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论文
水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精选5篇)

水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精选5篇)第一篇:水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1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主要对策1.1科学规划,合理配置在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科学的规划时,必须要有相关的法律保障,并且要能够明确的规定出相关的编制程序,以及利益参与者。
利用法律来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定位,从而来增强水资源规划的权威性。
另外,一些水资源开发保护的规定也有效的指导了水资源的规划,这十分有利于保障生态环境用水,并极大的提高了生态用水的利用率。
水资源规划的主要编制程序是:要能够确定问题以及机会,并且要对各个区域内部的水资源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与预测。
根据调查的结果编制多个可以选择的方案,对不同的方案进行比较评估,最后选择出合理的方案。
在对水资源进行规划时,相关的利益参与者也要参与到其中,共同对水资源问题进行处理,这样可以充分的体现出每一个利益群体的意愿,能够有效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水资源规划对水资源的管理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水资源的配置方案中,对用水量进行了合理的控制,并且确定了环境流量,促进了水资源调控工作的进行。
另外,水资源的合理配置,能够促进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还可以为一些水利工程的建设提供科学合理的项目参考依据,对水利工程的顺利建设提供科学的指导,从而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
1.2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水源污染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水资源受到的污染越来越严重,这对我国水资源的利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对水土保持进行综合治理,就能够起到净化水质、减少水污染的作用,如在江河的源头、水资源丰富地区等开展生态修复工程,通过植被来对水进行降解和滞流,使水流中的有机污染物含量得到有效地降低:在工程的坡面实施绿化和人工造林,既提高了土壤的降雨渗入量,又避免了土壤的滑坡、下泄等水土流失现象,这些都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污染,提高了水质。
1.3提高农业用水的利用率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的用水量在全国用水总量中占73.4%,但是,农业用水的平均利用率却很低,只有40%左右。
浅谈大通河流域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

属高原大陆性气候 , 高寒 , 多暴雨 , 昼夜温差大 。发 源 于青 海省海西州 蒙古藏族 自治州 天峻县木 里 , 止 于青 海 省 民 和 县享 堂 注 入 湟 水 河 ,大 通 河 系 山
区河 流 , 比降 大 , 蕴藏 着 丰 富 的水 能 资 源 。 总长 54 5 k 流 域 面 积 1 3 m , 窄 长矩 形 和 羽 状 。其 m, 5 10k 呈 中 青 海 省 境 内流 域 面 积 1 7 m , 道 平 均 比 295k 河
1 大通 河水 资源基本情 况及 开发现况
11大 通 河水 电资 源基 本 情 况 .
大通河是湟水河的一级支流 , 河二级支流 , 黄
收 稿 日期 :0 2 0 — 8 21—62
滩、 东旭 、 东旭 二级 、 甘禅 口等 1 6座水 电站 , 机 装 容量 1 .万 k 1 8 m。分径流式和引水式水 电站 , 中 其 雪龙滩 、 玉龙滩 、 甘禅 口等为引水式电站 。
环境存在 的影响 ; 并针对这些影 响, 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提 以便于最大限度地保 护( 或不破坏) 现有生态环境 , 合理地开发利用水电资
源, 为类似水 电开发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 。 关键 词 : 电开发 ; 水 环境保护 ; 高原 ; 青海省
中 图 分 类 号 :V7 T 4 文献标 识码 : B 文 章 编 号 : 09 7 1 ( 0 2 0 — 3 0 0 10 — 7 6 2 1 )9 0 2 — 3
化能源结构 ,促进 当地经济社会 发展发挥 了重要 作用 。 电大坝在 防洪 、 水 灌溉 、 保障社会经济发展 、 保障人 口用水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而另一方 面, 建设期和运行期也确实存在开 山爆破 , 断水 断 流, 河流两岸 的青 山被剃成了秃头 , 部分河段绿 水 消 失 露 出 干 涸 的河 床 现 象 。水 电站 大 坝 阻 隔影 响 河 流 连 通 性 , 文 变 化 、 没 而 导 致 的移 民安 置 , 水 淹
