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坑儒的故事

合集下载

焚书坑儒成语典故

焚书坑儒成语典故

焚书坑儒成语典故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 213 年),秦始皇在咸阳宫摆设酒宴,庆祝自己寿辰。

这时,有个名叫周青臣的官员上前祝寿,并称颂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功德。

博士淳于越却针对周青臣的称颂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周青臣是阿谀奉承。

他还以殷周两朝为例,指出殷周之所以能够享国千年,是因为他们把天下分封给子弟和功臣。

淳于越认为,如果秦朝不学习古代的方法,而实行郡县制,那么国家就不会长久。

听到淳于越的意见,秦始皇并没有加以反驳。

这时,丞相李斯站出来发表意见。

他认为时代不同,治理国家的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

现在天下已经安定,法令也已经统一,百姓应该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读书人就应该学习法令。

现在有些读书人不学习现代的东西,却去学习古代的东西,而且还指责现行的制度,这会造成百姓的思想混乱。

因此,李斯建议秦始皇下令焚书,将《秦记》以外的史书以及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等全部焚毁,只有医药、卜筮、种树等书籍可以保留。

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下令焚书。

第二年,秦始皇在寻找长生不老药时,被两个方士欺骗,于是派人去调查。

在调查的过程中,秦始皇发现咸阳的一些儒生也在散布妖言,便将他们逮捕,加以拷问。

这些儒生为了开脱罪责,又互相告发。

最后,秦始皇将四百六十多名儒生坑杀于咸阳,这就是历史上的“坑
儒”事件。

“焚书坑儒”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文化灾难,它使得中国古代的许多文化典籍被焚毁,也使得知识分子的思想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焚书坑儒典故

焚书坑儒典故

焚书坑儒典故
焚书坑儒是中国古代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文化政策,旨在破除各国不同的思想文化传统,推行一种单一的思想文化体系。

这一政策对于当时的文化界和知识分子造成了极大的打击和破坏。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在焚书坑儒事件中采取了两项主要措施。

首先,他下令焚烧了六国的史书、典籍以及儒家经典,目的是消除各国不同的思想文化传统,推行一种以法家思想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度。

其次,他下令坑杀了四百六十余名儒士,这些人或为反对中央集权的士人,或为假托神意、妖言惑众的方士。

焚书坑儒事件对于当时的文化界和知识分子造成了极大的打击和破坏。

许多珍贵的文化典籍被焚毁,许多优秀的学者和思想家被坑杀。

这一政策也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不安,使人们对于政府的信任和对于学术的尊重逐渐丧失。

然而,焚书坑儒并不是一种孤立的事件。

它是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一种手段,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变迁的一部分。

在中国历史上,焚书坑儒事件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衰落和政治中心的转移。

总的来说,焚书坑儒事件是中国古代文化政策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对于当时的文化界和知识分子造成了极大的打击和破坏。

然而,它也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阶段。

焚书坑儒成语故事

焚书坑儒成语故事

焚书坑儒成语故事国学成语,浓缩历史精华;曲径通幽,遇见不一样的“中国”。

秦始皇一统华夏,功高盖世,可惜有一桩几乎妇孺皆知的罪行——焚书坑儒。

千百年来,焚书坑儒一直是愚民政策的代名词,但笔者研究发现,这个说法并不准确,起码只说对了一半,即焚书确乎是为了愚民,但坑儒不是。

而且,焚书的首倡者是丞相李斯,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比商鞅更坏的家伙,所以后来他“具五刑”而死,并不算太冤。

