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探索其妙的自然科学 教案1
1.探索奇妙的自然界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针对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原理等知识点,采用讲授法进行系统地讲解,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
(2)讨论法:在课程中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其独立思考、交流表达的能力。
-视频资源:《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科普文章:《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环保活动案例:《可持续发展在行动》
2.拓展要求:
-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相关材料,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观看视频资源,深入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功能以及生态平衡的维持机制。
-阅读科普文章,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2)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实验操作,使其亲身体验自然界的奇妙,增强科学探究能力。
(3)游戏:设计科普游戏,如“生物多样性大富翁”、“生态平衡保卫战”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4)小组竞赛:设置小组任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竞争意识。
3.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3.培养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提高其在日常生活中履行环保责任的能力。
4.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其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5.增强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沟通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团队协作精神。
学情分析
针对七年级上册的学生群体,以下从学生层次、知识、能力、素质及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分析,以了解他们对《探索奇妙的自然界》课程的学习情况。
华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册-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1节 探索奇妙的自然界 观察和实验-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教案

观察和实验——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本节课是针对《科学》七年级华东师大版上册“走近科学”第一节“探索奇妙的自然界”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是以书本上的内容为主,讲解五个自然现象,和学生们一起来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书本上的五个活动,因为由于可操作性较强,通过讲解一些要点,留给学生课后去做。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针对初一的新生,这些学生是刚开始步入初中科学的学习,还不清楚如何进行科学的学习。
通过一起看书本,试着让他们领悟怎么看书,看书时应该注意哪些。
1、对科学课程形成良好的印象和产生浓厚的兴趣。
2、了解观察和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3、通过实验和观察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感受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喜悦。
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知识的学习引言:上节课我们已经通过实验,一起来探索了奇妙的自然界,也让大家一起经历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通过看书,再来进行探索一次奇妙的自然界。
老师:首先我们来看书上给我们举的第一个例子,“为什么树上熟透了的苹果会往下落,而天上月亮既不落向地球,也不飞向外空?”学生:因为万有引力的作用老师:很好,但是如果你奶奶问你这个问题,你也这样回答么?学生:不能。
老师:那我们应该怎么来描述呢?学生:重力的作用。
(注:学生回答不出来)老师:其实万有引力指的就是,我们地球上的万物都在地球的吸引下,都会受到重力。
其实是因为重力的原因,才让苹果下落的。
老师:好,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第二个例子。
“为什么蝙蝠能在黑暗中自由飞行,而人在黑暗中为什么会举步维艰?”学生:因为蝙蝠能发出超声波。
老师:很好,那么大家知不知道,蝙蝠是怎样通过超声波来判别方向的呢?学生:……老师:好,我们大家一起来看一下书本上图,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蝙蝠,发出超声波后,发现超声波遇到物体他就会被障碍物返回回来。
我们把蝙蝠的这种定位方式,称作是回声定位方法。
老师:讲到这里,老师又想考考大家,那么我们一些科学家利用蝙蝠的这种特点,发明什么东西?学生:雷达,声纳老师:很好,那么老师还想问问大家,我们知道蝙蝠是通过发射超生波来定位的,那么雷达是通过发射超声波来定位的么?学生:……老师:其实雷达发射的是电磁波,不是超声波。
七年级科学上册走近科学1《探索奇妙的自然界》教案(新版)华东师大版

《探索奇妙的自然界》教学目标通过对列举的奇妙的现象,使学生感受到自然界有很多奥妙,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愿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之处。
