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五年级文言文阅读-五篇
(完整word版)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十篇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十篇(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答:(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3.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4.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第五篇《苏轼少时》(陆续更新)

生十年,父洵①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 读东汉《范滂②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 “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祐二年,试礼部。以《春 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修③,修语梅圣俞④曰:“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 地也。”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2. 判断下面两个句子中“比”意思和用法是否一致? ①比冠,博通经史 ②其两膝相比者(《核舟记》)
A.是
B.否
生十年,父洵①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 读东汉《范滂②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 “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祐二年,试礼部。以《春 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修③,修语梅圣俞④曰:“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 地也。”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5.翻译句子“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生十年,父洵①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 读东汉《范滂②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 “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祐二年,试礼部。以《春 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修③,修语梅圣俞④曰:“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 地也。”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课外文言文阅读100篇word版

说到初高中语文,那不得不谈谈文言文。
文言文是很多同学,都十分头疼的问题,不仅学起来非常困难,而且在中考失分也是相当严重的,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已是语文老师不断探索的问题。
以下是我能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课外文言文阅读100篇,以供大家参考!课外文言文阅读100篇(一)敏慧1、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诏②奇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②即以其言应诏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2、神童庄有恭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
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
”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
”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署②适③弈④对⑤夸2、翻译:①诸役以其幼而忽之;②遽诘之曰;③庄以实对;④何难之有!3、曹植聪慧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
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
奈何请人?”时邺笔立成,可观。
太祖甚异之。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顾②悉③将④诸⑤援2、翻译:善属文;②奈何请人;③太祖甚异之3、理解:“可观”的意思是什么?4、默写《七步诗》。
经典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五篇

【导语】⽂⾔⽂是中国古代的⼀种书⾯语⾔组成的⽂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语为基础⽽形成的书⾯语。
下⾯是分享的经典⽂⾔⽂原⽂及翻译五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经典⽂⾔⽂原⽂及翻译 画蛇添⾜原⽂ 楚有祠者,赐其舍⼈卮酒,舍⼈相谓⽈:“数⼈饮之不⾜,⼀⼈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持卮,右⼿画蛇⽈:“吾能为之⾜。
”未成,⼀⼈之蛇成,夺其卮⽈:‘蛇固⽆⾜,⼦安能为之⾜?’遂饮其酒。
为蛇⾜者,终亡其酒。
翻译 楚国有个搞祭祀活动的⼈,祭祀完了以后,拿出⼀壶酒赏给门⼈们喝。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家都来喝则不⾜够,⼀个⼈喝则有剩余。
我们各⾃在地上⽐赛画蛇,先画好的⼈就喝这壶酒。
”有⼀个⼈先把蛇画好了,他拿起酒壶正要喝,却左⼿拿着酒壶,右⼿继续画蛇,说:“我能够给它画脚。
”没等他画完,另⼀个⼈已把蛇画成了,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然后他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为蛇画脚的⼈,最终失去了酒。
画蛇添⾜,语出《战国策·齐策⼆》。
原意为画蛇时给蛇添上脚。
后⽐喻做了多余的事,⾮但⽆益,反⽽不合适。
也⽐喻虚构事实,⽆中⽣有。
【篇⼆】经典⽂⾔⽂原⽂及翻译 精卫填海原⽂ ⼜北⼆百⾥,⽈发鸠之⼭,其上多柘⽊,有鸟焉,其状如乌,⽂⾸,⽩喙,⾚⾜,名⽈:“精卫”,其鸣⾃詨(⾳同“笑”)。
是炎帝之少⼥,名⽈⼥娃。
⼥娃游于东海,溺⽽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之⽊⽯,以堙(⾳同“⾳”)于东海。
漳⽔出焉,东流注于河。
——《⼭海经》 翻译 再向北⾛⼆百⾥,有座⼭叫发鸠⼭,⼭上长了很多柘树。
树林⾥有⼀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的嘴,红⾊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的名字。
这其实是炎帝的⼩⼥⼉,名叫⼥娃。
有⼀次,⼥娃去东海游玩,溺⽔⾝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经常叼着西⼭上的树枝和⽯块,⽤来填塞东海。
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向东流去,注⼊黄河。
课外文言文阅读100篇

课外文言文阅读100篇第一篇:《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是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篇文章主要讲述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阐明了孟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理念。
第二篇:《庄子·逍遥游》庄子是一位鼓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哲人,本篇文章描述了庄子在逍遥游中的奇妙经历,旨在表达他对生命无限可能的追求。
第三篇:《诗经·关雎》《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集,其中《关雎》是其中的一篇,描写的是古代爱情故事,歌咏了男女之间的爱情和思念之感。
第四篇:《论语·述而篇》《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录,其中的述而篇主要讲述了孔子与弟子们的言传身教和教育原则,为后代的教育提供了重要的范本。
第五篇:《左传·僖公十二年》《左传》是中国春秋时期的史书,记录了中国春秋至战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历史事件等。
此篇主要讲述了齐国与晋国的战争,反映了中国古代诸侯间的政治和战争。
荀子是中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劝学》中揭示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强调了个人的自我修养和知识的实践应用。
第七篇:《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著名的史书,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司马相如列传主要讲述了司马相如的一生和政治成就,是中国古代文学和政治思想的重要篇章。
第八篇:《吕氏春秋·治世篇》吕氏春秋是中国战国时期史学著作之一,本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善治一个国家的方法和要求,指出了一个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清明的官吏。
易经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一,本篇系辞主要阐述了易经的哲学思想和奥秘,诠释了天人合一的道理和变化无穷的智慧。
第十篇:《红楼梦·贾夫人得病》《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名门望族贾家的衰落和命运,本篇文章描写了贾夫人突然得病的过程,体现了作者对命运无常的思考和感悟。
《论语》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部重要文献,本篇主要讲述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治国之道,呼吁政治精英言行一致,共同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小学生必背经典文言文十篇(可编辑修改word版)