(上)惶恐的童年扭曲了嬴政在前期成语故事《奇货可居》中曾经提到,嬴政是子楚(或吕不韦)和赵女在赵国生的儿子。

他出生之时,子楚已经贵为秦国太子,所以嬴政也水涨船高,成了锦衣玉食的贵公子。

但天有不测风云,前257年,嬴政的爷爷秦昭襄王发兵攻打赵国,赵国岌岌可危。

赵人恼怒之下,决定杀掉子楚一家泄愤。

危难时刻,子楚和吕不韦抛下老婆孩子逃之夭夭,赵人转而四下追捕嬴政娘俩,要不是姥姥家是当地的大富豪,有能力庇护,娘俩早成了刀下之鬼。

从此,小嬴政和母亲过上了战战兢兢、朝不保夕的生活,而且不时受到欺凌。

这种黑暗压抑的童年生活造就了嬴政多疑、暴躁乃至残忍的性格。

这种性格之于普通人,最坏的结果是作奸犯科,而对于一个没有多少约束的当权者来说,这种“情绪化”统治却是国民的灾难。

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曾提出,潜意识虽然不易为人觉察,但几乎支配着人的一生。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法隆则在其著作《天生变态狂》中,用大量实证研究进一步提出,遗传因素对人的心理和社会生活有着重要影响,甚至某些天才和罪犯之间只差一个罪名,但来自家庭的爱与陪伴则可能拯救一个潜在的罪犯,甚至天生变态狂。

2005年,在对正常人和异常人脑部结构扫描图研究时,詹姆斯吃惊地发现,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他本人的脑部结构和心理变态犯罪者一模一样,换句话说,他应当是个天生变态狂,而实际上他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医生和科学家。

就在他百思不得其解之时,同年12月,母亲悄悄送给了他一本“家谱”,在翻阅后,他吃惊地发现,他的家族在几百年繁衍史中,杀妻弑母的凶犯和抛妻弃子的流氓恶棍不时出现。

成语焚书坑儒的历史故事及起因

成语焚书坑儒的历史故事及起因

成语焚书坑儒的历史故事及起因 焚书坑儒,⼜称“焚诗书,这个成语是出⾃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余⼈”。

那么下⾯是⼩编整理的焚书坑儒的详细故事内容,让我们⼀起来看⼀下吧! 成语焚书坑儒的历史故事 焚书 《史记·秦始皇本纪》:⾂请史官⾮秦记皆烧之。

⾮博⼠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以古⾮今者族。

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令下三⼗⽇不烧,黥为城旦。

所不去者,医药⼘筮种树之书。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在秦始皇三⼗四年(公元前213年),博⼠齐⼈淳于越反对当时实⾏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弟。

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百姓以古⾮今,以私学诽谤朝政。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今的灭族;禁⽌私学,想学法令的⼈要以官吏为师。

此即为“焚书”。

坑儒 《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闻(侯⽣、卢⽣)亡,乃⼤怒⽈:“吾前收天下书不中⽤者尽去之。

悉召⽂学⽅术⼠甚众,欲以兴太平,⽅⼠欲练以求奇药。

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巿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闻。

卢⽣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

诸⽣在咸阳者,吾使⼈廉问,或为訞⾔以乱黔⾸。

”於是使御史悉案问诸⽣,诸⽣传相告引,乃⾃除犯禁者四百六⼗馀⼈,皆阬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後。

益发谪徙边。

始皇长⼦扶苏谏⽈:“天下初定,远⽅黔⾸未集,诸⽣皆诵法孔⼦,今上皆重法绳之,⾂恐天下不安。

唯上察之。

”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

《史记·儒林列传》:及⾄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六艺从此缺焉。

在秦始皇三⼗五年(公元前212年),⽅⼠卢⽣、侯⽣等替秦始皇求仙失败后,私下谈论秦始皇的为⼈、执政以及求仙等各个⽅⾯,之后携带求仙⽤的巨资出逃。

秦始皇知道后⼤怒,故⽽迁怒于⽅⼠,下令在京城搜查审讯,抓获460⼈并全部活埋。

焚书坑儒简短小故事

焚书坑儒简短小故事

焚书坑儒简短小故事1.焚书坑儒的小故事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在咸阳宫前摆酒,然后让七十个博士上前祝寿。