难点:启发学生提出更多问题。
教具1.多媒体课件《天文》、《海底世界》、《熊猫》、《火山》等。
2.化学实验溶液酸、碱、酚酞等。
课时2节课教学活动第一课时:以讨论为主。
导入新课:播放有关图片和录像,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
探究:1.你对宇宙了解有多少?2.海洋深处有生物吗?如果有,它们的能量来自何处?人能在那里生存吗?3.为什么熊猫是我们的国宝?你认为熊猫会灭绝吗?为什么?4.为什么地球表面会发生火山和地震等自然灾害?5.让学生提出问题。
讨论:1.你还对自然界的哪些其他现象感兴趣?2.为什么你对这些现象感兴趣?3.让学生提出可讨论的问题。
探究:1.恐龙为什么会灭绝?2.怎样能发现蝙蝠的定位本领?3.有些动物有迁徙的习性,它们是靠什么导航的?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了解到茫茫宇宙,奇妙无穷,在浩瀚的宇宙中存在着一个美丽的星球——我们共同的家园,那里有人类及人类的朋友——各种动植物。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自然,学习科学,保护自己的美好家园。
作业:1.让学生提出一个关于科学的问题。
2.自主准备下一节课的有关实验。
(可参照课本也可自己设计)第二课时:以活动为主。
引入新课:展示科学家霍金的照片,介绍有关霍金的研究成果,提问:为什么霍金及爱因斯坦等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都没有获得诺贝尔奖?引起学生对科学实验的重视。
活动:1.让学生做明信片下落的实验,记录、讨论。
2.老师做液体颜色有变化实验、要求学生做记录、讨论。
3.参观实验室和了解实验室的各种仪器。
4.学生演示自己准备的实验,老师或其他同学给予评价。
总结:让学生通过活动提高学习的兴趣,同时学会观察、记录、讨论科学的方法。
华东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走进科学1探索奇妙的自然界课件

课堂练习
4、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下列各项活动中属 于观察的是( C ) A.上网搜索资料 B.去图书馆查阅书刊 C.用放大镜看蚂蚁 D.进行人口普查
课堂练习
5、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下列各项活动中属 于观察的是( D ) A.用直尺测量肾厥的高度 B.用金鱼藻来研究植物在光下产生氧气 C.调查校园内的种子植物 D.用放大镜观察葫芦藓孢蒴里的孢子
如,燃烧时,我们会观察到剧烈燃烧、产生光或火焰、 产生大量的热、生成某颜色的固体、闻到刺激性气味等等现 象。
观察
观察能使我们获得有关自然现象的信息。 观察是我们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
观察与思考
1、手持一张明信片,使它平面处于竖直面内。 想一想:松手后,明信片会怎样运动?
明信片可能会直接向下掉落地面。
1、为什么树上熟透了的苹果会往下落,而天上的月 亮不落向地球,不飞向外空?
大自然的奥秘
2、蝙蝠是黑暗中的飞翔能手,科学家曾将它的又眼 蒙住,但它仍能在纵横交叉的细线间穿梭飞行,而 不会碰上细线。是什么原因它具有都有迁徙的习性,哪怕是历经万里飞行,也 能准确无误地返回自己的“故乡”。是什么原因使它们 能历经万里而不迷失方向?又是什么原因使它们形成
做一做:观察并描述现象。
明信片会转动着下落。
议一议:是什么因素影响明信片的运动?
明信片会转动着下落是由于重力作用和空气阻力的影响造成的。
2、在倾斜的轨道(开口一头大一头小)上放一个滚动体。 猜一猜:释放以后它会往哪个方向运动?
向开口小处滚动。
做一做:观察并描述现象。 向开口大处滚,且速度越来越快。
课堂练习
6、下列实验器材的选用错误的是( D ) A.用毛笔挑选切下的叶薄片放在载玻片上 B.用放大镜观察桃花结构中的胚珠 C.用镊子夹几根水绵置于载玻片的水滴中 D.用显微镜观察葫芦藓植株的高度
初中科学备课参考 探索奇妙的自然界

华东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前言第 1 节探索奇妙的自然界
课程标准要求
1.对科学课程形成良好的印象和产生浓厚的兴趣。 2.了解观 察和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 方法。 3.通过实验和观察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感受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喜悦。 4.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教材内容全解
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都是一个从不知到已知,由浅入深的探索过程。在 这一过程中,观 察和实验是我们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有趣的,意想不 到的现象和问题。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动手做几个实验,仔细观察奇妙的实验现象,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吧。 学习探究活动 1 手持一张明信片,使它的平面处于竖直面的,松手以后,明信片将怎样运动? 如果它的平面与竖直面互相垂直呢,那么松手以后明信片又将如何运动呢? 学习探究活动 2 三种无色透明溶液 A(NaOH),B(酚酞),C(HCl) (1)在烧杯中注入 A,然后用滴管滴入 B,其颜色有什么 变化? (2)再将适量 C 滴入到烧杯中,颜色又有什么变化? (3)再注入适量 A 到烧杯中,其颜色还有什么变化 ? 学习探究活动 3 瓶中奇景,取两只塑料瓶,将它们的瓶盖取下粘合在一起,并在两盖的中央钻一直径约 8mm 的孔。往一个瓶中注入约一半的水,盖上瓶盖,空瓶在上,再小心地将两只瓶倒置过来,并 作一旋转式的摇晃,摇晃停止后仔细观察瓶内的现象,你看到了什么 学习探究活动 4 观察肥皂泡的形成和变化。 科学是神秘 的,科学是遥远而不可及的。科学家是怎样工作、怎样探索、怎样解决问题的? 我们必须调动起自己对学习科学、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典型例题剖析
和
是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也是我们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通过
能使人们获得有关自然现象的信息,通过 的条件下再现。
