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坑儒》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陈胜、吴广起义》ppt课件1[

沉重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苛酷刑罚
《汉书》书影
沉重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苛酷刑罚
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三 分之二)之赋,发闾左之戍(兵役)。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 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澹其欲也。 海内愁怨,遂用溃畔(叛)。 ——《汉书· 食货志》 董仲舒“(秦朝)田租、口赋(人头税)、盐铁之利,二 十倍于古”。 ——《汉书· 食货志》
秦始皇后期追求长生不老、成仙,方士们为其寻求丹药,徐福 出海寻求长生不老药,花费巨大没有结果。后来有方士寻药不成, 辱骂秦始皇后逃跑。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于咸阳郊外活埋了方士和 儒生共460多人。
1975年12月19 日,云梦睡虎地出土 的秦代竹简震惊了世 界。它是研究中国法 律、历史、军事、政 治、文化等内容的宝 库,具有极高的史学 价值和考古价值,被 国家文物局列为与曾 候乙编钟齐名的国家 级文物,并与秦始皇 兵马俑一起列入建国 50年全国十大考古发 现。
秦始皇统治时期,农民要把收获物的大部分作为 赋税交给政府,还要定期和不定期的被征发去服兵役 和徭役。
沉重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苛酷刑罚
秦始皇陵于公元前246年,秦王赢政初即位开工修 建,前后历时38年,后期据史书记载动用徭役、刑徒 72万余人。
沉重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苛酷刑罚
阿房宫遗址
阿房宫复原图
沉重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苛酷刑罚
束颈的铁钳
铁桎
秦朝刑具(陕西临潼出土)
沉重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苛酷刑罚
(秦)始皇为人,……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上 (始皇)乐以刑杀为威。 ——《史记· 秦始皇本纪》
(秦朝刑罚严酷,以至)赭衣塞路,囹圄成市(穿囚 衣的犯人堵塞了道路,监狱多得像市场一样),天下愁 怨,溃而叛之。 ——《汉书· 刑法志》
焚书坑儒的成语故事

焚书坑儒的成语故事
秦始皇憎恶儒生引用诗书来反对秦的法律,于是焚毁诗书,坑杀儒生,对中国文化带来极大的摧残。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统制思想文化而采取的两项重大措施。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博士淳于越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建议依据古制,封子弟功臣以为枝辅。
丞相李斯为杜绝“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的现象,提出焚书的建议。
秦始皇采纳其建议,下令除秦国的史书、博士官收藏的图书和百姓家藏的医药、卜筮、种树等书外,凡列国史记、百姓私藏的《诗》、《书》和百家语等均限期交出焚烧。
此外还规定偶语《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诛,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30日不烧,黥为城旦。
焚书对古代文化典籍造成极大的破坏。
次年,为秦始皇寻觅长生不老仙药的方士侯生、卢生,因难以继续行骗,便以始皇贪于权势,未可为求仙药为由,相约逃亡。
秦始皇闻讯大怒,认为儒生多以妖言惑乱黔首,于是下令御史案问诸生,受株连的儒生达460余人,全被活埋于咸阳。
焚书坑儒暴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成语解释:
成语名称:焚书坑儒
成语拼音:fén shū kēng rú
成语解释:坑:挖坑活埋;儒:儒生;读书人。
指秦始皇焚烧《诗经》、《书经》等古代典籍;坑杀一批儒生。
后泛指对文化和知识分子的摧残。
典故出处:汉孔安国《〈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
成语例句:满清入主中原,焚书坑儒多少次,杀了民族思想的人。
(梁斌《红旗谱》四二)。
郑州海天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内容概要:海天考研为大家整理了2014年考研专业课: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建议大家在复习的时候在学好课本知识外多了解一些课外知识。
