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山水画
五代山水画的特点

五代山水画的特点
1、五代美术山水画是本质上的士人文化,它的创作群体中虽有宫庭画家参与,但受众大都是文人士大夫阶层,他们崇拜自然山水,希望看到画中的山水有一定的真实性,使人在“坐卧向之”,的欣赏中如同在真山真水之中游历一样,这样的审美需求使得山水画创作在五代时期提出了求“真”的要求,要求山水画的创作特别地注重外部自然,力求真实地描绘外部自然,山水画大家荆浩为了在画中真实地表现出深谷之中古松的“翔鳞乘空”之势,竟深居山谷之中,对景写生“数万木”,可见其竭力求真的态度;
2、五代美术山水画是以“生命的律动”为表现的目地,以笔墨为主要的造型手段,用毛笔的线纹及墨色的浓淡来表达生命的情调,并通过这种情调去透入物象的核心,“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这就是中国山水画与两洋风景画相比的特别不同之处。
从“全景”到“边角”——论五代两宋山水画的构图艺术特点

从“全景”到“边角”——论五代两宋山水画的构图艺术特点
五代两宋时期,山水画的构图艺术呈现出从“全景”到“边角”的
发展变化。
全景构图是在唐代已有的构图方式基础上扩大了视角,尝试将整个自然景观呈现出来。
而在五代时期,出现了局部突出的构图方式,即“突出边角”,使画面更具深度和立体感。
全景构图追求的是全景和气势,展示自然风光的壮美和壮阔。
五代山水画家如秦观、冯延巳等都善于利用全景构图表现出云岭峰峦的气魄和天地的广袤。
例如秦观的《巨屏山图》就是一幅典型的全景构图作品,画面中数十座峰峦错落有致,极尽天地间的壮阔之美。
在较为复杂的山水画构图中,局部突出的构图方式更能表现出画面的深度和立体感。
宋代山水画家如范宽、郭熙等就善于利用局部突出的构图方式,通过布局来达到画面的深远感和空间感。
例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郭熙的《寒山拾得图》都是用“突出边角”的构图方式,突出山水画中的某一角落,使整个
画面更加生动、立体,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总之,五代两宋山水画的构图艺术呈现出从“全景”到“边角”的
发展变化。
全景构图追求自然风光的壮美和壮阔,而局部突出的构图方式则更具深度和立体感,使画面更富有生命力和情感。
中国美术史_05隋唐五代_54青绿山水与水墨山水_

《关山行旅图》 关仝
144.4×56.8厘米 绢本墨笔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该画危峰巨石,高耸入云;秋山寒林,气氛逼真;皴 法严谨,顿挫有力;楼阁洞府,深幽邃远;野店村居, 意境超然。 但是关仝不擅长人物,因此画面上的人物多请他人代 笔。
• 此图以青绿勾填法描写山川、人物,尚无皴法,树木直接用粉点染,山水画 中第一次出现了近、中、远三叠景致的山水楼阁,展示出山水画已由六朝以 来的萌芽状态而趋向于成熟,开创了青绿山水的端绪。
大小李将军
• 唐宗室李思训、李昭道父子,是唐青绿山水的代表人物,以精美工细的画笔, 绚丽夺目的赋彩,在画坛上形成很大的影响。
李思训
• 李思训(651~718年),唐朝宗室,晚年曾任宗正卿,后任左羽林卫大将军 等职,史称大李将军。唐朝人推崇他的作品为“国朝山水第一”。
• 李思训画著色山水,用金碧辉映,为一家之法。继承、发展了六朝以来以色 彩为主的表现形式。
• 《历代名画记》言“其画山水树石,笔格遒劲,湍濑潺湲,云霞飘渺,时睹 神仙之事。”其对山水画的追求尚未脱离六朝以来求仙访道的范围,但绘画 则着眼于山川景色和画面中寄寓的情怀。
《明皇幸蜀图》宋—元摹本,李昭道(传)
• 绢本设色,55.9cm×81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图中所描绘的是唐玄宗李隆基为避安史之乱,行于蜀中的情景。画面安排了
