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中医治疗
中医皮肤病学

中医皮肤病学中医皮肤病学是中医学中一个独特的分支,它研究的是皮肤疾病在中医理论下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
中医皮肤病学注重通过整体观察和辩证思维来辨别皮肤病的本质,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达到治愈或缓解患者症状的目的。
一、中医皮肤病学的病因理论中医皮肤病学将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归结为内外两个方面的因素。
内因主要指体内脏腑气血失调、经络阻滞等,外因则包括气候、环境、营养等外界因素。
根据中医理论,皮肤病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综合考虑才能准确把握病因。
二、中医皮肤病学的病机理论中医皮肤病学认为,皮肤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气机不畅,气血瘀滞,导致经络阻塞,湿邪内生,或者是肺脏、脾脏、肝脏等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
此外,中医还强调机体的正气状态是预防皮肤病的关键,只有增强机体抵抗力才能从根本上防治皮肤病。
三、中医皮肤病学的诊断方法中医皮肤病学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结合详细的病史询问和肉眼观察,以准确判断皮肤病的类型和病机。
其中,望诊主要观察皮肤的色泽、纹络和鳞屑等特征;闻诊则通过患者的气息、体味等判断病情;问诊包括疾病的发生发展症状、疼痛情况等;切诊则通过皮肤的压痛、组织的硬度等判断疾病的性质。
四、中医皮肤病学的治疗方法中医皮肤病学采用针灸、药物、中药外用、中药熏蒸、中药煎洗等综合治疗方法。
针灸是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节和平衡机体的阴阳、气血等,并对皮肤病起到修复作用。
药物治疗则依据中医理论中的药性和归经归脏作用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中药外用、煎洗等方法是将中药制成药膏或药水外用,通过药物的渗透和疗效,局部治疗或促进全身痊愈。
五、中医皮肤病学的疗效与展望中医皮肤病学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通过临床实践和研究,中医从传统的经验总结中提炼出了一套具有独特特色的皮肤病诊疗方法。
然而,中医皮肤病学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中药安全性的问题、治疗方案的个体差异等。
对于此类问题,我们需要加强科学研究,提高中医皮肤病学的临床规范和技术水平。
中药对皮肤疾病的治疗作用研究

中药对皮肤疾病的治疗作用研究近年来,中药作为一种传统医学疗法,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许多研究表明,中药在皮肤疾病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
本文将对中药对皮肤疾病的治疗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一、中药在湿疹治疗中的应用湿疹作为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痛苦。
传统的治疗方法常常存在副作用大、治疗周期长等问题,因此人们开始寻求中药的治疗方式。
研究发现,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抗炎、抗过敏和促进皮肤修复的作用,可以缓解湿疹症状。
例如,黄连、苦参等中药成分能够有效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瘙痒感;白矾、地龙等中药成分具有收敛、止痒的作用,能够加速皮肤的愈合过程。
因此,中药在湿疹治疗中广受认可。
二、中药在痤疮治疗中的应用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尤其在青少年群体中较为常见。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通过控制皮脂分泌和调节肌肤状态来缓解痤疮症状。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中药在痤疮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效果。
