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五代时期山水画
五代、北宋时期山水画鉴赏

五代、北宋时期山水画鉴赏隋唐时期,山水画逐渐从人物山水画中独立出来,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被公认为现存最早的山水画卷,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游春图》到了五代、北宋时期,山水画大兴,作者奋勇而起。
这个时期的山水画,风格纷呈,画家众多,代表着五代杰出山水画水准的关键人物就是画史上常提及的“荆、关、董、巨”。
'荆”是指荆浩,五代后梁著名画家,是北方山水画派之祖。
荆浩——《雪景山水图》他擅长画山水,师从张璪,吸取北方山水雄峻气格,作画“有笔有墨,水晕墨章”,勾皴之笔坚凝挺峭,表现出一种高深回环、大山堂堂的气势。
荆浩——《梁溪春霭》“关”是指关仝,关仝在山水画的立意造境上能超出荆浩的格局,而显露出自己独具的风貌,被称之为关家山水。
关仝——《关山行旅图》关仝早年师法荆浩,刻意学习,废寝忘食。
所画山水颇能表现出关陕一带山川的特点和雄伟气势。
画风朴素,形象鲜明突出,简括动人,被誉为“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
关仝——《秋山翡翠图》荆浩、关同是北方山水画派的代表人物。
“董”是指董源,董源是五代绘画大师,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他的山水画起初模仿荆浩,笔力沉雄。
董源——《溪岸图》后以江南真山实景入画,不为奇峭之笔。
疏林远树,平远幽深,皴法状如麻皮,后人称为“披麻皴”。
董源——《寒林重汀图》“巨”是指巨然,擅画山水,师法董源,专画江南山水,所画峰峦,山顶多作矾头,林麓间多卵石,并掩映以疏筠蔓草,置之细径危桥茅屋,得野逸清静之趣,深受文人喜爱。
居然——《山居图》以长披麻皴画山石,笔墨秀润,为董源画风之嫡传,并称董巨,对元明清以至近代的山水画发展有极大影响。
居然——《秋山问道图》巨然——《萧翼赚兰亭图》董源和巨然则是南方山水画派的魁首。
发展到北宋,表现在山水画中的文人墨戏,最典型的形式莫过于米芾、米友仁父子创立的“米点山水”了。
后人遂将米芾称为'大米',将米友仁称为'小米',画史上称为'二米'。
五代山水画的特点

五代山水画的特点
1、五代美术山水画是本质上的士人文化,它的创作群体中虽有宫庭画家参与,但受众大都是文人士大夫阶层,他们崇拜自然山水,希望看到画中的山水有一定的真实性,使人在“坐卧向之”,的欣赏中如同在真山真水之中游历一样,这样的审美需求使得山水画创作在五代时期提出了求“真”的要求,要求山水画的创作特别地注重外部自然,力求真实地描绘外部自然,山水画大家荆浩为了在画中真实地表现出深谷之中古松的“翔鳞乘空”之势,竟深居山谷之中,对景写生“数万木”,可见其竭力求真的态度;
2、五代美术山水画是以“生命的律动”为表现的目地,以笔墨为主要的造型手段,用毛笔的线纹及墨色的浓淡来表达生命的情调,并通过这种情调去透入物象的核心,“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这就是中国山水画与两洋风景画相比的特别不同之处。
五代以前山水画风格演变

五代以前山水画的风格演变摘要虽然中国人历来对大自然饱含亲近之感,但自然山水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和表现对象,却是从魏晋时期开始的。
早期的山水画“人大于山,水不容泛”,技法还比较稚拙。
从隋代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开始,山水画家开始有能力用写实的手法描绘真实的自然。
初唐画家李思训、李昭道父子推动青绿山水走向成熟,中唐以后水墨山水画开始勃兴,晚唐五代时期,水墨山水画得到长足发展,迎来了墨彩焕然、笔墨相济的全盛时代。
关键词:山水画青绿重彩水墨笔墨中图分类号:j209 文献标识码:a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农业民族,自古崇尚天人合一,亲近自然,在艺术史上,表现自然风光的山水画起源很早,在先秦时期已见诸文献,现存最早描绘自然山水的作品是两汉画像砖石。
