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焚书坑儒与教育

合集下载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

1.明人伦:是孟子提出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所谓“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后世也称为“五伦”。

孟子所提出的以“明人伦”为中心的教育目的决定了教育内容是以孝悌为主体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2.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

孔子的“因材施教”主张改变以往教育“批量生产”的弊端,通过了解学生的特性,使用相对适当的教学方式令学生可以更容易接受学习。

3.有教无类:就是主张打破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能入学,不论贫富、贵贱以及“国别”,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有教无类”打破文化垄断,让平民百姓可以接受学习,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使更多的人可以受益,符合教育事业发展趋势。

4.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 -前476 )战国(前475-前221 )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争鸣”的出现使得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达到空前活跃的状态,产生了大量有思想的理念,同时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教育经验的丰富。

5.学而优则仕: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

鼓励更多的寒门子弟努力学习,通过学习获得一官半职。

但同时也形成了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

6.积微见著:知识是不断积累的。

才性虽低,锲而不舍,也可以成绩卓著。

纠正学子一跃而就的错误思想,培养学子正确的学习态度。

7.兼陈中衡:具体说就是“兼陈万物中悬衡焉”,“兼陈”就是把事物的各个方面或各种情况都展示出来,摆列开来。

“中衡”就是通过比较权衡而确定或选择适当的、中正的,有时也简称为“兼权”。

在学习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方法容易片面,妨碍认识事物的全貌,这就要求在教育中要教导人们辩证的学习。

8.化性起伪:指用礼义法度等去引导人的自然本性,即改造人的本性,使之树立道德观念。

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意义,注重后天的教育,认为人的贵贱、智愚、贫富都决定于后天的教育和学习。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汉代儒学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汉代儒学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第2课汉代儒学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秦朝建立后,一些儒生借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攻击郡县制度。

2.概况秦始皇将秦以外的各国史书、医药、卜筮、种树等有实用价值以外的私人收藏的书籍统统焚烧,后又将违犯禁令的四百六十余儒生坑杀于咸阳。

3.影响“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儒学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

二、“罢黜百家”1.背景(1)汉武帝时代,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需要用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统一。

(2)董仲舒改造儒学,并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2.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完成了罢黜百家、提升儒学地位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3.影响(1)积极:汉王朝加强了对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2)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三、太学的出现1.概况(1)汉武帝创建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太学,并将儒家经典列为官方教材。

(2)汉武帝还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作用(1)太学的出现,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2)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推动了文化的传播。

(3)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官僚富豪子弟垄断官位的情形,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

(4)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3.太学清议东汉太学生参与议政,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科举制的创立(1)实行时间:隋唐时代确立,一直沿用到清末。

(2)主要内容: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考试内容以儒学经典为主,明代以后发展为八股取士。

2.影响(1)积极:①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巩固。

②提高了儒学的地位,使其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③使得知识分子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

中国教育史第三章

中国教育史第三章
22
四、论道德教育
在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中,道德教育是核心。他是 董仲舒成就理想人格的必由之路。 (1)道德教育是立政之本,刑法为辅
“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 (2)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
三纲(道德的基本准则):君为臣纲,父为子 纲,夫为妻纲
五常(道德观念):仁义礼智信 (3)道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
“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 在把握不同个性特点的前提下,通过教育和个人的
主观努力,人人都可以得到良好的发展。
3. 实现人类自身价值的必然途径 4. 教育对改造社会的作用:
教育在发挥社会作用的隐效性,因为教育的社会效应是 间接的,它是那些直接产生效益的事业赖以存在和发展 的基础。
30
四、教育的培养目标(“鸿儒”)
五经:《诗》、《书》、《礼》、《易》、《春 秋》
⑵开设太学,建立博士弟子制: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了公孙弘的建议,在长 安设立太学,置博士弟子(太学的学生)50人。 ⑶察举制的完全确立:
5
由地方(包括中央各部门)长官负责 考察和举荐人才,朝廷录用为官。
始于汉文帝,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 建议,重视选举取士,察举正式成为一种 制度,州举秀才,郡国举孝廉,成为固定 的选士制度。
王充把当时的人才分为五个层次 文吏 儒生 通人 文人 鸿儒
王充把培养杰出的政治人才和学术人才作为教育 的最高目的。在中国教育史上,王充首次明确地 提出教育应培养创造性的学术理论人才。
31
五、教育内容 (一)诸子百家学说 凡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所积累下来的一切文
化知识都应当学习 (二)不仅要从书本中获得知识,而且要从
11
⑷太学有御定统一的教材。孔子删定的儒 家经典——《五经》是太学法定的教育课 程。

焚书坑儒的小故事

焚书坑儒的小故事

焚书坑儒的小故事
摘要:
1.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背景
2.焚书坑儒的具体措施和影响
3.焚书坑儒事件的评价和反思
正文:
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

