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东北林业大学初级作业
2014年东北林业大学继续教育共需作业习题及答案(最终定稿)

2014年东北林业大学继续教育共需作业习题及答案(最终定稿)第一篇:2014年东北林业大学继续教育共需作业习题及答案2014东林共需作业1、简答著作权人有的著作财产权。
答:1、指著作权人自己使用或授权他人以一定方式使用作品而获得经济收益的权利。
如复制权、发行权、展览权、信息络传播权。
有以下几个特点a有保护期的限制,作者有生之年加死后50年b往往涉及著作人身权c、受到法律的专门限制。
如合同的使用法定许可等。
D受地域的限制。
E可以转让继承或放弃。
2、根据我国专利法的规定,发明专利与实用新型专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答:人们常称实用新型为小发明。
在我国现行的专利法中,实用新型和发明都是专利法保护的对象,它们都是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从这个意义上讲两者的本质是相同的;但实际上,这两种专利又有许多的不同,主要归纳为以下四点:(1)实用新型的创造性低于发明我国专利法对申请发明专利的要求是,同申请日以前的已有技术相比,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着进步;而对实用新型的要求是,与申请日以前的已有技术相比,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对发明强调了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着进步,而对实用新型只提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显然,发明的创造性程度要高于实用新型。
(2)实用新型所包含的范围小于发明由于发明是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所以,发明可以是产品发明,又可以是方法发明,还可以是改进发明。
仅在产品发明中,又可以是定形产品发明或不定形产品发明。
而且,除专利法有特别规定以外,任何发明都可以依法获得专利权。
但是,申请实用新型专利权的范围则要窄得多,它仅限于产品的形状、构成或者其组合所提出的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
这样,各种制造方法就不能申请实用新型专利。
同时,与形状、构造或其组合无关的产品也不可能有实用新型产生。
因此,实用新型的范围比发明狭窄得多,仅仅限于产品的形状、构造或其组合有关的革新设计。
(3)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期短于发明我国专利法明文规定,对于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期为10年,自申请日起计算。
东北农业大学2021年9月《农业生态学》作业考核试题及答案参考12

东北农业大学2021年9月《农业生态学》作业考核试题及答案参考1. 同龄林是组成种群的林木年龄基本相同,如有差异,其差异范围在( )之内。
A.二个龄级B.10年C.20年D.一个龄级参考答案:D2. 将自然生态系统改造成为农业生态系统,人类的措施主要有( )A.改变地形和地貌B.改变给水和排水C.改变动物和微生物构成D.改变降雨和风向参考答案:ABC3. 1983年国务院正式确定农村地区能源建设的方针是:因地制宜,多能互补,__________,讲求效益,简称1983年国务院正式确定农村地区能源建设的方针是:因地制宜,多能互补,__________,讲求效益,简称“十六字方针”,以及“开发与节约并举”的能源建设方针。
参考答案综合利用4. 人工强制换羽的方法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四种。
人工强制换羽的方法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四种。
参考答案生物学法(或激素法) 化学法畜牧学法(或饥饿法) 综合法(或畜牧学法和化学法相结合)5. 测定了某小麦品种的主穗长(x1,cm)和穗下节长(x2,cm)共20组数据,已计算得两性状间的相关系数r=0.905。
