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山水画成就
中国山水画

3
山水画的青铜时代
元朝人画山水的基本态度有了改变,不 像宋朝人那么追求真山真水,却注意自己的 有笔有墨,大家所谓的“宋人丘壑”和“元 人笔墨”正是对比。换言之,宋朝人爱大自 然胜过笔墨,而元朝人爱自己的笔墨胜过大 自然,这就是元朝画家笔墨趣味特重之所由 来。
3
山水画的青铜时代
元代于1279年灭南宋,并废除了五代两 宋的画院制度,遂使中国山水画的演变自然 而然走向另一个方向,那就是文人的气息重 了,书法的气味重了,笔墨的趣味重了。由 于文人多半书家,就形成了题跋泛滥的一种 特殊现象。
1
荆浩《匡庐图》
山水画的黄金时代
运用坚劲而密集的皴法, 恰如其分地表现出山石的 凹凸明暗和纹理结构,并 以虚实浓淡变化多端的水 墨,创造出富有质感的画 面,表达了既雄伟又深远 辽阔的意境,有“全景山 水”之称。
《 匡 庐 图 》 五 代 荆 浩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馆
1
山水画的黄金时代 关仝
构图上以一条河从左向右斜下而 流,将画面分割成“z”字 形。河右边是起伏的山峦,以高远法 向上画出巨峰,突兀高耸,形如卷云, 这是关陇山川的特色;河左岸地势略 为平缓,有一座木桥连接两岸,桥上 及岸边都有行人,骑驴或者徒步向旅 店走来。
《关山行旅图》,水墨绢本 ,144*97
台北故宫博物院
1
荆浩、关仝tong
山水画的黄金时代
荆浩、关仝的山水画被认为是以黄 河中游两岸的真山真水为描写对象的, 为大山大水式的全景构图,是北派山水 的代表。
1
董源、巨然
山水画的黄金时代
江南山明水秀,对这一地域山水描绘的画家以南唐 的董源最有名。董源,南京人,官作南唐的北苑副使, 宫,草木丰美,山峦明秀的风光。他的画没有明 晰的浓墨勾勒的外轮廓线条,而是将笔、墨、皴、染结 合为一,传达江南草木华滋,湖光山色的特点。传世作 品有《潇湘图》、《夏山图》等 “宜远观,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 观则景物灿然”。
五代山水画家

第二首《答大愚诗》云:"恣意纵横扫,峰峦次第成.笔尖 寒树瘦,墨淡野云轻,岩水喷泉窄,山根到水平,禅房时一 展,兼称苦空情."由此可见荆浩的画,全是大山,大树, 属全景式的水墨山水画;同时可见其作画时的气魄,用笔用 墨画树画云的方法. 孙承泽评他的一幅山水画说:"其山与树,皆以秃笔细写, 形如占篆隶,苍古之甚,非范关所能及也."他的技法对皴, 擦,点,染,都有进一步的建树.他的被钩布置恰当,笔意 森然,无凝滞的痕迹;他好为云中山顶,四面峻原,百丈危 峰,屹立于青冥之间,至为雄健.他画画很刻苦,画松树要 写数万本.从实践到理论,对我国山水画的发展都做出伟大 的贡献.宋元画家,均所代背景:
以专画山水而自适的荆浩,自称"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 墨,项容有墨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 荆浩创作的山水画卷,据宋代《宣和画谱》记载,有22 题,今存作品仅两幅:《雪山行旅图》,现藏于美国堪萨斯 城纳尔逊艺术博物馆;《匡庐图》现藏于台北故官博物馆. 其中,以《匡庐图》最为著名,显露以文采自然的笔墨抒写 对自然生趣的体验,客观的拒绝中渗透着作者淡泊的主观情 思. 《匡庐图》纵185厘米,横106.8厘米,整个画面笼罩着 一片雄伟壮丽的氛围,同时交织空旷幽寂的意蕴,标志着山 墨山水画的真正成熟.