峻险的山岭,盘曲的石径,危架的栈道,云绕的天际,并巧妙地画出了随行 的庞大队伍。
• 画面构图雄奇,丘壑峭削,意趣微妙。山石以线勾勒,用石青、石绿等色渲 染,色彩明丽,无皴擦,画法古朴。虽为摹本,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唐代 绘画的风貌。
五代山水画

京 北
色 本 设
绢 潇 湘 图
巨然
金陵开元寺僧人,他的山水画笔墨清 秀,较之董源更充满田园自然风致。 于峰峦岭窦之外,下至林麓之间,犹 作卵石、松柏、蔓草之类,相与映发, 而幽溪细路,屈曲萦带‘竹篱茅舍、断 桥危栈,真若山间景趣也。 代表作:《层峦丛树图》《万壑松风 图》
萧翼赚兰亭图
绢 59.6 本 墨 笔 台 北 故 宫 博 物 院 藏 纵 144.1 厘 米
物 院 藏 纵 待 渡 156.6 图 局 部 米 》 横 99.6 99.6 绢 本 水 墨 台 北 故 宫 博 厘 溪 山
《
其 它 作
厘 米
董源
字叔达,钟陵(今属江西)人。在南 唐任北苑副使,能作山水、人物、龙水, 但尤以山水画著称。 他生活于山明水秀的南方,“多写江 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所画风光, 江湖纵横‘千岩万壑、林木清幽,与北 方雄伟险峻的山水相比,更带有抒情的 义趣。他的山水画有水墨和青绿二体, 尤擅水墨山水,皴擦点染结合并用,创 造披麻皴和点子皴等表现方法。沈括在 《梦溪笔谈》中评董源的画:“近视之 几不类物象,远视则景物灿然,幽情远 思,如睹异境。” 代表作:《潇湘图》《下山图》《夏 景山口待渡图》《龙宿郊民图》
画上端山峦起伏而多变化,山 麓林木间露出擦点染诸法兼备,笔墨细腻 富有层次,明代张丑叙及此画:"丙 前 , , 间 萧翼赚兰亭图 ,上有' ' ' ' , , 画 山水林木, 山水墨兼 法, 屋宇 ,笔法 , , "
厘 米 横
厘 米 墨 本 笔 台 北 故
绢
秋山问道图
此图无款,以立幅构图 画重重叠起的山峦,下部清 澈的溪水,曲折的小路通向 山中,山坳处茅舍数间。屋 中 , 清 , 山水, ," 峦 , 间, , , 溪 路, 曲 , 茅舍, , 山间 。"
五代时期的绘画

富 贵 图
13
黄筌画派
写 生 珍 禽 图
黄筌画派,代表画家黄筌。黄居西蜀画院统治 地位, 入宋后,画风延续将近一百年,当时花鸟 画无不以“黄家体制为准”。北宋郭若虚在 《图画见闻志》中指出黄派之画多写禁中珍禽 瑞鸟 ,奇花怪石,用笔工整,设色堂皇。此派 画法,以细挺的墨线钩出轮廓,然后填彩,即 所谓“钩填法” 。后人评为“钩勒填彩旨趣浓 艳”。
目录
CONTENTS
01
五代十国绘画简史
03
花鸟画及人物代表
02
山水画及人物代表
05
石窟壁画
04
人物画及人物代表
3
01 五代十国的绘画简史
五代十国各个地区之间由于历史地 理及政治上的种种原因,绘画的发展 是不平衡的,但彼此之间互相影响, 画家和作品交流的现象从未间断。 五代绘画艺术最发达的地区是西蜀和 江南。发达的原因是经济的繁荣。 南唐和西蜀为了使文学艺术人才集中, 成立画院,使民间画家的地位得到提 高,便是运用政治力量影响艺术发展 的一例。
周文矩
顾闳中
顾闳中江南人,用笔圆劲,间以方笔转折,设色浓丽, 擅描摹人物神情意态,与周文矩齐名,唯一传世作品 为《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中国画史上的名作,它以连环长卷 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据 《宣和画谱》卷七记载,此画是顾闳中奉后主之命, 与周文矩、高太冲潜入韩熙载的府第,窥其放浪的夜 生活,仅凭目识心记,所绘成。作品造型准确精微, 线条工细流畅,色彩绚丽清雅。不同物象的笔墨运用 又富有变化,尤其敷色更见丰富、和谐,仕女的素妆 艳服与男宾的青黑色衣衫形成鲜明对照。
