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治疗进展

合集下载

恶性肿瘤治疗方法

恶性肿瘤治疗方法

恶性肿瘤治疗方法恶性肿瘤(癌症)是一种恶性肿瘤性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

针对不同类型和分期的恶性肿瘤,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可以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常见的恶性肿瘤治疗方法。

1. 手术切除:对于早期或局部进展的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手术切除可以通过完全或部分切除肿瘤组织,清除周围淋巴结,从而达到根治或减轻病变的目的。

手术切除可以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如乳腺癌、结直肠癌、肺癌等。

2. 放疗:放射治疗利用高能射线破坏肿瘤细胞的DNA结构,阻断其增殖能力,并抑制其生长。

放疗常用于手术后的辅助治疗,以清除可能残留的肿瘤细胞。

对于不适合手术切除的患者,放疗也可以作为主要治疗或姑息治疗。

放疗可以治疗多种恶性肿瘤,如头颈部肿瘤、膀胱癌、宫颈癌等。

3. 化疗:化学药物通过干扰细胞分裂和增殖过程,杀死恶性肿瘤细胞。

化疗常用于不能手术切除的晚期恶性肿瘤,以及术前、术后的辅助治疗。

化疗常以药物联合或交替使用,以增加疗效和缓解副作用。

对于特定类型的肿瘤,如乳腺癌、淋巴瘤等,化疗在早期阶段可达到根治目的。

4. 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指针对特定分子靶点设计的治疗方法。

靶向药物可以选择性地抑制或阻断肿瘤细胞生长因子的信号传导路径,从而起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

靶向治疗适用于一些基因突变或蛋白异常表达的肿瘤,如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等。

靶向治疗通常作为化疗的补充或替代,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毒副作用。

5. 免疫治疗:免疫治疗通过调节或增强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达到抗癌效果。

免疫治疗可以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帮助机体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

目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CAR-T细胞疗法是免疫治疗的两大突破。

免疫治疗可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包括黑色素瘤、肺癌、淋巴瘤等。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外,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还包括支持治疗、营养支持、心理支持等。

此外,个体化治疗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通过检测肿瘤的特定基因突变或遗传变异,确定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2022恶性胸膜间皮瘤内科治疗进展(全文)

2022恶性胸膜间皮瘤内科治疗进展(全文)

2022恶性胸膜间皮瘤内科治疗进展(全文)摘要恶性胸膜间皮瘤(MPM)是起源于胸膜组织的一类侵袭性恶性肿瘤,在人群中发生率不高,但预后极差,中位生存期仅12个月左右。

培美曲塞联合铂类化疗是目前指南共同推荐的一线方案,增加贝伐珠单抗的使用将进一步延长生存时间;但发生耐药后,尚没有能够带来明确生存获益的抗肿瘤治疗方案。

目前包括NCCN指南在内的国际国内指南目前无推荐的标准的MPM二线方案,临床上常应用的方案为长春瑞滨、吉西他滨等单药化疗,但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又3个月左右。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已被证实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具有显著的肿瘤生长抑制作用,其疗效与PD-L1表达具有一定相关性。

在不可切除的MPM中,PD-1/PD-L1抑制剂治疗在一线和二线及以上治疗中均开展了一系列临床研究,部分结果也获得了国际指南的弓I用和推荐/但总体疗效改善有限。

本文对国内外MPM治疗领域的最新临床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尝试寻找未来改善治疗疗效的方向和前景。

恶性胸膜间皮瘤(malignantpleuralmesothelioma,MPM)是起源于胸膜组织的一类侵袭性恶性肿瘤,病因可能与石棉接触相关,是机体通过多种信号通路对石棉纤维等产生的慢性炎症反应及局部免疫抑制所导致的恶性病变[1,21MPM 的病理类型包括上皮样(约占60%)和非上皮样(约占40%),非上皮样又包括梭形细胞样、肉瘤样、多形性、纤维样、双向型和其他非特异性[3]。

MPM发生率不高,但预后极差,中位生存期仅12个月左右[4,5。

针对不可切除的MPM,抗叶酸药物(雷替曲塞、培美曲塞)联合铂类最早被证实可改善患者的生存,培美曲塞联合铂类化疗也是目前指南共同推荐的一线方案[6,7,8,9。

,增加贝伐珠单抗的使用将进一步延长生存[10。

一旦耐药,尚无抗肿瘤治疗被证实能够带来明确的生存获益,因此目前包括NCCN指南在内的国际国内指南目前无推荐的标准的MPM二线方案,临床上常应用的方案为长春瑞滨、吉西他滨等单药化疗/旦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survival,PFS)仅为3个月左右[9。