五代山水画家
荆浩 动漫原创 沈佳慧
荆浩的简介
荆浩(889—923),五代后梁杰出画家.字浩然.河南沁水 (河南济源)人.博通经史,善属文.唐未五代中原多战乱, 隐居在太行山的洪谷,自号洪谷子. 著《山水诀》一卷.尝同别人说:"吴道子画,有笔而无墨; 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另外, 他的《笔法记》,在山水画的发展史上也占有根重要的地位. 又从他的两首诗中可以看出他的绘画作品风格.第一首《邺 都青莲寺沙门大愚乞画诗》云:"六幅故牢建,知君恣笔纵, 不求千涧水,止要两株松,树不留盘石,天边纵远峰.近岩 幽湿处,惟借墨不浓."
山重水复——五代美术

山重水复——五代美术一、教学目的:了解中国五代美术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二、教学要求:了解五代山水画艺术的高度成就,与五代政治经济文化政治的内在关联,了解制度建设对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
五代画院设置对中国绘画传统的深远影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五代绘画的艺术特色与五代社会状态的内在关系。
2、五代山水画格局形成对中国山水画传统,乃至于中国画发展的影响。
3、五代院体绘画的基本艺术特色:徐黄异体的内在审美趋向。
四、学时分配:4学时五、教学过程:一、五代中原地区的绘画活动与山水画家荆浩唐末,黄巢起义遭到镇压而失败,藩镇割据的形势更加严重起来。
唐朝政权倾覆以后,出现的五代十国分裂是藩镇割据的连继。
五代十国是:在黄河流域,以开封为都城(曾一度在洛阳)前后共有五个朝代(梁、唐、晋、汉、周);同它们并存的是分散在长江上下游的十个国家,其中以西蜀、南唐和吴越较重要。
此外,北方契丹族建立了辽,党项族在西北建立了西夏。
五代十国出现新的政治中心,反映了全国范围内经济中心的东移与南移和新的经济因素的生长,也反映了外族侵入形势的严重。
五代的美术,在绘画创作的方面大多在中原、西蜀、江南三地区内进行。
中原地区,由于长时期的战乱和契丹入侵,生产受到严重的破坏,只有到五代后期(后周柴荣)才逐渐安定下来。
中原地区的绘画活动,一般地承继唐代传统,而在某些方面可能出现了新的水平。
例如当时工匠画家韩求、李祝在陕郊画龙兴寺回廊列壁二百余堵,曾引起普遍的重视。
他们画后汉时代的印度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来中国传经的故事,人物高达八丈,三门上的神像数十身都高二丈,可见他们的技艺水平,龙兴寺也因为这些壁画成为当时活动的中心。
山水画在中原地区的发展应特别重视。
唐末五代的山水画家荆浩和他的追随者关仝对我国山水画艺术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是古代重要画家之一。
唐末山水画流行的是屏风装饰(或壁画装饰),或大幅装饰在立屏上或小幅装饰在卧屏上。
以水墨画大山大水,雄伟壮阔,或画长松、古树和巨石。
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

雕塑与建筑艺术
雕塑
北宋雕塑以陵墓雕塑为主,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细节刻画。同时,佛教雕塑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如 山西晋祠的圣母殿彩塑等。
建筑
北宋建筑在继承唐代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出现了《营造法式》等建筑著作。北宋建筑注重斗拱的运用 和屋顶曲线的优美,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同时,园林建筑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如苏州的沧浪亭等 。
关注现实生活与人 文关怀
五代两宋时期美术作品多关注 现实生活和人文关怀,对当代 艺术创作启示在于要关注社会 现实和人类命运,创作出具有 深刻思想内涵和人文价值的艺 术作品。
THANK YOU
多元文化的融合