名词解释:1.《吕氏春秋》2.焚书坑儒3.《过秦论》4.汉赋5.辞赋6.骚体赋7.散体大赋8.抒情小赋9.纪传体10.互见法答案:1.《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秦统一以前,由吕不韦召集他的门客集体编纂的。
全书由十二纪、八览、六论组成,后又简称为《吕览》,一共有二十余万字。
《汉书?艺文志》称吕不韦的《吕氏春秋》为“杂家”,即认为它是先秦以来阴阳、儒、墨等各家的折衷和调和。
《吕氏春秋》的编著目的,就是博采众说,为当时秦国正在进行的统一天下的活动作理论上的论证。
这部书文字朴素简练,和先秦其他的子书一样,有不少地方都是借用寓言故事来说理,因而富有文学的意味。
书中还保存了大量的先秦时代的文献和遗闻佚事。
2.焚书坑儒: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反对封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
丞相李斯加以驳斥,主张禁止儒生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官的私藏《诗》、《书》等亦限期缴出烧毁;有敢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欲学法令的以吏为师。
次年,卢生、侯生等方士、儒生攻击秦始皇。
秦始皇派御史查究,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坑死在咸阳。
史称“焚书坑儒”。
3.《过秦论》:散文篇名,西汉贾谊作。
一般分为上、中、下三篇。
“过秦”是指责秦政之失。
作者详细论述秦王朝迅速为农民起义所推翻的原因,旨在作为汉兴之后接受历史教训、巩固统治的借鉴。
文中对秦政的苛虐有所暴露。
4.汉赋:汉代流行的文学体裁。
吸取《楚辞》、荀卿《赋篇》体制词藻、纵横家铺张的手法而形成。
有小赋和大赋之分,小赋多为抒情作品,大赋多写宫观园苑之盛和帝王穷奢极侈的生活,在篇末有时寄寓讽谏之意;间有辩难、说理之作。
古诗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翻译赏析

古诗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翻译赏析《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章碣。
其古诗全文如下: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前言】《焚书抗》是唐代诗人章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的首句以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史实作为切人点,明叙暗议,用略带夸张的手法揭示了焚书与亡国之间的矛盾。
次句紧承首句,又从另一角度揭示秦王朝灭亡的教训,有利天险也不能守住基业。
第三句在点题的同时,进一步对焚书一事做出了评判。
最后一句以议论结尾,借刘邦、项羽二人不读书之史实抒发感慨。
这首诗以史家笔法,独辟蹊径,把“焚书”与“亡国”看似不相关的事情联系到一起,层层推进,自然圆转,言辞夸张,言他人所未言,巧妙的讽刺了秦始皇焚书的荒唐行为。
【注释】焚书坑:秦始皇焚烧诗书之地,故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南的骊山上。
竹帛:代指书籍。
烟销:指把书籍烧光。
帝业:皇帝的事业。
这里指秦始皇统治天下,巩固统治地位的事业。
虚:空虚。
关河:代指险固的地理形势。
关:函谷关。
河:黄河。
空锁:白白地扼守着。
祖龙居:秦始皇的故居,指咸阳。
祖龙:代指秦始皇。
山东:崤函之东。
一说指太行山之东,即为秦始皇所灭的六国旧有之地。
刘项:刘邦和项羽,秦末两支主要农民起义军的领袖。
不读书:刘邦年青时是市井无赖,项羽年青时习武,两人都没读多少书。
【翻译】焚书的烟雾刚刚散尽,秦始皇的帝业也随之灭亡,函谷关和黄河天险,也锁守不住始皇的故国旧居。
焚书坑的灰烬还没冷却,山东群雄已揭竿起义,起义军领袖刘邦和项羽,原来都不读书。
【鉴赏】这首诗就秦末动乱的局面,对秦始皇焚书的暴虐行径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谴责。
公元前213(秦始皇三十四年),采纳丞相李斯的奏议,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搜集焚毁儒家《诗》、《书》和百家之书,令下之后三十日不烧者,罚作筑城的苦役,造成中国历史上一场文化浩劫。
焚书坑据传是当年焚书的一个洞穴,旧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南的骊山上。
《焚书坑》章碣唐诗鉴赏

《焚书坑》章碣唐诗鉴赏【作品介绍】《焚书抗》是唐代诗人章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的首句以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史实作为切人点,明叙暗议,用略带夸张的手法揭示了焚书与亡国之间的矛盾。