这一事件对古代中国的文化、教育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试图通过焚书坑儒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具体措施包括:禁止私人收藏儒家经典,对违者处以灭族的酷刑;将460多名儒生活埋在咸阳;焚毁儒家经典、史书、诸子百家著作等大量书籍。

这些措施造成了古代中国文化的重大损失,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因此失传。

焚书坑儒事件对古代中国的思想、教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使儒家学说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导致儒家在秦朝的衰落。

其次,它使得诸子百家的学说受到了抑制,对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然而,这一事件也有积极的一面,它促进了法家、道家和兵家等学派的发展,使得秦朝在政治、军事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对于焚书坑儒事件的评价,历史学界存在不同的看法。

一些人认为,这一事件对古代中国文化造成了巨大的破坏,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

另一些人则认为,焚书坑儒有助于巩固秦朝的统治,推动了中国历史上的统一进程。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发展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发展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发展中国古代学校教育自古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也是中华文化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一直是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因素。

在本文中,将介绍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及其中的关键点。

先秦时期在中国古代,先秦时期(公元前722年到221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阶段。

在当时,教育是家庭和社会共同负责的。

书籍上流传着很多有价值的教育理论和方法。

如《大学》、《中庸》等,这些经典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同时,公元前6世纪,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创办了儒家思想,曾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对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影响深远。

秦汉时期在中国古代的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教育制度开始逐渐建立。

秦始皇颁布了《焚书坑儒》的政策,严格限制了古代书籍的流传,因此,该政策导致了大量知识的流失。

无论如何,中国的古代学校教育制度还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如在这一时期,开始了许多学校,教授古文、算术和儒家经典等方面的知识。

唐宋时期在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到1279年),中国古代学校教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许多一流的学校被创建,例如熙宁书院和白鹿书院等,这些学校都有深刻的影响力,成为了各种学问和知识的中心。

同时,有很多历史学家、诗人和哲学家在这个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他们创造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为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明清时期在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到1912年),中国古代学校教育进一步发展。

在这个时期,科举制度开始逐渐稳定,考试制度取代了招贤制度,同时对于很多困难的考题,也有教育导向和建议方案可供参考。

另外,各种新的思想观念开始进入了中国学校教育中,如儒家思想开始逐渐融入到各种学科中。

同时,会考制度开始成为最重要的考试制度之一,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学校教育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

结论在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中,重要的思想家、知识分子和哲学家的贡献显而易见。

他们的作品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培养目的之我见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培养目的之我见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培养目的之我见中国古代的教育培养目的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在古代,教育不仅是为了培养人才,更是为了传承文化,培养忠良等方面的目的。

本文将从春秋战国、秦汉、隋唐以及宋明清等不同历史时期分别探讨中国古代教育培养目的的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初期阶段。

这一时期的教育培养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君子,以致君治国安邦的需要。

教育形式以师徒传授为主,注重礼仪教育和道德修养。

《孔子家语》载:“吾三人行,必有人仁者与焉,无怨怒,宣明者与焉,虚壹者与焉。

”这表明在这一时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为人处世的能力,以保持社会的稳定。

秦汉时期,教育的培养目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进行了教育制度的统一,实行“焚书坑儒”,推行法家思想,将教育培养目的转向了强调政治忠诚和服从。

在汉代,儒家思想重新兴起,教育培养目的多元化,既有传统的儒家教育,也有由于统一国家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官学教育。

这一时期,教育的培养目的除了传承文化,更加强调政治忠诚和顺应统治者的需要,培养合格的官员和军事人才。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的教育培养目的更加突出了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隋唐大兴文化教育,大力推行科举制度,进行了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为培养文化人和政治人才创造了条件。

在此时期,除了继续强调道德修养和政治忠诚外,更加注重了知识的普及和培养,以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

宋明清时期,教育培养目的呈现出了新的特点。

在这一时期,科举制度逐渐演变成了等级制度,教育的培养目的更加强调了政治忠诚和社会等级分化。

尤其是在明清时期,社会等级分化更加明显,科举制度对于社会的影响更加深远。

在这一时期,教育的培养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官员和维护社会等级制度的需要,政治忠诚和社会地位成为了教育的主要目的。