五代两宋时期,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民 族融合的加深,美术也呈现出多元文 化的特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美 术风格相互交融。
五代两宋时期概述
五代十国时期
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的时期,但在这个时期里,美术仍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南方和北方的美术风格 开始出现差异,南方以细腻、柔美为主,而北方则以粗犷、豪放为主。
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
五代两宋时期美术上承唐、五代之余绪,下开元、明、清之先河, 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
丰富多样的艺术风格
五代两宋时期美术风格多样,既有继承前代的传统风格,也有创新 发展的独特风格,为中国美术史增添了丰富的艺术瑰宝。
推动中国美术史的发展
五代两宋时期美术在技法、题材和审美等方面都有较大的突破和创 新,推动了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进程。
新。
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以连 环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南唐官员韩 熙载家中的一次夜宴,画面构图
五代时期中国山水画格局的影响

五代时期中国⼭⽔画格局的影响以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北⽅⼭⽔画派,特别是荆浩的《匡庐图》的出现,在⼭⽔画发展技法上,突破了隋唐之后⼭⽔画⼤多数局限于勾填和有勾⽆皴的画法,打开了注重皴法的⽔墨⼭⽔画的法门,这是中国⼭⽔画⾃形成以来第⼀次重⼤的变⾰和创新。
后来经过董源和巨然等的努⼒,使皴法更加丰富多样和成熟,从⽽确⽴了中国式⼭⽔画的独特的表现⽅法。
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画派,在表现技法上,⼜创⽴了能够体现南⽅⼭⽔特点的“披⿇皴”。
这种由董源创⽴的“披⿇皴”技法,对后世影响极⼤。
“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明代"吴门画派"的沈周、⽂徵明,"淞江画派"的董其昌和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四僧"(弘仁、⼋⼤、⽯溪、⽯涛),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受其影响。
整个清代三百年的⼭⽔画,也⼏乎全都笼罩于“披⿇皴”的表现形式之下,继承者甚多,董源可谓是江南⼭⽔画派的开⼭⿐祖。
以董、巨为代表的南⽅⼭⽔画派的影响是深远的,其⼭⽔画艺术为后世的艺术家们继承发展。
北⽅的荆浩以雄强之势影响深远,著有《笔法记》⼀书。
提出“⽓、韵、思、景、笔、墨六要”,对“六法”有所发展,关仝是荆浩的继承⼈,以江南平淡⽔墨风格影响久远。
巨然继承了董源的⾐钵。
他们⼀直影响到后来各个时代,以⾄发展成南北宗说。
所以,五代时期的⼭⽔画是中国绘画技法乃⾄理论步⼊成熟时期,⼭⽔画在中国五代时的变化是最⼤的,从选材到技法,都有了⼀个飞跃。
⼭⽔被作为⽣息的环境加以描绘,创⽴了真实⽣动的北⽅峻岭和秀丽婉约的江南⼭川两⼤⼭⽔画体系。
"荆关董巨"四⼤家的出现,成为中国⼭⽔画发展史的⾥程碑事件。
荆浩和关仝代表的北⽅⼭⽔画派,开创了⼤⼭⼤⽔的构图,善于描写雄伟壮美的全景式⼭⽔;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江南⼭⽔画派,则长于表现平淡天真的江南景⾊,体现风⾬明晦的变化。
五代山水画

五代美术一、五代花鸟画“黄家富贵”“徐熙野逸”1、黄筌,西蜀最著名的宫庭画家。
师刁光胤,又吸取山水画家李昇、人物龙水画家孙位之长,“全该六法,远过三师”。
《写生珍禽图》。
擅长花竹翎毛,也能画人物佛道、山水,是一位技艺全能的画家,对宋代宫庭花鸟画风有重大影响。
