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嬴政】焚书坑儒(2)
法制史判断题

四、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10 分。
)1. 西周中央司法机关包括大司寇、小司寇、士师、乡士和遂士。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A. 错误2. 夏启通过暴力夺取政权,建立了夏王朝。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B. 正确3. “威侮五行,怠弃三正”是夏启在准备讨伐有扈氏时发布的战争令,即军令《甘誓》中一条罪名。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B. 正确4. 奴隶制五刑包括墨刑、劓刑、剕刑、宫刑和大辟。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B. 正确5. 奴隶制五刑最早来源于原始时期的苗族。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B. 正确6. 春秋时期井田制遭到破坏,郡县制逐步取代分封制,王权旁落,政权下移,宗法制日趋衰落,法治取代礼治等等,是这一时代的基本特点。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B. 正确7. 战国时期的指导思想其中包括“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A. 错误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B. 正确8. 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B. 正确9. 楚国在悼王时任用李悝为令尹,实行变法。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A. 错误10. 郑国子产公布刑书时,便遭到晋国以孔子为代表的旧贵族的反对。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A. 错误四、判断题(共 10 道试题,共 10 分。
)1. 西周的买卖契约叫做傅别。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A. 错误2. 所谓的“三国三典”,就是“刑新国用重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轻典”。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A. 错误3. 晋国赵鞅铸刑鼎,遭到叔向的反对。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A. 错误4. 郑国执政子产“铸刑书于鼎”,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B. 正确5. 商朝的罪名包含:舍弃啬事、不从誓言、不吉不迪等。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B. 正确6. 炮烙是商朝死刑处决的方法。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B. 正确7. 商朝初期的王位继承制度实行父死子继,辅以兄终弟及。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A. 错误8. 劓殄是把犯罪者本人及其后代都杀掉,相当于后世的族诛。
中国法制史形考册答案(一至六章)

中国法制史小抄第一章(一)填空题1.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2.原始社会部落首领通过“禅让制”产生。
3.夏朝的第一个帝王是启。
4.《左传•襄公四年》记载:“芒芒禹迹,画为九州,经启知道。
”5.法的起源经历了从习惯到习惯法、再到成文法的演变与发展过程。
6.《左传•昭公六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7.《说文解字》:“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豸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
”8.《正韵》:“律吕万法之所出,故法令谓之律。
”9.《夏书》曰:“昏、墨、贼,杀。
”10.在“刑侯与雍子争田案”中,雍子犯了“昏”罪,即“己恶而掠美”。
(二)单项选择题1.将“法”改为“律”,是在()。
CA夏朝B西周C战国时期的秦D汉2.夏朝有五种刑罚,共()条。
DA五百B一千C二千D三千3.“威侮五刑,怠弃三正”是夏启讨伐有扈式时发布的(B)。
A习惯B战争动员令C祭祀D礼仪4.“昏、墨、贼,杀”中的刑名是()。
DA昏B墨C贼D杀5.夏朝有“昏、墨、贼,杀”的制度。
据叔向解释:“杀人不忌为( )”。
CA昏B墨C贼D杀6.在我国,首次制定赎刑是在()。
AA夏朝B商朝C西周D秦朝7.《竹书纪年》记载:“夏后芬三十六年作( D )”。
A囹圄B夏台C均台D圜土8.夏朝有“昏、墨、贼,杀”的制度。
据叔向解释:“己恶而掠美为( )”。
A A昏B墨C贼D杀9.夏朝有“昏、墨、贼,杀”的制度。
据叔向解释:“贪以败官为( )”。
B A昏B墨C贼D杀10.相传夏桀时,曾把商汤“囚之()”。
AA夏台B均台C囹圄D圜土11.夏朝出现了一种制度,可以用财物折抵刑罚,这种制度叫做()。
CA禹刑B甘誓C赎刑D圜土12.夏启在准备讨伐有扈氏时,发布的战争动员令叫做(),它也是夏朝的法律。
B A禹刑B甘誓C赎刑D圜土13.我国奴隶制国家的第一个国王是()。
DA舜B禹C有扈氏D启14.原始社会部落首领的继承实行()。
AA禅让制B世袭制C占卜制D天命制15.夏、商、周三代的法律用来命名的是()。
琅嬛福地记 阅读附答案