水资源论文(精选5篇)

水资源论文(精选5篇)水资源的论文篇一关于水资源的论文1、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1.1水资源概况皋兰县水资源十分贫乏,本县地表水、地下水极少。
全县工农业生产及居民生活用水主要靠提取过境的黄河水和跨流域引取的大通河水。
黄河流经县境东南部,在县内长34km,据兰州水文资料观测,多年平均流量991m3/s,多年平均径流312.60亿m3。
黄河是皋兰县工农业生产及经济发展的主要过境水资源。
全县地表水资源总量为639万m3,蔡家河是县内最大的河沟,流域面积1356km2,另外还有李麻沙沟、水源等河沟。
全县地下水埋藏深,储量小。
经计算地下水资源量为962万m3。
经综合计算,全县本地水资源总量为1601万m3,人均水资源量93m3,仅占全国人均2230m3的4.17%,耕地亩均水资源量38m3,占全国平均水平1476m3的2.57%。
1.2水利工程现状皋兰县的水利设施,主要是修建电力提灌工程提取黄河水,改变皋兰的生态环境。
全县先后建成从黄河提水的独立电灌工程14处,其中万亩灌区有西电、大砂沟、什川3处,千亩灌区5处。
共建成泵站197座,安装机组374台套,装机容量8.16万kw;共建成干支渠156条,长592.80km,斗农渠2118条,长1718.10km。
另外还建成引大甘分干、黑武分干渠2条,长146.09km,斗农渠344条,长532km,皋兰辖区引水流量3.15m3/s,年引水量3200万m3,灌溉面积万亩。
建成山字墩水库1座,蓄水能力120万m3。
2、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2.1水资源供需矛盾比较突出皋兰县是甘肃二十个干旱缺水县之一,其突出表现为资源性、工程性、水质性缺水现象并存。
全县目前农村供水不安全人数达104655人,农业、工业、人饮用水供需矛盾比较突出。
2.2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和工程体系尚未形成全县尚未形成与水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科学、合理、完整的水利工程体系,致使工农业生产和人饮安全用水对水资源的需求矛盾日益加剧。
大通河流域中下游“水-能-粮-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优化研究

大通河流域中下游“水-能-粮-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优化研究大通河流域,位于中国甘肃省东南部、陕西省北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西部,是黄河的重要支流之一。
该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也是重要的水能资源集中区域。
同时,由于大通河流域工农业生产活动的不可避免,该地区也面临碳排放的挑战。
因此,对大通河流域中下游“水-能-粮-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水资源是大通河流域最关键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之一。
大通河作为黄河的分支,为该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该地区水资源的供给不稳定。
因此,优化水资源利用是保障大通河流域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
通过建设水库、调水工程等水利设施,以及加强流域水资源管理和调度,可以实现对大通河流域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农田灌溉效率,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同时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其次,能源是大通河流域中下游的重要资源,也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通河流域水能资源丰富,具有巨大的发电潜力。
通过充分利用大通河水能资源,建设水力发电站和电网,可以实现清洁能源的稳定供应,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促进大通河流域可持续发展。
再次,粮食是大通河流域的重要农产品。
优化粮食生产是保障大通河流域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通过改进农业技术,推广高效节水农业模式,提高土壤肥力和农作物品质,可以提高粮食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最后,大通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产业结构多样,工农业活动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碳排放。
为了降低碳排放,需要加强碳排放管理和技术创新,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通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减少工农业生产活动对大气和水体的污染,可以降低大通河流域中下游的碳排放水平。
