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_焚书坑儒
成语故事焚书坑儒的主人公是谁

成语故事焚书坑儒的主人公是谁焚书坑儒,又称"焚诗书,坑术士,西汉之后称"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的主人公应该有很多人不是很了解吧。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焚书坑儒的主人公的解答,供大家阅读!焚书坑儒的主人公焚书《史记·秦始皇本纪》: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以古非今者族。
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
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民间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以及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
此即为"焚书"。
坑儒《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闻(侯生、卢生)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
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
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巿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
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
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
"於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益发谪徙边。
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
唯上察之。
"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
《史记·儒林列传》: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方士卢生、侯生等替秦始皇求仙失败后,私下谈论秦始皇的为人、执政以及求仙等各个方面,之后携带求仙用的巨资出逃。
焚书坑儒的小故事

焚书坑儒的小故事
(实用版)
目录
1.焚书坑儒的历史背景
2.焚书坑儒的具体内容
3.焚书坑儒的原因及影响
正文
焚书坑儒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事件,发生在公元前 213 年和公元前 212 年,当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就包括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的具体内容是指,秦始皇下令焚烧所有非官方的书籍,只保留有关医学、卜辞、农业和法律的书籍。
同时,他还下令坑杀所有的儒者,即那些学习并研究儒家经典的人。
这个事件对当时的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焚书坑儒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秦始皇的独裁统治,他希望通过焚书坑儒来控制思想,消除异己,巩固自己的统治。
二是儒家思想和秦朝的法家思想存在冲突,秦始皇希望通过焚书坑儒来打压儒家思想,推广法家思想。
焚书坑儒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一方面,它摧毁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对中国古代文化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另一方面,它也使得儒家思想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儒家学派的发展一度中断。
然而,儒家思想并没有因此而消失,反而在后来的历史中逐渐复兴,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第1页共1页。
焚书坑儒成语典故

焚书坑儒成语典故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 213 年),秦始皇在咸阳宫摆设酒宴,庆祝自己寿辰。
这时,有个名叫周青臣的官员上前祝寿,并称颂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功德。
博士淳于越却针对周青臣的称颂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周青臣是阿谀奉承。
他还以殷周两朝为例,指出殷周之所以能够享国千年,是因为他们把天下分封给子弟和功臣。
淳于越认为,如果秦朝不学习古代的方法,而实行郡县制,那么国家就不会长久。
听到淳于越的意见,秦始皇并没有加以反驳。
这时,丞相李斯站出来发表意见。
他认为时代不同,治理国家的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
现在天下已经安定,法令也已经统一,百姓应该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读书人就应该学习法令。
现在有些读书人不学习现代的东西,却去学习古代的东西,而且还指责现行的制度,这会造成百姓的思想混乱。
因此,李斯建议秦始皇下令焚书,将《秦记》以外的史书以及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等全部焚毁,只有医药、卜筮、种树等书籍可以保留。
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下令焚书。
第二年,秦始皇在寻找长生不老药时,被两个方士欺骗,于是派人去调查。
在调查的过程中,秦始皇发现咸阳的一些儒生也在散布妖言,便将他们逮捕,加以拷问。
这些儒生为了开脱罪责,又互相告发。
最后,秦始皇将四百六十多名儒生坑杀于咸阳,这就是历史上的“坑
儒”事件。
“焚书坑儒”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文化灾难,它使得中国古代的许多文化典籍被焚毁,也使得知识分子的思想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焚书坑儒故事

焚书坑儒故事在中国古代,焚书坑儒是一段历史上的黑暗时期,这一事件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焚书坑儒是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极端措施,其中包括焚书坑儒。
这一事件不仅导致了大量珍贵的文献的失传,也给知识分子带来了严重的打击,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焚书坑儒的起因可以追溯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焚书坑儒。
在这一事件中,秦始皇下令焚烧除法律、医药、卜筮之外的一切书籍,同时对知识分子进行残酷的迫害,导致了大量珍贵的文献的失传,给中国古代文化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这一事件也使得当时的知识分子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不得不选择沉默或者逃亡,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
焚书坑儒事件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大量珍贵的文献的失传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许多珍贵的文献和典籍在焚书坑儒中被毁灭,这使得后人无法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其次,知识分子的迫害导致了当时的文化界人才的大量流失,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再次,焚书坑儒事件给中国古代文化带来了一段黑暗的时期,使得当时的文化界陷入了沉黙和停滞,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
然而,尽管焚书坑儒事件给中国古代文化带来了严重的损失,但中国古代文化仍然在历史的长河中继续发展和传承。
在后来的历史中,中国古代文化经历了多次的兴盛和衰落,但它始终没有被彻底摧毁,而是通过后人的努力得以传承和发展。
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中国古代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启示,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将继续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持。
总之,焚书坑儒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段黑暗时期,它给中国古代文化带来了严重的损失,但中国古代文化仍然在历史的长河中继续发展和传承。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继续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持。
焚书坑儒的历史故事