杜仲、三七等中药成分能够清热解毒、祛风燥湿,对痤疮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作用;另外,当归、红花等中药成分则能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痤疮的消退。
综合利用这些中药成分,可以有效地治疗痤疮,恢复皮肤的健康状态。
三、中药在银屑病治疗中的应用银屑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给患者造成了很大的烦恼。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免疫抑制剂来缓解症状,然而这些药物常常存在副作用。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中药在银屑病治疗中有较好的疗效。
茯苓、血竭等中药成分具有清热解毒、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可以有效地缓解银屑病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中药还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从根本上治愈银屑病。
四、中药在瘢痕治疗中的应用瘢痕是皮肤受损后的常见后遗症,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手术切除或激光疗法来改善瘢痕。
然而,这些治疗方法常常需要较长的恢复期,并且并不能完全消除瘢痕。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中药在瘢痕治疗中有较好的效果。
中医皮肤病学

03
中医皮肤病的治疗方法
内治法
药物治疗
根据病情需要,采用中药汤剂、 中成药等药物治疗,以调节机体 功能,达到治疗皮肤病的目的。
饮食调理
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制定个性化 的饮食调理方案,以辅助药物治疗, 促进病情康复。
情志调护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通过心理疏 导、放松训练等方法,缓解患者的 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提高治疗 效果。
案例三:银屑病的中医治疗
总结词
中医治疗银屑病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注重内外兼治,疗效持久。
详细描述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中医认为与血热、血瘀有关。治疗银屑病的中药多具有清热解毒、 活血化瘀的功效,如赤芍、丹参、桃仁等。此外,中医还通过针灸、拔罐等方法来缓解银屑病症状,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中医皮肤病学
目录
• 中医皮肤病学概述 • 中医皮肤病的症状与诊断 • 中医皮肤病的治疗方法 • 中医皮肤病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 中医皮肤病的案例分析
01
中医皮肤病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皮肤病学是一门研究皮肤疾 病的病因、病理、证候、诊断、 治疗和预防的中医学科。
特点
中医皮肤病学注重整体观念和辨 证论治,强调内外兼治和预防为 主,采用天然药物和针灸等非药 物治疗方法。
03
证候分类理论
中医将皮肤疾病分为不同的证候类型,如风热证、湿热证、血虚风燥证
等。中医皮肤病学根据不同的证候类型,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02
中医皮肤病的症状与诊断
症状分类与表现
症状分类
中医皮肤病的症状主要分为实证和虚证两类。实证表现为红肿、疼痛、瘙痒等 症状,虚证则表现为皮肤干燥、脱屑、瘙痒等症状。
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病

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病
中医辨证治疗是一种综合性的方法,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皮肤病。
中医将皮肤病归类为外感病、内伤病和其他病,根据患者的具体情
况进行辨证施治。
外感病的辨证治疗
外感病主要包括风热病、风寒病和湿热病等。
中医辨证治疗外
感病主要通过清热解毒、祛风散寒、燥湿祛湿等方法来达到治疗的
效果。
其中,针灸、艾灸和中药汤剂等都是常用的治疗手段。
内伤病的辨证治疗
内伤病是由于人体内部的原因引起的皮肤病,如脾虚湿重、肝
郁气滞等。
中医辨证治疗内伤病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体质和病情来