黄氏承继唐代花鸟画风,所画多为宫庭中的奇禽名花,其画极细的线条勾勒,施以柔丽的色彩,线色相融,几乎不见勾勒的墨迹,情态生动逼真,具有精谨艳丽的富贵气象(题材与手法)。
2、徐熙,院外花鸟画大师。
《雪竹图》。
他的画与诸黄注重用色的风格不同,注重“落墨”,徐铉评其落墨为格。
不拘泥于精勾细描,信笔抒写,注重表现,自谓“落笔之际未尝以赋色晕淡细碎为功”《梦溪笔谈》:“国初……诸黄画花妙在傅色……徐熙以墨笔画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神气迥出,别有生动之意。
”题材“寒芦荒草,水鸟野凫,自得天趣。
”二、五代山水画的杰出人物有四人——荆关董巨,则为荆浩,关仝,董源,巨然。
五代山水画的成熟与发展,五代时期一些画家深入体验自然,形成了南北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两大流派,北方以荆浩与关仝为代表,南方以董源及巨然为代表。
1.荆浩,他长期接触北方雄伟的自然山水,有较深的认识与感受。
他所画的山水多是北方的大山大水,构图都取全景式,气势宏阔。
他在《笔法记》中最早对从唐代发展起来的水墨山水创作进行理论上的总结与拓展,为以后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代表作《匡庐图》。
2.关仝,荆浩的弟子,刻意力学,卒得其法,有出蓝之誉。
他的山水画具有“石体坚凝,杂木丰茂,台阁古雅,人物幽闲”的特色。
传世有《关山行旅图》,其山水景物浑融,特别善于表现北方山水峻伟荒寒的景色,被称为“关家山水”3.董源,像王维一样兼长设色和水墨两种风格的山水,尤以后者著称,表达的景致平淡闲远,非常符合文人雅士的思想情趣。
画面抒情自然。
他创造了用披麻皴与密密麻麻的点子皴,来表现江南山水的独特手法。
成功地表现出江南山水的远近层次与湿润的特质,成为江南山水画派的开山祖。
山水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山水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中文摘要:最初,山水画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的,到魏、晋、南北朝时,山水画才逐渐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画种,隋唐时期的山水画又有很大的发展,完全摆脱了作为人物画的附庸地位,成为独立审美对象出现在绘画中,并且构图、布局、透视等方面,也都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
五代是山水画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有两个值得重视的现象:一是水墨山水的盛行;一是各地画家以大自然为师,真实而生动地创造了南北二种山水画风格。
两宋山水画在山水画史上具有极重要的地位。
北宋直承五代之风,延续和演进了北方山水画风。
南宋注重对画面诗意的发掘,南宋既继承了北宋传统,也有更多创新,从而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风格特征。
到了元代,出现了一批集大成的一流画家,反映了美术创作的文人化趋势。
与五代、两宋相比,元代山水画创造了薄施淡赭、淡青的浅绛山水或以水墨作画;山水皴法,以“披麻”、“牛毛”、“折带”为主,诗、书、画得到进一步结合。
明代山水画的明显特征是前、中、后三期分别呈现不同特色。
早期山水画以浙派为代表,中期则以吴派代表,晚期以华亭派影响最大。
清代山水画势力最大的是号称“四王”和“三僧”。
到了近代,在时代思潮的影响下,山水画逐渐出现了新的转机。
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大好形势。
关键词:山水画青绿山水水墨山水笔墨中国人的山水画不同于外国人的风景画,它不是再现自然景观,而是通过自然景观的表现,赋予自然以文化的内涵和审美的观照。
风景,中国人称山水。
人间的自然景象,通过文化人手中之笔去反映表现,用文字描写就是文赋诗词,以形象去描绘就是绘画中的山水,是一个根源的两种表达方式。
春夏秋冬,朝暮白昼,风霜雨雪,山水表现出了不同的面貌,体现了生命的意义。
