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观后心得体会2000字精华篇汇总
人民的名义观后体会4篇

人民的名义观后体会 (2)人民的名义观后体会 (2)精选4篇(一)《人民的名义》是一部反腐败的剧情剧,通过展示中国政府腐败问题的现实,让人们反思和思考。
观后,我深受触动和震撼。
首先,这部剧展现了中国官僚主义和腐败问题的深层次。
通过描绘各种各样的腐败行为,以及政府内部的权力争斗,剧中展示了这个庞大体系中的各个角色和环节。
这让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腐败不仅仅是个别现象,而是一个系统性问题,需要全方位的改革和反腐工作。
其次,剧中的角色形象鲜明而生动,人物性格的塑造非常成功。
从剧中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有忠诚正直的官员,也有贪婪腐败的官员,还有不甘屈从的普通人。
这些人物的塑造让我感受到他们的真实性和对社会角色的思考。
通过这些角色,剧中传达了道德选择的重要性和对人性的深入思考。
再次,剧情的紧凑程度和逻辑性使我着迷。
剧中的每个情节都紧扣主题,扣人心弦,充满悬念。
无论是案件的侦破过程、官员之间的权力斗争、还是反腐工作的推进,每个细节都让我着迷。
故事的发展不仅让我紧张兴奋,也引发我的思考,让我对中国政治体制和反腐工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最后,这部剧向观众展示了一种道义力量对抗腐败的希望。
剧中的主人公李达康和他的团队经历了各种挫折和困难,但他们坚守正义,不屈不挠。
通过他们的努力,一些腐败分子受到了惩罚,正义得到了伸张。
这给了我希望,让我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反腐败的战斗能够取得胜利。
总的来说,观后《人民的名义》让我对中国的政治体制和反腐工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它不仅仅是一部电视剧,更是一次思想上的洗礼和社会现实的反思。
希望这部剧能够引发更多人的关注,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改革。
人民的名义观后体会 (2)精选4篇(二)《人民的名义》是一部非常引人深思的电视剧,通过讲述反腐败斗争的故事,揭示了现实社会中一些丑陋的现象和问题。
观后,我产生了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这部剧非常真实地展现了腐败在中国社会中的普遍存在。
在剧中,腐败涉及了各个层面的官员,从省委书记到村支书,甚至还有涉及到警察和律师。
观看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心得体会五篇汇总

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
相对于普通干部,高官腐败对党、国家和人民造成的负面影响更坏更广更深。
如下是整理的观看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观看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心得体会一当前有一部热播电视剧,名为《人民的名义》,该剧堪称反腐大片,群众直呼过瘾。
但观看之余,笔者感触颇多,体会有以下几点1、全力集中,腐败升级,和珅似的贪官越来越多。
一个中央国土资源部门小小处级官员赵德汉,负责审批全国资源开发,在短短的两三年之内就贪得京城豪华别墅和现金超两亿,如果一个省部级、副国家级高官,那将可以贪得多少,比和珅有过之无及。
这个中央部门的小小官员,从草根阶层(乡村贫困农民)靠着自己的业务能力发展到中央部门的处级官员,可以说是非常了不起了,没有裙带关系,更没有家庭背景,其出事后,也未见单位领导出面了解情况,真是可怜,这就是草更阶层当官的下场。
朝中无人难当官啊!2、官二代、裙带关系严重。
剧中以H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高育良为代表的政法系,和H省委常委、京州市委书记李达康为代表的秘书系全力斗争激烈,都在培养和发展自己的人员。
特别是政法系,像H省检察院反贪局局长陈海,其老爸就是老检察长,陈海还是政法系高育良的门第;最高检反贪局侯亮平是高育良的学生等等,H省的公安厅长也是高育良的学生,首席弟子。
如果陈海、侯亮平没有这些关系背景,这么年轻能当上厅局级官员吗。
如果他们也是草更阶层出来,也许其官级还远不如那位国土资源部门的赵德汉。
