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卡夫卡》读书笔记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通用29篇)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通用29篇)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通用29篇)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篇1坦白地说,我是没看懂的,这本小说不仅篇幅长,而且其中的隐喻,魔幻成分之多远远超出《舞舞舞》,《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等作品。
因此在读时总有些茫然无措,无法理解。
然而读的过程还是十分流畅,一如村上其他的小说一样,总有一种“不明觉爽”的**。
正因如此,虽然我并未充分理解,仍想试着写一些评价。
难免有错,希望大家指正。
一如其他几本长篇,小说的结构依然是村上标志性的双线叙事。
奇数章节讲述的是一位名叫田村卡夫卡的十五岁少年离家出走二十余日内的故事。
他认识了形形色色的人,实现了父亲的邪恶预言,一度进入了无始无终的“理想乡”却又退了出来,决定回到现实,接受自己的人生。
偶数章节的主人公是一位老伯,这位名叫中田的老者虽不认字,却有着能与猫说话的神奇能力。
他在中野区杀死了一个名为琼尼·沃克的杀猫人,接着便在神秘力量的诱使下前往四国寻找“某样东西”。
期间结识了名为星野的卡车司机,这位星野甚至还与肯德基的山德士上校有过交流。
最终,中田完成了打开“入口石”的心愿而死去,嘴中冒出白色的怪兽并被星野杀死。
相信若是没看过这本书的人看了我上文的概述,一定会如坠五里云中,大呼“这都什么跟什么”。
即便是看完了的我仍是心中疑云重重,久久不散。
不过我还是姑且搞懂了几件事的:第一,卡夫卡的故事是有关成长的故事。
他一出身父亲便向他施加了俄狄浦斯式的诅(甚至更为严重),并在他的成长中向他不断重复灌输这个概念。
最终导致他为了逃避这宿命而离家出走。
然而,正如叫乌鸦的少年说的那般,命运之所以被称之为命运,就是因为它不可避免。
某种情况下,命运这东西类似不断改变前进方向的局部沙尘暴。
你变换脚步力图避开它,不料沙尘暴就像配合你似的同样变换脚步。
你再次变换脚步,沙尘暴也变换脚步————如此无数次周而复始,恰如黎明前同死神一起跳的不吉利的舞。
这是因为,沙尘暴不是来自远处的什么地方的两部相关的什么。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最新读后感范文5篇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最新读后感范文5篇《海边的卡夫卡》力图经过事十五岁的少年的眼睛来描绘这样一个世界,在这样一个世界中他的灵魂仍处于绵软状态而未固定于一个方向,在他身上类似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那样的因素尚未牢固确立,在他身体走向成熟的同时,精神仍在荒野中摸索自由,仍在困惑和犹豫。
那么《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怎么去写呢,以下是我整理的《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范文一读了村上春树的名作《海边的卡夫卡》,对于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从前没有看过,就是他的最有名的小说《挪威的森林》也没看过,只是在别人的博客介绍里稍稍晓得一点皮毛。
本以为《海边的卡夫卡》也应当如《挪威的森林》是一同类的作品,在随意的翻阅中,一页一页而过,慢慢却被吸引了,被村上春树的充满魔幻色彩的想象力而深深触动。
《海边的卡夫卡》讲的是十五岁的少年田村卡夫卡的故事,卡夫卡意译——“乌鸦”,乌鸦在当地是一种表示吉祥的鸟,可是乌鸦并没有让十五岁的少年从生下来就很幸运。
少年卡夫卡经历的人生有些离奇,自幼生在不幸福的家庭里,他为了逃避诅咒而离家出走,之后父亲又被杀,似乎这一切在冥冥中都是上天注定。
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我认为还是相通的,从卡夫卡的身上也映照出好多中国普通阶层生存的一面。
对于村上春树充满想象的文字是需要边读边思考的,小说貌似写一个少年的心迹,其实蕴含着很多的东西,卡夫卡充满了哲理的对生命的探索与追问。
在这本书中其实没有所谓的小资情调,仅有对自由的向往。
要坚强地应对生活。
对于村上的书,总是一知半解,写这篇所谓的读后感其实表达也很困难,偏于理解。