用查表法判断两性状间是否存在直线关系,则应查自由度df=( )的临界r值表。
A.20B.19C.18D.1参考答案:C6. 孢子分离法名词解释孢子分离法名词解释参考答案在无菌条件下,使食用菌产生的孢子在适宜的培养基上萌发,长成菌丝体而获得纯菌种的方法。
7. 参数的区间估计中,所确定的置信度越大,相应的置信区间越大,估计的可靠程度越高。
(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8. 按照赤霉素的碳原子数目多少分类,赤霉素可分为( )A.17-C赤霉素B.18-C赤霉素C.19-C赤霉素D.20-C赤霉素参考答案:CD9. 细菌DNA分子有2个复制点,而真核生物染色体有多个复制点,彼此会完成DNA复制。
2013年知识更新培训东北林大园林专业作业

作业内容:1、光周期对植物生长发育的生态学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2、城市中太阳辐射的特征是什么?3、什么是热岛效应?热岛效应带来的后果有哪些?4、植物对低温危害的形态适应可表现在哪些方面?5、园林植物对城市气温的调节作用。
6、简述变温对园林植物种子萌发的影响。
7、简述土壤温度对植物生长的生态作用。
8、植物监测有哪些优点?9、园林植物种群有哪些特点?10、园林植物群落有哪些特点?11、园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特点是什么?12、园林植物引种的基本原则包括哪些?1、答:(1)光周期对植物开花的影响。
(2)光周期对植物休眠的影响。
(3)光周期对植物其它方面的影响。
光周期影响植物的生长;对植物花色性别也有影响;对有些植物的地下贮藏器官的形成和发育有影响。
光周期对植物的地理分布有较大影响。
短日照植物大多数原产地是日照时间短的热带、亚热带;长日照植物大多数原产于温带和寒带,在生长发育旺盛的夏季,一昼夜中光照时间长。
如果把长日照植物栽培在热带,由于光照不足,就不会开花。
同样,短日照植物栽培在温带和寒带也会因光照时间过长而不开花。
这对植物的引种、育种工作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光周期现象是支配着野生植物或栽培植物的地理分布,特别是高纬度地区栽培极限的重要因素。
短日照植物大多原产热带或亚热带,原产地的日照时间短;长日照植物大多原产温带和寒带,在生长发育旺盛的夏季,一昼夜的受光时间长。
如果把长日照植物栽培在热带,由于日照时间不足,不会开花。
在北半球,短日照植物一般栽培在南方。
在南方,秋季气温不很低,仍然能进行营养生长,尽管在晚秋日照时间很晚时开花,也不会遇到低温这种不利条件。
但在北方,到了短日性季节就很容易受到低温危害。
也就是说短日性植物的栽培区域,与其说是受到日照长短限制,不如说受到温度的限制,因此需栽培在南方。
与此相反,长日性植物可栽培在北方,夏季白昼特别长,因此开花早,在结实收获时不会受到低温的影响。
2、答:(1)城市中太阳辐射直射辐射减少,散射辐射增多。
2012年继续教育初级

专业课作业11、四足步行常见的步态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其步行稳定性如何?答:常见步态分为1)动物爬行步态和小跑步态:乌龟的四足爬行步态、蜥蝎、马等的四足小跑步态、马的溜蹄跑步态、马的Canter、Galop步态。
乌龟的四足爬行步态特点:乌龟通常仅一只脚为游脚,其余三只同时都着地。
即一定在当前游脚着地后才能抬起另一只脚。
稳定性:乌龟的四足爬行步态时,有三只脚同时落地,重心落在三只脚所形成的区域内,静态稳定性很好。
蜥蝎、马等的四足小跑步态特点:有两只脚同时为游脚,对角线上的两脚相对相位相同。
稳定性:小跑步态时,步行时瞬间两脚着地,重心落在两脚连线的投影区域内,但不是一定保持其重心在该区域内。
尽管不是静态稳定,但仍能稳定的持续步行。
马的溜蹄跑步态特点:有两只脚同时为游脚,同侧的两只脚相对相位相同。
稳定性:重心在两脚的连线面积之外,不是静态稳定,但可以持续的步行。
2)波动步态:扩展的小跑步态爬行步态和小跑步态属于波动步态类型。
波动步态是指一般左右对称2n只腿的步行,后脚着地时,前脚变成游脚。
相对的左右脚相位差为0.5。
