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山水画

合集下载

五代山水画的特点

五代山水画的特点

五代山水画的特点
1、五代美术山水画是本质上的士人文化,它的创作群体中虽有宫庭画家参与,但受众大都是文人士大夫阶层,他们崇拜自然山水,希望看到画中的山水有一定的真实性,使人在“坐卧向之”,的欣赏中如同在真山真水之中游历一样,这样的审美需求使得山水画创作在五代时期提出了求“真”的要求,要求山水画的创作特别地注重外部自然,力求真实地描绘外部自然,山水画大家荆浩为了在画中真实地表现出深谷之中古松的“翔鳞乘空”之势,竟深居山谷之中,对景写生“数万木”,可见其竭力求真的态度;
2、五代美术山水画是以“生命的律动”为表现的目地,以笔墨为主要的造型手段,用毛笔的线纹及墨色的浓淡来表达生命的情调,并通过这种情调去透入物象的核心,“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这就是中国山水画与两洋风景画相比的特别不同之处。

从“全景”到“边角”——论五代两宋山水画的构图艺术特点

从“全景”到“边角”——论五代两宋山水画的构图艺术特点

从“全景”到“边角”——论五代两宋山水画的构图艺术特点
五代两宋时期,山水画的构图艺术呈现出从“全景”到“边角”的
发展变化。

全景构图是在唐代已有的构图方式基础上扩大了视角,尝试将整个自然景观呈现出来。

而在五代时期,出现了局部突出的构图方式,即“突出边角”,使画面更具深度和立体感。

全景构图追求的是全景和气势,展示自然风光的壮美和壮阔。

五代山水画家如秦观、冯延巳等都善于利用全景构图表现出云岭峰峦的气魄和天地的广袤。

例如秦观的《巨屏山图》就是一幅典型的全景构图作品,画面中数十座峰峦错落有致,极尽天地间的壮阔之美。

在较为复杂的山水画构图中,局部突出的构图方式更能表现出画面的深度和立体感。

宋代山水画家如范宽、郭熙等就善于利用局部突出的构图方式,通过布局来达到画面的深远感和空间感。

例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郭熙的《寒山拾得图》都是用“突出边角”的构图方式,突出山水画中的某一角落,使整个
画面更加生动、立体,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总之,五代两宋山水画的构图艺术呈现出从“全景”到“边角”的
发展变化。

全景构图追求自然风光的壮美和壮阔,而局部突出的构图方式则更具深度和立体感,使画面更富有生命力和情感。

五代山水画家

五代山水画家

第二首《答大愚诗》云:"恣意纵横扫,峰峦次第成.笔尖 寒树瘦,墨淡野云轻,岩水喷泉窄,山根到水平,禅房时一 展,兼称苦空情."由此可见荆浩的画,全是大山,大树, 属全景式的水墨山水画;同时可见其作画时的气魄,用笔用 墨画树画云的方法. 孙承泽评他的一幅山水画说:"其山与树,皆以秃笔细写, 形如占篆隶,苍古之甚,非范关所能及也."他的技法对皴, 擦,点,染,都有进一步的建树.他的被钩布置恰当,笔意 森然,无凝滞的痕迹;他好为云中山顶,四面峻原,百丈危 峰,屹立于青冥之间,至为雄健.他画画很刻苦,画松树要 写数万本.从实践到理论,对我国山水画的发展都做出伟大 的贡献.宋元画家,均所代背景:
以专画山水而自适的荆浩,自称"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 墨,项容有墨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 荆浩创作的山水画卷,据宋代《宣和画谱》记载,有22 题,今存作品仅两幅:《雪山行旅图》,现藏于美国堪萨斯 城纳尔逊艺术博物馆;《匡庐图》现藏于台北故官博物馆. 其中,以《匡庐图》最为著名,显露以文采自然的笔墨抒写 对自然生趣的体验,客观的拒绝中渗透着作者淡泊的主观情 思. 《匡庐图》纵185厘米,横106.8厘米,整个画面笼罩着 一片雄伟壮丽的氛围,同时交织空旷幽寂的意蕴,标志着山 墨山水画的真正成熟.
五代山水画家
荆浩 动漫原创 沈佳慧
荆浩的简介
荆浩(889—923),五代后梁杰出画家.字浩然.河南沁水 (河南济源)人.博通经史,善属文.唐未五代中原多战乱, 隐居在太行山的洪谷,自号洪谷子. 著《山水诀》一卷.尝同别人说:"吴道子画,有笔而无墨; 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另外, 他的《笔法记》,在山水画的发展史上也占有根重要的地位. 又从他的两首诗中可以看出他的绘画作品风格.第一首《邺 都青莲寺沙门大愚乞画诗》云:"六幅故牢建,知君恣笔纵, 不求千涧水,止要两株松,树不留盘石,天边纵远峰.近岩 幽湿处,惟借墨不浓."

