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山水画

合集下载

第 15 课 山水画 (说课稿)2022-2023学年美术五年级下册

第 15 课 山水画 (说课稿)2022-2023学年美术五年级下册

第 15 课山水画(说课稿)本讲是学习美术五年级下册的第 15 课,主题为山水画,属于中华传统水墨画的范畴。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会了解中华传统山水画的特点、表现形式,并了解山水画的构图、概念、方法、技法、材料等方面的知识。

本课的教学目标1.了解山水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山水画的构图方法和表现形式;3.学习山水画的笔墨技法;4.培养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1.山水画的构图方法和表现形式;2.山水画的笔墨技法。

教学难点1.山水画的构图方法和艺术表现;2.水墨画的表现技法。

教学内容和方法本课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山水画的历史渊源、表现形式和构图方法。

接着通过板书、教师示范、学生互动合作等多种方式,展开讨论、分析和实践,帮助学生掌握山水画的构图方法和表现技法。

本课涵盖内容如下:一、山水画的历史渊源山水画是中华传统水墨画的一种,历史悠久。

山水画在唐代开始出现,到宋代、元代时期达到高峰。

明清时期山水画更是风靡一时,被誉为“文人画”。

二、山水画的构图方法1.画面的位置布局2.前、中、后景的布局和处理3.峰、石、树、水、云的表现4.线、点、面、墨的运用三、山水画的表现技法1.点染法2.泼墨写意法3.平涂法4.描红法5.皴法四、学生实践环节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创作等方式,完成山水画的构图和表现。

教师通过个别指导、集体点评等方式,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提高技能,培养艺术鉴赏能力。

教学评估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观察、作品评估、学生自评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学生对山水画的理解、掌握情况、及时改进和提高能力的态度等。

教学反思本课内容涵盖了山水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有利于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但也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注重创新和个性化表现,加强学生的造型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课程的实施效果和学生的知识积累,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人美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第15课《山水画》试讲稿

人美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第15课《山水画》试讲稿

人美版五年级下册美术第15课
《山水画》试讲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你们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试讲内容是《山水画》,在讲课的过程中希望得到各位专家、评委的批评和指导:
一、激趣导入:
师:上课,同学们好,大家请坐!
师:同学们,你们了解山水画吗?我们应当如何创作山水画?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
师板书:《山水画》;
二、作品鉴赏:
师:课件出示作品《柳桥独步》的图片;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后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这个作品有什么特点?它的创作步骤是什么?
师:大家观察的很到位,说明大家是十分具有观察能力的小朋友;
三、实践展示: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刚才观察的情景,结合课文内容,
用你手中的工具和材料创作一幅山水画;
师:然后到讲台上进行作品展示;
师:同学们的作品很有创意,让我也深受启发;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以上是我的试讲内容《山水画》,敬请各位评委老师点评,指导。

谢谢大家!。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5课中国画-山水画法 》人美版(北京)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5课中国画-山水画法 》人美版(北京)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5课中国画-山水画法》人美版(北京)一. 教材分析《第15课中国画-山水画法》是人美版六年级上册的美术教材。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画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山水画的历史背景、基本画法、名作欣赏等,旨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山水画的魅力,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审美能力,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接受新知识。

但同时,由于年龄特点,他们在注意力和耐心方面仍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适当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画法。

2.培养学生运用毛笔、墨、水等工具进行山水画创作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画法和技巧。

2.运用毛笔、墨、水等工具进行山水画创作。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山水画的历史背景、基本画法和相关技巧。

2.示范法:教师现场演示山水画创作过程,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画法。

3.练习法:学生动手实践,教师个别指导,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4.欣赏法:学生欣赏优秀山水画作品,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准备相关资料和示范作品。

2.学生准备:带上绘画工具(毛笔、墨、水、画纸等)和参考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山水画名作,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作品的风格、技法等特点。

3.操练(15分钟)教师讲解山水画的基本画法和技巧,并现场演示创作过程。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动手实践,尝试运用所学画法进行山水画创作。

4.巩固(10分钟)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作品中出现的问题给予个别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技法。

第15课山水画

第15课山水画

第15课山水画◆本课知识与技能:了解山水画一般表现规律,学习巧妙运用墨色虚实浓淡变化表现一幅山水画小品,体会中国山水画借景抒情的深刻内涵。

◆本课教学重点:学习山水画近、中、远景的表现方法。

◆本课教学难点:体验并表达浓淡、虚实的墨色变化和山水的空间感。

一、教材分析(一)编辑指导思想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国画序列中的一课。

中国山水画从东晋以后,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发展涌现出许多伟大画家,创造了难以计数的辉煌灿烂的艺术珍品。