综上所述,对大通河流域中下游“水-能-粮-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优化研究对于实现该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通河流域水能水资源开发对河流水文过程和环境的影响

大通河流域水能水资源开发对河流水文过程和环境的影响黄维东;牛最荣;马正耀;李计生;王毓森【期刊名称】《冰川冻土》【年(卷),期】2013(35)6【摘要】根据水文观测和引水与水电开发资料,分析了大通河流域水能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其对河流水文过程与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区域用水和跨流域引水,使大通河中下游河道的水量减少,水环境容量减小,其中,青石嘴、天堂、连城(二)站3-11月平均流量分别减少0.6%~9.6%、0.5%~3.8%、1.7%~52.9%.自1994年引大入秦工程建成跨流域引水后,连城(二)站年径流量开始减少,1994-2010年平均径流量比1977-1993年减少了5.7%;引大济湟工程建成通水后,加上引大入秦和引硫济金工程,引水总量将达到12.33×108 m3,占大通河多年平均径流量28.16×108 m3的43.8%,对河川径流的影响十分显著.至2011年,大通河上已建成梯级电站34座,洪水期电站同时泄水会瞬间加大河道流量,枯水期蓄引水又使减水河段水量减少.梯级水电站群无序蓄放水使洪水过程由天然的平稳状态转变为人工干预的剧烈变化状态,上下游洪峰不对应,对下游地区的防洪安全产生极大威胁.过度的水能水资源开发,使大通河中下游部分自然河段出现淹没、断流,水生物和两岸的植物萎缩,水环境污染加重,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建议实行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对梯级电站下泄水量统一调度,在减水河段预留必须的生态基流,确保河道内外生态用水;加强河道水位、流量、泥沙、水环境、水生物监测,为流域防汛、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决策依据.【总页数】9页(P1573-1581)【作者】黄维东;牛最荣;马正耀;李计生;王毓森【作者单位】甘肃省水文水资源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43.9【相关文献】1.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对环境影响及防治对策2.浅谈大通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条件3.大通河流域水电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及管理对策4.大通河流域水资源外调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5.黄柏河流域水能水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通河流域生态环境恢复问题探讨

大通河流域生态环境恢复问题探讨摘要通过对大通河流域生态系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指出水资源的过度开发是该流域生态与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针对现状,就植树种草方面提出了生态系统恢复的相关措施以及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以期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环境;现状;恢复措施;大通河流域大通河流域发源于祁连山区海西州天俊县境内岗噶肖合力峰,由西向东流经天俊、祁连、刚察、门源、互助、天祝、永登、红古区、民和等县(区),与湟水汇合后注入黄河,全长554km,是华热地区最大的河流之一,对黄河水源涵养及黄河源生态系统的调控起着重要作用。
其流域总面积432.64 km2。
该流域具有降水量小、蒸发量大、降水分配不均等特点,是西北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较为严重的区域。
1现状1.1水源涵养功能减弱互助县北山地区森林植被和山区草地是大通河流域主要水源涵养区,由于流动人口不断增加、经营粗放、开发过度以及大量放牧,造成林农、林牧、林矿矛盾突出,致使灌木林下线比20世纪60年代上移39m,林地减少,草场退化,植被覆盖率降低,水源涵养能力持续下降。
1.2防风固沙功能下降从20世纪70年代起,天然林的梭梭林出现衰败、枯死,到2007年已有2.93万公顷死亡或接近死亡,人工灌木林中有0.75万公顷死亡。
防风固沙体系退化,引起防风固沙功能下降,导致下游固沙植被由湿生向旱生演替。
2生态退化原因2.1大量截留引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的不断开发,耕地面积随着增大,中上游地区不得不大量截留引灌,导致下游地区水资源短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下游北部1.3万公顷耕地因缺水而弃耕导致了又一次沙化。