02 山水画及人物代表
五代山水画在唐代的基础上进行不懈的探求,取得比人物画 更为突出的成就。从选材到技法,都有了一个飞跃,山水被 作为生息的环境加以描绘。"荆关董巨"四大家的出现,成为中 国山水画发展史的里程碑事件。作为中国山水画重要技法之 一的"皴法"在此时得到了很大发展,墨法逐渐丰富,笔墨成了 画家们的自觉追求,水墨及水墨淡着色的山水画已发展成熟。
五代时期中国山水画格局的影响

五代时期中国⼭⽔画格局的影响以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北⽅⼭⽔画派,特别是荆浩的《匡庐图》的出现,在⼭⽔画发展技法上,突破了隋唐之后⼭⽔画⼤多数局限于勾填和有勾⽆皴的画法,打开了注重皴法的⽔墨⼭⽔画的法门,这是中国⼭⽔画⾃形成以来第⼀次重⼤的变⾰和创新。
后来经过董源和巨然等的努⼒,使皴法更加丰富多样和成熟,从⽽确⽴了中国式⼭⽔画的独特的表现⽅法。
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画派,在表现技法上,⼜创⽴了能够体现南⽅⼭⽔特点的“披⿇皴”。
这种由董源创⽴的“披⿇皴”技法,对后世影响极⼤。
“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明代"吴门画派"的沈周、⽂徵明,"淞江画派"的董其昌和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四僧"(弘仁、⼋⼤、⽯溪、⽯涛),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受其影响。
整个清代三百年的⼭⽔画,也⼏乎全都笼罩于“披⿇皴”的表现形式之下,继承者甚多,董源可谓是江南⼭⽔画派的开⼭⿐祖。
以董、巨为代表的南⽅⼭⽔画派的影响是深远的,其⼭⽔画艺术为后世的艺术家们继承发展。
北⽅的荆浩以雄强之势影响深远,著有《笔法记》⼀书。
提出“⽓、韵、思、景、笔、墨六要”,对“六法”有所发展,关仝是荆浩的继承⼈,以江南平淡⽔墨风格影响久远。
巨然继承了董源的⾐钵。
他们⼀直影响到后来各个时代,以⾄发展成南北宗说。
所以,五代时期的⼭⽔画是中国绘画技法乃⾄理论步⼊成熟时期,⼭⽔画在中国五代时的变化是最⼤的,从选材到技法,都有了⼀个飞跃。
⼭⽔被作为⽣息的环境加以描绘,创⽴了真实⽣动的北⽅峻岭和秀丽婉约的江南⼭川两⼤⼭⽔画体系。
"荆关董巨"四⼤家的出现,成为中国⼭⽔画发展史的⾥程碑事件。
荆浩和关仝代表的北⽅⼭⽔画派,开创了⼤⼭⼤⽔的构图,善于描写雄伟壮美的全景式⼭⽔;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江南⼭⽔画派,则长于表现平淡天真的江南景⾊,体现风⾬明晦的变化。
山水画课件:五代时期山水画发展史

,
华 辇 之 下 歌 舞 升 平 尽 管 笔 法 是 与 李 思 训 多 少 有 关
……
物 粲 然 ” 《 龙 宿 郊 民 图 》 画 的 是 秋 日 江 南 丹 碧 掩
,
” 又 称 “ 其 用 笔 甚 草 草 近 视 之 几 不 类 物 象 远 观 则
,
董 源 善 画 龙 工 秋 岚 远 景 多 写 江 南 真 山 不 为 奇 峭 之
米《
75.5
横匡庐
《 雪
106.8
图
厘景
》
米山
厘米五代 台北故宫博物院荆浩绢本水墨
美水 国图 堪》
萨绢
斯本
城设
纳色
尔 逊
纵
138.3
藏纵
美
185.8
术
馆厘
厘
藏米 横
关仝
