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以前山水画风格演变
从“全景”到“边角”——论五代两宋山水画的构图艺术特点

从“全景”到“边角”——论五代两宋山水画的构图艺术特点
五代两宋时期,山水画的构图艺术呈现出从“全景”到“边角”的
发展变化。
全景构图是在唐代已有的构图方式基础上扩大了视角,尝试将整个自然景观呈现出来。
而在五代时期,出现了局部突出的构图方式,即“突出边角”,使画面更具深度和立体感。
全景构图追求的是全景和气势,展示自然风光的壮美和壮阔。
五代山水画家如秦观、冯延巳等都善于利用全景构图表现出云岭峰峦的气魄和天地的广袤。
例如秦观的《巨屏山图》就是一幅典型的全景构图作品,画面中数十座峰峦错落有致,极尽天地间的壮阔之美。
在较为复杂的山水画构图中,局部突出的构图方式更能表现出画面的深度和立体感。
宋代山水画家如范宽、郭熙等就善于利用局部突出的构图方式,通过布局来达到画面的深远感和空间感。
例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郭熙的《寒山拾得图》都是用“突出边角”的构图方式,突出山水画中的某一角落,使整个
画面更加生动、立体,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总之,五代两宋山水画的构图艺术呈现出从“全景”到“边角”的
发展变化。
全景构图追求自然风光的壮美和壮阔,而局部突出的构图方式则更具深度和立体感,使画面更富有生命力和情感。
中国美术史_05隋唐五代_54青绿山水与水墨山水_

《关山行旅图》 关仝
144.4×56.8厘米 绢本墨笔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该画危峰巨石,高耸入云;秋山寒林,气氛逼真;皴 法严谨,顿挫有力;楼阁洞府,深幽邃远;野店村居, 意境超然。 但是关仝不擅长人物,因此画面上的人物多请他人代 笔。
• 此图以青绿勾填法描写山川、人物,尚无皴法,树木直接用粉点染,山水画 中第一次出现了近、中、远三叠景致的山水楼阁,展示出山水画已由六朝以 来的萌芽状态而趋向于成熟,开创了青绿山水的端绪。
大小李将军
• 唐宗室李思训、李昭道父子,是唐青绿山水的代表人物,以精美工细的画笔, 绚丽夺目的赋彩,在画坛上形成很大的影响。
李思训
• 李思训(651~718年),唐朝宗室,晚年曾任宗正卿,后任左羽林卫大将军 等职,史称大李将军。唐朝人推崇他的作品为“国朝山水第一”。
• 李思训画著色山水,用金碧辉映,为一家之法。继承、发展了六朝以来以色 彩为主的表现形式。
• 《历代名画记》言“其画山水树石,笔格遒劲,湍濑潺湲,云霞飘渺,时睹 神仙之事。”其对山水画的追求尚未脱离六朝以来求仙访道的范围,但绘画 则着眼于山川景色和画面中寄寓的情怀。
《明皇幸蜀图》宋—元摹本,李昭道(传)
• 绢本设色,55.9cm×81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图中所描绘的是唐玄宗李隆基为避安史之乱,行于蜀中的情景。画面安排了
峻险的山岭,盘曲的石径,危架的栈道,云绕的天际,并巧妙地画出了随行 的庞大队伍。
• 画面构图雄奇,丘壑峭削,意趣微妙。山石以线勾勒,用石青、石绿等色渲 染,色彩明丽,无皴擦,画法古朴。虽为摹本,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唐代 绘画的风貌。
三家鼎峙,百代标程 五代至宋初山水画的演化

三家鼎峙,百代标程  五代至宋初山水画的演化中国五代仅有短暂的53年,但中原地区先后更换了5个王朝,其他地区并存着10多个地方割据政权──十国及契丹等,各个地区之间并不因为分裂而断绝经济沟通。
特别是西蜀和南唐农业和手工业继续发展,商业繁荣,加之战争较少,政局相对稳定,促进了文学艺术的某些变革,通俗性、玩赏性、享乐性的文艺应运而生。
绘画也出现了新的机运,具有明显的地方色彩和时代特征。
五代十国的著名画家有后梁的荆浩、关仝,南唐的董源、巨然、徐熙,后蜀的黄筌等人。
荆浩擅长画崇山峻岭,关仝师承荆浩而有发展,擅长画关河之势,两人并称为“荆、关”,是五代时北方山水画的主要流派之一。
董源、巨然擅用或浓或淡的水墨描绘江南景色,两人并称为“董、巨”,是五代北宋时南方山水画的主要流派之一。