2.2过度开采地下水中下游地区大量开采利用地下水,致使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逐渐稀疏,直至大面积生态衰退、死亡,地表裸露。
大通河流域生态变迁过程明显表现出了随着水资源的减少而退化这一特征。
3生态恢复措施3.1区位划分大通河流域按照海拔、降水量、湿润指数、年均气温、生长期、植被状况等,可分为4个生态区位:湿润生态区、亚湿润干旱生态区、半干旱生态区、干旱生态区。
水资源利用论文模板(10篇)

水资源利用论文模板(10篇)2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规划规划的目的也是为了以最合理和最优的方式满足社会各层面对水资源的需求,目前,我国针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的规划思路主要是:以流域和含水系统为主要的基本单位,同时对地下水和地表水进行统一的调配,最大限度的利用当地可开发的水资源,进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与此同时,要充分利用目前已有的水利工程,并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所能起到的作用,统筹各种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元素,优化目前的供水体系,在实现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尽可能的满足农业、工业以及生产、生活用水等。
基于此目的,首先要根据水资源的具体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对水资源的需求,同时还要考虑到城乡供水的现状,还有在供水过程中以及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合理的规划,与此同时,还要结合供需平衡分析的结果和水资源评价体系,提出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合理配置方案,评价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保证程度,并分析工农业与城乡生活的主要供水方向,制定出改善供水结构的具体措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水资源的规划和分区,其中涉及到开采方案的调整和开采数量的增减,划分增强开采区、控制开采区、调减开采区和禁采区,并针对一些专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在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合理性规划的同时,要根据水资源的具体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进行合理的规划,在规划的过程中,还要结合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水利工程的建设情况、城乡供水现状设计方案,其中应该包括不同水源开发利用的总体布局,并且要对开采量有初步的预定和评估。
同时,在查明水文和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建立起包括地下水和地表水在内的水资源系统的概念和数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识别,所以,模型要尽量简化,以便日后的工作,之后,要将之前的设计方案输入模型,通过不同程度的计算和调节,观察并总结模型的输出,进而分析水资源系统在不同激励下的长期反应。
最后,在大量的方案之间进行选择,并按照特定的决策目标进行理性选择,选择好相对满意的方案之后,按行政区划分资源的目的就实现了,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开采数量,还有具体的开采布局作为指导,将现有的方案与选定的方案相比较,就可以分析出现有方案合理性与否,以及该如何进行调整和修订,这样一来,就可以轻松的做出水资源开发利用中重大问题的论证。
对大通河流域水电开发的几点思考

摘要:水电流域开发的综合利用,是我国目前水电工程建设进入的新的历史阶段,因此对我国每一条水电流域的整体规划、有序开发是保证水力资源充分利用、开发的先决条件,在开发中,环境保护、生态保护,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流域开发整体规划环境保护水电工程1大通河流域概况大通河流域位于青海省东北部,自西北向东南流经青海省的天峻、刚察、祁连、海宴、门源、乐都等县,进入甘肃天祝、永登两县,最后在青海民和县汇入湟水河。
流域总面积15133km2,其中青海省内流域面积12943km2占全流域面积的85.5%,甘肃省内流域面积2190km2占全流域面积的14.5%。
大通河是湟水河最大的一级支流和黄河的二级支流,其多年平均径流量28.26亿m3,大通河发源于青海省天峻县,海拔5174m,于青海省民和县享堂镇汇入湟水河。
大通河干流河道全长574.12km,其中青海境内河道长504.1km,总落差2295m,水能蕴藏量759×104kw,甘肃省境内河道长60.43km,落差575m,水能蕴藏量24.49×104kw,甘青两省共界河道长49.27km,落差306m,水能蕴藏量22.84×104kw。
2大通河流域水电规划开发现状由于大通河流域水能资源条件比较好,对开发中小电站条件非常有利,因此青海、甘肃两省对大通河流域规划比较早。