1、爱莲说【作者】周敦颐【朝代】宋【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
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赏析】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作者起笔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选用“可爱”二字,包罗群芳,表明托物寄兴,并不刻意求工,极见其立言斟酌之妙。
接着叙说“晋陶渊明独爱菊”。
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解绶归隐后,饮酒赋诗,安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ft”的田园逸趣。
“独爱菊”,显示渊明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而且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继写“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写了唐人,特别是统治阶层“甚爱牡丹”的好尚,这几句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
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ft。
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
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
课外文言文阅治学、劝学

课外文言文阅读《劝学篇》(五篇)(一)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原文】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乡里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划线字:A.家贫无资()B.教以书字( )C.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 ) D.或因而抄录2.翻译句子。
①欧阳修四岁而孤。
译文:②惟读书是务。
译文:3.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4.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二)师旷论学【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译文】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
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讲得好啊!”【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②臣安敢戏其君③孰与昧行乎④何不炳烛乎2.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答:3.翻译下列句子: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②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文言文大全短篇及翻译【五篇】

【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
下⾯是⽆忧考分享的⽂⾔⽂⼤全短篇及翻译【五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全短篇及翻译 学弈 先秦: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弈,其⼀⼈专⼼致志,惟弈秋之为听;⼀⼈虽听之,⼀⼼以为有鸿鹄将⾄,思援⼸缴⽽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然也。
译⽂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
让弈秋教导两个⼈下棋,其中⼀⼈专⼼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个⼈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以为有⼤雁(或是天鹅)要飞来,想要拉⼸箭将它射下来。
虽然他们⼆⼈⼀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别⼈差吗?说:不是这样的。
赏析 弈秋是第⼀个有记载的的围棋专业棋⼿,也是第⼀个有记载的从事教育的围棋名⼈。
关于弈秋的姓名,清代学者焦循《孟⼦正义》⾥作有说明:古之以技传者,每称之为名,如医和、⼘徒⽗是也。
此名弈秋,故知秋为其名,因通国皆谓之善弈,故以弈加名称之。
弈秋是幸运的,春秋战国延续五百年,他是留下名字的的⼀位围棋⼿,也是我们所知的第⼀位棋⼿。
围棋见于我国史籍最早的记载,是春秋时期,⾄今已有⼆千六七百年的历史了。
弈秋是见于史籍记载的第⼀位棋⼿,⽽且是位“通国之善弈者”。
关于他的记载,最早见于《孟⼦》。
由此推测,弈秋可能是与孟⼦同时代的⼈,也可能稍早⼀些,由此也可以推测他⼤约⽣活在战国初期。
出现弈秋这样的⾼⼿,说明当时围棋已相当普及,可以肯定,像弈秋这样的国⼿不只⼀⼈。
孟⼦称弈秋为“通国之善弈者”。
所赞通国善弈,虽未明定专称,已类似后代所称国⼿,并成为象征性名词。
后世称某⾼⼿为“当代弈秋”者,即意味着其⽔平与国⼿相当。
弈秋是当时诸侯列国都知晓的国⼿,棋艺⾼超,《弈旦评》推崇他为国棋“⿐祖”。
由于弈秋棋术⾼明,当时就有很多年青⼈想拜他⼒师。
弈秋收下了两个学⽣。
⼀个学⽣诚⼼学艺,听先⽣讲课从不敢怠慢,⼗分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释】
①欲金者——指想得到金子的人.王重民:“《意林》引‘欲’下有‘得’字,《吕氏春秋·去宥篇》同.”
②攫——夺取.
③何——王重民:“《类聚》八十三、《御览》八百一十引‘何’下并有‘故’字,《吕氏春秋》同.”王叔岷:“《六帖》八、《事类赋》九、《记纂渊海》一、五五、《事文类聚·续集》二五、《天中记》五十引亦皆有‘故’字,《淮南子·汜论篇》‘何故’作‘何也’.”
【译文】
过去齐国有个想得到金子的人,清早穿上衣服戴好帽子到了集市上,走到了卖金子的地方,趁机拿了金子就走.官吏抓到了他,问道:“人都在那儿,你为什么要拿别人的金子呢?”回答说:“‘我拿金子的时候,看不见人,只看见了金子.”
译文: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就像一个大人一样非常懂事,听到老师讲解《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因此他也明白了春秋的内涵.从此书不离手,甚至忘记了饥渴,冷热,一心都扑到了书里.
有一天,一群儿童在庭院里捉迷藏,一儿小孩失足跌进了院子里那只装水的大缸里,别人的小孩都吓得跑掉了,司马光应声而出,手执石块将缸击破,于是缸里的水流出来了,那个小孩也得救了.
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
”乃去,舍市旁。
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旁。
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
”遂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孟母三迁译文: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
过去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
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
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曾子杀彘》/ 《曾子烹彘》
译文: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跟随着她在她后面边走边哭。
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你先回去,等我回来后杀猪给你吃。
”妻子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想抓只猪准备杀了它。
他的妻子马上阻止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儿子开了个玩笑罢了。
”曾子说:“不可以与儿子开玩笑。
儿子什么都不懂,他只学习父母的,听从父母的教导。
现在你欺骗了他,这就是在教育他欺骗人。
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再相信他的母亲了,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 于是曾子就煮猪给孩子吃了。
《叶公好龙》译文:叶公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
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
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
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