其实,所谓的隐喻,许多的看者不必须会理解村上所说、所指的是什么,当然也包括我自我。
或许仅有在读者遇到某件事后,再来看看此书,不定会发现与所经历的事有某些的契合点,这时会发觉村上书中的睿智,“好像人生过去就过去了,想回头都没有办法。
成长的过程都需要自我亲身去体会的。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精选3篇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精选3篇海边的卡夫卡的读后感篇一《海边的卡夫卡》是通过分章节两条主线交叉来写,在最后两线合一而结束。
开始这两条线给人的感觉毫不相关,随着故事的发展,又若即若离,到最后紧密相连。
这也是它的成功之处。
故事是通过一个十五岁的少年离家出走发生的事情为一条主线,还有一条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的一件离奇的事情为背景而展开。
故事的发展错综复杂,但基本入情入理,其中有些方面神化了一些事情。
在生活中绝无仅有的事情,在书中却起到“柳岸花明又一村”的作用,让故事继续进行下去。
本书中对十五岁少年卡夫卡的描写较多,其中对卡夫卡的日常生活描写比较细腻。
生活起居很有规律,即算在山中一个人独居也一样。
早上按时起床,晚上准时睡觉,每天坚持锻炼身体,这很难得。
在国内像卡夫卡这样年龄的小孩,在学校生活起居有规律是不得已而为之,一旦放假回家,就像脱缰的野马,晚上很晚才睡,早上很迟才起床。
有人说中国的教育是“5+2=0”或“6+1=0”。
在学校的五天或六天的教育,一旦回家所有的作用归结于零。
这是学校教育的失败,但更多的是家庭教育的失败。
我还比较喜欢书中的卡夫卡的阅读的习惯,同时也呈现出日本与中国的国民的阅读习惯差距。
有人做过统计:中国人平均每年只读0。
5本,而日本人平均每年读40本。
现在中国人普遍不读书,已经很让人忧虑了。
那么业余时间中国人在做什么呢?大多数人业余时间在做什么?在打麻将!一个热衷打麻将的民族,怎么可能和热爱读书的民族相抗衡?书中存在不足之处还是有的,比如佐伯对卡夫卡的母子之爱。
即算在卡夫卡四岁时有一万个理由离开自己的儿子,但重逢也不能通过性来补偿。
在日本的伦理观念我不了解,但在国内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还有书中神化的东西太多,与现实生活中的事情相距太遥远。
本来想通过自己的阅读与学生分享读书的快乐,但本书中对于性的描写过多,不太适合高中生,尤其是高一学生。
故看完此书,立即放回书阁暂时封存。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篇二读了村上春树的名作《海边的卡夫卡》,对于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从前没有看过,就是他的最有名的小说《挪威的森林》也没看过,只是在别人的博客介绍里稍稍晓得一点皮毛。
海边的卡夫卡读书笔记5篇

海边的卡夫卡读书笔记5篇在海边的卡夫卡中,村上以其独特的逻辑语言,摧毁了梦与真实、现实与超现实、此世与彼世之间难以攀越的高墙,填平了横亘人世与异界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1村上在前言里说,我希望的,是读者在卡夫卡的历程其中能够看到曾经年少的自己。
卡夫卡鼓起勇气在十五岁的年纪离家出走,投入不知道何等凶顽的成人世界里去探求,自己想要的结局。
自然有人愿意引导,譬如大岛。
在精神上和生活上,给予了他继续下去的力量。
当然,阻碍也是有的,来自现实,来自现实之外的。
佐伯坚持让他回到原来的场所,继续生活下去。
即使他不知道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那就让他回来看画。
佐伯,用尽一生去经历得到的真理,就是让他回到原来的场所。
这是作者的一种的期冀么?年少的我们可以离家出走,离开我们想要离开的地方,去经历那些凶顽,那些爱恋,却在最终,需要回到原来的场所。
这难道是所有的人的宿命?若是生命中本有注定的路途,那么我们闭着眼睛,也可以去旅行。
是这样么?我并不愿意去相信这样一个结果。
漫长的生命历程中,有时候,会发生一些让我们以为是逃脱不了的窘境。
我们身在其中不由得疑惑,以为是注定的事情。
于是我们,就会缺乏动力,缺乏勇气,缺乏信仰地去妥协。
就连卡夫卡,这个一心想要逃避预言的十五岁孩子,都无法避免地与母亲结合,强暴姐姐。
哪怕诅咒是预先被知道了的呀。
如果重来一次,也会是同样的结果吧。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2花了整整一周的时间把《海边的卡夫卡》这本书看完,很有感慨,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围绕如何面对孤独、找回自我而展开思考的书,采用实虚两条线交织写作,现实与虚幻相结合。