中国美术史_05隋唐五代_54青绿山水与水墨山水_

中国美术史_05隋唐五代_54青绿山水与水墨山水_
物悠闲”的特色,又形容其画山水形象“上突危峰,下瞰穷 谷”“石如刮铁”,树木“有枝无干”,景物浑然一体。
《关山行旅图》 关仝
144.4×56.8厘米 绢本墨笔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该画危峰巨石,高耸入云;秋山寒林,气氛逼真;皴 法严谨,顿挫有力;楼阁洞府,深幽邃远;野店村居, 意境超然。 但是关仝不擅长人物,因此画面上的人物多请他人代 笔。
• 此图以青绿勾填法描写山川、人物,尚无皴法,树木直接用粉点染,山水画 中第一次出现了近、中、远三叠景致的山水楼阁,展示出山水画已由六朝以 来的萌芽状态而趋向于成熟,开创了青绿山水的端绪。
大小李将军
• 唐宗室李思训、李昭道父子,是唐青绿山水的代表人物,以精美工细的画笔, 绚丽夺目的赋彩,在画坛上形成很大的影响。
李思训
• 李思训(651~718年),唐朝宗室,晚年曾任宗正卿,后任左羽林卫大将军 等职,史称大李将军。唐朝人推崇他的作品为“国朝山水第一”。
• 李思训画著色山水,用金碧辉映,为一家之法。继承、发展了六朝以来以色 彩为主的表现形式。
• 《历代名画记》言“其画山水树石,笔格遒劲,湍濑潺湲,云霞飘渺,时睹 神仙之事。”其对山水画的追求尚未脱离六朝以来求仙访道的范围,但绘画 则着眼于山川景色和画面中寄寓的情怀。
《明皇幸蜀图》宋—元摹本,李昭道(传)
• 绢本设色,55.9cm×81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图中所描绘的是唐玄宗李隆基为避安史之乱,行于蜀中的情景。画面安排了
峻险的山岭,盘曲的石径,危架的栈道,云绕的天际,并巧妙地画出了随行 的庞大队伍。
• 画面构图雄奇,丘壑峭削,意趣微妙。山石以线勾勒,用石青、石绿等色渲 染,色彩明丽,无皴擦,画法古朴。虽为摹本,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唐代 绘画的风貌。

五代时期的绘画

五代时期的绘画

富 贵 图
13
黄筌画派
写 生 珍 禽 图
黄筌画派,代表画家黄筌。黄居西蜀画院统治 地位, 入宋后,画风延续将近一百年,当时花鸟 画无不以“黄家体制为准”。北宋郭若虚在 《图画见闻志》中指出黄派之画多写禁中珍禽 瑞鸟 ,奇花怪石,用笔工整,设色堂皇。此派 画法,以细挺的墨线钩出轮廓,然后填彩,即 所谓“钩填法” 。后人评为“钩勒填彩旨趣浓 艳”。
目录
CONTENTS
01
五代十国绘画简史
03
花鸟画及人物代表
02
山水画及人物代表
05
石窟壁画
04
人物画及人物代表
3
01 五代十国的绘画简史
五代十国各个地区之间由于历史地 理及政治上的种种原因,绘画的发展 是不平衡的,但彼此之间互相影响, 画家和作品交流的现象从未间断。 五代绘画艺术最发达的地区是西蜀和 江南。发达的原因是经济的繁荣。 南唐和西蜀为了使文学艺术人才集中, 成立画院,使民间画家的地位得到提 高,便是运用政治力量影响艺术发展 的一例。
周文矩
顾闳中
顾闳中江南人,用笔圆劲,间以方笔转折,设色浓丽, 擅描摹人物神情意态,与周文矩齐名,唯一传世作品 为《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中国画史上的名作,它以连环长卷 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据 《宣和画谱》卷七记载,此画是顾闳中奉后主之命, 与周文矩、高太冲潜入韩熙载的府第,窥其放浪的夜 生活,仅凭目识心记,所绘成。作品造型准确精微, 线条工细流畅,色彩绚丽清雅。不同物象的笔墨运用 又富有变化,尤其敷色更见丰富、和谐,仕女的素妆 艳服与男宾的青黑色衣衫形成鲜明对照。
02 山水画及人物代表
五代山水画在唐代的基础上进行不懈的探求,取得比人物画 更为突出的成就。从选材到技法,都有了一个飞跃,山水被 作为生息的环境加以描绘。"荆关董巨"四大家的出现,成为中 国山水画发展史的里程碑事件。作为中国山水画重要技法之 一的"皴法"在此时得到了很大发展,墨法逐渐丰富,笔墨成了 画家们的自觉追求,水墨及水墨淡着色的山水画已发展成熟。