次句紧承首句,又从另一角度揭示秦王朝灭亡的教训,有利天险也不能守住基业。
第三句在点题的同时,进一步对焚书一事做出了评判。
最后一句以议论结尾,借刘邦、项羽二人不读书之史实抒发感慨。
这首诗以史家笔法,独辟蹊径,把“焚书”与“亡国”看似不相关的事情联系到一起,层层推进,自然圆转,言辞夸张,言他人所未言,巧妙的讽刺了秦始皇焚书的荒唐行为。
【原文】焚书坑1竹帛烟销帝业虚2,关河空锁祖龙居3。
坑灰未冷山东乱4,刘项原来不读书5。
【注释】焚书坑:秦始皇焚烧诗书之地,故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南的骊山上。
竹帛:代指书籍。
烟销:指把书籍烧光。
帝业:皇帝的事业。
这里指秦始皇统治天下,巩固统治地位的事业。
虚:空虚。
关河:代指险固的地理形势。
关:函谷关。
河:黄河。
空锁:白白地扼守着。
祖龙居:秦始皇的故居,指咸阳。
祖龙:代指秦始皇。
山东:崤函之东。
一说指太行山之东,即为秦始皇所灭的六国旧有之地。
刘项:刘邦和项羽,秦末两支主要农民起义军的领袖。
不读书:刘邦年青时是市井无赖,项羽年青时习武,两人都没读多少书。
【白话译文】焚书的烟雾刚刚散尽,秦始皇的帝业也随之灭亡,函谷关和黄河天险,也锁守不住始皇的故国旧居。
焚书坑的灰烬还没冷却,山东群雄已揭竿起义,起义军领袖刘邦和项羽,原来都不读书!【创作背景】秦始皇消灭齐、楚、燕、赵、韩、魏六国以后,为了巩固他的统治地位,采取丞相李斯的建议,于公元前213年(始皇三十四年)烧毁图书(医药、卜筮、农作书籍除外),前212年(始皇三十五年)活埋儒生,力图使他的帝业延续下去。
作者可能到过烧毁图书的地方,耳闻目睹,有感而作。
【赏析】这首诗就秦末动乱的局面,对秦始皇焚书的暴虐行径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谴责。
诗的首句点出焚书坑中所发生的历史事件。
章碣《焚书坑儒》古诗鉴赏

生平简介章碣,原籍桐庐〔今浙江桐庐县〕,后迁居钱塘〔今浙江杭州市〕。
咸通末〔87 4〕,以诗著名,然累试不第。
后竟流落不知所终。
由于生活坎坷,章碣诗中富有批判锋芒。
乾符四年〔877〕,礼部侍郎高湘典贡举,擢其所知者邵安石为进士,碣又落第,便愤而作《东都望幸》诗,借写宫怨以刺唐末科举中的徇私舞弊。
又曾对当时社会发出愤怒的指责:“ 尘土十分归举子,乾坤大半属偷儿〞〔《癸卯岁毗陵登高会中贻同志》〕。
诗工七律,并自创变体,为时人所效法。
方干称赞其诗为:“ 织锦虽云用旧机,抽梭起样更新奇。
〞〔《赠进士章碣》〕。
《全唐诗》录其诗二十六首,编为一卷。
焚书坑章碣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章碣诗鉴赏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统一中国的“ 千古一帝〞,在中华民族开展史上具有重要功绩。
但是,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在建功立业的同时,特别是在兼并六国后,他也曾犯过严重错误。
他的焚书坑儒,就是其一。
实行愚民的的政策和文化专制主义,可以闭塞言路,但要熄灭人民心中的怨愤之火,却是办不到的。
正像元代诗人萧立之所说:“龙虎有云终王汉,诗书余火竟烧秦!〞焚书者终自焚,这就是历史对实行文化专制主义者的无情嘲弄!章碣的这首《焚书坑》所展示的,就是这一客观规律。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二句,是说随着秦始皇焚书浓烟的消失,他的帝业也同时化为乌有,秦地关河之险虽然可用作据守屏障,但失去民心,咸阳都城也就无险可据了。
秦始皇点燃“竹帛烟〞,焚书坑儒,旨在永保万代帝业。
“帝业虚〞三字,写出了其事与愿违的可悲下场。
“关河〞二字,极言秦王朝据地利之险,“空锁〞二字那么暗示了“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这就深刻地揭示出实行愚民的政策者最愚蠢,说明广阔人民是不可愚弄的,他们具有翻天覆地的回天神力。
这首诗寓意含蓄而深刻,它通篇都充满了对封建统治者实行愚民的政策的讥刺,但却毫不外露。
首句通过秦始皇事与愿违的鲜明比照,从心理与现实对照的角度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统治者“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嘲笑之情;次句是从“地利不如人和〞的角度抨击了焚书坑儒是失却民心的昏愦之举;第三句主要从时间的角度突现焚书坑儒恶果来势之迅猛;第四句那么是从反秦义军参加者并非书生的角度,进一步说明焚书坑儒、实行封建文化专制实乃误国之策。
罗隐《焚书坑》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焚书坑罗隐(唐代)千载遗踪一窖尘,路傍耕者亦伤神。
祖龙算事浑乖角,将谓诗书活得人。
译文千年留下的书籍,被烧成一窖灰尘,路旁种田的农民也感到很伤神。
秦皇计算事务真是机灵聪明,以为人们读书多,就能活得比别人好。
注释遗踪:指写在竹简、丝绢等上的诸子百家的书籍。
一窖尘:一坑尘土。
祖龙:指秦始皇。
乖角:机灵聪明。
创作背景人类历史上的专制者各有各的愚民术和御民术,但有一招,是他们都尝试过的,那就是钳制思想,管制言论,垄断文化,推行文字狱。