肿瘤免疫治疗进展与展望

肿瘤免疫治疗进展与展望

肿瘤免疫治疗进展与展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肿瘤治疗方式的探索也越来越深入。

在传统的化疗、放疗等方式之外,肿瘤免疫治疗正逐渐成为医学领域的新亮点。

虽然肿瘤免疫治疗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是其颇具前景和潜力的特点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本篇文章将探讨肿瘤免疫治疗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展望。

一、肿瘤免疫治疗的现状肿瘤免疫治疗是通过激活人体免疫系统,让其更好地攻击癌细胞而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

这一治疗方式的核心在于利用人类自身的免疫力量来对抗癌细胞。

肿瘤免疫治疗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采用抗体药物治疗抗体药物对于癌细胞表面的一些特定标志物非常敏感,可以激活免疫细胞消灭癌细胞。

在临床应用中,人们已经成功地开发出了一些抗体药物,例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等。

2、细胞治疗细胞治疗是指通过输注大量经过加工处理的细胞,来启发人体免疫系统进行对抗癌细胞的作用。

传统的细胞治疗主要包括树突状细胞疫苗、恶性肿瘤干细胞免疫治疗等手段。

3、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新型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主要针对免疫系统中的某些“抑制阀门”进行抑制,从而激活患者的免疫系统,加强对癌细胞的攻击力。

在临床上已经成功地研发出许多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例如:PD-1、CTLA-4和LAG-3等。

二、肿瘤免疫治疗的未来展望1、个性化治疗随着精准医学时代的到来,人们也在不断提高肿瘤治疗的个性化程度。

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未来也将更加重视个性化治疗。

例如,通过检测患者的免疫指标,筛选出更适合患者的抗体药物,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2、联合治疗肿瘤免疫治疗的单一手段可能很难完全消除癌细胞,因此未来还将加强联合治疗的方法。

例如,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细胞治疗,或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放疗等。

3、转化免疫治疗转化免疫治疗是一种新型的免疫治疗方法,它的作用在于通过改变癌细胞成分,促进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对它们进行攻击。

KAP1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及治疗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KAP1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及治疗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KAP1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及治疗中作用的研究进展刘秀文1,2,曹锟1,刘新光11 广东省医学分子诊断重点实验室,广东东莞523808;2 广东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摘要:恶性肿瘤是当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其整体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并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深入研究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对其早期诊断和治疗以及预后改善至关重要。

KRAB相关蛋白1(KAP1)是一个多功能蛋白质,能够参与基因转录抑制、DNA损伤修复、免疫调节、胚胎发育以及病毒感染等。

越来越多研究发现,KAP1在多种恶性肿瘤细胞中高表达,并通过调控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等生物学行为,参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同时在肿瘤治疗耐药和免疫治疗中发挥一定作用。

但目前KAP1促进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仍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恶性肿瘤;KRAB相关蛋白1;恶性生物学行为;耐药性;免疫治疗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3.25.026中图分类号:R7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2023)25-0099-04恶性肿瘤是当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其整体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并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能够有效延长恶性肿瘤患者生存时间,改善生存质量。

因此,寻找有效的生物标志物成为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的关键。

KRAB相关蛋白1(KAP1)又称三重基序蛋白28、转录中介因子1β,最早于1996年由费雷德曼团队采用亲和层析法分离得到[1]。

KAP1属于TRIM蛋白家族的重要成员,能够参与基因转录抑制、DNA 损伤修复、免疫调节、胚胎发育以及病毒感染等[2]。

越来越多研究发现,KAP1在多种恶性肿瘤细胞中高表达,并通过调控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等生物学行为,参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

本文结合文献就KAP1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及治疗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KAP1的分子结构及其生物学功能人类KAP1的编码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9q13.43,全长6 254个碱基,包含17个外显子。