进行辨证施治,常用的方法有调理脾胃、疏肝理气等。
其他病的辨证治疗
在辨证治疗中,有一些皮肤病不属于外感病或内伤病,如湿疹、银屑病等。
对于这些病症,中医常常采用清热祛湿、补血活血等方
法进行治疗。
总之,中医辨证治疗皮肤病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通过综
合运用中药、针灸等手段,可帮助患者恢复皮肤健康。
但是,治疗
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辨证施治。
关于皮肤病的中医论述

关于皮肤病的中医论述皮肤病,指的是发生在皮肤表层的各种炎症、感染、肿瘤和营养障碍性疾病。
这些疾病的症状可能包括皮肤瘙痒、红肿、疼痛、脱屑、溃疡等。
中医认为,皮肤病的发生与人体内环境的失衡有关,因此,中医治疗皮肤病,强调的是调整人体内环境,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是皮肤病治疗的基础。
首先,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进行辨证,判断疾病的性质和原因。
然后,根据疾病的分期和分型,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皮肤病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内服中药、外用药剂、针灸、拔罐等。
对于常见的皮肤病,如湿疹、荨麻疹、银屑病等,中医有很多有效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湿疹,可以使用具有清热利湿的中药,如黄柏、黄连等;对于荨麻疹,可以使用具有祛风止痒的中药,如荆芥、防风等。
此外,还有一些民间的偏方和验方,如用蛇床子、苦参等中药煎水外洗,也可以起到缓解皮肤瘙痒的作用。
除了治疗,预防和调养也是皮肤病康复的重要环节。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过度搔抓和刺激;饮食上应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和饮酒;同时,保持良好的作息和心态也是预防皮肤病的重要措施。
随着医学的发展,西医和中医的结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西医的诊断技术和标准化治疗方法在皮肤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中医的个性化治疗和整体调理也有其独特的优势。
将两者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推动临床医学的发展。
总之,中医对于皮肤病的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通过深入理解和运用中医的理论和方法,我们可以更快速、安全和有效地治愈各种类型的皮肤问题。
在未来的医学发展中,我们应当充分挖掘和利用祖国医学的宝藏,结合西医的先进技术,为皮肤病的治疗和研究开辟出新的道路。
《皮肤病中医治疗》PPT课件

黄褐斑的中医疗法以内服为主,常用中药有柴胡、郁金、香附等。此外,还可以采用外洗法,如用白 僵蚕、白附子等中药煎水外洗患处,以缓解色斑症状。针灸也对黄褐斑有较好的疗效。
03 中药治疗皮肤病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CHAPTER
中药治疗皮肤病的原则和方法
原则
整体观念、辨证施治、 内外兼治、标本兼治。
注意事项
在使用中药治疗皮肤病时 ,应遵循医嘱,切勿自行 更改治疗方案或长期使用 。
中药治疗皮肤病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疗效评价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结合医生的诊断和治疗经 验,对中药治疗皮肤病的 疗效进行评价。
安全性评价
对中药的成分、药理作用 、不良反应等进行监测和 评估,以确保治疗的安全 性。
注意事项
定义
皮肤病是指发生在人体皮肤黏膜 上的疾病,包括各种皮肤炎症、 感染、肿瘤等。
分类
中医将皮肤病分为疮、痈、疽、 疹、癣、痒等几大类,根据不同 的分类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皮肤病病因的认识
外因
外感六淫邪气,包括风、寒、暑、湿 、燥情志内伤 等内因所致,如肝郁气滞、脾虚湿困 等。
05 皮肤病患者的日常护理和保健建议
CHAPTER
皮肤病患者的生活习惯和饮食建议
生活习惯
保持皮肤清洁,勤洗澡、勤换衣物,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避免过度搔抓皮肤等。
饮食建议