与同期的人物画一样,这些山水画也追求运动、速度,线条飞扬灵动,有较强的装饰意味,物象的比例、结构、空间、构图还不是很讲究,做不到“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其特点是“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只是粗略地符合视觉经验,还称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山水画。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的滥觞虽然中国人历来对大自然饱含亲近之感,但自然山水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和表现对象,却是从魏晋时期开始的。
东晋以前,人物是绘画的主要内容,山水只是附属,仅用于点明环境,烘托气氛,是人物的陪衬。
山水画的产生和发展,是魏晋自由、洒脱的社会思潮的产物。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天下大乱,士人解脱了汉代儒教统治下的礼法束缚,欣赏人格个性之美,尊重个体价值,成为主流的评判标准。
文人士大夫尤其钟爱山水自然,吟啸林泉、纵神驰情是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王羲之《兰亭集序》)“顾恺之从会稽还,人问山水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从“全景”到“边角”——论五代两宋山水画的构图艺术特点

从“全景”到“边角”——论五代两宋山水画的构图艺术特点
五代两宋时期,山水画的构图艺术呈现出从“全景”到“边角”的
发展变化。
全景构图是在唐代已有的构图方式基础上扩大了视角,尝试将整个自然景观呈现出来。
而在五代时期,出现了局部突出的构图方式,即“突出边角”,使画面更具深度和立体感。
全景构图追求的是全景和气势,展示自然风光的壮美和壮阔。
五代山水画家如秦观、冯延巳等都善于利用全景构图表现出云岭峰峦的气魄和天地的广袤。
例如秦观的《巨屏山图》就是一幅典型的全景构图作品,画面中数十座峰峦错落有致,极尽天地间的壮阔之美。
在较为复杂的山水画构图中,局部突出的构图方式更能表现出画面的深度和立体感。
宋代山水画家如范宽、郭熙等就善于利用局部突出的构图方式,通过布局来达到画面的深远感和空间感。
例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郭熙的《寒山拾得图》都是用“突出边角”的构图方式,突出山水画中的某一角落,使整个
画面更加生动、立体,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总之,五代两宋山水画的构图艺术呈现出从“全景”到“边角”的
发展变化。
全景构图追求自然风光的壮美和壮阔,而局部突出的构图方式则更具深度和立体感,使画面更富有生命力和情感。
五代山水画家

第二首《答大愚诗》云:"恣意纵横扫,峰峦次第成.笔尖 寒树瘦,墨淡野云轻,岩水喷泉窄,山根到水平,禅房时一 展,兼称苦空情."由此可见荆浩的画,全是大山,大树, 属全景式的水墨山水画;同时可见其作画时的气魄,用笔用 墨画树画云的方法. 孙承泽评他的一幅山水画说:"其山与树,皆以秃笔细写, 形如占篆隶,苍古之甚,非范关所能及也."他的技法对皴, 擦,点,染,都有进一步的建树.他的被钩布置恰当,笔意 森然,无凝滞的痕迹;他好为云中山顶,四面峻原,百丈危 峰,屹立于青冥之间,至为雄健.他画画很刻苦,画松树要 写数万本.从实践到理论,对我国山水画的发展都做出伟大 的贡献.宋元画家,均所代背景:
以专画山水而自适的荆浩,自称"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 墨,项容有墨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 荆浩创作的山水画卷,据宋代《宣和画谱》记载,有22 题,今存作品仅两幅:《雪山行旅图》,现藏于美国堪萨斯 城纳尔逊艺术博物馆;《匡庐图》现藏于台北故官博物馆. 其中,以《匡庐图》最为著名,显露以文采自然的笔墨抒写 对自然生趣的体验,客观的拒绝中渗透着作者淡泊的主观情 思. 《匡庐图》纵185厘米,横106.8厘米,整个画面笼罩着 一片雄伟壮丽的氛围,同时交织空旷幽寂的意蕴,标志着山 墨山水画的真正成熟.