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古代的教育培养目的有着不同的变化和发展。

秦朝焚书坑儒死气沉沉复习过程

秦朝焚书坑儒死气沉沉复习过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 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 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 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
董仲舒像
合作探究: 上述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 汉 武帝为什么会接受他的主张?
上述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 汉武帝为什 么会接受他的主张?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选官制度的变化;
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2、确立;——隋朝;
完善:唐朝; 发展;北宋; 强化:明清。
小结: 儒学的兴起
春秋时期 ——应运而生; 战国时期 ——蔚然大宗; 秦朝时期 ——遭到打击; 西汉初年 ——逐渐复苏; 汉武帝时 ——正统思想;
作业:
2)结束了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 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 自由发展;
3)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4)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 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二)太学的出现;
1、教育体制:
1)中央:
——创建太学(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 才的官立学校 );
2)地方:
——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 (初建地方教育系统);
3.评价:
(1)直接作用: 有利于巩固秦朝刚刚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消极影响(占主导地位): 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
的一场浩劫。(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二、儒学兴起的表现;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二)太学的出现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请思考:(1)上述材料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 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2)上述思想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巩固政权,加强统治 ,也对君权有一定的制约
阅读下列材料: 君为臣纲──君臣义 父为子纲──父子亲 夫为妻纲──夫妻顺 【仁】──亲也。对人宽厚有爱心 【义】──事之宜也。为人正派,爱憎分明 【礼】──理也。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 【智】──智慧也。处事果断周密 【信】──诚信也。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 请思考:上述材料体现出董仲舒的什么思想?其实质又 是什么? 思想:三纲五常; 实质:把封建统治的等级秩序神化。神权、君权、父权、 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一整套的封建神学体系,用以维 护封建君主集权制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进一步强化
——察举制和科举制
自主学习:
①中国古代有哪些主要的选官制度?
②回顾必修一的相关内容,归纳察举制 、科举制的 主要特点
察举制 、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①察举制是一种推荐制度,主要由地方州郡长官定期察举;科举 制是一种考试制度,采用招考与投考的方式取人 ②察举制以取人为标准,德行、经术、吏能、文法等,都是被举 的标准,相对来说更为注重人的整体;科举制以文辞和经术取士, 把某一项具体的知识才能作为录用标准,考试成绩是能否得官的 关键。
解决思想意识形态问题,不能简单地依赖于行政强制, 更不能依靠暴力。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文化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发 展,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会真正发挥它的社会功 能。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民族才是有生命力的民族。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尤其是世界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 该善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因为文化的发展是连续的,是 一个继承与发展的过程,同时,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P11学习思考:《后汉书》记载,汉明帝曾经亲自到太学 讲学,和诸位儒生就儒家经典的内容相互辩论,前来太学门前 围观听讲的人不可胜数。汉明帝这样做,说明了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焚书坑儒与教育
摘要: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为了便于国家的统治,秦始皇推行法家的治国思想,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引发了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是中国思想文化上的劫难,是政治斗争的惨剧,对文化教育事业造成极大摧残。

本文着重阐述焚书坑儒产生的背景、原因、给后世教育带来的影响,及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焚书坑儒;背景;原因;后世教育;启示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形成,出现了“九流十家”。

各家学派各抒己见,相互抨击,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推动了学术思想的繁荣昌盛,迎来了我国古代学术发展的黄金时代,为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中国教育史上,这一时期是私学发展的鼎盛时期,然而到了秦朝,秦采取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教育政策,严禁私学,忽视学校教育的作用,爆发焚书坑儒事件。

一焚书坑儒产生的背景
(一)思想文化方面
正如许慎《说文解字》中说:“当时田畴异亩,东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秦统一后,“书同文,车同轨”,不仅在经济、文字、政治上进行控制,而且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的需要,又在文化教育思想领域进行独裁统治,采取禁私学政策。

(二)统治集团内部思想方面
秦始皇采取李斯的建议,实行便于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但统治集团内部对分封制和郡县制产生意见分歧,思想上没有达到统一。

二焚书坑儒产生的原因
(一)知识分子与当时实行的法家思想格格不入
秦始皇并不是开始就在文化思想教育领域采取残酷的手段,他曾派人搜集大量的宫廷、民间的古典文献,并征聘70多位老学者,授博士之官,还召集2000余人的学生,置于博士之下命之曰诸生,目的是利用他们对古典文化进行整理分类,以政府的力量禁止不利于封建专制政权的书,推广那些对秦政权有利的书籍,诚如秦始皇所说:“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天下”。

由此秦始皇对这些博士、诸生待遇优厚。

但是,事情的发展并不像秦始皇想像那样,这些博士、诸生是旧时代的学者,他们认为复古周礼的儒家思想都是好的,所以,他们不但对加强专制统治思想没有帮助,反而对秦始皇的行为指指点点,说三道四。

秦始皇是个瞧不起儒家,推崇法家思想的人,他十分推崇韩非的主张:“明主之国,无门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认为这是富国强兵,超过三皇五帝的唯一妙招,所以他对博士、诸生的表现心有不满。

(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当权者倾向于焚书一方。

在秦始皇三十四年,一次宴会上仆射周青臣把设立郡县制作为秦始皇的功德之一加以歌颂,而此却遭到博士淳于越的非议,他认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于是,秦始皇便让大臣们就此事展开讨论,丞相李斯坚持己见,主张郡县制,此时他已感到统治内部思想观点的不一致,是加强中央集权、推行郡县制的障碍,因此李斯语皆道古而害今,饰虚言以乱实。