五代山水画

五代山水画

五代美术一、五代花鸟画“黄家富贵”“徐熙野逸”1、黄筌,西蜀最著名的宫庭画家。

师刁光胤,又吸取山水画家李昇、人物龙水画家孙位之长,“全该六法,远过三师”。

《写生珍禽图》。

擅长花竹翎毛,也能画人物佛道、山水,是一位技艺全能的画家,对宋代宫庭花鸟画风有重大影响。

黄氏承继唐代花鸟画风,所画多为宫庭中的奇禽名花,其画极细的线条勾勒,施以柔丽的色彩,线色相融,几乎不见勾勒的墨迹,情态生动逼真,具有精谨艳丽的富贵气象(题材与手法)。

2、徐熙,院外花鸟画大师。

《雪竹图》。

他的画与诸黄注重用色的风格不同,注重“落墨”,徐铉评其落墨为格。

不拘泥于精勾细描,信笔抒写,注重表现,自谓“落笔之际未尝以赋色晕淡细碎为功”《梦溪笔谈》:“国初……诸黄画花妙在傅色……徐熙以墨笔画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神气迥出,别有生动之意。

”题材“寒芦荒草,水鸟野凫,自得天趣。

”二、五代山水画的杰出人物有四人——荆关董巨,则为荆浩,关仝,董源,巨然。

五代山水画的成熟与发展,五代时期一些画家深入体验自然,形成了南北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两大流派,北方以荆浩与关仝为代表,南方以董源及巨然为代表。

1.荆浩,他长期接触北方雄伟的自然山水,有较深的认识与感受。

他所画的山水多是北方的大山大水,构图都取全景式,气势宏阔。

他在《笔法记》中最早对从唐代发展起来的水墨山水创作进行理论上的总结与拓展,为以后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代表作《匡庐图》。

2.关仝,荆浩的弟子,刻意力学,卒得其法,有出蓝之誉。

他的山水画具有“石体坚凝,杂木丰茂,台阁古雅,人物幽闲”的特色。

传世有《关山行旅图》,其山水景物浑融,特别善于表现北方山水峻伟荒寒的景色,被称为“关家山水”3.董源,像王维一样兼长设色和水墨两种风格的山水,尤以后者著称,表达的景致平淡闲远,非常符合文人雅士的思想情趣。

画面抒情自然。

他创造了用披麻皴与密密麻麻的点子皴,来表现江南山水的独特手法。

成功地表现出江南山水的远近层次与湿润的特质,成为江南山水画派的开山祖。

山水画课件:五代时期山水画发展史

山水画课件:五代时期山水画发展史

,
华 辇 之 下 歌 舞 升 平 尽 管 笔 法 是 与 李 思 训 多 少 有 关
……
物 粲 然 ” 《 龙 宿 郊 民 图 》 画 的 是 秋 日 江 南 丹 碧 掩
,
” 又 称 “ 其 用 笔 甚 草 草 近 视 之 几 不 类 物 象 远 观 则
,
董 源 善 画 龙 工 秋 岚 远 景 多 写 江 南 真 山 不 为 奇 峭 之
米《
75.5
横匡庐
《 雪
106.8