历史一次又一次证明,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独裁者依然前赴后继,依然自以为是地享受着“文字狱”的盛宴。
关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历史上感叹的人很多,罗隐这首《焚书坑》即是其一。
赏析这是一首直接歌咏历史题材,表达作者议论见解的咏史诗。
它跳出了一般咏史诗的窠臼,从另一个角度写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含蓄而有新意。
诗的前两句以看似平实之笔叙说了诗人所见:当年秦始皇焚书之处历经千年,已成为历史陈迹,除去满洞穴的尘土外什么也没有了,就过路旁的农夫看到这荒凉景象也感到伤心。
这两句既交代了吟咏的历史事件,又从侧面写出了诗人的感慨,看似“无我”,实则“有我”。
试想:历史上秦始皇焚书的暴行,是一场民族文化的大劫难。
许多优秀的书籍被付之一炬,使每一个视书为生命的读书入念此而心痛,千年之后的罗隐亦不例外。
但诗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没有直写自己的感慨,而是借写自己的所见,借写他人的感受来表现这种感慨。
一个不识诗书的农夫尚且“伤神”,罗隐作为一个读书人,自然更是感伤至极,这一点,读者一想即知,不说胜似多说。
这种融思想感情于叙事当中、融丰富内容于平实当中的写法,既简明经济,又韵味无穷,不由人不赞叹诗人运用语言、高度概括的功力。
诗的三四句,写诗人的议论,揭示秦始皇焚书的原因。
“祖龙算事浑乖角,将谓诗书活得人。
”意谓秦始皇谋划事情还真聪明,他认为烧毁书籍就能保秦王朝永在,赢代政权永存。
一般的咏史诗,作者都是从客观的角度,或赞或贬自己所吟咏的历史事件及人物,而罗隐却不是这样处理的。
经典古文中国古代10大名赋

经典古文中国古代10大名赋古代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而名赋则是古代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名赋以其优美的文笔和深邃的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之一。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中国古代的十大经典名赋。
1. 《大庙赋》:这是南北朝时期文学家颜之推所作,描述了皇帝主持大庙祭祀的盛况,写出了古代帝王的威严和庄重,也展现了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瑰丽。
2. 《焚书坑儒赋》:这是东汉末年文学家杜预所作,揭露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暴行,呼吁保护文明和尊重知识。
它以铿锵有力的笔触让人们深感荒诞和可怕。
3. 《陈情表》:这是南宋文学家文天祥所作,以“臣愿尽瘁死而后已,至死不能忘”开篇,表达了忠诚和对国家的热爱。
它以激情澎湃的词句和深情动人的笔调,成为了古代名赋中的瑰宝。
4. 《滕王阁序》:这是唐代文学家王勃所作,描述了滕王阁的壮丽和辉煌,表达了诗人的壮志豪情和对功名利禄的向往。
它以豪放激昂的气势和卓越的艺术才华,震撼了古代文坛。
5. 《明妃曲》:这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作,描绘了明朝皇帝明英宗和明妃的感人故事,用细腻、深情的文字展现出古代人们对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6. 《登鹳雀楼》:这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所作,描绘了登上鹳雀楼后所见的壮丽景色和自己的心境变化,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和对人生追求的诗意表达。
7.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是唐代文学家杜甫所作,描绘了秋夜的寂静和人们的感慨,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生命短暂的深切思考。
8. 《满江红·登科后》:这是明代文学家文征明所作,描述了考上科举后的喜悦和豪情壮志,用细腻的笔触和优美的诗句展现了个人和国家的荣耀。
9. 《乌衣巷》:这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作,描写了乌衣巷中的居民生活和自然环境,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瑰丽的描写,展示了古代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10. 《长恨歌》:这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作,以玄武门之变为背景,描绘了武则天的婉约悲剧和史诗般的爱情故事,以及人们对命运和生活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评价“焚书坑儒” ?