山水和人一样具有内在的生命运动和精神力量。
作画如同作文,都作者情感的产物,实在对祖国、对人民、对生活的激情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时,画家也要有登临山水的雅致,作画时才能身临其境;此外,画家还要钻研章法和笔墨。
论五代、北宋山水画的地位与成就

R Ve go h kl f uD i(ied n sis a dS n y at e i谢n n t es i s a f y at ) n o gd n sy lo W v e
Z HANG il Ba-u
(c o l f c iey E gn eig& B i igC n tu t n D n g a eh oo y U ies y Do g u n5 3 0 , hn ) S h o Mahn r n ier o n ul n o s ci , o g u nT c n l nv ri , n g a 2 8 8 C ia d r o g t
技 法和 理 论 认 识 上 也 取 得 了前 所 未 有 的 突破 与 发 展 。
关 键 词 : 五 代 ; 北 宋 ; 山水 画
中图分类 号 :J5 0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17 —7 9 ( 0 9 20 7—5 6 39 7 2 0 )0—2 40
Th olton a v l pme t ofChi s o n a n wa e a n i e Ev u i nd De e o n ne e M u t i ‘ t r p i tng
之 于正经矣 。[., 可见 李 成 、关 仝 和 范 宽他 们 三 ”I30 ] 5 4 人 在山水 画艺术上所取 得 的巨大成就 和产生 的重要
影 响 。这 还 只 是 宋 人 自己 的评 论 ,若 随 着 后 世 山水 画 的艺 术 精 神 和 艺 术 风 格 的 转 变 , 则 可 另 列 出 五
( 莞 理工 学 院 机械 工 程 学 院 ,广 东 东 莞 5 3 0 ) 东 2 8 8
摘 要 :在 中 国 山 水 画 发 展 史 上 ,五 代 、 北 宋 时期 的 山 水 画 占有 很 重 要 的 地 位 , 这 一 时期 的 山 水 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代山水画成就
•(一)找到了表现山石的效法,促进了中国山水画中水墨山水
•的勃兴。
皴法的不同,遂形成中国山水画的两大流派。
斧劈皴一派
•至荆浩、关仝日趋成熟,被麻皴一派至董源、巨然日见完善。
•斧劈效较适于表现北方裸石质山崖,其变体有大斧劈、小斧
•劈、豆瓣、折带等。
披麻皴适于表现江南丘陵土质山坡,其变体有卷
•云、荷叶、解索、牛毛等。
•(二)初步完成写实性山水图像。
五代画家经过长期的积累,创
•造了一种能在平面空间上再现立体世界的绘画方式,成功地掌握
•了塑造山石形体和表现画面空间深度与生动感的技巧。
•(三)出现了一批标程百代的山水画家,他们所创造的山水体
•格,成为不朽的典范和后世的楷模。
五代山水画的演变和发展
•一、北方画派:荆浩、关同,二、南方画派:董源、巨然
•荆浩:荆浩是士大夫,唐末隐居在太行山,他擅长山水画同时也能画佛像(开封双林院宝陀落伽山观自在菩萨)。
他的画所表现的唐末山水画的主要特点,可以从下面两首诗中看出来:
“六幅故牢建,知君恣笔纵。
不求千涧水,止要两株松。
树下留盘石,天边纵远峰。
近岩幽湿处,惟藉墨烟浓。
”(邺都青莲寺沙门大愚乞画诗)
“恣意纵横扫,峰峦次第成。
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
岩石喷泉窄,山根到水平。
禅房时一展,兼称苦空情。
”(荆浩答大愚诗)诗中描述的是大山、大树、全景式的水墨山水画。
这是那一历史阶段上山水画的主要的流行的形式。
•荆浩擅画北方的崇山峻岭、层峦叠嶂,延续唐代的水墨山水创作风格而又有新的创造,开创了以描写大山大水为特点的北方山水画派。
•曾言“吴追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体”(郭若虚《图画见闻志》)。
他所谓的”笔”指的或是勾皴,而“墨”所指的是阴阳向背的墨色变化,这可视为五代山水画家对运用水墨勾放表现山石质感的自觉。
•传为荆浩的画作《匡庐图》系据画上宋人题字而命名,谓画江西庐山,实为北方山林景色。