厘景

米山
厘米五代 台北故宫博物院荆浩绢本水墨
美水 国图 堪》
萨绢
斯本
城设
纳色
尔 逊

138.3
藏纵

185.8

馆厘

藏米 横
关仝
关仝,又名童或同,长安人,工画山水,师从荆浩,刻意力学,遂自成一家,时人称“关家山水”。他所作山水 笔简气壮,景广意长,与李成、范宽齐名,在北宋号“三家山水”。 《关山行旅图》是关仝的代表作,画上峰峦叠嶂、气势雄伟,深谷云林处隐藏古寺,近处则有板桥茅屋,来往旅客 商贾如云,再加鸡犬升鸣,好一幅融融生活图。此画布景兼“高远”与“平远”二法,树木有枝无干,用笔简劲老 辣,有粗细断续之分,笔到意到心到,情境交融。此外,画家在落墨时渍染生动,墨韵跌宕起伏,足见关仝山水画 道之精深。 《山溪待渡图》关仝喜作秋山寒林,形象洗练而完整,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所作秋山、林木、村居、野渡具有雄伟 苍凉的气氛,使观者如在“灞桥风雪中,三峡闻猿时”。此图上方正中主峰突起,瀑布在崖间飞泻而下,在山下汇成 涓涓溪流,山脚有大石,林木间露出村屋房舍,溪水边有人策驴唤渡。宋人谓关仝山水“坐突危峰,下瞰穷谷,卓 尔峭拔者,仝能一笔而成。其竦擢之状,突如涌出。”本图正显示了此特色。画中无款,诗堂上题有“关仝溪山行 旅图”。 《秋山晚翠图》关仝师从荆浩,有出蓝之誉。人们称他的山水特点为“石体坚凝,杂木丰茂,台阁古雅,人物幽 闲,”时称为“关家山水”,与荆浩同为北方山水画派创始者,并称为荆关。画面正中画峭拔的主峰,山涧丛生寒 林秋树,涧水悬瀑曲折而下,气势壮伟。画上无款,仅边幅上有明代王铎题语,指明为“关仝真笔”,并誉为“结 撰深峭,骨苍力垕,”“磅礴之气,行于笔墨外”。画上钤有明纪察司半印及“秘园”、“乾隆御览之宝”等收藏 印章,《石渠宝芨初编》著录。

浅析五代南北山水画艺术风格的差异性

浅析五代南北山水画艺术风格的差异性

浅析五代南北⼭⽔画艺术风格的差异性2019-10-29内容摘要:五代时期的⼭⽔画在⼭⽔画史上占有举⾜轻重的地位,这⼀阶段开始形成南、北两派各具特⾊的⼭⽔,南派以董源、巨然为代表,北派以荆浩、关仝为代表,他们为五代时期的⼭⽔画做出了巨⼤贡献,将五代时期⼭⽔画⽔平发展到了极致,并对后世产⽣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南派北派⼭⽔画艺术风格传统⼭⽔画在中晚唐时期已经逐步⾛向独⽴,到五代时期更是以迅猛之势发展,并且贡献突出,成为⼭⽔画史上不可磨灭的⼀笔。

这⼀时期的⼭⽔画家在继承隋唐画家优秀传统的基础之上⼤胆创新,总结出了⾃⼰的⼼得体会,形成了独具艺术特⾊的绘画风格,将⼭⽔画艺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峰。

这些⼭⽔画家中尤以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等最为有名,成就最为突出,并逐渐开始形成南、北两种不同的风貌,其⼭⽔画风格具有诸多差异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

⼀、不同的笔墨技法笔墨是中国画中最基本的艺术语⾔,⼀⽅⾯,作为描述中国画形成规律的⼀个对⽴范畴,笔墨典型地表达了中国画画理的阴阳辩证观念;另⼀⽅⾯,作为东⽅艺术的主流,笔墨是我们对⾃然万物充满智慧的创作性阐释,是⼀种有意味的追求审美价值的情感活动。

