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行课件
合集下载
许行

• 【《孟子》一書】《孟子》的文章長於辯 論,善用比喻,富於鼓動性,對後世散文 有很大的影響。重要的注本有東漢趙岐注、 宋孫奭疏《孟子注疏》(十三經本),宋 朱熹《四書集注》,清焦循《孟子正義》, 今人楊伯峻《孟子譯注》。
• 本文记录了孟子和许行的门徒陈相之间的 一场辩论。许行反对剥削,要求人人劳动, 人人平等。但他主张一切东西能自己做的 都要自己亲手做,除非万不得已的时候才 进行交易,根本否定了社会分工,这种主 张是与社会发展相违背的。孟子抓住许行 这一弱点对陈相进行批驳,论述了社会分 工的必要性。
• 【屨】鞋。
• 【釜甑】釜:相当于 今天的炉灶。甑:相 当于今之蒸笼。早期 有陶制的。 • • 晚期有铜制的:
• 【舍】①赵注:舍者,止也。止不肯取之其宫宅 中而用之(舍弃,不去做); ②毛奇龄:舍,止也。言止取宫中,不须外求也 (只、仅仅)(四书剩言); ③章太炎:余亦训何,通借作舍,今通言甚么, 舍之切音也。川楚之间曰舍子,江南曰舍,俗作 “啥”,本“余”字也…(什么)(新方言) 王力《新训诂学》:①不合上古语,唐宋前无。 ②甚(浊)么不能作舍(清)的切音。
• 夷:与“夏”相对而言,古代对居住在中 原地区以外的民族的轻蔑称呼。 • 蛮:古代对南方民族带有轻蔑性的称呼。 • 戎狄“古代对西部(戎)和北部(狄)民 族的称呼。这里“戎狄”连用泛指中原以 外的民族。
• 【五尺之童】周尺:一尺合今23.1厘米。五 尺约合今3.5尺、1.16米。 • 【麻縷絲絮】指各種不同的織料。麻:麻 線較粗。縷lv3:線。絲:比線細,比絮粗。 絮:最細的織料。
•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又将 耒齿改为板状刃,成为耜。最初的耜,是 用石、骨或蚌质制成,有长方形、桃形或 舌形等不同形状。耜柄仍为木制,类似今 天的锨。自从发明冶金技术以后,耜改用 青铜或铁铸造,翻地效率有了进一步的提 高。后来常以“耒耜”作为各种耕地农具害。 • “厉”可直解为“剥削”,后文“以粟易 械器者,不为厉陶冶”也这样。
【创意版】孟子许行注释译文赏析.ppt

许行
孟子
最新课件
【原文】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
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 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 ,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 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 也,愿为圣人氓。”
最新课件
【注释】 为:治,研究。 神农:传说中的远古酋长,是“三皇”之一。相
通义:一般的道理。最新课件
【原文】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
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 禽兽偪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 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 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 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 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 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处:处所,这里即指“廛”。 徒:门徒,门人。 衣(yì):动词,穿衣。 褐(hè):用粗毛或粗麻编织成的衣服,为当
时贫苦人所穿。
最新课件
捆:砸。 屦(jù):麻鞋、草鞋。古曰屦,汉 以后曰履,今曰鞋《说文通训定声》
捆屦:即做鞋。 以为食:以此为生。以为:“以……为”的习
惯句式,介词“以”后面省略了宾语。 耒(lěi):古代的农具,形状像两股叉。 耜(sì):锹一类的农具。 之:动词,去,往。
传是他开始教人民耕种的,所以叫神农。 言:学说。 者:……的人 许行:不见于他书 之:至,到。 滕(téng):国名,在今山东滕县西南。 踵:脚后跟,用如动词。 踵门:足至门(依朱
熹说),走到门前。
最新课件
文公:即滕文公,滕国的国君。 廛(chán):古代指一户人家所住的地方。 氓(méng):从别国迁来的人。 与之处:双宾结构。 与:给。 之:指许行。
孟子
最新课件
【原文】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
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 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 ,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 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 也,愿为圣人氓。”
最新课件
【注释】 为:治,研究。 神农:传说中的远古酋长,是“三皇”之一。相
通义:一般的道理。最新课件
【原文】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
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 禽兽偪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 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 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 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 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 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处:处所,这里即指“廛”。 徒:门徒,门人。 衣(yì):动词,穿衣。 褐(hè):用粗毛或粗麻编织成的衣服,为当
时贫苦人所穿。
最新课件
捆:砸。 屦(jù):麻鞋、草鞋。古曰屦,汉 以后曰履,今曰鞋《说文通训定声》
捆屦:即做鞋。 以为食:以此为生。以为:“以……为”的习
惯句式,介词“以”后面省略了宾语。 耒(lěi):古代的农具,形状像两股叉。 耜(sì):锹一类的农具。 之:动词,去,往。
传是他开始教人民耕种的,所以叫神农。 言:学说。 者:……的人 许行:不见于他书 之:至,到。 滕(téng):国名,在今山东滕县西南。 踵:脚后跟,用如动词。 踵门:足至门(依朱
熹说),走到门前。
最新课件
文公:即滕文公,滕国的国君。 廛(chán):古代指一户人家所住的地方。 氓(méng):从别国迁来的人。 与之处:双宾结构。 与:给。 之:指许行。
古代汉语许行ppt课件

❖ ③连词,同,和。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 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贤者与民并耕 而食,饔飧而治。”“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 易?”