画面全景式的大山大水代表五代北方山水画的面貌。
皴染笔墨兼备,毫无雕琢痕迹,具有较强的写实面貌,技法比之唐人有着大幅度的进步。
•荆浩《笔法记》是重要的理论著作。
他的山水画创作成就和理论的贡献对后代山水画有直接和重要的影响。
似与真的问题
•荆浩著有《笔法记》,此书首创山水画“六要”说:气、韵、思、景、笔、墨。
由于谢赫的“六法”说已不适应水墨山水画日益拓展的需要,故增“六法”所缺之“墨”,又将“应物象形”与“随类赋彩”,概括为“景”,又将“经营位置”提炼为“思”,又删去不合山水画以写生为主的“传移模写”。
•关仝,长安人,关陕一带的风景,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善作秋山寒林,村居野渡,见者如在灞桥风雪中,但他不工人物。
•现存作品《关山行旅图》是关仝绘画创作比较典型的风貌。
北方山水画派的作风影响了北宋山水画的发展。
南方画派
•董源:供职宫廷的画家。
他画山水人物皆甚精妙,最得后人欣赏的是以水墨淡彩创造性地图绘出的江南山川、江河纵横、草木丰茂、山峦明秀的风光。
他的作品“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笔下的“山水江湖,风雨溪谷,峰峦
晦明,林靠烟云,与夫千岩万壑,重汀绝岸”等景物,能使人观之有“寓目于其处”身临其境的实际感觉。
他改变了唐代山水画风,将笔与墨、皴与染自然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画家根据江南草木华滋、湖光山色的自然环境,使用披麻皴、点子皴的画法,以表现江南山水的整体感觉。
作品表现出季节、气候及阳光空气的效果,在中国古代绘画创作中不多见。
现存董源作品《潇湘图》、《龙袖骄民图》、《夏山图》、《夏景山口待渡图》冈峦起伏,洲诸芦汀,草木葱郁,辽阔的景色隐现于云烟之中,山坡草木以墨点兼披麻皴画成,干湿、浓淡、虚实、皴染均掌握恰到好处。
•巨然:善画江南野逸之景,笔墨秀润,较董源山水更具田园风致和诗意。
传世作品有《层峦丛树图》、《万壑松风图》及《秋山问道图》。
元明清时代在文人士大夫绘画潮流创作的推动下,董源、巨然的绘画得到了极高评价,水墨点染带有抒情意趣的董巨画法在山水画中占据主流地位。
传世作品中以《秋山问道图轴》最体现其面貌,此画绢本水墨,用长披皴,山林高深,草木华滋,清淡秀润。
黄荃富贵、徐熙野逸
•五代十国的花鸟画及“徐黄异体”
•黄荃:四川成都人,长花、竹、翎、毛等的写生,尽得神情.成古今规式。
主持西蜀画院,他的三个儿子黄居实、黄居宝和黄居寀继承家学,入宋后也在宫中任职。
他们所开创的富贵、华丽、写实的画风,成为后来历代宫廷绘画的主要风格。
画风延续将近百年,当时花鸟画无不以“皇家体制为准”。
黄荃画派多写禁中珍禽瑞鸟,奇花怪石,设色堂皇。
此派画法以细挺的墨线勾出轮廓,然后填五彩,即称“勾填法”。
所画花色,宛如含露初放,极有生意,但设色极富丽,与徐熙的野逸清淡,绝不相同,故世人有黄笺富贵,徐熙野逸”的话。
后人评为“勾勒填彩旨趣浓艳”,代表作有黄荃的《写生珍禽图》。
永乐宫故址在山西水济县。
壁画内容为道府诸神朝退元始天尊,故名《朝元图》,共绘画像394身,由洛阳马君祥等民间画工绘制。
主像高达3米以上,神态闻雅,雍容华贵;群像大多2米有余,上下排列四、五层之多,井然有序,性格鲜明,各具神态。
画法为重彩勾勒,线条为铁线描,劲使婉转,人物须眉根根见肉,衣纹流畅奔放,充分发挥了线条的表现力。
规模宏大,人物众多,内容丰富,技艺稻滋,堪称元代寺观壁画中的最佳作品。
《朝元图》是中国传世名画,其构图恢宏大气,人物造形饱满,面貌各异,神情生动。
肃穆庄严的帝君,威武剽悍的天将,优雅美丽的玉女,翩翩欲仙的真人,千姿百态。
他们有的对语,有的沉思,有的倾听,有的注视,表情姿态彼此呼应,成为有机的整体。
永乐宫的无极门、三清殿、纯阳
殿和重阳殿内绘有道教壁画
800多平方米。
这些壁画构图
宏阔而又严谨、工整,技法精湛,既继
承了前代绘画的优秀传统,
又有所创新。
不论是壁画的规
模或是艺术成就,在中国现存的寺
观壁画中都是罕见的。
西王母(60分)西王母即古代
神话传说中的金母元君,与东华
木公相配。
此幅画上西王母
仪态端庄,凤冠霞披,冠前嵌“三三”
(坤卦)图形,象征母仪。
她端坐
在凤椅上,华盖宝扇、仪仗齐余。
这幅画写实逼真,极为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