孟子》中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思想方法对于当今
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有很深刻的启示作用。

在注译众多经典中,许行先生的《孟子》注译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价值。

其注释精良,
行文简练,富有思想深度和哲学感悟,是经典注释的一种典范。

通过深入研读许行先生的《孟子》,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意义,还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汲取智慧,提高自身修养。

滕文公章句上(三)—《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

滕文公章句上(三)—《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

滕文公章句上(三)—《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原文:有为神农之言①者许行②,自楚之膝,踵③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④。

”文公与之处。

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⑤。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⑥,负耒耜而自宋之膝,日:“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膝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⑦而治。

今也膝有仓禀府库,则是厉⑨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

”“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

”“许子冠乎?”曰:“冠。

”曰:“奚冠?”曰:“冠素。

”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

”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⑨?”曰:“然。

”“自为之与?”曰:“否,以票易之。

”“以票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诚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⑩皆取诸其宫中⑪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⑫之事,有小人之事。

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⑬也。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水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尧独忧之,举舜而敷⑭治焉。

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禹疏九河,瀹济漯⑮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得而食也。

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人,虽欲耕,得乎?“后稷⑯教民稼穑,树艺⑰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人之内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圣人有忧之,使契⑱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许行《孟子》注译与赏析大悟刘祖富编纂【说明】本文选自《孟子·滕文公上》,记录了孟子和许行的门徒陈相之间的一场辩论。

战国时代,有一派思想家是“农家”,许行便是治农家学说的人。

这一派学者出于对当时暴政的厌恶提出恢复到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主张,他们认为如果世界上所有的男女都亲自劳动,就可不用刑罚政令而成治世,所以提倡“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飱而治”的主张。

孟子从社会分工的必然性和事物间的质的差别性,批驳了许行之说。

孟子说明社会分工的必要是对的,但他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理论是错误的,是剥削阶级的理论。

他把劳心与劳力,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对立看成是合理的社会分工,这就为历代的剥削阶级永远地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提供了理论根据。

【原文】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1]:“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2]。

”文公与之处[3]。

其徒数十人,皆衣褐[4],捆屦织席以为食[5]。

陈良之徒陈相[6],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7],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译文】有个研究神农学说的人许行,从楚国来到滕国,走到门前禀告滕文公说:“(我这)远方的人,听说您实行仁政,希望得到一处住所做您的百姓。

”滕文公给了他住所。

他的门徒几十人,都穿粗麻布的衣服,靠编鞋织席为生。

陈良的门徒陈相,和他的弟弟陈辛,背了农具耒和耜从宋国来到滕国,对膝文公说:“听说您实行圣人的政治,这也算是圣人了,我们愿意做圣人的百姓。

”【注释】[1]为,治,研究。

神农之言,指农家学派的学说。

滕(téng),国名,在今山东滕县西南。

踵,脚后跟。

这里指走到。

[2]廛(chán),一般百姓的住宅。

氓(méng),指从别国迁来的人。

[3]与,给。

处,住所。

[4]衣,穿。

褐,粗布衣服,当时的贫苦人所穿。

[5]屦(jù),草鞋,麻鞋。

[6]陈良,楚国人,是儒家学派的。

[7]耒耜(lěi sì),古代的农具。

【原文】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1]。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2]。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飱而治[3]。

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恶得贤[4]!”【译文】陈相见到许行后非常高兴,完全放弃了他原来所学的东西而向许行学习。

陈相来见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道:“滕国的国君,的确是贤德的君主;虽然这样,还没听到治国之道。

贤君应和百姓一起耕作而取得食物,一面做饭,一面治理天下。

现在,滕国有的是粮仓和收藏财物布帛的仓库,那么这就是使人民困苦来供养自己,哪里算得上贤呢!”第一部分:记述许行、陈相的“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飱而治”的主张。

【注释】[1]学,第一个字用如名词,指所学的;第二个是动词,学习。

[2]道,名词,指许行所认为的古圣贤治国之道。

[3]贤者,指古代的贤君。

并,一起。

饔(yōng),早饭。

飱(sūn),晚饭。

饔飱,在这里用如动词,指自己做饭。

治,指治理天下。

[4]厉民,使人民困苦。

自养,供养自己。

恶(wǖ),哪里。

【原文】孟子曰:“许子必种粟sù而后食乎?”曰:“然。

”“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曰:“否。

许子衣褐。

”“许子冠乎[1]?”曰:“冠。

”曰:“奚xī冠?”曰:“冠素[2]。

”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3]。

”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4]?”曰:“然。

”“自力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 “以粟易械xiè器者,不为厉陶冶[5];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6]?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7]?”【译文】孟子问道:“许子一定要自己种庄稼然后才吃饭吗?”陈相说:“对。

”孟子说:“许子一定要自己织布然后才穿衣服吗?”陈相说:“不,许子穿未经纺织的粗麻布衣。

”孟子说:“许子戴帽子吗?”陈相说:“戴帽子。

”孟子说:“戴什么帽子?”陈相说:“戴生绢做的帽子。

”孟子说:“自己织的吗?”陈相说:“不,用粮食换的。

”孟子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织呢?”陈相说:“对耕种有妨害。

”孟子说:“许子用铁锅瓦甑做饭、用铁制农具耕种吗?”陈相说:“对。

”孟子说:“是自己制造的吗?”陈相说:“不,用粮食换的。

”孟子说:“用粮食换农具炊具不算损害了陶匠铁匠;陶匠铁匠也是用他们的农具炊具换粮食,难道能算是损害了农夫吗?再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烧陶炼铁,使得一切东西都是从自己家里拿来用呢?为什么忙忙碌碌地同各种工匠进行交换呢?为什么许子这样地不怕麻烦呢?”【注释】[1]冠,用如动词,戴帽子。