波动步态是指一般左右对称2n只腿的步行,在占空比一定的步态中,这种步态具有最大的纵向稳定裕度。
3)间歇小跑步态以小跑步态为基准,取更大的占空比步态,各脚的相对位相与小跑步态完全相同,只有占空比变化的步态。
间歇小跑步态以小跑步态为基准,步行时瞬间两脚着地,重心落在两脚连线的投影区域内,但不是一定保持其重心在该区域内。
尽管不是静态稳定,但仍能稳定的持续步行。
3、试分析蜥蜴比乌龟步行速度快的根本原因。
答:乌龟是爬行步态,爬行步态的占空比为0.75,蜥蜴是小跑步态,小跑步态的占空比是0.5。
设一个周期为T 、占空比为β、躯体相对地面行进速度为V 、从躯体上看相对的游脚平均速度为U ,则:游脚时间为(1-β)T 、游脚摆动的步幅λ为(1-β)T (U+V )。
因一个周期内躯体移动量等于一步的步幅,所以有:λ=TV 。
2013年东北林业大学林业专业继续教育中级职称作业答案

2013年东北林业大学林业专业继续教育中级职称作业答案第一篇:2013年东北林业大学林业专业继续教育中级职称作业答案1.知识产权与其他私法上的权利相比有什么特点?答:知识产权是多种民事权利中的一种,与一般有形财产所有权、债权等其他民事权利相比,它有一些不同的特征。
(1)权利客体的无形(2)权利内容的双重性(3)权利的依法认定性(4)权利的独占性(5)权利的地域性(6)权利的时间性2.如何认定职务作品?我国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归属是如何规定的?答:著作权亦称版权,是指作者对其创作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作品所享有的专有权利。
著作权是公民、法人依法享有的一种民事权利,属于无形财产权。
职务作品,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即:“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职务作品的作者与所在单位之间存在劳动法律关系,因此,职务作品与公民所担任的职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是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安排其雇员或工作人员履行职责和任务而创造的成果。
关于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归属,根据著作权法和著作权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分为一般和特殊两种情形。
一般情形的职务作品由作者享有著作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
特殊情形的职务作品由法律法规专门规定或解释,在专门规定或解释之外的就是一般情形。
《著作权法》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了著作权归属的一般情形:“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除本条第二款的规定以外,著作权由作者享有,但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
作品完成两年内,未经单位同意,作者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单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该作品”。
《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十四条规定:“职务作品由作者享有著作权的,在作品完成两年内,如单位在其业务范展内不使用,作者可以要求单位同意由第三人以与单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单位没有正当理由不得拒绝”,“作品完成两年后,单位可以在其业务范围内继续使用”。
超星慕课学生使用手册(东北林业大学)

