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部编版文言文阅读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小古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小古文阅读专项训练(一)七步成诗文帝①尝令东阿王②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
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③菽以为汁。
萁④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注释]①文帝:指魏文帝曹丕。
②东阿王:指曹植,曹丕之弟。
③漉(lù):过滤。
④萁(qí):豆秸。
1.文帝和东阿王是()。
A. 父子关系B. 朋友关系C.叔侄关系D. 兄弟关系2.结合语境,文中描写东阿王很聪慧的一个词语是“()”。
A. 大法B.作诗C. 应声D.惭色3.给文中画线部分划分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 不成者/行/大法B. 不/成者/行大/法C. 不成/者行/大法D. 不成者/行大/法4.“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中的“令”用扩词理解法来理解,最合适的一项是()。
A. 口令B. 命令C. 令人喜欢D.法令(二)徐孺子赏月徐孺子年九岁,尝①月下戏。
人语之曰:“若令②月中无物③,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④,无此必不明。
”[注释]①尝:曾经。
②若令:假使。
③物:指人和事物。
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
④瞳子:瞳仁。
1.“无此必不明”中的“此”指的是()。
A. 徐孺子B. 瞳子C. 月亮D.嫦娥2.给“譬如人眼中有瞳子”划分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B.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C.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D.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中的“戏”指的是游戏。
B. “人语之曰”“徐曰”中的“曰”都含有“说”的意思。
C. “徐孺子”和“杨氏子”称呼都一样,这里的“徐孺子”就是这个孩子的姓名。
D. “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意思是:假使月中没有东西,是不是应当特别明亮呢?4.从这篇文言文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徐孺子?()A. 善良B. 聪慧C. 勇敢D.认真(三)智①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②。
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通用部编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通用部编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短文,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齐心抗疫①己亥末,荆楚①初有疾,人蔑②之。
庚子春,染者剧增,溢至九州,人皆惶恐。
此疾曰新冠,或因③愚人以鸟兽蛇虫为上肴④,滥食,终致疫至。
②京师得讯,颁令战疫,封三镇之城,召九州之医。
子离高堂,母别稚子。
临别无他言,唯曰:国有召,召必前,前必胜。
不计报酬,无论生死。
吾辈必不辱使命也。
嗟夫⑤!世间无天降之英雄,唯⑥挺身之凡人耳⑦。
③数万白衣医者聚至荆楚重地,共议疫,同抗之。
然毒流之广,实非几日所控。
于是乎,急建火神、雷神二院,誓十日成。
世间诸国多以为妄语⑧,或曰:是言儿戏乎?遂万余巧匠夜以继日,身不反顾。
未十日,立⑨。
举世⑩惊。
世间诸国叹曰:奇迹也!然国人笑曰:常事尔,吾辈乃龙之后也,何奇之有哉?④今抗疫逆行者以救国为己任,医无惧,警无畏,民齐心。
举国上下,众志成城。
经数月,云销雨霁(jì),彩彻区明⑪。
春风十里又拂绿神州大地,膏(gāo)壤⑫沃野再沐浴黎明朝阳。
(注释)①荆楚:是指古域包括现今湖北全域及其周围,现指湖北省。
②蔑:这里是轻视的意思。
③或因:或许因为。
④肴:做熟的鱼肉等。
⑤嗟夫:表示感叹。
⑥唯:只是。
⑦耳:罢了,只不过的意思。
⑧妄语:虚妄不实的话、谎言;说假话。
⑨立:指建立起来。
⑩举世:全世界。
⑪云销雨霁,彩彻区明: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
意思是:雨过天晴,虹消云散,阳光朗煦。
⑫膏壤:指肥沃的土地。
[1]下句朗读的正确停顿是()A.或因愚/人以鸟兽/蛇虫为上/肴B.或因/愚人/以鸟兽蛇虫/为上肴C.或因愚人/以鸟兽蛇/虫为上肴[2]结合上下文,借助注释,写出下面句子的大意。
(1)未十日,立。
举世惊。
世间诸国叹曰:奇迹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医无惧,警无畏,民齐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第②自然段划横线的句子“世间无天降之英雄,唯挺身之凡人耳”,陈述了英雄与凡人的关系。
部编版语文5年级小古文、非连续性文本含答案

五年级文言文+非连续性文本收集一、文言文阅读(一)老马识途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而冬返,迷惑失道。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③,夏居山之阴④,蚁壤一寸而仞⑤有水。
”乃掘地,遂得水。
【注释】①管仲﹑隰(xí)朋:齐桓公的大臣,帮助齐桓公成就了霸业。
②孤竹:古代国家的名字。
③山之阳:山的南面。
④山之阴:山的北面。
⑤仞:长度单位,古代八尺为一仞。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迷惑失道:(2)遂得道:(3)乃掘地:2.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限1处)蚁壤一寸而仞有水3.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4.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二)郑人买履①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②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③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④归取之。
及反,市罢⑤,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①履(lǚ):鞋。
②度:测量。