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E、A等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坚果等;避免食用过 多的油腻、辛辣食物,以及易致过敏的食物。
皮肤病患者的心理调适和建议
在使用中药治疗皮肤病前 ,应了解药物的疗效和安 全性评价,选择正规渠道 购买和使用药物。
04 针灸和拔罐治疗皮肤病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治疗皮肤病的草药

治疗皮肤病的草药治疗皮肤病的草药皮肤病是指身体表面的皮肤出现异常的状态,包括各种不同类型的疾病,如湿疹、荨麻疹、银屑病等。
在传统中医中,许多草药被用于治疗皮肤病。
这些草药可以减轻瘙痒和红肿等不适,促进皮肤修复和再生。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治疗皮肤病的草药。
一、黄柏黄柏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收敛止血、祛湿止痒等功效。
在治疗湿性皮肤炎、过敏性皮肤炎等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黄柏可以制成外用贴剂或泡脚水使用。
二、苦参苦参也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清凉解毒、杀菌消毒等功效。
在治疗湿性湿气重、红斑丘疹等皮肤问题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苦参可以制成外用贴剂或口服药物使用。
三、连翘连翘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
在治疗湿性皮肤炎、过敏性皮肤炎等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连翘可以制成外用贴剂或口服药物使用。
四、地黄地黄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滋阴补血、润肤养颜等功效。
在治疗干性皮肤、皲裂等问题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地黄可以制成外用贴剂或口服药物使用。
五、桑白皮桑白皮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
在治疗湿性皮肤炎、过敏性皮肤炎等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桑白皮可以制成外用贴剂或口服药物使用。
六、牛膝牛膝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活血祛风、消肿止痛等功效。
在治疗湿性湿气重、红斑丘疹等皮肤问题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牛膝可以制成外用贴剂或口服药物使用。
七、苍耳子苍耳子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
在治疗湿性皮肤炎、过敏性皮肤炎等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苍耳子可以制成外用贴剂或口服药物使用。
八、菊花菊花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
在治疗湿性皮肤炎、过敏性皮肤炎等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菊花可以制成外用贴剂或口服药物使用。
九、薄荷薄荷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清凉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
在治疗湿性湿气重、红斑丘疹等皮肤问题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薄荷可以制成外用贴剂或口服药物使用。
十、白芷白芷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祛风止痒、消肿止痛等功效。
中医辨证论治皮肤病的诊断与综合治疗

案例二:湿疹的综合治疗
• 诊断:根据皮疹特点、发病部位及病史,诊断为湿疹。 • 辨证分型:根据中医理论,将湿疹分为湿热浸淫型、脾虚湿蕴型、血虚风燥型等证型。 • 治疗方案:针对湿热浸淫型湿疹,采用清热利湿、解毒止痒的中药内服,如龙胆泻肝汤加减;针对脾虚湿蕴型
湿疹,采用健脾除湿、养血润肤的中药内服,如除湿胃苓汤加减;针对血虚风燥型湿疹,采用养血润燥、祛风 止痒的中药内服,如当归饮子加减。同时配合中药外用洗剂或药膏涂抹患处,如黄连膏、青黛膏等。针灸治疗 可选用曲池、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进行针刺或艾灸。