❖ ④句末语气词,表疑问,带有推测的意味。 “自织之与?”“自为之与?”“然则治天 下,独可耕且为与?”--
三、语法方面
❖ 1、 词类活用现象
❖ (1)“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 门而告文公曰……”
--
❖ (6)“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 爨:烧火做饭。
--
❖ (7)“何许子之不惮烦?” ❖ 惮:害怕。 ❖(8) “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 ❖ 举:选拔。 ❖ 敷:施行,也即治理的意思。 ❖ (9)益烈山泽而焚之。 ❖ 烈:动词,放大火烧。
--
❖(10) “禹疏九河,瀹yuè济漯,而注 诸海; 決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 褐:用粗毛或粗麻编织成的衣服,为当 时贫苦人所穿。
--
❖ (4)“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 厉:危害,坑害。教材释为“病” ,不
确。 ❖ (5)“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 ❖ 易:交换。下文“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
易?”中的“交易”为词组。“易”为动词, 指交换,以物换物。“交”为副词作状语, 指交相,相互。注意此处“交易”不同于现 代汉语的复合词“交易”。
❖ “踵”,原指足踵,脚后跟,此句中活 用作动词,带宾语“门”,意思是走到门前。
❖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楚 辞·离骚》
❖ 王逸 注:“踵,继也。武, ❖ 跡也。”跟着别人的脚步走。 ❖ 比喻继承前人的事业。
--
❖ (2)“其徒数十人,皆衣褐。” ❖ “衣”,名词用作动词,穿。 ❖ (3)“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 “饔”“飧”本指早饭、晚饭,这里活
❖ ④句末语气词,表疑问,带有推测的意味。 “自织之与?”“自为之与?”“然则治天 下,独可耕且为与?”--
三、语法方面
❖ 1、 词类活用现象
❖ (1)“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 门而告文公曰……”
--
❖ (6)“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 爨:烧火做饭。
--
❖ (7)“何许子之不惮烦?” ❖ 惮:害怕。 ❖(8) “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 ❖ 举:选拔。 ❖ 敷:施行,也即治理的意思。 ❖ (9)益烈山泽而焚之。 ❖ 烈:动词,放大火烧。
--
❖(10) “禹疏九河,瀹yuè济漯,而注 诸海; 決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 褐:用粗毛或粗麻编织成的衣服,为当 时贫苦人所穿。
--
❖ (4)“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 厉:危害,坑害。教材释为“病” ,不
确。 ❖ (5)“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 ❖ 易:交换。下文“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
易?”中的“交易”为词组。“易”为动词, 指交换,以物换物。“交”为副词作状语, 指交相,相互。注意此处“交易”不同于现 代汉语的复合词“交易”。
❖ “踵”,原指足踵,脚后跟,此句中活 用作动词,带宾语“门”,意思是走到门前。
❖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楚 辞·离骚》
❖ 王逸 注:“踵,继也。武, ❖ 跡也。”跟着别人的脚步走。 ❖ 比喻继承前人的事业。
--
❖ (2)“其徒数十人,皆衣褐。” ❖ “衣”,名词用作动词,穿。 ❖ (3)“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 “饔”“飧”本指早饭、晚饭,这里活
孟子滕文公上许行PPT课件

【重要虛詞】
1.惡得賢!(惡:疑問代詞,意為“哪裏”,“怎麽”) 2.惡能治國家!(惡:同例1) 3.或相倍蓰,或相什百, 或相千萬。(或:無定代詞,意為“有的”) 4.亦不用於 耕耳。(亦:語氣副詞,意為“只不過”) 5.陳相見許行 而大悅,盡棄其學而學焉。(而:表順承的連詞,連接前後 相隨的動作或行為,可不譯) 6.三過其門而不入。(而: 表轉折的連詞,意為“卻”) 7. 飽食、煖衣、逸居而無 教(而:轉折連詞,意為“卻、但是”) 8.子比而同之。 (而:表順承的連詞,可不譯) 9.滕有倉廩府庫,則是厲 民而以自養也。(則:連詞,意為“那麼”) 10.莫之或 欺。(或:句中語氣詞,不用翻譯) 11.許子以釜甑爨, 以鐵耕乎?(乎:疑問語氣詞,意為“嗎”) 12.自爲之 與?(與:疑問語氣詞,意為“嗎”)
[四]雙賓語:1.文公與之處。(直接賓語:處。 間接賓語:之) 2.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 謂之忠,爲天下得人者謂之仁。(直接賓語:惠、 忠、仁。間接賓語:之) [五]倒裝句:1.大哉, 堯之爲君!(主謂倒裝) 2.君哉,舜也!(主 謂倒裝) [六]習慣格式:1.惡得賢!(格式: 惡得……) 2.何爲紛紛然與百工交易?(格式: 何為……) 3.許子奚爲不自織?(格式:奚 爲……) 4.何許子之不憚煩?(格式:何…… 之……) 5.然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爲與?(格 式:獨……與) 6.巨屨小屨同賈,人豈爲之哉? (格式:豈……哉)
注释
“以粟易械器者,不爲厲陶冶①;陶冶亦以械 器易粟者,豈爲厲農夫哉?且許子何不爲陶冶, 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②?何爲紛紛然與百工交 易③?何許子之不憚煩④?”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爲也。”“然
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爲與⑤?有大人之事,有小
人之事⑥。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爲備⑦,如必
许行孟子

“當堯之時,天下尚未平定。洪水橫流,泛濫天下。 草木茂盛,禽獸大量繁殖,莊稼成熟不了,禽獸威脅著人。 鳥獸之道路,交錯於中原地區。堯獨憂慮此事,舉用舜而 治理之。舜讓益掌管火,益在山澤放火焚燒,禽獸逃匿。 禹疏浚九河和濟漯,而注之於海;疏浚汝漢和淮泗,而注 之於江;然後中原地區才能夠耕種和收穫糧食。當此時, 禹在外八年,多次經過其家門但也沒進去,即便欲從事耕 作,行嗎?