因此,笔墨在⼭⽔画中占有举⾜轻重的地位。

由于南北⽅地域的差异,⼭体的轮廓、肌理都是不⼀样的,地貌的区别使南北画家在笔墨趣味上产⽣了较⼤差异。

北⽅⼭势地貌具有坚毅稳定的特征,所以北⽅画家的笔墨风格趋向雄强刚劲;⽽南⽅地貌则给⼈以松弛灵动的感觉,南⽅画家的笔墨风格则趋向柔和温润。

这⼀时期的⼭⽔画家⽤⾃⼰的笔墨语⾔阐释了南北⽅⼭⽔风格的差异。

北⽅画家⽤笔苍劲有⼒、⼲枯有道,画⾯线条遒劲挺拔。

以荆浩、关仝为例,荆浩所画的⼭⽔画线条直断中藏曲折,运笔⽅式⼲枯劲道,使线条具有峻厚中见⽣辣的美感。

这种⽤笔⽅式的表现,使画⾯体现出了古拙刚毅的⽓质。

从其作品《匡庐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树⽊、⼭体的⽤笔都⼗分肯定,⼤多是长线条,曲折处以短线相间,长短线条交相呼应,整个画⾯给⼈以苍古有⼒的感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 北
色 本 设
绢 潇 湘 图
巨然
金陵开元寺僧人,他的山水画笔墨清 秀,较之董源更充满田园自然风致。 于峰峦岭窦之外,下至林麓之间,犹 作卵石、松柏、蔓草之类,相与映发, 而幽溪细路,屈曲萦带‘竹篱茅舍、断 桥危栈,真若山间景趣也。 代表作:《层峦丛树图》《万壑松风 图》
萧翼赚兰亭图
绢 59.6 本 墨 笔 台 北 故 宫 博 物 院 藏 纵 144.1 厘 米
物 院 藏 纵 待 渡 156.6 图 局 部 米 》 横 99.6 99.6 绢 本 水 墨 台 北 故 宫 博 厘 溪 山

其 它 作
厘 米
董源
字叔达,钟陵(今属江西)人。在南 唐任北苑副使,能作山水、人物、龙水, 但尤以山水画著称。 他生活于山明水秀的南方,“多写江 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所画风光, 江湖纵横‘千岩万壑、林木清幽,与北 方雄伟险峻的山水相比,更带有抒情的 义趣。他的山水画有水墨和青绿二体, 尤擅水墨山水,皴擦点染结合并用,创 造披麻皴和点子皴等表现方法。沈括在 《梦溪笔谈》中评董源的画:“近视之 几不类物象,远视则景物灿然,幽情远 思,如睹异境。” 代表作:《潇湘图》《下山图》《夏 景山口待渡图》《龙宿郊民图》
画上端山峦起伏而多变化,山 麓林木间露出擦点染诸法兼备,笔墨细腻 富有层次,明代张丑叙及此画:"丙 前 , , 间 萧翼赚兰亭图 ,上有' ' ' ' , , 画 山水林木, 山水墨兼 法, 屋宇 ,笔法 , , "
厘 米 横
厘 米 墨 本 笔 台 北 故

秋山问道图
此图无款,以立幅构图 画重重叠起的山峦,下部清 澈的溪水,曲折的小路通向 山中,山坳处茅舍数间。屋 中 , 清 , 山水, ," 峦 , 间, , , 溪 路, 曲 , 茅舍, , 山间 。"
宫 博 物 院 藏 纵
165.2 厘 米 横 77.2
绢 本 墨
山居图
笔 日 此图无款,亦未见历代著录, 画法苍劲,笔墨厚重,层峦叠 翠,叶茂林森,奇峰崛起,烟 林清旷,咫尺千里。画群山丛 林溪流桥的竹篱茅舍的山居景 色,笔墨松秀粗放,绘画技法 , , , 笔 , 山 , 。 " 历 " 。 , 。 本 阪 斋 藤 氏 董 藏 纵
寒林重汀图
此图画江南水乡风景, 下方近处以重墨擦染 沙岸,细笔勾出芦荻, 画面中部陂陀上寒林 丛中露出村舍板桥, 远方溪水对岸也绘有 山丘村舍,再远处溪 岸重重,延伸至画外, 以湿墨擦染而出,予 人以一望无际之感, 是典型的董氏水墨江 南风景。
绢本设色 日本黑川古文化研究所藏纵 179.9厘米横115.6厘米

185.8 厘

绢 横 设 本 色 美 国 堪 萨 斯 城 纳 尔 逊 美 术 馆 藏 纵 138.3
雪景山水图
厘 米
75.5
此图以立幅的图重重 山峦,其间点缀有行 旅人物,山形屈意曲, 设色浓重,画中有"洪 谷子"小字款。传闻此 画 中 , 有的 的 。 有人 幅 山水画的 。