为热毒炽盛证。
问诊
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家族史、过敏史等相关信息。
了解患者饮食、睡眠、二便等生活情况。
举例:如银屑病患者,需询问家族史及发病诱因,了解皮疹形态、分布及伴随症状 等。
切诊
通过触摸皮肤病变部位,了解皮 损的硬度、温度、湿度等变化。
辨别皮肤病的虚实寒热及气血盛 衰。
举例:如硬皮病患者,可触及皮 肤变硬、僵硬如革,多伴有肢体 活动受限;若皮损处温度降低,
活血化瘀,通络止痒。常用方剂如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
。
注意事项
03
避免过度搔抓和热水烫洗,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同时可配合针
灸、拔罐等中医外治法以促进血液循环和瘀血消散。
05
皮肤病的中医外治法
中药熏洗法
1 2
原理
利用中药煎汤的热力和药力,对患处进行熏洗, 以达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 痒等目的。
治疗方法
疏风清热,凉血止痒。常 用方剂如消风散、银翘散 等。
注意事项
避免过度搔抓和热水烫洗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湿热型皮肤病
症状表现
皮肤油腻,瘙痒难耐,伴有水疱 、糜烂、渗出等,舌红苔黄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皮肤病中医诊疗指南 (解读)一、中医皮肤科学的发展概况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分学科。
早期,中医外科包括疮疡外科杂病、中医皮肤科学以及肛肠病等。
跌打损伤、金刃刀伤、眼耳鼻喉口腔属于外科。
医学发展,分工,全国各地中医院逐渐成立中医皮肤科。
有渊源、发展的过程。
1、渊源从原始社会起,劳动生活中与野兽搏斗、大自然抗争,创伤,用草、树皮外敷,包扎伤口,压迫止血等原始的治疗方法。
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青铜铭“疥”“疥”。
如有“疾自、疾耳、疾舌、疾足、疾止、疥、疕”等记载。
1973年马王堆出土《五十二病方》最早医书,记载创伤、冻疮、虫咬、肿瘤、皮肤病。
记载40多种治疗皮肤病的外用制剂,外用药已经有散剂、膏剂、水剂、醋剂、水银剂等。
《内经》已有皮肤病病名的论述。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论述有治疗狐惑病的症状方药。
•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五、六介绍多种皮肤病,其中描述“沙虱毒”是世界上最早关于恙虫病的记载。
• 南北朝·《刘涓子鬼遗方》记载几十种皮肤病,并有相应治疗方药。
•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有“头生疮,有虫,白痂甚痒”,指发癣;“湿疥,疣、癣、疥、隐疹的症状和辩证,并且指出漆过敏与个人体质有关。
• 唐孙思邈曾治疗6000多例麻风病,详细描述症状。
《备急千金要方》用丹砂、矾石、水银、石膏治疗多种皮肤病和保健美容方。
•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记载40多种病,专著《黴疮秘录》梅毒、指出性交传染、遗传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砷剂治疗梅毒;《解围元薮》麻风。
• 清吴鞠通创立温病学说,采用疏风清热解毒、凉血治疗皮肤病,丰富中医治疗皮肤病的方法和方药。
• 综上所述,从马王堆出土《五十二病方》、内经、金匮等,到明清《外科正宗》《医宗金鉴》等有260余种中医外科专著几乎都有皮肤病内容,包括症状、理法方药一并俱全,这是今天中医皮肤病学发展的基础。
• 在性病方面,历代众多医籍和性病专著记载“疳、下疳疮、横痃、杨梅疮、阴痒、阴蚀、疥、淋证、带下病等10多种与性行为和性接触传染有关的疾病。
在治疗上积累丰富的经验,为中医性病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2、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进入历史发展新阶段。
中医皮肤性病学也因此很快的发展,并逐渐从中医外科学分化,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 1954年北京成立中医研究院,并设立中医皮肤科(北京中医皮肤病院),赵炳南、朱仁康名中医主要从事皮肤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
• 1955年国家试办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西学中)。