慕课学生使用手册(东北林业大学)目录第1章登录 (3)1.1课程网址 (3)慕课网址:/1.2 登录 (3)第2章个人空间 (5)2.1个人信息设置 (5)2.2应用管理 (7)2.2.1 添加应用 (7)2.2.1 删除应用 (8)2.3选课 (9)第3章进入学习 (10)3.1学习模块 (10)3.2 作业模块 (12)3.3 讨论模块 (12)3.4 资料模块 (13)3.5 拓展模块 (14)3.6 统计模块 (15)第4章常见问题 (16)4.1 注册、登陆 (16)4.2 选课 (17)4.3 上课常见问题 (18)4.4 作业、考试 (20)第1章登录1.1课程网址东北林业大学超星慕课网址:/1.2登录根据提示填入登录信息登录完成后,进入个人学习空间。
第2章个人空间2.1个人信息设置点击头像旁的“设置”按钮,可以设置基本资料、头像、密码及应用管理。
“基本资料”的邮箱、昵称、手机都是可以进行修改。
设置“我的头像”只需要注意图片要小于2M的jpg格式!与超星慕课平台合作的学校的学生账号初始默认密码是123456,可以在“密码管理”中进行密码修改!2.2应用管理2.2.1 添加应用初次登录平台,在个人空间中会有三个默认的系统应用:“我的课程”、“云盘”、“笔记”,系统应用是无法删除的。
需要更多应用可以点击“添加应用”按钮,进入“应用中心”。
在“应用中心”中可以根据需要添加应用。
在需要的应用上点击“添加”即可!添加过的应用会显示“已添加”,并在空间左侧状态栏显示!2.2.1 删除应用删除应用可以有两种方式:1、在“应用中心”上点击“我的应用管理”,在“我添加的应用”中删除不需要的应用!2、在“设置”中点击“应用管理”进入“我的应用管理”,然后重复上个操作!2.3课程完成了登录和个人信息设置后,接下来进入课程的学习。
1、在个人空间中点击课程3、在选定的课程首页上点击课程封面,或点击课程学习。
哈工大继续教育_2012初级作业全集

作业一1、建筑选址应考虑哪些因素?答:1、地形条件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建筑的选址应根据气候分区进行选择。
对于严寒或寒冷地区,选址时不宜布置在山谷、洼地等凹形地域。
主要是考虑冬季冷气流在下凹地里形成对建筑物的“霜洞”效应,位于凹地的底层建筑需要保持所需室内温度会多消耗一部分采暖能量2、争取良好的朝向,宜向阳避风(1)居住建筑的基地应选择在向阳避风的地段上冷空气对建筑物围护结构的风压和冷风渗透均对建筑物冬季防寒保温带来不利影响,尤其严寒地区和寒冷地区冬季室外气候对建筑物的影响很大,居住建筑影选择避风地段建造。
(2)争取选择建筑物的最佳朝向对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朝向应以南北位置,这样可以使每户均有主要房间朝南,对争取日照有利。
同时,建筑朝向可以在不同地区的最佳建筑朝向范围内做一定的调整,以争取更多的太阳辐射。
(3)选择满足日照要求,不受周围其他建筑严重遮挡的基地。
2、建筑组团平面布局有哪些形式?答:一般的建筑组团平面布局有行列式、错列式、周边式、混合式、自由式等。
3、建筑朝向选择需要考虑哪些因素?答:(1)冬季有适量的并有一定质量的阳光入射室内。
(2)炎热夏季尽量减少太阳直射室内。
(3)夏季有良好的通风,冬季避免冷风吹袭。
(4)充分利用地形并注意节约用地,照顾居住建筑组合的需要。
4、从节能的需要出发,在规划设计时应采取哪些具体措施?答:规划布局节能设计应该从建筑选址、建筑组团布局及道路走向、建筑朝向、建筑间距与日照关系、建筑自然通风等方面考虑,以优化建筑的微气候环境,利于节能,充分利用太阳能。
1、建筑选址在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建筑物周围的微气候环境,应该有足够的绿地和水体,严格控制建筑密度,尽量减少硬化地面面积,并利用植被和水域减弱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微气候环境。
2、建筑组团布局在规划布局中,应注意点、条组合布置,将点式住宅布置在好朝向的位置,条状住宅布置在其后,有利用利用空隙争取日照。
3、建筑朝向在规划设计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要想兼顾夏季防热、冬季保温都很理想是有困难的,因此,在设计中应通过多方面的因素分析、优化建筑的规划设计,采用本地区最佳朝向或适宜的朝向,尽量避免东西向日晒。
黑龙江2012年初级职称继续教育考试作业 公需课

公需课作业1.简述TRIZ理论的定义、核心思想、主要内容和体系架构。
