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版-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92页PPT
合集下载
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

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
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第一节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第二节正确的人生观
➢第三节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第一章
知识结构
第二节第三节
第一节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
第一节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
1.正确认识人的本质
中国古代关于人的学说➢
➢
➢
➢
➢
西方关于人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1页。
科学理解人的本质
2.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3.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
第二节正确的人生观
1.人生须认真
2.人生当务实
3.人生应乐观
4.人生要进取
1.价值➢
➢
2.人生价值
人生的自我价值
人生的社会价值
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3.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
4.评价人生价值需要掌握恰当的方法
第三节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一、辩证看待人生矛盾
二、反对错误人生观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人生观其错误之处在于:
三、成就出彩人生
本章小结
本章思考题。
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

第一章 人生的青春之问
(2)人生新阶段的要求
口第一次能够独立自主地思考人生、规划人生 口第一次有大量的时间精力思考人生 口大学这一人生新阶段值得深度思考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作者: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第一章 人生的青春之问
+
目录
CONTENTS
+
-
01
为什么要思考人 生?
02
(1) 人之为人 的禀赋
03
(2)人生新阶段 的要求
04
(3) 追求理想 人生的必须
第一章 人生的青春之问
提纲 >人生是什么? >坚持何种人生态度?
>为什么要思考人生? >如何选择人生目的? >怎样实现人生价值?
第一章 人生的青春之问
第一章 人生的青春之问
(3) 追求理想人生的必须
庄子鼓盆而歌一"以理化情"
-
恳请各位导师批评指正
感谢您的聆听
汇报人:XXXX
指导老师:XXX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为什么要思考 人生?
第一章 人生的青春之问
(1) 人之为人的禀赋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 的苇草 ………一口气、 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 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白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 所知 口 思想一—人的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口 因此,思想由于它的本性,就是一种可惊吸的、 无与伦比的东西
第一章 人生的青春之问

第一章 人生的青春之问
目录
人生的 青春之问
1
第一节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
2
第二节 正确的人生观
3
第三节 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第一节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
一、人生与人生观
人生观就是人们关于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总观点和总看法
3
两兄弟爬楼梯的故事
•
从前有两兄弟,他们酷爱旅游,一次他们旅游回来恰好大厦停电,可是他们住在80楼,
认识你自己!古希腊德尔斐神庙铭文
斯芬克司之谜
斯芬克司是希腊神话中一个长着狮子 躯干、女人头面的有翼怪兽。它每天坐 在奥林匹亚山城附近的悬崖上,向过路 人出一个谜语:如果路人猜不出,就被 杀死。一天他遇到了希腊人俄狄浦斯王 子问“什么东西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 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路?” 最后年轻的希腊人俄狄浦斯王子猜中了 谜底,斯芬克司怪兽羞惭跳崖而死。
门前,他们才发现原来钥匙被他们放在了二十楼的包袱里。
这就好比人的一生,二十岁之前时,意气风发的面对人生,当他们面对学习的压力和家
人们的期望,他却选择把这份沉重的包袱留在了二十岁;转眼间,他们到了不惑之年,没 有成功的事业,没有汽车,没有房子,开始抱怨这一切,但有什么用呢?无奈之下,只好 继续人生。岁月不饶人,年近花甲的时候更是无心再去抱怨什么,只能享受最后生活;当 他们生命走向尽头时,才发现原来自己的一生碌碌无为,原来,我们所有的梦想都留在20 岁的青春岁月里,还没来得及完成。
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 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
26
费斯汀格法则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即“费斯汀格法则”:生活中的10% 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由你对所发生事情如何反应决定。
目录
人生的 青春之问
1
第一节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
2
第二节 正确的人生观
3
第三节 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第一节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
一、人生与人生观
人生观就是人们关于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总观点和总看法
3
两兄弟爬楼梯的故事
•
从前有两兄弟,他们酷爱旅游,一次他们旅游回来恰好大厦停电,可是他们住在80楼,
认识你自己!古希腊德尔斐神庙铭文
斯芬克司之谜
斯芬克司是希腊神话中一个长着狮子 躯干、女人头面的有翼怪兽。它每天坐 在奥林匹亚山城附近的悬崖上,向过路 人出一个谜语:如果路人猜不出,就被 杀死。一天他遇到了希腊人俄狄浦斯王 子问“什么东西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 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路?” 最后年轻的希腊人俄狄浦斯王子猜中了 谜底,斯芬克司怪兽羞惭跳崖而死。
门前,他们才发现原来钥匙被他们放在了二十楼的包袱里。
这就好比人的一生,二十岁之前时,意气风发的面对人生,当他们面对学习的压力和家
人们的期望,他却选择把这份沉重的包袱留在了二十岁;转眼间,他们到了不惑之年,没 有成功的事业,没有汽车,没有房子,开始抱怨这一切,但有什么用呢?无奈之下,只好 继续人生。岁月不饶人,年近花甲的时候更是无心再去抱怨什么,只能享受最后生活;当 他们生命走向尽头时,才发现原来自己的一生碌碌无为,原来,我们所有的梦想都留在20 岁的青春岁月里,还没来得及完成。
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 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
26
费斯汀格法则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即“费斯汀格法则”:生活中的10% 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由你对所发生事情如何反应决定。
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版)