全国各地成立中医院校教研室培养一批高等中医院校的毕业生计入中医皮肤科。
• 1978年后改革开放,同时先后成立中医医院以及设立中医皮肤科,许多中医药制剂。
• 成立各级学术性组织,进行学术交流;开展高层次的研究生培养,硕士、博士和博士后;承担国家级和省市级的中医与中西药结合的皮肤性病课题,并取得成果。
二、标准化的意义• 1.使中医皮肤病学从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转化。
• 2.促进各家学术向科学性、标准化发展。
• 3.促进中医皮肤病学的科学研究。
• 4.促进学说交流和医疗经验的传播。
• 5.保证临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充分发挥。
三、标准化的目的• 编写《指南》)在于规范常见皮肤病证的中医临床诊断、治疗,为临床中医师提供常见皮肤病证中医常规处理策略与方法,提高常见皮肤病证中医临床疗效和科研水平。
• 《指南》的内容必须遵循科学性、实用性、严谨性原则,符合医疗法规和法律要求,具有指导性、普遍性和可参照性,适用于中医皮肤科临床医师、科研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可作为临床实践、诊疗规范和质量评定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治疗指南的编写背景• 《指南》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立项的标准化项目之一。
• 2005年10月至12月,中华中医药皮肤科分会向全国各省市中医皮肤科专家发出《中医、中西医结合带状疱疹诊疗指南》初稿的调查信函,调查《指南》体例、《指南》编写程序建议、侧重点。
2006年3月,在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盘龙城分院召开会议,传达和学习总会有关《指南》编写的文件,聘请专家做《如何编写临床指南》专题演讲,针对信函调查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达成编写《指南》一致意见。
• 2006年9月,皮肤科分会派员参加湖北中医学院第一期全国中医药标准化培训班和华西医院循证医学培训班。
• 2006年10月,《指南》编写组编写出湿疮、白疕中医诊疗指南初稿。
同年11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第三次年会》上进行第一次专家论证,讨论和协调初稿中的不同观念,形成湿疮、白疕指南二稿。
• 2007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医常见病诊疗指南》中期审查工作会议上听取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专家就《指南》的审查和建议,形成了切实可行的湿疮、白疕诊疗指南三稿。
• 2008年上半年,根据专家意见和湿疮、白疕中医诊疗指南编写经验,形成其他19种常见皮肤病证中医诊疗指南初稿。
• 2008年9月,在河北石家庄召开《第五次学术年会》上,常委和顾问对初稿进行了认真的审订,对相关内容进一步讨论和统一。
2008年10月至11月,通过专家信函调查,修改形成指南二稿。
• 2009年5月,在武汉召开专家论证会议,对指南进一步审订和统一。
• 2009年7月,根据专家意见认真修改形成指南三稿,送专家审阅。
在综合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对指南部分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和修改,并最后定稿。
• 专家组:刘巧、范瑞强、杨志波、邓丙戌、王玉玺、禤国维、徐宜厚、陈晴燕、蔡念宁、瞿幸、张毅、潘祥龙、张合恩、杨柳、米要和、杜锡贤、黄仁功、李春生、卢桂玲、刘红霞、景瑛、李斌、陈金兰、皮先明、沈敏娟、史月君、孙虹、韩世荣、韩学杰、宋坪等专家。
四、各论肺风粉刺1 范围本《指南》规定了肺风粉刺的诊断、辨证、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肺风粉刺的诊断和治疗。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肺风粉刺 acne 相当于痤疮肺风粉刺是一种好发于青少年面部,以粉刺、丘疹、脓疱、囊肿、结节为特征的常见皮肤病。
3 诊断3.1 临床症状及分类3.1.1 寻常性痤疮:多见于青少年,皮损好发面部,其次是胸部及上背部。
常见皮损为白头粉刺(闭合性粉刺) 和黑头粉刺(开放性粉刺),为非炎症性皮损,进一步发展为炎性丘疹,部分顶端出现脓疱,破溃吸收后局部留有色素沉着或小凹陷性瘢痕。
严重时,炎症继续扩大及深入至皮下,出现花生到蚕豆大小的炎性结节或囊肿。
3.1.2 聚合性痤疮:是痤疮中较重的类型。