黄筌擅画宫廷的珍禽异卉,徐熙擅画江湖上的水鸟汀花,两人并称为“黄、徐”,当时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的谚语。
此外,顾闳中所画《韩熙载夜宴图》,亦为传世的艺术珍品。
五代至北宋前期,山水画获得了高速发展,尤其在北宋初年取得空前成就。
这一时期,活跃在中原地区的代表性山水画家有荆浩、关仝、李成、范宽。
20世纪以来,其作品享誉世界,在全球各大博物馆被精心保存。
其成就对后世山水画发展影响久远,北宋郭若虚赞曰:“画山水唯营丘李成、长安关仝、华原范宽,智妙入神,才高出类,三家鼎峙,百代标程。
[五代]关仝关山行旅图轴144.4cm×56.8cm 绢本设色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北宋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记载:“关仝,不知何许人也,初师荆浩学山水。
仝刻意力学,寝食都废,意欲逾浩??”《关山行旅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纵144.4厘米,横56.8厘米,无款,有王铎鉴藏款印,明清曾入内府。
[五代]荆浩匡庐图轴185.8cm×106.8cm 绢本墨笔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若与其师荆浩的《匡庐图》相对照,关仝的作品从构图到笔墨表现都不如《匡庐图》完整成熟。
从观者的角度审视五代到北宋山水画意变迁

【美术理论研究】对山水画作品意蕴的理解是多方面的,不仅需要分析山水画的笔墨语言和绘画形式,也得掌握这些语言形式得以实现的文化情景、时代背景、价值观念等因素。
本文从观者的角度深入探讨山水画意,原因在于理解山水画的意蕴内涵可以更加具体,反映出观者对推动山水画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画家与观者是一个互动的动态发展过程,这样的动态过程必然伴随着山水画意的变化,画家也并不是画作意义的唯一生产者。
有时,画家在创作之前会受人委托或者有先行预设好的观者,这些观者对绘画作品内涵的定义起着和画家同等重要的作用。
一、画家与观者的互动画家和观者都不是山水画意的独立生产者,而是二者构成了山水画意义的共同创造者,在他们相互作用下,产生了对山水画意生成和发展变化的影响。
在固有的观念里,画家作为创作的主体,是传达作品画意和构建绘画史的重要因素。
但是,由于观者的身份不同,对于作品会有不同的解读和诠释,同时也积极地参与作品意义的形成过程,并推动着绘画的发展。
笔者从画家与观众互动的角度考察山水画风格与意义变迁,意识到不仅要深入讨论绘画的风格和画面本身,更重要的是了解在画意产生的背后,画家与观者之间互动关系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逻辑过程。
对于中国绘画画意的解释,石守谦的《从风格到画意:反思中国美术史》一书中有着明确的阐释:“对于中国绘画而言,形象中的形式没有单独存在的道理,形式永远要有意义的结合,才是形象的完整呈现。
这种了解下的完整呈现,用中国传统的语汇来说,就是各种不同的‘画意’。
它既来自作者,也取决于观众,是在他们互动之间成形的。
”[1]二、观者对五代到北宋时期山水画意的影响五代到北宋时期,由于战争频发,政局长期动荡不安,大批的文人士大夫隐遁山林,由于他们自身的文化底蕴和经济实力,成为塑造山水画意的主要观者代表。
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下,士大夫文官阶层是山水画的主要欣赏群体,因此画家在面对大自然的创作过程中,逐渐将人文意识融入画面,显现出大量以隐逸山林和人物行旅活动等题材的山水画作品,与五代以前山水画以神圣仙境为主流的画意截然不同。
五代时期中国山水画格局的影响

五代时期中国⼭⽔画格局的影响以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北⽅⼭⽔画派,特别是荆浩的《匡庐图》的出现,在⼭⽔画发展技法上,突破了隋唐之后⼭⽔画⼤多数局限于勾填和有勾⽆皴的画法,打开了注重皴法的⽔墨⼭⽔画的法门,这是中国⼭⽔画⾃形成以来第⼀次重⼤的变⾰和创新。
后来经过董源和巨然等的努⼒,使皴法更加丰富多样和成熟,从⽽确⽴了中国式⼭⽔画的独特的表现⽅法。