关仝,又名童或同,长安人,工画山水,师从荆浩,刻意力学,遂自成一家,时人称“关家山水”。他所作山水 笔简气壮,景广意长,与李成、范宽齐名,在北宋号“三家山水”。 《关山行旅图》是关仝的代表作,画上峰峦叠嶂、气势雄伟,深谷云林处隐藏古寺,近处则有板桥茅屋,来往旅客 商贾如云,再加鸡犬升鸣,好一幅融融生活图。此画布景兼“高远”与“平远”二法,树木有枝无干,用笔简劲老 辣,有粗细断续之分,笔到意到心到,情境交融。此外,画家在落墨时渍染生动,墨韵跌宕起伏,足见关仝山水画 道之精深。 《山溪待渡图》关仝喜作秋山寒林,形象洗练而完整,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所作秋山、林木、村居、野渡具有雄伟 苍凉的气氛,使观者如在“灞桥风雪中,三峡闻猿时”。此图上方正中主峰突起,瀑布在崖间飞泻而下,在山下汇成 涓涓溪流,山脚有大石,林木间露出村屋房舍,溪水边有人策驴唤渡。宋人谓关仝山水“坐突危峰,下瞰穷谷,卓 尔峭拔者,仝能一笔而成。其竦擢之状,突如涌出。”本图正显示了此特色。画中无款,诗堂上题有“关仝溪山行 旅图”。 《秋山晚翠图》关仝师从荆浩,有出蓝之誉。人们称他的山水特点为“石体坚凝,杂木丰茂,台阁古雅,人物幽 闲,”时称为“关家山水”,与荆浩同为北方山水画派创始者,并称为荆关。画面正中画峭拔的主峰,山涧丛生寒 林秋树,涧水悬瀑曲折而下,气势壮伟。画上无款,仅边幅上有明代王铎题语,指明为“关仝真笔”,并誉为“结 撰深峭,骨苍力垕,”“磅礴之气,行于笔墨外”。画上钤有明纪察司半印及“秘园”、“乾隆御览之宝”等收藏 印章,《石渠宝芨初编》著录。
浅析五代南北山水画艺术风格的差异性

浅析五代南北⼭⽔画艺术风格的差异性2019-10-29内容摘要:五代时期的⼭⽔画在⼭⽔画史上占有举⾜轻重的地位,这⼀阶段开始形成南、北两派各具特⾊的⼭⽔,南派以董源、巨然为代表,北派以荆浩、关仝为代表,他们为五代时期的⼭⽔画做出了巨⼤贡献,将五代时期⼭⽔画⽔平发展到了极致,并对后世产⽣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南派北派⼭⽔画艺术风格传统⼭⽔画在中晚唐时期已经逐步⾛向独⽴,到五代时期更是以迅猛之势发展,并且贡献突出,成为⼭⽔画史上不可磨灭的⼀笔。
这⼀时期的⼭⽔画家在继承隋唐画家优秀传统的基础之上⼤胆创新,总结出了⾃⼰的⼼得体会,形成了独具艺术特⾊的绘画风格,将⼭⽔画艺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峰。
这些⼭⽔画家中尤以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等最为有名,成就最为突出,并逐渐开始形成南、北两种不同的风貌,其⼭⽔画风格具有诸多差异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
⼀、不同的笔墨技法笔墨是中国画中最基本的艺术语⾔,⼀⽅⾯,作为描述中国画形成规律的⼀个对⽴范畴,笔墨典型地表达了中国画画理的阴阳辩证观念;另⼀⽅⾯,作为东⽅艺术的主流,笔墨是我们对⾃然万物充满智慧的创作性阐释,是⼀种有意味的追求审美价值的情感活动。
因此,笔墨在⼭⽔画中占有举⾜轻重的地位。
由于南北⽅地域的差异,⼭体的轮廓、肌理都是不⼀样的,地貌的区别使南北画家在笔墨趣味上产⽣了较⼤差异。
北⽅⼭势地貌具有坚毅稳定的特征,所以北⽅画家的笔墨风格趋向雄强刚劲;⽽南⽅地貌则给⼈以松弛灵动的感觉,南⽅画家的笔墨风格则趋向柔和温润。
这⼀时期的⼭⽔画家⽤⾃⼰的笔墨语⾔阐释了南北⽅⼭⽔风格的差异。
北⽅画家⽤笔苍劲有⼒、⼲枯有道,画⾯线条遒劲挺拔。
以荆浩、关仝为例,荆浩所画的⼭⽔画线条直断中藏曲折,运笔⽅式⼲枯劲道,使线条具有峻厚中见⽣辣的美感。
这种⽤笔⽅式的表现,使画⾯体现出了古拙刚毅的⽓质。
从其作品《匡庐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树⽊、⼭体的⽤笔都⼗分肯定,⼤多是长线条,曲折处以短线相间,长短线条交相呼应,整个画⾯给⼈以苍古有⼒的感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代美术一、五代花鸟画“黄家富贵”“徐熙野逸”1、黄筌,西蜀最著名的宫庭画家。