1 人生目的p10
认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 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 生追求。 人生目的是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
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生观的核心,
在人生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任正非怼王健林的“小目标” 毒害青少年
2 人生态度p11
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 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精神状态。
也是最懂得幸福、
最享受幸福的人。
树立正确的 顺逆观
顺势而快上, 乘风而勇进; 处低 与死,体现人生境 界的高低;生命宝 贵,不让时间无谓
流逝,只有 “杀身成仁”
“舍生取义” ,才能“死 得重于泰山”,
创造自己 的精彩人生。
树立正确的 荣辱观p23
37
树立正确的 幸福观
树立正确的 得失观
树立正确的 苦乐观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 不要拘泥于个人利益
上幸福的人生。”
奋斗者是 精神最为富足的人,
的得失;
苦与乐既对立又统一,
又在一定条件下
不要满足于一时的得;
可以相互转化。p21
不要惧怕一时的失。
人生应乐观
• 看问题的角度 • 热爱生活,乐观向上
人生要进取
《中国达人秀第一季》
• 自强不息,有所作为
全国总冠军 刘伟
“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的活着”
三、人生价值的评价与实现 (一)正确评价人生价值篇p18
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 能力的大小、贡献的绝对值
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推动力量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2018年新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

人生观的 三方面问题
人生目的
人生态度
人生价值
1、人生目的
人为什么而活着?
从放牛娃说起
一个现场采访乡村放牛娃的电视节目中的对话 记者:“你在这儿放牛做什么?” 放牛娃:“让牛长大!” 记者:“那牛长大以后呢?” 放牛娃:“卖钱,盖房子。” 记者:“有了房子又做什么?” 放牛娃: “娶媳妇,生娃。” 记者:“生了娃呢?” 放牛娃:“让他也来放牛呗!”
不同的人生选择……..
邓亚萍
希特勒
吴仪
霍金
毛泽东
周恩来
1.1人生目的的涵义
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凡事,目的究竟有多重要? “任何成功之路都必定首先基于一点:明确的目标” “目的决定一切” 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将手段与目的相混淆,很多时候不能说是错误,而是一种短视。 例如,考大学究竟是手段,还是目的?
学习思考 1、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如何理解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的关系?为什么说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 3、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原理说明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个人主义
个人意识不等于个人主义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三、成就出彩人生 与历史同向 与祖国同行 与人民同在
电视剧:士兵突击
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事就是好好活
毛泽东:气势磅礴的一生
世事六然 庄炎林 凡事有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 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 艰辛曲折必然,历尽沧桑悟然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
人生如浮云 ……
斯芬克斯之谜 : “什么东西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路?”
人生目的
人生态度
人生价值
1、人生目的
人为什么而活着?
从放牛娃说起
一个现场采访乡村放牛娃的电视节目中的对话 记者:“你在这儿放牛做什么?” 放牛娃:“让牛长大!” 记者:“那牛长大以后呢?” 放牛娃:“卖钱,盖房子。” 记者:“有了房子又做什么?” 放牛娃: “娶媳妇,生娃。” 记者:“生了娃呢?” 放牛娃:“让他也来放牛呗!”
不同的人生选择……..
邓亚萍
希特勒
吴仪
霍金
毛泽东
周恩来
1.1人生目的的涵义
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凡事,目的究竟有多重要? “任何成功之路都必定首先基于一点:明确的目标” “目的决定一切” 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将手段与目的相混淆,很多时候不能说是错误,而是一种短视。 例如,考大学究竟是手段,还是目的?
学习思考 1、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如何理解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的关系?为什么说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 3、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原理说明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个人主义
个人意识不等于个人主义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三、成就出彩人生 与历史同向 与祖国同行 与人民同在
电视剧:士兵突击
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事就是好好活
毛泽东:气势磅礴的一生
世事六然 庄炎林 凡事有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 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 艰辛曲折必然,历尽沧桑悟然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
人生如浮云 ……
斯芬克斯之谜 : “什么东西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路?”
2018年版 思修 第一章 人生的青春之问