恶性肿瘤微创治疗方法及护理进展

恶性肿瘤微创治疗方法及护理进展

【 摘 要】 恶 性 肿 瘤 微 创 治疗 是 近 十 几 年 来 开 展 的 非 手 术 治 疗 肿 瘤 的 一 种 新 方 法 , 具 有 精 确 定 位 、 确 治 疗 、 伤 小 、 它 精 创
恢 复 快 、 效 确切 等 优 点 , 疗 过程 中 细 致 有 效 地 准 备 和 护 理 对 患 者 的 配合 和 治 疗 效 果 起 着 重 要 的作 用 。 疗 治 【 键 词 】 护 理 进 展 ; 血 管 肿 瘤 ; 创 治疗 关 非 微
H UANG i J e.LICh n —i e gl
S a d n e ia ma i g Ree rh I siu e ia 5 0 1,P. C ia h n o gM d c lI g n sa c n tt t ,J n n 2 0 2 R. h n
[ b t c] Th o — ac l tr e t n l nma yiv s ete t n e t o f h o — p rt ete t n A sr t a e nv sua i ev ni a mii l a i ame t san w meh d o en n o eai r ame t n rn o l n v r i t v
中 图分 类 号 : 4 R7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6 9 1 ( 0 2 0 — 4 50 10 —0 1 2 1 )810 —3
Them e h dsa r i g r s a c r g e soft e no - s ua n e v nto lm i m a l nv s v r at e t o nd nu sn e e r h p o r s h n va c lr i t r e ina ni ly i a ie t e m nt

基因-放射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基因-放射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1 抑癌基 因联合放射治疗 在抑癌基因的研究 中,5 p3的结构 、 能、 础及 临床应 功 基 用研究为最详细 。野生型 p 3基 因具有维 持基 因组 D A稳 5 N
的抗肿 瘤作 用 。
2 自杀基 因联合放疗 自杀基 因 (u iegn ) si d ee 是指基 因本 身或其表达 产物 c
t rp , R ) h ay A T 和生物适形放射治疗( il i l ofr l e bo g a ycn ma m— ocl o d t nt rp ) i i eay 迈进。肿瘤 局部 控制率 越来 越 高 , 肿 瘤原 ao h 但
于食管癌 的治疗 取得 良好疗效 , 究结果 发现 , 研 治疗 组 总反 应率远 高于对 照组 ,R率 治疗组是对 照组的 3倍 , C 结果均 有 统计学差异 。Y n X等 将 4 agZ 0例肝细胞癌患者随机分 为 2组 , 验组采用低分割立体放射 治疗 (rc oa ds ro c 试 f t nt t et — ai e e a
鸟苷 ( C 磷 酸化 , 其成 为 D A合 成 的原 料 , A V) 使 N 引起 D A N
因。基 因治疗是 当今分子生物学发展 的产 物 , 它是应用基 因
转移技术将外源功能性基 因导入个体 , 直接修 复或纠正肿 瘤
相关基因 的结构或功 能 , 或间接 增强 宿主免 疫功 能 , 发挥抗
治疗 , 结果 : 总反应率单纯 fR S T组 7 % , 0 联合组 8 % ; 5 1年生 存 率 fR 0 , S T 7 % 联合 治疗组 9 % ; 0 1年无病 生存 率 fR S T组 6% , 5 联合治疗组为 8 % 。联合 治疗 组未见 明显 不 良反应 。 5
无 细胞毒性 , 但在特 定条件下 , 将某种 内/ 源物质 转变 可 外 成 细胞 毒药物 , 挥杀 伤 作用 。此 法又称 为 酶药 物前 体疗 发 法 (ny eporgteay 。较常用的 自杀基 因主要 有单纯 ezm rdu rp ) h 疱疹病 毒胸 腺 嘧 啶激 酶 ( epss pe i sty iiek. hre i lxv u hm d i m r n n s , S T 基 因和存 在细 菌与 真菌 中 的胞苷 脱氨 酶基 ae H V— K)

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妇科恶性肿瘤进展

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妇科恶性肿瘤进展

cc oye ae2 NA[] l e il2 0 2 :6 82 2 . yl x gns o mR J. l Bo,0 8,8 2 0 —6 5 Mo C l
epeso J.acr e,0 46 :8 —9 . x rsin[] n e s 0 ,41 915 C R 2
[O r J rl hF e s , .xrs o E F 3i g o a 2 ]G a S, is , r e a E pe i o V G R i u T le H m J t 1 sn f n lm
I9lDo e , k o E , wlrA, 1 ota s t n l df a o l rA A ol S Hu i e a. srnl i amoict n 1 l e t P t ao i i
o eAU— ih ee n i dn rti R b rti ia eC fh t R c lme t n igp o n Hu yp oe kn s b e n
国 际妇 产 科 学 杂 志 2 0 0 8年 1 O月第 3 5卷第 5期
JIt b e G n clO t20 , 1 5 N . n  ̄ t yeo, c. 0 8Vo. , o5 O 3