朝中有人好当官,这是千百来历史的经验教训和真理,如今也屡试不爽,因为在没有实行民主普选直选的当今,官员还是靠上级的推荐任命产生的,让谁做官、去哪里做官、政绩如何等情况还是由上级官员说了算。
怪不得当今公务员队伍拍马成风,乐于攻关裙带关系,有的甚至希望成为上级官员的入门女婿或干脆认爹做父。
3、司法不独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严重,落马的腐败官员也往往是政治斗争的产物。
在法制国家,司法官员的行驶权力,来源于国家法律赋予,司法官员的上司,就是国家法律。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想,看人民的名义有感3篇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想,看人民的名义有感 (2)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想,看人民的名义有感 (2)精选3篇(一)《人民的名义》是一部堪称经典的电视剧,通过对中国反腐斗争的真实描摹,展现了党的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反腐斗争的艰巨性。
这部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触动和思考。
首先,我被剧中人物的形象所震撼。
他们有的是勇于担当的领导干部,有的是忠诚敬业的普通人民,还有的是为保护国家利益不惜冒着生命危险的英雄。
他们各自在自己的岗位上,秉持着对人民的忠诚和对事业的热爱,一心为人民、为国家服务。
这些人物形象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初心使命。
其次,剧中对腐败问题的揭露和反腐斗争的展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剧中的腐败现象让我看到了腐败对国家和人民的危害之大。
而剧中反腐斗争的展示更是让我意识到了反腐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从高压整治腐败分子到逐步完善制度,每一步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代价。
这让我更加明白了反腐斗争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最后,剧中对党的核心价值观的弘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无论是剧中的角色还是剧情的展开,都强调了党的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作为共产党员,他们始终坚守着党的信仰,坚定地为党的事业奋斗着。
这让我明白了党的核心价值观是我们每个党员都应该始终牢记的重要准则。
通过观看《人民的名义》,我深刻感受到了反腐斗争的重要性,也明白了反腐斗争必将是一个长期的艰苦过程。
与此同时,我也被剧中人物的形象和党的核心价值观所深深打动,这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作为一名普通党员要始终坚守党的信仰,牢记党的使命的信念。
我相信,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公正、民主、法治,让人民的利益得到更好的保护。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想,看人民的名义有感 (2)精选3篇(二)《人民的名义》是一部揭露腐败问题的电视剧,以反腐为主题,展现了中国公检法系统内部腐败的现状以及追踪一起贪腐案件的故事。
观看这部剧让我深受触动和思考。
看人民的名义有感(共5篇)

看人民的名义有感(共5篇)第一篇:看人民的名义有感观人民的名义有感《人民的名义》主要讲述了由工厂拆迁、企业经济纠纷而暴露的一桩特大贪污腐败案件,以检察官侯亮平的调查行动为主线,以错综复杂的官场关系和贯穿始终的“一一六”事件为辅线,抽丝剥茧、层层递进最终一网打尽一连串的利益集团。
检察官侯亮平,深入各阶层展开抽丝剥茧的调查工作,还以身涉险与位高权重的贪官“老虎”斗智斗勇,不遗余力消除一切危害党和人民利益的苍蝇老鼠。
记得那里面侯亮平说:“欲望用到正常的方面就是理想,用到这方面就是毁了,就下地狱了!”其实地狱离我们多么近啊。
现在的社会,压力大,矛盾多,社会分配不均,贫富差距加大,总有些人看到别人日子过的红火,看到别人买车买房,享受奢华的物质生活,心里就不平衡了,就眼红了,想要得到自己本不应当得到的东西,想用自己手中的那么一点点权力去换取物质上的享受。