积累了无比丰富的创作理论和技法,值得我们认真地研究和继承。

独立的山水画始发于魏晋南北朝之间。

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展露了青绿山水之面貌;盛唐吴道子之山水画简练且写实,李思训之山水画富丽而典雅;五代、北宋则出现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李成、范宽等一批名家,在真实地表现大自然和审美认识上跨入新的阶段。

至元代,黄公望、倪瓒、王蒙、吴镇,使山水画走向抒发主观情感、创造多种风格的新途,并使山水画中诗书画的结合趋于完美。

明末董其昌简化古人所创山水形象,参照书法法则,是山水画风又一变化。

清代山水画一派沿袭董源、巨然和黄公望,变化古法、笔墨;另一派则强调抒发个性,面向自然,将笔墨发挥尽致以传情达意。

五代两宋以后山水画的发展变化,产生了数量甚众的名家、流派,理论着述亦趋于完备,从而奠定了近现代山水名家产生的基础。

中国山水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

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透视规律,而使用散点透视法,或作长卷,或作立轴,能够很好表现山水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

古画论中提到“丈山、尺树、寸马、分人”,即按照以“大”观“小”方法表现景物的比例关系。

山水画的境界是偏向远景,古代画家为此总结了三远画法“自下而仰其巅曰高远,自前而窥其后曰深远,自近而望及远曰平远”。

中国山水画造型重视用笔和用墨方法。

用笔讲求粗细、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用以表现物体的质感。

第15课 山水画 (教案)人美版(2012)美术五年级下册

第15课 山水画 (教案)人美版(2012)美术五年级下册

教案标题:第15课山水画教案科目:美术年级:五年级下册版本:人美版(2012)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和特点,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2. 教授学生山水画的绘画技巧,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2. 山水画的绘画技巧。

教学难点:1. 山水画的绘画技巧。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介绍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2. 准备山水画作品,供学生欣赏。

3. 准备绘画工具,如毛笔、宣纸、墨汁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课件,向学生介绍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2. 学生欣赏山水画作品,感受山水画的魅力。

二、基本技巧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山水画的绘画技巧,如构图、用笔、用墨等。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绘画技巧。

三、实践环节(15分钟)1.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山水画的创作。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和互评。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PPT课件、作品欣赏和实践环节,让学生了解了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和特点,并学会了山水画的绘画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传统艺术的热爱。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在实践环节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作品展示与评价环节,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能力,让他们在评价中学会欣赏、借鉴和反思。

为了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教师可以组织课后兴趣小组,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山水画的练习和创作。

同时,教师还可以推荐一些山水画的优秀作品和书籍,供学生参考和学习。

人美版(常锐伦)美术五下《第15课:山水画》说课稿

人美版(常锐伦)美术五下《第15课:山水画》说课稿

人美版(常锐伦)美术五下《第15课:山水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山水画》是人美版(常锐伦)美术五下第15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和表现方法。

教材以我国传统的山水画艺术为基础,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向学生展示了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特点。

同时,教材还提供了多个山水画作品的创作步骤,以供学生参考和模仿。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审美经验,对绘画有一定的兴趣。

他们在四年级的时候已经学习了简单的绘画技巧,对本节课的山水画创作具有一定的基础。

但学生在山水画方面的知识储备有限,对山水画的历史、技法和表现手法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山水画的基本技法,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及特点,掌握山水画的基本技法,能够独立创作一幅山水画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分析、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及特点,掌握山水画的基本技法。

2.教学难点:对山水画构图、笔墨、设色等方面的运用和把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欣赏、分析、实践、评价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互动。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丰富教学内容;同时,采用示范、讲解、辅导等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讨论,激发学生对山水画的兴趣。

2.的新授课:讲解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及特点,让学生了解山水画的历史背景。

3.技法讲解:示范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如构图、笔墨、设色等,并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4.创作实践:让学生独立或合作创作一幅山水画作品,教师巡回辅导,解答学生疑问。

六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第15课中国画-山水画法 》人美版(北京)

六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第15课中国画-山水画法 》人美版(北京)

六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第15课中国画-山水画法》人美版(北京)一. 教材分析《第15课中国画-山水画法》是人美版(北京)六年级上册的美术课程。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画中的山水画法。

教材通过简单的文字介绍、精美的山水画作品以及步骤图,引导学生了解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和表现方法。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美术课程兴趣浓厚。

他们对中国画有一定的了解,但山水画法方面的知识较为欠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山水画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和表现方法,能够独立完成一幅山水画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培养学生对中国画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和表现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笔墨韵味表现山水画的意境。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采用讲授法、示范法、分组合作法、欣赏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山水画作品和步骤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幅精美的山水画作品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讲解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和表现方法,包括线条、墨色、构图等方面的知识。

3.示范:在黑板上示范一幅简单的山水画,讲解绘画步骤和要点。

4.实践:学生动手实践,绘制自己的山水画作品。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展示: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大家共同欣赏、评价。