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 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 的总和。”
——《费尔巴哈提纲》
22
对这一观点如何理解呢?
(1)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人的本质属性在于社会属性
(3)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
总和
一方面,人的本质不是虚幻的抽象的,而是现实的具体的; 另一方面,人的本质不是单一的社会关系的产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 总和。
案例精选——狼孩的故事
1920年,在印度的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小城,人们 常见到有一种"神秘的生物"出没于附近森林,一到晚上, 就有两个用四肢走动的"象人的怪物"尾随在三只大狼后面。 后来人们打死了大狼,在狼窝里终于发现这两个"怪物"原 来是两个裸体的女孩。一个大的年约七,八岁,小的约两 岁。这两个小女孩被送到米德纳波尔的孤儿院去抚养,还 给她们取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到了第 二年阿玛拉死了,而卡玛拉一直活到1929年。这就是曾经 轰动一时的"狼孩"故事。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 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 民服务之中 . ——雷锋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 义有不同。 …… 为人民利 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 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 就比鸿毛还轻 。
22岁的徐本禹是华中农业大学2003届 本科毕业生。这个自称所做的事情只是源 于“朴素的报恩心理”的普通农家子弟放 弃读研究生的机会,只身来到贵州偏僻山 村,孤身支教。
人生历程
6
何 为
人生?
人生,人生,是 “人”与“生”的 结合. 那么, “人”为何而 “生”?生命的价 值和意义是什么?
第一节
目录:
——《费尔巴哈提纲》
22
对这一观点如何理解呢?
(1)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人的本质属性在于社会属性
(3)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
总和
一方面,人的本质不是虚幻的抽象的,而是现实的具体的; 另一方面,人的本质不是单一的社会关系的产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 总和。
案例精选——狼孩的故事
1920年,在印度的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小城,人们 常见到有一种"神秘的生物"出没于附近森林,一到晚上, 就有两个用四肢走动的"象人的怪物"尾随在三只大狼后面。 后来人们打死了大狼,在狼窝里终于发现这两个"怪物"原 来是两个裸体的女孩。一个大的年约七,八岁,小的约两 岁。这两个小女孩被送到米德纳波尔的孤儿院去抚养,还 给她们取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到了第 二年阿玛拉死了,而卡玛拉一直活到1929年。这就是曾经 轰动一时的"狼孩"故事。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 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 民服务之中 . ——雷锋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 义有不同。 …… 为人民利 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 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 就比鸿毛还轻 。
22岁的徐本禹是华中农业大学2003届 本科毕业生。这个自称所做的事情只是源 于“朴素的报恩心理”的普通农家子弟放 弃读研究生的机会,只身来到贵州偏僻山 村,孤身支教。
人生历程
6
何 为
人生?
人生,人生,是 “人”与“生”的 结合. 那么, “人”为何而 “生”?生命的价 值和意义是什么?
第一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