还记得抗日英雄吉鸿昌的一则故事——他把“做官即不许发财”7个字写在细瓷茶碗上,交给陶瓷厂仿照烧制。
瓷碗烧好后,他用卡车拉到部队,集合全体官兵,举行了严肃的发碗仪式。
他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我绝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家父的教诲,做官不为发财,要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接着,他亲手把碗发给全体官兵,勉励大家廉洁奉公。
自此,吉鸿昌就将那只写有“做官即不许发财”的细瓷茶碗带在身边,用它作为一面镜子,时刻提醒自己应如何为人做事。
身为党员干部,就应当努力学习,努力培养自己的廉洁意识,努力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
片中的齐斌也一直在讲,他自己的教训就是学习不足,法律法规的这些学习高度没有拔上去。
只有个人的思想境界到了一定的高度,才能免于那些社会流毒的侵蚀。
人,无欲则刚。
不去渴求那些看上去华美,其实烫手的东西,才能保持自身的刚直,行得正走得端;才能“不怒而威”,成为别人的表率。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古人诚不欺我。
第二篇:人民的名义有感有人住高楼,有人在深沟,有人光芒万丈,有人一身锈。
人民的名义心得体会4篇

人民的名义心得体会人民的名义心得体会精选4篇(一)《人民的名义》是一部非常震撼人心的电视剧,通过它我得到了一些重要的心得体会。
首先,这部剧深刻展示了中国社会现实的一面。
剧中的角色和故事情节都非常真实,让人感到仿佛置身于现实生活中。
剧中反腐斗争的描述也不离真实,让人们对中国反腐斗争的艰巨性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同时,剧中也揭示了一些社会问题,如官商勾结、权力腐败等,引发了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其次,《人民的名义》让我深刻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
剧中的人民群众起初无法让贪官受到应有的制裁,但最终他们的声音齐聚一起,形成了巨大的压力,使得贪官难以逃脱法律的制裁。
这让我明白,只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才能够有效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正义的实现。
最后,《人民的名义》也提醒我要保持崇高的使命感和不畏艰难的精神。
剧中的角色们都以对人民负责、对公正有信念的态度,顶住各种困难和压力,坚守自己的原则。
这让我明白,作为一个普通人,也需要保持崇高的使命感,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并且勇敢地面对困难与挑战。
总的来说,《人民的名义》这部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中国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让我明白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我作为个体的责任。
这些都是我在观看这部电视剧过程中得到的宝贵的心得和体会。
人民的名义心得体会精选4篇(二)《人民的名义》是一部由周梅森执导,李兰迪、陆毅、张丰毅等人主演的电视剧。
该剧以反腐败为主题,通过揭示一连串的腐败案件,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决心和力度。
观看完这部剧后,我深受触动和启发,下面是我对《人民的名义》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我深刻领悟到反腐败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剧中不仅展示了腐败分子的各种手段和手法,而且揭示了腐败现象的渗透性和广泛性。
这让我明白了反腐败斗争不仅是一场持久战,更是一场全面深入的战斗。
要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强大的合力。
其次,我被剧中展示的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的打击腐败的决心所震撼。