6.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和表现方法。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山水画的基本技法:线条、墨色、构图等。

2.山水画的表现方法:高远、平远、深远等。

3.绘画步骤:勾线、皴擦、染色、勾勒等。

第15课山水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美术五年级下册

第15课山水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美术五年级下册

第15课山水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美术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山水画的基本特点,掌握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如树木、山石、云水的画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和讨论,培养学生对山水画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审美情趣,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内容山水画的历史背景:介绍山水画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山水画的基本技法:讲解并示范树木、山石、云水的画法。

山水画的构图原则:探讨如何布局画面,使作品和谐统一。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和构图原则。

难点:如何运用所学技法创作出有个人风格的山水画。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山水画作品图片、教学视频、示范画具。

学具:画纸、毛笔、墨水、颜料等绘画材料。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经典山水画作品,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新授:讲解山水画的历史背景和基本技法,示范画法。

3. 实践:学生跟随示范进行绘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板书设计第15课山水画内容:简明扼要地列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作业设计个人创作:要求学生运用所学技法创作一幅山水画。

心得体会:鼓励学生写下学习山水画的感受和体会。

课后反思教学效果:评估学生对山水画技法的掌握程度和创作能力。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并掌握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培养他们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同时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教学过程详解1. 导入(约10分钟)目的:激发兴趣,引入主题。

活动:展示多幅经典山水画作品,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等,引导学生观察并分享他们对作品的感受。

教师作用:介绍作品背景,引导学生关注山水画的独特魅力。

2. 新授(约20分钟)目的:传授新知识,讲解技法。

活动:介绍山水画的历史背景,强调其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

接着,详细讲解并示范树木、山石、云水的画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山水画
◆本课知识与技能:
了解山水画一般表现规律,学习巧妙运用墨色虚实浓淡变化表现一幅山水画小品,体会中国山水画借景抒情的深刻内涵。

◆本课教学重点:
学习山水画近、中、远景的表现方法。

◆本课教学难点:
体验并表达浓淡、虚实的墨色变化和山水的空间感。

一、教材分析
(一)编辑指导思想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国画序列中的一课。

中国山水画从东晋以后,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发展涌现出许多伟大画家,创造了难以计数的辉煌灿烂的艺术珍品。

积累了无比丰富的创作理论和技法,值得我们认真地研究和继承。

独立的山水画始发于魏晋南北朝之间。

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展露了青绿山水之面貌;盛唐吴道子之山水画简练且写实,李思训之山水画富丽而典雅;五代、北宋则出现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李成、范宽等一批名家,在真实地表现大自然和审美认识上跨入新的阶段。

至元代,黄公望、倪瓒、王蒙、吴镇,使山水画走向抒发主观情感、创造多种风格的新途,并使山水画中诗书画的结合趋于完美。

明末董其昌简化古人所创山水形象,参照书法法则,是山水画风又一变化。

清代山水画一派沿袭董源、巨然和黄公望,变化古法、笔墨;另一派则强调抒发个性,面向自然,将笔墨发挥尽致以传情达意。

五代两宋以后山水画的发展变化,产生了数量甚众的名家、流派,理论著述亦趋于完备,从而奠定了近现代山水名家产生的基础。

中国山水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

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透视规律,而使用散点透视法,或作长卷,或作立轴,能够很好表现山水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

古画论中提到“丈山、尺树、寸马、分人”,即按照以“大”观“小”方法表现景物的比例关系。

山水画的境界是偏向远景,古代画家为此总结了三远画法“自下而仰其巅曰高远,自前而窥其后曰深远,自近而望及远曰平远”。

中国山水画造型重视用笔和用墨方法。

用笔讲求粗细、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用以表现物体的质感。

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浓中有淡,淡中有浓,历来用墨方法也很多,如积墨法、破墨法等。

本课《山水画》是为学习和传承祖国优秀文化而设置的重要课程。

本课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传统山水画主要表现内容和艺术特色,并引导学生学习用笔墨表现树、石、山的基本方法。

本册的《花鸟画》与《山水画》并肩,为同学们初步地了解山水、花鸟这两大画科奠定基础。

而通过循序渐进地学习,不仅一步步促使学生深入掌握国画绘画技巧, 而且也在探究中积累创新表现方法,获得对
国画学习的持久兴趣。

(二)教材版面分析
本课第34页展示的是明代画家沈周的作品《吴中山水图》。

沈周(1427-1509),明代画家,字启南,号石田,长州相城人(今江苏吴县)。

分析沈周作品近景、中景、远景的分解图及问题提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研究近、中、远景的不同表现方法,从而总结近浓远淡、近疏远密、近实远虚的山水画一般表现方法。