五代山水画家
荆浩 动漫原创 沈佳慧
荆浩的简介
荆浩(889—923),五代后梁杰出画家.字浩然.河南沁水 (河南济源)人.博通经史,善属文.唐未五代中原多战乱, 隐居在太行山的洪谷,自号洪谷子. 著《山水诀》一卷.尝同别人说:"吴道子画,有笔而无墨; 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另外, 他的《笔法记》,在山水画的发展史上也占有根重要的地位. 又从他的两首诗中可以看出他的绘画作品风格.第一首《邺 都青莲寺沙门大愚乞画诗》云:"六幅故牢建,知君恣笔纵, 不求千涧水,止要两株松,树不留盘石,天边纵远峰.近岩 幽湿处,惟借墨不浓."
中国美术史_05隋唐五代_54青绿山水与水墨山水_

《关山行旅图》 关仝
144.4×56.8厘米 绢本墨笔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该画危峰巨石,高耸入云;秋山寒林,气氛逼真;皴 法严谨,顿挫有力;楼阁洞府,深幽邃远;野店村居, 意境超然。 但是关仝不擅长人物,因此画面上的人物多请他人代 笔。
• 此图以青绿勾填法描写山川、人物,尚无皴法,树木直接用粉点染,山水画 中第一次出现了近、中、远三叠景致的山水楼阁,展示出山水画已由六朝以 来的萌芽状态而趋向于成熟,开创了青绿山水的端绪。
大小李将军
• 唐宗室李思训、李昭道父子,是唐青绿山水的代表人物,以精美工细的画笔, 绚丽夺目的赋彩,在画坛上形成很大的影响。
李思训
• 李思训(651~718年),唐朝宗室,晚年曾任宗正卿,后任左羽林卫大将军 等职,史称大李将军。唐朝人推崇他的作品为“国朝山水第一”。
• 李思训画著色山水,用金碧辉映,为一家之法。继承、发展了六朝以来以色 彩为主的表现形式。
• 《历代名画记》言“其画山水树石,笔格遒劲,湍濑潺湲,云霞飘渺,时睹 神仙之事。”其对山水画的追求尚未脱离六朝以来求仙访道的范围,但绘画 则着眼于山川景色和画面中寄寓的情怀。
《明皇幸蜀图》宋—元摹本,李昭道(传)
• 绢本设色,55.9cm×81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图中所描绘的是唐玄宗李隆基为避安史之乱,行于蜀中的情景。画面安排了
峻险的山岭,盘曲的石径,危架的栈道,云绕的天际,并巧妙地画出了随行 的庞大队伍。
• 画面构图雄奇,丘壑峭削,意趣微妙。山石以线勾勒,用石青、石绿等色渲 染,色彩明丽,无皴擦,画法古朴。虽为摹本,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唐代 绘画的风貌。
五代山水画

京 北
色 本 设
绢 潇 湘 图
巨然
金陵开元寺僧人,他的山水画笔墨清 秀,较之董源更充满田园自然风致。 于峰峦岭窦之外,下至林麓之间,犹 作卵石、松柏、蔓草之类,相与映发, 而幽溪细路,屈曲萦带‘竹篱茅舍、断 桥危栈,真若山间景趣也。 代表作:《层峦丛树图》《万壑松风 图》
萧翼赚兰亭图
绢 59.6 本 墨 笔 台 北 故 宫 博 物 院 藏 纵 144.1 厘 米
物 院 藏 纵 待 渡 156.6 图 局 部 米 》 横 99.6 99.6 绢 本 水 墨 台 北 故 宫 博 厘 溪 山
《
其 它 作
厘 米
董源
字叔达,钟陵(今属江西)人。在南 唐任北苑副使,能作山水、人物、龙水, 但尤以山水画著称。 他生活于山明水秀的南方,“多写江 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所画风光, 江湖纵横‘千岩万壑、林木清幽,与北 方雄伟险峻的山水相比,更带有抒情的 义趣。他的山水画有水墨和青绿二体, 尤擅水墨山水,皴擦点染结合并用,创 造披麻皴和点子皴等表现方法。沈括在 《梦溪笔谈》中评董源的画:“近视之 几不类物象,远视则景物灿然,幽情远 思,如睹异境。” 代表作:《潇湘图》《下山图》《夏 景山口待渡图》《龙宿郊民图》
画上端山峦起伏而多变化,山 麓林木间露出擦点染诸法兼备,笔墨细腻 富有层次,明代张丑叙及此画:"丙 前 , , 间 萧翼赚兰亭图 ,上有' ' ' ' , , 画 山水林木, 山水墨兼 法, 屋宇 ,笔法 , , "
厘 米 横
厘 米 墨 本 笔 台 北 故