学习本门课程有哪些好处?答:TRIZ是俄文的英文音译Teoriya Resheniya Izobreatatelskikh Zadatch的缩写,其英文全称是Theory of the Solution of Inventive Problems(在欧美也缩写为TPIS),中文意思为发明问题解决理论。
TRIZ的定义:TRIZ是基于知识的、面向设计者的创新问题解决系统化方法学。
该定义包括以下几点含义:1、基于知识;2、面向设计者而不是面向机器;3、系统化的方法;4、TRIZ是创新问题解决理论。
TRIZ理论是由前苏联发明家阿利赫舒列尔(G. S. Altshuller)在1946年创立的, Altshuller也被尊称为TRIZ之父。
1946年,Altshuller开始了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研究工作。
当时Altshuller 在前苏联里海海军的专利局工作,在处理世界各国著名的发明专利过程中,他总是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当人们进行发明创造、解决技术难题时,是否有可遵循的科学方法和法则,从而能迅速地实现新的发明创造或解决技术难题呢?答案是肯定的!Altshuller发现任何领域的产品改进、技术的变革、创新和生物系统一样,都存在产生、生长、成熟、衰老、灭亡,是有规律可循的。
人们如果掌握了这些规律,就能能动地进行产品设计并能预测产品的未来趋势。
以后数十年中,Altshuller穷其毕生的精力致力于TRIZ理论的研究和完善。
在他的领导下,前苏联的研究机构、大学、企业组成了TRIZ的研究团体,分析了世界近250万份高水平的发明专利,总结出各种技术发展进化遵循的规律模式,以及解决各种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的创新原理和法则,建立一个由解决技术,实现创新开发的各种方法、算法组成的综合理论体系,并综合多学科领域的原理和法则,建立起TRIZ理论体系。
核心思想和基本特征:现代TRIZ理论的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简述TRIZ理论的定义、核心思想、主要内容和体系架构。学习本门课程有哪些好处? 答: (1.1)、即“技术系统是在几乎不引入外部资源的条件下,通过克服冲突的方式朝着提高理想度的方向实现其进化的。对于创造性问题的解决,TRIZ提供了一种辩证的思考方式,即:将问题当作一个系统加以理解,首先设想其理想解,然后设法解决相关矛盾。” 具体而言,Toru Nakagawa认为TRIZ本质上是关于技术的“新认识(a new recognition or a new view)”。这一新认识将技术(technology)当作“技术系统(technical systems)”看待,并认为技术系统的进化就是理想度的提高过程,这一进化只能在尽量少用外部资源的情况下通过解决技术系统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得以实现;TRIZ的主要作用则是解决创造性问题,它提供了一种一般化的辩证思考方式帮助人们从问题的“最终理想解”出发逆向寻找问题的最佳现实解,并提出了消除系统中最尖锐、最根本矛盾——物理矛盾——的方法即分离原理。
(1.2)、TRIZ理论的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无论是一个简单产品还是复杂的技术系统,其核心技术的发展都是遵循着客观的规律发展演变的,即具有客观的进化规律和模式;其次,各种技术难题和矛盾的不断解决是推动这种进化过程的动力;第三,技术系统发展的理想状态是用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大效益的功能。 简单地说,ARIZ第一就是将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最小化,原则是在系统能够实现其必要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不改变或少改变系统;第二是定义系统的技术矛盾,并为矛盾建立“问题模型”;然后分析该问题模型,定义问题所包含的时间和空间,利用物-场分析法分析系统中所包含的资源;接下来,定义系统的最终理想解。解题模式应用ARIZ包括以下9个步骤。步骤1:识别并对问题公式化。步骤2:构造存在问题部分的物-场模式。 步骤3:定义理想状态。步骤4:列出技术系统的可用资源。步骤5:向效果数据库寻想要类似的解决办法。步骤6:根据创新原则或分隔原则解决技术或物理矛盾。步骤7:从物-场模式出发,应用知识数据库(76个标准和效果库)工具产生多个解决办法。
