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女性主义的福利思想

合集下载

女性主义详细总结综述

女性主义详细总结综述

女性主义一.女性主义的缘起1.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在feminism一词中包含有“女性”与“女权”的双重含义,故又译“女权主义”,随着近现代以争取妇女参政和男女平权的妇女运动而兴起的思想潮流。

(王先霈:637)朱刚认为,学术界一度把“feminism”翻译为“女权主义”,这个译法值得商榷。

欧美学术界通常用“feminism”泛指一切争取、维护女性权益的活动,其历史跨度延绵数百年,内容非常庞杂,极难准确定义。

而中文的“女权”的含义则比较明确,指历史上女性为了获得自身“权益”而进行的努力,其目标明确,颇有声势,涌现过不少知名的女权活动家和积极分子。

确切地说,女权主义真正兴起于19世纪的欧美,也称“妇女解放运动”,二十世纪初随着女性权益的逐渐实现,女权运动也基本完成了使命。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feminism”要求的已经不是传统的女性权益。

因此,二十世纪初之前的feminism可以成为女权主义,之后则可称为女性主义,女权主义是女性主义的先驱。

(朱刚:336)2.父权时代的妇女处境在旧石器时代,男女皆以采集植物和狩猎为生。

由于女性十分珍贵及在生育中所承担的角色,且由于男性尚未意识到自己的性自尊,妇女地位较高,崇拜“母神”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从大量出土的石器时代的女性小雕像可见一斑。

虽然纯粹的“母权制”在那一时期是否存在尚有不少争议,但可以肯定,女性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这可找到大量的考古学的证据、生物学的证据、心理学的证据、人类学的证据以及用希腊语、罗马字及希伯来语等记载的诗歌、神话等“书写的证据”。

到公元前五千年至前三千年,由于频繁的战争、金属及交通工具的运用,男人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也由于人口增多、粮食积累、劳动分工及畜牧业的出现而导致奴隶制的发展,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日渐衰落,男人对女人的统治与控制的父权社会逐渐形成。

(林树明:7-8)父权制社会的发展摧毁了女性不可复得的伊甸园,并将女性压入社会的底层。

女性主义(社会性别)理论

女性主义(社会性别)理论

女性主义(社会性别)理论女性主义理论吸收了女性主义哲学的思想,强调尊重女性独特的感受和经验,并希望借助与女性合作的方式,推进性别平等的实现。

女性主义社会工作不仅为妇女发声,更成为为所有相对弱势群体一方争取权利的价值理念与实践方式,它承认服务对象群体作为主体的多样性、差异性、能动性,将个人问题认定为公共议题的一部分,通过团体互助,寻求个人问题的集体解决之道。

社会性别是从女性主义理论中发展出来的一个核心概念、一个分析问题的视角。

其主要观点有:(1)制度因素和文化因素是造成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及行为差异的原因,两性差异不等于女性次于男性。

(2)人们现有的社会性别观念是社会化的产物。

(3)社会对妇女角色和行为的预期,往往是对妇女生物角色的延伸。

(4)社会性别的角色不是生物性别决定的,而是后天学习来的,它是可以改变的。

(5)社会结构有利于男性,女性是受歧视和排斥的群体。

(6)性别既存在于私人生活领域,也存在于公共生活领域。

(7)社会性别概念是对传统社会性别关系不平等的不认可和挑战。

(8)社会性别是一种社会身份,它与其他社会身份(如阶层、民族等)交织在一起。

(9)个人的问题,也是政治的问题。

社会工作者需要从社会结构分析的视角理解人的问题,把女性放在社会分工、地位等级这样的社会处境中理解她们的遭遇,而不能仅从个人或者家庭这样的私人生活处境出发分析女性所面临的困境。

女性主义理论是当今社会重要的思想理论,对现代女性的社会地位有着深刻的影响作用。

女性主义社会工作承认并支持女性的力量,认为进行服务时应当深入了解女性案主所处的生活背景。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社会服务旨在让更多的人尊重女性,消除重男轻女的不平等现象,促进我国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发展。

女性主义理论全解

女性主义理论全解

女性主义理论全解女性主义理论是指从女性解放的角度,以探讨性别平等和女性权利为主要目标的一种理论体系。

女性主义理论起源于19世纪初期的英国和美国,当时,妇女们开始争取自己的权利,包括投票权和接受教育的权利。

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经多个阶段,现代女权主义可分为三个主要流派:自由女权主义、文化女权主义和社会主义女权主义。

自由女权主义自由女权主义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该流派主张个人自由,强调女性的权利和选择,并反对传统的性别角色和刻板印象。

自由女权主义认为女性应该有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追求自己的幸福的权利,如选择自己的职业和生育方式。