琅嬛福地记阅读附答案文言文,完成16—20题。
(19分)琅嬛福地记(明)张岱晋太康中,张茂先①为建安从事,游于洞山。
缘溪深入,有老人枕书石上卧,茂先坐与论说。
视其所枕书,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异之。
老人问茂先曰:“君读书几何?”茂先曰:“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若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
”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
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
”又至一室,藏书愈富。
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
”后至一密室,扃钥甚固,有二黑犬守之,上有署篆,曰“琅嬛福地”。
问老人曰:“何地?”曰:“此玉京、紫微、金真、七瑛、丹书、秘籍。
”指二犬曰:“此痴龙也,守此二千年矣。
”开门肃茂先入,见所藏书,皆秦汉以前及海外诸国事,多所未闻。
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梼杌》《春秋》诸书,亦皆在焉。
茂先爽然自失。
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
茂先为停信宿而出,谓老人曰:“异日裹粮再访,纵观群书。
”老人笑不答,送茂先出。
甫出,门石忽然自闭。
茂先回视之,但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藓亦合,初无缝隙。
茂先痴伫视,望石再拜而去。
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
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
上溯书契前,结绳亦有记。
鹞前视伏羲,已是其叔季。
海外多名邦,九州一黑痣。
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
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
石彭与凫毛,所见同儿稚。
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
回首绝壁间,荒蔓惟薜荔。
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
坐卧十年许,此中或开示。
【注】①张茂先:名华,字茂先。
西晋文学家。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门肃茂先入肃:恭敬的样子。
B.茂先为停信宿而出信宿:两三天。
C.异日裹粮再访裹粮:携带粮食。
D.读书三十乘乘:车。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项的错误在于,这里的“肃”虽有“恭敬”的意思,但不能译为“的样子”,而只能表示一种态度,应译为“恭敬地(请别人)”。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书坑儒要商量:秦始皇嬴政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书坑儒要商量:秦始皇嬴政毛泽东1973年8月5日同江青谈话,令其记下七言诗一首,题为《读(封建论)·呈郭老》:“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并说:历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会前期有建树的,都是法家。
【赢政小传】秦始皇,字赢政。
生于公元前259年,死于公元前210年。
13岁登基,39岁称帝,在位一共37年。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临天下、叱咤风云的人物。
他统领强大的秦军,挥师东进,横扫六合,威服四海。
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君主嫔妃王孙公主无不胆战心惊俯首称臣。
为了夸耀自己的功德,赢政创立了“皇帝”的尊号,自封始皇,代代世袭。
秦始皇治国的手段是高明的。
在政治上,在全国范围内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由他直接控制,建立了自中央直至郡县的一整套官僚机构,制定和颁发统一的法令。
在军事上,明令禁止民间收藏武器,销毁没收得来的武器,在经济上,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并实行“车同轨”,开凿灵渠修造驰道。
在文化上,统一文字,禁止私学,当然也为“焚书坑儒”背上千古骂名。
秦始皇是一个很有作为的政治家。
并吞六国,修筑长城,征服面越地区,都应该说是他功业的光辉写照。
然而,全国统一之后,他修建豪华的阿房宫和骊山墓及求长生不老药。
派方士到东海求神等,耗费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难。
秦二世胡亥即位后,更加压榨剥削人民,社会矛盾日趋激化。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完全是一副有力的添加剂,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
【毛泽东评点】如果说,以前的一个时代是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那么,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就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仍旧保留着封建割据的状态,在封建国家中,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各地方分设官职以掌兵、刑、钱、谷等事,并依靠地主绅士作为全部封建统治的基础。
语文综合文摘浙江高考语文卷古文阅读题琅嬛福地记翻译及答案

浙江高考语文卷古文阅读题《琅嬛福地记》翻译及答案语文综合文摘琅嬛福地记(明)张岱晋太康中,张茂先①为建安从事,游于洞山。
缘溪深入,有老人枕书石上卧,茂先坐与论说。
视其所枕书,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异之。
老人问茂先曰:“君读书几何?”茂先曰:“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若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
”又至一室,藏书愈富。
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
”后至一密室,扃钥甚固,有二黑犬守之,上有暑篆,曰“琅嬛福地”。
问老人曰:“何地?”曰:“此玉京、全真、七瑛、丹书、秘籍。
”指二犬曰:“此痴龙也,守此二千年矣。
”开门肃茂先入,见所藏书,皆秦汉以前及海外诸国事,多所未闻。
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桍杌》《春秋》诸书,亦皆在焉。
茂先爽然自失。
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
茂先为停信宿而出,谓老人曰:“异日裹粮再访,纵观群书。
”老人笑不答,送茂先出。
甫出,门石忽然自闭。
茂先回视之,但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藓亦合,初无缝隙。
茂先痴然伫视,望石再拜而去。
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
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
上溯书契前,结绳亦有记。
鲧前视伏羲,已是其叔季。
海外多名邦,九州一黑痣。
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
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
石彭与凫毛,所见同儿稚。
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
回首绝壁间,荒蔓惟薜荔。
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
坐卧十年许,此中或开示。
【注】①张茂先:名华,字茂先。
西晋文学家。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门肃茂先人:恭敬的样子。
B.茂先为停信宿而出:两三天。
C.异日裹粮再访:携带粮食。
D.读书三十乘:车。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茂先坐与论说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B.若二十年外书若望仆不相师C.多所未闻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D.望石再拜而去毕礼而归之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张茂先的自矜面前,老人“微笑”;当张茂先提出“裹粮再访”的请求时,老人又笑而不答。
焚书坑儒的小故事