绢
秋山问道图
此图无款,以立幅构图 画重重叠起的山峦,下部清 澈的溪水,曲折的小路通向 山中,山坳处茅舍数间。屋 中 , 清 , 山水, ," 峦 , 间, , , 溪 路, 曲 , 茅舍, , 山间 。"
五代时期中国山水画格局的影响

五代时期中国⼭⽔画格局的影响以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北⽅⼭⽔画派,特别是荆浩的《匡庐图》的出现,在⼭⽔画发展技法上,突破了隋唐之后⼭⽔画⼤多数局限于勾填和有勾⽆皴的画法,打开了注重皴法的⽔墨⼭⽔画的法门,这是中国⼭⽔画⾃形成以来第⼀次重⼤的变⾰和创新。
后来经过董源和巨然等的努⼒,使皴法更加丰富多样和成熟,从⽽确⽴了中国式⼭⽔画的独特的表现⽅法。
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画派,在表现技法上,⼜创⽴了能够体现南⽅⼭⽔特点的“披⿇皴”。
这种由董源创⽴的“披⿇皴”技法,对后世影响极⼤。
“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明代"吴门画派"的沈周、⽂徵明,"淞江画派"的董其昌和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四僧"(弘仁、⼋⼤、⽯溪、⽯涛),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受其影响。
整个清代三百年的⼭⽔画,也⼏乎全都笼罩于“披⿇皴”的表现形式之下,继承者甚多,董源可谓是江南⼭⽔画派的开⼭⿐祖。
以董、巨为代表的南⽅⼭⽔画派的影响是深远的,其⼭⽔画艺术为后世的艺术家们继承发展。
北⽅的荆浩以雄强之势影响深远,著有《笔法记》⼀书。
提出“⽓、韵、思、景、笔、墨六要”,对“六法”有所发展,关仝是荆浩的继承⼈,以江南平淡⽔墨风格影响久远。
巨然继承了董源的⾐钵。
他们⼀直影响到后来各个时代,以⾄发展成南北宗说。
所以,五代时期的⼭⽔画是中国绘画技法乃⾄理论步⼊成熟时期,⼭⽔画在中国五代时的变化是最⼤的,从选材到技法,都有了⼀个飞跃。
⼭⽔被作为⽣息的环境加以描绘,创⽴了真实⽣动的北⽅峻岭和秀丽婉约的江南⼭川两⼤⼭⽔画体系。
"荆关董巨"四⼤家的出现,成为中国⼭⽔画发展史的⾥程碑事件。
荆浩和关仝代表的北⽅⼭⽔画派,开创了⼤⼭⼤⽔的构图,善于描写雄伟壮美的全景式⼭⽔;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江南⼭⽔画派,则长于表现平淡天真的江南景⾊,体现风⾬明晦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成代表作品
范宽(1023-1031)
• 生卒年月不详(据画史记载,他生于五代末,在 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1)年还健在) • 本名中正,字中立(又作仲立),北宋山水画家, 生活于北宋前期,名列北宋山水画三大名家之一。 • 据《宣和画谱》记载,他“风仪峭古,进止疏野, 性嗜酒,落魄不拘世故”。 • 范宽的作品多 范宽造像 • 取材于其家乡陕西关中一带的山岳,雄阔壮美, 笔力浑厚。注意写生,多采用全景式高远构图。 •
.
《关山春雪图》
绢本,淡设色,纵:197.1厘米,横:51.2厘米。表现深 山春雪过后的景色,画之上部雪山巍峨,峻峭的山峦和茂 密的林木衬出山中的屋舍,溪水流淌,水磨欢转,使寂寥 静谧的雪山增添了生气。画幅左下方山石上有“熙宁壬子 二月奉王旨画关山春雪之图,臣熙进”款识,可知此图绘 制时间与《早春图》为同一年,画法有大体相近。
北派山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荆浩 水画的 • 生卒不详 - 因唐末战乱,隐居太行山洪谷中,自号红谷子 代表人 • 日常的生活 物有荆 – 终日与大自然为伍,实地观察,收集素材,反复推敲。 总结唐人传统,根据自己的实践,加以创造。 浩、关 • 作品特点 仝
– 他的画有笔有墨,创造出个人独特的风格。全景式构 图,笔墨苍劲。
《早春图》《关山春雪图》欣 赏
谢谢观看!