有些章节看不大懂,可不管如何,该书主人公15岁找回了自我,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
书中对图书馆的描述、音乐的诠释和对自然的向往,是我尤其喜欢的。
作者花了一些笔墨写图书馆,那真是令人向往的地方,那么静谧。
我想像中的图书馆就是这样的美好,也是我长期寻求的场所。
看到这段描述后,我居然做梦也去了这样的地方,徜徉在村上所描述的图书馆中,时而看书,时而弹钢琴,时而喝喝咖啡……作者对音乐的诠释也是喜欢得不得了的地方,如写到贝多芬的巅峰之作《大公三重奏》,据说该曲子是当年贝多芬为自己的挚友而作。
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读书笔记5篇

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读书笔记5篇《海边的卡夫卡》中,村上春树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混乱的,缺乏安全和宁静的十五岁少年的内心世界。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海边的卡夫卡》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海边的卡夫卡》读书笔记篇1读了村上春树的名作《海边的卡夫卡》,对于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从前没有看过,就是他的最有名的小说《挪威的森林》也没看过,只是在别人的博客介绍里稍稍晓得一点皮毛。
本以为《海边的卡夫卡》也应当如《挪威的森林》是一同类的作品,在随意的翻阅中,一页一页而过,慢慢却被吸引了,被村上春树的充满魔幻色彩的想象力而深深触动。
《海边的卡夫卡》讲的是十五岁的少年田村卡夫卡的故事,卡夫卡意译——“乌鸦”,乌鸦在当地是一种表示吉祥的鸟,可是乌鸦并没有让十五岁的少年从生下来就很幸运。
少年卡夫卡经历的人生有些离奇,自幼生在不幸福的家庭里,他为了逃避诅咒而离家出走,后来父亲又被杀,似乎这一切在冥冥中都是上天注定。
日*化与中国文化我认为还是相通的,从卡夫卡的身上也映照出好多中国普通阶层生存的一面。
对于村上春树充满想象的文字是需要边读边思考的,小说貌似写一个少年的心迹,其实蕴含着很多的东西,卡夫卡充满了哲理的对生命的探索与追问。
在这本书中其实没有所谓的小资情调,只有对自由的向往。
要坚强地面对生活。
对于村上的书,总是一知半解,写这篇所谓的读后感其实表达也很困难,偏于理解。
其实,所谓的隐喻,许多的看者不一定会理解村上所说、所指的是什么,当然也包括我自己。
或许只有在读者遇到某件事后,再来看看此书,不定会发现与所经历的事有某些的契合点,这时会发觉村上书中的睿智,“好像人生过去就过去了,想回头都没有办法。
成长的过程都需要自己亲身去体会的。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而“责任始于梦中”,喻体的本意是否人生无奈,梦—责任—梦,最后还是责任呢?或许,人在短短的时光里面生存,一如匆忙过客般地在人间完成了他的使命,而恍如这个过程投下的便是人的匆匆一瞥。
读书笔记海边的卡夫卡读书现实与幻想的交织

读书笔记海边的卡夫卡读书现实与幻想的交织读书笔记《海边的卡夫卡》—读书现实与幻想的交织《海边的卡夫卡》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一部小说。
这是一本充满幻想和现实主义元素的作品,讲述了主人公卡夫卡在海边的奇幻冒险。
本文将从现实与幻想的交织、主人公的成长以及作品的核心主题等方面展开探讨。
1. 现实与幻想的交织小说中,现实与幻想元素交织在一起,给人一种超现实的感觉。
故事发生在一个叫做“海边”的特殊地方,这个地方与现实世界有着微妙的关系。
卡夫卡逃离家庭的束缚来到海边,他与其他少年一起组成一个秘密组织,并面临着一系列神秘事件。
这些事件既有现实中可能发生的情节,又有超乎想象的幻想元素。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难以明确判断何为现实,何为幻想,正是这种交织造成了作品的独特魅力。
2. 主人公的成长卡夫卡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在书中经历了一系列的冒险与成长。
卡夫卡从一开始的孤独和无助,逐渐成为一个勇敢的少年。
在与组织成员一起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卡夫卡渐渐地变得成熟起来。
他学会了勇敢面对恐惧,坚持自己的信念,并从中获得了成长。