③至:等到。
④反:同“返”,返回。
⑤罢:引申为散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散了。
1.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郑人有欲买履.者(想要)B.而置.之其坐(搁,放)C.而忘操.之(操作)D.遂不得履.(表示最后的结果,终于)2.郑人买鞋不试鞋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这句话的意思是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A.坐等其成,安于现状,终将一事无成。
B.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
C.做事粗心,大大咧咧,终将一事无成。
D.不信度而自信的人终将一事无成。
(三)翠鸟①移巢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②,及生子,爱之.,恐坠,稍下作巢。
子长羽毛,复益爱之.,又更下巢,而人遂得而取之.矣。
【注释】①翠鸟:即翡翠鸟。
②避患:避免灾祸。
1.文中出现了三个“之”字,都是指代作用,指代的是。
2.结合注释,给下列句子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在括号里。
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必考题部编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必考题部编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吾盾之坚。
(________)(2)吾矛之利。
(________)(3)或曰(________)(4)弗能应也。
(________)[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3]那个人采用了什么办法让楚人哑口无言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个故事揭示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理解。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1]为什么说“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用文中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自己的话写出画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面停顿正确的一句是()A.则眼不/看仔细B.却只漫/浪诵读C.记/亦不能久也D.眼口岂不/到乎3. 古文阅读。
①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
②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③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④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⑤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1]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是()A.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学期期末专项练习:文言文阅读(课外)附解析学生版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学期期末专项练习:文言文阅读(课外)附解析学生版一、语段阅读(共7题;共21分)阅读回答问题景阳冈(节选)恰好吃了三碗酒,再也不来筛。
武松敲着桌子,叫道:“主人家,怎的不来筛酒?”酒家道:“客官要肉便添来。
”武松道:“我也要酒,也再切些肉来。
”酒家道:“肉便切来,添与客官吃,酒却不添了。
”武松道:“却又作怪!”便问主人家道:“你如何不肯卖酒与我吃?”酒家道:“客官,你须见我门前招旗,上面明明写道‘三碗不过冈’。
”武松道:“怎地唤作三碗不过冈?”酒家道:“俺家的酒,虽是村酒,却比老酒的滋味。
但凡客人来我店中吃了三碗的,便醉了,过不得前面的山冈去。
因此唤作‘三碗不过冈’。
若是过往客人到此,只吃三碗,便不再问。
”武松笑道:“原来恁地。
我却吃了三碗,如何不醉?”酒家道:“我这酒叫做‘透瓶香’,又唤作‘出门倒’。
初入口时,醇酿好吃,少刻时便倒。
”武松道:“休要胡说!没地不还你钱,再筛三碗来我吃。
”1.(1分)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筛酒:②主人家:2.(1分)读句子,完成练习。
①武松敲着桌子叫道:“主人家,怎么不来筛酒?”这句话是对武松的和的描写,表现出他的性格特点。
②武松道:“休要胡说!没地不还你钱,再筛三碗来我吃。
”这一句子生动地写出了武松的性格特点,他身体好,酒量大,为下文的情节做好了铺垫。
3.(5分)酒家在门前挑着写了“三碗不过冈”的旗子的目的是什么?阅读回答问题浙江潮汛,人多从八月昼观,鲜①有知夜观者。
余昔焚修②寺中,燃点塔灯,夜午月色横空,江波静寂,悠悠逝水,吞吐蟾光③,自是一段奇景。
顷焉④,风色陡寒,海门⑤潮起,月影银涛,光摇喷雪,云移玉岸,浪卷轰雷,白练风扬,奔飞曲折,势若山岳声腾,使人毛骨欲竖。
古云:“十万军声半夜潮” 。
信哉!注释:①鲜xiǎn:少。
②焚修:焚香修行。
③蟾光:月光。
④顷焉:不一会儿。
⑤海门:二山相对,扼钱塘江入海口,称之为“海门”。
4.(2分)短文选自明代文学家高濂的《四时幽赏录》,文中作者身处的地点是() A.舟中B.寺中C.山中D.军中5.(2分)你认为以下哪个小标题最贴合短文内容?()A.月夜盼潮B.月夜听潮C.月夜观潮D.月夜叹潮6.(2分)联系选文内容猜测,结尾句“信哉!”理解正确的一项()A.确实如此啊!B.真是诚信啊!C.赶紧写信啊!D.不能听信啊!7.(1分)请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潮来了”的句子;这句采用了描写,让人感觉二、文言文阅读(共53题;共244分)课外阅读。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通用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通用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滥(làn)竽(yú)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lǐn)食(sì)以数百人。
宣王死,愍(mǐ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选自《韩非子》)注释:①滥竽:不会吹竽。
竽,一种古代乐器。
②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
③说:通“悦”,喜欢。
④廪食以数百人:拿数百人的口粮来供养他们。
廪,粮仓。
食,供养。