该流派的代表人物包括格洛丽亚·斯泰纳姆和贝蒂·弗里登。

文化女权主义源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关注女性所处的文化环境和文化角色。

该流派认为,性别是一种文化构建,女性在社会文化中处于弱势地位,需要反对女性在文化中的被压迫和边缘化地位。

文化女权主义强调女性参与文化生产,强调女性的文化创造力和独特的女性观点。

代表人物包括贝拉·胡克斯和朱莉娅·克里斯特娜。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起源于19世纪,该流派主张以阶级斗争为基础,认为性别不平等是一种阶级问题。

更具体地说,这意味着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男性控制生产资料,并在家庭和社会中占统治地位,导致女性处于劣势地位。

为了抵消这种不平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强调社会所有制的改变和经济结构的重新组织。

该流派的代表人物包括安格拉·戴维斯和西尔维娅·弗雷德里克。

结论女性主义理论既包括对权利和自由的渴求,也强调文化和社会构建中的性别问题。

不同的流派强调了不同的方面,但所有流派都认为,改善女性的社会和文化地位是必不可少的,以确保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平等和自由。

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是女性权利和性别平等进步的重要标志,但它也继续面临挑战和反对,如反对女性堕胎权利的反堕胎运动。

女性主义理论

女性主义理论
• 性别刻板印象,女性在文化和社会领域的地位受限
女性主义理论在性别平等与女性权益方面的贡献

强调性别平等,反对性别歧视
• 提高社会对性别平等的认识,减少性别歧视现象
• 为女性争取平等权利提供理论支持
关注女性权益,提高女性地位
• 揭示女性在家庭、职场、社会等方面面临的权益问题
• 为女性争取权益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 保障女性权益,提高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
• 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人类全面发展的目标
女性权益的历史与现实挑战
女性权益的历史挑战
女性权益的现实挑战
•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女性争取选举权和教育权
• 职场性别歧视,女性晋升和发展受限
• 20世纪初至中期,女性争取就业平等和生育权
• 家庭暴力,女性人身安全和尊严受威胁
益的全球性问题
性别差异的平衡
• 加强女性主义理论的实践指导,推动性别平等与女性权
• 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性别平等与女性权益问题,寻求全
益的实现
球化与性别平等的结合
谢谢观看
T H A N K Y O U F O R W AT C H I N G
Docs
• 保障女性在职场பைடு நூலகம்的权益,提高女性职业发展机会
• 关注女性在职场环境中的心理健康,提高女性在职场环
境中的幸福感
女性主义理论对家庭与社会关系的影响
倡导性别平等,改善家庭关系
关注女性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
• 消除家庭领域的性别歧视,提高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
• 倡导女性在社会公共事务中的参与,提高女性在社会中
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人类全面发展的目标
• 促进性别平等,实现人类在家庭、职场、社会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女性主义名词解释

女性主义名词解释

女性主义名词解释女性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和社会运动,旨在争取和保护女性的平等权利和地位。

它通过批判性地分析性别差异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以促进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发展。

女性主义关注女性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权益,并努力解决社会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问题。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是一种与父权制挑战和抗争的思想与行动的集合。

它涉及了广泛的议题,如性别平等、性别歧视、性别身份和性别角色,以及与之相关的议题,如家庭关系、婚姻制度、劳动分工、堕胎权利和性暴力等。

女性主义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其基本目标都是为了推动社会变革,消除性别不平等。

女性主义通过关注女性经历和观点的独特性,挑战了父权制下的男性主导。

它强调个人选择和控制权,主张取消对女性的剥夺和压迫,以实现性别平等和女性的自由发展。

接下来解释一下“性别平等”。

性别平等是女性主义的核心要求之一。

它指的是在社会、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男性和女性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性别平等追求的目标是打破性别障碍,消除性别歧视,并为男女平等地参与到各个领域中创造条件。

女性主义还关注“性别歧视”,这是对女性主义者来说非常重要的议题之一。

性别歧视是指根据性别对个体进行不公正对待或剥夺其权益的现象。

女性主义者认为,许多社会制度和阶级结构都包含对女性的歧视,如工作场所的薪资差距、职业选择受限、家庭暴力和性骚扰等问题。

女性主义运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争取消除性别歧视,实现社会的真正平等。

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性别身份”。

性别身份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性别的认同和理解。

女性主义者批评传统的性别二元论观念,认为性别是社会建构的结果,而不是生理性别的自然产物。

女性主义者强调,性别不应该限制个体的自由发展,每个人都应该有权利以自己所认同的性别身份生活。

此外,女性主义还关注性别角色的问题。

性别角色是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应如何行为的期望和规范。

女性主义者批评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认为其固化了性别二元论,并对个体进行了限制。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ppt 109页)

现代社会福利思想(ppt 109页)