这一成长过程让人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转变,也引发了读者对自身成长与困惑的思考。
3. 作品的核心主题《海边的卡夫卡》的核心主题是对现实与幻想的探索。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海辞去人的身份和过去,创造出一个与现实世界有所区别的幻想空间。
这种幻想空间提供了逃避现实、探索自我的可能性。
作者希望通过卡夫卡的冒险经历,给读者带来对现实和人生的思考。
作品中探讨了诸如家庭、成长、逃避等主题,引发了读者对生活本质的深入思考。
4. 语言和叙事风格村上春树以其独特的语言和叙事风格闻名于世。
在《海边的卡夫卡》中,作者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以流畅的叙述引领读者进入故事的世界。
村上春树擅于将普通的事物赋予神秘、幻想的色彩,并以细腻的描写展现出作品的独特魅力。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很容易被作者的叙事吸引,并产生对故事发展的好奇心。
5. 对读者的启示《海边的卡夫卡》是一部引人思考的小说,给予读者一种超越现实的体验。
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 篇6

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篇6
叫乌鸦的少年最后跟卡夫卡说了一句,这是你做的最为正确的一件事了,卡夫卡15岁离家出走,少年被母亲抛弃,又被父亲的语言诅咒着,为了逃脱语言,卡夫卡离家出走了,当他走到社会中去,遇到了好心的大岛,总之一切都还蛮顺利。
就是卡夫卡跟灵魂最深处的自己对话时,一面是魔鬼,一面是天使,最后,卡夫卡还是决定继续回学校接受教育。
村上用这种双线的写作方法,刚开始的确是读的懵懵懂懂的,甚至根本不知道在讲什么,读到中间一点发现,其实这两条线是有很大的联系的,直到最后真相大白的时候,那基本上整篇小说差不多也看完了了,虽然自己看得也是有很多的疑问,就像大多数读者问的一样,卡夫卡到底有没有杀死自己的父亲,父亲的预言是否真的实现了……这些都不重要了,就像前篇说的,要以一种你,我的身份来做一个读者,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这个说的有些多了,我觉得这是一本很有必要去阅读一下的文学作品,就算这其中的很多哲学哲理不清楚,但是村上的这种写作境界,佩服,深深的佩服。
《海边的卡夫卡》读书笔记(精选8篇)

《海边的卡夫卡》读书笔记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你会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海边的卡夫卡》读书笔记(精选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海边的卡夫卡》读书笔记篇1作为一部充满了魔幻色彩和荒诞意味的作品,《海边的卡夫卡》是村上春树的一个较为特殊的尝试。
他选取了15岁少年作为第一男主角。
熟悉村上的人都知道,他笔下的主人公无不是三十岁左右的成年人,且思想成熟,个性叛逆,语言简洁直接。
而这一次15岁的田村卡夫卡成为主人公,用村上春树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因为他们还是‘可变’的存在,灵魂仍处于绵软状态而未固定方向,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尚未牢固确立。
”然而曾走过15岁的你我都明白,那是个以飞的速度成长的年纪,我们的思想挑战一座又一座从未攀登过的高峰,同时又如在荒原中徘徊般踌躇不前。
生命的各种因素在此慢慢聚敛,冲破束缚,形成真正独立的自我。
这过程是何等汹涌艰辛,恐怕今生难以忘怀。
主人公所以给自己取名未卡夫卡,显然是受了作家卡夫卡忧郁孤独风格的影响。
有时候,名字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而只是一种感觉而已。
自此,主人公便一直带着这种与众不同的孤独气质流浪在人生的边缘。
他不是普通的少年,他被母亲抛弃,被父亲诅咒,命途原本多舛,而他又是如此顽强,凭着自己意念中灵魂的指导,去独自探寻他与外界的联系,去解开他与宿命的羁绊。
读另一位主角,年近花甲的中田,却让人从完全不同的侧面尝尽了做人的辛酸。
因幼年时一次神秘事故而患上类似智障病症的中田,失去了读写能力,变得一字不识。
他被孤立在人群之外,过着安然而又规律的清苦日子。
与猫对话,与自己对话,没有丝毫不满与不快。
就在我们都以为他将安度晚年的时候,命运依然没有放过他,他在冥冥之中被指引着踏上了弄清生命起点那场神秘事故的路途。