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画派,在表现技法上,⼜创⽴了能够体现南⽅⼭⽔特点的“披⿇皴”。
这种由董源创⽴的“披⿇皴”技法,对后世影响极⼤。
“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明代"吴门画派"的沈周、⽂徵明,"淞江画派"的董其昌和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四僧"(弘仁、⼋⼤、⽯溪、⽯涛),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受其影响。
整个清代三百年的⼭⽔画,也⼏乎全都笼罩于“披⿇皴”的表现形式之下,继承者甚多,董源可谓是江南⼭⽔画派的开⼭⿐祖。
以董、巨为代表的南⽅⼭⽔画派的影响是深远的,其⼭⽔画艺术为后世的艺术家们继承发展。
北⽅的荆浩以雄强之势影响深远,著有《笔法记》⼀书。
提出“⽓、韵、思、景、笔、墨六要”,对“六法”有所发展,关仝是荆浩的继承⼈,以江南平淡⽔墨风格影响久远。
巨然继承了董源的⾐钵。
他们⼀直影响到后来各个时代,以⾄发展成南北宗说。
所以,五代时期的⼭⽔画是中国绘画技法乃⾄理论步⼊成熟时期,⼭⽔画在中国五代时的变化是最⼤的,从选材到技法,都有了⼀个飞跃。
⼭⽔被作为⽣息的环境加以描绘,创⽴了真实⽣动的北⽅峻岭和秀丽婉约的江南⼭川两⼤⼭⽔画体系。
"荆关董巨"四⼤家的出现,成为中国⼭⽔画发展史的⾥程碑事件。
荆浩和关仝代表的北⽅⼭⽔画派,开创了⼤⼭⼤⽔的构图,善于描写雄伟壮美的全景式⼭⽔;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江南⼭⽔画派,则长于表现平淡天真的江南景⾊,体现风⾬明晦的变化。
五代至宋初山水画的演化

五代至宋初山水画的演化作者:李东岳来源:《中国书画》2016年第03期五代至北宋前期,山水画获得了高速发展,尤其在北宋初年取得空前成就。
这一时期,活跃在中原地区的代表性山水画家有荆浩、关仝、李成、范宽。
20世纪以来,其作品享誉世界,在全球各大博物馆被精心保存。
其成就对后世山水画发展影响久远,北宋郭若虚赞曰:“画山水唯营丘李成、长安关仝、华原范宽,智妙入神,才高出类,三家鼎峙,百代标程。
”〔1〕然而史料的评价毕竟难以直观地还原画家,作品是他们艺术成就的最好注解。
流传至今的宋画都得到了妥善保存,直接观摩原作或分析清晰图像,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
本文试将五代至北宋前期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五代前期、五代后期和北宋前期,这三个阶段大体处在10世纪前后。
至北宋前期,山水画在这一时期的发展达到高峰,阶段性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其用笔用墨、石法树法、章法经营等均臻于成熟。
因此,上述几个因素作为判断依据,三个阶段的作品一脉相承但面貌有别,基本以时间顺序呈现出逐渐成熟到完备的状态。
一北宋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记载:“关仝,不知何许人也,初师荆浩学山水。
仝刻意力学,寝食都废,意欲逾浩……”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对其评价类似:“关仝,长安人。
工画山水,学从荆浩,有出蓝之美,驰名当代,无敢分庭。
”《宣和画谱》成书时,距关仝活动的年代已逾百年,它代表了北宋晚期对关仝山水画的官方评价,这种看法维持了宋初的评价:“关仝,长安人。
画山水早年师荆浩,晚年笔力过浩远甚。
”其中的核心观点表现为:关仝不仅师法荆浩,且后来在山水画创作上超越了荆浩。
现有《关山行旅图》《秋山晚翠图》《山溪待渡图》等,都是流传有序且较为可靠的关仝作品。
《关山行旅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纵144.4厘米,横56.8厘米,无款,有王铎鉴藏款印,明清曾入内府。
《五代名画补遗》记载关仝山水“坐突危峰,下瞰穷谷,卓尔峭拔者,仝能一笔而成。
其竦擢之状,突如涌出”。