“堯以得不到舜爲己憂,舜以得不到禹、臯陶爲己憂。 以百畝之田沒種好爲己憂的,是農夫。以財分人叫做惠, 以善教人孔子說:‘堯之作爲君 主,真是偉大呀!惟有天爲大,惟有堯效法天,多麽廣大 遼闊呀,民衆無人能名狀!舜,深得君主之道!偉大呀, 有天下而不參與治天下!’堯舜之治天下,難道是無所用 其心嗎?只不過是不用於耕種罷了!”
“用粟交換農用和生活用具,不算危害陶冶匠人;陶冶 匠人也用他們的器具交換糧食,難道是危害農夫嗎?再說許 先生爲何不從事陶冶,[器具]皆只取自於其家中而用之?爲 何忙忙碌碌地跟百工交易?爲何許先生這麽不怕麻煩?” 答道:“百工幹的事情,原本不可一邊耕作一邊從事 呀。”“然而治理天下獨獨可邊耕作邊從事嗎?有大人幹的 事情,有小人幹的事情。再說,一個人的生活,百工所製作 的東西都要齊備,如果必定要自己製作而後使用,這個是帶 著天下之人奔於走道路呀。所以說:有的人是腦力勞動,有 的人是體力勞動。腦力勞動的治理別人,體力勞動的讓別人 治理,這是天下的一般道理。
陳良見到許行而非常高興,全部抛棄了自己所學的而 向他學習。陳相見孟子,轉述許行之話說:“滕君,則確 實是個賢君;雖然如此,他未聞大道。[古代]賢者與人民 一起耕作而取食,一面做飯,一面治理天下。今滕國有倉 廩府庫,這就是虐害人民以自養。那裏算得上賢呢!
孟子問:“許先生必自己種糧食而後取食嗎?”答: “是的。”“許先生必自己織布然後制衣嗎?”答:“不 是的。許先生穿未經紡織的粗麻衣。”“許先生戴帽子 嗎?”答:“戴帽子。”問:“戴什麽帽子?”答:“戴 生絹帽子。”問:“自己編織的嗎?”答:“不是的,是 用糧食交換的。”問:“許先生爲什麽不自己編織?”答: “對耕種有妨礙。”問:“許先生用釜甑做飯、用鐵制農 具耕作嗎?”答:“是的。”“自己製造的嗎?”答: “不是的,是用糧食交換的。”
第三讲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 ppt课件

曰:“冠。”
“奚冠?”
“冠素”
曰:“自织之与(欤)?”
曰:“否,以粟易之。”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
曰:“害于耕。”
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曰:“然。”
“自为之与?”
曰:“否,以粟易之。”
层层诱导,暗伏辩机
ppt课件
13
课文讲解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
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啥)皆取诸其宫中
• 独……与,表示反诘的语气副词,难道……吗?
• 为:治理
• 大人:统治者。
• 路:指奔波、劳累。
ppt课件
17
课文讲解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 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 或:肯定性无定代词,有的人。
• 劳心,指使用脑力劳动。劳力,指从事体力劳动。
• 治于人:被人统治。于,有时也用在见……于结构中,表被 动,见笑于大方之家。
• 登:成熟。现有“五谷丰登”
• 中国,中原地区。国中:国都中
• 举,推荐。
• 掌,管。
•
烈,用作动词,放大火烧。 ppt课件
21
课文讲解
禹疏九河,瀹(yuѐ)济、漯(tᾲ)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 而注之(于)江,然后中国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 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 注,动词使动用法,使……流。
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
• 厉:病,引申为损害。
• 陶冶,这里指烧制陶器、冶制铁器的人。
• 何为:宾语前置,即“为何”,为什么。“何” 单用也可表示为什么,如上下文的“何”
《许行》

【原文】“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 原文】 吾闻用夏变夷者, 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曰周公、 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曰周公、 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 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 未能或先之 或先之也 彼所谓豪杰之士也。 豪杰之士也 未能或先之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 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 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 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 之。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 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 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 将归 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 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 独居三年,然后归。 独居三年,然后归。
廛