(1.3)、主要内容: 1.资源 2.矛盾 技术矛盾: 40个 发明原理 物理矛盾: 5个 分离原理 3.物场模型: 76 个标准解 4.功能: 科学效应库 5.技术系统进化法则 6.ARIZ
(1.4)、体系构架 TRIZ理论包含着许多系统、科学而又富有可操作性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发明问题的分析方法。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TRIZ理论已经成为一套解决新产品开发实际问题的成熟的九大经典理论体系。 (一)TRIZ的技术系统八大进化法则。阿奇舒勒的技术系统进化论可以与自然科学中的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和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齐肩,被称为“三大进化论”。 TRIZ的技术系统八大进化法则分别是:1、技术系统的S曲线进化法则;2、提高理想度法则;3、子系统的不均衡进化法则;4、动态性和可控性进化法则;5、增加集成度再进行简化法则;6、子系统协调性进化法则;7、向微观级和场的应用进化法则;8、减少人工进入的进化法则。技术系统的这八大进化法则可以应用于产生市场需求、定性技术预测、产生新技术、专利布局和选择企业战略制定的时机等。它可以用来解决难题,预测技术系统,产生并加强创造性问题的解决工具。 (二)最终理想解(IFR)。TRIZ理论在解决问题之初,首先抛开各种客观限制条件,通过理想化来定义问题的最终理想解(ideal final result,IFR),以明确理想解所在的方向和位置,保证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沿着此目标前进并获得最终理想解,从而避免了传统创新涉及方法中缺乏目标的弊端,提升了创新设计的效率。如果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比作通向胜利的桥梁,那么最终理想解(IFR)就是这座桥梁的桥墩。最终理想解(IFR)有四个特点:1、保持了原系统的优点;2、消除了原系统的不足;3、没有使系统变得更复杂;4、没有引入新的缺陷等。 (三)40个发明原理。阿奇舒勒对大量的专利进行了研究、分析和总结,提炼出了TRIZ中最重要的、具有普遍用途的这40个发明原理,分别是:1、分割;2、抽取;3、局部质量;4、非对称;5、合并;6、普遍性;7、嵌套;8、配重;9、预先反作用;10、预先作用;11、预先应急措施;12、等势原则;13、逆向思维;14、曲面化;15、动态化;16、不足或超额行动;17、一维变多维;18、机械振动;19、周期性动作;20、有效作用的连续性;21、紧急行动;22、变害为利;23、反馈;24、中介物;25、自服务;26、复制;27、一次性用品;28、机械系统的替代;29、气体与液压结构;30、柔性外壳和薄膜;31、多孔材料;32、改变颜色;33、同质性;34、抛弃与再生;35、物理/化学状态变化;36、相变;37、热膨胀;38、加速氧化;39、惰性环境;40、复合材料等。 (四)39个工程参数及阿奇舒勒矛盾矩阵。在对专利研究中,阿奇舒勒发现,仅有39项工程参数在彼此相对改善和恶化,而这些专利都是在不同的领域上解决这些工程参数的冲突与矛盾。这些矛盾不断地出现,又不断地被解决。由此他总结出了解决冲突和矛盾的40个创新原理。之后,将这些冲突与冲突解决原理组成一个山39个改善参数与39个恶化参数构成的矩阵,矩阵的横轴表示希望得到改善的参数,纵轴表示某技术特性改善引起恶化的参数,横纵轴各参数交叉处的数字表示用来解决系统矛盾时所使用创新原理的编号。这就是,著名的技术矛盾矩阵。阿奇舒勒矛盾矩阵为问题解决者提供了一个可以根据系统中产生矛盾的两个工程参数,从矩阵表中直接查找化解该矛盾的发明原理来解决问题。 (五)物理矛盾和四大分离原理。当一个技术系统的工程参数具有相反的需求,就出现了物理矛盾。