《宣和画谱》认为其山水“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
山水画课件:五代时期山水画发展史

,
华 辇 之 下 歌 舞 升 平 尽 管 笔 法 是 与 李 思 训 多 少 有 关
……
物 粲 然 ” 《 龙 宿 郊 民 图 》 画 的 是 秋 日 江 南 丹 碧 掩
,
” 又 称 “ 其 用 笔 甚 草 草 近 视 之 几 不 类 物 象 远 观 则
,
董 源 善 画 龙 工 秋 岚 远 景 多 写 江 南 真 山 不 为 奇 峭 之
米《
75.5
横匡庐
《 雪
106.8
图
厘景
》
米山
厘米五代 台北故宫博物院荆浩绢本水墨
美水 国图 堪》
萨绢
斯本
城设
纳色
尔 逊
纵
138.3
藏纵
美
185.8
术
馆厘
厘
藏米 横
关仝
关仝,又名童或同,长安人,工画山水,师从荆浩,刻意力学,遂自成一家,时人称“关家山水”。他所作山水 笔简气壮,景广意长,与李成、范宽齐名,在北宋号“三家山水”。 《关山行旅图》是关仝的代表作,画上峰峦叠嶂、气势雄伟,深谷云林处隐藏古寺,近处则有板桥茅屋,来往旅客 商贾如云,再加鸡犬升鸣,好一幅融融生活图。此画布景兼“高远”与“平远”二法,树木有枝无干,用笔简劲老 辣,有粗细断续之分,笔到意到心到,情境交融。此外,画家在落墨时渍染生动,墨韵跌宕起伏,足见关仝山水画 道之精深。 《山溪待渡图》关仝喜作秋山寒林,形象洗练而完整,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所作秋山、林木、村居、野渡具有雄伟 苍凉的气氛,使观者如在“灞桥风雪中,三峡闻猿时”。此图上方正中主峰突起,瀑布在崖间飞泻而下,在山下汇成 涓涓溪流,山脚有大石,林木间露出村屋房舍,溪水边有人策驴唤渡。宋人谓关仝山水“坐突危峰,下瞰穷谷,卓 尔峭拔者,仝能一笔而成。其竦擢之状,突如涌出。”本图正显示了此特色。画中无款,诗堂上题有“关仝溪山行 旅图”。 《秋山晚翠图》关仝师从荆浩,有出蓝之誉。人们称他的山水特点为“石体坚凝,杂木丰茂,台阁古雅,人物幽 闲,”时称为“关家山水”,与荆浩同为北方山水画派创始者,并称为荆关。画面正中画峭拔的主峰,山涧丛生寒 林秋树,涧水悬瀑曲折而下,气势壮伟。画上无款,仅边幅上有明代王铎题语,指明为“关仝真笔”,并誉为“结 撰深峭,骨苍力垕,”“磅礴之气,行于笔墨外”。画上钤有明纪察司半印及“秘园”、“乾隆御览之宝”等收藏 印章,《石渠宝芨初编》著录。
浅析五代南北山水画艺术风格的差异性

浅析五代南北⼭⽔画艺术风格的差异性2019-10-29内容摘要:五代时期的⼭⽔画在⼭⽔画史上占有举⾜轻重的地位,这⼀阶段开始形成南、北两派各具特⾊的⼭⽔,南派以董源、巨然为代表,北派以荆浩、关仝为代表,他们为五代时期的⼭⽔画做出了巨⼤贡献,将五代时期⼭⽔画⽔平发展到了极致,并对后世产⽣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南派北派⼭⽔画艺术风格传统⼭⽔画在中晚唐时期已经逐步⾛向独⽴,到五代时期更是以迅猛之势发展,并且贡献突出,成为⼭⽔画史上不可磨灭的⼀笔。
这⼀时期的⼭⽔画家在继承隋唐画家优秀传统的基础之上⼤胆创新,总结出了⾃⼰的⼼得体会,形成了独具艺术特⾊的绘画风格,将⼭⽔画艺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峰。
这些⼭⽔画家中尤以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等最为有名,成就最为突出,并逐渐开始形成南、北两种不同的风貌,其⼭⽔画风格具有诸多差异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
⼀、不同的笔墨技法笔墨是中国画中最基本的艺术语⾔,⼀⽅⾯,作为描述中国画形成规律的⼀个对⽴范畴,笔墨典型地表达了中国画画理的阴阳辩证观念;另⼀⽅⾯,作为东⽅艺术的主流,笔墨是我们对⾃然万物充满智慧的创作性阐释,是⼀种有意味的追求审美价值的情感活动。
因此,笔墨在⼭⽔画中占有举⾜轻重的地位。
由于南北⽅地域的差异,⼭体的轮廓、肌理都是不⼀样的,地貌的区别使南北画家在笔墨趣味上产⽣了较⼤差异。
北⽅⼭势地貌具有坚毅稳定的特征,所以北⽅画家的笔墨风格趋向雄强刚劲;⽽南⽅地貌则给⼈以松弛灵动的感觉,南⽅画家的笔墨风格则趋向柔和温润。