观人民的名义有感精选5篇

观人民的名义有感精选5篇《人民的名义》由“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周梅森编剧,陆毅、张丰毅、吴刚、许亚军等众多实力派演员组成明星阵容,在开播之前就收到了各界殷切期待。
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人民的名义观感,希望大家喜欢。
人民的名义观感1当前热播电视连续剧名为《人民的名义》,该剧堪称反腐大片,是一部故事虚构而反映现实的戏,由工厂拆迁、企业经济纠纷而暴露的一桩特大贿赂案件,主要讲述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侦查处长侯亮平临危受命,率领检察官抽丝剥茧、层层突破,依法查办一桩股权案背后的职务犯罪,最终将腐败犯罪分子绳之以法,体现了“打老虎”、“拍苍蝇”等反腐成果,群众直呼过瘾。
《人民的名义》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反腐败决心和人民检察官公正司法的良好形象,积极响应党中央反腐主题,通过影视艺术手段,刻画和展示中央反腐过程中的曲折经历和感人故事。
电视剧里“小官巨贪”的案例让人体会深刻,主要讲述了由国家部某项目处处长赵德汉贪污受贿两亿三千九百九十九万人民币,却一分钱都不敢花。
“小官”何以成“大贪”?只是因为这些“小官”实际权力并不小,而最具典型的代表性人物,怕是数处长这一级小官了。
对处长一级这些在行政列表中较低级别的官员手中掌握的权力却不能小看,尤其是建筑、土地规划等要害部门。
通过《人民的名义》反腐倡廉电视剧,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些落马官员无视党纪国法,目无组织纪律,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手中权力去中饱私囊,满足私欲,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破坏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败坏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干扰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使国家财产和人民利益遭受了重大损失,最终受到了法律的惩处。
人民的名义观感2《人民的名义》由“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周梅森编剧,陆毅、张丰毅、吴刚、许亚军等众多实力派演员组成明星阵容,在开播之前就收到了各界殷切期待,但其真正的号召力恐怕还在于其特题材的吸引力。
纵观十几年来的电视荧屏,一直被偶像剧、宫斗剧、婆媳剧、抗日神剧等统治着,观众早已进入审美疲劳,却又摆脱不掉这种现状。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6篇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6篇【篇一】每一位观看反腐倡廉警示教育片《人民的名义》都会受到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下面谈谈我的深刻体会: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讲述了因工厂拆迁、企业经济纠纷而暴露的一桩特大贪污腐败案件,检察官侯亮平的调查行动为主线,以错综复杂的官场关系和贯穿始终的“一一六”事件为辅线,抽丝剥茧、层层递进,最终一网打尽一连串的利益集团。
通过一件件、一桩桩触目惊心、震撼人心、发人深醒的典型腐败案例,深刻地揭示了建党以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严峻形势和重要性。
通过观看这些腐败分子的典型事例,使每一位党员干部及职工都接受了一次思想洗礼,深刻领悟到:要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仅靠党纪国法的约束是不够的,必须靠自觉、靠严格自律,保持严谨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作风,要“慎微”,要“慎独”。
同时,让人们从灵魂上受到震撼,从心灵深处得到净化,牢筑道德、纪律和法律防线,正确对待权力,正确把握人生。
权力是一柄双刃剑,自己手中的权力既可成为为人民服务、为企业服务的工具,也可成为毁伤自己的利刃。