2019-2020年七年级科学上册《走近科学》教案1 华东师大版

2019-2020年七年级科学上册《走近科学》教案1 华东师大版一.探索奇妙的自然界1.科学以自然研究对象,自然中存在无穷的奥秘,科学好象一把开启自然奥秘之门的“金钥匙”。
学习科学是我们认识自然和准备进行新的探究的有效途径。
2.观察和实验是探究自然的重要方法,也是我们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观察——;实验——。
二.什么是科学探究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⑴观察(2)收集和处理事实和数据(3)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4)实验调查,检验假设(5)得出结论,作出解释,科学原理来解释2、预言海王星的存在的是——亚当斯,勒威耶用望远镜发现了海王星的是——加勒<习题1>当你感冒后到医院里看病时,通常医生问你是否头痛、咳嗽、鼻塞,然后给你测量体温,医生采取这些行动的直接目的是为了 ( )A.交流 B.获取事实与证据 C.制订计划 D.检验与评价三.建立你的健康信息档案㈠测量你的身高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___,符号___,常用单位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单位转换:2.长度测量中应该注意的问题:(1)选正确。
根据实际的需要,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选择适当的量程和分度值的刻度尺。
量程(一次能测出的最大值)分度值(最小刻度值)(2)放正确。
零刻度线或某一数值刻度线对齐待测物的起始端,使刻度尺有刻度的边贴紧待测物体,与所测长度平行,不能倾斜。
(3)看正确。
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4)记正确。
测量值=准确值+估计值+单位3.测量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的差异,叫测量误差。
(1).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误差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
(2).减小误差的办法:减小误差的措施比较多,多次测量值的平均值是常用方法。
(3).误差不是错误: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错误是不应该发生的,是可以避免的.4、几种特殊的测量方法:方法一、累积法——1、测单张纸的厚度;2、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方法二、夹长法——方法三、替代法——化曲为直测量曲线长度方法四、轮转法——测量曲线长度<习题2>某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四次测得的值分别是:12.05米,12.04米,12.06米,12.03米,则这个物体的长度应是 ( )A、12.04米B、12.045米C、12.03米D、12.05米<习题3>某同学测量其弟弟的身高是I.478米,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他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厘米B、8是估计数字C、这个数值准确程度为毫米D、这个数值的准确值为1.47米(二)测量你的体重使用磅秤前的注意点:(1)指针应该在零刻度线(2)看清磅秤的量程和分度值(三)测量你的体温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常用单位是摄氏度(℃).2、温度的测量工具是温度计,液体温度计的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3、体温计的量程范围是35℃~42℃4、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水的沸点定为100摄氏度.正确使用温度计1、估计液体的温度,选量程合适的温度计不超量程:不能测量超过温度计量程的温度2、让温度计玻璃泡与液体充分接触充分接触: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3、玻璃泡与液体接触一段时间,示数稳定时,读出温度计的示数不变位置: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液体中拿出来读数;视线看齐: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的液面平齐4、记录数据:准确记录:数据、单位、负号要完整.读数时只读到最小刻度常用温度计与体温计之间的构造区别:<习题4>用一支原来示数为38℃的体温计,未经甩下,便去测量一个正常人的体温,如果当天气温是35℃,那么体温计的示数为 ( )A.37℃ B.36.5℃ C.38℃ D.35℃<习题5>一支无刻度温度计放在有刻度的尺旁,温度计在冰水混合物中水银柱在6毫米处,温度计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水银柱在206毫米处,则温度计水银柱为100毫米处的温度是( )A.100℃ B.50℃ C.48.5℃ D.47℃(四)测量你的心率心率指的是心脏或脉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四.几个重要的科学概念(一)物质1.自然界有各种物质组成。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课时:引入单元主题教学目标- 了解科学的定义和特点- 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教学准备- 课件及相关教具- 课堂展示素材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入科学研究的实例,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2. 概念解释(10分钟)- 通过简洁清晰的语言,解释科学的定义和特点,并与学生一起讨论。
3. 科学方法介绍(15分钟)- 以生活中的问题为例,向学生展示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观察数据等。
4. 小结和拓展(10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激发学生思考与科学相关的问题。