和《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相似,这种两条主线穿插叙述的方式让读者充分体验了阅读的快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边的卡夫卡》读书笔记一部充满了魔幻色彩和荒诞意味的作品,《海边的卡夫卡》是村上春树的一个较为特殊的尝试。
他选取了15岁少年作为第一男主角。
熟悉村上的人都知道,他笔下的主人公无不是三十岁左右的成年人,且思想成熟,个性叛逆,语言简洁直接。
而这一次15岁的田村卡夫卡成为主人公,用村上春树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因为他们还是‘可变’的存在,灵魂仍处于绵软状态而未固定方向,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尚未牢固确立。
”
然而曾走过15岁的你我都明白,那是个以飞的速度成长的年纪,我们的思想挑战一座又一座从未攀登过的高峰,同时又如在荒原中徘徊般踌躇不前。
生命的各种因素在此慢慢聚敛,冲破束缚,形成真正独立的自我。
这过程是何等汹涌艰辛,恐怕今生难以忘怀。
主人公所以给自己取名未卡夫卡,显然是受了作家卡夫卡忧郁孤独风格的影响。
有时候,名字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而只是一种感觉而已。
自此,主人公便一直带着这种与众不同的孤独气质流浪在人生的边缘。
他不是普通的少年,他被母亲抛弃,被父亲诅咒,命途原本多舛,而他又是
如此顽强,凭着自己意念中灵魂的指导,去独自探寻他与外界的联系,去解开他与宿命的羁绊。
读另一位主角,年近花甲的中田,却让人从完全不同的侧面尝尽了做人的辛酸。
因幼年时一次神秘事故而患上类似智障病症的中田,失去了读写能力,变得一字不识。
他被孤立在人群之外,过着安然而又规律的清苦日子。
与猫对话,与自己对话,没有丝毫不满与不快。
就在我们都以为他将安度晚年的时候,命运依然没有放过他,他在冥冥之中被指引着踏上了弄清生命起点那场神秘事故的路途。
和《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相似,这种两条主线穿插叙述的方式让读者充分体验了阅读的快感。
当主线一步步逼近交汇点的时候,我感到全身的热血都涌向大脑,以至于要站前来才能读下去。
田村卡夫卡的母亲佐伯作为书中的关键人物,是我最喜欢而又最同情的人。
她的人生于少女时代失去爱人时戛然而止。
悲剧源于她对桃源般生活的迷恋与对肮脏人世的排斥,她想要构筑堡垒逃避外界,打开了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入口石”,而命运的惩罚也自此而出。
卡夫卡和中田的人生轨迹似乎也在那一时刻就被注定了。
经历了无数令人瞠目结舌的事件后,佐伯与中田相遇。
两个人的生命在某种意义上也走到了终点。
佐伯带着优雅的微笑伏在书桌上安然而逝,中田在无人打扰的睡梦中与世长辞。
这两个因偶然的必然而被联系在一起的生命,虽然令人心中苦涩无比,却也体会到了常人难以体会的生与死的深度碰撞,灵魂变得纯净无比,在历经沧桑后回归。
此时的卡夫卡竟也仿佛注定一般地一步步走向毁灭,他的压抑接近临界,他找到了深爱的母亲,却自知永远无法再与她接近。
人世间全然没有他想要的东西。
当他走进那座阴暗深重,象征着第三空间的森林中时,他扔掉了身上所有赖以生存的东西。
使人感到一股不顾一切的决然。
生命的无力感,宿命,原罪,成人世界的险恶难测,人性的乱七八糟,让他再也无法忍受。
他终于走向了那永恒的虚无。
最后一刻,佐伯的意念出现了。
她告诉卡夫卡——实际上也是作者告诉我们——要活下去。
“只要你得我,就算被其他所有人忘记也无所谓。
”
世界是险恶的,但在某些地方,它却是无比温暖和美好的。
生命即是如此,无论怎样被命运玩弄,怎样的疲累惘然,其意义就在于生的过程中。
不去经历,就没有回忆,白纸永远无法给人感情。
有时候活着,真的是一种比死更有勇气的抉择。
在这部书中,我不仅看到了卡夫卡,更看到了弗洛伊德,黑格尔,卢梭,柏拉图,他们的思想在浓云迷雾中闪闪发光,虽只是一瞬,却给人留下了强烈的印象。
村上春树以他独有的手法,在人物对话中看似随意的插入这些思想碎片,却收获了极自然而精彩的效果。
也许,这就是一场荒诞的梦;也许,这是一个深重的无奈。
无论怎样,在喧嚣尘世中能引起你对人性思考的也只有这些文字了。
正如作者本人所说,卡夫卡是个极端,但他身上有你有我,当你看到这些影子时,不知你会不会像星野一样,对着迷雾散尽后的一切,泪水涟涟而下:“得得,以前自己是什么时候哭来着?”
无从想起。
编,很想说的是,这是一部很好的作品。
虽然颜色情节不易我们接受,然而,它注定只为一些人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