焚书坑儒的历史故事【典故内容】焚书坑儒,是秦始皇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某些人认为秦始皇坑杀的乃是“术士”并不是儒生,但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坑杀的人“皆诵法孔子”。
而且“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一语出自《史记·卷121·儒林列传》,术音述,术士,即述士;述士即儒士)的事件。
焚书坑儒,意在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进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但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
这一点和秦始皇采用的其他措施有所不同,是秦始皇、丞相李斯所始料不及的。
焚书:《史记·秦始皇本纪》: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以古非今者族。
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
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民间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以及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
此即为“焚书”。
坑儒:《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闻(侯生、卢生)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
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
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巿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
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
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
”於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後。
益发谪徙边。
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
成语故事:焚书坑儒

成语故事:焚书坑儒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
其中,焚书坑儒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项。
这个故事发生在秦始皇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211年。
当时,秦始皇认为六国的思想文化对秦朝的统治构成了威胁,于是下令焚烧六国的书籍,坑杀了四百六十名儒士。
这个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秦始皇认为六国的思想文化是分裂国家的根源,只有通过焚烧书籍才能达到思想上的统一。
其次,秦始皇希望通过坑儒来打击六国知识分子的反抗,以维护秦朝的统治。
焚书坑儒的过程是这样的:秦始皇下令焚烧了六国的书籍,这些书籍包括了儒家、道家、法家等各个流派的思想著作。
同时,他还下令坑杀了四百六十名儒士,这些儒士大多是六国的重要知识分子。
焚书坑儒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首先,它对中国的文化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许多珍贵的书籍被焚烧,使得后世难以再重新发现。
其次,它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中国的思想文化出现了断层,许多重要的思想学派逐渐消失。
总之,“焚书坑儒”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我们应该从这个历史事件中吸取教训,要尊
重知识、尊重文化、尊重人权。
抱歉,当前访问用户较多,请稍后重试。
文档助手持续学习升级中,期待为你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焚书坑儒的小故事

焚书坑儒的小故事
摘要:
1.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背景
2.焚书坑儒的具体措施和影响
3.焚书坑儒事件的评价和反思
正文:
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
这一事件对古代中国的文化、教育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试图通过焚书坑儒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具体措施包括:禁止私人收藏儒家经典,对违者处以灭族的酷刑;将460多名儒生活埋在咸阳;焚毁儒家经典、史书、诸子百家著作等大量书籍。
这些措施造成了古代中国文化的重大损失,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因此失传。
焚书坑儒事件对古代中国的思想、教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使儒家学说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导致儒家在秦朝的衰落。
其次,它使得诸子百家的学说受到了抑制,对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然而,这一事件也有积极的一面,它促进了法家、道家和兵家等学派的发展,使得秦朝在政治、军事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对于焚书坑儒事件的评价,历史学界存在不同的看法。
一些人认为,这一事件对古代中国文化造成了巨大的破坏,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
另一些人则认为,焚书坑儒有助于巩固秦朝的统治,推动了中国历史上的统一进程。
成语焚书坑儒典故