师刁光胤,又吸取山水画家李昇、人物龙水画家孙位之长,“全该六法,远过三师”。
《写生珍禽图》。
擅长花竹翎毛,也能画人物佛道、山水,是一位技艺全能的画家,对宋代宫庭花鸟画风有重大影响。
黄氏承继唐代花鸟画风,所画多为宫庭中的奇禽名花,其画极细的线条勾勒,施以柔丽的色彩,线色相融,几乎不见勾勒的墨迹,情态生动逼真,具有精谨艳丽的富贵气象(题材与手法)。
2、徐熙,院外花鸟画大师。
《雪竹图》。
他的画与诸黄注重用色的风格不同,注重“落墨”,徐铉评其落墨为格。
不拘泥于精勾细描,信笔抒写,注重表现,自谓“落笔之际未尝以赋色晕淡细碎为功”《梦溪笔谈》:“国初……诸黄画花妙在傅色……徐熙以墨笔画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神气迥出,别有生动之意。
”题材“寒芦荒草,水鸟野凫,自得天趣。
”二、五代山水画的杰出人物有四人——荆关董巨,则为荆浩,关仝,董源,巨然。
五代山水画的成熟与发展,五代时期一些画家深入体验自然,形成了南北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两大流派,北方以荆浩与关仝为代表,南方以董源及巨然为代表。
1.荆浩,他长期接触北方雄伟的自然山水,有较深的认识与感受。
他所画的山水多是北方的大山大水,构图都取全景式,气势宏阔。
他在《笔法记》中最早对从唐代发展起来的水墨山水创作进行理论上的总结与拓展,为以后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代表作《匡庐图》。
2.关仝,荆浩的弟子,刻意力学,卒得其法,有出蓝之誉。
他的山水画具有“石体坚凝,杂木丰茂,台阁古雅,人物幽闲”的特色。
传世有《关山行旅图》,其山水景物浑融,特别善于表现北方山水峻伟荒寒的景色,被称为“关家山水”3.董源,像王维一样兼长设色和水墨两种风格的山水,尤以后者著称,表达的景致平淡闲远,非常符合文人雅士的思想情趣。
画面抒情自然。
他创造了用披麻皴与密密麻麻的点子皴,来表现江南山水的独特手法。
成功地表现出江南山水的远近层次与湿润的特质,成为江南山水画派的开山祖。
代表作:《潇湘图卷》、《夏山图卷》、《夏景山口待渡》。
4.巨然,僧人,师从董源。
发明了一种近乎后来法国映像派的风格画法,即‘矾头’的皴法,表现林麓间山光岚气的浮动感。
他把董源的披麻皴发展为长披麻,更加简洁明快。
他的山水笔墨秀润,善为烟岚气象,深得董氏“平淡”之旨,后世给予他很高的评价。
传世有、《秋山问道》、《层岩丛树》等。
三、五代的工艺——南唐:李廷珪墨、澄心堂纸、龙尾砚“三绝”宋代一、山水画家(北宋):1.李成,以画寒林平远著称,作画善用淡墨,“惜墨如金”,以表现丰富的层次和虚旷的空间,以活脱的笔致画出寒林的情态,画山石好像卷动的云,后人称这种表现技法为“卷云皴”,总体风格是文秀的,后人将其与范宽比为“一文一武”,其画山水在北宋被誉为“古今第一”。
”从传为他的作品《窠石读碑图》、《寒林平野图》中可见其风格特色。
2.范宽,1.深入自然山川,观察体验不同自然气候下山水的形态变化,终于创造了与李成迥然不同的壮美景色,“自为一家,不犯前辈”。
2.擅画雪景,他所画崇山峻岭,往往以顶天立地的章法突出雄伟壮观的气势,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
3.他画山石落笔雄健老硬,以短而有力的笔触(被后人称为雨点皴)代表作《溪山行旅图》,(以峻伟屹立的大山,一泻千尺的飞瀑,路边淙淙溪水及山路上的驴队行旅,真实地画出北方山川壮美,使人如身临其境。
)《雪山萧寺图》等。
北宋人评两人是“一文一武”,又认为“李成之画,近视如千里之远”,“范宽之笔,远望不离坐外”、“一远一近”,他们都在忠实自然的基础上,作出巨大贡献,把北方山水画派推向新水平。