英国在此期间所制定的济贫法中,以1601年的《伊丽莎白济贫法》 对后来社会福利发展的影响最大。 该法规定教区应负责供养区内得不到亲属供养的无依贫民。教区所供 养的贫民仅限于在该地区出生的,或曾在该地区住满三年的人,这是 后来历代沿用的居住期限条件的先例。 该法同时规定家庭应承担起救助其亲属的责任,凡能够从丈夫或妻子、 父母或子女以及其他亲戚处获得帮助者皆不符合济贫法的救济资格。 此外,该法还将贫民分为三大类:即体力健全的贫民、不能工作的贫 民和失依儿童。在施行救济的过程中,这项济贫法建议应对不同类型 的贫民采用不同的救济方法来满足他们的基本需要。例如,体力健全 的贫民需要送贫民习艺所,对不能工作的贫民送入救济院或者施以院 外救济,为失依儿童安排学徒训练机会。
◦ 社会服务帮助人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维护正常的人 际关系,保持与社会组织的联系,通过健康的、惬意的途 径提供成长和发展机会等 ◦ 基本的福利服务包括
实物服务(in-kind services),比如美国的食品券(foodstamp program) 个人社会福利服务,是指那些以促进个人的发展和进步为目 的的非金融的社会福利计划,比如教育、保护免受身心伤害、 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个人咨询、协调人际关系使人们更有效 地参与社会等,包括公共社会事业(public social utilities) 和个案服务(case services) 福利服务也可以围绕特殊群体的具体需要来进行,比如针对 儿童、老年人、缓刑人员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有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的布什和朗特里关于贫困问 题的研究,如布什(Charles Booth)的《伦敦东区人民的劳动和生活》 和朗特里(Seebohm Rowntree)的《贫困:城镇生活研究》。

凯恩斯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凯恩斯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14
第二节 凯恩斯经济学理论的主 一、就业一般理要论内容
二、有效需求理论 三、经济危机理论 四、政府干预理论
15
一、就业一般理论
失业类型:摩擦性失业、自愿性失业 、非自愿失业论
失业原因:有效需求不足 充分就业
16
二、有效需求理论
社会就业水平取决于社会有效需求的水平 ;失业源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 又源于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而 消费和投资需求的不足则是由三大心理规 律所致。
9
补充知识: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
商品滞销,利润减少,导致生产(主要是 工业生产)急剧下降,失业大量增加,企 业开工不足并大批倒闭,生产力和产品遭 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社会经济陷入瘫痪 、混乱和倒退状态。
10
补充知识:经济危机的特征
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但是,经济 危机所表现出来的生产过剩,不是生产的 绝对过剩,而是一种相对的过剩,即相对 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言表现为 过剩的经济危机。因此,在经济危机爆发 时,一方面资本家的货物堆积如山,卖不 出去;另一方面,广大劳动群众却处于失 业或半失业状态,因购买力下降而得不到
任皇家经济学会秘书; 1929-33年主持英国财政经济顾问委员会工作; 1942年被进封为勋爵; 1944年出席布雷顿森林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并担任
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董事; 1946年猝死于心脏病,时年63岁。
5
凯恩斯对经济学的革命性贡献是提出了以 国家干预为核心内容的宏观经济学理论, 改变了自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思想 提出以来,经济学一直相信的放任自由主 义的思想传统,建立起了影响经济学理论 与实践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凯恩斯主义。
视频资料:罗斯福新政—克服危机对策

社会福利思想

社会福利思想

现收现付、 家承担最后 与计划经济 金积累账户
代际转移 责任
体制相适应 作为支付待
遇水平
11.04.2020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理论知识 ❖ 社会福利的概念 ❖ 社会福利思想的基本特点 ❖ 社会福利思想研究的目的 ❖ 社会福利思想的研究方法
11.04.2020
1、社会福利的概念
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面发展及基本模式
类型 项目
代表 国家
主要 特点
投保资助型 福利国家型 国家保险型 储蓄保险型
美、德、日 英国、瑞典 前苏联、我 新加坡
在内的发达 等
国和东欧社
国家
会主义国家
费用由国家、面向全体社 受保人不缴 强制个人和
雇主、劳动 会成员,高 费,待遇与 雇主缴费形
者三方负担,福利化、国 工龄挂钩, 成中央公积
会保险体系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由此产生。
11.04.2020
关注福利 贴近民生
3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 英国1911年颁布《国民保险法》,是英国第一 部社会保险立法
➢ 美国在1935年通过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 法》,并开始实行以社会保险制度为核心的社会 保障制度。
11.04.2020
关注福利 贴近民生
社会民主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社会市场经济与“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
新历史学派与激进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新古典学派与新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自由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西方福利经济学的发展
11.04.2020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西方早期社会福利思想概论 第二节 西方社会福利思想的形成 第三节 西方福利思想的发展阶段 复习思考题 第二章 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第一节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第二节 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第三节 空想共产主义社会福利思想 复习思考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