对于无权无势的人,在各种非分的诱惑面前即使有那个心,也往往没有那个胆;即使有那个胆,也往往缺少付诸行动的条件。
而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由于权力在握,在一般人眼里困难重重的事情却可能易如反掌。
这样,当他们把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个人或小集团捞取好处的时候,权力对他们的腐蚀也就开始了。
但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手莫伸,伸手必被捉”。
在历史上和现实中,多少人自以为手段高明,自以为手中的权力和强大的后台可以充当“保护神”,最终却都难逃被押上审判台的下场,被永远地钉在耻辱柱上。
在社会道德目标不断发生变化的今天,在腐化堕落、违法犯罪的道路上,一些人不断地步那些翻身落马者的后尘,重蹈覆辙,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自我警惕,思想上解除了武装。
观看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展后,我再次深深认识到时刻自警,增强自律的重要性。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要时刻不忘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想(精选22篇)

人民的名义观后感想(精选22篇)人民的名义观后感想篇1最近,一部强势霸屏反腐剧——《人民的名义》,上至80岁老人,下至18岁少年,都会准时准点守在电视机前,观看这部反腐剧。
我这个不热衷看电视剧的人也开始追剧。
《人民的名义》热播,也从侧面反映出,在“反腐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的今天,“反腐败”这个话题从未离开舞台中央。
这部带有强烈正剧烙印的电视剧因何能获得收视率和口碑的“双丰收”呢?仔细观看就会发现,小官大贪、官员外逃、拉帮结派、老虎苍蝇、司法腐败、官商勾结等等无不牵动着老百姓的神经。
“我们有些干部,为了自己的政绩前途,可以不顾一切,对贪腐也是睁只眼闭只眼,即便有了确凿证据,也是就事论事绝不牵连,就是对贪腐是一种纵容”、“以前老百姓不相信政府会做坏事,现在老百姓不相信政府会做好事”……这些台词看得我是触目惊心啊!都说这部剧的尺度大,没想到是如此之大,以前不敢说、不愿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话,这次都说了出来。
以前上党课,不是讲党的光荣传统,就是说贪污腐败案例,再不就是按照《党章》上的内容学习,无不带有说教的意味。
大道理谁都懂,可是放到实际工作生活中,就显得高高在上、脱离群众。
《人民的名义》剧中最让我感触的就是汉中省委书记沙瑞金请汉东市检察院前副检察长陈岩石给省委们上的一堂党课,剧中陈岩石说的那句:“那个时候的战士一个个都想争当党员,目的就是党员有权利,党员的权利就是上前线能扛炸药包,把鬼子都炸死”,还说“有一个战士只有一天的党龄,比起他来,我能活到今天,是多么的幸福”……看到此时,让我眼泪情不至禁的流了出来。
一堂党课不仅朴实,而且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
说过:“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对基层贪腐以及执法不公等问题,要认真纠正和严肃查处,维护群众切身利益,让群众更多感受到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果。
”这说明反腐不只是“打虎”,也意味着“拍蝇”。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除了强化对广大基层干部的思想教育,更是要惩治和预防“苍蝇式”的腐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语廉洁奉公,家事国事皆为心头事;贪污受贿,风声雨声都是警笛声。
以下是由收集整理的人民的名义观后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人民的名义观后心得体会(一)
《人民的名义》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它聚集了大量实力派演员和老戏骨,这在流量明星们霸屏的当下,俨然成了一股不可多得的荧幕清流;二是它聚焦了近年来最敏感也最受关注的时政议题反腐,众所周知,在现有的审查机制下,拍摄严肃政治题材等同于带着镣铐跳舞,呈现一部可信、可看、可评的检察题材电视剧,难度系数远高于其它类型的国产电视剧。