3 41・
H Ri mia ae o tu oyoi[] acr il h r 0 87 u f l l dn maos lp s J. n e o e, 0 , na i p s C B T 2
e p eso o rltswi pt l l a c rc lb tn t t t ma x rsinc reae t e i i n e el u o hsr h he a c wi o l c l c cox g n s 2 e p eso n mu io s o ai acn ma el y lo y e ae一 x rsin i cn u v r n a c rio

2024肝内胆管癌治疗的研究进展(全文)

2024肝内胆管癌治疗的研究进展(全文)

2024肝内胆管癌治疗的研究进展(全文)摘要肝内胆管癌(ICC)是肝脏胆管上皮细胞来源的恶性肿瘤。

根治性手术被认为是当前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案,但是预后仍不理想。

随着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可提高ICC患者的生存率,已成为一线方案。

基于基因组学的靶向治疗能使部分基因突变的ICC患者获益。

另外,全身联合局部治疗也能改善部分ICC患者的预后。

尽管如此,对ICC的治疗依然困难重重。

本文对ICC治疗的策略作一综述,旨在为临床诊疗和基础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是第二大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约占所有肝癌的20%,特点是隐匿性、高侵袭性、难治性和预后差[1,2]。

过去40多年,ICC的发病率不断增加,我国的ICC发病率已超过6/10万[3]。

手术切除是治愈ICC的最有效手段,但仅有20%~30%的患者能获得此机会,术后5年生存率始终徘徊在20%~35%[4]。

不可切除ICC患者接受现有的诊疗策略,其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仅为11.7个月[2]。

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靶向和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ICC治疗的困境,给患者带来了福音[5]。

另外,系统性治疗,包括全身化疗联合局部放射、介入治疗等,也成为当前治疗ICC的重要方法。

本文重点关注当前和未来的ICC治疗策略,对ICC手术以及全身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ICC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一、流行病学和诊断ICC的发生与多种风险因素相关,包括纤维囊性疾病、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肝内胆管结石、肝硬化、病毒性肝炎、寄生虫感染等[2,6]。