由青海省水电勘测设计院于1987年对流域内水电资源初步进行整体规划,共分18个梯级电站开发。
在流域上游结合大通河的综合水资源利用,修建两座高坝作为多年或年调节电站,其它电站均采用低水头径流式电站的开发模式。
但由于青海、甘肃两省对水电资源开发速度的加快,加上没有有实力的大企业介入参与流域的主体开发,流域的开发引进了很多小企业,各企业均以各自利益为重,强占优良资源点,形成各点独立规划开发,上下不能兼顾和流域整体规划开发不能落实的格局。
流域内电站的数量由原规划的18座增加到32座,在原规划的基础上增加了14座水电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通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
大通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专业:给水排水工程
上游地区,水资源丰富;人口密集,工矿企业和城镇集中的下游及河口地区水资源相对不足。
青海省境内多年平均径流量27.0亿m3,人均占有水量13850m3,每公项耕地占有水量72400m3,人均、耕地单位面积占有水量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每平方公里产水量20.9万m3,而临近湟水流域(不含大通河)只有13.0万m3,属水资源丰富的地区。
甘肃省境内自产多年平均径流量3.05亿m3,人均占有水量1120m3,平均每公顷占有水量11470m3,每平方公里产水量13.9万m3,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水资源相对不足,可见今后甘肃境内工农业用水仍然要依赖过境水量。
2.2 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但年际变化小,径流的分布与降水分布趋势大体一致。
汛期6-9月份占年径流量的6
3.3%~71.5%,灌溉期4~7月份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43.3%~5
4.9%,对灌溉十分有利。
修建水库调节时,所需调节库容也对较小。
大通河的径流年际变化小,是大通河和一大特点。
据流域内武松他拉、尕大滩和享堂三个主要水文测站统计,年径流历年最大值与历年最小值之比,最大的2.82,最小的2.40,年径流变差系数C v在0.25~0.19之间,这在我国西部河流中是较小的,这对水资源的开发有利。
造成流域河川径流年际变化小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流域内降水的多年变化较小,年降水的历年最大与最小之比,一般在1.34~2.20之间,大多在2.0以下;二是地下水和冰雪融水在大通河的补给中占一定比重。
2.3 大通河流域大部分支流发源于祁连山支脉冷龙岭南坡,祁连山的森林及植被,对于流域的水源涵养、保持水土、调节径流、净化水质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这些,大通河流域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轻微地区。
据享堂水文站1940~2000年61年实测输沙量资料分析,流域的多年平均含沙量1.05kg/m3,只占临近湟水流域(不含大通河)多年平均含沙量11.4kg/m3的9.21%。
流域多年平均输沙模数211t/(km2·a),只占湟水流域多年平均输沙模数1239t/(km2·a)的17%。
含沙量小,是大通河的一个显著水文特点,对流域的工农业用水和跨流域引水十分有利。
享堂站多年平均输沙量319万t,其中84.7%的泥沙来源于尕大滩站以下中下游地区,而尕大滩站以下来水量只占总来水量46.8%。
尕大滩站以下是流域的主要产沙区。
2.4 大通河多数支流发源于祁连山冰川地带,属冰雪雨水型河流。
祁连山的冰川对径流影响强烈。
据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所资料,大通河流域的冰川面积40.97km2,冰川储量12.50亿m3,冰川融水量0.38亿m3,冰川补给径流的比例为1.26%。
据观测资料,海拔4000m以上地区,日平均气温稳定转正和稳定转负的时间是5月中旬和9月下旬,所以对河流有补给意义的冰川消融起迄时间亦大致相同,加上4月份河流消融补给径流的作用造成年内河川径流有突增和突减的状况。
2.5 大通河干流梯级众多,水能资源丰富,开发条件优越。
大通河干流全长574km,河道平均比降4.55%,天然落差2793m,水力理论蕴藏量达116万kw[2]。
水量充沛稳定,峡谷窄深,坝址多,库容较大,库区内多为天然草场,淹没损失小,只有为数极少的移民搬迁安置,是良好的水库坝址。
3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大通河流域水利水电资源开发较晚,1949年以来,水利水电工程从无到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兴修了灌溉、供水和水力发电工程,基本解决了山区的人畜饮水问题,为流域和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至2000年,全流域修建引水工程91处,蓄水工程6处,提水工程83处,机电井工程95处。
建成跨流域引水工程2处,引大入秦和引大济西。
引大入秦工程设计灌溉面积5.73万hm2,年引水量4.43亿m3。
1) 兴修水利工程,发展农田灌溉事业
建国以来兴修的水利工程作用是非常显著的。