⑤愍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
[1]下列语句翻译是否正确,正确打“√”,错误打“×”。
(1)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______)(2)宣王说之:宣王对南郭处士说。
(______)[2]宣王时,南郭处士能为王吹竽的原因是_____,愍王时,南郭处士逃走的原因是________。
(请用原文回答)[3]“滥竽充数”本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现在我们常用这个成语来讽刺那些____________的人。
2. 阅读短文。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乙)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
幼时殊无异人之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①,人咸易②之。
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激愤,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③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
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
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
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
书有弗记者乎?(注释)①寝陋:相貌丑陋②易:轻视③迩:近[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1)调:___________________ (2)劳:_____________________(3)咸:___________________ (4)善:___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句子(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书有弗记者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郑板桥之所以“善诵”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4]用“/ ”标出下列句子朗读的节奏。
五年级语文下册期末类型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二(5篇,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五年级(下)期末专项总复习——文言文阅读二庸医治驼昔有医人,自媒①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
”一人信焉,而使治驼。
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即屣②焉。
驼者随直。
亦复随死。
其子欲鸣③诸官。
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哪管人死!”【注】:①媒:介绍,夸耀。
②屣(xǐ):鞋子。
这里用作动词,践踏。
③鸣:申诉,控告。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6分)(1)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
延:(2)一人信焉,而使治驼。
信:(3)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
索:2.选出与文中“以一置地下”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4分)A.可以为师矣。
B.徒以有先生也。
C.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D.以伤先帝之明。
3.翻译下列句子。
(4分)我业治驼,但管人直,哪管人死!4.读完这个故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4分)管庄子刺虎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
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
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
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选自《战国策·秦策二》)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1)管与止之曰(2)子待伤虎而刺之(3)则是一举(4)而有刺两虎之名2.翻译.(1)有两虎争人而斗者。
(2)人者,甘饵也。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赵人患鼠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①,中山人予之。
猫善扑鼠及鸡。
月余,鼠尽而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②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
吾之患③在鼠,不在乎无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④,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
不病⑤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
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选自刘基(郁离子))[注释]①中山:即中山国,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②盍:何不③患:祸患④垣墉:墙壁⑤病:坏1.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只划一处)(1分)若之何而去夫猫也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五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

五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欧阳苦读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dí)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lǘ)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北宋时期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②孤:幼年丧父。