研究表明,长期慢性炎症刺激易导致胆道胆汁淤积、胆管上皮损伤,从而促使ICC的发生[7,8]。

另外,ICC易在男性、老年患者中发生,但近年来女性、年轻患者的发病率也有所上升[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恶性肿瘤治疗进展
深圳市南山人民医院
2002年又名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 2009年又名协和深圳医院(华中科技大学) 医护人员1870人 开放床位1190张 连续3年被社保局评为AAA单位 连续三年在深圳市医疗行业测评为同级医院第一名 2009年门诊量突破300万人次(全市第二) 2009年卫生部医疗质量万里行 得到好评 2009年被评为三级医院 2009年被卫生部选为全国医疗改革46家医院之一
肝癌 脾亢 肾癌 子宫肌瘤 食管癌性狭窄 阻黄 动脉灌注化疗
恶性肿瘤的治疗进展
RFA-射频消融治疗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
恶性肿瘤的治疗进展
恶性肿瘤的治疗进展
RFA治疗 肺癌 肝癌 骨转移瘤(椎骨)
恶性肿瘤的治疗进展
粒子置入 肺癌 肝癌
恶性肿瘤的治疗进展
结直肠癌 头颈癌
NSCLC
痤疮样皮疹、腹泻 电解质 低镁血症、恶心呕吐 肺症状 间质性肺炎(罕见)
结直肠癌
同上,较轻
电解质
眼毒性(结膜炎等)
心肌病பைடு நூலகம்
乳腺癌( HER2 血细胞减少
心电图(EF)
过表达),胃癌
皮疹
头颈癌、NPC 皮疹
已批准用于抗癌治疗的单克隆抗体(二)
药物
靶点 抗体类型
适应症
毒副作用
监测指标
胃肠穿孔、出血、血 栓栓塞、蛋白尿、高 尿、血压 血压、伤口愈合并发症
同上, 较轻
HER 2/neu 与 乳腺癌
20-25%乳癌超表达 发展迅速,易复发 预后差,生存期短 对内分泌治疗、对化疗均抗拒
西妥昔单抗与k-ras
通常情况下,60%左右的结直肠癌患者的K-ras基因 都是野生型的,此时如果做了K-ras基因检测,通过 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在化疗基础上加靶向药物, 如爱必妥,有效率可以达到60%左右。我国目前对 于K-ras基因检测最新的调研数据结果显示,国内近 40家检测中心已完成检测近1000例,其中65.9%为 野生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认为,大肠癌患者 不但要进行K-ras基因检测,而且越早越好,这样六 成左右的K-ras野生型患者就有希望抓住最佳的治疗 时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EGFR在人类肿瘤的表达
肿瘤类型
EGFR表达(%)
结直肠癌 头颈部癌 胰腺癌 非小细胞肺癌 肾细胞癌
25-82 80-100 30-95 40-81 50-90
肿瘤类型
乳腺癌 卵巢癌 胶质癌 膀胱癌
EGFR表达(%)
14-91 35-70 40-63 31-48
已批准用于抗癌治疗的单克隆抗体(一)
药物
靶点 抗体类型
适应症
毒副作用
监测指标
西妥昔单抗 Cetuximab EGFR 嵌合性
(Erbitux) 帕尼单抗
Panitumumab EGFR 全人型 (Vectibix) 曲妥珠单抗 Trastuzumab Her-2/neu 人源化 (Herceptin) 尼妥珠单抗 Nimotuzumab EGFR 人源化
利妥昔单抗 Rituximab (Rituxan)
CD20 嵌合性
NHL(B细胞) 淋巴细胞减少 风湿关节炎 HBV再活化 皮肤粘膜反应
CBC HBV活动性
替伊英单抗 CD20
90Y-Ibritumomab
鼠的同位素结合 NHL
Tiuxetan(Zevalin)
重度骨髓抑制
CBC
粘膜反应(Stevanc 同位素活性
肥大细胞增生 骨髓抑制
肝功能
CBC 体重
吉非替尼 Gefitinib (Iressa)
-Johnson征)
托西莫单抗 CD20
131I-Tositumomab
鼠的同位素结合 NHL
(Bexxar)
重度骨髓抑制 甲减、恶心呕吐
CBC 甲状腺功能
同位素活性
已批准用于抗癌治疗的单克隆抗体(三)
药物
靶点 抗体类型
吉姆单抗
人源化
Gemfuzumab CD33 毒素结合
(Mylotarg)
阿仑单抗
南山医院肿瘤科
2009年3月1日成立 开放床位40张 医护人员24人,其中医师8人,硕士以上。 化疗、中医中药、生物治疗 特色治疗手段:DSA、RFA、HIFU、靶向药
物治疗
DSA
RFA
HIFU刀
恶性肿瘤的治疗进展
手术 放疗 化疗
恶性肿瘤的治疗进展
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简称DSA。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机
Alemtuzumab CD52 (Campath)
人源化
贝伐单抗
Bevacizumab VEGF (Avastin)
人源化
恩度
内皮细胞 --
Endostatin
适应症
急粒
慢淋
结直肠癌 NSCLC 肾癌 NSCLC
毒副作用
监测指标
重度骨髓抑制 肝毒性
CBC、电解质 肝功能
血液毒性 机会性感染
CBC CD4计数
CD20及其抗体
几乎见于所有正常和恶性B淋巴细胞; 干细胞不出现; 与B细胞生长有关(可能作为钙通道);
已批准用于抗癌治疗的小分子化合物(一)
药物
靶点
适应症
毒副作用
监测指标
伊马替尼 Imatinib (Gleevec)
BCR-ABL c-KIT PDGFR
慢粒、GIST
皮疹、水肿、恶心
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呕吐、肌肉关节疼痛
HIFU 高能聚焦超声刀、 治疗范围: 胰腺癌 门静脉癌栓 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盆腔转移瘤 子宫肌瘤
FEP-BY系列HIFU产品的构成
电气系统 脱气水处理 系统
全自动 GE logic 5 pro 控制系统 超声定位系统
双波源治疗床
HIFU刀
恶性肿瘤的治疗进展
靶向治疗 靶向药物特点 特异性地作用于癌细胞生活、增殖、扩散、转移中
起关键作用的分子(选择性较高); 作用靶点广:细胞膜抗原、EGFR、VEGFR、酪氨酸
激酶、法尼基转移酶…… 结构多种多样:小分子化合物、单克隆抗体(鼠抗、
嵌合、人化)、反义寡核苷酸、天然产物; 毒性小,可与化疗、放疗等合用。
用于癌症治疗的有关分子靶点
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V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CD(分化抗原簇) Bcr-Abl(或c-Kit) 多靶点(TKI:RAF、B-RAF、PDGF-β、FLT-3…) 泛素-蛋白酶体 mTOR(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位) IGF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 HDAC(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