• 传世杰作
– 《匡庐图》《笔法记》
《笔法记》
• 内容
– 记述了他自己的艺术主张和创作经验
• 六要
– 气韵思景笔墨
• 理论
– 有形病可医,无形病难医,神妙传功等理论
• 重要价值
– 开创了北派山水,影响深远
代表作品《匡庐图》
• 绢本,水墨,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 画作描绘今太行山景色。
• 绘画技法
– 取全景式构图,陡壑高峰呈向上钻动 之势,雄伟峻拔。
I am here
董源(?-962),字叔达,南 唐画院画家,因做过南唐嗣 主李璟朝后菀副使,故人称 “董北菀”。江西进贤县钟 陵乡人。他是一位全才画家 ,人物、山水、禽兽、道释 无所不能。水墨类王维,着 色类李思训。因其完善了山 水画中青绿向水墨转化的技 法,同时创造了江南山水特 有的品格,故被视为南画之 祖。他的山水画,山头多苔 点,有茂秀润,虚实相生。
• 画作内容
– 山间清泉倒挂,林麓屋舍、桥梁林木, 烟岚缭绕期间。
《匡庐图》欣赏
下面我们来学习了解关仝
生卒不详,长安人
后梁画家 山水师荆浩,有出蓝之誉 风格独特,人称“关家景致” 全景式构图,出峰险峻,气势雄伟,石体坚固 杂木丰茂,有干无枝,显示出北方阔叶树特有的粗放
因其影响显赫,与荆浩并称“荆关” 在北宋初,与李成、范宽并称山水三大家
b)水墨画则有米
氏父子创“米 点山水”,改 变以点线造型 的传统,代之 以渲染
c) 构图全景式
或平远式
e) 画面意境或
雄壮或淡泊
1、三家鼎峙--关仝、李 成、范宽
• 北宋初期的山水画,以关仝、 李成、范宽为代表,其中尤以 李成影响最大,被推为“本朝 第一”。关仝前面介绍过了, 这里不再重复。重点介绍李成 和范宽。
简介他的两幅代表作品
代表作
• 《万壑松风图》
– 绢本设色 – 画面取高远构图 – 近景山脚下溪塘小 桥
• 《秋山问道土》
– 为绢本,水墨画 – 取高远构图 – 崇山峻岭,层峦叠嶂 – 山高林密,环境清幽 – 墨色较淡,用笔轻柔 秀润 – 浑厚淡雅
– 山间溪流奔腾而下
– 笔路清晰,虚实相 生
代表作《万壑松风图》《秋山问道土》 欣赏
• 社会评价
• 神宗赵顼曾把秘阁所藏名画令其详定品目,郭熙由此得以 遍览历朝名画,“兼收 郭熙作品。并览”终于自成一家,成 为北宋后期山水画巨匠,与李成并称“李郭”,与荆浩、关 仝、董源、巨然并称五代北宋间山水画大师。
郭熙代表作
.《早春图》
这幅画的主要景物集中在中轴线上,以全景式高远、平远、 深远相结合之构图,表现初春时北方高山大壑的雄伟气势。 近景有大石和巨松,背后衔接中景扭动的山石,隔着云雾, 两座山峰在远景突起,居中矗立,下临深渊,深山中有宏 伟的殿堂楼阁。
关仝的作品欣赏
二、全面繁荣的宋代山水画
宋代山水画全面走向成熟,名家辈出,风格多 变,笔法墨法齐备。
北宋前期
a) 以关仝、李
成、范宽为 代表
北宋中期 a) 郭熙异军突起,
全面总结前人 的传统,从意 境到技巧都有 所提高
北宋后期 a) 全面开花,青
绿山水有赵令 穰、赵伯驹、 王希孟
b) 选材北方大
山大川
Character
《龙宿郊民图》
代表作3
该画取深远构图,层峦叠嶂,境界开阔,树木茂密 ,画面明净严整。
下面来学习南派的另一位杰出画家巨 然
生卒不详,南唐江宁(今南京)人开宝寺僧。 专攻山水画,师法董源,有所创造。 975年南唐亡,他随后主李煜归降北宋,居开封开元寺 在画史上与董源并称“董巨” 据记载,他曾在北宋学士院作壁画,深得上层赏识 他擅长江南烟岚气象和山川高旷之景 多用长披麻皴,笔墨清润 山顶多作砜头,以破笔焦墨点苔 常于水边点缀草方格苍润雅致 宜远观,用笔甚草草 近视之几不类物象 远观之景物灿然,如睹异境
