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生态旅游现状研究
桂林市旅游业用地研究

桂林市旅游业用地研究摘要:旅游业发展需要依托土地资源来进行相关设施和场所建设和发展,本文以桂林市区为研究对象,分析旅游用地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和探索思路。
关键词:旅游业用地;土地利用;桂林一.旅游业用地界定(一)旅游业用地概念从旅游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角度出发,笔者认为旅游业用地是能够形成旅游吸引力,满足旅游业各级单元建设发展需要,并能产生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土地资源和土地生态系统。
(二)旅游业用地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土地利用规划是从土地利用的现状、节约集约利用等方面对区域国土资源进行分析规划,指导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土资源利用的政策方针和资源分配,具有很强的约束性和调控性。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旅游项目建设、服务设施完善等多方的支持,遵循土地利用规划对建设用地的管控和指导。
而旅游城市所制定的土地利用规划也应从考虑实际情况,为旅游发展提供保障措施和用地规划指导。
二.桂林市旅游业发展分析(一)研究区域概况桂林市地处南岭山系西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和湘桂黔交界地带,市区坐标东经109°45′~110°10′、北纬24°18′~25°41′,总面积565 km2。
桂林市旅游业用地以桂林市区为对象,范围包括秀峰区、象山区、七星区、叠彩区、雁山区5城区。
(二)旅游业发展现状桂林市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以漓江风光和喀斯特地貌为代表的山水景观,享有山水甲天下美誉。
至今累计接待入境旅游者超过1500多万人次,综合接待能力、产业规模、基础设施等都达到了国内较高的水平。
2010年,桂林市gdp为1108.63亿元,财政收入121.08亿元,旅游接待总人数2246.33万人次。
其中,国内人数2097.71万人次,入境人数148.62万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168.30亿元。
三.桂林市旅游业用地现状分析与评价(一)桂林市土地利用现状①2005年末桂林市城市土地面积为56106.6公顷,其中农用地38303.23公顷,建设用地面积10332.07公顷,未利用地面积7470.83公顷2。
关于科技支撑桂林高端生态旅游发展的思考

文献标 志码 : A
文 章编号 : 2 0 9 5 — 4 8 5 9 ( 2 0 1 3 ) 0 2 — 0 1 7 2 — 0 3
个 科技 创新 和应 用 的 前 沿 产 业 , 其 产 品 是 科 技 含 量 较 高
2 0 1 2年 1 1 月《 桂 林 国际 旅 游 胜 地 建 设 发 展 规 划 纲 要 》
关 于科 技 支撑 桂 林 高端 生态旅 游 发展 的思考
黄 婷 刘 伟
, l 桂 林 市人 民政 府 发展 研 究 中心 , 广西 \ 2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招 生就 业 处 , 广西 桂林 桂林 5 4 1 0 0 1 ;
科技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 , 以科技为支撑发展 高端生态旅游是桂林建设国际旅游胜地和促进桂林旅 游业可持
一
( 以下 简 称 《 规划纲要 》 ) 由 国 家 发 改 委 批 复 实 施 。《 规 划 纲 的旅 游产 品 , 如上海崇明岛、 深 圳 东 部 华侨 城 都 是 科 技 创 新 要》 中提 出 到 “ 2 0 2 0 年, 将 桂林 建 设 成 为 世 界 一 流 的 山水 观 推 动 高端 生态 旅 游 发 展 的范 例 。 在 过 去 2 O多 年 中 , 美 国、 光休 闲度 假 旅 游 目的地 和旅 游 集 散 地 ” 。 围绕 这 个 目标 , 生 欧 洲 、 新 西 兰 等 经 济 发 达 的 国家 通 过 立 法 保 护 生 态 环 境 、 制 态旅 游作 为桂 林 建 设 国 际 旅 游 胜 地 的 重 要 内 容 , 必 须 提 升 定 生 态旅 游发 展 规 划 和 战 略 、 加 强旅 游 环 保 宣 传 、 实 施 多 种 生 态旅 游 的 内 涵 , 向 着 具 有 高 附 加值 , 低 资 源 消 耗 可 持续 发 技术 手段 管理 等 , 高 端 生 态 旅 游 取 得 了 长 足 的发 展 。 而 我 展 的 高端 生态 旅 游 转 型 。发 展 高 端 生 态 旅 游 , 需要科技 、 政 国 受社 会 经济 发 展 水 平 及 旅 游 业 本 身 发 展 的 限 制 , 高 端 生
桂林漓江景区生态环境保护探讨

影响了桂林农业、工业、水运等相关 产 业 特 别 是 旅 游 业 的 发 展. 为 此,分 析 了 漓 江 在 桂 林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中
的地位,探讨了漓江流域存在的环境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漓江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一入选的美丽河流.