• 《诗经 魏风 伐檀》:“坎坎伐檀兮,寘 诗经·魏风 伐檀》 魏风·伐檀 坎坎伐檀兮, 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 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 胡取禾三百廛兮。 毛传》 胡取禾三百廛兮。”《毛传》:“种之曰 敛之曰穑。一夫之居曰廛。 稼,敛之曰穑。一夫之居曰廛。” • 《说文 广部》:“廛,二亩半也。一家之 说文·广部 广部》 二亩半也。 从广里八土。 段注: 里者,居也。 居。从广里八土。”段注:“里者,居也。 八土,犹分土也,亦谓八夫同井也。 八土,犹分土也,亦谓八夫同井也。”
• 第二层写孟子认为价格不同是必然的,如果实行 第二层写孟子认为价格不同是必然的, 许行的学说,不仅会把社会经济秩序搞乱, 许行的学说,不仅会把社会经济秩序搞乱,而且 还会造成人人虚伪的恶果。 还会造成人人虚伪的恶果。
• 【原文】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 原文】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 或相什百,或相千万。 而同之, 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 下也。巨屦小屦同贾 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 同贾, 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 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许行课件

当尧之时, 【原文】"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氾(泛)滥 原文】 当尧之时 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 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 禽兽逼 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 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 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 中国 敷治 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 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 济漯, 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诸海; 汝汉, 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古今字, 威胁. 逼:逼 ,古今字, 威胁. 施行,也即治理的意思. 敷:施行,也即治理的意思. 动词,放大火烧. 烈:动词,放大火烧. 放火烧林进行围猎. ):疏导 焚:放火烧林进行围猎.瀹(yuè):疏导. ):疏导. 把水灌入,让水流入. 排除水道壅塞. 注:把水灌#34;注:"廛,一般百姓的住宅(依孙诒让说,见 愿受一廛而为氓. 愿受一廛而为氓 一般百姓的住宅(依孙诒让说, 周礼正义地官 载师》)." 地官载师 《周礼正义 地官 载师》)." 周礼地官 载师》郑玄注引郑司农云: 地官载师 市中空地未有肆, 《周礼 地官 载师》郑玄注引郑司农云:"廛,市中空地未有肆,城中 空地未有宅者."此注甚确.此"廛"即为"城中空地未有宅者". 空地未有宅者. 此注甚确. 即为"城中空地未有宅者" 谓许行向滕文公索要现成之住宅( 谓许行向滕文公索要现成之住宅(实际上也并没有这种现成的供外来人 口用的住宅),他只是要一块建房空地而已. ),他只是要一块建房空地而已 口用的住宅),他只是要一块建房空地而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
⑧ 蕩蕩乎:廣大遼闊的樣子。 名:用如動詞, 指用言語來稱贊、形容堯的好處。句意是:堯的盛 德廣大無邊啊,百姓找不到恰當的言語來贊美他。 ⑨ 君哉:指得人君之道。 ⑩ 巍巍乎:高大的樣子。 與(yù):參與。不 與,等於説不相干(依朱熹説)。意思是說舜擁有 天下而好像跟自己不相干,他一點也不爲自己,也 不以擁有天下爲榮。
① 為:治,研究。 神農:傳説中的遠古酋長, 是“三皇”之一。相傳是他開始教人民耕種的,所 以叫神農。 言:學説。先秦諸子中有一派是“農 家”,認爲如果世上所有的人都從事耕作,天下就 會不治而治,因此假託神農之言主張“君臣並耕”。 許行即屬這一派。 ② 滕(tãng):國名,在今山東滕縣西南。 踵: 腳後跟,用如動詞。 踵門:足至門(依朱熹説), 走到門前。 文公:即滕文公,滕國的國君。 ③ 廛 ( chán): 古 代 指 一 戶 人 家 所 住 的 地 方 。 氓(mãng):從別國遷來的人。
返回
人、民、氓的差別 “人”在春秋以前,除有時泛指以外,還是“民”的對稱。 “民”指奴隸或被統治者。“人”則指社會上的統治階級或 占統治地位的種族。《論語·學而》“節用而愛人,使民以 時”,對“人”用“愛”,對“民”用“使”。 “人”是教化者,“民”是教化的物件,界限井然。民,古 文字象將眼刺瞎形,是“盲”的初文。奴隸制時代,對搶掠 來的男人或戰爭俘虜曾經實行過刺瞎一隻眼以作為奴隸標記 的做法,所以“奴隸”稱作“民”。 “氓”也是“民”,不同處在於:“民”是安土重遷、被束 縛在一塊地方的百姓或奴隸,“氓”是由“亡民”組成的, 是脫離原有土地逃亡或流亡在外的“民”。故 “氓”可跟 “流”聯合組詞“流氓”,古代只指流浪者、無業遊民,不 指行為不端的人。 文中此處之所以用“氓”是前已說明自己從遠方流入。