这⼀时期的⼭⽔画家⽤⾃⼰的笔墨语⾔阐释了南北⽅⼭⽔风格的差异。
北⽅画家⽤笔苍劲有⼒、⼲枯有道,画⾯线条遒劲挺拔。
以荆浩、关仝为例,荆浩所画的⼭⽔画线条直断中藏曲折,运笔⽅式⼲枯劲道,使线条具有峻厚中见⽣辣的美感。
这种⽤笔⽅式的表现,使画⾯体现出了古拙刚毅的⽓质。
从其作品《匡庐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树⽊、⼭体的⽤笔都⼗分肯定,⼤多是长线条,曲折处以短线相间,长短线条交相呼应,整个画⾯给⼈以苍古有⼒的感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代以前山水画的风格演变摘要虽然中国人历来对大自然饱含亲近之感,但自然山水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和表现对象,却是从魏晋时期开始的。
早期的山水画“人大于山,水不容泛”,技法还比较稚拙。
从隋代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开始,山水画家开始有能力用写实的手法描绘真实的自然。
初唐画家李思训、李昭道父子推动青绿山水走向成熟,中唐以后水墨山水画开始勃兴,晚唐五代时期,水墨山水画得到长足发展,迎来了墨彩焕然、笔墨相济的全盛时代。
关键词:山水画青绿重彩水墨笔墨中图分类号:j209 文献标识码:a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农业民族,自古崇尚天人合一,亲近自然,在艺术史上,表现自然风光的山水画起源很早,在先秦时期已见诸文献,现存最早描绘自然山水的作品是两汉画像砖石。
与同期的人物画一样,这些山水画也追求运动、速度,线条飞扬灵动,有较强的装饰意味,物象的比例、结构、空间、构图还不是很讲究,做不到“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其特点是“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只是粗略地符合视觉经验,还称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山水画。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的滥觞虽然中国人历来对大自然饱含亲近之感,但自然山水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和表现对象,却是从魏晋时期开始的。
东晋以前,人物是绘画的主要内容,山水只是附属,仅用于点明环境,烘托气氛,是人物的陪衬。
山水画的产生和发展,是魏晋自由、洒脱的社会思潮的产物。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天下大乱,士人解脱了汉代儒教统治下的礼法束缚,欣赏人格个性之美,尊重个体价值,成为主流的评判标准。
文人士大夫尤其钟爱山水自然,吟啸林泉、纵神驰情是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王羲之《兰亭集序》)“顾恺之从会稽还,人问山水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世说新语》)这类山水记游的文字,在魏晋时代的许多著作中都可摘引出来,这种对山水的亲近是如此主动自觉,使得人们从山水中获得的心灵感动发之于声,诉诸于笔。
魏晋时期开始出现以画山水著称的画家,如东晋戴逵,人物画和山水画都很出色。
戴逵之子戴勃,时人认为他的山水画比顾恺之还要好。
南朝的宗炳、王微俱擅山水,并写出最早的山水理论著作《画山水序》和《叙画》。
画史中也记载了一些那时的山水画作品,如顾恺之画过《雪霁望五老峰图》,戴逵画过《濠梁图》和《吴中溪山邑屋图》,戴勃画过《九州名山图》和《风云水月图》,宗炳画过《永嘉邑屋图》等。
顾恺之还写有《画云台山记》,这篇文章可能是创作的文字设计稿。
可惜这些作品都已失传,使我们无法真正直观看到山水画产生初期的完整样式。
能展现这一时期山水画面貌的存世作品现在只有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宋摹本),严格地说,这是一幅人物故事画,只是因为山水树石作为背景占的比重较大,我们能从中看到当时山水画的一点面貌。