焚书坑儒的小故事
摘要:
1.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背景
2.焚书坑儒的具体措施和影响
3.焚书坑儒事件的评价和反思
正文:
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
这一事件对古代中国的文化、教育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试图通过焚书坑儒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具体措施包括:禁止私人收藏儒家经典,对违者处以灭族的酷刑;将460多名儒生活埋在咸阳;焚毁儒家经典、史书、诸子百家著作等大量书籍。
这些措施造成了古代中国文化的重大损失,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因此失传。
焚书坑儒事件对古代中国的思想、教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使儒家学说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导致儒家在秦朝的衰落。
其次,它使得诸子百家的学说受到了抑制,对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然而,这一事件也有积极的一面,它促进了法家、道家和兵家等学派的发展,使得秦朝在政治、军事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对于焚书坑儒事件的评价,历史学界存在不同的看法。
一些人认为,这一事件对古代中国文化造成了巨大的破坏,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
另一些人则认为,焚书坑儒有助于巩固秦朝的统治,推动了中国历史上的统一进程。
焚书坑儒历史事件

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是指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在位期间,实行的一系列文化打压政策。
这一政策的直接表现就是焚烧书籍和杀害知识分子。
起因经过:
1. 起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推行法家思想,强调法律的权威。
然而,当时的知识分子多数崇尚儒家思想,主张仁政、礼治,对法家思想持批评态度。
这使得秦始皇对儒家思想及其代表人物产生了强烈的不满。
2. 经过:秦始皇为了统一思想,加强统治,下令焚烧除法律、农业、医药和占卜之书以外的所有书籍。
据《史记》记载,只有关于种植、医药和占卜的书籍得以保留,其他都被投入火中焚毁。
此外,秦始皇还活埋了一批儒生,以消除批评声音。
对后世的影响:
1. 短期影响:焚书坑儒使得当时的知识分子感到恐惧,迫使他们不敢公开批评政府。
这为秦始皇的中央集权统治提供了短暂的稳定。
2. 长期影响:尽管秦始皇成功地统一了六国,但焚书坑儒激起了民众的不满。
这一政策使得秦始皇在民众中的形象受损,对秦朝的统治产生了负面影响。
秦始皇死后,秦朝很快灭亡,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民众对秦朝的暴政和焚书坑儒的强烈反感。
3. 文化影响:焚书坑儒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次重大灾难,许多珍贵的古代文献在这次事件中失传。
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许多珍贵的古代知识和文化传统无法传承。
总之,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实行的一系列文化打压政策。
这一政策虽然在当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对秦朝的统治和后世文化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秦王嬴政】焚书坑儒(1)