3.郭熙,工画山水寒林,宗李成法,山石用“卷云”或“鬼脸”皴法,画树枝如蟹爪下垂,笔力劲健,水墨明洁。
他的山水画主张,经其子郭思整理成《林泉高致》,强调对真山水进行深入的观察体验,还强调“可行可望”,当如“可游可居之境”,画出士大夫渴慕林泉的理想佳境,主张山水画家应在文化,生活、传统,技巧各方面有全面的修养。
《林泉高致集》的出现标志着山水画理论已进入成熟阶段。
4.米氏云山:徽宗时曾为书画学博士○1,米芾,认为山水画“古今相师,少有出尘格”借鉴了董源的山水画法,又根据他对江南山水的感受,以水墨挥洒点染表现烟雨掩映树木,信笔作画而不求工细,米芾的山水画真迹已不存。
○2,米友仁,“墨戏”山水“点滴烟云,草草而成”以落茄表现江南烟雨景色的山水,不求修饰,崇尚天真,充分表现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云山得意图卷》米芾、米友仁父子运用简率淡墨,表现烟云溟蒙的意趣。
这一新画风不仅在水墨山水技巧上有所贡献,也开创了文人画的新局面。
强调水墨发挥,运用书法成就,创造了以墨点表现江南云山的技法,成为后世文人画创作的一个山水母题。
(南宋四家——空灵雅秀:)1.李唐,宋徽宗画院画家,他的山水画严谨质朴,气象雄伟,犹存北宋风范,但造型章法及笔墨上趋于简括,开创了南宋山水画的新风,他把北方纪念碑式的山水化为一种简约程式,使用阔笔皴法——斧劈。
传世的《万壑松风图》《长夏江寺图》《采薇图》。
2.刘松年,为画院待诏,四时变化清晰,山水皴法受李唐影响,但变雄健为典雅,画风严谨不苟,水墨青绿兼工,又精于界画,又把人物与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笔墨生妙,诗意浓郁。
《四景山水图卷》《夏景图》。
3.马远,宫廷画家,他近承家学,远学李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对南宋后期院画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山水画在取景上善于以偏概全、以小见大,时人称之为"马一角"。
在用笔上,他扩大了斧劈皴法,且擅于表现空蒙的空间及浓郁的诗意。
《踏歌图》《寒江独钓》《水图》。
4.夏圭,为画院待诏,画风与马远极为相近,构图亦多空白,人称"马半边",画史中多以"马、夏"并称。
精于山水,用笔苍老,水墨淋漓,点景人物笔简神全,还善画巨型长卷,《溪山清远图卷》《山水十二景图》《洞庭秋月图》马、夏山水由于大胆剪裁,突破全景程式而画边角之景,因而被称为“马一角,夏半边”,马、夏的边角之景是艺术上的高度提炼,把富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加以突出,使画面情景交融富有浓郁诗意,是对传统山水画的发展和丰富。
至于有的画中浮现的及时行乐或荒率凄清的情绪则是那一时代上流社会精神状态的反映。
二、人物画家和作品(一)高益,武宗元的宗教画1,高益,宋初著名宗教画家,契丹人,他画的奏乐情节因琵琶与管乐吹奏弹拨,合情合理,也受到时人称颂。
2,武宗元,北宋重要宗教画家,在许昌龙兴寺画帝释梵王像,都为当时人称赞。
真宗时修玉清昭应宫,他与王拙分别主持左右两部。
《图画见闻志》:“笔术精高,曹吴兼备,笔如流水,神采活动,如写草书”《朝元仙仗图》(二)李公麟和白描人物画李公麟,《宣和画谱》:“广集众善,以为己有”,集大成者,技巧全面而扎实他的人物画长于形象塑造,能画出不同地域、民族、阶层的特点,又勇于突破陈规,别创新样。
主张作画“以立意为先,布置缘饰为次”,自称“吾为画,如骚人赋诗,吟咏性情而已”善于表现画家的情怀感受,构思新颖而有深度“自在在心不在相”。
“白描”,不着彩色而完全以墨笔线描塑造形象,既精密严谨,注重格法技巧,又包含着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致,系借鉴前代的“白画”加以发展形成。