① 械:兵器、工具都叫械。這裏指耒耜一類農具。 器:釜 甑等器具。 厲:危害。 陶:燒製陶器。 冶(yě):冶煉 製造鐵器。“陶冶”在這裏指製造陶器和鐵器的匠人。 ② 舍:舊注解釋為“止(只)”;一說同“啥”,何,什麼(依 章太炎說)。 宮:室。上古時“宮”還沒有用來專指帝王的 宮室。 句意是:[一切東西]都只從自己家裏拿來用。 ③ 何為:賓語前置,即“為何”,為什麼。 紛紛然:忙碌 的樣子。 百工:從事各種工藝生産的工人。 交易:交換。 ④ 憚(dàn):怕。 不憚煩:不怕麻煩。 ⑤ 獨:單單,偏。 ⑥ 大人、小人:這是當時統治階級的用語,有時指有地位的 和沒有地位的,有時指有“道德”的和沒有“道德”的。在 《孟子》中“大人”與“君子”同義,指國家的統治者。“小 人”與“野人”同義,指被統治者。 返回
返回
④ 與之處:雙賓結構。 與:給。 之:指 許行。 處:處所,這裏即指“廛”。 ⑤ 徒:門徒,門人。 衣(yì):動詞,穿 衣。 褐(hâ):粗毛編織的衣服,是當時 貧苦人的衣服。 ⑥ 捆:砸。 屨(jù):麻鞋、草鞋。 捆屨: 即做鞋。編麻鞋、草鞋時要邊編邊砸,這樣 可以使鞋結實。 以爲食:以此爲生。 ⑦ 耒(lěi):古代的農具,形狀像兩股叉。 耜(sì):鍬一類的農具。 之:動詞,去, 往。
孟子曰:“許子必種粟而後食乎?”曰: “然。”“許子必織布然後衣乎?”曰:“否。 許子衣褐①。”“許子冠乎②?”曰:“冠。” 曰:“奚冠③?”曰:“冠素④。”曰:“自 織之與⑤?”曰:“否,以粟易之。”曰: “許子奚爲不自織⑥?”曰:“害於耕⑦。” 曰:“許子以釜甑爨⑧,以鐵耕乎⑨?”曰: “然。”“自爲之與?”曰:“否,以粟易 之。”
返回
“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①。洪水橫流②, 氾濫於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 不登 ③ ,禽獸偪人 ④ 。獸蹄鳥迹之道 ⑤ ,交 於中國⑥。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 ⑦。舜 使益掌火 ⑧,益烈山澤而焚之 ⑨,禽獸逃匿。 禹疏九河⑩,瀹濟漯⑪ ,而注諸海⑫ ;決汝 漢,排淮泗,而注之江 ⑬ ;然後中國可得 而食也 ⑭ 。當是時也,禹八年於外,三過 其門而不入,雖欲耕,得乎⑮ ?
⑦ 所爲:所做的東西。 備:具備。 句意是: 一個人的生活,各行各業所生産的東西都要具備。 ⑧ 率天下而路也:帶著天下之人奔走在道路上。 路:用作動詞,奔走于道路。一說“疲勞、羸弱” (依王念孫說,見《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雜誌》)。 ⑨ 或:肯定性無定代詞,有的人。 ⑩ 勞心者、勞力者:指上文“大人”、“小人”。 治人:統治人。 治於人:被人統治。 ⑪ 食(sì):使動用法,給[人]東西吃,等於説 “供養”。 食於人:被人供養。 ⑫通義:一般的道理。
陳相見許行而大悅,盡棄其學而學 ① 焉 。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 ② “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 ,未聞 ③ ④ 道也 。賢者與民並耕而食 ,饔飱 ⑤ ⑥ 而治 ;今也,滕有倉廩府庫 ,則 ⑦ ⑧ 是厲民而以自養也 。惡得賢 !”
注释
① 學:前一個“學”用如名詞,指原來向陳良學到的東西。 後一個“學”是動詞,學習。 ② 誠:副詞,確實、的確。 雖然:凝固結構,雖然如此。 雖:連詞,相當於今天的“即使”、“雖然”。 然:指示代 詞,如此。 ③ 道:名詞,指許行所認爲的古聖治國之道。 ④ 賢者:指古代的賢君。 並耕:一起耕作。 ⑤ 饔(yōng):早飯。 飱(sūn):晚飯。“饔飱” 用如動 詞,做飯。 饔飱而治:指自己一面做飯,一面治理天下。 ⑥ 倉廩(lǐn):糧食倉庫。 府庫:藏財帛的地方。 ⑦ 則:連詞,那麽。 是:代詞,指“滕有倉廩府庫”這一 事實。厲:病。 厲民:使人民困苦。 自養:供養自己。 ⑧ 惡(wū):哪裏。 惡得賢:哪裏夠得上稱爲賢君呢! 返回
“堯以不得舜爲己憂,舜以不得禹、臯 陶爲己憂①。夫以百畝之不易爲己憂者,農 夫也②。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 爲天下得人者謂之仁③;是故以天下與人易, 爲天下得人難④。孔子曰⑤:‘大哉,堯之 爲君⑥!惟天爲大,惟堯則之⑦,蕩蕩乎, 民無能名焉⑧!君哉,舜也⑨!巍巍乎,有 天下而不與焉⑩!’堯舜之治天下,豈無所 用其心哉?亦不用於耕耳⑪ 。
⑩ 疏:疏通。 九河:相傳是禹在黃河下游爲了疏濬黃河 而開鑿的九條支流,其故道已不可考。 ⑪ 瀹(yuâ):疏導。 濟(jǐ)、漯(tà):都是水名, 故道都在今山東省。 ⑫ 注:使„„流入。 諸:之於。 海:指今黃海。 ⑬ 決:排除水道壅塞,導引水流。 汝:汝水,在今河南, 東流入淮河。 漢:漢水。排:排除,指排除水道淤塞。 淮:淮河。 泗:泗水。泗水源出山東泗水縣,古代泗水在 今江蘇淮陰附近入淮,今泗水流入運河。 江:長江。 案: 汝漢淮泗四水,只有漢水流入長江,這裏可能是記述的錯誤 (依朱熹説)。 ⑭ 可得而食:能夠耕種並收穫糧食。 ⑮ 是時:這個時候。 雖:連詞,即使。 得乎:等於說 “行嗎”、“可能嗎”。 返回
注释
① 以„„為:把„„作為。 臯陶(Gāo yáo): 舜的司法官,相傳禹和臯陶曾幫助舜治理天下。 ② 夫(fú):句首語氣詞。 百畝:約合現今二十 四畝。 易:治,這裏指把田種好。以田地種不好 爲自己的憂慮的人,是農夫。 ③ 這裏的“惠”、“忠”、“仁”,是孟子隨文而 做的解釋,並不能概括這三個詞在當時的全部涵義。 ④ 因此把天下讓給人容易,但是要爲天下找到更賢 的人卻很難。 ⑤ 以下幾句見《論語·泰伯》,但文字頗有出入。 ⑥ 大哉:偉大啊!“大哉”是謂語,謂語放在主語 前面,起強調作用。下文“君哉”同。 ⑦ 則:法則,用作動詞,效法。
後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①,五穀熟 而民人育②。人之有道也③,飽食、煖衣、 ④ 逸居而無教 ,則近於禽獸。聖人有憂 ⑤ ⑥ ⑦ 之 ,使契爲司徒 ,教以人倫 :父子 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敍, 朋友有信⑧。放勳曰:‘勞之來之⑨,匡 之直之⑩,輔之翼之⑪ ,使自得之⑫ , ⑬ 又從而振德之 。’聖人之憂民如此, 而暇耕乎?