正是凭借着独特 的 景 色,这 些 年 来,漓 江 始 终 是 桂
林这个国际旅游胜 地 的 最 大“卖 点”和 对 中 外 游 客 最 具
吸引力的旅游景观,在桂林旅游中有着无可替代的重 要
地位.许多中外游客之所以慕名到桂林旅游,就是冲 着
漓江来的.桂林旅游之所以有淡旺季之分,也跟漓江 有
风景名胜区;
1985 年,漓江被 评 为“中 国 十 大 风 景 名 胜”
之一,且名 列 前 茅;
1991 年,在 “中 国 旅 游 胜 地 四 十 佳 ”
评选活动中,“漓江风光”被评为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旅 游
胜 地 第 二 名;
2013 年,漓 江 被 美 国 有 线 电 视 新 闻 网
CNN 评为 15 条最值得一去的全 球 最 美 河 流,是 中 国 唯
甲天下”就 已 名 扬 海 天 下,令 无 数 文 人 墨 客 为 之 倾 倒.
2.
1.
1 工业污水
根据桂林 市 环 保 部 门 公 布 的 «
2015 年 桂 林 市 环 境
人民币上,也写入了教科书.早在南宋时期,“桂林山 水
“江山惹得游人醉,印入肝肠都是诗”便是无数游人抒 发
的对漓江美景的感慨.
1978 年,漓江被列为国 家 重 点 保 护 的 13 条 江 河 之
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近年来,生态旅游逐渐成为旅游业的热门话题。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对自然环境的尊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参与生态旅游,以享受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生态资源。
本文将探讨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同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生态旅游的定义。
生态旅游是指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促进当地社区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的旅游活动。
它强调了环保原则,秉持着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生态旅游可以提供给游客一个和谐的环境,让游客在自然环境中亲近大自然,且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
近年来,生态旅游逐渐成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越来越多的旅游目的地开始注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例如,一些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大型的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限制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同时,生态旅游也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就业机会,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然而,生态旅游目前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生态旅游的发展往往受制于区域自然资源的限制。
一些目的地可能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而无法继续开展生态旅游。
此外,生态旅游还需要平衡游客的需求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一些旅游目的地由于过度开发而导致环境破坏,从而使得生态旅游失去原有的魅力。
未来,生态旅游将朝着更加可持续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首先,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旅游的核心理念。
旅游目的地应该秉持着保护环境的原则,限制游客数量以避免对环境造成过大的压力。
其次,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态旅游将更加注重个性化的体验。
游客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来探索远离人迹罕至的自然景观,同时也可以参与各种互动活动,增强参与感和学习体验。
此外,生态旅游还将更加注重文化与自然的融合。
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将成为生态旅游的重要内容。
游客可以通过参观传统村庄、体验当地文化活动等方式来了解当地的文化传统,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旅行体验中。
总体而言,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形式,将在未来持续发展,并在旅游业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旅游目的地和旅游者都应该秉持着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的旅游环境。
漓江景区发展现状

漓江景区发展现状漓江景区位于广西桂林市,是中国乃至世界上著名的风景旅游区之一。
该景区以其独特的山水风光和传统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的游客。
目前,漓江景区的发展现状如下。
首先,漓江景区的旅游设施不断完善。
漓江景区内拥有各类旅游设施,包括旅游码头、观景台、索道等。