齐白石是近现代中国画坛最富传奇色彩的画家,本册第一课就专题介绍了这位中国画坛的巨匠和一代宗师。

书中出示的《柳桥独步》作品是齐白石于1928年所作。

为了让学生对表现山水的近景、远景的笔墨技法有直观的认识,本课第35页分别示范了山、树的多种表现方法,其中山的画法图例一中,呈现的是表现近景山石的勾皴擦技法,在山的画法图例二中,主要介绍了运用赭墨、花青及花青加曙红侧锋渲染来表现远山的方法。

树的画法图例用浓墨勾画树干,分别用点染和勾线的方法画树叶,再施以淡彩。

第35页下方是学生的山水画作品,他们大胆地用山水画的技法画出有近景、中景、远景的山水画。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在前面的课业中已经掌握了毛笔的中锋、侧锋用笔,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对事物有了初步的表现能力。

本课学生初次接触山水画,对山水画基本知识和技法还比较陌生,如何更好地控制浓淡墨色去表现近、中、远景,这需要教师设置灵活新颖的内容和方法,通过外在诱因与内在兴趣共同作用下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积累笔墨方法,帮助他们巧用笔墨,大胆进行创作。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
知识:了解近浓远淡、近干远湿的山水画一般表现规律。

技能:在生宣纸上画出一幅表现近、中、远景的山水小品。

⒉过程与方法
在体验接受式学习与小组探究相结合的学习过程中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传统绘画的兴趣和爱好,抒发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并借助笔墨抒发自己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⒈教学重点:学习用山水画近、中、远景的方法表现山水的空间感。

⒉教学难点:表现墨色浓淡、干湿、虚实变化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参考
设计一
设计二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张红
五、教学建议
(一)解决重点与难点的要点
在本课学习中,墨色的浓淡和毛笔的干湿是学生难于掌握的,要让学生了解近实远虚、近浓远淡,再分析墨色与水分多少才能使学生更直观地表现近山、远山的特点。

可在学生正式画山水小品时,做一次尝试练习,总结经验后,争取第二次创作出出色的作品。

对于个别有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推荐他们参考教材中的作品进行临摹或组合。

(二)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首先,临摹之前要读画,“读”是研读、解读。

要对所临作品进行分析、研究,了解临本的笔墨特点,方法步骤,作品整体气韵等。

先从局部如树木、山石等开始,再逐渐地临摹整幅作品,多读、多看、多问、多悟、多临摹、多画是学习中国山水画必不可少的学习途径和方法,也是山水画学习最重要的内容。

董其昌在总结中国画的学习步骤时说:“先以古人为师,再以造物为师,最终当以心为师。

”就是说学画,首先要学习前人的传统和方法,掌握形式,然后再向大自然学习,最后将两者综合起来表达自己,“初学于知笔墨,须临摹古人”、“学不师古,如夜行无灯”。

这是古人学习方法的经验总结。

六、相关资料
(一)资料库
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中国山水画作为独立的画种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山水画中凝聚着人类丰富的智慧和感情,体现着东方艺术的崇高审美理想。

中国人把描绘大自然的作品称为“山水画”而不叫“风景画”是有独特含义的。

在许多情况下,“山河”是祖国的同义词,因此山水画也可以说是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艺术中的反映。

山水画技法:
一般山石的画法要根据山石质地、形态、纹理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

从古至今,中国山水画家逐渐形成和发展出各种皴法、笔墨线条以表现不同纹理的山水。

画石是画山的第一步,绘画方法中有“石分三面”之说,指的是要表现出山的凹凸和阴阳,使石块呈现出立体感。

画石的步骤,大致可分为勾、皴、点、染等程序。

“勾”是用中锋和侧锋勾出石块的轮廓,首先将其形状确定,勾线条可依石的特征灵活运用。

“皴”是依山石的纹路用各种线条或点画出石头,使之体现出质感或立体感,也可酌情用侧锋“擦”,来突出其凹凸或质感。

“点”是用浓墨或焦墨加山石的苔点。

“染”是以淡墨大笔湿画山石的暗面,待淡墨干后再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的渲染,直到感觉充分为止。

山石皴法主要有斧劈皴、披麻皴、折带皴、牛毛皴等。

斧劈皴:用笔为侧锋,落笔时头重尾轻。

披麻皴:表现江南土质山丘,以披麻皴时以中锋为主,运用此法的人为五代
时期董源、巨然。

折带皴:元代倪云林所创,适宜画平坡山石。

先以顺锋横向画出,接着转向侧锋,直落而下。

牛毛皴:为元代王蒙所创,以繁密的短笔层叠,适宜表现夏季山头的苍润茂密。

牛毛皴源于披麻皴,亦中锋为主,渴笔淡墨,层层皴擦。

(二)参考书目
〔1〕中央美院中国画系.中国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王禹翰、王华威.绘画常识一本通.沈阳:万卷出版社,2011.
(编者:王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