善用雨点皴和积墨法 ,还善画雪景,是其 善画山水,师荆浩、李成,能自出新意,别成 一家 一大创造,被誉为“ 画山画骨更画魂”。
范宽代表作
• 《雪景寒林图》(天津市艺术博物馆),也 以沉稳老辣的笔墨,画出雪后北方山川奇 观。山势嵯峨,岩壑幽深,近处树木形象 甚有姿态,平远处亦有峻岭起伏,折落而 有气势 《溪山行旅图》(台北故宫博物院),绢本 ,水墨,纵206.3厘米,横103.3厘米。画 中巨峰巍然耸矗,山涧中瀑布直泻而下, 峻厚的山峦长着茂密的林木,岩石皴纹历 历可辨,显示出一种逼人的磅礴气势。山 脚下雾气迷蒙,近处大石兀立,老树挺生 ,溪水潺潺。
让我们好好的向我国古代画家们学习吧
董源比较可靠的代表作
代表作
– 以下是其代表作的简单介绍
•
《潇湘图》
- 绢本设色,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描写的是潇湘二水交汇处的景色。
•
《夏景山口待渡图》
– 无款印,绢质,被分割,或被仿制。
•
《夏山图》 - 绢本淡设色。画面重峦叠嶂,云雾飘渺,杂木丰茂,山脚坐落居民。 《龙宿郊民图》 - 绢本设色。该画取深远构图,层峦叠嶂,境界开阔,树木茂密,画
李成(919-967)
• 其字咸熙,先世为唐宗室,唐末战 乱,他隐居到山东营丘,故人称 “李营丘”。 • 他的山水画继承荆浩以来全景式的 传统,开创“平远寒林”画体。 • 画法简练,笔势锋利,喜用淡漠, 他的山水画多带有荒 墨法精微,有“惜墨如金”之誉。 寒冷落之气 • 画山石以卷云皴,画树枝形如鹰爪
面明净严整。
•
代表作品欣赏
• 《潇湘图》 欣赏及简 析
– 描写的是 潇湘二水 交汇处的 景色。画 面重山复 岭,杂木 丰茂,山 水间漂浮 着薄薄的 水汽。山 石以花青 韵墨,人 物则施以 重彩。
让我们继续欣赏他的名作
《夏山图》画面重峦叠嶂,云雾飘渺,杂
木丰茂,山脚坐落居民。
作品2欣赏
Personality
《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
欣赏
北派山水画的集大成者-郭熙
• 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简介
•
(1023-约1085)〔北宋〕字淳夫,河南温县(今属河南) 人。熙宁(1068-1077)间为图画院艺学,后任翰林待诏直 长,创作活动旺盛的时代正是宋神宗在位的熙宁、元丰间 (1068-1085年)。
• 艺术特色
• 工画山水寒林,宗李成法,山石用“卷云”或“鬼脸”皴法, 画树枝如蟹爪下垂,笔力劲健,水墨明洁。布置笔法独树 一帜,早年巧赡致工,晚年落笔益壮,常于高堂素壁作长 松巨木、回溪断崖、岩岫巉绝、峰峦秀起、云烟变幻之景。
第四节:五代宋时 期山水画
唐松泉
太原师范学院美术系
感谢嘉宾 的时间
一、南北分野的五代山水画
五代山水画成绩斐然,南北两种画 风正式确立,笔法墨法大体具备。 董源、巨然、荆浩、关仝成为南北 两种画风的开创者,南清新秀润, 北浑厚雄健,影响深远。为两宋山 水画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基础。张 图等人的泼墨山水又是一番天地。 山水画中的界画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