画面古朴单纯、简约精炼,注重整体造型意味,线条沉稳、均匀,好像缺乏变化,但正是这貌似简单的单纯,构成了顾画清新简淡的风格,像魏晋古诗浑然一体,难以句摘一样。
顾恺之的画也以整体取胜,用赭红染山石坡脚,岩石走向线感流畅,起伏徐缓,缘线晕染,计白为实,水岸衔接极为空灵自然,不着笔触并不觉得空,空中有实,画面松灵含蓄,树生石上不感突兀,树木、山石、水纹、人物笔法皆相似,异质而同神,寻常认为别扭不合理的东西在这里得到完美的统一,清新自然,毫无雕饰之感。
顾恺之的画乍看简约单纯,给人的感觉却很醇厚,意味无穷,这种稚拙凝炼、清新严谨、古意盎然的绘画风格,在顾恺之时代不过是自然而然的画法,在后世却成为一种广受尊崇的风格样式,名之曰“高古”。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画在风格技法上有以下特点:就山水树木和人物的比例关系看,呈现“人大于山”的面貌;在用笔方面,仍然使用近似人物画的高古游丝描勾画内外轮廓,没有刻画山石、树木纹理的皴擦手法;树木形象表现为左右伸展的平面形象,如“伸臂布指”;画水全部用线勾画波纹,没有采用大片留白的方法;用色晕染较为工细,依山势起伏而有浓淡变化。
虽然技法总体比较稚拙,但是此时的山水自然已由原来画面中作为人物活动场景的陪衬地位上升为画面主体,山水画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
在艺术史上,审美理想的确立与艺术语言的成熟常常存在一个时间差,正如山水诗兴起于南朝的谢灵运,而在盛唐达到高峰,山水画艺术语言的成熟也需要历代画家的不断锤炼经营。
二隋唐重彩山水画的成熟从魏晋到隋唐,受外来佛教绘画的影响,中国画家的写实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这在人物画上表现显著,在山水画上同样如此。
南北朝末期到隋初的山水画家主要有:以郊野柴荆为胜的田僧亮,以朝廷簪组为胜的杨契丹,以游宴豪华为胜的郑法士,以台阁为胜的董伯仁,以山水车马为胜的展子虔,他们的作品大多已失传,能看到当时山水画面貌的作品只有展子虔的《游春图》。
展子虔是历仕北齐、北周和隋朝的大画家,《宣和画谱》称展子虔山水“远近之势尤工,故咫尺有千里之趣”。
他画的《游春图》是今天能看到的第一幅真正意义上的山水画。
该图以全景方式描绘了广阔的山水场景,构图完整、均衡,空间开阔,坡岸、山石、水面、天空的关系符合视觉经验。
初春时节,阳光和煦,微风轻拂,水面泛起阵阵涟漪,桃花初开,游人徜徉其间,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
画面景物与精神气息都自然真实,这是以写实的手法描绘真实自然的开始,标志着中国山水画已脱离“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稚拙期,开始注意物象的远近、大小、高低关系及前后层次感,山水画从萌芽趋向成熟。
山、石、树的画法还是以线为主,比较平面化,但已摆脱了“伸手布掌”似的观念表述,在树木的安排上还比较散漫而无穿插,尤其在山头树木的布置上,形状简单,摆布平均。
整幅画面在设色用笔方面,线描细劲有力,画山石有勾无皴,行笔有轻重、粗细、顿挫等变化。
色彩以青绿为主,间以红、白诸色,鲜丽明亮,敷色以薄厚变化表现不同的深浅。
这时山水画的绘画技法,完全借鉴人物画法,还没有找到准确表现大自然的物理形态和阴晴雨晦等气候变化的方法,故而勾线填彩之法自然而然成了早期山水画的主要表现形式。
《游春图》的技术成就与风格特点代表了南北朝山水画的面貌,并且,对以后山水画产生了深远影响。
继承发展这一艺术风格,并将青绿山水推向高峰的是唐代画家李思训父子。
技法探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唐代画家李思训被唐代美术史家一致推为“通神之佳手,国朝山水第一”,他与其子李昭道推动青绿山水画走向了成熟。
《江帆楼阁图》是历来研究者认为较接近李思训风格的传世作品,全景构图,设色浓丽,场面恢弘,依然运用类似展子虔的青绿重彩法,不过在技法上有了明显进步,描写刻画更为深入细致,画树已注意交叉取势、偃仰穿插,树干已有简单皴染,浑圆粗壮,比《游春图》的鹿角枝更显顾盼多姿,繁茂厚重。
山石虽无皴法,但已有侧锋作简单的皴斫,显示出皴法的雏形。