旅游码头是游客登船的起点,观景台则提供了鸟瞰整个漓江的绝佳角度,而索道则能将游客带到更高的山峰,以便更好地欣赏漓江的美景。
这些设施的建设,使得游客能够更加方便地游览漓江景区。
其次,漓江景区的游客数量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
近年来,漓江景区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漓江景区接待了超过2000万人次的游客,实现旅游收入超过20亿元。
这一数字表明漓江景区的发展前景良好,并且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越来越大。
再次,漓江景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保护与修复。
作为一个重要的生态旅游景区,漓江景区十分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过去的几年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水质监测等,以保护和修复漓江景区的生态环境。
这些举措的效果显著,漓江的水质明显改善,植被也得到了较好地恢复,给游客提供了更好的旅游环境。
最后,漓江景区的文化旅游产品日益丰富。
除了自然风光,漓江景区还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而著名。
近年来,漓江景区不断加大对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推出了一系列的文化体验项目,如观看当地的民族表演、参观历史古迹等。
这些举措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也提高了漓江景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总的来说,漓江景区的发展现状十分良好,旅游设施完善,游客数量不断增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与修复,文化旅游产品丰富多样。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关注漓江景区,相信漓江景区未来的发展前景将更加美好。
基于时间序列的桂林城市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基于时间序列的桂林城市生态足迹动态分析[摘要]运用生态足迹模型,以桂林市1998—2005年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依据,对桂林市1998—2005年的生态足迹进行实证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桂林8年来人均生态足迹增长了近1.2倍,2005年人均生态足迹达到1.244hm2,而人均生态承载力仅为0.7719hm2,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的供需状况从1998年发展到2005年超出生态承载力供给的61.24%。
[關键词]旅游城市;生态足迹分析;桂林市一、研究进展与意义生态足迹作为一种衡量自然资源利用程度的方法,在国内外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该方法通过估算维持人类的自然资源消费量和同化人类产生的废弃物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性空间面积大小,实现了对区域发展可持续性的定量测度,但对其动态变化的模拟和预测仍显不足。
时间序列对于考察一个指标的问题、局限和优势,以直观的方式分析隐含、复杂的假设具有较好的作用,对于生态足迹而言,时间序列更有助于分析随时间的变化,地区人口的社会经济变化、对资源消费的变化及各类变化对该地区人口占用的生态足迹的影响,近期国内外学者加强了生态足迹时间序列研究,以弥补模型静态性的缺陷。
Habed等分别采用恒定世界单产、可变世界单产和可变地方单产计算1926—1995年奥地利的生态足迹。
国内基于时间序列的生态足迹研究刚刚起步,从国家尺度上,陈敏等(2005)刘宇辉(2005)分别对中国1978~2003年和1961—2001年的中国生态足迹进行动态分析。
从区域尺度上,卢远、华璀(2004)窦贻俭、苏慧(2004)檀满枝、陈杰等(2005)史纪安等(2006)分别对广西、青海、南京、江苏、吉林等地进行生态足迹动态变化研究;从城市尺度上,唐金利、匡耀求(2004)等对市域生态足迹动态变化进行研究。
从研究进展看,旅游城市的生态足迹动态变化情况特点的研究相对较少。
而旅游城市与其他城市的生态足迹不同之处在于,旅游城市的生态足迹构成不仅仅是当地居民对生态的消费占用,还包括了外来旅游者的生态消费占用,因此,研究旅游城市的生态足迹的时间演变,有助于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对目的地城市的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
桂林地貌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

桂林地貌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1.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但生态脆弱面积较大。
根据生态系统脆弱性和生态重要性综合评价,广西生态类型多样,森林、草地、石山、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均有分布,但生态比较脆弱的区域面积较大,达5.14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21.7%,其中脆弱区域面积占10%。
石漠化、土壤侵蚀等是生态脆弱的主要因素。
广西是黔桂滇石漠化综合防治核心区域,处于石漠化防治区的县(市、区)有19个,石漠化敏感区面积4.89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20.6%;其中高度敏感区2.3万平方公里,占9.7%,主要分布在桂西南、桂西北和桂中等岩溶地区。