耐人寻味的是,《人民的名义》的播出平台竟是湖南卫视。
这家以娱乐见长的内地电视台领头羊今年播出的剧集质量一言难尽某古装剧陷入抠图风波,某现代剧的老套剧情宛如陈年韩剧。
说实话,当听说芒果台以2亿买下《人民的名义》的时候,我的心里是一阵纳闷——在我看来,该剧最适合的平台是央视。
不过,这或许能从一个侧面说明,如今的国产剧生产和销售已经逐渐实现了高度的市场化,即便是像《人民的名义》这样涉及政府官员形象和意识形态层面的话题之作,也能够获得相当大的自由创作空间。
这对电视人来说无疑是个积极的信号。
观看了前两集,个人认为,《人民的名义》的亮点有以下三点。
首先,剧集向观众展现了反腐工作进行的具体过程,让人身临其境。
第一集一开始,陆毅饰演的反贪局侦察处长侯亮平在受贿嫌疑官员赵德汉家楼下蹲点,并向其实施了攻心战。
赵德汉起初面不改色,后来发现还要去办公室调查便扬言要报警,得知侯亮平职位后马上满脸堆笑说是误会,最后在搜查过程甚至大发雷霆要告,到了自己隐蔽的豪宅前随即腿软,但依然狡辩到底。
一个老奸巨猾、软硬兼施的老狐狸形象被塑造得分外立体。
在赵德汉的家里,塞满冰箱的现金,和堆成小山般高的巨额钱财可谓是触目惊心。
当办案的车驶过夜晚的天安门城楼,开进国家某部门的大门时,观众能感受到查处贪官的严肃和雷厉风行,从而认识到国家的决心和魄力。
同时,我觉得国产剧的接地气,不只应该体现在生活中的家长里短,更需要体现在作品本身的时代风貌上。
从这个角度而言,《人民的名义》是一部难得的将严肃政治题材进行通俗化改编尝试的电视剧,值得我们点赞。
第二,剧中反贪工作人员的人性化处理能够赢得观众的好感。
比如在检察院内,工作人员林华华向上级陆亦可抱怨又要加班不能谈恋爱,还大大咧咧地开单身女领导的玩笑。
上下级之间的互动让人倍感真实亲切。
之后反贪局长陈海正要出发办案,被突然赶来的检察长季昌明拦下,后者为人谨慎稳重,坚持按照先批复汇报的常规程序来办案,则呈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作风,体现了查办官员的复杂和曲折。
最后,电视剧对中国官场的现状进行了力度相当之大的讽刺。
能动谁不能动谁,要拘还是要规,地方办案还是移交最高检办案,陈海和季昌明前往的这场汇报,表面上在讨论,但似乎在拖延。
为了工作也为前程,官员们互相甩烫手山芋,揣摩彼此的心思,可谓是将派系斗争刻画地形象而到位。
剧中提到的重政绩纵容贪腐,通风报信,抓内应,都让人收获了谍战大戏般的过瘾体验。
最典型的“谍战”情节,莫过于在酒席上八面玲珑觥筹交错的丁市长察觉风向不对,立马从酒店后面溜走,中途让司机去老家接人,自己换出租车到机场迅速变装逃跑。
而另一边,参加汇报各方势力的胶着则又是一场暗战,不时有与会者离开进行私人沟通就足以说明。
整体上看,这两集的剧情可以说惊心动魄、扑朔迷离、悬念丛生——更别提背后还有没登场的大BOSS。
此外,虽然没有明言,但我觉得剧集一定程度地讽刺了官员讲话时的官腔。
“学习你的讲话精神,和群众保持联系”、“为人民服务”等老套话,不仅老百姓听着不舒服,官员们听着也不舒服。
更何况,这些正派无比的话还会被像赵德汉这样口口声声把党,把人民挂在嘴上的贪官利用来显示自身的清正廉洁,而事实是,真正的好官员根本不需要这些陈词滥调。
剧集中的一些台词也耐人寻味,可以看出创作者的功力。
评论丁市长的台词“你以为别人是敬他酒,敬的是他手里的权力”和总结汇报会的旁白“表面上看起来公事公办,其实另有内容,暗涛汹涌”都辛辣而老道,堪称既行审查条件下的大尺度。
就这一点而言,《人民的名义》把背景设定在了一个架空的省份汉东情有可原,一方面不能被认为是在直接影射现实中的某位官员,另一方面也能突破现实的情况,让剧情更有看点。
《人民的名义》在制作上也丝毫没有掉链子。
演员的台词功底,稳健的镜头调配和合理的多线叙事,都让看过不少硬件上不忍直视,单纯贩卖明星人气和颜值的IP剧的我感到十足的诚意。
无奈的一点是,在当下浮躁的娱乐化环境里,良心剧往往容易遇冷。
但令人惊喜的是,《人民的名义》播出效果意外的成功豆瓣评分0,,CSM全国网破2,已显露出势不可挡的爆款之态。
这个成绩让人欣慰。
因为可以说明我们的观众并不是只爱看小情小爱和抗日神剧的,一部用心制作的电视剧依然是深受大家喜爱的作品。
《人民的名义》,还请继续给力!
人民的名义观后心得体会(二)
1、假如陆毅是坏人
被观众大呼痛快的一二两集,我看得是毛骨悚然。
在陆毅还未找到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他摆出一副“我吃定你了”的模样,一副绝对正确的面孔,还有一副天降审判的姿态,对那位处长大声质问,大加鞭挞。
那个处长被塑造得虚伪、贪婪、“丧心病狂”,他的每一次伪善的狡辩,都在把陆毅的立场出发加以正义化——你这种国/家的公敌,政/府的蛀虫,我代表人民来收拾你了!