③荻:芦苇秆。
④闾里:乡里。
⑤士人:读书人。
凿壁偷光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释)①衡:西汉经学家。
②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③穿壁:在墙上打洞。
④邑人:同县的人。
⑤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⑥佣作:被雇佣劳作。
⑦偿:酬报。
⑧资给:资助。
⑨遂:终于。
⑩大学:有学识的人。
[1]比较阅读两则故事,填写下表。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B.国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
C.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不正确的打“×”。
(1)欧阳修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家长的善于教育,严格要求。
(_____)(2)《凿壁偷光》中主人借书给匡衡是因为匡衡无偿当他的雇工,他很感动。
(_____)(3)两则故事都告诉我们条件再艰苦也不能成为读书的障碍,只要肯下功夫,必有所成。
(_____)(4)“以获画地”与“以书映光”中的“以”都是“用,把”的意思。
(_____)[4]你还知道哪些古代人物苦学的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课外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辅导讲义
学员姓名:学科教师:
年级:辅导科目:语文
授课日期时间 A / B / C / D / E / F段主题第14讲文言文阅读
教学内容
1.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养成独立阅读文言文的习惯。
2.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你有没有上过“糗事百科”看看别人的“糗事”来“欢乐一下”呢?来看看古代的“糗百”——《笑林广记》中的小笑话吧。
不懂的文言词语可以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偷肉
甲卖肉,过入都厕,挂肉著外。
乙偷之,未得去,甲出觅肉,因诈便口衔肉云:“挂著外门,何得不失?如若我衔肉著口,岂有此理。
”
渐至佳境
顾长康啖甘蔗,先食尾。
人问所以,云:“渐至佳境。
”
明年与尔同岁
艾子行,出邯郸道上,见两媪相与让路,一曰:“媪几岁?”曰:“七十。
”问者曰:“我六十九,然则明年,当与尔同岁矣。
”
参考译文:
【偷肉】甲是卖肉的,经过厕所时去上了个厕所(“过入都厕”翻译不能,纯属猜测),把肉挂在了外面存着(这里“著”应该是“贮存”的意思)。
乙来把肉偷了,未能离开,甲就出来找肉,因此乙假装要上厕所用中嘴含着肉说(“诈”应该是“假装”的意思):“把肉挂存在门外,怎么能不丢呢。
如果像我含着肉存放在嘴上,哪会有丢失的道理。
”
【知识梳理】
怎样学习文言文
从小学开始,我们已经开始接触内容浅显、篇幅短小的文言文。
到了初中阶段,我们会进一步学习文言文。
在学习的开始阶段掌握好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非常必要。
下面我们就简单介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一.注重诵读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之一。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只有反复诵读,才能增强语感,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诵读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清停顿,读出语气,强化背诵。
1.读准字音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3分
A、以荻画地以:用
B、教以书字书:写
C、使学为诗为:作为
D、及其稍长把及:等到
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 3分
A、欧阳修聪明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D、欧阳修刻苦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王充博览
王充少孤,乡里称.孝。
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班彪。
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日久,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后归乡里,屏居教授。
1.解释下列字词
(1)称(2)师
(3)辄(4)遂
2、翻译下列句子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
3、上文中“百家之言”中的“百家”是指什么?
樊重树木
樊重尝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
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
向.之笑者,咸.求假焉。
此种植之不可已也。
谚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此之谓也。
【注释】
①樊重:人名。
②梓漆:梓树和漆树。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义。
①然.积以岁月
②向.之笑者
③咸.求假焉
2、翻译句子。
①时人嗤之。
②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3、“此之谓也”说的是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示?
1、请大家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边绘画边回忆今天学习的答题技巧。
(画大树型、动物形状等进行梳理都可)
2、请口头总结一下本堂课学到的相关题型的答题技巧。
一、巩固练习
王冕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②辄.默记
③儿痴.如此④恬.若不见
⑤父怒挞.之⑥曷.不听其所为?
2.翻译下列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3.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
二、下节课预习
1、下节课主题:《阶段检测与复习2》
2、预习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