焚书坑儒(1)焚书坑儒发生在中国古代的秦朝。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
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
此即为“焚书”。
第二年,两个术士(修炼功法炼丹的人)侯生和卢生暗地里诽谤秦始皇,并亡命而去。
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派御史调查,审理下来,得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全部坑杀。
此即为“坑儒”。
两件事合成“焚书坑儒”。
焚书之灾一李斯在秦统一六国过程中和秦统一后,为秦始皇出谋划策,在巩固统一、政权建设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比如建立帝号,设置官制、实行郡县,制定秦律,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等。
对李斯的这些作为,应予以充分肯定。
但是,秦统一后,朝廷中对一个问题有不同意见,李斯在这个问题上的所坚持的意见,为秦始皇接受,并以此为借口制造了一次重大事件。
这就是焚书事件。
焚书是秦朝发生的一件大事,对秦朝历史而言,这次事件是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后,秦朝的社会矛盾日益显现,不稳定因素开始增多;对秦始皇而言,这次事件之后,他由一个比较开明的君主开始变为专制暴君;对李斯而言,这次事件之后,他处处迎合、屈从最高统治者的心态进一步表露,他这样做虽然可保全自身,但也暴露了自身的弱点,为秦朝,也为自己埋下了灾难的种子。
首先谈谈焚书事件的来龙去脉。
这件事起因是朝廷中的大臣对治理国家的方式有不同意见。
具体讲,不同意见就是统一的秦王朝究竟是全部实行中央集权下的郡县制,还是在实行郡县制的基础上一些地区实行分封呢?商周实行分封制,尤其西周,分封制度相当完备。
分封制就是周天子把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周族王族的后代和异姓功臣。
这些被封者称诸侯。
所谓“受民受疆土,以蕃屏周。
”历史证明,西周实行的分封制适应了当时的社会条件,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焚书坑儒(2)
首先,焚书必须让老百姓上交书,可老百姓、读书人就是不交,你怎么能搜查出来!当时,书的来源主要靠笔抄在竹简木牍上,来之不易,读书人爱书的情感之深,是现代人难以体会的。
所以藏书是当时反抗焚书令的主要办法。
特别是读书人比如儒门后学和诸子学人,纷纷藏书。
那么,书都藏在哪里呢?
1、藏在屋壁。
屋壁就是夹壁墙。
传孔子九世孙孔鲋曾把一批珍贵的书籍藏在曲阜孔府一间屋子的夹壁墙中,秦末,他参加了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并担任了陈胜的博士,后来在战斗中牺牲。
到汉武帝时,鲁恭王刘余翻修孔子旧宅,发现夹壁墙中有一大批藏书,包括《易》、《诗》、《礼》等典籍,这就是当年孔鲋为躲避秦朝的焚书令藏起来的书。
汉文帝时有个叫伏生的老头,90多岁了。
他是当年秦朝的博士,他偷偷在屋中藏了一部《尚书》,偷着背诵,直到背得滚瓜烂熟,才把书销毁。
汉初鼓励民间献书,他背诵了《尚书》,由政府派人用当时流行的隶书记录下来,这就是今文尚书。
2、藏在深山。
在湖南沅陵县附近有一座美丽的二酉山,相传,秦始皇焚书时,京城咸阳的儒生冒着生命危险,偷偷把上千卷书简运出京城,风雨兼程,奔往南方,在二酉山,他们发现这里人迹罕至,山洞深邃,便将书简藏在了这里,使一批珍贵的书籍得到保存,汉初,他们把书献给政府,使这些书得以流传。
风景秀丽,峰峦挺拔的二酉山也因藏书奇功成为文化圣迹。
两千多年来一直为无数天南海北的文人墨客向往和朝拜。
此次焚书没有彻底执行,还有地方官员执行不力。
落实焚书令需要各级官员执行、配合。
秦始皇从十七年(前230年)起至二十六(前221年),十年之间兼并六国,领土扩大了五倍。
但在这么大的范围内,短时间内,哪里有那末多培训好的能忠于秦政的官吏?秦始皇只能大量利用降秦的六国旧吏。
众多的六国降吏也不可能在数年之内被秦国完全更换。
那么,众多降吏都能尽忠职守于秦吗?都会不折不扣地执行焚书令吗?不可能。
正是因为有众多地方官吏的消极,才会造成众多有书之人的藏书机会,这使得焚书令大打折扣。
还有,出土秦简中未见只字焚书令的反映。
2002年5月至6月,湖南省文物工作者在湘西龙山里耶发现了战国古城,出土秦代木质简牍36000多枚。
这批珍贵文献的时间在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之间,内容包括法令、文书、历谱、郡县等十余项。
被认为大部分是秦统一中国15年间的官方档案。
按理说,这批简牍中应有秦始皇三十四年颁布的焚书令,但经清理却只字未见。
这一发现也证明,秦始皇颁令行法,并非人们所推想的那么雷厉风行于全国。
第四,从《汉书》所反映的实际看,秦以后各种图书的数量依然很可观。
《汉书》是东汉人班固写的记述西汉历史的史书。
其中《艺文志》记载了各种书籍多达13000多卷。
这一万三千多卷中,大都是西汉初至宣帝多次奖励人们向中央进献之书,也理应就是秦焚书令之后众多藏匿之书。
其中仅诸子书就有189家,4324卷(篇),这些书大都经历了焚书→藏书→献书的历程。
通过以上简单统计,我认为清楚地证明了一个长期未被人们深究的大问题,即秦始皇的焚书令,其实是来势汹汹,收效甚微。
但它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这个中国图书文化史上的大案,留给后人太多的思考。
四
李斯与秦始皇合谋的焚书政策从主观上讲是要加强统一和集权,但对不同意见显然没有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