在批驳淳于越的同时,将矛头指向传播各种学术思想的私学,他指出:“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

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

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禁之便”。

同时提出焚书主张,并得到秦始皇的赞成,即除秦国的典籍、农书、医书及神问卜卦之书外,其他藏书全部烧毁。

就这样到处点燃了焚书之火,秦以前的很多古文典籍化为灰烬,而儒家学者成为主要打击对象。

(三)方士求药未得,造谣言迁怒秦始皇。

焚书后的第二年发生坑儒。

秦始皇虽然曾持战杀场,统领大军,歼灭六国,但是他迷信神仙,面对死亡也有那种恐惧、怯弱的心理。

他在“六王毕,四海一”后,派人寻求长生不老药。

其中有方士侯生、卢生,因长期求药未得,在逃跑之际又聚众散步对秦始皇大为不敬的言论。

当然,对于威严残暴的秦始皇来说,
这是一种耻辱,对此很是恼火,于是下令严加查究,士人们相互告发,共惩处活埋诸生460余人,且其中有一大批是儒家知识分子。

三焚书坑儒对后世教育方面的影响
(一)对秦以后历代当权者为巩固统治而推行的主流思想的影响
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对百姓进行文化教育思想专制统治,焚书坑儒,推崇法家思想。

于是秦以后历代当权者都注重对人民进行思想控制。

汉朝,经历了初期的无为而治以后,在汉武帝时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魏晋南北朝时,佛家思想开始广泛传播,但儒学作为官方思想还是占据主流地位;隋唐时,佛、道、儒三教并行,但儒家思想受到一定冲击;五代、两宋时期,理学开始兴盛,儒家地位抬升;明清时期,心学得到发展,科举考试只论八股,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登堂入室,儒学地位达到极点;在上世纪初期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一批先进中国知识分子批判儒家思想,对其进行全盘否定,使教育方面受到重大考验。

新中国成立后,文化大革命时推行“反资”思想,而改革开放后,我们更注重解放思想,倡导以人为本,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二)对学校教育方面的影响
1.焚书坑儒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一次浩劫,是对学校教育作用认识不足的表现,实际上就是取消了学校教育制度,几乎使学校教育遭到废弃。

这是一次教育倒退。

这次事件使秦以前积累的一些办学经验及理论流传缺失,给后世教育办学带来很大困难,有些方面要从零开始重新摸索、探究,造成教育
事业发展分裂,如诗歌教育在此阶段处于停滞不前地位。

直到西汉王朝建立后,文化教育方得到逐渐发展,私学再次兴起。

2.焚书坑儒使得古代一些古典文献面目全非,遗失损坏甚多,几乎中断文化传承。

乃到汉代时出现大量的书,一种书籍往往有多种版本,使人们无所适从,造成学术思想上的混乱局面。

这也使人们对秦朝以前各国的发展状况失去中介,认识模糊,给考古研究带来很大损失。

四焚书坑儒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就我国教育史而言,对书籍和读书人的迫害时有发生。

类似焚书坑儒这样的举动绝非第一次,也不一定是最大的一次,如明朝的八股文,清代的文字狱及近代史上的文化大革命它们都对中国学校教育事业造成难以弥补的后果。

当然它们的产生绝不是偶然,而是由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决定的。

这就不得不让我们对现代教育进行深思,我国现代教育事业正处于改革中,为了不在改革中对教育产生负面影响,这就要求倡导者、领导者要理清头脑,根据教育需要,实事求是的进行变革,谨记前车之鉴,要在科学指导的方针基础上不断调整,灵活变动,以适应社会需要;而且要大力发展好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对各种教育学术兼容并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培养全面发展型的创新人才;同时也要保护流传千古的传统文化,发掘以前古代学校教育中的精华之作,推陈出新,汲取营养,取舍得当。

以此让中华民族长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三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2008,P103-104.
【2】李宏.焚书坑儒对秦汉文化教育政策的影响[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年11期
[3] 周玲.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6,(05)
[4] 雷生友. 焚书坑儒别论[J].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6,(05)
[5] 梁骁菲.谈谈历史上的焚书坑儒[J].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11年03期
[6] 祝运俊.也谈“焚书坑儒”[J]. 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27期
[7]代云.
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周秦之变”背景下秦皇汉武统一意识形态的尝试[J]. 南都学坛2010年05期
[8]张鹏程.浅谈秦始皇焚书[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08期
[9]欧阳祯人.也论“焚书坑儒”[J]. 求索, 2008年10期
[10] 孙福喜. “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原因的双向考察[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93,(01)
[ 上次修改时间:2012年5月12日(星期六) 中午12:34 ]
上一篇下一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