这样一旦认定嫌疑有罪,就能以事实有罪态度对待,任意加以拘留、审判、教训的制度,总是让我不禁有些害怕。
我害怕的地方在于万一那个处长……他其实不“坏”呢?
万一一脸包青天大老爷为民做主形象的陆毅,他其实不是个好人呢?
万一我们所以为的道德标准,好坏,善恶,廉洁清白或不清不白,并不是适用于这个场
阈的一套话语呢?
贪污腐败这个事情……在中国,怎么说呢,我不觉得它仅仅是一个道德的问题。
就像陆毅他自己指出的在这个处长之前,已经有四个处长因为贪污被处置了。
这是否说明,这个职务本身的、近乎不受监控的职权本身有问题?
另外贪污腐败在中国政场上,还有“表忠心”这样一个重要的作用。
你的老师都在贪,你的同僚都在贪——你敢不贪?
管仲执政齐国后故意奢侈铺张,是主动将把柄递到齐桓公手里——主子,您看,您要办我随时办,我连我的罪状都给您准备好了。
另一个例子就是汉朝开国功臣萧何,晚年自污名节,故意侵夺民众财产以自侮声名,刘邦当即为人民服务把萧何办了——萧何貌似成了唯一一个善终的开国功臣。
所以腐败是势在必行。
深究下去,每个关键岗位都会有一点问题的。
它是主子捏着的你的把柄,也是你向主子表的忠心。
你什么时候不听话了,或者你的主子被人端了,你就一锅给端了。
一场浩浩荡荡的反腐斗争,说到底,不过是政权交替以后对利益的重新瓜分罢了。
一把火烧净,再培植出新的草来。
两边都不清白。
装什么呢。
2、圣人政治的由古而今
无论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们再怎么争鸣,孔子或孟子,荀子或老庄,他们的核心骨并无多变,就是呼唤一个悬壶济世的圣人。
韩非子终于没再呼唤圣人了,他呼唤法——但韩非子的法,也就是中国法,它不是西方法律的法,它是中国办法的法。
韩非子的一整个思路都是如何利用办法来加强君权。
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在《人民的名义》这样一部探讨权力与人性的电视剧里,创作者仍然在声嘶力竭高呼圣人——那位半夜三更骑着电瓶车赶到出事现场,力排众议爬上高处振臂一呼的“圣人”。
仿佛中国无法摆脱的政治生态与腐败怪圈,就是因为一个圣人的不得志,以及一拨小人的为所欲为;仿佛帮助中国走出官官相护、全方位腐败的唯一解决办法,就是一个圣人站出来,把你们这些小人都办了。
于是陆毅这个伟光正的圣人继承者的形象,这个通过吹口哨、耍痞与颜值,来与我等人民群众站在一起的检察官形象,就这么轰轰烈烈地呼之欲出了。
——我们比我们两千五百年前的祖宗,稍微进步那么一点点,都不可以吗?
费正清在1998年版的China:aNew
History中评论中国的皇帝制度“首先,皇帝的角色是一种随意的,非理性的,无法预
测的行为来源,而官员行为则是惯例化的,可预测的;官员寻求秩序,皇帝打破秩序。
其次,皇帝被认为拥有主宰生与死的随意的与无限制的权力。
罪犯没有权利,因为中国的政治理论里就没有权利的概念。
第三,也是最显著的一点,就是对于君主任意处置官员的普遍接受。
”
看似一出轰轰烈烈的正邪角逐,最后拼的不过是权力,背景,以及“上面有人”。
侵吞股权如此明目张胆,拼的是上面有人。
嫖娼嫖得如此势所必然,拼的是上面有人。
反腐反得理直气壮气壮山河,拼的也不过是“上面有人”——啊,陆毅可是高检空降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