需要注意的是在岩溶地区,特别是高度发育的岩溶地区会有伴有相当多的生态问题:如石漠化、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土地下陷等等。
喀斯特地貌如果发育的好像桂林一样好看,可以发展旅游。
但喀斯特地貌高度发育的话地下基本是千疮百孔,如果地面的土壤不够厚,地面的水以及下雨的水很快会进入到地下,很难对这些水进行开发,所以这也是一些黔桂滇石漠地区为什么经常下雨但是还是会缺水的原因。
你虽然下雨但是你留不住啊,而且下面又漏水。
我们老师经常说这些地区是穷山恶水是有道理的。
具体:1.1 土壤脆弱性土壤是影响喀斯特生态系统的主导因子之一。
喀斯特地表基质主要由可溶性矿物和少量酸性不溶物组成的石灰岩等碳酸盐岩类。
酸性不溶物低于碳酸盐岩总物质的10%,远低于可溶性矿物的数量。
酸性不溶物经风化和溶蚀后堆积形成残积土,由于成土物质来源少,成土非常缓慢,在这种环境下形成1cm厚的土层,至少需40000a以上,非喀斯特区较之快10~80倍。
喀斯特土壤多分布于洼地,也只有几米厚,且薄厚分配不一。
此外,由于喀斯特土壤中酸性不溶解物含量低,一般呈弱碱性,易引起植物所需的Fe、B、Cu、Zn等微量元素的短缺,有碍于能改善植物营养结构的细菌生长。
喀斯特土壤有机质主要集中在土体表层,一旦表土流失,土壤肥力迅速下降,变得更加贫瘠。
龙脊梯田景区旅游发展现状研究

龙脊梯田景区旅游发展现状研究龙脊梯田景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县,是一个以梯田风景为主题的自然景区,也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农耕文化遗产之一。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龙脊梯田景区已逐渐成为国内外游客关注的热门景点,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发展现状1.景区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交通便利。
龙脊梯田景区已经建设了多条步道和索道,游客可以方便地进入景区,同时景区内提供了餐饮、住宿、购物等服务设施,使游客更愿意停留在景区内。
2.景区内的梯田景观和文化氛围仍然保存完好。
梯田是中国古代智慧和劳动力的结晶,而龙脊梯田更是农耕文化的代表之一。
它们所呈现出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在吸引游客的同时,也为龙脊梯田景区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景区开发潜力大。
随着国内外游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日益关注,龙脊梯田景区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梯田旅游模式,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的途径。
二、问题和挑战1.景区过于商业化。
由于游客量的增加,景区内商业设施的发展过度,造成了景区环境和文化资源的浪费,破坏了游客的游览体验。
应在保护景区文化资源的前提下,加强管理,遏制商业化发展的趋势。
2.旅游管理不够成熟。
景区管理机构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不够成熟,管理标准没有得到严格执行,给旅游环境和旅游服务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政府应加强管理机构的专业化建设,加强法规制定和规范管理,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3.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景区开发和旅游综合体建设,对景区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地质灾害频发。
应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管理,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对策2.保护景区文化资源。
重视文化的价值和独特性,加强对梯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发挥梯田文化在旅游活动中的功能和作用,遏制景区商业化的发展趋势。
3.加强环境保护。
强化对景区的环境管理,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落实,加强对景区环境的监测和管理。
同时,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鼓励游客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林生态旅游现状研究 什么是生态旅游? 长久以来,大众旅游在中国很多地方主宰着地方旅游的发展趋势。生态旅游作为大众旅游的一种替代,在这种背景下被提出来。生态旅游和传统的大众旅游有很大的不同。它通过限制游客的数量,控制能源和水的消耗,使得文化之间能够充分的交流,它给游客提供当地自然和文化的历史信息,使旅游者并不仅以金钱的方式来回报社区。生态旅游通过赋予旅游者自主权,由他们自主决定希望开展一种什么样的旅游形式,生态旅游致力于使游客享受美丽的自然环境和感受当地文化的同时对当地环境产生最小的影响,并尊重当地人的传统,信仰和习俗。 生态旅游的现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生态旅游作为可持续旅游开发的方式之一,以每年30 %的速度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生态旅游的兴起是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的结果,被看作是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具体体现和实现途径之一。然而,生态旅游并不是万无一失的。生态旅游如果开发利用不当,对环境所造成的威胁甚至大于传统的大众旅游。因为大众旅游的地点大多是在人为开发程度较高的地区,而不是发生在环境敏感的保护区或国家公园。而生态旅游恰恰相反。如何发展成功的生态旅游? 综观世界各地生态旅游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可以发现:对当地居民利益的关注程度以及居民对旅游的参与程度和生态旅游的成功与否关系十分密切