关仝
长安人,是荆浩的弟子,他刻苦认真揣摩 荆浩的艺术,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最后 终于青出于蓝胜于蓝,有“岀盛”之誉,自 成一体,人称“关家山水”。 他多描绘关陕一带山水。他的画势与荆浩 相仿,构图以巍峨、雄奇、深远见长。写景 绘形更为概括提炼,笔简气壮,景少意长, 给人以深刻印象。善画秋山、寒林、村居、 野渡等景色,使人看后如身临其境。郭若虚 在《关山行闻志》评他的画:“石体坚凝, 杂木风茂,台阁古雅,人物幽闲者,关氏之 风也。” 代表作:《关山行旅图》
《秋山晚翠图 》
笈 初 编 》 著 录 。 宝 渠 石 纪 等 收 " " " " 、 察 司 。 " " 外 骨 之 王 , 势 悬 生 拔 誉 《 , 宝 园 墨 章 之 秘 " 明 笔 峭 , 礴 为 代 款 气 水 丛 峭 , 并 "" " 磅 明 印 览 藏 御 及 有 隆 印 钤 于 半 上 行 。 深 指 明 有 无 上 , 下 涧 涧 , 山 画 中 画 , 垕 撰 笔 , 上 画 而 树 , 正 气 力 结 " 真 语 幅 , 折 秋 峰 面 绢本淡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纵140.5厘米 横57.3厘米 苍 为 仝 关 题 铎 边 仅 伟 壮 曲 瀑 林 寒 主 的 画
五代山水画
一、五代山水画简介 二、著名山水画家:荆浩、 关仝、董源、巨然 三、其他山水画家
五代的山水画简介
五代时期,中原大部分限于战 乱,唐以来中中原绘画的隆盛局 面遭到破坏,然而某些画家在绘 画领域仍有所贡献。山水画方面, 尤其是水墨山水画进入成熟阶段, 画家体味生活,将所见自然环境 的特色,用不同技法加以再现, 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流派,展示祖 国山河的多姿多彩。在北方,以 荆浩、关仝师徒为代表,素称 “荆关”;在江南,以董源,巨 然师徒为代表,素称“董巨”。 他们深入自然,创造了真实生动 的北方峦峻岭和江南的秀丽风光。
67.5 厘 米 横 40.5 厘 米
其它作品欣赏
层 峦 丛 树 图
五代其他著名山 水画家
赵:南唐画院学生,善画江南景色. 《江行初雪图》 卫贤:南唐画院供奉,善画界画楼阁 舟车.《雪霁江行图》
江行初雪图
米 台 横 北 故 106.8 宫 博 物 米 院 藏 纵
《匡庐图 》
匡庐图》画的是庐山及附近一带景色,结构严密, 气势宏大。构图以"高远"和"平远"二法结合,而其 深远、奥妙、飘逸尽得其当。画法是皴染兼要,皴 法用小披麻皴,层次并然。全幅用水墨画出,充分 发挥了水墨画的长处,正如他自己所说:"吴道子 画山水,有笔无墨,项容有墨无笔,吾当采二子之 所长,成一家之体。"此画也的确具有非凡神韵和 独特风格。此图右上端有"荆浩真迹神品"六字,传 为宋高宗笔迹。 “匡庐”即庐山,又名匡山,传说殷周时期匡裕 结庐 此。 , 之, 一 庐。庐山 , 山水,而荆浩 要 山水, 此“匡庐图”是 有 此图, 的是 气势 , , 。而 的 是 然有 , ,山 , ,山 以小披麻皴画出, 染以墨色, 而 ,正如他自己所说“吴道子 画山水,有笔无墨 项容有墨无笔,吾当采二子之 所长,成一家之体”。 《 子 》 《匡庐图》 道“ 一 , ,而高 之右, ,如 一 , 而 。 、 、 , , 、 成 、 家,无一 此 。”道出了荆浩 宋山水 画 的 。
龙宿郊民图
发 展 了 李 派 的 体 貌 局部 然 法 而 是 山 与 顶 李 作 思 砚 训 头 多 少 , 有 山 关 的 青 绿 设 色 , , 掩 映 , 华 辇 之 下 , 的 是 》 图 民 郊 宿 龙 《
" " " "
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纵156厘 米,横160厘米
博 物 故 院 宫
荆浩
字浩然,沁水(今属山西)人,是一位博通 经史的士大夫为躲避唐末社会动乱,隐藏于 太行山中,自号洪谷子。 由于他长期接触的是北方雄伟的自然山川, 特别是太行山崇山峻岭雄壮的景色,故画山 水“上突巍峰,下瞰穷谷”,其章法布局为 中心全景式布局,即画面主峰置于中轴线上, 用云岫烟霞的断白,衬托出中、前景的全局 安排,山石树木,皆以秃笔细写,形如古篆 隶,苍古健拔。其画场浩大,气势雄伟,空 间感很强,反映了北方山水的特有风貌。 在其山水画理论著作《笔法记》中,不但 提出“图真”,“搜妙创真”,还提出了 “六要”,即:气,韵,思,景,笔,墨六 个要素,发展了谢赫的六法论。他指出“吴 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 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他还力 倡山水形象要“气质俱盛”,达到神形兼备。 代表作:《匡庐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