那时候的博士那是名副其实的博学之士。

一位叫周青臣的大臣向秦始皇拍马屁说,陛下,秦地以前不过方圆千里,现在仗着陛下的威德,拥有了天下,改诸侯为郡县,百姓安居乐业,不用再担心打仗,这都是陛下您的功劳啊。

秦始皇听了,很开心。

齐国的一个博士淳于越说,微臣听说以前的殷商和周朝都是封子弟功臣为诸侯,这样就可以相互辅助。

现在不学习古人,而揸自改成郡县制,恐怕不会长久啊。

周青臣这个人,阿谀奉承,不是忠臣。

秦始皇听了,就让大臣们讨论这件事。

丞相李斯说,陛下开创大业,是万世之功,这些臭儒生们如何会懂?以前诸侯都在的时候,整天找一些纵横家、说客来往鼓动人心。

这其实就是天下大乱的源头。

我请求陛下下令,把诸侯国的历史都给烧了,除了博士们,天下百姓家里的所有《诗》《书》百家语,都烧掉。

只留下那些医药、种树、占卜的书籍。

百姓想学法律,就找官吏当老师。

有敢说《诗》《书》的,通通斩首。

有谁敢拿古代讽刺现代,就灭他的九族。

秦始皇说,好。

于是,焚书运动就开始了。

由此可见,焚书的主要原因是儒生不赞成郡县制,而赞成分封制。

而它的始作俑者,正是郡县制的倡导者"一丞相李斯。

但书并不是全部烧掉了,朝廷里都有备份。

因为他要的效果是“以愚黔首”,不准老百姓读,但博士是可以读的,统治阶层都可以读。

如果他们也不读,那岂不是和老百姓一个样了。

而且所谓的百家语,也不是通常认为的诸子百家的文章,而是纵横家的文章。

这些人的言论对干社会的稳定性造成的威胁最大,从后来道家、儒家、墨家、名家的经典流传度来看,当时并未焚毁。

有可能焚毁百家之书的,倒是后来的大英雄项羽。

因为他进了咸阳之后,放火烧阿房宫,大火三月不灭,如果说焚书,他才是焚书的祸首,至于坑儒,则更是污蔑。

扩展资料:焚书坑儒的实质先来看看“焚书坑儒”的实质,“焚书坑儒”的实质其实是统一思想的运动。

成语故事:焚书坑儒

成语故事:焚书坑儒

成语故事:焚书坑儒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

其中,焚书坑儒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项。

这个故事发生在秦始皇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211年。

当时,秦始皇认为六国的思想文化对秦朝的统治构成了威胁,于是下令焚烧六国的书籍,坑杀了四百六十名儒士。

这个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秦始皇认为六国的思想文化是分裂国家的根源,只有通过焚烧书籍才能达到思想上的统一。

其次,秦始皇希望通过坑儒来打击六国知识分子的反抗,以维护秦朝的统治。

焚书坑儒的过程是这样的:秦始皇下令焚烧了六国的书籍,这些书籍包括了儒家、道家、法家等各个流派的思想著作。

同时,他还下令坑杀了四百六十名儒士,这些儒士大多是六国的重要知识分子。

焚书坑儒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首先,它对中国的文化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许多珍贵的书籍被焚烧,使得后世难以再重新发现。

其次,它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中国的思想文化出现了断层,许多重要的思想学派逐渐消失。

总之,“焚书坑儒”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我们应该从这个历史事件中吸取教训,要尊
重知识、尊重文化、尊重人权。

抱歉,当前访问用户较多,请稍后重试。

文档助手持续学习升级中,期待为你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焚书坑儒成语故事出处释义造句

焚书坑儒成语故事出处释义造句

焚书坑儒成语故事|出处|释义|造句
焚书坑儒是很多人都熟悉的成语,那么你知道焚书坑儒的故事吗?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焚书坑儒成语故事,来欣赏一下吧。