成语焚书坑儒典故典故大家应该都了解吧,那典故都有那些呢?下面是店铺带来的成语焚书坑儒典故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成语焚书坑儒意思焚:烧;坑:把人活埋;儒:指书生。
焚毁典籍,坑杀书生。
成语焚书坑儒典故秦始皇憎恶儒生引用诗书来反对秦的法律,于是焚毁诗书,坑杀儒生,对中国文化带来极大的摧残。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统制思想文化而采取的两项重大措施。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博士淳于越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建议依据古制,封子弟功臣以为枝辅。
丞相李斯为杜绝“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的现象,提出焚书的建议。
秦始皇采纳其建议,下令除秦国的史书、博士官收藏的图书和百姓家藏的医药、卜筮、种树等书外,凡列国史记、百姓私藏的《诗》、《书》和百家语等均限期交出焚烧。
此外还规定偶语《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诛,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30日不烧,黥为城旦。
焚书对古代文化典籍造成极大的破坏。
次年,为秦始皇寻觅长生不老仙药的方士侯生、卢生,因难以继续行骗,便以始皇贪于权势,未可为求仙药为由,相约逃亡。
秦始皇闻讯大怒,认为儒生多以妖言惑乱黔首,于是下令御史案问诸生,受株连的儒生达460余人,全被活埋于咸阳。
焚书坑儒暴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成语焚书坑儒造句1、卖国政府焚书坑儒,大肆杀害爱国青年。
2、曆史已经对秦始皇焚书坑儒作出了公正的评论。
3、秦始皇时期,嬴政实施暴政,焚书坑儒,毁坏了大量文学典籍。
4、秦始皇焚书坑儒,造成斯文扫地,可说是文化史上空前的浩劫。
5、秦始皇,古代中国的统一者,焚书坑儒。
6、中国的秦始皇焚书坑儒,两者都导致了人类两大文明类型的转型,改写了人类对自己的记忆。
7、阐述了秦初的学派之争及焚书坑儒事件发生的曆史背景。
8、想像着天马行空的漫画和连续剧情节,如果像秦始皇般焚书坑儒,还不如做个有用的小人物。
9、二千年前,暴君秦始皇最初统一中国,曾建造了长城并焚书坑儒。
10、始皇帝焚书坑儒之时此书被作为养生之学而逃过一劫流落江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释义】毁灭古老文化,杀害文人。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统一天下称帝后,又打败了强大的匈奴,非常高兴。
就吩咐犒赏三军,大宴群臣。
席间,有个博士说道:“殷、周两朝的王位传了一千多年,是因为分封子弟功臣得到各地诸侯辅佐的缘故。
如今陛下有了天下,皇室子弟却都是普通人。
一旦出了事,靠谁来援救呢?凡事都效法古代才能长久。
”
丞相李斯马上接着说:“黄帝等五帝办事不相重复,夏、商、周三代制度也不因袭守旧,所以能兴旺安定,并不是故意要同前代相反,而是因为时代不同,不能不有所改变。
如今陛下开创了大业,建立了万世功业,怎么能再去效法三代的做法?现在天下太平,法令统一,百姓理应好好经商,种田,儒生也要好好学习和遵守法令制度。
但是,就是有一些儒生不学今而专学古,他们纠集起来,向百姓造谣,制造混乱,如果不禁止这种风气,皇帝的权威就会降落。
为此,我请陛下下达一个法令:凡不是秦国记载的历史,都把它焚烧掉,凡不是博士所掌管的典籍,包括藏有的《诗》、《书》、诸子百家的著作,由官府人员全部集中起来,堆在一起烧掉。
凡是几个人在一起谈论《诗》和《书》的,处以死刑;凡是引用古书反对时政的,全族处死。
官吏有知情不检举的,与犯人同罪。
法令下达后30天内不把这些书交出来焚烧的,处以黥刑,并罚四年劳役。
医药、算卦、种植等方面的书,可以不焚烧。
”
秦始皇同意李斯的建议,命他起草法令。
不久,就公布了焚书的法令。
当时,秦始皇正在寻找所谓长生不老之药,结果花了许多钱财,还是没能弄到。
后来,他又听信了专搞迷信的侯生与卢生两人的谎言,让他们再去寻找长生不老的仙药。
这两人知道不可能找到这种仙药,私下议论说:“始皇帝的为人,残暴专横,自以为是。
他出身于诸侯,并吞天下后,为所欲为,以为自古以来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
他喜欢用刑罚、杀戮来树立威信。
大家唯恐获罪,只图保持俸禄官位,无人敢效忠进谏。
秦法规定,一个人不能兼有两种以上的方技:如果方技试验无效,往往要处死。
观测天象的多达30人,都是很好的读书人。
他们害怕触犯忌讳,只是一味奉承,不敢直言他的过失……”
两人合计了好久,最后决定逃走。
秦始皇知道后大怒道:“卢生等人我很信任他们,还赐给他们许多东西,如今却说我的坏话并逃跑,在咸阳的许多儒生,我派人侦察下来,他们中有的竟在散布妖言,惑乱百姓,真是可恶!”
于是,秦始皇让御史对所有的儒生都进行考察审问,又让儒生们互相检举揭发。
他亲自圈定把违犯禁条的460多人全部活埋在咸阳。
后来,人们把这两件事联系起来,形成了“焚书坑儒”这条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