这一单纯洗炼、朴素优美的艺术形式,丰富了民族绘画的形式技巧。
元明清不少画白描人物的画家都以宗法李公麟为标榜。
白描《五马图》《维摩诘图》,摹古绢本设色《临韦偃牧放图》(三)梁楷的减笔人物画梁楷,梁风子,放任不羁,所画人物、山水、花鸟并精,既能作精妙严谨的图画,又擅绘洗炼放逸的减笔画,特别是后者在技巧上有重要创造,开启了元明清写意人物画的先河。
人物画多以佛教禅宗人物或文人雅士为题材《李白行吟图》《六祖图》《布袋和尚》《泼墨仙人图》梁楷作品中也兼工带写,比较严谨工致。
《释迦出山图》梁楷亦能作山水花鸟,《雪景山水》《秋柳双鸦》(四)宋代风俗画1,燕文贵《七夕夜市图》3,张择端《清明上河图》4,节令画李迪《风雨归牧》祁序《江山放牧》5,画婴孩受到社会的欢迎,北宋末开封曾有“杜孩儿”擅名,苏汉臣更是此中最杰出者6,苏汉臣及李嵩;擅画风俗画苏汉臣,善画货郎婴戏《秋庭戏婴》《货郎图》《婴戏图》《五瑞图》李嵩,南宋,《服田图》《四迷图》《货郎图》《巴船下峡图》。
(五)具有现实意义的历史故事画1、南宋统治阶级无能,陈居中《四羊图》2、国家,李唐《采薇图》3、描绘宋代帝王事迹,高克明《三朝训鉴图》,传为萧照的《中兴瑞应图》三、宋代花鸟画家和作品坚持身临自然深入观察花鸟情态,作为创作构思的基础,技巧上有多方面的创造精密不苟的工笔花鸟攀上新的高峰,水墨写意也开始发展不仅花鸟形象达到精微传神,而且从中表现对生活的热情与理想,把自然属性与道德品格相联系,创作出大量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
一)宋初花鸟画黄氏一派。
占据宋初主导地位的是黄氏一派的花鸟画风,代表黄居寀《山鹧棘雀》。
二)崔白与宫廷花鸟画之变崔白,工画花竹翎毛,尤以画带有野情野趣的败荷凫雁驰名善于表现在不同季节自然环境中花鸟的运动变化及互相关联,不再是僵死的标本《双喜图》《寒雀图》崔白“性疏阔度”,画风“体制清赡”形象自然而无雕琢痕迹,技巧熟练,落笔不用起稿,工而不拘,为宫廷花鸟画输入了新的血液,并将之推向新的水平。
三)宋徽宗和宫廷花鸟画的繁荣宋徽宗,赵佶,酷爱和重视绘画,大力扩充画院,兴办画学,搜罗、鉴定宫廷藏画,编《宣和画谱》。
尤擅花鸟,他重视写实,对画家作品常亲自审评,极主张构思要不落陈套,现今所见传为他的作品多数为细腻柔丽的典型宫廷花鸟画《瑞鹤图》《芙蓉锦鸡图》,水墨拙朴《柳鸦芦雁》四)南宋花鸟画沿袭北宋,较拘谨、程式化,黄派与徐派渐趋融合,流行水墨淡彩或没骨渍染,缺乏变化与探索精神李安忠的《草卉秋鹑》,林椿的《果熟来禽》、李迪的《雪树寒禽》、毛益的《猿图》五)文人士大夫的“君子画”——墨竹墨梅1,墨竹1)文同,爱画墨竹,对竹进行过深入观察体验,自称“画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虽是寄兴但却是酝酿成熟的,《墨竹》轴造型真实,画风严谨而潇洒自然,他的墨竹开创了“湖州竹派”2)文学家苏轼也擅画墨竹及枯木窠石,与其为中表兄弟。
创朱竹之逸格。
2,墨梅1)华光和尚墨梅始自北宋“墨梅自华光始”2)杨补之成就最高《四梅花卷》3)赵孟坚南宋,擅画梅兰竹石,墨梅师法扬补之,画白描水仙尤为人称誉画风“清而不凡,秀而雅淡”《岁寒三友图》3,墨兰郑思肖,宋末元初,以画墨兰著名,墨兰疏花简叶而不画土,多露根,表忠于“故国之恩”,寄托高雅之情,文人画赋予梅兰竹菊以道德品格,号称“四君子画”六)法常的写意花鸟画法常,宋末,擅画水墨写意花鸟,用笔恣肆而形神兼备,“枯淡山野,诚非雅玩”,禅画,借鉴于南宋院画中水墨一路,但更加疏放不拘一、独创“瘦金体”书法(楷书的一种)1、赵佶在学薛曜、褚遂良的基础上,创造出独树一帜的“瘦金体”,“屈铁断金”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与其所画工笔重彩相映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