注释
① 褐是用未經紡織的麻編織成的衣服,所以不算是“織布然 後衣”。 ② 冠:用如動詞,戴帽子。冠是古代帽子的總稱。 ③ 奚冠:戴什麽帽子? 奚:疑問代詞,什麼。作“冠”的 賓語。 ④ 冠素:戴生絹做的帽子。 素:生絲織成的絹帛,不染色。 ⑤ 與:同“歟”,表示疑問語氣,可譯作“嗎”。 ⑥ 奚爲:爲什麽。疑問代詞“奚”作介詞“為”的賓語。 ⑦ 害於耕:對耕種有妨礙。 ⑧ 釜(fǔ):古代的一種鍋。 甑(zâng):瓦製的蒸東西 的炊具。 爨(cuàn):炊,燒火做飯。 ⑨ 鐵:指鐵製的農具。 返回
“以粟易械器者,不爲厲陶冶①;陶冶亦以械 器易粟者,豈爲厲農夫哉?且許子何不爲陶冶, 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 ②?何爲紛紛然與百工交 易③?何許子之不憚煩④?”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爲也。”“然 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爲與⑤?有大人之事,有小 人之事⑥。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爲備⑦,如必 自爲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⑧。故曰:或勞 心⑨,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⑩; 治於人者食人⑪ ,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 ⑫ 。” 注释
返回
⑦ 用人倫來教育百姓。 以:介詞,用。 人倫:奴隸社會 和封建社會中統治階級所規定的人與人之間的正常關係,即 社會和家族內的等級關係。以下五句即所謂五倫,是等級關 係的具體體現 。 ⑧ 父子之間有骨肉之親,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夫婦之間有 男女之別,長幼之間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義: [統治者所認爲的]公正合理的道理或舉動,這裏指君臣之間 命令和服從的關係。 別:分別,區別,這裏指夫婦之間男 女不平等的關係。 敍:通“序”,次序,等次。 ⑨ 放勳:堯的號。 勞(lào):慰勞。 來(lài):通 “徠”,招徠,使„„來(來歸順)。 勞之來之:對人民 加以慰勞和安撫,使民來歸順。 ⑩ 匡:使動用法,使„„正。 直:使動用法,使„„直。 匡之直之:教育人民,使人民正直。 ⑪翼:義同“輔”,保護。 輔之翼之:幫助人民,[使人民 向善]。 ⑫ 自得之:指自得其善性。 返回 ⑬ 從:隨著。 振:後來寫作“賑”,救濟。
⑧ 蕩蕩乎:廣大遼闊的樣子。 名:用如動詞, 指用言語來稱贊、形容堯的好處。句意是:堯的盛 德廣大無邊啊,百姓找不到恰當的言語來贊美他。 ⑨ 君哉:指得人君之道。 ⑩ 巍巍乎:高大的樣子。 與(yù):參與。不 與,等於説不相干(依朱熹説)。意思是說舜擁有 天下而好像跟自己不相干,他一點也不爲自己,也 不以擁有天下爲榮。
① 為:治,研究。 神農:傳説中的遠古酋長, 是“三皇”之一。相傳是他開始教人民耕種的,所 以叫神農。 言:學説。先秦諸子中有一派是“農 家”,認爲如果世上所有的人都從事耕作,天下就 會不治而治,因此假託神農之言主張“君臣並耕”。 許行即屬這一派。 ② 滕(tãng):國名,在今山東滕縣西南。 踵: 腳後跟,用如動詞。 踵門:足至門(依朱熹説), 走到門前。 文公:即滕文公,滕國的國君。 ③ 廛 ( chán): 古 代 指 一 戶 人 家 所 住 的 地 方 。 氓(mãng):從別國遷來的人。
返回