1、巩固了秦朝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 2、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了思想,摧残 了文化 “焚书坑儒”加强了思想统治,加强 了中央集权
启示:
在专制的封建政权之下,文化永远会 受到各种不同形式和程度的摧残。而摧残 文化的这种体制却一直受到这种文化的颂 扬,这实在是中国文化和中国知识分子的 可悲之处。
焚书坑儒
背景
秦统一中国后,专制主义集权延伸 到文化领域,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工具);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入学 经 典批评时政。
原因
•1.是秦朝建立专制 •主义政治体系的需要
2.一些儒生和游士 引用儒家经典, 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 批评时政。
3.在关于郡县制的 辩论中,丞相李斯斥责 儒者依古制实行分封制 的主张不合时宜。
“焚书“遗迹
坑儒谷遗址位 于陕西临潼
坑儒谷
评价!
目的?
焚书坑儒
后果?
甲同学说:“焚书坑儒’是秦始皇的暴政呢感,是导致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乙同学说: “焚书坑儒’ 措施有利于统一,值得肯定。”
秦始皇“焚书坑儒”, 一方面是以思想一统巩固 政治一统的需要,当时秦 朝刚刚统一,六国遗留贵 族时刻图谋复国,诸子百 家对新政议论纷纷,不利 于维护统一的局面,采取 这个政策有利于统一;另 一方面,他摧残了文化, 钳制了思想,残杀儒生, 落下千古骂名。但推行思 想文化一统并非是亡国的 必然因素。
千秋功过,任人评说
书籍被烧残,其实 (唐)章竭 还在其次,春秋末年 竹帛烟销帝业虚,以来,蓬蓬勃勃的自 由思索的那种精神, 关河空锁祖龙居。 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 坑灰未冷山东乱,一次致命的打击;
焚书坑
刘项原来不读书。
——郭沫若
“焚书坑儒二事同为虐政,而结果非可以一概论。 ……左道欺罔, 邪谄以易富贵,在法宜诛也。始皇一坑正可以扫涤恶氛,惩创民蠹,功 逾于罪也。”——梁启超
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 思想上:焚书坑儒 是秦始皇公元前213年 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 坑杀术士、儒士的事件。
事件简介
秦始皇 李斯
是发生在中国古代的秦朝。在秦始皇三 十四年(公元前213年),一位朝廷的高官淳于越反对当时实 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 驳斥,并主张禁止“儒生”(读书人)以古非今,以私学诽 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 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 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称赞过去的而 议论现在政策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 师。这种措施引起许多读书人的不满。第二年,许多方士 (修炼功法炼丹的人)、儒生攻击秦始皇。秦始皇派人调查, 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挖大坑活埋。历史上称这些事情 为“焚书坑儒”。
XX(x班) cxy
经过
(1)焚书——前213年,丞相李斯提出 焚书建议并被秦始皇采纳 (2)坑儒——秦始皇将460多名儒生坑 杀于咸阳
成语典故
【词目】焚书坑儒 【同义词】燔书坑儒 (fán shū kēng rú) 【发音】fén shū kēng rú 【释义】焚:烧;坑:把人活埋;儒:指书生。焚毁典籍, 坑杀书生。 比喻对文化和文化人的摧残。 【出处】汉· 孔安国《〈尚书〉序》:“及秦始皇灭先代典 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 【示例】满清入主中原,~多少次,杀了民族思想的人。 (梁斌《红旗谱》四二) 【用法】作主语、谓语、定语、宾语;指文化专制 【英文翻译】Burning of books and burying of schol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