焚书坑儒成语故事
秦始皇34年,秦始皇采用丞相李斯的意见,把上书分封的淳于越看成私家学诽谤朝政,下令将《秦纪》以外的史书全部上交焚毁,书生卢生等人不满,结果秦始皇下令逮捕了460多名方士和儒生,在咸阳挖坑活埋他们。

焚书坑儒出处
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汉·孔安国《〈尚书〉序》
焚书坑儒释义
焚:烧;坑:把人活埋;儒:指书生。

焚毁典籍,坑杀书生。

焚书坑儒造句
1 卖国政府焚书坑儒,大肆杀害爱国青年。

2 历史已经对秦始皇焚书坑儒作出了公正的评论。

3 对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件事的评价,我国学术界历来褒贬不一。

4 秦始皇时期,嬴政实施暴政,焚书坑儒,毁坏了大量文学典籍。

5 卖国政府焚书坑儒,大肆杀害爱国学子。

焚书坑儒的故事

焚书坑儒的故事

焚书坑儒的故事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为了庆祝大将蒙恬打败了匈奴,增添了一个朔方郡,再加上去年增添了桂林郡、象郡、南海郡,就在咸阳宫里开了一个庆祝会,大宴群臣。

大臣们全给他敬酒,祝他健康。

其中有个大臣叫周青臣的首先起身祝贺说:“从前,我们秦国只有一千里的疆界,如今靠着皇帝的英明作为,平定了海内,统一了天下;把列国诸侯都废了,改为郡县;边界上的蛮夷也全轰走了;统一规定了国家的法度;车和轨有了一定的尺寸,文字有了一定的标准。

天下老百姓都能安居乐业,再也不用受打仗的苦处。

自古以来有哪个君王干过这么伟大的事业?没有!因此,我们的皇上是亘古以来最伟大的帝王!”秦始皇听了,心中很得意,可那位儒生的头儿,博士淳于越听了却很不是味儿,他站起来反驳说:“周王把土地分封给子弟和功臣,叫他们共同辅助朝廷,周朝享受了八百年天下。

如今皇上得了天下,可是自己的.子弟和功臣们连一块土地也没有。

万一有几个郡县出了事情,可怎么办呢?不论干什么,要是不把古人当做老师,是长不了的。

刚才周青臣的话全是奉承皇上,想叫皇上离开正道。

这种小瞧古人,当面拍马屁的人决不是忠臣!”秦始皇见两位大臣争吵起来,就问别的大臣有什么意见。

这时,丞相李斯站起来说:“五帝的事业各不相同,不是把前一个人的事照样再来一下子;夏、商、周三代的制度也不一样,不是每一代都把前一代的制度再抄一遍。

这不是说他们不愿意向古人学习,偏要来一套新奇特别的花样,完全是因为时代变了,办法当然也就不一样了。

现在天下太平,法令统一,百姓理应好好经商、种田,儒生也要好好学习和遵守法令制度。

但是,就有一些儒生不学今而专学古,他们纠集起来向百姓造谣,制造混乱,借反对朝政以表示高明。

这样下去,国家还像个样儿吗?一切应当改革的事情还办得下去吗?”说到这里,李斯停顿了一下,接着他加强了语气,说:“因此,我请皇上下令:除了秦国的历史和那些有用处的书,像医药、占卜、种树等书,其余的诗、书、百家的言论一律烧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焚书坑儒的小故事
焚书坑儒是发生在中国古代的秦朝。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一位朝廷的高官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

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儒生”(读书人)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称赞过去的而议论现在政策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

这种措施引起许多读书人的不满。

第二年,许多方士(修炼功法炼丹的人)、儒生攻击秦始皇。

秦始皇派人调查,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挖大坑“焚书坑”及“坑儒谷”遗址活埋。

历史上称这些事情为“焚书坑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