桂林生态旅游现状: 生态旅游的开展,不仅提高了人们走进自然,欣赏自然的兴致,也提高了自然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赚取外汇的份额。据前不久召开的世界生态旅游大会介绍,生态旅游给全球带来了至少200亿美元的年产值,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 桂林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一是拥有巨大的客源市场,且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对生态旅游的需求将不断增长;二是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漓江,阳朔,龙胜,资源这些地区集中了桂林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中最精华的区域,是生态旅游的理想处所,已经成为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龙头"。 但由于桂林的生态旅游业开发史较短,目前尚为初级旅游开发模式。人们对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尚缺乏科学理解,那种"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观念还较流行,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强调到大自然中旅游,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实际上,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已经给环境带来较严重的污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 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的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如:(1)对桂林市内溶洞的大面积开发,许多地区一发现好的溶洞,就匆忙施工开发。开放后又不控制游客人数,过多的游客加速了洞内沉淀物氧化。一些洞口开得过大、过长,加速洞内外空气对流,人们呼出二氧化碳气体破坏了岩溶洞环境的平衡,致使石钟乳已开始退化、变色。如再不采取保护措施,这些溶洞将会过早衰亡。(2)有关部门为了大量揽客,在龙胜核心景区内建造宾馆等与当地风情格格不入的建筑,严重破坏了景观的自然氛围。(3)野生动物也是极其珍贵的旅游资源。许多地方在开发这一旅游资源时,管理不善,执法不力,不少野生动物遭到乱捕乱杀,有的宾馆饭店甚至以野生动物作为美食招揽游客,使不少珍稀品种濒临灭绝。 2、风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 近10多年来,景区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桂林一些风景名胜区,包括已列入"国家5A级景区"的漓江景区,已越来越受到建设性的破坏,由于在景区内开山炸石,修建高速公路,砍树毁林,水土流失严重。或因山洪暴发,塌方挡路,毁景伤人;或因久旱无雨,水源枯竭,饮用水短缺,更有一些建筑毁景障景,导致自然和人文景观极不协调,破坏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 有的风景区出于经济目的,热衷于旅店、餐馆的建设,盲目扩大旅游区、修建旅游设施。这不仅破示了自然风景区的原貌,而且使游人大量集中于原本客容量有限的核心景区,导致景观和生态的破坏。随着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热的掀起,保护区内脆弱的生态系统也遭到致命的打击。 调查显示,在已经开展旅游的保护区中,仅有16%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工作,有的保护区连一台必须的测量仪器也没有。根据科学监测对游客数量进行控制的保护区仅占20%,一些保护区已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甚至有23%的保护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从事旅游活动,使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地域减少,它们的生活空间和养料系统也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这里的动植物死亡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据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保护区旅游现状调查显示: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 由于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使大桂林区和城郊的一些风景区受到冲击。有的地方在风景名胜区邻近盖工厂、办企业、浓烟滚滚,污水横流;有的景区对名胜古迹随意修葺,在山林古刹安置现代工业设备,铺设人造大理石、地砖,人工修整痕迹过重,与其"自然本色"极不和谐;有的景区不顾环境、条件,乱建寺庙、佛像和不伦不类的主题公园等等。