整个画面上追求明显的季节特点,波澜重叠、倾泻千里的江流,江岸林间院落的幽静,以及画家所寄托的情怀都获得了较成功的表现。
在表现技法上更显成熟,有雄浑劲健的气势,特别是江水景色的处理,使我们对“夜闻水声”的赞誉得到形象的理解。
从隋代到初唐,是山水画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山水画的主要风格是向着精细、状物等方向发展。
李思训父子的山水继承发扬了展子虔、郑法士“细密精致而臻丽”的传统,以精细的描绘来表现宏大的自然场面。
他们避免了因物状形,而是在重视笔法的基础上更重视色彩的运用与总体气氛的营造,重视画面的视觉效果与装饰趣味,创作出场面恢弘开阔、设色浓丽典雅、用笔精劲挺拔、状物精到严谨的青绿山水作品,为山水画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中唐以后水墨山水画的产生和发展唐代绘画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勾线填彩技法在表现社会生活的人物画方面游刃有余,但在表现自然山水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
以水墨取代色彩表现山水,是山水画写实主义倾向的内在需要。
相比于勾线填彩的着色画,用水墨技法来表现山水无疑有更大的优越性。
比如在云烟的烘染上,水墨就有自然生动、无以伦比的优势,而色阶多变的丰富墨色也能恰如其分地体现树石的不同质感,以散笔秃锋的顿挫、皴擦能表达出树石那种粗粝而无规则、复杂而多变的质感。
中唐时期,北方画家和南方画家分别从“笔”和“墨”两个方面对传统山水画进行了突破,以吴道子为代表的北方画家,放弃“春蚕吐丝”的谨细画法,以大刀阔斧、富于粗细变化的“莼菜条”式线条表现山水实景取得了“若可扪酌”的立体效果,线的表现功能得到极大拓展。
继吴道子而起的北方水墨山水画的重要代表人物是诗人兼画家王维,他的画在吴道子基础上更重视墨的运用,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说:“其画山水松石,踪似吴生,而风致标格特出。
”在表现云水飞动、迷蒙悠远的精神氛围和整体意境的营造方面更进一步。
王维爱画雪景,这与他骨法用笔基础上加以水墨渲染的画法有关,虽然已经开始重视墨色的运用,王维的山水画总体面貌依然是以线为主的北方水墨山水。
江南山水画起源很早,东晋南朝时期已产生众多山水画家,如前文所述的宗炳、王微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但除了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宋摹本),没有这一时期的任何山水画流传下来。
画史记载中唐兴起的水墨画家大多出自江南,可以推知表现迷蒙氤氲的江南景色的水墨画法,渊源悠久。
中唐以后的江南山水画家,主要有项容、王墨、顾况、张唐、张志和、孙位等,他们都善于“墨胜于象”的泼墨技法,对形象处理比较随意,追求迷蒙、淋漓的水墨意象。
泼墨法的步骤一般是先泼再添,即先泼写大片水墨,复乘势添加局部树木,并且利用泼墨的肌理如飞白来喻示形象化的树石形象。
画史记载王墨的泼墨画法,先喝酒至微醺,随即泼墨上绢,手涂脚抹,画面出现浓淡效果,随其形状为山为石,为云为水,应手随意,片刻之间浓淡墨色已幻化成精彩画卷。
王墨作画重视表现性和意象性,利用泼墨法巧写意象,作画尚意气,行笔放逸,有时甚至用发髻蘸着墨汁在绢上涂抹,很像现在的行为艺术,这种画家和作画形式深为北方正统文人所鄙视。
张彦远说他的画虽然有奇妙之处,但没有骨法用笔的痕迹,所以算不上真正的山水画,不堪效仿。
真正将“笔”、“墨”二者统一起来,形成“有笔有墨”山水画新风格的是画家张,张来自江南吴郡,自然熟悉流行于江南的水墨画法,又长期在长安为官,对北方重骨力、形象明确清晰的画法也了然于胸。
他的画以线结构画面,有骨力,又注重墨色晕染,富含韵味。
荆浩对张推崇有加,“张员外树石、气韵俱盛,笔墨积微,真思卓然,不贵五彩,旷古绝今,未之有也”。
张是唐代融合南北画法并开创水墨新格最为重要的一位画家,深刻地影响了荆浩等人。
从东晋南朝文人士大夫开始寄意山水到唐末五代山水画走向成熟,经历了六、七百年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