人、民、氓的差別 “人”在春秋以前,除有時泛指以外,還是“民”的對稱。 “民”指奴隸或被統治者。“人”則指社會上的統治階級或 占統治地位的種族。《論語·學而》“節用而愛人,使民以 時”,對“人”用“愛”,對“民”用“使”。 “人”是教化者,“民”是教化的物件,界限井然。民,古 文字象將眼刺瞎形,是“盲”的初文。奴隸制時代,對搶掠 來的男人或戰爭俘虜曾經實行過刺瞎一隻眼以作為奴隸標記 的做法,所以“奴隸”稱作“民”。 “氓”也是“民”,不同處在於:“民”是安土重遷、被束 縛在一塊地方的百姓或奴隸,“氓”是由“亡民”組成的, 是脫離原有土地逃亡或流亡在外的“民”。故 “氓”可跟 “流”聯合組詞“流氓”,古代只指流浪者、無業遊民,不 指行為不端的人。 文中此處之所以用“氓”是前已說明自己從遠方流入。
① 械:兵器、工具都叫械。這裏指耒耜一類農具。 器:釜 甑等器具。 厲:危害。 陶:燒製陶器。 冶(yě):冶煉 製造鐵器。“陶冶”在這裏指製造陶器和鐵器的匠人。 ② 舍:舊注解釋為“止(只)”;一說同“啥”,何,什麼(依 章太炎說)。 宮:室。上古時“宮”還沒有用來專指帝王的 宮室。 句意是:[一切東西]都只從自己家裏拿來用。 ③ 何為:賓語前置,即“為何”,為什麼。 紛紛然:忙碌 的樣子。 百工:從事各種工藝生産的工人。 交易:交換。 ④ 憚(dàn):怕。 不憚煩:不怕麻煩。 ⑤ 獨:單單,偏。 ⑥ 大人、小人:這是當時統治階級的用語,有時指有地位的 和沒有地位的,有時指有“道德”的和沒有“道德”的。在 《孟子》中“大人”與“君子”同義,指國家的統治者。“小 人”與“野人”同義,指被統治者。 返回
返回
④ 與之處:雙賓結構。 與:給。 之:指 許行。 處:處所,這裏即指“廛”。 ⑤ 徒:門徒,門人。 衣(yì):動詞,穿 衣。 褐(hâ):粗毛編織的衣服,是當時 貧苦人的衣服。 ⑥ 捆:砸。 屨(jù):麻鞋、草鞋。 捆屨: 即做鞋。編麻鞋、草鞋時要邊編邊砸,這樣 可以使鞋結實。 以爲食:以此爲生。 ⑦ 耒(lěi):古代的農具,形狀像兩股叉。 耜(sì):鍬一類的農具。 之:動詞,去, 往。
孟子曰:“許子必種粟而後食乎?”曰: “然。”“許子必織布然後衣乎?”曰:“否。 許子衣褐①。”“許子冠乎②?”曰:“冠。” 曰:“奚冠③?”曰:“冠素④。”曰:“自 織之與⑤?”曰:“否,以粟易之。”曰: “許子奚爲不自織⑥?”曰:“害於耕⑦。” 曰:“許子以釜甑爨⑧,以鐵耕乎⑨?”曰: “然。”“自爲之與?”曰:“否,以粟易 之。”
返回
“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①。洪水橫流②, 氾濫於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 不登 ③ ,禽獸偪人 ④ 。獸蹄鳥迹之道 ⑤ ,交 於中國⑥。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 ⑦。舜 使益掌火 ⑧,益烈山澤而焚之 ⑨,禽獸逃匿。 禹疏九河⑩,瀹濟漯⑪ ,而注諸海⑫ ;決汝 漢,排淮泗,而注之江 ⑬ ;然後中國可得 而食也 ⑭ 。當是時也,禹八年於外,三過 其門而不入,雖欲耕,得乎⑮ ?
⑦ 所爲:所做的東西。 備:具備。 句意是: 一個人的生活,各行各業所生産的東西都要具備。 ⑧ 率天下而路也:帶著天下之人奔走在道路上。 路:用作動詞,奔走于道路。一說“疲勞、羸弱” (依王念孫說,見《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雜誌》)。 ⑨ 或:肯定性無定代詞,有的人。 ⑩ 勞心者、勞力者:指上文“大人”、“小人”。 治人:統治人。 治於人:被人統治。 ⑪ 食(sì):使動用法,給[人]東西吃,等於説 “供養”。 食於人:被人供養。 ⑫通義:一般的道理。
陳相見許行而大悅,盡棄其學而學 ① 焉 。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 ② “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 ,未聞 ③ ④ 道也 。賢者與民並耕而食 ,饔飱 ⑤ ⑥ 而治 ;今也,滕有倉廩府庫 ,則 ⑦ ⑧ 是厲民而以自養也 。惡得賢 !”