这些不仅破坏了风景名胜、古迹文物的原始景观的文化内涵,也对旅游环境的生态格局和风景结构造成了破坏。 3、风景名胜区环境污染严重。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而又缺乏规划和管理,国民的生态意识较差,可以说旅游游到哪里,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也就到哪里。风景区内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废渣、废物剧增。驰名世界的两江四湖,垃圾随处可见,甚至连漓江,游客也留下了各种饮料袋、包装袋等垃圾。致使那里不得不花费巨资去清除。开办旅游的自然保护区环境污染问题也是日趋严重,据调查显示,我国目前已有44%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音污染,3%有空气污染。 4、文化冲击日益显著。 很多到广西旅游的人,为的是了解当地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接触那里原生态的、原汁原味的自然景观,以增长人的知识、陶冶人的精神。但是,随着西部开发力度的加大,特别是商业行为的冲击,西部的特色文化受到削弱甚至湮灭。旅游者的行为态度在不知不觉中冲击了当地传统文化、道德观念,旅游经营者出于利益的驱动可能会弼整传统生活方式,让服饰 歌舞 节庆和手工艺品等带上利益的色彩来迎合游客的需要。 5、景区可进入性差。 桂林有些旅游景区,路途遥远,交通费用高,旅游公路等级低,尤其是骨架公路与景点之问的旅游专线公路,缺乏资金而无法修建,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进入成本较高。区际、区内交通同样落后,从发展旅游业的角度看,对旅游景点的覆盖不完备。相当多的景点,还不具备可进人性,景点间跨度大,交通不便。一些品位和质量都很高的景点,未能得到应有的开发和利用,资源优势很难转化为经济优势。使游人无法深入观赏。这些都严重制约了生态旅游的开展。 6、资金缺乏、观念落后。 桂林地区多为贫困地区,经济落后。薄弱的经济基础奠定了旅游基础设施滞后、投资环境差、投资效益低下的现状,从而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不足,旅游点的景观建设薄弱,绝大多数处于潜在或半开发状态,没有完全形成现实的旅游资源,发挥出应有的效益。社会公众.无论是旅游经营者还是普通公民,受封闭的地理区位观制约,观念比较滞后,思想不够解放,缺乏发展生态旅游的意识,对旅游业发展前景认识不够;缺乏市场观念,对外宣传不够,产品知名度低,缺乏国际国内竞争力。 7、人才匮乏、管理滞后。 桂林旅游专业教育相对落后,旅游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人才匮乏。而缺乏管理与经营的人才,缺乏科学知识与技能,真正的生态旅游则难以开展。此外.旅游管理效率低,决策随意化,各自为政。旅游市场混乱,服务质量低劣。 上述可见,在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关系。那种把生态消费摆在首位,不惜以生态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获取利润的作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走出生态旅游的认识误区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开展生态旅游首先应解决的问题。
桂林市发展生态旅游业的一些建议: 1、 确立“保护性开发”的主题。 一个生态系统处在自然状态下,有较强的自我恢复能力,一旦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人的影响便削弱了这种能力,就要进行环境与资源保护。深入到桂林偏远地区旅游的生态旅游者向往的多是迷人的自然环境和充满神秘色彩的少数民族定居地,而这些地区接近原始或自然状态,具有很大的环境敏感性。所以.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开发建设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在筹建旅游设施、筹划旅游线路时,应避免那些脆弱敏感的生态区域。牢记“保护性开发”的主题,切不可重蹈工业发展、城市发展的对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政府应制订合理的价格标准,收取生态环境保护费和资源使用费,统筹规划;建立相应的人工生态 2、科学规划,加强监测。 生态旅游是一种对环境负责任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规划强调规划、建设、管理、监测等多种系统环节,只有规划和监测先行并重视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保护性开发才会落实。要建立环保奖惩制度,健全职责范围岗位责任制。首先,旅游地规模设计应与资源的环境容量相适应。重点旅游项目必须先论证评估,后开发建设,不能超过其生态稳定性的阈限,以保持其有完全的更新能力。其次,把握生态环境承载力。科学分析旅游地的空问容量,限制游人数量。对一些热点景点可分时段、分档次出售门票,与此同时,较大幅度地提高票价。 3、景点设计以人为本,突出文化内涵。 桂林尚有许多知名景点文化内涵没有挖掘,应强调景点的文化意义和文化作用。坚持旅游的原汁原味,反对建造大量人造景观。同时,充分考虑旅游者的需要和当地居民的利益,考虑到各种灾害可能发生的情况,保护好游客的安康。在典型的原生性环境代表地段可设立旅游观光场所;在基础设施不能到达的地方,不应设置主要的旅游地或旅游活动项目,在游客特殊体验的观光游览点要以游客的安全和环境保护为准则。 4、吸引资金、重视人才,适当进行形象工程建设 1)拓宽投资渠道,完善资金投人方式和投资机制,建立环境修复资金的补偿机制。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