[2]素,生丝织成的绢帛,不染色。

[3]害,妨害。

[4]釜,锅。

甑(zèng),瓦做的蒸东西的炊具。

爨(cuàn),烧火做饭。

[5]械器,指农具、炊具。

陶冶,这里指烧制陶器、冶制铁器的人。

[6]舍,旧注“止”,只。

[7]纷纷然,忙碌的样子。

惮,怕。

【原文】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1]。

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2],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3]。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4]。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5]。

”【译文】陈相说:“各种工匠的活儿本来就不可能一边种地一边去做。

”孟子说;“这样说来,那么治理天下,难道就可以边种地边治理吗?有统治者干的事,有被统治者干的事。

况且一个人的生活,各种工匠制造的东西都要具备,如果一定要自己制造然后才用,这是带着天下的人奔走在道路上不得安宁。

所以说:有的人使用脑力,有的人使用体力。

使用脑力的人统治别人,使用体力的人被人统治;被人统治的人供养别人,统治别人的人被人供养,这是天下一般的道理。

”第二部分:通过对话,孟子揭出许行言行的自相矛盾,论述了社会必须分工的道理,从而初步批驳了许行等“亲耕”的思想。

但他为阶级压迫寻找理论根据,应该加以批判。

【注释】[1] 大人,这里指统治者。

小人,这里指被统治者。

[2]所为,所做的东西。

备,具备。

这是说,一个人的生活要具备各行业所生产的东西。

[3]路,奔走于路,疲于应付。

[4]劳心,指使用脑力劳动。

劳力,指从事体力劳动。

[5]食(sì),给人东西吃,即供养。

通义,指一般的道理。

【原文】“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1]。

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2]。

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3]。

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4]。

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5],禽兽逃匿。

禹疏九河,瀹yuè济Jǐ漯tà,而注诸海[6];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7];然后中国可得而食shí也。

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译文】“当唐尧的时候,天下还没有平定。

大水乱流,到处泛滥。

草木生长茂盛,禽兽大量繁殖,五谷都不成熟,野兽威胁人们。

鸟兽所走的道路,遍布在中原地带。

唐尧暗自为此担忧,选拨舜来治理。

舜派益管火,益放大火焚烧山野沼泽地带的草木,野兽就逃避躲藏起来了。

舜又派禹疏通九河,疏导济水、漯水,使它们流入海中;掘通妆水、汉水,排除淮河、泗水的淤塞,使它们流入长江。

这样一来,中原地带才能够耕种并收获粮食。

当这个时候,禹在外奔波八年,多次经过家门都没有进去,即使想要耕种,行吗?”【注释】[1]平,平定,治理好。

[2]登,成熟。

[3]交,交错。

中国,中原地区。

[4]独,独自,暗自。

举,推荐。

敷,治。

[5]益,传说中虞舜的臣子。

掌,管。

烈,放大火烧。

[6]瀹yuè,疏导。

注,动词使动用法,使……流入。

[7]决,打开缺口,导引水流。

【原文】“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1]。

人之有道也,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2]。

圣人有忧之,使契xiè为司徒,教以人伦[3]: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4]。

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5],辅之翼之,使自得之[6],又从而振德之[7]。

’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译文】“后稷教导百姓耕种收割,种植庄稼,庄稼成熟了,百姓得以生存繁殖。

关于做人的道理,单是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安逸却没有教化,便和禽兽近似了。

唐尧又为此担忧,派契做司徒,把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关系的道理教给百姓: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妇之间有内外之别,长幼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

唐尧说:‘慰劳百姓,使他们归附;纠正他们,是通过“教”来纠正;帮助他们,使他们得到向善之心,又随着救济他们,对他们施加恩惠。

’唐尧为百姓这样担忧,还有空闲去耕种吗?”第三部分:列举尧、舜、禹、稷、契等治洪水、驱禽兽、教稼穑、教人伦,不暇亲自耕种,证明社会分工的必然性,用“史实”批驳了“亲耕”思想。

【注释】[1]后稷,名弃,周的始祖。

树,艺,种植。

育,生养,指得以生存繁衍。

[2]人之有道,意思是关于做人的道理。

逸,安逸。

[3]有,通“又”。

契,唐尧的臣子,相传是商的始祖。

司徒,掌管教化之官。

[4]义,指君臣间礼义之道。

叙,指尊卑之序。

[5]放勋,尧的号。

劳之,指慰劳百姓。

匡之直之,指使百姓正直。

[6]辅之翼之,指辅助百姓。

自得之,自得其善性。

[7]振,通“赈”,救济。

德,名词用作动词,指对百姓施加恩惠。

【原文】“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gāo yáo为己忧[1]。

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2]。

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

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3]!君哉,舜也[4]!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5]!’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译文】“唐尧把得不到舜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皋陶作为自己的忧虑。

把地种不好作为自己忧虑的人,是农民。

把财物分给别人叫做惠,教导别人向善叫做忠,为天下找到贤人叫做仁。

所以把天下让给别人是容易的,为天下找到贤人却很难。

孔子说:‘尧作为君主,真伟大啊!只有天最伟大,只有尧能效法天。

广大辽阔啊,百姓不能用语言来形容!舜真是个得君主之道的人啊!高大啊,有天下却不事事过问!’尧舜治理下,难道不要费心思吗?只不过不用在耕种上罢了!”第四部分:突出尧舜“以未为天下得人为已忧”的事例,论证劳心、劳力分工的重要性,进一步批驳了“亲耕”思想。

【原文】“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

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

彼所谓豪杰之士也。

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