比如说,要求系统的某个参数既要出现又不存在,或既要高又要低,或既要大又要小等等。相对于技术矛盾,物理矛盾是一种更尖锐的矛盾,创新中需要加以解决。物理矛盾所存在的子系统就是系统的关键子系统,系统或关键子系统应该具有为满足某个需求的参数特性,但另一个需求要求系统或关键子系统又不能具有这样的参数特性。 分离原理是阿奇舒勒针对物理矛盾的解决而提出的,分离方法共有11种,归纳概括为四大分离原理,分别是空间分离、时间分离、居于条件的分离和系统级别分离等。 (六)物一场模型分析。阿奇舒勒认为,每一个技术系统都可由许多功能不同的子系统所组成,因此,每一个系统都有它的子系统,而每个子系统都可以再进一步地细分,直到分子、原子、质子与电子等微观层次。无论大系统、子系统、还是微观层次,都具有功能,所有的功能都可分解为2种物质和1种场(即二元素组成)。在物质-场模型的定义中,物质是指某种物体或过程,可以是整个系统,也可以是系统内的子系统或单个的物体,甚至可以是环境,取决于实际情况。场是指完成某种功能所需的手法或手段,通常是一些能量形式,如:磁场、重力场、电能、热能、化学能、机械能、声能、光能等等。物一场分析是TRIZ理论中的一种分析工具,用于建立与已存在的系统或新技术系统问题相联系的功能模型。 (七)发明问题的标准解法。标准解法阿奇舒勒于1985年创立的,共有76个,分成5级,各级中解法的先后顺序也反映了技术系统必然的进化过程和进化方向,标准解法可以将标准问题在一两步中快速进行解决,标准解法是阿奇舒勒后期进行TRIZ理论研究的最重要的课题,同时也是TRIZ高级理论的精华。标准解法也是解决非标准问题的基础,非标准问题主要应用ARIZ来进行解决,而ARIZ的主要思路是将非标准问题通过各种方法进行变化,转化为标准问题,然后应用标准解法来获得解决方案。 (八)发明问题解决算法(ARIZ)。ARIZ是发明问题解决过程中应遵循的理论方法和步骤,ARIZ是基于技术系统进化法则的一套完整问题解决的程序,是针对非标准问题而提出的一套解决算法。ARIZ的理论基础由以下3条原则构成:1、ARIZ是通过确定和解决引起问题的技术矛盾;2、问题解决者一旦采用了ARIZ来解决问题,其惯性思维因素必须被加以控制;3、ARIZ也不断地获得广泛的、最新的知识基础的支持。ARIZ最初由阿奇舒勒于1977年提出,随后经过多次完善才形成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ARIZ-85包括九大步骤:1、分析问题;2、分析问题模型;3、陈述IFR和物理矛盾;4、动用物-场资源;5、应用知识库;6、转化或替代问题;7、分析解决物理矛盾的方法;8、利用解法概念;9、分析问题解决的过程等等。 (九)科学效应和现象知识库。科学原理,尤其是科学效应效应和现象的应用,对发明问题的解决具有超乎想象的、强有力的帮助。应用科学效应和现象应遵循5个步骤,解决发明问题时会经常遇到需要实现的30种功能,这些功能的实现经常要用到100个科学有和现象。 (1.5)、学习本门课程有哪些好处? 答:TRIZ理论能教会您创造发明! TRIZ理论能教会您设计未来! TRIZ理论能改变您的思维,改变整个文明。
2、什么是最终理想解?请利用确定最终理想解的六个步骤,对农场养兔子的难题寻求理想解。 答: (1)、最终理想解(IFR): 系统在保持有用功能正常运作的同时,能够自行消除有害的,不足的、过度的作用。 理想解是采用与技术及实现无关的语言对需要创新的原因进行描述,创新的重要进展往往在该阶段对问题深入的理解所取得。确认哪些使系统不能处于理想化的元件是使创新成功的关键。设计过程中从一起点向理想解过渡的过程称为理想化过程。该过程由如下方程描述。 Ideality=∑Benefits/(∑Costs+∑Harm) 式中:Ideality———理想化水平; Benefits———利益; Costs———成本; Harm———危害。 公式可解释为:技术系统进化的理想化水平与利益成正比,与成本及危害之和成反比,即利益大,成本及危害之和小,理想化水平高。 可用资源分析是要确定可用物品、能源、信息及功能等。这些可用资源与系统中的某些元件组合将改善系统的性能。 最理想的技术系统:作为物理实体它并不存在,但却能够实现所有必要的功能 。 最终理想解(IFR): 系统在保持有用功能正常运作的同时,能够自行消除有害的,不足的、过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