至2000年流域内有效灌溉面积已达到1.65万hm2,占耕地面积的26%,粮食总产量达到9500万㎏,油料总产量1800万㎏。
2) 解决了山区的人畜饮水问题
大通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地高水低,人畜饮水困难。
现有水利工程在促进当地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也解决了大量人畜饮水问题。
至2000年已解决了25.2万人和45.8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
3) 水力资源得到初步开发
大通河流域水能资源丰富,亟待进一步开发利用。
据2000年统计,已建小
水电站18处,总装机容量25000Kw,其中雪龙滩电站装机容量2万Kw。
这些小水电建成,解决了当地群众生活用电,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3.2 存在主要问题
1) 水事问题突出
大通河流域水资源丰富,由于开发利用程度低,加上缺乏同一规划和管理,甘、青两省企图将大通河有限的水资源引至非大通河流域,水事矛盾已十分突出。
2) 下游地区存在水源污染
大通河下游地区,特别是连城以下河段,工业、人口较为集中,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大量排入河道造成水源污染,连城~窑街河段已属Ⅳ~Ⅴ类水质。
3) 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由于自然和人为不合理活动影响,上游地区主要是森林带下限退化和天然林草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流域内祁连山地森林面积与建国初期相比,森林面积减少约20%左右,森林带下限高程由1900m退缩至2300m。
致使祁连山植被破坏,禽兽减少,鼠虫猖獗,生态失调,导致草场退化,水土流失等一系列问题。
4) 现有水利工程设施简陋,管理水平低,用水存在浪费现象
大通河流域现有的水利工程普遍存在着配套设施不全,管理不善等问题,有些工程利用率很低。
农业灌溉一般采用大水漫灌或长流水形式,用水浪费比较严重。
4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4.1 加强流域生态环境建设
祁连山形成的地表径流是承载整个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对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祁连山是流域的天然屏障,它拦截了水汽,阻当了河西走廊荒漠化南侵。
也是湟水及其支流以及我国河西走廊内陆河流的重要发源地和水量的供给地之一,关系到荒漠绿洲和东部黄土高原的生存和发展。
祁连山是区内(包括调水调入受益区)人民赖以生存的生命线,保护祁连山就是保护流域的水资源。
为此,必须禁止乱伐林木和滥垦草场,因地制宜地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及生态修复,保护好山林和草场,发挥其涵养水源等生态
功能。
从长远看,保护祁连山生态环境,涵养水源,保证出源水量,关系到流域的供水安全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4.2 加强大通河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
大通河流域及毗邻地区的水资源分布及其用水量极不平衡,实施跨流域调水是必要的。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甘肃、青海两省各自规划了若干跨流域调水和梯级电站,企图将大通河有限的水资源引至非大通河流域。
两省已建和拟建的“引大”工程有:引大入秦(秦王川),引大济西(西大河),引大济黑(黑河),引大济湟(湟水),引大济湖(青海湖)。
本世纪,这些工程计划调往非大通河流域的水量达26亿m3,约占大通河地表径流量30.05亿的86.5%。
据测算2005年流域内工农业用水量达5亿m3左右。
流域用水量和调出水量已接近甚至超出了流域天然径流量[5]。
如果今后这些工程逐步全部实施,流域的水环境是难以承受的。
大通河下游及河口地区是甘肃、青海两省蔬菜、果类和林业生产基地,又是国家铝、镁、硅等高耗能工业和煤炭生产基地,由于水的大量外引,径流不足会导致自净降解能力下降,影响水体自净,导致水资源枯竭,加大了供需矛盾,直接影响下游及河口地区国家高耗能工业基地建设和经济发展。
总之,如果不加强大通河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合理利用,由水引起的社会和环境问题将日趋突出,水将成为影响区内安定团结、河谷内外民族关系恶化和制约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根源。
因此,对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和管理应及早提到日程,早抓早主动。
4.3 加大水资源开发利用力度
大通河水资源量丰富,水质良好。
水资源尚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现状水资源利用率在5%左右,而其毗邻湟水干流地区、河西走廊的西大河流域、黑河流域土地资源广阔,经济相对发达,则干旱缺水,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因此,加大流域水资源利用规划前期工作,加快大通河水资源的开发步伐。