临床表现为面、颈、背部、腰臀等部位出现多数的大粉刺、丘疹、脓疱、囊肿、有窦道的脓疡等,流出恶臭的脓性分泌物。
脓疡破溃后可以形成深的凹陷性瘢痕或瘢痕疙瘩样肿块。
本病好发青年男性,病程长。
如果伴发头部脓肿性穿凿性毛囊周围炎和化脓性汗腺炎,通常被称为毛囊闭锁三联征。
本病患者常伴有高球蛋白血症,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等。
3.1.3 迟发性痤疮(成人痤疮或青春期后痤疮):女性多见,为大于25岁后发生的痤疮或持久性痤疮,主要表现在颏部和下颌部群集的炎症性皮损,易累及颈部。
患者往往伴有面部皮脂过多,皮肤粗糙、毛孔粗大,部分患者伴多毛、雄激素源性脱发及多囊卵巢综合征,女性月经前皮疹常明显加重。
3.1.4 其他痤疮类型还包括:新生儿痤疮、外源性痤疮、剥蚀性痤疮、夏季痤疮、月经前痤疮、药物诱发痤疮(皮质类固醇痤疮)、化妆品痤疮、职业性痤疮、暴发性痤疮等。
3.2 鉴别诊断3.2.1 酒渣鼻:非毛囊性的皮损,一般仅累及面部的中央三角区,鼻及颊部潮红、充血,常伴有毛细血管扩张和鼻赘,多见于中年男性。
3.2.2 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对称分布面部,特别是上下眼睑、眉间、鼻唇沟、上下唇及颊部,呈现粟粒到绿豆大小圆形或半球形丘疹或小结节,玻片压之有苹果酱样颜色,愈后有轻度萎缩性疤痕,组织学为结核样结构。
4 辨证论治4.1 治疗原则肺风粉刺治疗原则是以祛邪为主,内外合治,标本兼顾。
可从病因、三焦、脏腑等辨治。
4.1.1 病因和症状辨治:风热多见于粉刺和丘疹,治宜疏风清热;湿热多见于炎症性、丘疹性痤疮,面部油腻,可有结节、囊肿,治宜化湿清热;血热,好发于青春期,多见于黑头粉刺、红色丘疹或结节,治宜凉血清热;毒热多见于脓疱,治宜清热解毒;瘀血郁阻多见于结节、瘢痕,月经前或月经期加重,治宜活血化瘀;痰湿多见于结节或囊肿,治宜化痰祛湿软坚;肝郁,月经前加重,伴有乳胀不适,月经不调,心烦易怒,宜疏肝理气泻火。
4.1.2 从三焦论治:清上焦,重治肺,泄其郁热;选枇杷叶、野菊花、银花等花叶类轻清之品,配以桑白皮、黄芩、知母等共同清泻肺热。
理中焦,健脾和胃,祛其湿邪;治宜调理中焦,除湿健脾,方选除湿胃苓汤、萆薢渗湿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
治下焦,调肝肾,抑其相火;采用清下焦相火,滋肝肾之阴兼清湿热,方选知柏地黄汤加减。
4.1.3 从脏腑论治从肾论治,强调滋补肾阴在治疗肺风粉刺中的重要性,采用六味地黄丸或知柏地黄丸、二至丸以补肾阴、清相火;从肺胃论治,包括宣肺清肺、通腑泻胃、健脾化湿等法,方选枇杷清肺饮、清胃散;从肝论治,包括疏肝解郁、清肝泻火等法,方选加味逍遥散、龙胆泻肝汤、柴胡疏肝散等。
4.2 分证论治4.2.1 肺经风热证证候:黑头或白头粉刺居多,伴红色丘疹。
颜面潮红,鼻息气热,可伴痒痛,口微渴,大便干。
多见于疾病的初期阶段。
舌边尖红,舌苔薄黄,脉略浮或弦。
治法:疏风清肺,清热解毒。
代表方:枇杷清肺饮《医宗金鉴》加减。
常用药:枇杷叶、桑白皮、黄芩、黄柏、连翘、栀子、夏枯草、白花蛇舌草、生槐花、丹参、丹皮、甘草等。
便秘严重者酌加生大黄(后下);小便黄赤者酌加六一散;口干渴,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滑数者为肺胃蕴热者,酌加生石膏、天花粉、生大黄;面红,口干,多饮等肺热之象重者酌加生石膏、知母、黄连。
4.2.2 胃肠湿热证证候:皮肤油腻,毛孔粗大,以疼痛性丘疹和脓疱为主,间有结节、囊肿。
或伴口臭,口干不欲饮,尿赤,便秘。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凉血解毒。
代表方:茵陈蒿汤《伤寒论》加减。
常用药:茵陈、黄芩、黄连、栀子、苍术、丹皮、赤芍、茯苓、白术、泽泻、薏苡仁、连翘、紫花地丁、生山楂等。
皮肤过于油腻者酌加苦参、冬瓜皮;伴腹胀,舌苔厚腻者,酌加鸡内金、枳实;脓疱较多者酌加白花蛇舌草、蒲公英、金银花。
4.2.3 肝经郁热证证候:皮疹多发于面颊两侧,甚至延及颈项,以炎症性丘疹、脓疱为主,伴有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口干口苦,大便干结,女性乳胀不适,月经不调,或月经过多过少,或经色暗淡,月经期间病情加重。
舌红,苔黄,脉弦细或弦数。
治法:疏肝清热,凉血健脾。
代表方: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加减。
常用药:丹皮、生栀子、柴胡、当归、茯苓、白术、黄芩、山楂、生地、白花蛇舌草、郁金、香附等。
月经不调酌加川芎、泽兰、益母草;面红酌加金银花、凌霄花;有脓疱酌加蒲公英、连翘;囊肿结节较多者酌加浙贝母、夏枯草、生牡蛎,莪术、丹参或海藻、昆布;皮疹坚硬者酌加皂角刺、川芎,或桃仁、红花;面部油腻者酌加茵陈、山楂、薏苡仁、侧柏叶;腰酸痛者酌加杜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