第二课时:科学实验设计与实施教学目标- 理解科学实验的重要性和基本要素- 掌握科学实验的设计和实施过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实践能力教学准备- 实验所需材料和装备- 课件及相关教具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复上节课学到的科学研究方法,引入科学实验的概念。
2. 实验元素解析(15分钟)- 分析实验的基本要素,包括问题、假设、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等。
与学生一起讨论各要素的作用和关系。
3. 实验设计与实施(20分钟)- 选取一个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一起设计和实施实验,注重观察数据和记录结果。
4. 实验总结(10分钟)- 学生交流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收获,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第三课时:探索科学的趣味之处教学目标- 发现科学研究的趣味和乐趣- 激发学生主动研究的动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创新能力教学准备- 互动小组活动素材- 课件及相关教具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呈现一道富有趣味性的科学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探索活动(20分钟)- 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互动式探索活动。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科学问题,独立设计探索方案,并进行实践和观察。
3. 结果分享(10分钟)- 每个小组向全班分享探索的过程、发现和结论。
七年级科学探索奇妙的自然界教案

•由此你可以提出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
作业本( ):P
回答
回答:
板书设计
1.1探索奇妙的自然界(一)
一科学: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寻找相应答案的学问。
二大自然的奥秘
教
后
记
课 题
1.1探索奇妙的自然界(一)
课型
新课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自然界的重要现象知道学习科学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通过探究分析自然现象,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思考能力,学会提问,讨论与交流
情感目标1、通过展示自然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通过自然之迷,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愿望
重点
难点
分析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如1)牛顿的细心观察和勤于思考使他发现苹果落地与月亮高挂天空中不会远离也不会落下这两种现象都与引力有关,经过近七年的时间大量研究,最终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一伟大发现。
2)瓦特好奇于水的沸腾顶起壶盖而发明了蒸汽机。
(二)科学与生活
1)科学研究让人们不断地认识自然界,该找自然界。科学的不断发展改变了世界。科学技术为我们生活提供了哪些便利?
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科学研究是科学家的工作,和我们无关。
B科学研究是高深而神秘的,我们无法完成。
C科学研究需要尖端的仪器设备,我们无法完成。
D只要留心观察,从身边的问题着手,我们都可以进入科学世界进行科学研究。
3下列现象不属于自然现象的是()
A昆虫蜕皮B人造卫星上天C刮风下雨D雨后彩虹
四、课堂小结:
1):为什么树上熟透的苹果会往下落,而月亮却不落地,也不向外空飞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课主题:探索奇妙的自然界
介绍
简介牛顿的故事,引出苹果落地
讨论:月亮为什么不落地,也不向外空飞去
激发兴趣,感知科学家对事物的留心观察
解释
万有引力定律
举一实例说明
知识迁移
探索
提问:蝙蝠靠什么飞行的?在科学上有什么作用?
而鸟类,如候鸟又是以什么来认路的?
思考,讨论
从已有的课外知识,唤起求知欲
介绍
南极的环境特点;生物种类;中国的考察队
对现象的观察、分析
三、学教法
教法
1、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2、情境激发:展现自然现象,引发学生主动思索
学法
1、观察:认识自然,学会留心身边的现象
2、讨论:学会思考,交流
四、学设计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
提问:什么是科学?你知道古今中外有哪些伟大的科学家?他们都有哪些事迹?
思考
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情绪
作业
布置课外任务
思考,完成任务
观察生活环境,培养探索精神
提问,讨论
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猜想
播放影象,展现恐龙生活景象
观看,思考,分析
情景深化,拓展知识
拓展
举例:人文奥秘
玛雅人的消失;埃及金字塔;英国索尔滋伯平原上的石阵
说说自己看到的奇妙自然现象和提出想到的问题
培养对事物的观察,思考
小结
问题1:什么是科学?
问题2:学了本节课的感想。
思考,回答
知识,能力,情感深化;体会学习科学的重要性
探索奇妙的自然科学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自然界的重要现象知道学习科学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分析自然现象,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思考能力,学会提问,讨论与交流
情感目标1、通过展Fra bibliotek自然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通过自然之迷,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愿望
二、学重难点
重点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