注释
① 學:前一個“學”用如名詞,指原來向陳良學到的東西。 後一個“學”是動詞,學習。 ② 誠:副詞,確實、的確。 雖然:凝固結構,雖然如此。 雖:連詞,相當於今天的“即使”、“雖然”。 然:指示代 詞,如此。 ③ 道:名詞,指許行所認爲的古聖治國之道。 ④ 賢者:指古代的賢君。 並耕:一起耕作。 ⑤ 饔(yōng):早飯。 飱(sūn):晚飯。“饔飱” 用如動 詞,做飯。 饔飱而治:指自己一面做飯,一面治理天下。 ⑥ 倉廩(lǐn):糧食倉庫。 府庫:藏財帛的地方。 ⑦ 則:連詞,那麽。 是:代詞,指“滕有倉廩府庫”這一 事實。厲:病。 厲民:使人民困苦。 自養:供養自己。 ⑧ 惡(wū):哪裏。 惡得賢:哪裏夠得上稱爲賢君呢! 返回
“堯以不得舜爲己憂,舜以不得禹、臯 陶爲己憂①。夫以百畝之不易爲己憂者,農 夫也②。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 爲天下得人者謂之仁③;是故以天下與人易, 爲天下得人難④。孔子曰⑤:‘大哉,堯之 爲君⑥!惟天爲大,惟堯則之⑦,蕩蕩乎, 民無能名焉⑧!君哉,舜也⑨!巍巍乎,有 天下而不與焉⑩!’堯舜之治天下,豈無所 用其心哉?亦不用於耕耳⑪ 。
⑩ 疏:疏通。 九河:相傳是禹在黃河下游爲了疏濬黃河 而開鑿的九條支流,其故道已不可考。 ⑪ 瀹(yuâ):疏導。 濟(jǐ)、漯(tà):都是水名, 故道都在今山東省。 ⑫ 注:使„„流入。 諸:之於。 海:指今黃海。 ⑬ 決:排除水道壅塞,導引水流。 汝:汝水,在今河南, 東流入淮河。 漢:漢水。排:排除,指排除水道淤塞。 淮:淮河。 泗:泗水。泗水源出山東泗水縣,古代泗水在 今江蘇淮陰附近入淮,今泗水流入運河。 江:長江。 案: 汝漢淮泗四水,只有漢水流入長江,這裏可能是記述的錯誤 (依朱熹説)。 ⑭ 可得而食:能夠耕種並收穫糧食。 ⑮ 是時:這個時候。 雖:連詞,即使。 得乎:等於說 “行嗎”、“可能嗎”。 返回
注释
① 以„„為:把„„作為。 臯陶(Gāo yáo): 舜的司法官,相傳禹和臯陶曾幫助舜治理天下。 ② 夫(fú):句首語氣詞。 百畝:約合現今二十 四畝。 易:治,這裏指把田種好。以田地種不好 爲自己的憂慮的人,是農夫。 ③ 這裏的“惠”、“忠”、“仁”,是孟子隨文而 做的解釋,並不能概括這三個詞在當時的全部涵義。 ④ 因此把天下讓給人容易,但是要爲天下找到更賢 的人卻很難。 ⑤ 以下幾句見《論語·泰伯》,但文字頗有出入。 ⑥ 大哉:偉大啊!“大哉”是謂語,謂語放在主語 前面,起強調作用。下文“君哉”同。 ⑦ 則:法則,用作動詞,效法。
後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①,五穀熟 而民人育②。人之有道也③,飽食、煖衣、 ④ 逸居而無教 ,則近於禽獸。聖人有憂 ⑤ ⑥ ⑦ 之 ,使契爲司徒 ,教以人倫 :父子 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敍, 朋友有信⑧。放勳曰:‘勞之來之⑨,匡 之直之⑩,輔之翼之⑪ ,使自得之⑫ , ⑬ 又從而振德之 。’聖人之憂民如此, 而暇耕乎?
注释
① 褐是用未經紡織的麻編織成的衣服,所以不算是“織布然 後衣”。 ② 冠:用如動詞,戴帽子。冠是古代帽子的總稱。 ③ 奚冠:戴什麽帽子? 奚:疑問代詞,什麼。作“冠”的 賓語。 ④ 冠素:戴生絹做的帽子。 素:生絲織成的絹帛,不染色。 ⑤ 與:同“歟”,表示疑問語氣,可譯作“嗎”。 ⑥ 奚爲:爲什麽。疑問代詞“奚”作介詞“為”的賓語。 ⑦ 害於耕:對耕種有妨礙。 ⑧ 釜(fǔ):古代的一種鍋。 甑(zâng):瓦製的蒸東西 的炊具。 爨(cuàn):炊,燒火做飯。 ⑨ 鐵:指鐵製的農具。 返回
“以粟易械器者,不爲厲陶冶①;陶冶亦以械 器易粟者,豈爲厲農夫哉?且許子何不爲陶冶, 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 ②?何爲紛紛然與百工交 易③?何許子之不憚煩④?”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爲也。”“然 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爲與⑤?有大人之事,有小 人之事⑥。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爲備⑦,如必 自爲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⑧。故曰:或勞 心⑨,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⑩; 治於人者食人⑪ ,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 ⑫ 。” 注释
返回
⑦ 用人倫來教育百姓。 以:介詞,用。 人倫:奴隸社會 和封建社會中統治階級所規定的人與人之間的正常關係,即 社會和家族內的等級關係。以下五句即所謂五倫,是等級關 係的具體體現 。 ⑧ 父子之間有骨肉之親,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夫婦之間有 男女之別,長幼之間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義: [統治者所認爲的]公正合理的道理或舉動,這裏指君臣之間 命令和服從的關係。 別:分別,區別,這裏指夫婦之間男 女不平等的關係。 敍:通“序”,次序,等次。 ⑨ 放勳:堯的號。 勞(lào):慰勞。 來(lài):通 “徠”,招徠,使„„來(來歸順)。 勞之來之:對人民 加以慰勞和安撫,使民來歸順。 ⑩ 匡:使動用法,使„„正。 直:使動用法,使„„直。 匡之直之:教育人民,使人民正直。 ⑪翼:義同“輔”,保護。 輔之翼之:幫助人民,[使人民 向善]。 ⑫ 自得之:指自得其善性。 返回 ⑬ 從:隨著。 振:後來寫作“賑”,救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